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割肉戏剧
㈠ 关于评剧的知识 速求!!!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1]。
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韩少云《小女婿》剧照评剧来历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地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东路评剧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嘉庆(1796-1820)以后流行于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花落已发展为彩扮(对口莲花落)形式。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半头,脑后留假辫,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双跨”)的。即一人打击架上所有的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当时,人们称这种艺术活动为“双玩意儿”、“落子”、“唱花灯”。又因在演出前总要先演一段“什么不闲”,故又称为“什么不闲”。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西厢》《摔镜架》等。
光绪七年(1881)前后,唐山地区开平矿务局建筑铁路、厂矿相继出现,莲花落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最先入关的是锦州汪荣,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莲花落班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凤等;丰润的孟光武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亮、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鸹、佛动心、汪荣等。此外还有东三省的杨发班;三姑娘、李顺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随着班社的建立,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演出形式也趋丰富多样,每场演出均需由四个击鼓者“报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闲”的),然后唱莲花落,最后由对口莲花落压轴。演出已有“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之意)、杨柳青(余勇)和石榴花(刘永泰)等。清朝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内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武戏。到清末,习武中有许多人参加对口莲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缩短,行腔放慢。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对戏曲方面的发展。
光绪二十年(1894),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太后死),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拆出亦到此结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占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
1915年,庆春班社以月明珠为主演,在天津的奥、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贤》《刘云打母》等,颇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看了《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1917年,天津大水,庆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在兴业茶园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百年长恨》等,赢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赏,乡绅奎旭东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戏社,即后人盛称的“警世头班”。这个班底由成家(兆才为代表)、任家(月明珠为代表)、张家(金开芳、张德礼为代表)三家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规矩,在艺术上讲究准纲准词,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新剧目。
四、奉天落子阶段
19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剧目有《枪毙驼龙》等。
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亭,后为高景山,编剧是窦宝安和张连成,演员有盖月珠(王东海)、金灵芝、李义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这个别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时很有影响。
与警世戏社二班成立同时,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编剧有杨树森、温东山,主演是盖王珠(王庆昌,旦)、周济(凤鸣,生)、花莲舫、筱桂花(张丽云)、筱荷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女演员为筱桂花。这一时期的班社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和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歧山剧社前身),1912年成立于天津。领班是孙凤鸣(东发白),主演是孙凤令(艺名开花炮)。南孙班是招收、培养女演员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红等都出自该社。北孙班(洪顺剧社前身),1918年成立于河北,由孙洪奎(亦名孙恩,艺名丁香花)主持,演员有碧月珠(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俊声等。此班培养了一批落于演员。
元顺剧社成立于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顺为班主,演员有李金顺、喜彩春等。他们在天津演出时,第一次用“评戏”一词。1929年,评剧第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杰”:刘派(刘翠霞)、白派(白玉霜)、爱派(爱连君)。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评剧阶段
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著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西路评剧
评剧的另一支派西路评剧,是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属天津)以莲花落艺人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初具小戏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两下锅”。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员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1958年后,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顶锅》《三女除霸》, 长春评剧团也演出了《刘伶醉酒》等西路评剧剧目。70年代以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状》《甜蜜的事业》等,也运用了西路评剧的唱腔。
建国后,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并涌观出一批著名演员,如小白玉霜、新凤霞、筱俊亭、韩少云、花淑兰、鲜灵霞、李亿兰、喜彩苓等。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著名演员有花月仙、赵丽蓉、马泰、张德福、刘萍、谷文月等;沈阳评剧院,著名演员有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等,以及天津评剧院、河北省评剧团、唐山市评剧团、长春市评剧团、哈尔滨市评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团等。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30年代初,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建国后,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以后,不少文明戏演员加入评剧队伍,带来了编演现代戏经验,对评剧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建国后,评剧演出的大量现代戏,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讴歌了社会主义新人,提出或试图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这些剧目的出观,为评剧以后更好地反映观实生活,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编辑本段]【角色行当】
评剧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象现今这样分明。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渐形成现在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对口戏”的行当是一旦一丑,旦脚称“上装”,丑脚称“下装”。这种形式系由冀东大秧歌中民歌小调对口唱衍变而来;“上装”、“下装”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并分别表演剧中人物(如《西厢记》,“上装”要表演红娘、莺莺、老夫人三个角色)。由于这种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剧中人物来固定着装和勾画脸谱,因此他们的最初装扮是“上装”(旦脚)彩扮,身着裙袄或彩裤褂,手持折扇、手帕;“下装”(丑脚)头戴毡帽或头巾,身着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拆出戏”亦称“三小戏”。系由“对口戏”演变而来,以代言体、单折式、分场式为其戏剧结构基本体制。上演的剧目虽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连贯,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员便依据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确的分工,逐步由“上装”、“下装”形成“三小”行当,即:小生、小旦、小花脸(丑)。“三小戏”,初以小生、小旦戏为主,丑脚居于次要位置(《回杯记》的王计(家人)为丑扮)。随着“拆出戏”的剧目不断增多,所表现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相应的也出现了老生、老旦、彩旦、打旦等行当。1909至1912年,“拆出戏”经过改革创新,形成了大型地方剧种——评剧(初名平腔梆子戏)。随着剧目种类的增多,题材范围的扩展,评剧的表演行当仿效京、梆大剧种行当门类的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积累了各行当的代表剧目,发展了各行当的表演艺术。
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脚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板胡为主奏乐器。
[编辑本段]【显著特征】
评剧的显著特征是贴近生活,剧目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为主。评剧的第一个剧作家成兆才,1919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即以真人真事为素材,久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评剧除在东北、华北地区流布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团体。
[编辑本段]【评剧流派】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评剧流派划分
月明珠(调):花莲舫、
倪(俊声)派:桂宝芬、成国祯、刘子熙、马连成、张润时、泰海贵、刘凤杨、李月楼、杨振邦、艾景全、贾兰亭、刘小楼(后学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义廷、王凤池、窦龄童、郑伯范、孙连芳、呼勋卿、倪伟、杜宝宇等。
李(金顺)派:朱宝霞(兼刘派)、花玉兰、筱麻红、筱桂花、鲜灵霞(兼刘派)、六岁红(兼刘派)、李宝顺、羊兰芬、小花玉兰 小玉霜(退休后改为白派)、宋玉文(后改鲜派)等。
金(开芳)派:李小舫(李岱)、韩少云、夏青、于筱芳、于筱芬、张晖、宫静等。
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银香等。
张(凤楼)派:张丽华、碧燕燕等。
碧(莲花)派:花月仙等。
刘(翠霞)派:朱宝霞(兼李派)、新翠霞、鲜灵霞(兼李派)、六岁红(兼李派)、郭砚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艳玲、筱紫玉,花淑兰(兼爱派)、董瑞海、张淑敏、小灵霞、筱佩茹(后学筱俊亭)、董美珠、筱美荣(兼爱派)、马淑华、吴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后改新派)等。
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凤、筱月珠、李兰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爱派)、高艳敏、吴博莉(兼刘派)、刘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丽等。
爱(莲君)派:莲少君、莲幼君、莲小君、莲雅君、小摩登(钱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兰(兼刘派)、筱美英(兼刘派)、王曼玲(拜新凤霞)、王冠丽(已改白派)、张砺云等。
喜(彩莲)派:郭砚芳(兼刘派)、喜少莲、小喜彩莲、邢韶瑛、李忆兰、申增丽、张秀琴、孟素洁等。
花(莲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楼、花楚馆、文金舫等。
筱(桂花)派:唐淑兰,王彩云
桂(宝芬)派:袁凤霞、刘小楼、李金铭等。
花(玉兰)派:小花玉兰(后转李派) 小幼兰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兰学习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梦)
新(凤霞)派: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玲、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等。
鲜(灵霞)派: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花(月仙)派:刘淑萍、张淑桂、刘珊、恒红等。
李(忆兰)派: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
魏(荣元)派: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
张(德福)派: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等。
马(泰)派: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张文鹏、马惠民等。
韩(少云)派:胡桂秋、宋丽等。
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
花(淑兰)派: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
谷(文月)派:张秀云、王丽京等。
洪(影)派:孙振宇、陈立行、李焕双、包连伟、杨继勉、张俊玲、石文明等。
㈡ 请问评剧起源于哪个地方
评剧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评剧起源于100多年前,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俗称蹦蹦戏。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 莲花落是穷人行乞时的演唱艺术。或说唱吉祥如意的话,或演唱故事,莲花落作为乞讨的艺术,紧迫时尚,从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秧歌、皮影、大鼓等艺术形式中吸收了许多营养。莲花落是乞丐创造的口头说唱艺术,或说唱历史、民间故事,或乞丐自编乞食段子,最早由一人演唱,用竹板伴奏。民间也有打“十不闲”的,单人演唱,牵动木架上的锣鼓跋等伴奏。此类由一人说唱的单口莲花落,在清末民初京东一带的集日、庙会上最为常见,平时也有走乡串村的。后来,“单口莲花”落逐渐发展为由二三人演唱的“对口莲花落”。所谓“对口莲花落”,就是两个人演,一扮旦角,一扮丑角或生角,同时亦有简单的乐器伴奏。此时,有人将“对口莲花落”也称之谓“蹦蹦”。成兆才(艺名东来顺)、金菊花等人吸收秧歌等民间艺术中的有用部分,融会贯通在莲花落里,在耕无地、商无本的情况下,从爱好出发,以糊口为目的,拉起了沿村唱莲花落的一家班、朋友班、师徒班。他们耻于向高门大户托钵乞食,就两三人结伙,在庙会街心、麦场等宽敞的地方.用叙事体与代言体混合的台词演唱一些婆媳姑嫂、姑娌之间的纠葛,男情女义、子孝孙贤的佳话等。说白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极受农民欢迎,随心掷下铜板制钱,每场下来,所得收入早超过乞食十倍。对口莲花落比单口莲花落更形象,内容连贯丰富。在台上有许多舞蹈的成分。此时的莲花落演员有任连会、东来顺(原名成兆才)、刘春生、金菊花(原名杜芝薏)、李傻子(原名李春威)、东发亮(原名孙凤鸣)、东发红(原名孙凤岗)、开花炮(原名孙凤岭)、小金龙(原名张化龙)仙动心(原名姚继威)、佛动心(原名张玉琛)、神动心(原名张来)、白菜心(原名白广洁)、等人。对口莲花落有叙事体台词,多用第三人称讲话,演员一扮多角,扮装和道具简单,表演舞蹈动作多,不够生活化,唱腔有所丰富,但仍单调,虽淘汰了竹板伴奏,逐步增加了唢呐、板胡等,仍显单纯。对口莲花落有了很大的戏剧因素,还不成戏剧,他们将长篇历史小说,民间传说、神话、传奇、演艺其中一部分情节拆出,编成小戏演出,同样颇受当地农民的赞许和欢迎。这就是评剧由“对口莲花落”进入“拆出”阶段。孕育出了拆出莲花落。 拆出莲花落也叫蹦蹦戏,莲花落艺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但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提高身价,改变讨饭乞食的传统,就必须发展、创新莲花落,让它做为一种艺术问世。观众渐渐也不满足于叙事体表现粗犷的演唱,他们要求看到更抒情更细腻的艺术。这就促进了对口莲花落向拆出戏发展。到1908年,出现了许多职业性莲花落班社,演员阵容有所扩大,多演拆出小戏,受到农民的欢迎。剧本台词从叙事体改成代言体(第一人称)。每出小戏都有个重点情节,有固定的角色,固定的台词,有了老生、老旦、青衣、小旦等行当。登台人数多了,逐渐有规范性的舞台动作,角色化装也注意勾画脸谱。唱腔出现了二六板、跺板等板式(如金菊花创造出小悲调、大悲调、十三咳等新腔)。伴奏除板胡外,增加三弦、大笛子等,同时借用河北梆子的部分锣鼓点指挥舞台表演,武场已用大小锣、堂鼓等。这时不再跑地摊,已经搭台唱戏。拆出戏的剧目是单口、对口莲花落的丰富和发展,大部分剧目是艺人从其它戏曲中移植或改编的,约有80 余出。拆出莲花落已具备了戏剧诸般要素,它是评剧的萌芽时期。这时期他们演出的剧目有《小姑贤》、《思夫》、《回杯记》、《黄爱玉上坟》、《斩窦娥》、《丁香割肉》、《刘公案》等。 在拆出莲花落盛行时,社会的上层人物、执政当局视它为异端,指责它“伤风败化,鄙俗不堪”,不准进城市和郑重场所。1907年,直隶总督杨土壤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明文将莲花落班驱逐出天津。 1907年莲花落被禁止,艺人断绝了衣食之源。但他们深知莲花落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穷苦百姓喜闻乐见,艺人们又酷爱自己从事的艺术。为求生存图发展,1909年成兆才、金菊花、张化文、张化龙、任连会、任善庆、于玉波、张玉琛、张德礼等人聚到滦州吴家坨(今属滦县),改良拆出莲花落。成兆才认为,必须对拆出戏进行改革,应编写大型整出戏, 成兆才根据《今古奇观》、《宣讲拾遗》以及梆子、皮影等剧本改编移植了《告金扇》、《马寡妇开店》、《秦雪梅吊孝》、《鬼扯腿》等大型剧本。在保持对口拆出戏传统唱腔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皮影、乐亭大鼓的腔调和板式,相继创造和使用了大安板、小安板、散板、流水板、大悲调、哭迷子等腔调和板式。在表演方面,吸收京、梆大戏的传统戏曲程式,舞台动作进一步规范化,演员表演讲求逼真,生活化。同时,改进了音乐伴奏,采用了梆子的锣鼓经。用座鼓、手板来指挥戏剧节奏。 戏装头面、舞台美术、道具也效仿京梆大戏。 行当陆续配备齐全。去掉淫词滥调和色情表演,把荒诞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尽量清除掉。演员阵容扩大了,由几人小班扩大到几十人的大班,俨然是个艺术团体了。成兆才所创建的“庆春班”为能争取官府的认可,又能得到合法的演出权利,从而能进入县镇和城市,想到借用大剧种河北梆子的名誉,以遮官府耳目,故将莲花落起名为“平腔梆子戏”。随后,庆春班进永平府(卢龙县)演出,轰动了府城,得到当局认可,打开永平府禁地。此后平腔梆子戏在各州县公演无阻,争得盛大荣誉。。 1909年,在唐山永盛茶园,庆春班首演,《老妈开口旁》、《马寡妇开店》《花为煤》3出戏后,轰动了整个唐山,受到了唐山广大工人和市民的热烈赞赏。同时官府的大小官员,遗老遗少,绅士大贾,来往过客观看后也为之倾倒。使平腔梆子戏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庆春班在永盛茶园演出声望日高,演员达40多人。这就是唐山落子时期的起源。 1915年,成兆才率领庆春班进入天津,以《老妈开口旁》、《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占花魁》、《杜十娘》、《王少安赶船》等20多出大型剧目上演,赢得了观众的赞美和梨园界的赏识。京剧演员梅兰芳、刘鸿声看了月明珠的演出后说:“唐山落子大有前途,月明珠是个大有前途的演员”。月明珠的唱腔流行津唐,名扬剧坛。商界联合赠送“明珠新出蚌,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贺嶂,绪绅及各界送“风化攸关”、“评古论今”、“惩恶扬善”等赞扬之词。津门雪耻,唐山落子身价十倍,称梨园上品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7年,庆春班改为“京东永盛合班”,往来于津唐间。 1918年,该班被邀到山海关兴业茶园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盛况空前。当时,一位曾任奉天税务处长的名绅奎旭东,他认为该班演出的剧目有“警化世人,移风易俗之新意”,并建议将“永威合班”改名为“警世戏社”。并赠“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匾额一块,声誉传到东北各大城市。同年,“警世戏社”出关,赴东北三省各地巡回演出,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此时,“警世戏社”在东北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演员有第一位著名男旦月明珠。它演出的剧目有:《马寡妇开店》、《杜十娘》、《桃花庵》等;第二位著名男旦金开芳,首演了成兆才创作的现代戏《杨三姐告状》,饰演杨三姐。 平腔梆子戏于1909年入唐山演出至1918年形成唐山落子,有了自己的剧本,有独特的唱腔板式和表演形式,有一套相适应的音乐伴奏,有阵容整齐而出色的演员,有完善的管理方法,已形成?个新兴的大剧种。 1919年,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出关到营口,给当地群众带去了赏心悦目似曾相识的唐山落于,历访长春、哈尔滨。张作霖为岳母祝寿和举办赈灾义演,特邀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与唐山落子名家月明珠至奉天(沈阳)同台演出,获得军政界、工商界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和极力赞赏。警世戏社名震奉天、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后警世戏社长期活动于东北三省各地。 警世戏社进入东北,扩大了评剧流行地域,此时,评剧班社如雨后春笋般的在京、津、冀东一带的大地上诞生了,并出现了一大批花季少女的评剧艺人。她们是花莲舫、李金顺、芙蓉花、刘翠霞、白玉霜、小桂花等。并各自搭班先后都出关到东北三省各地演出。评剧发展时期是唐山落子阶段,已经定型。后来的发展是,此时评剧已经进入了“奉天落子”时期。警世戏社在东北活动的年代,是评剧的完善、提高和成熟时期。 评剧植根于群众中,因而枝繁叶茂。它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和流传非常迅速。1923年警世戏社进天津演出,逊清太保吕海寰见昔日平腔已发展成大剧种,建议将平腔的“平”加“言”字旁,称“评剧”,被警世戏社采用,从此“评剧”之称问世,并逐步得到公认。此时出现了很多评剧名演员,如刘翠霞、白玉霜、小桂花、爱莲君、喜彩莲、芙蓉花、朱宝霞、钰灵芝、花月仙等人。她们的足迹遍京津唐、东三省、上海、西安、南京、汉口、长沙、重庆、成都、贵阳,兰州、新疆等地,所到之处倍受观众欢迎,把评剧艺术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评剧艺人在政治上翻身获得了新生;在艺术上有了党的“双百”方阵的指引。党派了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编、导、演、音、美)加入充实到评剧队伍中来,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改革和创作,并加工整理了众多评剧传统剧,历史剧,现代剧等,使其大放光彩,在此期间,成绩卓著的代表人物,北京有小白玉霜,她把“白派”艺术发展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新凤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新派”唱腔艺术自称一派;天津有鲜灵霞,她创造了高亢激昂的“鲜派”唱腔艺术;六岁红,她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刘派”艺术、莲小君,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爱派”艺术;羊兰芬创造了独特的彩旦行当的艺术;李文芳、小玉芳、小花玉兰等也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东北有花淑兰,她创造了美妙激越的“花派”艺术;韩少云创立了优美妩媚的韩派艺术、筱俊亭开创了老旦行当的筱派艺术、喜彩苓、喜彩君、等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她们在 《小女婿》、《刘巧儿》、《秦香莲》、《花为媒》、《包公三堪蝴蝶梦》、《卖油郎独占花魁》、《孔雀东南飞》、《莲花庵》、《茶瓶记》、《对花枪》、《白蛇传》等剧目中的表演艺术。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男腔艺术的开创及改革者魏荣元,他将男声唱腔降低了4度,解决了男女声同唱的问题。并填补了评剧花脸唱腔的空白。把男声唱腔提高到一个新德水平,改变了评剧有史以来男声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从而扩大了评剧表演现代生活的能力,使评剧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是评剧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评剧新秀在党的培养哺育和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之下,茁壮的成长起来,使许多流派艺术有了继承人。这一时期的评剧名家有:谷文月、刘萍、李秀云、马淑华、崔莲润、李红霞、刘秀荣、王曼苓、郑桂芳等。 评剧到现在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它从一种简单的民间说唱艺术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剧种,凝结着几代评剧艺人的的辛勤劳动。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㈢ 评剧起源于哪里
如果满意,请采纳,O(∩_∩)O谢谢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以至云贵高原都广为流行,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评剧解放前出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如:李金顺、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白玉霜等。解放后更有东北、河北等地刘小楼、喜彩苓、韩少云、小俊亭、花淑兰等名伶;在北京评剧界的筱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花月仙、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魏荣元、陈少舫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演员。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评剧的今天,仅就评剧部分流派艺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评剧的起源:
根据胡沙先生《评剧简史》一书记载:评剧诞生于1900年前后共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时期称为“对口莲花落”,第二时期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是第三时期,在这期间共经过了30多年,而评剧便是第四个时期。
莲花落最初在京东一带活动,如:丰润、遵化、玉田、昌黎、乐亭、及唐山等地。其表现形式由起初的一个人左右手拿着竹板唱的单口莲花落,后来演变为由两位男演员,扮成一旦一丑对唱的对口莲花落,应该说它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在当时唱莲花落的演员中属金菊花最为著名。
第二时期是唐山落子,由于莲花落从关外蹦蹦音乐中吸取了养分,丰富了自身的音乐,加进了梆子的大弦、锣鼓,使它的表演具有了初步的戏曲形式,莲花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戏,即“拆出戏”,它们开始走上集镇、码头,最后由成兆才先生于1912年带入唐山,在永盛茶园,这是评剧第一次走进了剧场。由于演出轰动,影响较大,当地人开始把他们称为唐山落子,其代表性的人物是月明珠。
谈到这两个时期,就不能不提到评剧的创始人及剧作家成兆才。成兆才,字洁三,艺名东来顺,河北省滦县人,他生于1847年,卒于1929年,享年56岁。他是个贫苦农民,靠唱莲花落乞食,成兆才小时候在河北梆子班里当过水锅,就是烧开水的,他多才多艺,会吹笛,会演戏,还会剧本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百余部作品为评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旧中国,他的侄子成国祯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四十八本成兆才手稿,我们现在出版的《评剧大观》及《花为媒》、《杨三姐告状》这样的评剧代表性剧目大部分是成兆才的作品,因此后人把评戏称为“成家戏”,把成兆才称为“祖师爷”。
评剧的第三个时期是奉天落子。评剧有成兆才,月明珠代班,由唐山发迹开始,进山海关,这时期名声大躁,他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如:《马寡妇开店》、《桃花庵》、《杨三姐告状》、《王少安》、《杜十娘》等。
在1912年至1925年这前后十四年中推动评剧发展的代表人物应是李金顺。(见照片)李金顺天津人,1896年出生,卒于1952年,享年56岁,据胡沙先生简史记载,李金顺腔调好,表情好,他的嗓音从小细嗓变得宽而亮,巧妙的运用唱大鼓的嗓子唱落子,并保留和发展了落子演唱的特色,他把许多大鼓的演唱技巧输送到落子中去,丰富了落子的表现情感能力。因此,著名演员喜彩莲在这方面受李金顺艺术熏陶和影响。在继承李派演唱风格基础上,形成了后来的喜派。由于李金顺的活动在东北,所以评剧艺术的中心转到东北,这就是所谓的奉天落子。
第四个时期称为评剧。关于评剧名称的来源不能不提到一位评剧大家白玉霜。白玉霜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生于1907年,卒于1943年,享年36岁。据其女筱白玉霜在回忆录中写到,母亲白玉霜在演唱方面字正腔园,为了叫上海人听得懂评剧,他将唱白改用了北京话,她注重唱功技巧,对唱词也很有研究,她的唱法很费劲,哪是重点哪个该使劲他都计划得很好,声音圆润而又好听,筱白玉霜便继承了她的表演精髓,其演唱充分展示了白派风格。
据胡沙先生简史记载,最早使用评剧这个名称的是白玉霜,但在白玉霜之前的李金顺时代,即1924年,他们将“蹦蹦”已称为平剧,只是这个平字无言字旁,后来为了和当时的京戏也叫平剧相区别,加了言字旁。他们认为这有个讲法,即评古论今之意。但在李金顺之前,使用无言字旁的平字应当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月明珠在天津演出时成兆才领导的班社冠以“京东庆春班,平腔梆子戏”。
在评剧形成后,曾涌现出一大批评剧表演艺术家。如:钰灵芝、爱莲君、刘翠霞、喜彩莲、白玉霜、他们为评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㈣ 中国第二大剧种的评剧
评剧是流行于我国华北、东北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河北东郎的滦县、乐亭、丰润一带。曾经被称为中国第二大剧种。
早在上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作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峙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新中国成立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著名演员
解放前出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如:李金顺、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白玉霜、筱桂花、芙蓉花等。 解放后开宗立派艺术家有小白玉霜、新凤霞、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鲜灵霞、魏荣元、马泰;著名艺术家有李忆兰、花月仙、鑫艳玲、六岁红、陈桂秋、小王金香、新翠霞、喜彩苓、鲜灵花等。
流派宗师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华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亥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东路评剧流派创始者分别是月明珠、倪俊声、李金顺、金开芳、王金香、张凤楼、碧莲花、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喜彩莲、花莲舫、筱桂花、花玉兰、新凤霞、鲜灵霞、花月仙、李忆兰、魏荣元、张德福、马泰、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洪影、陈桂秋。 认为评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的出版书籍有13种,除去与评剧本身以及流传区域和可能被影响到的人或事相关的,剩下0种。相关书籍目录为:
1999年出版的《别问我的父母是谁》 -吴霜著(作者是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孩子)、2008年出版的《凤凰涅槃:唐山》 -关仁山著(唐山是评剧起源区域)、1996年出版的《海河津门的民俗与旅游(天津卷)》 -李绪鉴(天津属于评剧发展区域)、2004年出版的《滦南文物古迹寻踪》 -赵瑞军主编 朱永远 葛恒 肖波 杜盛兰副主编 (属于唐山,评剧发展区域)、2008年出版的《评剧》 -张燕鹰著、1995年出版的《评剧谈艺录》 孙玉敏著、2006年出版的《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张墨瑶,李彦彬著、2006年出版的《天津与世界教学参考书 4年级 下》、2000年出版的《文坛艺苑五十春——石家庄市文联文史资料》(西路评剧流传区域)、2006年出版的《燕赵文艺史话 第二分册 戏剧卷 影视卷》 -冯思德总主编 王仲德,查岭主编(评剧流传区域)、2001年出版的《赵丽蓉:优雅的行走》 -谭谈 魏全胜编著(赵丽蓉为著名评剧演员)、2002年出版的《中国评剧艺术节文集 2000-2002》 -管建新主编、2005年出版的《中国天津通鉴 上卷》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
㈤ 评剧在早期被叫做什么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地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东路评剧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嘉庆(1796-1820)以后流行于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花落已发展为彩扮(对口莲花落)形式。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半头,脑后留假辫,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双跨”)的。即一人打击架上所有的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当时,人们称这种艺术活动为“双玩意儿”、“落子”、“唱花灯”。又因在演出前总要先演一段“什么不闲”,故又称为“什么不闲”。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西厢》《摔镜架》等。
光绪七年(1881)前后,唐山地区开平矿务局建筑铁路、厂矿相继出现,莲花落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最先入关的是锦州汪荣,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莲花落班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凤等;丰润的孟光武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亮、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鸹、佛动心、汪荣等。此外还有东三省的杨发班;三姑娘、李顺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随着班社的建立,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演出形式也趋丰富多样,每场演出均需由四个击鼓者“报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闲”的),然后唱莲花落,最后由对口莲花落压轴。演出已有“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之意)、杨柳青(余勇)和石榴花(刘永泰)等。清朝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内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武戏。到清末,习武中有许多人参加对口莲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缩短,行腔放慢。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对戏曲方面的发展。
光绪二十年(1894),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太后死),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拆出亦到此结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占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
1915年,庆春班社以月明珠为主演,在天津的奥、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贤》《刘云打母》等,颇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看了《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1917年,天津大水,庆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在兴业茶园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百年长恨》等,赢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赏,乡绅奎旭东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戏社,即后人盛称的“警世头班”。这个班底由成家(兆才为代表)、任家(月明珠为代表)、张家(金开芳、张德礼为代表)三家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规矩,在艺术上讲究准纲准词,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新剧目。
四、奉天落子阶段
19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剧目有《枪毙驼龙》等。
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亭,后为高景山,编剧是窦宝安和张连成,演员有盖月珠(王东海)、金灵芝、李义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这个别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时很有影响。
与警世戏社二班成立同时,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编剧有杨树森、温东山,主演是盖王珠(王庆昌,旦)、周济(凤鸣,生)、花莲舫、筱桂花(张丽云)、筱荷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女演员为筱桂花。这一时期的班社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和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歧山剧社前身),1912年成立于天津。领班是孙凤鸣(东发白),主演是孙凤令(艺名开花炮)。南孙班是招收、培养女演员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红等都出自该社。北孙班(洪顺剧社前身),1918年成立于河北,由孙洪奎(亦名孙恩,艺名丁香花)主持,演员有碧月珠(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俊声等。此班培养了一批落于演员。
元顺剧社成立于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顺为班主,演员有李金顺、喜彩春等。他们在天津演出时,第一次用“评戏”一词。1929年,评剧第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杰”:刘派(刘翠霞)、白派(白玉霜)、爱派(爱连君)。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评剧阶段
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著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西路评剧
评剧的另一支派西路评剧,是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属天津)以莲花落艺人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初具小戏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两下锅”。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员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1958年后,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顶锅》《三女除霸》, 长春评剧团也演出了《刘伶醉酒》等西路评剧剧目。70年代以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状》《甜蜜的事业》等,也运用了西路评剧的唱腔。
建国后,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并涌观出一批著名演员,如小白玉霜、新凤霞、筱俊亭、韩少云、花淑兰、鲜灵霞、李亿兰、喜彩苓等。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著名演员有花月仙、赵丽蓉、马泰、张德福、刘萍、谷文月等;沈阳评剧院,著名演员有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等,以及天津评剧院、河北省评剧团、唐山市评剧团、长春市评剧团、哈尔滨市评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团等。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30年代初,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建国后,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以后,不少文明戏演员加入评剧队伍,带来了编演现代戏经验,对评剧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建国后,评剧演出的大量现代戏,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讴歌了社会主义新人,提出或试图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这些剧目的出观,为评剧以后更好地反映观实生活,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地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
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
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
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
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
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
《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
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㈥ 我国戏曲剧种有哪些,应该怎样排序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评剧、豫剧。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十种,覆盖教育、旅游、戏曲、电影、网络、民俗、文化、电视、国学、艺术、漫画等各领域。
1.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有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亦有表述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者,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种。
㈦ 评剧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华北和东三省。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简介
评剧是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1890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的农民喜爱。
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工业城市唐山:唐山的工人,特别是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的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当时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
㈧ 郭德纲最新相声
郭德纲的:你本善良: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U0NDI1NDg=.html
你压力大吗: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AxNTkwMTI=.html
婚姻与家庭+你要锻炼: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wNTIxMTY=.html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520717.html
http://so.youku.com/search_video/q_%E9%83%AD%E5%BE%B7%E7%BA%B2%E7%9B%B8%E5%A3%B0%E5%85%A8%E9%9B%86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660676.html
这是160多个相声:http://www.56.com/w76/play_album-aid-6779373_vid-MzkzNTU4MDk.html
我是文学家:http://download1.gbaopan.com/.gbp?supplierID=1892603
我要反三俗:
http://www.ienew.com/UploadFile/我要反三俗.MP3
我要旅游: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8%91%E8%A6%81%E6%97%85%E6%B8%B8&restype=-1&id=10000001&ty=0
我是黑社会: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8%91%E6%98%AF%E9%BB%91%E7%A4%BE%E4%BC%9A&restype=-1&id=10000001&ty=0
我是科学家: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8%91%E6%98%AF%E7%A7%91%E5%AD%A6%E5%AE%B6&restype=-1&id=10000001&ty=0
红花绿叶: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7%BA%A2%E8%8A%B1%E7%BB%BF%E5%8F%B6&restype=-1&id=10000001&ty=0
香水无毒: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9%A6%99%E6%B0%B4%E6%97%A0%E6%AF%92&restype=-1&id=10000001&ty=0
我要闹绯闻: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8%91%E8%A6%81%E9%97%B9%E7%BB%AF%E9%97%BB&restype=-1&id=10000001&ty=0
批四大名著: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9%B9%E5%9B%9B%E5%A4%A7%E5%90%8D%E8%91%97&restype=-1&id=10000001&ty=0
戊子闹春: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8%8A%E5%AD%90%E9%97%B9%E6%98%A5&restype=-1&id=10000001&ty=0
警察故事: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8%AD%A6%E5%AF%9F%E6%95%85%E4%BA%8B%20%E9%83%AD%E5%BE%B7%E7%BA%B2&restype=-1&id=10000001&ty=0
美丽人生: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7%BE%8E%E4%B8%BD%E4%BA%BA%E7%94%9F&restype=-1&id=10000001&ty=0
谁动了我的减肥茶: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8%B0%81%E5%8A%A8%E4%BA%86%E6%88%91%E7%9A%84%E5%87%8F%E8%82%A5%E8%8C%B6&restype=-1&id=10000001&ty=0
郭氏父子: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9%83%AD%E6%B0%8F%E7%88%B6%E5%AD%90&restype=-1&id=10000001&ty=0
黄金梦: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9%BB%84%E9%87%91%E6%A2%A6%20%E9%83%AD%E5%BE%B7%E7%BA%B2&restype=-1&id=10000001&ty=0
我要反三俗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wODQ3NDQ=.html
郭德纲定场诗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d8d13a29b9a605f698250a4e.html
郭德纲相声合集下载(包括单口 对口以及评书)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8f48c91786fec20ec83d6df2.html
郭德纲以及德云社09年最新相声作品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ce037b8993e9b5b40e2444e9.html
09德云社开箱演出清晰录音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670cd56224292ddae7113a96.html
郭德纲“你”字系列(目前共5段)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5b43a977ee77a013b151b958.html
德云社十周年庆典现场录音清晰版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79f3269750a7316554fb967b.html
德云社3集古装贺岁剧《天生我才》下载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cfdf90efd2156ee8cf1b3ecd.html
【郭德纲相声】我要下春晚 到底是谁 视频下载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f9c7b3ded7f3ef50cdbf1a23.html
09开箱《非常6+2》视频下载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af18277fb6b4d60f29388a15.html
郭德纲从艺二十周年系列专场演出开幕式人民大会堂现场录音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f59a564e49347a01b2de0527.html
那些确实不好找,不过给你写名字你自己去看看吧
◇我系列:《我要读书》、《我要上春晚》、《我要幸福》、《我要奋斗》、《我要反三俗》、《我要旅游》、《我要闹绯闻》、《我要玩网游》、《我要结婚》、《我是黑社会》、《我是科学家》、《我是文学家》、《我这一辈子》、《我要吃饺子》、《我要下春晚》、《我的大学生活》、《我是收藏家》。
◇你系列:《你这半辈子》、《你要锻炼》、《你压力大吗》、《你得学好》、《你要做善人》、《你本善良》、《你好,新北京》。
◇怯系列:《怯大鼓》、《怯生活》、《怯跟班》、《怯洗澡》、《怯拉车》。
◇图系列:《五红图》、《叫卖图》、《富贵图》、《得胜图》、《八猫图》。
◇学系列:《学大鼓》、《学梆子》、《学叫卖》、《学聋哑》、《学电台》、《学西河》、《学评戏》、《学小曲》、《学跳舞》、《学抽烟》。
◇大系列:《大登殿》、《大串烧》、《大审》、《大保镖》、《大娶亲》、《大禹治水》、《大相面》、《大上寿》、《大福寿全》、《大米粒》。
◇论系列:《论梦》、《吃论》、《赌论》、《窑论》、《论捧逗》、《色论》。
2009年新段子:
《你要做善人》
《你压力大吗》
《我要下春晚》
《挑战主持人》
《到底是谁》
《官衣贺喜》
《非常6+2》
《婚姻与家庭》
《七月七》
《三十七号坟墓》
《我要恋爱》
《学跳舞》
郭德纲 单口相声
(1)长篇:
君臣斗 马寿出世 宋金刚押宝 解学士 康熙私访 北京奇闻
硕二爷 血溅白犬坟 白宗魏坠楼 枪毙刘汉臣 丑娘娘 女状元
李半仙捉妖 黄金梦 双槐树 古董王 蛤蟆告状 九头十三命
蒸骨三验 聊斋志异 枪毙阎瑞生 鬼狐传 水浒 三宝下西洋
(2)短篇:
大禹治水 蜂麻燕雀 海棠红 夜郎国 珍妃井 闹天坛
听鹂馆 范家店 飞笔点太原 打西太后 黄半仙 化蜡签儿
贾行家 借火儿 酒迷 二十四孝 天上人间 开殃榜 赎驴
连升三级 抡弦子 崇贞测字 卖父肉 卖西瓜 摇煤球 巧媒
怯跟班 闹学房 求一毛 日遭三险 三瘸婿 三近视 山东斗法
白马告状 圣贤愁 穷富论 天王庙 五人义 小神仙 学徒 闹城
十老会 杨林标 姚家井 珍珠翡翠白玉汤 奔得木进北京 要帐
八字朱砂判 百兽图 正兴德 枪毙曲香久 箱尸案 海慧寺
小淘气 第一针 双子报 苏小小 教子胡同 醋饮场 落榜艳遇
南天门 送亲演礼 家务事 咸丰立后 金豆子 血泪字画 锯碗丁
李鸿章出国 穿朝靴 鬼推磨 傻媳妇 急婆婆 二进宫 春阿氏
桃花杏美人 香妃 熊掌宴 艾窝窝 学本事 吹破天 三婿对文
俩亲家 顶针续麻 五兴楼 皮匠招亲 飞笔点太原 追贼胡同
鞭打沈万三 丁章胡同 桃花女破周公 藏皇上 铸钟娘娘
狗肉将军 恶人图 皮库胡同凶宅奇案 石头人招亲 复汉图
一天皇上 下山东连审十三案 墓中生太子 后本西厢 散财童子
狼山大圣庙 赵匡胤赌钱 麒麟烛 清茶玉盏 两架山 麦里藏金
儿比父大一岁 道光吃汤面 怯跟班 山中奇兽 正德无儿访嘉靖
对口相声
(1) 贯口:
八扇屏 白事会 菜单子 大保镖 地理图 夸住宅 三节会 卖五器
论拳 洋药方 兵器谱 富贵图 暗八扇 戏迷药方 饽饽阵 卖宝贝
(2)平哏:
烟袋大鼓 升官图 生意经 白吃猴 当行论 财迷回家 吃元宵
醋点灯 赌论 大相面 耳朵票 养王八 红事会 得胜图 金龟铁甲
家庭论 揭瓦 咳巴论 哭当票 哭笑论 吃饺子 卖棺材 怯大鼓
山西家信 空城计 天王庙 死舅舅 天文学 小买卖论 看话剧
论梦 五毒论 新鲜买卖 吃论 寿比南山 学评书 造厨 朱夫子 大上寿
规矩论 说话论 老老年 批大戏 怪治病 大过年 卖面茶 吃月饼
卖吊票 梦中婚 偷论 扎针 五红图 拴娃娃 下东洋 琴棋书画
酒色财气 儿子迷 笑论 金兰谱 新旧婚姻 女招待 富贵梦 骗术
说学逗唱 变戏法 敬财神 色论 窑论 批行话 大娶亲 打沙锅
(3)文哏:
八大吉祥 对春联 双字意 文章会 西江月 批水浒 批聊斋 顶针续麻
卖对子 四方诗 诗词会 珍珠倒卷帘 批三国 穷不怕智斗贾仁义
(4)子母:
铃铛谱 六口人 反七口 论捧逗 五行诗 树没叶 羊上树 改良口吐
学四相 学跳舞 福寿全 打灯谜 口吐莲花 变戏法 托妻献子 鸡上树
(5) 倒口:
拉洋片 学四省 双学济南话 天津话 找堂会 怯洗澡 宁波话
怯算卦 猪吃豆腐 老北京话 怯拉车 怯卖菜 交租子 学满语
(6)柳活(含腿子活):
八大改行 窦公训女 汾河湾 黄鹤楼 洪羊洞 师傅经 白话梆子
学西河 卖布头 卖估衣 叫卖图 闹公堂 山东二黄 走西口 闹乌鸦
渭水河 文昭关 武坠子 文坠子 戏迷游街 四郎探母 学电台-坐宫
戏剧与方言 戏剧杂谈 三棒鼓 学梆子 学大鼓 四大名旦 于公案
四川二黄 八大名旦 批单弦 杂学牌子曲 学皮影 罗成戏貂禅
阳平关 铡美案 珍珠衫 捉放曹 乌龙院 四大须生 跳大神
王二姐思夫 舞台上下 日本梆子 评戏大观 弦子书 学曲艺 学乐亭
改良卖马 河南戏 梁祝哀史 刘云打母 学评戏 玉堂春 杨乃武写状
杨乃武与小白菜 大西厢 叹人生 学小曲 包公戏 数来宝 同仁堂
点头数 对座数来宝 戏迷传 学丑戏 跪宝帐 地方戏 找宝钏 学奉调
学莲花落 学小调 打金枝 十八愁 叫小番 华容道 武家坡 遇皇后
鸿鸾喜 文王卦 杨二舍化缘 大杂烩 大登殿 学白派 忘词 双唱快板
[7] 新作品
论50年相声现状 我这一辈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 我要发财 历险记 丑人
进化论 我要上春晚 四点种开始 夸祖宗 郭德纲传奇 西征梦 游历外国
群口相声
扒马褂 大审诓供 法门寺 群七口 金刚腿 酒令 翻四辈 乌盆记
四字联音 文训徒 武训徒 找五子 垛字 拘魂经 于公案 逛天桥
秦琼卖马 开场小唱 娶媳妇 歪唱太平歌词 华山论贱 群八扇
四四数来宝 办堂会 倒扎门 老太太看戏 八问八答 回春堂 吃元宵
八猫图 祭先贤 盟仁杯大赛 劳动号子 训女 切糕架子 跑腿子
太平歌词
刘伶醉酒 白蛇传 游西湖 饽饽阵 小上寿 矬大姐 罗成算卦
五龙捧圣 层层见喜 连环计 秦琼观阵 风波亭 打黄狼 兰桥会
高大姐 韩信算卦 黑大姐 劝人方 鹬蚌相争 太公卖面 单刀会
青菜名 百虫名 灞桥挑袍 煤山恨 宁武关 狮子楼 天水关 挡谅
孙庞斗智 二本哭祖庙 死要财 劈山救母 排王赞 隋炀帝下扬州
十不闲莲花落
发四喜 架子曲 王二姐思夫 孙庞斗智 百忍图 大纲鉴
四大卖 十里亭 丁香割肉 王祥卧鱼 夜宿花亭 锯大缸
快板书
(王、高、李三派)
双锁山 战长沙(五本)单刀会 张羽煮海 白猿偷桃 小寡妇上坟
子期听琴 诸葛亮押宝 隋扬帝下扬州 乌江恨 刘伶醉酒 王七学艺
武松打虎 武松打店 隐身草 那吒闹海 武松赶会 三打白骨精
绕口令 游武庙 锤震金蝉子 杀四门 杨志卖刀 鲁达除霸 大纲鉴
草船借箭 二仙采药 胡迪骂阎罗 一窝黑 火焰山(二本)三盗芭蕉扇
相声剧
唐伯虎三笑点秋香 升官图 武林逸事 贫女泪 大福寿全 上海滩传奇
贱骨头 游湖借伞 败子回头 枪毙小老妈 杨乃武与小白菜 大话西厢
倩女幽魂 济小塘捉妖 西游记 楚汉瞎争 连环乱套 吴三桂反云南
反串戏
(京、评、梆)
打面缸 一匹布 顶花砖 下河南 请医 法门寺 双背凳 纺棉花
天河配 花子拾金 三不愿意 黄金台 未央宫 辕门斩子 大登殿
活捉孙富 打狗劝夫 秦香莲 刘墉砸銮驾 斩黄袍 黑驴告状
铡判官 唐知县审诰命 打严嵩 战北原 王华买父 左连成告状
卷席筒 清风亭 美凤楼 活捉南三富 破腹验花 蝴蝶杯 哭太庙
铡叶阁老 夜审姚达 打金枝 牧羊圈 杨八姐游春 同根异果
大保国 乌盆记 送亲演礼 丑开店 天河配 雪艳娘 黄爱玉上坟
戒毒大观 八宝钗 顺治出家 三审刁刘氏 蜜蜂计 李翠莲盘道
狸猫换太子 玉珠串 白马案 汴梁图 反庆阳 长寿幡 三开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郭德纲 张文顺)
黄鹤楼(徐德亮 郭德纲)
反四辈(郭德纲 徐德亮 高峰)
窦公训女(郭德纲 于谦)
杨乃武写状(郭德纲 于谦)
我这一辈子(郭德纲 于谦)
文训徒 (郭德纲 高峰 )
师傅经(郭德纲 张文顺)
窑论(郭德纲 李菁)
日本邦子(郭德纲 李菁)
大娶亲(郭德纲 张文顺)
八扇屏(郭德纲 李文山)
色论(郭德纲 徐德亮)
揭瓦(郭德纲 于谦)
揭瓦(郭德纲 张文顺)
我要上春晚(郭德纲 李菁)
大保镖(郭德纲 于谦)
我是黑社会(郭德纲 于谦)
卖马 (郭德纲 于谦 张文顺)
梦中婚(郭德纲 于谦)
我要幸福(郭德纲 于谦)
东游记(郭德纲 于谦)
论捧逗(郭德纲 于谦)
我的大学生活(徐徳亮 郭徳纲)
打灯谜(曹云金 徐德亮 何云伟 李菁)
学聋哑(郭德纲 于谦)
我要奋斗(郭德纲 于谦)
黄鹤楼(郭德纲 于谦)
托妻献子(郭德纲 于谦)
论梦(郭德纲 李菁)
拴娃娃(郭德刚 于谦)
今晚开始(郭德刚 于谦)
大福寿全(郭德刚 于谦)
报菜名(郭德刚 于谦)
白事会(郭德刚 于谦)
西征梦(郭德刚 于谦)
福寿全(何云伟 郭德纲)
批三国(郭德纲 李菁)
羊上树(郭德纲 张文顺)
怪治病(郭德纲 于谦)
赌论(郭德纲 张文顺)
吃月饼(郭德纲 于谦)
怯洗澡(郭德纲 于谦)
大相面(郭德纲 李菁)
卖五器(郭德纲 李菁)
双唱快板(郭德纲 李菁)
李菁飚车 (反场小段)
刚刚好
刚刚好2
背书(郭德纲 刑文昭 李文山
闹公堂(郭德纲、于谦)
我要吃饺子(郭德纲、李文山)
八扇屏全本(郭德纲 王文林
色既是空 (郭德纲 李菁)
将节日进行到底(郭德纲 于谦)
怯大鼓(郭德纲 于谦)
凤求凰?唐伯虎点秋
我要旅游 试听
扒马褂 郭德纲 高峰
邢爷故事秀
返场315晚会 抗日专场
双学济南话 文武双全
九艺闹公堂
红事会 白事会
华容道 你这半辈子 大开场番三翻 满汉全席 抬寡妇(郭德纲、李菁、许广)
我要结婚 五红图 九艺闹公堂 大 登 殿 行业记
㈨ 评剧是哪个省的
评剧是河北省的,后来东北也很流行;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早期发展;
评剧是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1890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的农民喜爱。
㈩ 中国戏剧中评剧故事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1]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