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真国色全文
1.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是什么
赏牡丹
刘禹锡 〔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1)牡丹真国色全文扩展阅读: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
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2.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回静少情。唯有答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3.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谁的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刘禹锡的诗,出处《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内诗。
全文: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3)牡丹真国色全文扩展阅读: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4. 谁知道“唯有牡丹真国色的下一句是什么
古典诗词当中,诗人们通常托物言志。写的是现实当中的一种职务或者一种动物,但专更多的是表属达诗人自己的情绪追求。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用菊花的高洁反衬自己品德的一尘不染。又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推崇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实际上更是写自己的品格追求,犹如莲花一般。
写花朵最精彩唐诗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下一句是什么?
相比而言,诗歌当中对于牡丹花的推崇更是如此。牡丹花雍容华贵,一直到今天依然被誉为是国花。每当春天来临,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的牡丹之城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那么写牡丹花最精彩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下一句是什么?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的诗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6.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什么意思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赏牡丹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全诗翻译的意思为: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6)牡丹真国色全文扩展阅读:
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
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当时的“艺人“因受社会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绝技”是不外传的。所以,宋单父种植牡丹的“绝技“使后人“不能知其术”。但是,从“植牡丹一万本(株),色样各不同”来看,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在唐代,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据《杜阳杂记》记载:“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
《剧谈录》载:“慈恩寺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花,繁艳芬馥,绝少伦比”。当时,刺激牡丹种植业发展的原因,不仅是牡丹被众多的人们喜爱,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众多的品种,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栽培方面角度说,唐代已开始尝试牡丹的熏花试验,据《事物纪原》记载:“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这虽为传说,但从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独迟”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真正掌握其生长规律而造成熏花的失败,使其不能与其它花卉同放。
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据宋《清异录》记载:“后唐庄宗在洛阳建临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有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支紫等品种”。
7. 唯有牡丹真国色。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的意思,是出自哪里的。
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全诗为: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为: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格调不高,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7)牡丹真国色全文扩展阅读:
我国人民早就把牡丹誉为百花之王,大约在隋朝,就已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唐代流传着武则天让“牡丹充军”的故事。说武则天称帝,诏令百花在隆冬雪天开放,为之庆贺。“唯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把它贬到洛阳,从此,洛阳牡丹便花繁色艳,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
《赏牡丹》就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
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此外,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反映了当时人观赏牡丹的盛况。
8.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全文是什么
这句诗出自《赏牡丹》。
原文: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8)牡丹真国色全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开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直至晚年,刘禹锡在洛阳常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
开成二年(837年)五月辛未,适逢牛僧孺为东都留守,在洛阳南郭建造别墅,并把任淮南时,嘉木怪石,置之阶廷,庭中种植大量牡丹,牛僧孺常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于庭中吟诗唱和赏牡丹,此诗即为刘禹锡此时所作。
刘禹锡此时期有多首赏牡丹诗词,《思黯南墅赏牡丹》即是本文《赏牡丹》的姊妹篇。
赏析: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言绝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
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以芍药“妖无格”的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全诗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巨大效应。
9. 谁知道"庭前芍药妖无格,唯有牡丹真国色。"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
【出处】《赏牡丹》——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9)牡丹真国色全文扩展阅读
1、《赏牡丹》创作背景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2、《赏牡丹》鉴赏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10. “唯有牡丹真国色”出于那句诗
出自诗人刘禹锡《赏牡丹》一诗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蓉净少专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属,
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人推许牡丹,手法极为巧妙:其一,运用对比,将芍药的无格、芙蓉的少情与牡丹的国色对比描写,突出了牡丹色彩的雍容华贵。其二,侧面烘托,写花开时的情景:动京城。着一“动”字,写出了牡丹的非同寻常,使整个京城都为之震惊、惊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