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魏小波休丁香全集庐剧

魏小波休丁香全集庐剧

发布时间: 2022-05-10 14:46:20

① 庐剧有哪些经典剧目

庐剧原名“倒七戏”,又名小倒戏、到集戏、捣七戏、稻季戏等,是主要流传于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带,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称为“山腔”;下路以芜湖为中心的芜湖、南陵、繁昌、马鞍山、当涂、泾县一带,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显出水乡风味,称为“水腔”;中路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定远、肥东、巢湖、无为、和县、含山、庐江一带,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是本戏和折戏的主要唱腔,既可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复杂的情感;花腔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活泼,常用于小戏。
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传统的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满台锣鼓半台戏”。早期庐剧的表演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地方小调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动作一般不配合剧情。演出多为幕表制,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多采用临时串词、套词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表演艺术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
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乐,表演上吸收了鄂东的“花鼓戏”、“端公戏”、“嗨子戏”等的手法,不少剧目中融汇进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观念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庐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旧时庐剧班社大都是半职业性的(即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长期流动于乡村集市。演出时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摊子。一般演员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会些“辙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倾向。所演剧目,多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唱腔多是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用丝弦,三五人凑个班子即可演出,谓之“两打三唱”。
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后来发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还未形成固定的角色体制。庐剧从前无女艺人,旦角多由年轻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庐剧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角色行当也相应增多,分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下面小编为大家他有那些代表作吧。
《珍珠塔》
剧情简介:胡来自称半仙,夫妻俩一唱一和丑态百出,利用人们的求医心切的心理,糊弄愚昧的广大农民,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告戒人们应当相信科学,铸造起钢铁长城,不要让骗子们有机可乘,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共同努力。
《李清照》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录》和满堂古物。葬毕,清照大病。王御医欲向李清照购古玩,并带来赵明诚“玉壶颁金”的谣传。此时金兵压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决定携所有石器追赶朝廷献宝,为赵明诚洗清罪名,并保住文物不流散。为此,她跨山越海,颠沛流离,处处扑空。一年多后,李清照终于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带文物被盗,她一病不起。
绍兴二年,右承务朗张汝舟巧言说动李航,骗娶了李清照。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并以此换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劝,反遭责难。她看清张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风不正,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依宋朝刑律,告发亲人者不分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守住灵魂的洁净,为此她坐了九天牢狱
《休丁香》
该剧的故事在安徽民间流传甚广。剧情叙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办嫁给浪子张万郎,最后被休弃。后张万郎家败,投河而死。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庐剧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能演大戏的屈指可数。庐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② 可以把那个安徽的庐剧发给我吗我急用!!给我奶奶听的!我QQ403778520

直接将我115网盘戏曲60G资料的分享权发到你邮箱(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曲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庐剧、采茶戏、滑稽越剧、山东梆子、湖北大鼓、大鼓书、绍剧、淮剧、扬剧、越调、老调、沪剧、楚剧、锡剧、琴书、扬琴戏、柳琴戏、二人转、吕剧、花鼓戏、秦腔、88首适合老人听的歌曲等),你会收到名为115.com的邮件,打开邮件,就可以接收我网盘上的戏曲
请大家不要通过加网盘好友的方式来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过了1150人的上限。但通过上面的方法,照样可以让你接收我的戏曲资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网盘,才能接收,如果没有,上网搜索如何免费注册115网盘,一分钟搞定,这种事情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成功后,一分钟就能把我发给你的存到你的网盘上,永远成为你的东西了

115网盘戏曲分享权已发到你邮箱。如果没有收到,请检查邮箱名是否错误,检查邮箱名后缀,检查邮箱垃圾箱,检查订阅邮箱。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③ 安徽庐剧周小五张万郎讨饭

安徽庐剧夏小二的,休丁香,听她唱戏,醉了,小嗓子真好听,我就喜欢听她的戏,我想下载夏小二休丁香全集,酷狗音乐盒2012免费下载,搜不到,帮帮忙,

④ 庐剧的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音乐由原来的只以锣鼓伴奏改为丝弦伴奏,并增加了部分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庐混杂的表现手法,着重发挥了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整理了《乌金记》、《双丝带》、《双锁柜》、《张太和休妻》等一批传统剧目,创作了《李华英》、《程红梅》等现代戏和民间故事剧《陷巢州》;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较有影响的剧目为《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花园扎枪》等。早期名演员有王本银、丁玉兰、孙邦栋、董少轩、张金桂、刘正元等。 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则有民间艺术家周小五、朱德顺、刘长芬、孙晓云、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云等。
庐剧剧种的主要演出团体是合肥庐剧团,主要演员有凌艳惠、黄冰、张国英、胡拥军、张乘胜、孙小妹等。该剧团成立四十八年来,整理创作和演出现代戏147台,古装戏138台,出版发行了大量的庐剧音、像盒带,代表剧目有《双丝带》、《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秦雪梅》等,《双锁柜》、《情仇》(“半把剪刀”改编)拍摄成电视剧,由中央、上海、安徽电视台对全国播放,《借罗衣》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庐剧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能演大戏的屈指可数。庐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⑤ 求安徽庐剧《休丁香》还有很多差不多的卢剧故事。只要是卢剧就行了。要MP3格式的!

网上多的是!只要你下载个转换软——件,就可以把下载的视频频文件转换回成MP3格式了!

你若实答在不会搞的话,就发私信给我,然后我再把下载的《休丁香》片断从邮箱发给你!

刚回复完了后才发现是昨天的问题哦!来晚了!

⑥ 求庐剧 休丁香 全 xinxing520艾特qq【沧海知音】

直接传到网络上传附件,绝对没有密码、完全免费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问了问题要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请尊重他人劳动,谢谢


⑦ 丁玉兰的人物经历

丁玉兰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她幼年丧父,随母亲在养父丁友和的丁家班演戏谋生。由于当时庐剧还是小戏,社会地位很低,在辗转的演出路程中,丁玉兰也饱尝了人间的冷暖,也正是在这演出的氛围感染下,丁玉兰从小就练就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后来,丁玉兰拜戏班的陈师傅为师,由于天赋高,学戏精,8岁开始登台,13岁就可以唱庐剧代表剧目,并很快成为一方名角,经常有人点名要丁玉兰唱场子。在艺术上锐意进取的丁玉兰,随后又正式拜庐剧名角郭士龙为师,使艺术品位更臻完美。
解放后,丁玉兰进入安徽省庐剧团,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她如饥似渴地补充文化和业务知识,学习和观摩兄弟剧种演出,广泛吸取各剧之长,为再攀艺术高峰打下了坚实基础。1957年,在北京的戏曲汇报演出中,丁玉兰凭借对庐剧代表剧作《借罗衣》、《休丁香》的精彩演绎,震惊了戏曲界。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她的演出,并在看完演出后同丁玉兰等人亲切握手合影。周总理更是亲切地关怀丁玉兰,帮丁玉兰解决眼疾就医问题。
退休后,丁玉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任务,积极为庐剧贡献余热。6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丁玉兰获得了许多成就。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第一届戏曲会演,凭借在《借罗衣》中的精彩演出,获得演员一等奖。1956年,凭借在《双丝带》中的杰出表演,获得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一等奖。1959年,由她担纲主演的《借罗衣》被搬上银幕。鉴于丁玉兰的杰出艺术表演,她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安徽分会理事。退休后,在教师岗位上,丁玉兰先后被评为合肥市先进工作者、省政协积极分子、省劳动模范,并当选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她的事迹和艺术成就被《中国大网络全书》等权威文献收录。
作为庐剧代表人物,庐剧就是她的生命,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当然也正是由于她和她的剧团的存在,庐剧在很大程度上才从一个只在乡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戏逐步成为了能够进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戏。作为名角,她用她那玲珑的表演风格和甜美的地方韵味将庐剧一次一次推向全国。从地方味十足的《借罗衣》到文词高雅的《玉簪记》,无论是村姑还是大家闺秀,无论是青衣还是花旦角色,她都表演得出神入化,活灵活现。这种百变的表演天才征服了淳朴的村民,也征服了苛刻的雅士。就像黄梅戏的严凤英、豫剧的常香玉一样,丁玉兰也可以说是观众心中的一个艺术符号,从一定程度上说,“丁玉兰”三个字就代表了庐剧。

⑧ 庐剧有什么表演特色

庐剧的表演,乡土气息较浓,特别是花腔小戏,唱腔来自民歌,边歌边舞,生动活泼。与徽戏和京剧一度合班之后,多方吸收,丰富了表演程式。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部分。

主调是折戏和本戏的主要唱腔,有旦和小生唱的“二凉”、“寒腔”、“三七”。老生唱的“正调”、“哀调”;老旦唱的“正调”、“哀调”。

老生、老旦唱的“端公调”;丑与彩旦唱的“丑调”。以及神鬼出场用的“神调”、“鬼对子”等。主要唱腔又有寻板、抹拐、伸腔、连词、切板、大小过台等变化。落板时常用帮腔,满台齐唱,称为“邀台”。

花腔多为民歌小调,常用于三小戏,活泼健康,有40多种,大多专戏专用。生活小戏多用花腔,源自民歌小调,丰富多彩。

至于花腔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其一,小戏专用曲调,如“讨学钱调”、“打桑调”、“采茶调”、“打长工调”、“卖线纱调”、“点大麦调”、“骂鸡调”、“劝赌调”、“扒沙调”、“卖兰花调”等。

其二,折戏或唱段专用曲调,如“三赶调”、“行路调”等。其三,在剧目中用为插曲,如《白灯记》中“剪花调”,《孟姜女》中“四季调”,《九锡宫》中“打牙牌调”等。此外,还有鬼神唱的“神调”、“鬼对子”。

音韵有13条半韵之说。13韵有人心、扒沙、潘兰、酿江、铁血、捕苏、忧愁、天仙、派来、尺西、焦稍、朋松和培灰。半条韵叫错韵,也叫插花韵,即韵母相近的字不得已时可交替使用。

讲白分“小白”和“韵白”。“小白”近似生活语言。“韵白”为生活语言的韵律化,句尾音小嗓上扬。念诵“诗、引子”介于念唱之间,便趋韵律化。语言为合肥地区方言,通俗、自然。

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作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

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

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

庐剧原来只有锣鼓伴奏,故称“打锣腔”。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壮大,出现了多种乐器,有大锣、小锣、板鼓、堂鼓、钹。奏称起板、落板、托腔、间奏。舞蹈、身段、武打、音响效果等,均用锣鼓。

锣鼓经有“起板锣”、“大过台”、“小过台”、“大切”、“小切”、“抹拐”、“一条龙”、“叹锣”、“扫头”、“苦皮”、“甜皮”、“阴司锣”、“老八子”、“新八子”等。

烘托剧情,渲染角色情绪,全靠锣鼓节奏快慢、强弱的变化。戏谚曰:“两打三唱”,“满台锣鼓半台戏”。

在戏剧改革中,由于移植其他剧种和剧目,又逐步学习、吸收和运用了其他剧种的表演技巧,使庐剧的表演艺术逐渐丰富起来。

庐剧表演传统,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程式动作,注意刻画人物,表演乡土化,甚至对公子、小姐、达官、贵人也以农民的意念重新塑造,这是庐剧表演传统的基本特色。

还有诸多特技,以出彩表示流血。有干彩、水彩之分。如《商林归天》吐血出彩。《许士林祭塔》双眼出彩,死于非命者七窍流血,双眼、鼻孔、嘴巴都要出彩。

鬼魂出场额际插封子,生角左侧插一绺,旦角两侧插双绺。走场时双手下垂,脚步轻飘,如风旋转,谓“鬼推子”。

演《白刀记》、《晒罗裙》等剧,台侧埋高杆,丑角恐慌之中,爬上高杆,表演顺风扯旗、倒挂金钩、王八浮水等技,谓“爬堂杆”。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花腔小戏、折戏、本戏三类。花腔小戏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也有一些讽刺喜剧和闹剧。

如《卖线纱》、《放鹦哥》、《上竹山》、《借妻》、《骂鸡》等。此外还有部分反映清代末期人民斗争生活临时编演的剧目,如《打烟灯》和《下广东》等。

折戏多为本戏中抽出的“戏胆”,如《张四姐闹东京》中的《捣松》、《梁祝》中的《闯帘》、《蓝衫记》中的《张太和休妻》、《三元记》中的《教子》等。

有些虽然来自徽戏、京剧或其他剧种,但通过庐剧艺人长期在农村演出,剧中人的性格、感情、语言,都从主要观众农民的角度出发,加以重新塑造、丰富、深化,因而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本戏以家庭悲欢离合、爱情、公案为主要内容,除本剧种独有的《柴斧记》、《手巾记》、《干旱记》、《河神》等外,大都移植改编明清传奇、鼓词和其他剧种的剧目。

如《彩楼配》、《琵琶记》、《药茶记》、《孟姜女》、《天宝图》等。总体来说,庐剧的代表剧目有《李清照》、《休丁香》等。

《李清照》讲的是南宋发生的事。在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城,留下半卷《金石录》和满堂古物。葬毕,李清照大病。王御医欲向李清照购古玩,并带来赵明诚“玉壶颁金”的谣传。

此时金兵压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决定携所有石器追赶朝廷献宝,为赵明诚洗清罪名,并保住文物不流散。

为此,她跨山越海,颠沛流离,处处扑空。一年多后,李清照终于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带文物被盗,她一病不起。

后来,右承务郎张汝舟巧言说动李航,骗娶了李清照。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并以此换取官位。

李清照好言相劝,反遭责难。她看清张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风不正,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

依宋代刑律,告发亲人者不分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守住灵魂的洁净,为此她坐了9天牢狱。

这出戏表达了我国古代女子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⑨ 庐剧休丁香姓什么

庐剧《休丁香》是一个曲目的名,不是人名所以没有姓氏。

《休丁香》又名《张郎休妻》,是庐剧优秀的传统剧目,剧目中的剧情源于《丁香故事》:郭丁香为人善良贤惠,尊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张万郎,两人彼此因为不和,日夜争吵。

丁香希一直容忍希望能换取张万郎的回心转意,但未曾想得到的竟是休书一张。该剧多在安徽广大农村和城镇演出,深受老百姓喜爱。

庐剧戏目《休丁香》的发展:

该剧于曾在安徽省组织的庐剧赴京汇报演出中深受好评。1957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了该剧,后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2005年,该剧作为庐剧的代表作品申报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剧《休丁香》作为一部传统地方戏,属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该作品并没有特定作者,是由某些社会群体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戏剧艺术形式。后人对此整理出来的剧本,整理人仅仅起到“记谱”作用,并不能对该剧或剧本主张著作权。

⑩ 哪里有庐剧休丁香 下载

优酷!56网都有!!!

热点内容
乌梅和百合 发布:2025-10-08 16:27:03 浏览:210
荷花博亚 发布:2025-10-08 16:15:27 浏览:115
玫瑰金纺 发布:2025-10-08 16:13:03 浏览:820
华业东方玫瑰房价 发布:2025-10-08 16:00:19 浏览:967
铃兰花仙 发布:2025-10-08 15:59:31 浏览:62
八棱海棠果实 发布:2025-10-08 15:59:29 浏览:278
禅意插花器 发布:2025-10-08 15:58:44 浏览:706
平湖玫瑰米醋 发布:2025-10-08 15:35:05 浏览:176
明朱花卉 发布:2025-10-08 15:18:27 浏览:910
兰花叶铁锈 发布:2025-10-08 15:18:20 浏览: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