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海百合
1. 已灭绝节肢动物的代表是什么
节肢动物的现生代表以昆虫为主,而灭绝的节肢动物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三叶虫了。
三叶虫是一类已经灭绝的海洋节肢动物,生活时代为寒武纪到二叠纪。
三叶虫是距今5.4亿~4.9亿年的寒武纪里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化石,因此寒武纪又被称为三叶虫时代。
从距今约6亿年开始,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物辐射演化事件,至寒武纪时无脊椎动物开始异军突起。包括软体动物的单板类、腹足类、喙壳类、软舌螺类,腕足动物,以及众多分类位置难以确定的已经灭绝的门类,成为寒武纪早期的首批“过客”。其后,以澄江生物群为代表的寒武纪大爆发更是展现了生物演化史上最蔚为壮观的一幕,大多数现生动物的代表都在那时涌现出来。
总的来说,寒武纪出现的生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和藻类为主。无脊椎动物中,除了三叶虫以外,还有属节肢动物的三叶形动物、原螯肢类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中的软舌螺类、腹足类、双壳类和头足类,棘皮动物中的海胆、海百合和海扁果等,笔石动物中的树形笔石类,原生动物中的有孔虫,腔肠动物中的钵水母类和水螅类,以及海绵动物中的古杯类,等等。另外还有古虫类,以及脊索动物华夏鳗,原始的脊椎动物、海口鱼、昆明鱼等。寒武纪时还没有出现真正的陆生生物,陆地上一片荒芜。
2. 求动物界以下精确到目的生物学分类
Q959 动物分类学(系统动物学)
Q959.1/.8 各类动物
Q959.1 无脊椎动物
Q959.11 原生动物门
Q959.111 质走亚门
Q959.112 鞭毛虫纲
Q959.112+.1 植鞭亚纲
Q959.112+.2 金滴虫目
Q959.112+.3 隐滴虫目
Q959.112+.4 植滴虫目
Q959.112+.5 眼虫目
Q959.112+.6 腰鞭目
Q959.112+.7 绿滴虫目
Q959.113.1/.9 (特殊分类规定)
Q959.113.1 动鞭亚纲
Q959.113.2 根鞭目
Q959.113.3 原鞭目
Q959.113.4 多鞭目
Q959.113.5 超鞭目
Q959.113.6 领鞭毛目
Q959.113.7 曲滴虫目
Q959.113.8 双滴虫目
Q959.113.9 毛滴虫目
Q959.114 肉足纲(根足纲)
Q959.114+.1 根足亚纲
Q959.114+.2 变形目
Q959.114+.3 有壳目
Q959.114+.4 有孔目
Q959.114+.5 幅足亚纲
Q959.114+.6 太阳目
Q959.114+.7 放射目
Q959.115 孢子虫纲
Q959.115+.1 晚孢子亚纲
Q959.115+.2 簇虫目
Q959.115+.3 球虫目
Q959.115+.4 血孢子目
Q959.115+.5 无丝孢子亚纲
Q959.115+.6 肉孢子目
Q959.115+.7 丝孢子亚纲
Q959.115+.8 胶孢子目
Q959.115+.91 放射孢子目
Q959.115+.92 微孢子目
Q959.116 纤毛亚门
Q959.117 纤毛纲
Q959.117+.1 原纤毛亚纲
Q959.117+.2 真纤毛亚纲
Q959.117+.3 全毛目
Q959.117+.4 旋唇目
Q959.117+.5 漏斗目
Q959.117+.6 缘毛目
Q959.118 吸管纲
Q959.12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Q959.121 钙质海绵纲
Q959.121+.1 同腔目
Q959.121+.2 异腔目
Q959.122 六放海绵纲(砂质海绵纲)
Q959.122+.1 两盘目
Q959.122+.4 六放星目
Q959.123 寻常海绵纲
Q959.123+.1 四轴目
Q959.123+.2 单轴目
Q959.123+.3 角海绵目
Q959.123+.4 胶海绵目
Q959.123+.5 硬骨海绵纲
Q959.129 中生动物门
Q959.13 腔肠动物门
Q959.131 水螅纲
Q959.131+.1 螅形目
Q959.131+.2 硬水母目
Q959.131+.3 水螅珊瑚目(多孔螅目)
Q959.131+.4 笔石目
Q959.131+.5 管水母目
Q959.132 钵水母纲
Q959.132+.1 十字水母目
Q959.132+.2 立方水母目
Q959.132+.3 旗口水母目
Q959.132+.4 根口水母目
Q959.132+.5 冠水母目
Q959.133 珊瑚纲
Q959.134/.135.6 (特殊分类规定)
Q959.134 八放珊瑚亚纲(海鸡冠亚纲)
Q959.134.1 海鸡冠目
Q959.134.2 海鳃目
Q959.134.3 柳珊瑚目
Q959.134.4 匍匐珊瑚目
Q959.134.5 全腔目
Q959.134.6 共鞘目
Q959.135 六放珊瑚亚纲(多放珊瑚亚纲)
Q959.135.1 海葵目
Q959.135.2 角海葵目
Q959.135.3 石珊瑚目
Q959.135.4 角珊瑚目
Q959.135.5 六放珊瑚目
Q959.135.6 四射珊瑚目
Q959.14 栉水母动物门
Q959.14+1 球栉水母目
Q959.14+2 瓜水母目
Q959.14+3 兜水母目
Q959.14+4 带栉水母目
Q959.14+5 扁栉水母目
Q959.15 扁形动物门
Q959.151 涡虫纲
Q959.151+.1 无肠目
Q959.151+.2 单肠目
Q959.151+.3 三肠目
Q959.151+.4 多肠目
Q959.151+.5 切头虫目
Q959.152 吸虫纲
Q959.153/.155.2 (特殊分类规定)
Q959.153 单殖亚纲
Q959.153.1 单后盘目
Q959.153.2 多后盘目
Q959.154 盾腹亚纲
Q959.155 复殖亚纲
Q959.155.1 复口目
Q959.155.2 前口目
Q959.156 绦虫纲
Q959.157/.158.5 (特殊分类规定)
Q959.157 单节绦虫亚纲
Q959.157.1 两线目
Q959.157.2 旋缘目
Q959.158 多节涤虫亚纲
Q959.158.1 四叶目
Q959.158.2 锥吻目
Q959.158.3 假叶目
Q959.158.4 二叶目
Q959.158.5 圆叶目
Q959.16 纽形动物门
Q959.161 无针亚纲
Q959.161+.1 古纽目
Q959.161+.2 异纽目
Q959.162 有针亚纲
Q959.162+.1 针纽目
Q959.162+.2 蛭纽目
Q959.17 线虫动物门
{Q959.171} 线虫纲
Q959.172 尾觉器亚纲(胞管肾纲)
Q959.172+.1 杆目
Q959.172+.2 旋尾目
Q959.172+.3 圆线虫目
Q959.172+.4 双胃线虫目
Q959.172+.5 垫刃线虫目
Q959.172+.6 蛔虫目
Q959.173 无尾觉器亚纲(腺纲)
Q959.173+.1 色矛目
Q959.173+.2 刺嘴目
Q959.174 线形动物门
Q959.175 棘头动物门
Q959.175+.1 棘吻目
Q959.175+.2 巨吻目
Q959.18 轮形动物门
Q959.181 轮虫纲
Q959.181+.1 根尾目
Q959.181+.2 蛭形目
Q959.181+.3 动尾目
Q959.182 腹毛动物门
Q959.182+.1 大毛虫目(枝尾目)
Q959.182+.2 鼬虫目(无尾目)
Q959.19 环节动物门
Q959.191 原环虫纲
Q959.192 多毛纲
Q959.192+.1 原毛目
Q959.192+.2 多毛目
Q959.193 寡毛纲
Q959.194 蛭纲
Q959.194+.1 棘蛭目
Q959.194+.2 吻蛭目
Q959.194+.3 颚蛭目
Q959.194+.4 石蛭目
Q959.195 螠纲
Q959.197 星虫纲
Q959.21 软体动物门
Q959.211 双神经纲
Q959.211+.1 多板目
Q959.211+.2 无板目
Q959.212 腹足纲
Q959.212+.1 扭神经亚纲
Q959.212+.2 楯鳃目
Q959.212+.3 栉鳃目
Q959.212+.4 真神经亚纲
Q959.212+.5 后鳃目
Q959.212+.6 有肺目
Q959.214 掘足纲
Q959.215 瓣鳃纲(双壳纲、斧足纲)
Q959.215+.1 原鳃目
Q959.215+.2 丝鳃目
Q959.215+.3 假瓣鳃目(拟瓣鳃目)
Q959.215+.4 真瓣鳃目
Q959.215+.5 隔鳃目
Q959.216 头足纲
Q959.216+.1 二鳃目
Q959.216+.2 四鳃目
Q959.22 节肢动物门
Q959.221 有鳃亚门
Q959.222 三叶虫纲
Q959.223 甲壳纲
Q959.223+.1 鳃足亚纲
Q959.223+.12 无甲目
Q959.223+.13 背甲目
Q959.223+.14 贝甲目
Q959.223+.15 枝角目
Q959.223+.2 介形亚纲
Q959.223+.22 壮肢目
Q959.223+.23 分肢目
Q959.223+.24 尾肢目
Q959.223+.25 简肢目
Q959.223+.3 挠足亚纲
Q959.223+.31 镖水蚤目
Q959.223+.32 猛水蚤目
Q959.223+.33 怪水蚤目
Q959.223+.34 剑水蚤目
Q959.223+.35 鱼虱目
Q959.223+.36 颚虱目
Q959.223+.37 鲺目
Q959.223+.38 哲水蚤目
Q959.223+.4 蔓足亚纲
Q959.223+.41 围胸目
Q959.223+.42 根头目
Q959.223+.5 软甲亚纲
Q959.223+.52 叶虾目
Q959.223+.53 山虾目
Q959.223+.54 涟虫目
Q959.223+.55 异足目
Q959.223+.56 等足目
Q959.223+.57 端足目
Q959.223+.58 糠虾目
Q959.223+.61 鳞虾目
Q959.223+.62 口足目
Q959.223+.63 十足目
Q959.225 有螯亚门
Q959.225.9 肢口纲
Q959.226 蛛形纲
Q959.226+.2 蛛形目
Q959.226+.3 盲蛛目
Q959.226+.4 蝎目
Q959.227 有气管亚门
Q959.228 原气管纲
Q959.229 多足纲
Q959.229+.1 综合亚纲
Q959.229+.2 蠋■亚纲
Q959.229+.3 倍足亚纲
Q959.229+.4 触颚目
Q959.229+.5 唇颚目
Q959.229+.6 唇足亚纲
Q959.229+.7 整形目
Q959.229+.8 异形目
[Q959.229.9] 昆虫纲
Q959.23 苔藓动物门
Q959.23+1 外肛亚纲
Q959.23+2 被唇目
Q959.23+3 裸唇目
Q959.23+4 内肛亚纲
Q959.24 腕足动物门
Q959.24+1 有铰目
Q959.24+3 无铰目
Q959.25 帚虫动物门
Q959.26 棘皮动物门
Q959.261 有柄亚门
Q959.262 海林檎纲
Q959.263 海蕾纲
Q959.264 海百合纲
Q959.264+.2 古海百合目
Q959.264+.3 新海百合目
Q959.265 游在亚门
Q959.266 海星纲
Q959.266+.2 显带目
Q959.266+.3 有棘目
Q959.266+.4 钳棘目
Q959.267 蛇尾纲(阳遂足纲)
Q959.267+.2 节腕目
Q959.267+.3 枝腕目(蔓腕尾目)
Q959.268 海胆纲
Q959.268+.2 头帕目
Q959.268+.3 正形目
Q959.268+.4 楯形目
Q959.268+.5 心形目
Q959.269 海参纲
Q959.269+.2 辐管足目
Q959.269+.3 侧辐管足目
Q959.27 毛颚动物门
Q959.28 半索动物门
Q959.281 口索动物亚门(半索动物亚门)
Q959.281+.2 肠鳃目
Q959.281+.3 羽鳃目
Q959.284 尾索动物亚门(被囊动物亚门)
Q959.284+.3 海樽目
Q959.284+.4 海鞘目
Q959.287 头索动物亚门(无头亚门)
Q959.29 须腕动物门
Q959.3 脊椎动物
Q959.39 圆口纲
Q959.39+1 七鳃鳗亚纲(八目鳗亚纲)
Q959.39+2 七鳃鳗目(八目鳗目)
Q959.39+3 盲鳗亚纲
Q959.39+4 盲鳗目
Q959.4 鱼纲
Q959.41 板鳃亚纲
Q959.42/.433 (特殊分类规定)
Q959.42 侧孔总目
Q959.421 虎鲨目
Q959.422 六鳃鲨目
Q959.423 鼠鲨目
Q959.424 角鲨目
Q959.429 其他
Q959.43 下孔总目
Q959.432 鳐目
Q959.433 电鳐目
Q959.44 全头亚纲
Q959.44+2 银鲛目
Q959.45 肺鱼亚纲
Q959.45+2 澳洲肺鱼目(单肺目)
Q959.45+3 美洲肺鱼目(双肺目)
Q959.46 真口亚纲
Q959.46+1 空棘鱼目
Q959.46+2 多鳍目
Q959.46+3 鲟形目
Q959.46+4 弓鳍目
Q959.46+5 雀鳝目
Q959.46+6 鲱形目
Q959.46+7 灯笼鱼目
Q959.46+8 鲤形目
Q959.46+9 鳗鲡目
Q959.471/.499 (特殊分类规定)
Q959.471 颚针鱼目
Q959.472 鳕目
Q959.473 刺鱼目
Q959.474 海龙目
Q959.475 鳉形目
Q959.476 金眼鲷目
Q959.477 海鲂目
Q959.478 鲻形目
Q959.479 马鲅目
Q959.481 鳢形目
Q959.482 合鳃目
Q959.483 鲈形目
Q959.484 豹鲂鮄目
Q959.485 金枪鱼目
Q959.486 鲽形目
Q959.487 刺鳅目
Q959.488 鮣形目
Q959.489 魨形目
Q959.491 鮟鱇目
Q959.492 海蛾鱼目
Q959.499 其他
Q959.5 两栖纲
Q959.5+1 无足目
Q959.5+2 有尾目
Q959.5+3 无尾目
Q959.6 爬行纲
Q959.6+1 啄头目
Q959.6+2 有鳞目
Q959.6+3 龟鳖目
Q959.6+4 鳄目
Q959.7 鸟纲
Q959.7+11 鸵形目
Q959.7+12 美洲鸵目
Q959.7+13 鹤鸵目
Q959.7+14 无翼目
Q959.7+15 鴙形目
Q959.7+16 企鹤目
Q959.7+17 潜鸟目
Q959.7+18 鸊鷉目
Q959.7+19 鱯形目
Q959.7+21 鹈形目
Q959.7+22 鹳形目
Q959.7+23 雁形目
Q959.7+24 隼形目
Q959.7+25 鸡形目
Q959.7+26 鹤形目
Q959.7+27 鴴形目
Q959.7+28 鸥形目
Q959.7+29 鸽形目
Q959.7+31 鹦形目
Q959.7+32 鹃形目
Q959.7+33 鴞形目
Q959.7+34 夜鹰目
Q959.7+35 雨燕目
Q959.7+36 咬鹃目
Q959.7+37 佛法僧目
Q959.7+38 鴷形目
Q959.7+39 雀形目
Q959.8 哺乳纲
Q959.81 原兽亚纲
Q959.81+2 单孔目
Q959.82 后兽亚纲
Q959.82+2 有袋目
Q959.83 真兽亚纲
Q959.831 食虫目
Q959.832 皮翼目
Q959.833 翼手目
Q959.834 贫齿目
Q959.835 鳞甲目
Q959.836 复齿目(兔目)
Q959.837 啮齿目
Q959.838 食肉目
Q959.839 鳍足目
Q959.841 鲸目
Q959.842 偶蹄目
Q959.843 奇蹄目
Q959.844 蹄兔目
Q959.845 长鼻目
Q959.846 海牛目
Q959.847 管齿目
Q959.848 灵长目
3. 动物界里有多少门,多少纲,多少目,多少科,多少属,多少种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生物命名后,而后的生物学家才用域、界( Kingdom)、门( Phylum)、纲 (Class)、目 (Order)、科( Family)、属( Genus)、种 (Species)加以分类。最上层的界,由怀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较多人接受;分别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
界门纲目科属的定义是利用生物的外观、生活特性、构造、生理机能等特徵的差别,以二分法的方式,将生物由大分类归纳到小分类。从最上层的“界”开始到“种”,愈往下层则被归属的生物之间特徵愈相近。若是同属的生物,其外型或生理等特徵则极为相近,是演化的过程中,较具有亲属源的生物,但是它们之间遗传物质尚有差别,而使同属的生物间,虽然能够交配繁殖,但是繁殖的新一代却不具有生殖能力。
原核生物界 Kingdom Monera
原生生物界 Kingdom Protista
原生动物门 Phylum Protozoa
鞭毛虫纲 Class Mastigophora
肉足虫纲 Class Sarcodina
纤毛虫纲 Class Ciliophora
孢子虫纲 Class Sporozoa
裸藻植物门 Phylum Euglenophyta
金褐藻植物门 Phylum Chrysophyta
甲藻植物门 Phylum Pyrrophyta
真菌界 Kingdom Fungi
植物界 Kingdom Plantae
裸藻门Euglenophyta
绿藻门Chlorophyta
轮藻门Charophyta
金藻门Chrysophyta
甲藻门Pyrrophyta
褐藻门Phaeophyta
红藻门Rhodophyta
蓝藻门Cyanophyta
细菌门Bacteriophyta
粘菌门Myxomycophyta
真菌门Eumycophyta
地衣门Lichens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动物界 Kingdom Animalia
海绵动物门 Phylum Polifera
石灰海绵纲 Class Calcarea
六放海绵纲 Class Hexactinellida
寻常海绵纲 Class Demospongiae
腔肠动物门 Phylum Coelenterata
水螅虫纲 Class Hydrozoa
钵水母纲 Class Scyphzoa
珊瑚虫纲 Class Anthozoa
扁型动物门 Phylum Platyhelminthes
涡虫纲 Class Turbellaria
吸虫纲 Class Trematoda
绦虫纲 Class Cestoda
圆型动物门 Phylum Nematoda
环节动物门 Phylum Annelida
多毛纲 Class Polychaeta
贫毛纲 Class Oligochaeta
蛭纲 Class Hirudinea
软体动物门 Phylum Mollusca
腹足纲 Class Gastropoda
双经纲 Class Amphineura
斧足纲 Class Pelecypoda
掘足纲 Class Scaphopoda
头足纲 Class Cephalopoda
节肢动物门 Phylum Arthorpoda
甲壳纲 Class Crustacea
倍足纲 Class Diplopoda
唇足纲 Class Chilopoda
蛛型纲 Class Archnida
六足纲 Class Hexapoda
切口纲 Class Merostomata
棘皮动物门 Phylum Echinodermata
海星纲 Class Asteroidea
蛇尾纲 Class Ophiuroidea
海胆纲 Class Echinoidea
海噀纲 Class Holothuroidea
海百合纲 Class Crinoidea
脊索动物门 Phylum Chordata
头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尾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Uro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 Subphylum Vertebrata
软骨鱼纲 Class Chondrichthyes
硬骨鱼纲 Class Osteichthyes
两生纲 Class Amphibia
爬虫纲 Class Reptilia
鸟纲 Class Aves
哺乳纲 Class Mammalia
只是个大概,,没几个人能弄清楚。。
4. 百合花应该如何种植和养护
百合花寓意百年好合,其实百合花也是很长寿的一种花卉,基本上种过一次之后。
以后每年都会开花的,所以适合养在阳台上,百合花开花之后,它的枝条会渐渐枯萎,这个是正常的,那么百合花花期之后,是否需要起球呢?
百合花生长需要温暖湿润的环境,将其放置在充足的光照作用下进行养殖,需要适量浇水和施肥。
2.花盆转动
百合花生长需要经常转动花盆,满足其充足的光照条件,让其整棵植株均匀的处于光照作用下,增加其观赏性。
5. 大海里,深海里有哪些鲜为人知得海洋生物
深海生物指生活在大洋带以下的生物.通常包括水深200米以下的全部水域,终年黑暗,阳光完全不能透入,盐度高,压力大,水温低而恒定,水生植物不能生长,动物种类和数量非常贫乏,且大多属碎屑性动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动物,并随海水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主要由棘皮动物海参、海胆、海百合、海星,甲壳动物虾、蟹和深海鱼类等组成.其生态特征为:嘴特大,牙齿尖锐,眼睛或触觉器官高度发达,身体柔软而有渗透性,以便与外界压力保持平衡,常有发光器官或发光组织, 水深超过2000米时,色泽较暗淡(如灰白或黑色)
深海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可分为浮游、游泳和底栖三大类.
浮游生物
由细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甲壳动物、毛颚动物等的一些种类组成,种类
浮游生物
和生物数量均较少.生物数量通常随水深增加而明显降低.太平洋千岛-堪察加水域的中型浮游生物量,在200~400米水深处每立方米平均超过100毫克,但3000米以下却不到1毫克.同一种浮游动物,个体小时多生活在浅处,个体较大时生活在深处.如桡足类的海羽水蚤属和光水蚤属的一些种类,生活在2000米水深处个体最大可达17毫米,而随着水深变浅,个体大小也随之变小.深海浮游动物多为杂食或肉食性.浮游动物的垂直移动对营养物质的垂直转送起着积极的作用.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有:
①
桡足类
甲壳动物,最主要的是桡足纲如哲水蚤、真哲水蚤、海羽水蚤、光水蚤等属的一些种类(最大个体可达17毫米).其次还有糠虾、磷虾、端足和十足等目,以及介形纲的动物.
②腔肠动物,有钵水母和管水母等.它们生活史中没有水螅型阶段,个体一般较大,直径可达25厘米,大多呈栗色和紫色,且能发光.
③橄榄绿细胞,长度为10~15微米的细胞.有的学者认为属于鞭毛虫.在3000~4000米水深处,此类细胞的密度仍可达25000~50000个/升.在有些浮游甲壳动物的肠道中也常可捡出,它们的来源尚不清楚.
游泳生物
在深海也有不少鳗鱼,如哈氏囊咽鱼和宽咽鱼等.鱼体细长,嘴特别大.有些鳗鱼幼体上游到较浅的水层,成体时才回到深水.
在深海鱼类中,圆罩鱼属的个体数量最多,鱼的个体小,长仅5~6厘米,头大,暗褐色,其鳃可滤食浮游动物.不成群,个
吞鳗
体之间约保持3米的距离.
主要是鱼类,其次为乌贼、章鱼和虾等.在1000多种大洋鱼类中,生活在深水的约有150种.其中隶属于角安康亚目的种类最多,约有80种.深海安康鱼头的背侧有一柄状的突起,顶部可发光,作诱饵和照明用.嘴大.雌鱼体重可达6~8千克,雄鱼仅重几克.雄鱼头部钻入雌鱼的表皮吸取营养,并形成一个小裂,雌鱼产卵期,雄鱼产精子于袋中,以备授精.安康鱼不成群,个体之间大约保持
章鱼
30米的距离.
在深海近底层鱼的种数比较多,个体也较大,如睡鲨体长可达7米,以掠食为生.有些深海鱼常能吞食比自身大的食物.深海头足类种类较少,有的章鱼适应于深海生活,没有眼睛.
底栖生物
深海底栖生物的生物量随水深而降低.在水深2000~3000米处底栖生物种类多.随水深的增加,其组成也发生变化,浅水种逐渐被深水种取代,通常200、3000和6000米处是转折点.在万米以上的深渊,仍有底栖生物,已发现的种类有:有孔虫、海葵、多毛类、等足类、端足类、瓣鳃类和海参类等.
①微型底栖生物,个体大小在2~40微米之间,主要生活在海底沉积物的表层.包括真菌、易变菌、类酵母细胞、肉足纲、吸管纲、纤毛虫纲、有孔虫等.据对北太平洋中部水深5498米处调查,在沉积物表层的个体数量约为每平方厘米24000个,而在0.5厘米沉积样中仅为每平方厘米1150个.
底栖生物
②小型底栖生物,个体大小在42~1000微米之间,生活在同一水域,个体数约比微型底栖生物少3个数量级.小型底栖生物主要包括有孔虫、海螅、涡虫纲、线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缓步动物门、寡毛纲、原环虫、海螨、介形类和猛水蚤目的一些种类.其中,线虫是主要的种类,其个体数量多,约占动物总数的二分之一.
③大型底栖生物,个体大小在1000微米以上,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门类,如海绵、腔肠动物、星虫、曳鳃虫、肠鳃动物、螠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须腕动物,以及少量脊索动物(如海鞘)和底栖鱼类.
深海海绵体大(可达1米),且多具一插入底泥中的长柄.海葵能生活在水深达万米的深渊,有的附生在其他动物身上,或筑管栖息.
多毛类既是浅水,也是深水的重要底栖生物.在中太平洋西部深海采得的大型底栖生物共有8种,其中多毛类4种,即吻沙蚕、海蛹,以及小头虫科和缩头虫科各一种;其余4种为美丽冠叶珊瑚、骨缘胡桃蛤、扇贝和一种钩虾亚目的动物.
棘皮动物门的各纲均有深海种类,多数是底栖取食者,有的海星是肉食者,捕食有孔虫、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在有机物较丰富的地方,海参往往是优势种,且个体也大(有的可达0.5米).生活在深海的海参,有的具叶状的“足”,或具一排侧乳头,适于在软泥上爬行.
深海生物(6张)
深海的海鞘也营固着生活,有很长的柄,滤食,不形成群体.有的底栖鱼,腹鳍和尾鳍长成棒状,能在软泥上支撑着身体或缓慢地移动,如一种深海狗母鱼.
深海热泉生物群落 1977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阿尔文”潜水球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东北300公里水深2550米处的断裂带发现了深海热泉生物群落.这一带海底水温约20℃.生物很繁盛,有环节、甲壳、软体、须腕动物和鱼类等.其中大型的管栖蠕虫状须腕动物,管长可达5米,直径4厘米,常成簇,密度可达每平方米15千克;大的蛤贝壳长达25厘米;还有腔肠动物、甲壳动物和鱼类.1984年又在大西洋3200米的海底发现了类似的生物群落.这些群落的生物生长快.例如,蛤类的代谢速度比一般深海的蛤约快500倍,生长为成体所需的时间要快几十倍.从海底喷出的热水含有大量的啹S(HS-浓度超过1毫摩尔/升).这些动物不仅本身有同化啹S的能力,它们还能依靠共生的硫磺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将啹S转化为有机物:
O2+4啹S+CO2→【C啹O】+4S+3啹O没有口、消化道和肛门的须腕动物,是靠体内共生细菌来提供营养物质的.
4对环境的适应编辑
大多数深海动物没有生殖季节,性成熟迟,一般产卵少,但卵黄
深海生物(12张)
多,幼体孵出后即能独立生活.有的鱼幼体上浮到较浅的水层觅食,长大后才回到深水.
深海生物有适应高压的机制,若将深海生物带到水的表层往往立即死亡.
一般深海生物的食物来源是:从上层沉降的生物死体、碎屑,微生物化能合成产生的有机物和其他深海生物等.由于食物少、温度低,所以包括细菌在内的深海生物代谢速率(氧耗)低,生长也很慢.深海生物视觉大多不发达,但嗅觉却很灵敏,曾将一些死鱼投放到菲律宾海沟水深9605米处6小时40分钟后,已引来一群端足类,有的鱼已被吃的仅剩下鱼骨.许多深海鱼类口大,能吞食比自己还大的食物.还有许多深海生物(包括许多种鱼,以及海星、海参、海笔、海葵等)能发光.这不但有作为诱饵和惊吓敌人的作用,还能作为同类互相辨识的标记.
6. 生物分类从域到种的所有分类
界门纲目科属种
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
全部分类可以写好几本网络全书了
真的有兴趣可以去附近的图书馆借鉴
《植物学分类》、《原生生物》……
原核生物界 Kingdom Monera
原生生物界 Kingdom Protista
原生动物门 Phylum Protozoa
鞭毛虫纲 Class Mastigophora
肉足虫纲 Class Sarcodina
纤毛虫纲 Class Ciliophora
孢子虫纲 Class Sporozoa
裸藻植物门 Phylum Euglenophyta
金褐藻植物门 Phylum Chrysophyta
甲藻植物门 Phylum Pyrrophyta
真菌界 Kingdom Fungi
植物界 Kingdom Plantae
动物界 Kingdom Animalia
海绵动物门 Phylum Polifera
石灰海绵纲 Class Calcarea
六放海绵纲 Class Hexactinellida
寻常海绵纲 Class Demospongiae
腔肠动物门 Phylum Coelenterata
水螅虫纲 Class Hydrozoa
钵水母纲 Class Scyphzoa
珊瑚虫纲 Class Anthozoa
扁型动物门 Phylum Platyhelminthes
涡虫纲 Class Turbellaria
吸虫纲 Class Trematoda
绦虫纲 Class Cestoda
圆型动物门 Phylum Nematoda
环节动物门 Phylum Annelida
多毛纲 Class Polychaeta
贫毛纲 Class Oligochaeta
蛭纲 Class Hirudinea
软体动物门 Phylum Mollusca
腹足纲 Class Gastropoda
双经纲 Class Amphineura
斧足纲 Class Pelecypoda
掘足纲 Class Scaphopoda
头足纲 Class Cephalopoda
节肢动物门 Phylum Arthorpoda
甲壳纲 Class Crustacea
倍足纲 Class Diplopoda
唇足纲 Class Chilopoda
蛛型纲 Class Archnida
六足纲 Class Hexapoda
切口纲 Class Merostomata
棘皮动物门 Phylum Echinodermata
海星纲 Class Asteroidea
蛇尾纲 Class Ophiuroidea
海胆纲 Class Echinoidea
海噀纲 Class Holothuroidea
海百合纲 Class Crinoidea
脊索动物门 Phylum Chordata
头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尾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Uro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 Subphylum Vertebrata
软骨鱼纲 Class Chondrichthyes
硬骨鱼纲 Class Osteichthyes
两生纲 Class Amphibia
爬虫纲 Class Reptilia
鸟纲 Class Aves
哺乳纲 Class Mammalia
植物界的大类群
现存于地球上的植物,估计约为50余万种,整个植物界通常被分为16门。
1. 裸藻门Euglenophyta
2. 绿藻门Chlorophyta
3. 轮藻门Charophyta
4. 金藻门Chrysophyta
5. 甲藻门Pyrrophyta 藻类
6. 褐藻门Phaeophyta (spore plant) 植物
7. 红藻门Rhodophyta 隐花植物 低等植物
8. 蓝藻门Cyanophyta (孢子植物) (无胚植物)
9. 细菌门Bacteriophyta
10. 粘菌门Myxomycophyta 菌类
11. 真菌门Eumycophyta 植物
12. 地衣门Lichens
13.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14.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seed plant) 颈卵器植物 高等植物
15. 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显花植物 维管植物 有胚植物
16.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种子植物)
7. 大洋深渊内生活着哪些生物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鲨鱼等。
8. 吏前动物有哪些
18亿年前-元古代
古球菌(Archaeosphaeroides)
曲霉菌(Aspergillus)
查恩盘虫(Charniodiscus)
狄更逊水母(Dickinsonia)
原细菌(Eobacterium)
卡卡贝卡虫(Kakabekia)
念珠菌(Nostoc)
莫森水母(Mawsonites)
斯普里格蠕虫(Spriggina)
三分盘虫(Tribrachidium)
古生代-4到5亿年前
朱鲁赛叠层石(Jurusania)
扬子螺(Yangtzespira)
莱得利基虫(Redlichia)
叉尾虫(Dorypyge)
蝙蝠虫(Drepanura)
古杯(Archaeocyathids)
埃谢栉蚕(Ayeshaia)
哈氏虫(Halkieria)
奇异虫(Hydrocephalus)
小软舌螺(Hyolithellus)
科氏惊异虫(Kodymirus)
地衣壳形虫(Lichenoides)
拟油栉虫(Olenoides)
微网虫(Microdictyon)
皮卡虫(Pikaia)
多须虫(Sanctacaris)
小春虫(Vernanimalcula)
约克那斯藻(Yuknessia)
中华细丝藻(Sinocylindra)
螺旋藻(Incertae Sedis)
宏螺旋藻(Megaspirella)
寒武杯管虫(Orthotheca)
细丝海棉(Leptomius)
小细丝海棉(Leptomitus)
拟小细丝海棉(Paraleptomitella)
四层海棉(Quadrolaminiella)
斗蓬海棉(Choia)
钱包海棉(Morania)
软骨海棉(Halichondrites)
海扎海棉(Hazelia)
鬃毛状海棉(Saetaspongia)
塔卡瓦棉(Takakkawia)
针链珊瑚(Halysites(Acanthohalysites))
泡沫珊瑚(Cystiphyllum)
五房贝(Pentamerus)
花瓣笔石(Petalolithus)
锯笔石(Pristiograptus)
单笔石(Monograptus)
王冠虫(Coronocephalus)
拖鞋珊瑚(Calceola)
多鳃鱼(Polybranchiaspis)
栅鱼(Climatius)
翼肢鲎(Pterygotus)
蜂巢珊瑚(Favosites)
圆角石(Oonoceras)
钵海百合(Scyphocrinites)
小窗格苔藓虫(Fenestrellina)
类棱角菊石(Mimagoniatites)
拉多廷鱼(Radotina)
细棘鱼(Lschnacanthus)
普氏海百合(Pernerocrinus)
莱尼虫(Rhyniognatha)
呼气虫(Pneumodesmus)
镜眼虫(Phacops )
六方珊瑚(Xexagonaria)
巅石燕(Acrospirifer)
弓石燕(Cyrtospirifer)
鸮头贝(Stringocephalus)
盾头鱼(Cephalaspis)
沟鳞鱼(Bothriolepis)
粒骨鱼(Coccosteus)
邓氏鱼(Dunkleosteus)
肯氏鱼(Kenichthys)
胸脊鲨(Stethacanthus)
簿皮木(Leptophloeum)
工蕨(Zosterophyllum)
鱼石螈(Ichthyostega)
中国螈(Sinostega)
Runcaria
古生代-2到3.5亿年前
轮叶(Annularia)
大羽羊齿(Gigantopteris)
古鳕鱼(Palaeoniscus)
盘龙目(Pelycosauria)
基龙(Edaphosaurus)
异齿龙(Dimetrodon)
布拉塞龙(Placerias)
二齿兽(Dicynodon)
南京蜓(Nankinella)
新希瓦格蜓(Neoschwagerina)
多壁珊瑚(Polythecalis)
假提罗菊石(Pseudotirolites)
克氏蛤(Claraia)
新生角石(Cenoceras)
幻龙(Nothosaurus)
雷赛兽(Lyceanops)
水龙兽(Lystrosaurus)
肯氏兽(Kannemeyeriidae)
卞氏兽(Bienotherium)
劳氏鳄(Rauisuchus)
无齿芙蓉龙(Lotosaurus adcentus)
贵州龙(Keichousaurus)
胡氏贵州龙(Keichousaurus hui)
恐头龙(Dinocephalosaurus)
长颈龙(Tanystropheus)
喜马拉雅鱼龙(Himalayasaurus)
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
真双齿翼龙(Eudimorphodon)
缅甸蛤(Burmesia)
新芦木(Neocalamites)
侧羽叶(Pterophyllum)
苏铁杉(Podozamites)
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1.37~1.95亿年
蜓(Aeschnoidae)
褶翅蛤(Myophorella)
海鲢(Pachycormus)
鞘虾(Eryon arctiformis)
四川龟(Sichuanchelys)
成渝龟(Chengyuchelys)
蛇颈龟(Plesiochelyidae)
中国龟(Sinemydidae)
中国短头鲵(Sinobrachyops)
蝙蝠龙(Dimorphodon)
鱼龙(Ichthyosaurus)
喙嘴龙(Rhamphorhynchus)
狭鼻翼龙(Angustinaripterus)
掠海翼龙(Thalassodromeus)
翼手龙(Pterodactylus)
索德斯龙(Sordes)
潜龙(Sinohydrosaurus)
大眼鱼龙(Ophthalmosaurus)
滑齿龙(Liopleurodon)
蛇颈龙(Plesiosaurus)
狼鳍鱼(Lycoptera)
远藤兽(Endotherium)
巨颅兽(Hadrocodium)
地蜥鳄(Metriorhynchus)
准噶尔鳄(Junggarsuchus)
利兹鱼(Leedsichthys)
日本菊石(Nipponites)
钟塔螺(Campanile giganteum)
类三角蚌(Trigonioides)
牡蛎(0strea titan)
外扩角石(Eutrephoceras)
德斯菊石(Deshayesites)
剑射鱼(Xiphactinus)
酷拉龙(Koolasuchus)
长头龙(Kronosaurus)
帝鳄(Sarcosuchus)
脊质鳄(Notosuchid)
薄片龙(Elasmosaurus)
海鳗龙(Muraenosaurus)
沧龙(Mosasaurus)
大洋龙(Halisaurus)
古海龟(Archelon)
无齿翼龙(Pteranodon)
披羽蛇翼龙(Quetzalcoatlus)
准噶尔翼龙(Seungaipterus)
魏氏准噶尔翼龙(Dsungaripterus weii)
郝氏翼龙(Haopterus )
热河翼龙(Jeholopterus )
食虫目(Insec-tivora)
中国袋兽(Sinodelphys)
始祖兽(Eomaia)
重褶齿猬(Zalambdalestes)
普尔加托里猴(Pur-gatorius)
阿根廷石化针叶树(Petrified )
新生代-6700万年前-第三纪
古中兽(Chriacus)
本爱兽(Benaius)
矛齿鱼(Enchos)
细齿兽(Miacis)
古三爪鳖(Paleotrionyx)
宽臼兽科(Eurymylidae)
鼠兔(Mimotona)
晓鼠(Heomgs)
有袋目(Marsupialia)
贫齿目/异节目(Xenarthra)
犰狳科(Dasypodidae)
东方蕾贫齿兽(Ernanodonantelios)
踝节目(Condylarthra)
伪齿兽科(Phenacodontidae)
全齿目(Pantodonta)
恐角目(Dinocerata)
食肉目(Carnivora)
鳍脚亚目(Pinnepedia)
裂脚亚目(Fissipedia)
灵长目(Primates)
原猴类(Prosimii)
短吻石猴(Petrolemur brevirostre)
还有其他的http://www.dinosaur.net.cn/_Ancient_Life_Museum/default.htm
9. 无脊椎动物分雌雄吗
海绵动物门(Sponges) 海绵动物又被称为有孔动物(Porifera),是最原始的无脊椎生物,由一群原始的多细胞生物所构成,在演化中形成独立的一个分支。 现今已知的海绵动物大约有一0000种,与其他无脊椎生物不同的是,海绵动物绝大多数栖息于海洋中,只有少数生活于淡水中。活体海绵有多种体色变化,从黄褐色、桔黄色到紫色,体高也从一-二00cm不等,形状有扁平、球形、桶状以及壶状等等。 海绵固定附著于海底生活,它们利用内侧体壁上的鞭毛运动,在水中产生水流,水流由海绵多孔外表上的无数入水孔(Ostia)进入海绵体内,将水中所含的食物过滤吸收以后再由出水孔(Osculum)排出体外。这个简单的循环模式就是海绵的生存之道。 海绵的生理构造系统很简单。且尚未形成器官的阶段,体制仍保持在组织的层次。海绵的腔体是一个或多个呈辐射状对称或不对称,腔体由两个细胞层所组成,分别是内皮层和外皮层,它们的内骨骼称为“骨针(Spicule)”或“海绵质(Spongin)”,有些种类两者皆有,海绵的种类就是以内骨骼的形态来加以区分的,可分为三个纲: 一.石灰海绵纲(Calcarea):此纲海绵为碳酸钙质骨针,体型较小,大多数独立生活,是比较原始的种类,分布于陆地岸边的浅水区和潮间带,大约有50种。 二.六放海绵纲(Thexactinellida):此纲海绵为二氧化矽骨针,又被称为“玻璃海绵(Glass Sponges)”,体型中等,生活于水深500-一000公尺的深海之中,大多数独立生活,大约有四50种。 三.寻常海绵纲(Demonspongiae):此纲海绵种类繁多,大约有9500种。除了少数种类之外大多数具有骨骼,骨骼为单放或四放的矽质骨针、有机成份的海绵纤维或两者皆有,但绝对没有钙质骨针以及六放的矽质骨针。少数种类产于淡水,绝大多数为海产,常常群体生长于一起,个体界限不明。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由身体的对称方式来分类,腔肠动物的体腔呈辐射状对称的形式,体内具有消化腔,称为“胃水管腔(Gastrovascular cavity)”,腔有口而无肛门,在口的四周有触须,它们具有特殊的刺细胞(Nematocyst),所以腔肠动物又被称为“刺细胞动物(Cnidaria)”,有纲状的散漫性神经系统,无排泄和呼吸系统。 腔肠动物虽然具有简单的器官,但是在分类上仍是将它们归类于具有组织级的动物。 腔肠动物分为三个纲: 一.水螅虫纲(Hydrozoa):此纲是腔肠动物最原始的种类,水螅虫身体构造十分简单,它们的体壁仅由两层细胞构成,具有一个简单的胃水管腔,体腔没有分隔,它们常常是群居性的。水螅虫的生殖细胞在外胚胎形成,它们具有世代交替的现象,也就是具有无性的水螅世代和有性的水母世代,这些水母体具有缘膜。有些水螅虫会分泌钙质的骨骼,而另外一些水螅虫的外形转化为水母的形式。 二.钵水母纲(Scyphozoa):此纲腔肠动物是以水母的形态为主的,也可以总称它们为水母,它们的水母翼不具有缘膜,身体有三个胚层,生殖细胞起源于内胚层,不会分泌骨骼。在身体构造上,钵水母具有口腕(Oral arm),口腕上有刺细胞,可以用来捕捉猎物,再将之送入口中,开口于中央,通往体内的胃囊(Gastric pouches),生殖腺就位于囊壁上,也具有世代交替的现象,水螅世代出现在幼体时期,而以水母世代较为发达。 三.珊瑚虫纲(Anthozoa):常见的海葵、珊瑚等等都是隶属于此纲,最主要的特征是:它们只有水螅体而无水母体,也就是说只有水螅世代。本纲又分为两个亚纲: 八放珊瑚亚纲(Octocorallia):具有八只羽毛状的触手,身体内部也分成八个等份,通常具有一条沟管(Groove),行固著性群体生活,它们会分泌钙质或角质的骨骼。在热带温暖的海域沿岸较常发现它们的踪影,如:走根珊瑚目、海鸡头目、海笔目等都属于此类。 六放珊瑚亚纲(Hexacorallia):具有六只或六的倍数的触手,极少有分支,隔膜极为复杂,具有两条纤毛状的沟管,骨骼均为外骨骼。如:海葵、石珊瑚目、纱巾目等都属于此类软体动物门(Mollusks) 除了辐射状对称之外,另一种体腔的形式是两侧对称(Bilateria),软体动物就如同它们的名字一样:身体柔软,通常有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外壳,但也有部份种类已经退化甚至消失,如:章鱼、乌贼便属于此类。它们的体腔不分节,腹部有发达的肌肉质足部,有外壳包背于体外,具有保护作用的壳就是由外套分泌的。软体动物可分为五个纲,包括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如:具有贝壳枚介壳的贝类、贝螺枚介壳的蜗牛、不具备介壳的章鱼和介壳退化的乌贼等等。 一.腹足纲(Gastropoda):腹足纲是动物界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纲,包含的种类如:蜗牛、活蛞蝓(海兔)等等。最大特征是:腹部与足部合而成为一个特殊的运动器官。基于这个主要特征,腹足纲又分为三个亚纲: 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鳃部位于心脏之前,消化腔呈一吧0度扭转,即是消化腔在成体时变成U字型,肛门的开口与头部同一方向,雌雄异体。有一对触角。这纲包括海水以及部份淡水的螺类。 后鳃亚纲(Opisthobrachia):介壳萎缩或完全退化,内脏部分扭转或无扭转,雌雄同体,全部生活于海水中,如:活蛞蝓(海兔)等等。 肺螺亚纲(Pulmonata):无鳃,以肺呼吸。主要为陆生、淡水生,只有极少数生活于海洋中。介壳外形小,呈简单螺旋形或无螺旋,如:蜗牛和淡水的螺类等等。 二.双壳纲(Bivalva):具有两枚对称的介壳,无头和齿、舌,具有斧状的腹足。身体边缘较薄的部分为腹面,而壳顶较厚的部分为背面,两壳由蝶铰(Hinge)相连,在两个介壳内,有外套包围的内脏,外套的后端变形为出水管和入水管,介壳上具有两块开闭壳肌,用来控制介壳的开闭。它们的外套膜内面以及鳃的表面都具有纤毛,纤毛可控制水流的进出,借以进行呼吸作用和滤食生活。雌雄异体,且有性生殖。 三.头足纲(Ceohalopoda):全部生活于海洋中,与大多数软体动物不同,头足纲属于主动性、猎食性的动物,它们不仅游泳速度快,部份种类甚至还具有发达的眼睛以及极高的智慧,如:章鱼、乌贼等等,它们可以说是软体动物中最进化的一个种群。头足纲分为两个亚纲: 四鳃亚纲:具有两对鳃,有外介壳,但是它们的介壳只在一个平面盘绕,开放式的循环系统,并具有隔室。活化石--鹦鹉螺就属于此亚纲,并只有三种不同的种类。 二鳃亚纲:具有一对鳃,介壳退化没入体内,采闭锁式的循环系统,具有墨囊。此亚纲又分为两类:八足的乌贼(介壳退化没入体内)和十足的章鱼(不具备介壳)。乌贼和章鱼触手表面都有许多吸盘可以用来抓住猎物,它们除了齿、舌之外,还具有两个坚硬的嘴缘用以杀死猎物。章鱼的运动方式是先将套膜充满水,再将水强力喷射出,此时身体就作会反方向的高速移动。 四.掘足纲(Scaphopoda):其名称来自于它们具有可以挖掘底部的足部,但没有头部和鳃,如:象牙贝等等。 5.多板纲(Polyplacophora):没有触须,具有扁平的足部、头部以及多片状的贝壳。平时栖附石块上,遇到敌人时,更会牢牢吸附。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若是以身体的构造来区分,体腔有分节的现象就是环节动物门和肢节动物门两类。它们的身体是由一系列的体节所构成,不论是体壁或是内部器官都有分节的现象,这些节是横向延伸的,是由横隔(septa)来分隔的,有些种类的体节可达一00个以上,除了消化道和神经系统是贯穿全身之外,其他的器官可在每一节重复。 环节动物门大约有一0000种的生物,分为三个纲: 一.多毛纲(Polychaeta):海洋中固定附著生长的各种管虫以及自由游动的海虫都属于此纲。它们的身躯上长有刚毛,具有良好的前唇(prostomum)、眼睛和触角(antennae)。 二.贫毛纲(Oligochaeta):全部生活于淡水或土壤中。身躯上有少量刚毛,头部不发达,并且全部雌雄同体。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就是常见的蚯蚓。 三.蛭纲(Hirudinea):同样全部生活于淡水中。它们不具有横隔和附肢,在头尾两端有永久性的肌肉吸盘。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就是常见的水蛭(蚂蟥)。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 大部份的节肢动物的躯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头、胸、腹,和环节动物不同的是:节肢动物的体节固定并且终身如此,它们是动物界最富有变化的一门。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分节的附肢,这些附肢不仅用于运动,也时常转化为游泳、呼吸、生殖、防御、猎食的器官。节肢动物的外骨骼是由几丁质(chitin)所构成的,具有保护、让肌肉附著、防止体内水份散失等功能,这些坚硬的外骨骼限止生长,所以节肢动物的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好多次的蜕壳,它们就在外骨骼尚未硬化的时候,快速地生长。节肢动物的头化现象(Cephalization)也进化了许多,可独立成为一部分。具有了独立的头部以后,节肢动物前端体节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也变得极为发达,因而大多数节肢动物都具有一对结构非常复杂的复眼(Compound eye)以及一些同样复杂的感觉器官。 节肢动物门又可分为三个亚门: 一.三叶虫亚门(Trilobifomorpha):是最原始的节肢动物,目前只留存它们的化石,根据这些化石分类,大约有四000多种不同种类。 二.铗角亚门(Chelicerata):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就是该亚门切口纲(Merostomata)的--鲎。 三.甲壳亚门(Crustacea):甲壳亚门的甲壳纲(Crustaceans)是唯一一纲海洋生活为主的动物,包含了各种虾、蟹等等,它们在海洋的食物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初级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是海洋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甲壳亚门的另一个大类就是昆虫纲(Inscta),它们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生物。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s) 棘皮动物的胚胎分裂、形成都与以上各个动物门不同,棘皮动物和脊椎动物一样,是属于后口类(Deuterosostomes),而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则都属于原口类(Protostomes),两者差异在于:后口类:幅射型的卵裂,体腔由中胚层内陷分裂形成,胚胎时期的胚口发育成为以后的肛门;原口类:螺旋型的卵裂,体腔由原肠细胞向外膨胀形成,胚胎时期的胚口发育成为以后的口。所以,棘皮动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虽然在外观形态上有极大的不同,从胚胎发生学上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证据。 所有的棘皮动物都生活在海洋中,最大的特征是:具有水管系(Water vascular system)的循环系统,是由一群可循环海水的管子组成。它们有发育良好的体腔以及一个完整的消化系统和一个不完整的循环系统,它们的神经系统较为简单,具有放射状的神经纤维。 棘皮动物门分为五个纲: 一.海百合纲(Crinoidea):口部向上,口部四周具有触手,触手上有许多分支羽,可用来捕获食物。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就是海羽星和海百合。 二.海星纲(Asteroidea):身躯包含一个中盘,口部位于中盘之下,有5-二0只触手,触手上长有许多管足。各式各样的海星即是属于此纲。 三.蛇尾纲(Ophiuroidea):也具有中盘和触手,不过它们的中盘又细又长,非常明显地自中盘伸出,可以比海星更为快速地移动。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就是阳燧足。 四.海胆纲(Echinoidea):缺乏触手,但是具有一个体壳,许多刺棘自体壳伸出,利用管足作移动运动。各式各样的海胆即是属于此纲。 5.海参纲(Holothuroidea):身躯是一个可以转动的肌肉束,口部的四周围绕着变形的管足,用以觅食。由于行动能力较弱,所以它们发展出一套特殊的自卫行为,就是在受到敌害攻击的时候,它们会将内脏器官自肛门射向敌人,乘机逃跑,而它们的内脏器官可以再生。各式各样的海参就是属于此纲
10. 百合花是一种什么植物它有哪些主要品种为什么还被人们公认为吉祥之花
百合花是圣洁的象征,也是人们公认的吉祥之花。百合花常常和康乃馨搭配一起送给母亲,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和内心的喜悦。如果摆放在室内或门口或公司,有很浓的喜庆气氛,能给你和你的家人带来好运。因百合花的名字,取自于百年好合的意思,在传统的习俗上,中国人总会在婚礼上使用百合来表达爱情的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