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牡丹亭的名词解释

牡丹亭的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2022-05-21 04:59:30

① 《牡丹亭〉的相关知识

宋时期的南安太守杜宝只生一女,取名丽娘,年十六岁,尚未许配。杜宝为了使女儿成为识书达理的女中楷模,为她请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因陈上《诗经·关雎》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伴读的使女春香,偶而发现了杜府后的花园,并引领丽娘偷偷游了花园。久困闺房的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丽娘回屋后,忽作一梦。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找梦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下去。一日照镜子,见自己一下瘦成那个样子,忙叫春香拿来丹青、素绢,自画春容,并题诗一首于上。她又把梦镜说与春香,并让春香把那画叫裱画匠裱好。杜宝夫妇听说女儿病重,忙叫陈最良用药,让石道姑来念经,但都不见效。中秋之夜,丽娘天逝。死前,嘱咐春香把春容装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这时,投降了金国的贼王李全,领兵围淮、扬,朝廷升杜宝为淮、杨安抚使,立即动身。杜宝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又嘱托石道姑和陈最良照料。杜宝即带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军事危急,半路上杜宝让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临安,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柳春卿,因一天梦见一花园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姻缘,才改名柳梦梅。柳梦梅去临安考试,路得进宝臣苗舜宾援助。走到南安时,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春容匣子,回到书房,把那春容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己回家。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对着自己的真容拜求。丽娘大受感动,与柳生欢会,自称是西邻之女。他们两人的夜夜说笑声,惊动了石道姑。一天夜里两人正说笑,被突然来的石道姑冲散。第二天夜里,丽娘只好得向柳生说出真情,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只好把实情告诉了石道姑,并求她帮助。第二天,他们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道姑怕柳生与杜丽娘事情被发觉,当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临安。陈最良发现丽娘坟被盗,忙去扬州告诉杜安抚。陈最良还没到淮安就被叛军俘获,李全听说陈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师,又得知杜宝还有夫人和春香,就听从妻子的计策,谎说已杀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后放了陈最良。陈到淮安见了杜宝,即把小姐坟被盗,老夫人、春香被杀的事禀知杜宝,杜宝听后大恸。后杜宝忍痛修书两封,让陈最良送给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许钱、招降了李全,淮安围解。丽娘他们到临安,在钱塘江边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试时,考试时间已过,多亏主考官是苗舜宾,才得以补考。这时,因淮、扬兵事,朝廷延期放榜。丽娘让柳生先去扬州看望她父母。柳生走后不久,来临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处恰与丽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扬州,听说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见杜宝。杜宝以为女儿已死,何以有女婿,并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临安侯审。杜宝回到临安,因军功升为宰相,陈最良升为黄门奏事官。这时,榜下,柳中了状元,可到处找柳不着。原来柳正被杜宝吊打,因为在柳身上搜出了丽娘的春容,在杜宝认为柳是盗墓贼。这时,苗舜宾听说后,赶到杜府,救下了柳生。苗告诉杜宝,柳生已考中状元。杜正气恼时,陈最良来到,说小姐确实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认为是鬼妖之事,请奏皇上,灭除此事。陈把此事告诉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来对证。金銮殿里,众人齐到,皇上用镜子照,看有无影子、断定丽娘确实是活人。杜宝硬说丽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变的,后经皇上裁决让他们父女、夫妻相认。丽娘又劝柳生拜认了岳父杜宝,全家人大团圆。

② 阐述《牡丹亭》的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

1,《牡丹亭》的思想意义:
《牡丹亭》的主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变得更加顽固和腐朽。他们竭力鼓吹程朱理学,高唱“女德”,表彰贞节,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追求自由恋爱的美好向往。

2,《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一,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就把大家闺秀的内心世界精细地展示了出来。
三,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③ 《牡丹亭》的内容是什么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1]舞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几折。《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另一说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2]。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逶迤而来。

④ 牡丹亭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剧情梗概: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从老塾师陈最良读书。她读《诗经·关雎》而伤春、寻春,在梦中与一书生幽会于花园的牡丹亭畔。丽娘醒后,因相思而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下。其父升任淮阳安抚史,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画中人就是梦中的佳人。丽娘魂游后园,再度与梦梅幽会。梦梅根据丽娘的嘱咐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二人一齐到了京城临安。梦梅考中了状元。丽娘遇见在外避难的母亲和春香,解除了父亲对梦梅的误会,全剧以大团圆结局。

⑤ 《牡丹亭》讲的是什么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它描写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海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不渝爱情!!!

⑥ 牡丹亭的介绍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此剧一经问世,便有许多传奇效果。据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折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由明至今,《牡丹亭》几乎成为昆曲之代名词——昆腔巍然曲宗,牡丹艳冠群芳,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⑦ - 牡丹亭说的是什么故事

最早这《牡丹亭》不叫《牡丹亭》,而叫《还魂记》,是汤显祖著名的“临川四梦”之一。
在《牡丹亭》以前,中国流行最广的爱情戏是《西厢记》,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是这样:杜丽娘的父亲是太守杜宝,是一个学究先生,受宋儒理学的影响很深。他请了一个管家先生,是一个迂腐透顶的人。老师教杜丽娘念书,没想到她比老师的智商还高。杜丽娘趁父亲不在家,听说太守府后的花园景致不错,就跟丫环春香到那个花园去游玩。这便是“游园惊梦”的“游园”。小姐和丫环游园归来,小姐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书生来向她求爱,而且两个人幽会了……梦被她母亲惊醒,但她是非常留恋这个梦。第二天,杜丽娘心里不宁静。接着有一折戏叫“寻梦”,说的是她根据梦境又到花园里去了一趟,去了后她的心情很悲伤,回来以后杜丽娘就生病了。她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也知道自己很美丽,她认为自己花容月貌,就这样死了,别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死的,辜负了自己的仪表,她为了让自己的青春仪表留下,就给自己画了一幅画,然后她就病死了。根据她的遗嘱,画被放在遗体边,她的棺材就葬在花园里。后来父亲升了官。过了不久,又来了个读书人,这个人就是杜丽娘梦里的那个读书人,叫柳梦梅。他来这以后,杜丽娘就显魂了。而且柳梦梅在花园里也拾到了这幅画,一看这画上是一个绝代佳人,柳梦梅就把画挂在墙上整天招呼她。所以昆曲中有两折戏叫《拾画》、《叫画》。他也不知道这女孩是谁,就希望是一个真人而不是一幅画。终于杜丽娘的灵魂来找柳梦梅,最后打开棺材杜丽娘死而复生。汤显祖有个理论,强调人的“情”,这一思想是明代后期出现的反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的表现。汤显祖的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汤显祖的理论是,如果一个人执着于爱情,那么这个爱情既可以让人死了,也能让人复生,所以杜丽娘死而复生,最后与柳梦梅结合。后来柳梦梅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柳梦梅在京城找到了已做大官的杜宝,说:我把你女儿救活了,已结为夫妇。但这老丈人相信死人不能复生,这是其一,其二,认为女儿败坏了他的门风,哪有不告而嫁,自己就结婚的呢?结果就认为柳梦梅是假冒的女婿。虽然柳梦梅当时是状元,还是被吊在府门口上,一顿毒打,老丈人打女婿打得简直是够呛。但是这里有一点,汤显祖写得很好,就是说不论你怎么打,我不改口:就是你女儿爱我,我爱你女儿,我们结婚了,我们就是这么回事,你再怎么说,这也是事实,抹不掉的。最后,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去了,皇帝做了和事佬,让柳梦梅和杜丽娘结合。皇帝赐婚,老丈人就没有办法了,只好接受,皇帝的圣旨不能不听。戏写得很细,尤其是最后一场。我仔细看了看,发现老丈人和女婿始终没有调和,没有和谐,两个人的思想感情有距离。即使皇帝同意两个年轻人结婚了,老丈人和女婿的疙瘩还是没解开。剧本就是这么写的。
《牡丹亭》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梦里恋爱这个事情,不是从汤显祖开始的。在元人杂剧中,有个剧作家叫乔吉,他的号叫梦符,他有个剧本叫《金钱记》,是说一个书生在一个大官家里教书,教的女孩子呢,就是这个大官的女儿,这个书生就爱上这个小姐了,当然这个小姐也对书生有意,也是很爱他的。那时两人不好表白,不像现在,他们到哪儿去见面,去谈情说爱呢?请注意,剧本写得清清楚楚,两人在梦中到牡丹亭去幽会。可见牡丹亭不始于汤显祖。我看了,它使我懂得一个道理:牡丹亭就是在封建社会想象中恋爱的男女幽会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叫牡丹亭。这是从乔梦符的《金钱记》里得到的启发。有意思极了。
在《牡丹亭》之后,出现了两个剧本:《桃花扇》和《长生殿》。这是两个长篇的大剧本,其特点表现为:发展了《牡丹亭》的爱情故事,将爱情与政治结合起来。《桃花扇》写秦淮名妓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他们爱情是产生在反对明末黑暗政治这一基础之上的。他们都有一种爱国的思想,这种志同道合的爱情在《牡丹亭》里是没有的,《牡丹亭》是同情反对礼教者的,而《桃花扇》就有了政治观点的志同道合了,比起《牡丹亭》来又前进了一步。《长生殿》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讲的是政治与爱情发生了矛盾。《桃花扇》里是政治与爱情的统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爱情,建立在老百姓的剥削之上,老百姓不堪忍受剥削,起来反抗,他们的爱情也就产生了危机,最后杨贵妃自缢,唐明皇逃亡。可是,洪吸取了《牡丹亭》的特点,让李、杨二人在天上团圆了,这也就摆脱了政治的影响。

⑧ 牡丹亭的理解和感悟

《牡丹亭》这个故事是非常浪漫的,但是也是很现实的。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了柳公子,一见倾心,两人在梦里爱的十分热烈,后来梦醒了,杜丽娘没有寻到柳梦梅,因此抑郁而死。但是,最后也是因为情,杜丽娘被柳公子所救活,在柳公子考取了状元后两人被皇帝赐婚厚成亲,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故事是非常浪漫的,杜丽娘因为情而死也因情而生。但是这个故事却又是很现实的。杜丽娘为何而死?是因为做春梦被自己的母亲呵斥不守妇道而郁郁寡欢。

而杜丽娘还魂后为什么能和柳梦梅有情人成为眷属呢?在我看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加上皇帝的赐婚才能在一起的,毕竟在此之前当柳梦梅告诉他的岳父杜丽娘能复活是被其岳父吊起来打了一顿的。所以说,这个故事是现实的,但是这也不能阻挡读这本书的人对爱情的一个向往与追求。因为书中的杜丽娘冲破了生死的界限,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牡丹亭的感悟:每个不曾想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对于我们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所经历的只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人生,获得的体验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的生命充满色彩,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认识到书中各种不一样的人物,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命运悲欣,在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之中照见自己,体味过去,从而也能获得对未来的思考。

⑨ 牡丹亭的又名叫什么

《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传奇剧本。明汤显祖作。刊本极多,明吕玉绳、沈璟、
臧懋循、冯梦龙、硕园等人都有改编本,沈改本名《同梦记》(今佚),冯改本名《风流梦》(今存),改本曾引起
汤显祖极度不满,但后来的演出对汤本原词多少都有些改动。刊本中以清晖阁、冰丝馆和“三妇合评”(清吴人的“三妻合评”)本等最著名。解放后有《汤显祖集》本,又有单行注释本。照汤显祖原词制曲的曲谱以清叶堂《牡丹亭曲语》最著名。

写南末时南安太守杜宝延师陈最良教女丽娘读经书,丽娘感到封建礼法的拘束,在侍女春香的怂恿下,游园散闷,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醒后感伤病死。三年后,柳梦梅到南安养病,拾到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朝夕对面呼唤,丽娘鬼魂与柳相见,并复生与柳结为夫妇,最后以柳中状元,丽娘也得到封赠为结。

明嘉靖时晁栗《宝文堂书目》小说类有《杜丽娘记》,传奇可能即据以改编。剧本写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精神的摧残,讽嘲陈最良的迂腐,歌颂了社丽娘、春香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和斗
争。曲词优美,人物刻画细致而深刻,并有突破南北曲旧格律之处。剧本对当时和后来都有极大的社会影响,特别在被压迫的青年妇女中引起很大的共鸣,如传说娄江女子俞二娘因读此书,断肠而死;杭州女演员商小玲因演此剧,伤心而亡等。万历以后一百余年内,许多传奇作家都摹拟此剧的构思和文字风格,某些戏曲史论著称之为“玉茗堂派”。

昆剧常演出的有《闺塾》(通名《学堂》或《春香闹学》)、《游园》(通名《游园惊梦》)、《抬画》《玩真》 (通名《拾画叫画》)等出。

《闹学》,也叫《春香闹学》、《学堂》。昆剧传统剧目。明传奇《牡丹亭》之一出,原名《闺塾》。写南安太守杜宝聘请陈最良为其女丽娘讲授经书,并命侍女春香伴读。春香天真活泼,不愿受塾规的束缚,对陈的迂腐加以嘲弄。京剧按昆曲本演出。川剧、楚剧均有此剧目,楚剧名《闹黉门》。

《游园惊梦》。昆剧传统剧目。明传奇《牡丹亭》之一出。写杜丽娘与侍女春香至后园春游,触景生情,陡兴伤春之感;游倦归房,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花园相会,园中花神皆出护佑,旋为其母之唤声所惊醒。京剧按昆曲本演出。徽剧、秦腔、豫剧均有此剧目。现一般都在《游园》后夹演群舞性质的《堆花》。

《拾画叫画》,昆剧传统剧目。明传奇《牡丹亭》之一出。写柳梦梅寄宿太守杜宝旧园,于太湖石畔拾得杜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频频呼唤,自言自语,仿佛与真人对话。

⑩ 《牡丹亭》的相关资料有什么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古典四大名剧之一。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由的光辉理想。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热点内容
朝影花花语 发布:2025-10-07 11:05:24 浏览:334
陈德容梅花烙 发布:2025-10-07 10:44:11 浏览:166
作文梅花500字作文 发布:2025-10-07 10:28:53 浏览:990
梅花鹿饮水 发布:2025-10-07 10:26:28 浏览:20
十一月海棠 发布:2025-10-07 10:06:58 浏览:76
描写三月樱花的诗句 发布:2025-10-07 10:06:22 浏览:776
典型短日照花卉 发布:2025-10-07 10:03:30 浏览:486
绒苞藤花语 发布:2025-10-07 09:58:16 浏览:835
家庭常用插花 发布:2025-10-07 09:50:35 浏览:299
瓶里插花图片 发布:2025-10-07 09:49:04 浏览: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