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原牡丹
⑴ 牡丹如何繁殖
牡丹可采用分株、嫁接、扦插和播种等方法繁殖。
其中最常用的是前三种。分株法繁殖,分株繁殖在黄河流域应于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进行。将4—5年生的大丛牡丹整株挖出,放阴凉处晾2—3天,待根稍变软后由容易分离之处,掰开或切开,大丛可分为4—5株,小丛可分为2—3株。然后进行栽植。此法比较简便易行,但繁殖率较低。嫁接法繁殖,以芍药根作砧木,选用大株牡丹根际萌发的新枝或枝干上1年生的短枝作接穗。用劈接法或嵌接法进行嫁接。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否则会影响成活。扦插法繁殖,选择从大株牡丹根际萌发的短枝为插穗,长15厘米左右,用300ppm的吲哚丁酸水溶液速蘸后插于苗床,扦插深度为插穗长度的1/3—1/2,插后立即浇透水。以后每10—15天喷水1次,经常保持床面湿润,并进行遮荫,第二年9月进行分栽,一般成活率可达80%以上。播种法繁殖,为了培育新品种,可用播种法繁殖。牡丹种子一般于8月上、中旬成熟。成熟后立即采收,并于当月播种,这样第二年春季发芽整齐;若种子老熟或播种过晚,第二年春季多不发芽,而需到第三年春季才发芽。为了使第二年春天发芽整齐,可进行湿砂催芽。用1份种子、4份湿砂混合均匀后装入花盆,再将花盆埋入地下0。6米处,催芽2个月左右,待种子生出幼根后于10月上、中旬播下,播后浇水并覆草保墒。入冬前再浇1次水。播种的实生苗2年后移植1次,株距30厘米,行距50厘米,移植后再培育3—4年即可陆续开花。
⑵ 牡丹花怎样栽培
牡丹由于根系特复别发达,如制要盆栽,应选大而深的瓦盆或塑料花盆,盆高与盆直径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甚至1∶1.2。传统的牡丹盆栽方法是:平时将牡丹种于地下,开花前移出上盆,等花谢后再植回土中。但用这种方法,花后植株大多会死亡,存活率很低。
近年来,牡丹盆栽、冬季催花已在国内开始盛行,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技术。盆栽牡丹较好的方法是:秋季天气转凉后,选择大小适中的牡丹“壮棵儿”,上盆浇透水,然后将整盆植株埋于土中,上面覆土或可再加些稻草,并保持湿润。植株经历一段冬季低温后,连盆起出移入温室,逐渐升高温度,即可开花。一般盆栽牡丹的开花期大约1个月。花期过后,应加强肥水管理养护,适当修剪,开春后连盆移出室外,令其继续生长,待秋天落叶后,秋末冬初将整盆埋入土中,重复上一年的过程。
⑶ 牡丹花的生长习性
更多资料见参考资料中的网站。不再一一列举了,包括牡丹的产地习性,牡丹习性对比,牡丹开花时间预测,国花分类习性等等
牡丹的生长习性
一.生态习性:
牡丹原产中国西北高源,陕甘盆地、巴郡山谷、秦岭以及燕山南坡一带为其自然分布中心地带,这些地区位于北温带的边缘,由北纬34°5'到38 °, 海拔600-2400米。年平均温度约7.5℃,1月最低-6--11℃,7月最高28-30℃, 绝对最高温度39℃。年降雨量约500mm,分布极不均匀,秋季最多,7-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4%;夏季次之,占20%,冬春干旱,雨量最少,仅占16%。 因而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夏、秋高温多湿,冬季少雨寒冷。牡丹个体在这种生态环境中长期生存,进行着系统发育,年深月久便形成以下习性:
1、上胚轴休眠习性:即播种后种子内的上胚轴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后才能打破其休眠,向上萌芽出土,否则,只是下胚轴向下生长形成根系,而上胚轴不向上伸长出土。
2、牡丹夏季的暂时休眠习性:牡丹在夏季高温(26℃以上)季节,还会出现暂时休眠的现象,这种现象遇适宜生长温度后即可解除,恢复生长。
3、冬季的深休眠习性:牡丹花芽需要经过0-10℃的低温30-60 天的深休眠后,遇春天适宜环境才能萌芽、抽枝、长叶和开花。所以,冬季进行催花时,首先要满足这种习性的要求,先打破休眠,才能获得成功。
4、枯梢退枝习性:俗话说:“牡丹长一尺缩八寸,”即指此而言,由于当年生枝上部的各叶腋内无芽点的部分不能木质化,抗寒性差,所以冬天来临便自行枯死,仅剩下半部分越冬,这一部分才是牡丹枝条长度当年的实际生长量。
5、牡丹的生活习性:受原产地生态条件的影响,牡丹有:“性宜寒畏热,喜燥恶湿,生于高敞向阳而性舒”的习性。
6、牡丹的生长习性:牡丹在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始终顺着“春发枝、夏打盹、秋生根、冬休眠”这个生长习性和规律,周而复始的。
二、生长发育的周期性变化:
1、生命周期的变化:
牡丹的生命周期始于胚的形成,终止于植株的死亡。在此期间经历着幼年、青年、壮年及老年四个阶段。一般在较好的环境和正常的栽培管理下,其寿命可达百年或数百年之久。牡丹的株龄根据实践大体分为:1-3年为幼年期;4-14 年为青年期;15-40为壮年期;40年以上为老年期。通常幼年期生长缓慢,3年以后生长发育逐渐加快,4-5年始能正常开花,是观赏最佳株龄期,因此,有“老梅花、 少牡丹”的说法。牡丹春节催花时,多选择定值后4-5年的植株,生长势旺,催花效果好。
2、年周期的变化:
牡丹年周期的变化,有较明显的生长期和休眠期之分,其变化规律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⑴不同地区牡丹年周期的变化不同。例如,中原牡丹品种群大体上从2 月初至10月末或11月初为生长期,而11月至翌年2月为休眠期。 越往北牡丹生长期较中原品种群越晚,休眠期越早;越往南生长期越早而休眠期越晚。困休眠不能被彻底解除,长江以南栽植的牡丹苗木大多不能被直接用以春节催花,否则,催花将难以成功或催花质量较低。
⑵牡丹年周期变化常因不同年份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受气温的影响更为明显。例如:中原品种群在正常年份,早春气温稳定在3.5-6℃时萌芽,6-8℃左右抽发新枝,8-16℃花蕾迅速发育,16-22℃开花,22-25℃左右进行花芽分化。但是,若发生春暖或春寒的年份,各物侯期明显提前或推迟。
⑶不同牡丹品种的年周期变化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年份的相同气候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萌芽早晚,开花早晚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了早、中、晚花期各异的品种。
三、生物学特性:
1、生根:
牡丹为肉质根,在良好的土壤中形成庞大的根系。中原地区春天当地下5cm 处土温达到4-5℃时,根部开始生长,夏季26℃以上时生长陷于暂时休眠状态, 秋季18-23℃时根系生长最快,冬季地温降到4℃以下逐渐停止生长而进入深休眠。牡丹庞大的根系主要是贮藏器官,贮藏大量的营养物质,这是牡丹能“花大盈尺”、特别是易地裸根催花的基础。而近年来的催花实践表明,单靠根系本身贮存的养分所催出的牡丹花质量,已不能满足市场要求。所以,使牡丹生出大量具有吸收功能的新生根系,以补充外源营养,是提高催花质量的有效方法。山东农业大学的王宗正、郑国生教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牡丹分株苗定植四年后根的生长情况表(菏泽)
项目
品种
粗根(0.7cm以上)
细根(0.35-0.7cm)
须根(0.35cm以下)
其它
数量(条)
总长度
(cm)
平均长度(cm)
数量
(条)
总长度
(cm)
平均长度(cm)
胡红
41
2193.5
53.5
30
1575
52.5
中
根密粗
赵粉
48
3594
73
17
459
27
少
根数适中,粗细均匀
朱砂垒
17
986
58
48
1560
35.5
多
根短密细
2、发芽
牡丹的芽,由分布在植株各部位的芽原基生长而来,依位置不同,分为顶芽、腋芽和不定芽。牡丹花芽为混合芽,据观测,花芽一般纵径×横径在0.5×0.3cm以上,而小于0.5×0.3cm者多为叶芽。花芽与叶芽外部均有鳞片包被,一般当气温稳定在3.6℃以上时,芽开始膨大,顶端开裂、露叶、显蕾;6℃以上时开始放叶。鳞芽开放除受温度等生态因子影响而每年不同外,品种间也有明显的差别。芽的开放标志着地上部营养生长的开始,每年鳞芽萌发后,鳞片脱落,留下环状鳞痕,据此可以鉴定牡丹植株年龄的老幼。
3、长枝:
花芽萌发后抽生花茎,顶端开花,茎上长叶。花茎即为一年生枝,其长度即为枝条的年生长量。中原牡丹枝条的年生长量一般为5-35cm,但不能全部木质化,冬季到来之前从上向下干枯至鳞芽处,实存长度仅为年生长量的1/3-1/4左右。
部分牡丹品种枝条年生长量表(菏泽)
长度
品种
总长度(cm)
实存长度(cm)
珊瑚台
26.9
6.9
银粉金鳞
11.0
3.2
出梗夺翠
31.0
10.0
满堂红
29.0
5.5
金玉交章
21.6
3.2
4、展叶
牡丹幼叶初为紫红绿色,卷缩多茸毛。以后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逐渐伸展,直到春分前后全部展开,茸毛减退,叶的颜色也逐渐由紫红绿色转为绿色。牡丹叶的充分伸展与花期同步,盛花期的牡丹叶片是最美丽的,与花相得益彰,叶花同茂。到了霜降前后,叶片开始枯萎,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新型杀菌剂的应用,中原地区牡丹叶片于11月上旬甚至中旬才开始枯萎,但不立即脱落,必须适时进行人工摘除,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5、开花物侯:
中原牡丹品种群在气候正常年份时,每年从雨水(2月19日)起, 花芽开始萌动膨大,顶尖破裂;惊蛰(3月6日)以后,花芽开放露叶、显蕾;春分(3月21日) 以后,叶片完全展开并开始迅速增大,但此时花蕾则稳定于1.5-1.8cm×0.5-0.8cm 大小之间;过了清明(4月5日)花蕾迅速增大;谷雨前后开始开花。牡丹花芽由萌动至初开,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山东农业大学喻衡教授把牡丹开花物候分为以下12个过程;
⑴花芽萌动膨大期:花芽开始萌动膨大,顶端微裂,露出幼叶的尖端。
⑵花芽开裂显蕾期:花芽开始开裂,露出幼叶和尖蕾,黄绿色带红晕,遇低温易变紫红色。
⑶翘蕾期:顶蕾升起高出幼叶尖端,但其基部与幼叶顶端齐平。此时幼叶仍未展开,带有茸毛,围绕在花蕾的周边,花蕾此时约为1.5×0.5cm大小。
⑷立蕾期:花蕾高出幼叶顶端5-6cm,花茎上着生的叶序表现明显,但幼叶此时仍然曲绉未放,花蕾约有1.8×0.8cm大小。
⑸小风铃期:包被花蕾的萼片开始向外张开,如中国古建筑物檐下的风铃状,花蕾约2×1.3cm。
⑹大风铃期:花蕾外部萼片全部张开,花蕾增大呈圆形,花蕾约2.5×1.8cm。
⑺圆蕾期:花蕾迅速增大,形如棉桃,顶端仍微尖,花蕾约3×2.8cm。
⑻平蕾期:花蕾顶端钝圆,开始发喧(软),花蕾约3.3×3.0cm。
⑼透色期:花蕾顶端微开,开始透色,花蕾约4×3.5cm。
⑽初开期:花瓣微张开。
⑾盛开期:花瓣全部张开。
⑿谢花期:花瓣开始凋谢。
影响牡丹开花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温度、降雨量、相对湿度、风霜和光照等,其中温度起主要作用,牡丹开花早晚与温度高低有直接关系。就露地栽培而言,当温度稳定在3.6℃以上时,花芽开始萌动、膨大、顶端开裂;6.5℃以上时显蕾放叶;8.8℃以上花蕾迅速增大;16℃以上时则开始开花。同时, 牡丹每一发育时期对温度的感受不同,其中对温度比较敏感的是风铃期和圆蕾期。在风铃期,特别是在小风铃期,温度降至0℃以下时,幼小花蕾极易遭受冻害而萎缩;在圆蕾时期,如遇到10℃以下的低温或忽冷忽热,花蕾便会停止发育(俗称伤风),以后即使提高温度,它也不再继续增大了。另外,温度对牡丹开花的影响还有一段量的积累过程,积累不足即使达到开花所需要的温度条件,也不会马上开花,但提高或降低温度,确能加速或减缓积温的积累,使之提前或延迟开花。经观测,牡丹生物学起点温度一般为3.6℃,开花所需生物学有效积温约为380-650℃。
6、花芽分化:
中原牡丹品种群的花芽形态分化始于6月上旬、中旬,结束于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雌雄蕊的分化则发生于10-11月或更晚,依品种不同及芽体大小不同而有差异。重瓣性低的品种分化进程较快,大约历程3-3.5个月, 而重瓣性高的品种分化进程较慢,从开始至雌蕊瓣化需要7-8个月左右,但各品种花芽分化进程顺序基本相同,依次为叶原基→苞片原基→萼片原基→花瓣原基→雄蕊原基→雌蕊原基。若为台阁型品种,其花芽先进行下方花各器官的分化,再进行上方花各器官的分化。由于芽在枝条上的着生部位不同,分化早晚与分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同一枝条上最上面的芽先分化,顶端优势明显,入冬后根据芽体大小基本可以判断花芽是否形成,凡芽体纵径×横径大于0.5×0.3cm多已分化成花芽,凡小于该值者仍处于叶芽状态。
在花芽分化过程中,由叶原基形成,到苞片原基开始出现时,为花芽分化质变的临界点,这时如果环境和营养条件良好,成花激素充足,则可发育而形成花芽;反之,便 会停留在叶原基阶段,只形成叶而不开花。
⑷ 牡丹的生长过程
牡丹的生长过程:春季温度超过三度,牡丹就开始萌发新芽,顶端逐渐开裂回,露出牙尖和叶尖。答叶芽在六十摄氏度以上时会抽取叶和茎。
花芽在四月底到五月初时开始分化,九月到十一月之间就会形成,开花后,花芽在叶腋处继续分化。
牡丹花大色艳,品种繁多。有的品种花器齐全,萼片、雄蕊、雌蕊发育正常,如“似荷莲”、“凤丹白”等;但有的品种雄、雌蕊瓣化或退化,形成了多姿形美的花型,五彩缤纷的花朵。
(4)续原牡丹扩展阅读:
养护牡丹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土质肥沃、排水性能较好的沙质土最佳,也可以用腐叶土、原土和河沙混合制成营养土,不管选择何种土壤进行栽培,都要进行消毒,可以选择多菌灵进行杀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牡丹花施肥的时机很重要,新植株半年内不要加肥,避免产生肥害,半年后再施肥。春季花开之前,温度刚刚回升,叶子开始发新芽,这时候施肥为开花积蓄养分;
花谢之后再加一肥,用来补充开花消耗掉的营养,也可以帮助分化新花芽;入冬之前再加一次肥料,为越冬做准备。一般一年施加这三次肥料就可以了,肥料不要太浓。
⑸ 关于牡丹花的一些问题
牡丹原产中国,是我国的国花,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其花大、色艳、型美、富丽堂皇、雍荣华贵,自古我国人民视牡丹为“和平、幸福、富贵的象征”。
菏泽牡丹属中原牡丹品种群,花色丰富多彩,花型千变万化。其主要花色分为粉、红(含紫红)紫、蓝、白、黄、黑、绿、复色九大色系。各色系有深、浅、浓、淡之分,根据花朵形态和雌雄蕊进行程度,分为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托桂型、蔷蔽型、金环型、皇冠形、台阁型九类花型。
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落叶灌木,在我国栽培历史修久,现在栽培区域遍及全国各地。牡丹为深根植物,根系发达,适应性较强,除重盐碱地及低洼地外,一般土质都适合牡丹生长,尤以疏松的沙质壤土最好。我国江南地区引植时应选择势高,排水良好的地方。
九、十月份是菏泽牡丹移植、繁殖的适宜季节,南方地区可适当推迟,北方寒冷地区要适当提前,一般封冻前栽植完,严寒地区要采取防寒措施。使牡丹安全越冬。菏泽牡丹以分株、嫁接、播种三种方式繁殖。每年清明前后要进行修枝、拿芽,每株选7—10个粗壮枝条,每枝留有一个花芽,其余全部去掉。随着树龄的啬、树冠的扩大,可适当增加分枝,扩大树冠增加开花量。每年早春牡丹发芽时和秋分后应各施肥一次,以腐熟的饼肥、大粪干、和畜、禽等有机肥料为好,忌施碱性肥料。北方春季干旱应及时深锄保墒,夏秋多雨应及时铲除杂草疏松土壤。
牡丹常见病害主要有叶斑病,多发生在6。8月份,要及时做预防工作,应于5月中、下旬用代森铵、锌、甲基括布津、多菌灵等500。800倍喷洒,每隔10。15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4次即可抑制。
⑹ 如何繁殖牡丹花
牡丹,一般用分株或嫁接方法繁殖。分株繁殖多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将植株挖起内来,去净宿土,晾晒容1天使肉质根失掉一些水分后,剪除残老的根,在自然分枝的连接部位劈开,2~3枝为一兜,按原栽位置栽入花坛中,不可过深。栽后压实,堆土把枝条全部埋好,不必浇水。
嫁接繁殖是用芍药的根或粗种牡丹作砧木,10月用劈接或切接法嫁接。剪取当年健壮枝作接穗,接穗长5~6厘米,剪除叶片。嫁接后用塑料条缠好,晾晒1天再栽。栽后不要立即浇水。
全株用土封好,仅留顶芽,20天成活。越冬要盖草防寒,翌年春天除去覆盖物,浇水施肥。
牡丹秋季分栽,翌春仍能开花。
⑺ 牡丹怎样繁殖
牡丹原产中国,是我国的国花,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其花大、色艳、型美、富丽堂皇、雍荣华贵。自古我国人民视牡丹为“和平、幸福、富贵”的象征。
菏泽牡丹属中原牡丹种群,花色丰富多彩,花型千变万化。其主要花色为粉、红(含紫红)紫、蓝、黄、白、黑、绿、复色九大色系。各色系有深、淡、浓之分,根据花朵形态和雌雄进化程度,分为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托桂型、蔷薇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台阁型九类花型。
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落叶灌木,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现在栽培区域遍及全国各地。牡丹为深根植物,根系发达,适应性较强,除重盐碱地及低洼地外,一般土质都适合牡丹生长,尤以疏松的沙质土壤最好。我国江南地区引种时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方。
九、十月份是菏泽牡丹移植、繁殖的适宜季节,南方地区可适当推迟,北方寒冷地区适当提前,一般封冻前栽植完,严寒地区要采取防寒措施,使牡丹安全越冬。菏泽牡丹以分株、嫁接、播种三种方式繁殖。每年清明前后要进行修枝、拿芽,每株选7—10个粗壮枝条,每枝留一个花芽,其余全部去掉。随着树龄的增加,树冠的扩大,可适当增加分枝,扩大树冠增加开花量。每年早春牡丹发芽时和秋分后应各施肥一次。北方春季干旱应及时深锄保墒,夏秋多雨应及时铲除杂草疏松土壤。
牡丹常见病害主要有叶斑病,多发生在6—8月份,要及时做预防工作,应于5月中、下旬用代林铵、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500—800倍喷洒,每隔10—15天喷洒一次,边疆喷洒3—4次即可抑制。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大,引植菏泽牡丹应因地制宜,加强管理,使国花牡丹开遍祖国大地。
⑻ 怎样种植牡丹花
1、光照要充足
牡丹是喜阳植物,但是不能在烈日下直接晒,好多花友的牡丹就是因为被晒死的。让牡丹能够接受充足的阳光,有利于花芽分化,促进花苞快速膨大,而且牡丹也会长得更加的健壮。春季的阳光是非常适合牡丹花的,因为春季的阳光比较温和,没有夏日的光照强度。所以,三四月份的光照是非常适合牡丹的,这个时间段就尽情的让牡丹去晒太阳吧。到了5月中旬或者6月,光照开始变强,尤其是南方地区,这时候就要注意了,不能再把牡丹放在烈日下去暴晒了,容易晒死。
总结:牡丹花怎么养,需要注意些什么?其实只要把根系养好,温度和光照适宜,养分跟上,牡丹就能够开花。并不是说牡丹只能开一次花,也不是说牡丹第二年就会死掉。只要按照它适宜的环境去养护它,它就能够不断的去开花,每年都能够开花,非常的好看。
⑼ 新栽的牡丹何时长叶,开花
正常情况下牡丹一年开一次。一般是四月10号到4月20号,不过现在技术上可以提前到4月5号延迟到5月5号。
牡丹的生长习性
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长。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
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温度在25℃以上则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开花适温为17-20℃,但花前必须经过1-10℃的低温处理2-3个月才可。最低能耐-30℃的低温,但北方寒冷地带冬季需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冻害。南方的高温高湿天气对牡丹生长极为不利,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给其特定的环境条件才可观赏到奇美的牡丹花。
⑽ 牡丹花的原产地在哪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泽因品种而异;枝干直立而脆,圆形,为从根茎处丛生数枝而成灌木状,当年生枝光滑、草木,黄褐色,常开裂而剥落;叶互生,叶片通常为三回三出复叶,枝上部常为单叶,小叶片有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顶生小叶常为2~3裂,叶上面深绿色或黄绿色,下为灰绿色,光滑或有毛;总叶柄长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单生于当年枝顶,两性,花大色艳,形美多姿,花径10~30厘米;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现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与品种、栽培环境条件、生长年限等有关;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籽力强,种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严重的花,结籽少而不实或不结籽,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状子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成熟时为共黄色,老时变成黑褐色,成熟种子直径0.6~0.9厘米,千粒重约400克。
牡丹由野生变家种后,因环境条件变化及人工不断地选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变异外,而且在株的形态、根的长短、粗细、叶的色泽、形状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异。
牡丹又名鹿韭、鼠姑、白苯、百两金,在植物学上是毛茛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它的花和叶的形态同芍药很相像,所以古时又称牡丹为水芍药。
牡丹一般高1.5~2米,在南方栽培的高可达3米。叶片是不规则的两回、偶有三回的羽状复叶,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有白粉,嫩时带红色。花大形,单花顶生,雄蕊多数。萼片5枚,绿色。花瓣原本5~6枚,经过栽培,一部分雄蕊演变成花瓣,就成了重瓣花。瓣数较少的,古时称为多叶;瓣数很多的,古对称为千叶。花有黄、白、红、紫等色,花径12~25厘米。花后结生蓇葖果,有短毛密布,成熟时开裂,内含数个大形种子,呈不规则圆球形,黑色。花期在4~5月。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现在甘肃、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山中还可见野生的。正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1031)里所说的“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谢康乐更具体指出种植的具体情况:“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太平御览》)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裁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裁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衰微,杭州却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评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在明代,亳州牡丹虽有盛名,但曹州(今山东菏泽),国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江南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也有所发展。
曹州与亳州皆于明代嘉靖(1522~1567)年间引入牡丹,也同于万历(1573~1620)年间达到繁盛。两地之间相互交换品种,“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鹏年《曹州牡丹谱》);亳州也引进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记载一种“金玉交辉”的品种,说是:“曹州所出,为第一品。”又有“忍济红”“萍实红”两种,也产于曹州。《曹南牡丹谱》亦云:“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至四十亩者,……多到一、二千株,少者数百株。”(《五杂俎》)。由此可以看出,现今牡丹的主要产地菏泽,在明代就已开始繁盛了。
北京自辽、金建都于此,牡丹栽培日渐兴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记载辽圣宗(公元982-1031)在统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极盛,“金殿内外尽植牡丹”。城外还有三大名园梁家园、清华园和惠安园。
在江南,明代以江阴牡丹为盛。此外杭州、苏州、上海也有不少种植。广西灌阳也产牡丹,据明代《广西通志》记载,在广西“牡丹出灵川、灌阳,灌阳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阳。”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亳州而代之。《曹县志》云:“牡丹非土产也,初盛于雒下(今陕西省雒南县),再盛于亳州,彼时已六、七百种,分五色排列,叙至于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盖连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谱》)。蒲松龄在他写的《聊斋志异》一书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述。这时,曹州城东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养花为业者,成园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庙、毛庄、赵楼各村为冠。道光年间赵玉田在村北建花园,专养牡丹、芍药,集本村之大成,园之周围树之以桑为篱,名曰“桑篱园”。著有《桑篱园牡丹谱》,其中记述了151种,内称:“山左十郡二州,语牡丹则曹州独也。曹州十邑一州,语牡丹则菏泽独也。”“菏泽为郡为里者,不知其几,语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鲁山之阳,范堤之外,连延褒不能十里。”其后,有《绮园牡丹谱》,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并云:“谷雨后往观,见姹紫嫣红,含蕊皆放,交错如锦,夺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竞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当时栽培面积已达500多亩,每年输出十余万株,运往广州|、天津、北京、汉口、西安、济南等地出售。其中运往广州者为最多,收益亦大。当地农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种果树莫若木瓜、柿子,养花木还是牡丹、芍药。”再加上社会上的爱好,菏泽人善于种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药用,所以菏泽牡丹,常期发展,历久不衰。
在清代,甘肃大部分地区也有牡丹栽培。而以兰州、临夏、临洮一带为栽培中心地。清末编篡的《甘肃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肃“各州府都有,惟兰州较盛,五色具备”的记载。延安万花山,位于杜甫川内花源头村对面,这里盛产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记有“花源头产牡丹极多,樵者以之为薪。”附近群众有在农历四月初八到此赏花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江南牡丹中有宁国牡丹和铜陵牡丹。据1936年编《宁国县志》载,“宁国、蟠龙素产牡丹,以白、黄为贵。”关于铜陵牡丹,据《铜陵县志》载:“仙牡丹长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艳绝丽。相传为葛洪所种。”葛洪为晋代人,按此传说,以有160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牡丹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已达5万余亩,600多个品种,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中国牡丹栽培、观赏、科研中心,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牡丹栽培的历史,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区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随之变换,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转移过程为:洛阳(隋)—长安(唐)—洛阳(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这是中国牡丹品种群形成和发展的主线。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发展中心:一是长江三角洲、太湖周围及皖东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肃的兰州、临夏;四是广西的灌阳。
中国牡丹从野生引入观赏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历史。栽培品种从单瓣花逐步演化成复瓣、重瓣乃至台阁型。促使牡丹品种向重瓣化演进的主动力是良好的栽培条件。已知将品种的优良性壮和枝变,通过嫁接固定下来,由之,新品种大量涌现。
从以上事实可以说明,我国牡丹品种资源极其丰富,即有野生种、半野生种,还有大量的栽培品种。其花丰硕富丽、雍容大方,不仅姿貌绝伦,而且色韵俱佳。
牡丹的种类繁多,全世界芍药属植物约30多种,中国的牡丹品种约有800个以上,牡丹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依据为:株形、分枝、习性、叶形、花色、花期、花型等,根据野生原种不同可分为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和紫牡丹系;根据花部基本构造不同分为单衣类和出阁类;根据花部演进方式和顺序不同分为千层组和搂子组等。
栽培技术
繁殖:可采用播种、分株、嫁接和压条等方法。
(1)播种:种子从9月上旬陆续成熟,采种后应尽快播种,以便在入冬前萌发而长出胚根,牡丹种子的上胚轴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休眠期才能萌芽,而胚根则不需要休眠,因此在秋播的当年只生根而不萌芽出土,翌年春季萌芽出土,秋季再分苗移栽,实生苗要5年以后才能开花,成株慢又易发生变异,因此只在杂交育种上才采用播种法。
(2)分株:牡丹分株可在清明进行,温暖地区还可以推迟。分株时要注意在容易分离处劈开,并且注意新分部分应有较多根系。
(3)嫁接:通常多以牡丹根或芍药根进行根接,牡丹根细而硬不便嫁接,所以多以芍药根作淋。一般多在9月下旬进行,具体操作前先把芍药的肉质根整墩挖出,再把它们逐根剪开,放在室内阴晾两天,使根内水分减少而柔软,然后剪取牡丹的当年生根作接穗,每枝上必须具有充实饱满的顶芽,采用劈接法在室内逐个接在芍药的根砧上,一般不需绑扎,只用和好的胶泥将接口封住,接好后立即拿到平整好的圃地上栽植,栽时需把接口栽人土内,并深人土表8-10厘米,再按行垒垄,将接穗的顶芽全部封住,当年秋季在芍药砧上就能长新根,但牡丹接穗的顶芽并不萌动。翌年清明前将土垄创开,让牡丹萌芽生长,并可长出自己的根系秋后可将其挖出,同时把芍药的根砧剪掉再行栽植,否则芍药的根系会长出芍药株丛与牡丹同而影响牡丹生长。
管理:牡丹的栽培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浇水,春季应充分供水以促其生长,满足开花需要;夏季要注意雨后排水,不能积涝;秋季应适当控水,以免徒长而易受冻。其次是施肥,牡丹每年最好施三次肥,第一次在新梢迅速抽出、叶及花正伸展之时,此时施肥对花朵增大有很好的效果,以迟效肥为主。第二次在花谢后,对以后的生长和花蕾的增多有很大影响,也以速效肥为主。第三次在秋冬,对增强春季的生长有重要作用,以迟效性肥为主。除此以外,应注意中耕除草,整形修剪和摘芽的工作,对观赏用植株留枝可少些,做到去掉基部萌发枝以便短时间内形成美观的株形。花芽分化在7月下旬开始,应在此之前进行修剪。牡丹虽喜光,但在夏季烈日曝晒下,叶片常退色,甚至枯焦而停止生长,故在栽培上应适当遮荫。
牡丹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紫纹羽病,防治方法应采取综合防治法,发病期用常见的杀菌类药剂防治。
虫害有:根线虫、天牛和介壳虫等。
用途
牡丹花形大艳美,色香俱全,观赏价值高,在我国传统古典园林中广为栽培,同时也广为盆栽观赏。
牡丹根部的皮叫“丹皮”,含丹皮甙、芍药甙丹皮酸等成份,有清热凉血、活血、调经、行瘀等作用。久服能轻身益寿,可治高血压、散瘀血等多种疾病,全花可调经活血,主治妇女月经不调和行经腹痛。花瓣和花粉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糖类、酶、微量元素。可作为保健食品和饮料、化妆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