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脑和丁香
Ⅰ 公丁香与龙脑冰片一起有什么作用
开窍,醒神
Ⅱ 龙脑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1,功效: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有消肿止痛的功效。
2,龙脑樟版树枝叶繁茂、四季权常青、根系发达,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绿化荒山、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龙脑樟的鲜枝叶经提取天然冰片后,其残渣可堆沤发酵,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做到用养结合、培肥土壤。
龙脑加工成日常用品如插香、精油、化妆品等,较强的肌肤通透性以及消炎杀菌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脂类代谢,净化空气、去除尘螨等功效。
(2)龙脑和丁香扩展阅读:
龙脑香是龙脑香料植物中的龙脑香树的树脂凝结形成的一种近于白色的结晶体,古人谓之“龙脑”以示其珍贵。又“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故俗称为冰片脑,或云梅花脑”。
天然龙脑香质地纯净,熏燃时不仅香气浓郁,而且烟气甚小。在佛教里,龙脑既是礼佛的上等供品,也是“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还被列入密宗的“五香”(沉香、檀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
Ⅲ 中国四大香是指的什么
四大香即指沉香、檀香、麝香和龙涎香。
1、沉香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味辛、苦,性微温。乔木,高5-15米,树皮暗灰色,几平滑,纤维坚韧;小枝圆柱形,具绉纹,幼时被疏柔毛,后逐渐脱落,无毛或近无毛。
中国香文化
一、新石器时代之萌芽期
人类对香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最初先民对植物的香料提取。
二、春秋战国时期之初始期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香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此时香文化发展初现端倪。
三、秦汉时期之成形期
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汉代香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和香,宫廷的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配香方。
四、隋唐时期之成熟期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海路交通便捷,佛教鼎盛,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风气相当普遍,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五、北宋时期之鼎盛期
这一时期,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六、明清时期之稳定期明代,在继承和发展宋代香道精致熏香文化的同时又与理学、佛学结合成了“坐香”与“课香”,从而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
七、乱世征战之萎缩期
随着清朝末年,国势衰退,战乱开始,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呆板,香学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渐趋式微。接下来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从此,包括“香道”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一蹶不振。
Ⅳ 仙剑四中梦璃的香(丁香、没药、龙脑香等)确实能做熏香么
仙剑这个游戏做的很细致,所以里面的一些道具和药品都是来源于现实的,丁香,没药,龙脑,广藿香,青木香都是中草药,具体功效可以见网络,丁香可以做成精油,也的确可以和广霍配合做香薰,有安神舒缓的疗效,但是普通的焚烧可能达不到效果,不过这些是不是全部可以做熏香有待考证,基本上都是内服的中药。
广霍http://ke..com/view/31673.htm
青木http://ke..com/view/67112.htm
龙脑http://ke..com/view/337937.htm
丁香http://ke..com/view/6851.htm
没药http://ke..com/view/51936.html?wtp=tt
Ⅳ 龙脑香在佛教代表什么意思
密教修法的五香之一:龙脑香
梵语karpu^ra,巴利语 kappu^ra。音译羯布罗、劫布罗。又作片脑、冰片、瑞脑。龙脑香是龙脑香科植物中的龙脑香树的树脂凝结形成的一种近于白色的结晶体,古代谓之“龙脑”以示其珍贵,产于苏门答腊、印度南方、东南半岛及我国南方。龙脑树,为常绿大乔木,高达四十至六十公尺。叶互生,呈卵圆形,先端尖。花白色,具芳香。由树干可采制结晶龙脑,供药用,以其产量少,故甚高,树干亦可作建材。
天然龙脑晶体多形成于树干的裂缝中,体积小的为细碎的颗粒,大的多为薄片状。以片大整齐、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
梅花样的龙脑片,“状如云母,色如冰雪”者,为龙脑中的上品,古人称之为“梅花脑”;品级差一些的,状如米粒的碎颗粒,称为“米脑”;晶体颗粒与木屑混在一起的,称为“苍脑”;不成晶体而成油状的,则称为“油脑”。
龙脑树多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外形类似杉树,树体粗大高耸,一般都能高达四五十米以上,直径也有两三米,是热带雨林“高层空间”的重要植物。
这种树不仅出产龙脑香,其木材也是优质品种,而且叶、花及果实皆有香味。
龙脑树的树脂十分丰富,凿开树干或树枝就能引出树脂来;除了天然凝结的龙脑晶体,其液态树脂也可以利用,古代称为“膏香”、“婆律膏”。现在中医使用的冰片,就是龙脑树的干燥树脂(即古称的龙脑),或从液态树脂(婆律膏)或龙脑木中蒸馏提取的白色晶体。
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用加热蒸馏的方法(“火逼成片”)从龙脑树的木材中提取晶体,称之为“熟脑”。并且,对于龙脑香的存储保养古人也有专门的办法:“龙脑香及膏香………合粳米、相思子贮之则不耗。”(《唐本草》)
天然龙脑质地纯净,熏燃时不仅香气浓郁,而且烟气甚小。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历来都被视为珍品。唐宋时期,出产龙脑的波斯、大食国的使臣还专门把龙脑作为“国礼”送给中国的皇帝。龙脑香早在西汉时就已传入中国。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在西汉的广州已能见到龙脑香。(那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已有相当的规模,印度、西亚的很多物品都已进入中国南方。)
在佛教里,龙脑既是礼佛的上等供品,也是“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还被列入密宗的“五香”(沉香、檀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在盛产龙脑的地区,龙脑树的树膏也被用作佛灯的灯油。
龙脑在中医里名为冰片,归于“芳香开窍类”药材。中医学认为龙脑为“芳香走窜”之品,内服有开窍醒神之效,适用于神昏、痉厥诸证;外用有清热止痛、防腐止痒之功,可治疗疮疡、肿痛、口疮等疾患。在安宫牛黄丸,冰硼散等成药中,龙脑都是主要成分之一。
在《本草纲目》中,不仅记载了龙脑的一些形状特征,如“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故俗呼为冰片脑,或云梅花脑”;还专门指出,用纸卷捻起龙脑,烧烟薰鼻,吐出痰涎,就可以治愈很多头痛病。
龙脑不仅用于熏香和医药,还被用于美食。中国的宫廷御宴里,就有燕窝配龙脑的“会燕”;在南亚地区,夹有龙脑的槟榔是当地贵族阶层的上等食品;宋代以前,人们就开始在茶饼(由茶和米压制而成)中掺和香料做成“香茶”,所用的香料大多都是龙脑,或在压制茶饼之前以龙脑窨茶,或以龙脑浸水直接洒在茶上,也称为“龙脑茶”。
冰片为名贵中药材之一。原名龙脑香。始载于唐 . <新修本草>。具有通诸窍、散郁火、消肿止痛、 袪翳明目之功效。常用于赤翳膜、咽喉肿痛、惊风痰迷及中风口噤等病症。并为制番急救丸散之重要原料。
Ⅵ 丁香花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菊花香中含有菊油环酮、龙脑等挥发性芳香物,有清热法凤、平肝明目之功,常用来治头痛病,
菊花和薄荷的气味,可使儿童思维清晰、反应灵敏、有利于智力发育。
百合花香使人兴奋,但时间过长,会感到头晕。
丁香花开放时,散发的香气中,含丁香油酚等化学物质,净化空气能力很强,杀菌能力比石碳酸强;倍以上,室内放一定数量盛开的丁香花,有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对牙痛病人有安静止痛作用。
茉莉和丁香的香味,令人轻松,从而沉缅于对美好事物的回忆。丁香花香具有祛风、散寒、理气、醒脑作用;
紫薇花香杀菌力极强,对杀灭结核菌、白喉菌、痢疾杆菌的作用更强,
天竺葵花香有镇定神经、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的作用。香叶天竺葵还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故能平喘。
薰衣草对神经性心跳、胀气、腹痛有效。
水仙和荷花的香味,使人感到宁静、温馨、缠绵。
紫罗兰和玫瑰的香味,绍人以爽朗和愉快的感觉。
橘子和柠檬的香味,使人兴奋、积极向上。
白兰花和月下香都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桧柏放出的杀菌素,能抑制白喉、伤寒、痢疾、肺结核等病菌,柳杉、雪松能短时间内杀死原生物菌。
天竺花香可镇静神经,促进睡眠,治疗神经衰弱,起健脑作用;
蓑衣花香可治疗心脏病和气喘,
豆蔻花香可治疗胃病;百合花香能对冠心病、高血压产生一定的疗效
月季花:花香会使个别人突感胸闷不适、憋气与呼吸困难。
兰花:久闻其花香会令人过度兴奋而失眠。
紫荆花:接触其花粉过久,会诱发哮喘症或加重咳嗽症状。
夜来香:它在晚上会散发出强烈刺激嗅觉的微粒,使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感到头晕目眩,郁闷不适,甚至会使病情加重。
郁金香:它的花朵含有一种毒碱,如与它接触过久,会加快毛发脱落。
夹竹桃:闻之过久它的气味,会使人昏昏欲睡;其分泌出的乳白液体,如接触过久,会使人中毒。
松柏类花:花香对人体肠胃有刺激作用,而且会使孕妇感到心烦意乱,恶心欲吐。
洋绣球花:有些人接触它散发的微粒,会使皮肤过敏,发生瘙痒症。
黄花杜鹃:它的花朵散发出一种毒素,一旦误食,轻者中毒,重者休克。
Ⅶ 丁香和什么香料放一起犯相
楼主你好
寿阳公主梅花香
[药物] 沉香七两二钱,栈香五两,鸡舌香四两,檀香、麝香各二两,藿香六钱,零陵香四钱,甲香二钱(法制),龙脑香少许。
[制备] 上捣罗细末,炼蜜和匀,丸如豆大。
[用法] 爇之。
宣和贵妃王氏金香
[药物] 真腊沉香八两,檀香二两,牙硝、甲香(制),金额香、丁香各半两,麝香一两,片白脑子四两
[制备] 上为细末,炼蜜先和前香,后入脑、麝为丸,大小任意,以金箔为衣。
[用法] 爇如常法。
花蕊夫人衙香
[药物] 沉香、栈香各三两,檀香、乳香各一两,龙脑半钱(另研,香成旋入),甲香一两(法制),麝香一钱(另研,香成旋入)。
[制备] 上除龙脑外,同捣末入炭皮末、朴硝各一钱,生蜜拌匀,入瓷盒重汤煮十数沸,取出窨七日。
[用法] 作饼爇之
唐开元宫中香
[药物] 沉香二两(细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檀香二两(清茶浸一宿,炒令无檀香气味),龙脑二两(另研),麝香二两,甲香一钱,马牙硝一钱。
[制备] 上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取出,旋入脑、麝丸之。
江南李主帐中香
[药物] 沉香一两(锉如炷大),苏合香油(以不津瓷器藏)。
[制备] 上以香投油,封浸百日。
[用法] 爇之。入蔷薇水更佳。
汉建宁宫中香
[药物] 黄熟香四斤,白附子、茅香各二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零陵香、檀香、白芷、生结香各四两,茴香二两,甘松半斤,乳香一两(另研),枣半斤(焙干)。
[制备] 上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作丸或饼。
[用法] 爇之。
韩魏公浓梅香
[药物] 黑角沉半两,丁香一钱,腊茶末一钱,郁金五分(小者,麦麸炒赤色),麝香一字,定粉一米粒,白蜜一钱。
[制备] 上各为末,麝先细研,取腊茶之末汤点澄清调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郁金,次入余茶定粉,共研细,乃入蜜令稀稠得所,收砂瓶器中,窨月余取烧,久则益佳。
[用法] 烧时以云母石或银叶衬之。
逼虫香
[药物] 茅香一两五钱,细辛一两五钱,零陵香一钱三分,山柰一两,川椒二两五钱,藿香一钱六分,千金草三钱六分,莪术一两七钱三分。
[制备] 共研成粗末。
百和香
[药物] 沉水香五两,丁子香、鸡骨香、兜娄婆香、甲香各二两,薰陆香、白檀香、熟捷香、炭末各二两,零陵香、藿香、青桂香、白渐香、青木香、甘松香各一两,雀头香、苏合香、安息香、麝香、燕香各半两。
[制备] 上二十味末之,酒洒令软,再宿酒气歇,以白蜜和,放入瓷器中,蜡纸封,勿令泄。
[用法] 冬月开取用,尤佳。
Ⅷ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佛教创教开始,佛教用香即应运而生。香在礼佛、供佛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佛、菩萨的恭敬,同时通过烧香供养,与佛菩萨建立沟通,进行信息的交流,培补本性善根,以达到觉性圆满,生起“智慧之香”的目的。经书记载,佛陀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普熏十方,震动三界。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性”之香。同时,香能够使人修身养性,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香是修道的助缘,在打坐、诵经等过程中用香,使人在静憩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扶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修行的次第。
佛教中,除了用于熏烧的“烧香”,香料制作的香水、涂在身上的涂香、研成粉末的末香等都是常用的供品,其中香水还用于浴佛,是一种很高的供养;香不仅供在佛像前,还用于供奉经书;把香料掺入涂料中粉刷佛殿的堂柱门窗,在重要的场所和家中还常泼洒香水供香.
佛教进入中国后,国人用香的形式和方法便与佛教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佛教用香的规程。佛教香品的特点基本还是传统香的延续,两千多年来佛香的原料中名贵香药始终是主要成分。早期的佛香用药是以“旃檀、沉香、乳香、安息、龙脑、丁香”等为主要原料(藏传佛教中至今还基本保留了这一传统),或配制燃烧,或制成香水浴佛、涂身,或制成香食敬佛、食用,或用以治病疗疾。
Ⅸ 南朝遗梦香害处
没有害处。南朝遗梦用香:檀香、丁香、龙脑、细辛、桃花。
三月桃花开,采新鲜桃花微阴干,与檀香,丁香浸于龙脑液中,约一星期后取出阴干,再焙脆研成细粉,细辛研磨细粉后加少量混合,加炼蜜制成香丸,密封窨藏一个月后取用。
香方中的桃花,经过龙脑的浸泡,留香更持久。几味香料融合渗透,增添了“南朝遗梦”的韵味。
这款香的香气辨别度很高,空灵、张扬、凛冽的香气中带一丝温暖,醒梦,和温存。
说到史上的文人雅集,有人举出三大:兰亭、西园和玉山。
所谓雅集,无非文人小圈子开party,或小众自娱,或聚众吐槽。
这三大雅集,兰亭太高冷,玉山略俗气。独以为,唯西园为好,因为西园有香。
宋代应该是读书人日子最快活的朝代,占城稻开始普及,大家都能吃饱饭,读书人比例不算太高,公务员编制也足够读书人有个饭碗,可以放松的玩生活、享逸事、扯闲篇。
那个时候,十六人的雅集,古器用了十数个,一般而言有茶器、酒器、香器,而其中香炉一般会占半数,甗式炉、鬲式炉、筒式炉、奁式炉、高足杯炉等都有。
从器物数量比例来看,宋人雅集,抚琴、饮酒,啜茶,都离不开焚香,甚至可以说,焚香比其它更重要。
米芾《西园雅集图记》更是有一句“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能玩出“炉烟方袅”的种种情趣。
宋代流传至今的雅集大多核心人物皆有苏黄二人,其实都是玩香高手。
黄庭坚有“黄太史四香”流传于世,最为人道的逸事,是他自称“香癖”,仕途不顺之时,被贬宜州,居室简陋,与屠户比邻,却仍设卧榻,焚香而坐,自得其乐,“香十德”更是为后人知。
苏轼常常在捉笔而书之余,不忘在案前放置一个小香炉。苏东坡玩香可谓极致,例如“雪中春信”,专门收集梅上雪水,花了七年才把味道找对。至今回想也深感其爱香之不可思议。
惜乎今人的饭局,早已被所谓的饮食文化熏得乌烟瘴气,远不如古人的依山傍水、清脍疏笋来得敞快。
文化的久远,就只剩下今人踮脚的怅望,追寻那一缕的青烟,甚至是那莫名的影像。而流传至今,“雅集”大多逐渐转化为KTV,酒桌饭局,至于茶饮,香道却少之甚少,不得不说略显浮躁。
人们却不知,在无风静室,邀三五好友,有香茗、琴音、香语。香可以很容易地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空灵的氛围,也可以让人放松身心,这种雅集岂不更加有韵味。
Ⅹ 古代第一次提出十大香药的应用出自
香具有治病养生、怡情悦性的功效,故古人多以“香药”称之。不同的香最早的使用年代也不尽相同~
一、沉香
沉香是自然界极为稀少、珍贵的香料物质,同时也是一味名贵的中药,还是佛教礼佛供佛的一种圣物,更是香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众香之首”、“香中之王”等美称。沉香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隋唐史料中就有丰富的记载,到晚唐及五代则又有更高度的发展。宋代时,精品沉香是“一两沉一两金”。到了明代,就已变为“一寸沉一寸金”,而当代人香道用香时也首推沉香。
二、檀香
檀香是种常见的香料,可分为紫檀、黄檀与白檀,经常作为东方庙宇焚香之用。檀香用于制香历来被奉为珍品,不过,檀香单独熏烧,气味不佳,倘若能与其它香料巧妙调制,则可“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另外,檀香还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历来为医家所重视,谓之“辛、温;归脾、胃、心、肺经;行心温中,开胃止痛”。外敷可以消炎去肿,滋润肌肤;熏烧可杀菌消毒,驱瘟辟疫。
三、龙涎香
龙涎香是抹香鲸的分泌物,遇热就会散发出异香,其香的最主要的用途在于调制合香。香料里添加了龙涎香后可以使香烟凝聚而不易飘散。《本草纲目》中记载:龙涎方药鲜用,惟入诸香,云能收脑麝,数十年不散。又说焚之则翠烟浮空,出西南海洋中,人说是春天群龙所吐涎沫浮出,番人采得贩售,每两千钱。其中记载龙涎香的形状,也有从大鱼腹中剖得此香,其形状初若脂胶,黄白色,干则成块,黄黑色,如百药煎而腻理,久了则呈紫黑色如五灵脂而光泽,其形体轻飘似浮石而腥臊。焚烧龙涎香用量极少,只要有如一豆大的用量,就会异香扑鼻。其最大的特色是能聚烟,将它与其它的香品混合,燃烧时有助于“翠烟浮空,结而不散”,极具欣赏性。
四、龙脑香
龙脑香是从龙脑树的树干中搜集的天然白色结晶粒,龙脑树生长于近海岸线排水良好的斜坡上。龙脑香除了取自树心的天然结晶颗粒之外,也常砍倒龙脑树,收取树心涌出的胶脂。剩余的木材进行加工后,可蒸馏出白色结晶。由于所取得部位及方法不同,故有龙脑香、龙脑油及冰片等不同名称。
五、麝香
麝香为雄麝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味苦,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敷能镇痛、消肿。麝香还是配制高级香精的重要原料,古代文人、诗人、画家都喜欢在上等墨料中加少许麝香,制成“麝墨”写字、作画,芳香清幽,若将字画封妥,可防腐防蛀,能够长期保存。六、丁香
丁香,又称为鸡舌香,原产于东南亚及马达加斯加一带,引种于热带地区。丁香树具有光滑的灰色树皮,叶片呈对生矛状,约十五公分长,覆有油脂腺,被压时会释放出丁香的香气。丁香花朵呈深紫红色,长于小枝顶端,成聚伞花序。但一般所见的是未开的花芽,干燥后即成干丁香。其花季自八月持续至十二月,最初花芽为黄色,然后转成粉红色,最后变成红色。自第6年可开始采收丁香,丁香干燥后会变成深红色或黑色。其中红头丁香是最好的等级,其它等级的丁香,可用于提取丁香精油,是价值极高的杀菌剂。
七、安息香
安息香是佛典中常提及的香料,其名称由来是因为最早由安息国的商人传到中国。安息香是由安息香树所产生的脂汁块,该树叶呈卵形而尖,夏季开花,花为赤色。安息香树除了做香料外,也可以作为袪痰药用。
八、 乳香是一种植物的分泌物,在树干切出较深的刻痕后,便会流出树胶和树脂凝固成含腊乳状的颗粒物质,这种乳黄色的颗粒即是乳香。乳香过去常用来与檀香、龙脑、安息、苏合香等混合,用于佛家的烧香供养。乳香的味道沉寂香甜,有助于情绪的沉淀,镇定焦躁及不安的心灵,是一种非常适合用于冥想及静坐的一种香料。在中国还是一味中药,具有镇咳、去痰、行气止血等功效,对呼吸道是很好的杀菌剂。
九、郁金香
郁金以根部的香味而闻名。郁金的根干燥、磨粉之后,再加入芳香剂,就可以制成爽身粉,常为印度的妇女所使用,从另外一种物质姜黄中也可获得一种类似的芳香粉。郁金在六、七月时会露出黄及粉红的管状花,散发着和根部相同的芬芳气息。加工根部时以蒸馏的方法,可生产30%的精质油,郁金香常使用于香水中。
十、降真香
降真香产地在马来半岛、婆罗洲北部及苏门答腊、中南半岛柬埔寨、广东西部等地。其心材呈紫红色,是薰香、药用及染料的佳品。在宋代的《香录》中,曾把降真香区分为番降、土降及广降三种。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木部》“降真香”款记载:“降香,唐、宋本草收。唐慎微始增之,而不著其功用。今折伤金疮家多用其节,云可代没药、血竭。”而《证类本草》卷十二中记载:“降真香,出黔南。伴和诸杂香,烧烟直上天,召鹤得盘旋于上。”宋代洪刍所著《香谱》中曾记载降真香适合制成合香:“其香如苏方木,然(燃)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