说唱牡丹亭
A. 说唱押韵的歌词有哪些
1、单押
这是最简单的押韵方式,也是流行音乐采用的押韵方式。单押需勤换韵脚,切忌一韵到底。
孤独生孤独,泛滥得想吐纵横交错的金属发酥,路灯的普照下,你姗姗来迟困在花园中,我埋头继续种树。(小老虎《无人喝彩》)
2、双押
这是绝大多数rapper采用的押韵方式。规则:韵脚为两个字,两个字韵母相同,声调相同。比如中立&兄弟,完美&还嘴。
军火走私犯被拿下武器全部充公,然后它们又被卖给非洲或者是中东,当杀戮发生没法想象场面多么惊人,但这时,他们站出来又把它放进新闻。(Jony J《信仰》)
3、双押进阶版:声调不同
通常情况下,双押要求声调相同。
我态度是天然,你个性是硅胶,我跑你陪跑,我袁隆平你水稻,你写歌骂我,我就上门查水表。(AR《Real rap shit PT.2》)
4、双押进阶版:声调不同,唱得相同
不是说歌词是啥声调,就非得唱那个声调。完全可以把声调不同的韵脚唱得相同。
我不断的押韵,但没勇气生造押韵,压力加剧我需要补充维他命,就这样下去,这气氛太压抑,像坦克一样压你,不是随便说说的把戏。(幼稚园杀手《能力》)
5、三押
当双押无法满足一个rapper,就会追求更多的韵脚字数。三押规则和双押一样,三个字韵母相同,声调相同。
鼠目寸光劝你早点睡,睁大狗眼看我装满保险柜。(PG One《Muramasa》)
说唱的押韵和Freestyle技巧
1、使用诗歌里面的押韵。比较简单易用的是句尾单字韵脚,当然,押韵还有很多种形式,有一点要说的是,没有必要去刻意的押韵,内容始终是首位的!
2、歌词:能够即兴freestyle出来歌词,对于刚刚开始的人来说是挺难的。要想能够freestyle出来,还是需要平常多练习,没事的时候都能自己想,或者通过写歌词来练习,或者跟人在网上lyricsbattle。
3、节奏: 节奏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理解beat、伴奏的节奏、节拍。不管是否有音乐乐理的基础,去把握beat的节奏还是比较容易,不一定需要理解 那个4/4拍,多少BPM,只要能把握住基本的每个鼓点就可以了。
尽量让rap的节奏跟鼓点的节奏合拍。当然如果能把rap的一个段落正好是4个小节最好, 这样听起来更美感一点。
B. 请介绍几个中国的说唱歌手或说唱音乐
李萌,艺名叫小驴TOMMY。主要以粗口搞笑为主,有些话直指社会现实,很有风格,出了一张专辑。
其中有《十元人民币》《新十元人民币》《欧了》最搞笑。
功夫乐队,北方乐队,性格不太鲜明,歌词好像有种被束缚的感觉,但却很有味道。《爱错了》《冲动》这两首歌都是相对经典的。
黑棒乐队,与功夫乐队有“南黑棒,北功夫”之称,其中一些歌曲是以上海话唱的,但《面具》和《哎哟》却够经典,够味道。
CMCB,好像是成立不久,据说以前是唱摇滚的,说唱风格也融合了摇滚的风格,很独特。《举起你的手》《谁动了我的炸酱面》都很帅。
许嵩,艺名VAE,属于柔情类的摇滚,不过几首歌很犀利,《遛你玩》《别动我的朋友》《十一月串烧》《别咬我》都属于这个类型的。特别说下,VAE的徒弟,那个女的叫石头剪子布,很有风格,好像是乱感觉的成员。
阴三儿,这个歌手我觉得跟功夫很像,也不太了解,只听过一首《黑色》还不错。
乱感觉,我不太喜欢这种风格,感觉确实有点乱,只听过一首《感冒了》,因为有石头剪子布,所以才听的。
MC良良,我本身不喜欢这个歌手,但他的歌,词却很犀利,露骨。听了他的《飞向别人的床》之后,对其中的女歌手C.K很喜欢。
C. 有一首歌歌词最后是说唱三个字是牡丹亭
《牡丹亭》
作曲:高光
作词:高光 董飞 冯春龙
邻家的她香阁
庭院幽茶半桌
举杯欲落叹梦中人
情牵惦念几何
红颜她多命薄
爱有因却不果
抚琴如听戏一折
唱段魂消花落
故事亦凄亦美
心若喜若悲
前尘伊人是谁
旧梦难寻味
有道是酒不醉人自醉
情残泪仍不悔
任它盛年荣归几轮回
在牡丹亭下的爱情
有梅花铺满了风景
为你写下诗几句
待春归来邀雀鸣
换梦梅来做我的名
去画中伴你的倩影
那一梦终被唤醒
暮暮旦旦未停
念她的娇模样
恋她的温柔乡
梦至那亭外梅花旁
笑语怎能相忘
情是那心中恙
只教人尽断肠
可怜这厢痴情郎
不知她奔何方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D. 牡丹亭是元杂剧
题名:牡丹亭
又名:还魂记
作者:汤显祖
所属文学时期:明代文学
所属朝代:明代
作品体裁:戏剧 传奇
E. 求一首歌,什么牡丹亭的,男歌手,中间有说唱部分
水墨丹青?
水墨丹青
歌手:李玉刚 专辑:新贵妃醉酒
谁家女子在树下
扶手抬袖弹琵琶
风吹悠扬琴声慢慢
飘动吹到了俺家
炊烟一点点升华
山顶落日的彩霞
最后落下那一滴
才是点睛的笔画
很小的时候爷爷教我提笔练习中国画
柔中带刚横平竖直强调神韵的工法
老先生讲墨分五色不同色调不同的用法
还要配以上等丹青而作画
泉中水墨丹青
花瓣落地也有声
青丝砖瓦白日梦
飞到了另一个时空
我想问老先生
只怕想也没有用
青瓷白色一场梦
小叙这情意有谁懂
涉江亲到锦屏上
却望城郭如丹青
水墨丹青可以形容景色的灵动之美
水墨丹青可以比喻手法如行云流水
水墨丹青可以雕刻岁月的不停轮回
水墨丹青可以描绘人间的是是非非
谁家女子在树下
扶手抬袖弹琵琶
风吹悠扬琴声慢慢
飘动吹到了俺家
炊烟一点点升华
山顶落日的彩霞
最后落下那一滴
才是点睛的笔画
很小的时候爷爷教我提笔练习中国画
柔中带刚横平竖直强调神韵的工法
老先生讲墨分五色不同色调不同的用法
还要配以上等丹青而作画
泉中水墨丹青
花瓣落地也有声
青丝砖瓦白日梦
飞到了另一个时空
我想问老先生
只怕想也没有用
青瓷白色一场梦
小叙这情意有谁懂
泉中水墨丹青
花瓣落地也有声
青丝砖瓦白日梦
飞到了另一个时空
我想问老先生
只怕想也没有用
青瓷白色一场梦
小叙这情意有谁懂
青瓷白色一场梦
小叙这情意有谁懂
F. 南京的地方传统戏剧有哪些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唯一的地方传统戏剧。
南京白局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逐步发南京白局展成为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
表演特点:白局的表演有说、唱,偶尔加上身体动作,使用的是地道南京方言,称为“新闻腔”或“数板”。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和方言的变迁,有些词和现在通行的南京话也不一样。
比如说“鸭子”读作“呦子”,“大妈”读作“多嬷”。尾音儿化重,跟京味儿化音的区别在于连读而且上扬,象“碟子、碗”,读起来就是很快“的儿窝儿”……用文字来转化语言艺术,太难了。
形成历史:
1、起源农村。
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说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
2、抢救扶植。
解放后,政府对白局进行了抢救扶植,1960年成立了“南京白局剧团”,文革期间解散。1985年由原白局团演员徐春华又重新联络,将一些原白局团的演员、演奏员及社会上的白局票友老艺人,参加省、市、区的汇演活动,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
3、流入市区。
当百曲从乡村流入市区时,南京拥有20万之众的织锦工人,他们首先接纳了百曲,传统织造云锦为两人一台机器,在辛勤的劳动之中,一个坐在织机上面拽花,一个在织机下面机坎里摔梭开织。
两人一唱一和,说身边的生活,讲稀奇古怪的事物,谈金陵四十八景,也唱江南江北和周边地区的小调,倾吐心中的郁闷,抒发情感,宣泄对封建统治的不满,用土语描摹痛苦的生活。
后来织锦工人这种每唱一次称作“摆一局”的白局,因南京味儿特足,很快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睐,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有的便登上大雅之堂,有的传入澡堂、茶馆各服务行业,分出不取报酬、只享招待的“白局”,和收酬金的职业班“红局”,百曲因其谐音,而被白局所代替。
(6)说唱牡丹亭扩展阅读
南京白局的传承意义
南京白局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群众基础大,历史悠久,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南京白局是南京方言的艺术升华,南京方言的精髓都贯穿在白局的说唱艺术之中。
某种程度上是传承南京古方言和古汉语的文化载体,对于现代人学习古汉语的发音、语法具有独特的作用。
南京白局在古代某种程度扮演着当代新闻媒体的作用,甚至其影响要比现代媒体还要深远广泛,是人民了解南京的风俗文化和历史社会的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
第三,白局由于在发展演变中借鉴吸取了扬州清曲和明清俗曲的风格,因此对于研究其他戏曲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白局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历史传说、节庆民俗、方言俚语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誉为南京民间文化网络全书
G. 从中国古代戏曲分类《西厢记》和《牡丹亭》各属于什么
从中国戏曲来看,【西厢记】属于昆曲、京剧,【牡丹亭】属于昆曲。
中国古代戏曲只版要是指元杂剧和明清传权奇。如果从这两部作品的年代来看,西厢记属于元杂剧,牡丹亭属于明清传奇。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7)说唱牡丹亭扩展阅读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
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
H. 白先勇看青春版《牡丹亭》谈传统戏曲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编辑本段]释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编辑本段]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作家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传说
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嘉庆八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也说明了当时这一历史盛况。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说明了东西南北四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四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从当前戏曲剧种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六大名班,九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一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一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柳琴戏)虽然流行于河南、苏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曲阜、泰安、临沂。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I. 《牡丹亭》一首很多年前的流行音乐 还有rap,我记住的歌词只有在说唱部分的“汤显祖”三个字!
王力宏, 在梅边
J. 有一首老歌开始是一段戏曲~~求歌名~~
开头是戏曲的老歌是《说唱脸谱》
歌曲:说唱脸谱
歌手:谢津
填词:佚名
谱曲:佚名
歌词
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
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一边唱一边喊哇呀呀呀
好像炸雷唧唧喳喳震响在耳边,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
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
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
隆格里格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
吸引当代小青年,四色的天王托宝塔
绿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灵笑哈哈,我爷爷生气说我纯粹这是瞎捣乱
多美的精彩艺术中华瑰宝,就连外国人也拍手叫好
一个劲的来称赞,生旦净末唱念做打
(10)说唱牡丹亭扩展阅读
《说唱脸谱》,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中华百年歌乐经典 抒情浪漫精品歌曲版》中,由中国唱片公司发行于1996-02-20,该张专辑包含了16首歌曲。
该歌曲其他版本
1、邓宇萌演唱的《谢津 - 说唱脸谱》,该歌曲收录在专辑《我有一个童星梦》中,2017-08-1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6首歌曲。
2、张睿演唱的《说唱脸谱》,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小歌星独唱金曲》中,由中凯吉韵公司发行于2017-01-01,该张专辑包含了16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