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蓝妮玫瑰别墅

蓝妮玫瑰别墅

发布时间: 2022-04-23 07:15:25

Ⅰ 孙穗芬的个人轶事

在任何场合遇到典雅的孙穗芬,都可以从细微末节处看出她是一位精致的女人:她的指甲油总是和着装颜色相协调;出公共场合时,几乎都不会忘记用特别小配饰或珠宝点缀当天的整体造型;她一直保持着非常中式的短发,因为这个发型“干净利落”。孙穗芬说话语速很慢,但谈吐优雅,在上海的社交圈里鼎鼎有名。孙穗芬是朋友们常常称呼她的名字,她的中文名是孙穗芬——孙中山的孙女,孙科的女儿。不过孙穗芬还有另一重身份——美国商务部商务领事,历任美国驻广州、上海总领事馆商务领事。她还曾拥有自己的公司。
孙穗芬与母亲蓝妮
1938年出生的孙穗芬在上海的别墅有好听的名字——玫瑰别墅,是母亲蓝妮留下来的。别墅位于里弄的尽头,弄堂口标明了这里的建筑是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刷成粉红的外墙有点西式的味道。这片在旧时就住着不少达官贵人的地方,照样是名流们的住宅。只不过这里常年安静,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保持低调。
走过里弄到达玫瑰别墅,有阿姨应声开门,一般会仔细地询问是否是孙穗芬约好的客人。推门进去,一股奇异的檀香伴随着玄关处古色古香的布置形成强烈的第一印象,拖鞋是大红中式花纹的,门口摆放着红木雕花的台几、牡丹花朵的白瓷瓶、铜质佛像,一切都非常中国。每一处都精心布置的细节让进入到这栋别墅的人变得轻手轻脚起来。“建筑师图样标明的日子是41年底,动工则是在42年。当时是日本人占领上海的时候,我妈咪买了地,请了当时在上海的中国最著名的四个建筑设计师盖了这些房子,当时整条里弄是我妈咪盖的,一共七栋。”
话语间,孙穗芬环顾了这间再熟悉不过的房间。几十年过去了,经过几次波折,这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的摆设都是孙穗芬按照记忆一点点还原的。
“妈咪是当时上海有名的美人。”
照片上的蓝妮细眉杏眼,穿着旗袍,有时候是戴着一串珍珠项链,有时候则是宝石耳环,看上去总是那么精巧别致。“我妈咪的审美观念很强,她的衣服都是她自己设计。那时候,是没有什么名牌的,没有Dior、Gucci。我们将裁缝请到家里来,挑什么样的料子、钉什么样的纽子、滚什么样的边,都是她说了算。甚至后来我去了台湾工作,缺什么衣服都会打电话给她。妈妈会帮我设计好样子找裁缝做好,我就去香港拿,然后带回台湾穿。”
孙穗芬孙穗芬的客厅里有洋式的沙发,也有中式的茶几,她觉得东西方文化对于她的影响也是一半一半。她从小在西式教育的学校读书,从上海当时的圣心小学到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然而,母亲的教导是东方的,“我觉得继承妈妈最多的性格是独立,她永远自己有房子,不是跟我父亲住在一起。她要比我能干得多,而且从不依赖于人。她非常有魄力,这一点我比不上。”其实孙穗芬没有谈到的另一点是,她保留了妈妈喜欢穿旗袍的习惯。她穿上定制的大红色旗袍,戴着许久以前在台湾买的福禄寿翡翠镯子,和旗袍同色系的大耳环,还有钻石戒指,带着一点点摩登的东方意韵伫立在那里,依稀透露出只有旧上海名媛才有的优雅风韵。
“以前工作的时候,没有多少时间用来考虑今天要穿什么衣服,时常是早上直接从抽屉里拿出来就穿上出门。我性子比较急,没有耐心,工作的时候觉得去美容太浪费时间。退休了,还会偶尔按摩、花时间修修指甲。但我有一个习惯,指甲油的颜色和服装的颜色一定要搭配。如果我的指甲油是涂的大红色,就会穿和大红色匹配的衣服,比如大红、黑色或白色系的衣服;而粉红色系的指甲油就会配粉色系的服装。我柜子里各式各样颜色不同的衣服很多,可以满足我的选择。同时鞋子、皮包以及佩戴的首饰也都必须是相配的。”
配饰也是孙穗芬保持美丽的法宝。你几乎很少看到不佩戴首饰的孙穗芬出人们面前,她甚至会佩戴一条粉红色小靴子的项链来搭配她粉色系裙装出席时尚派对,展示她的童心。首饰是随性买的,逛街的时候穿什么服装就购买跟服装相配的首饰。是否名牌,不是孙穗芬决定购买的关键。“偶尔也买一些名牌的首饰,但是总的来说很少。我觉得我很自信,把人家的牌子挂在我的身上当作自己的光荣不是我的风格。”
最令孙穗芬觉得可惜的是,旧上海曾经名震中国的好裁缝却一个都找不到了。她至今保留的定服装的习惯也无法延续。在广州工作的3年里,孙穗芬试过很多裁缝,却没有一个令她满意。后来回上海更是找过无数的裁缝,洋装做得好的几乎没有了。唯一一位让孙穗芬比较满意的老裁缝,从认识到已经十几年了,孙穗芬和妈妈的旗袍都在那里定制。孙穗芬大部分服装是买来以后做一些改良。“以前好裁缝在上海很普遍,就是街角的小店里也能找出技艺精湛的,全国最出名的都是上海的红帮裁缝,在上海几乎绝迹。也许有个别好裁缝,但我没有找到。那时候的裁缝很知足,是裁缝就一辈子当好裁缝,做好衣服就是一生的艺术追求。的裁缝哪会那么仔细,随便量量就分给手底下的小裁缝做。对客人的要求也不会仔细地去记录,常常你的要求他只听了一半。做出来的衣服往往不是我要的。一个裁缝为同一个人做衣服,可以一件大一件小。”这是典型的上海女人的精致与挑剔,对一切细节都无比重视。“年轻的时候总是在奋斗,偶尔带着孩子一起出去玩,多数是去动物园这些地方,无法真正地享受一个人的旅行。到了的年纪,可以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了。如果让我把自己的旅行经历写出来,恐怕是一本书也讲不完的故事。”孙穗芬将这种游历称为“流浪”,她说她很享受这种状态。
“流浪”也是需要偶尔停顿的。孙穗芬在孩子长大后闲下来的时间里开始思考,虽然到处旅行,见识也算多,但不一定真能做什么。和太太们打打桥牌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39岁的孙穗芬考进亚利桑那大学,那一年,她的大儿子也是一名大学生。她依然像小时候在圣心学校那样勤奋苦读,成绩优异,每门功课都是A。毕业时因为成绩优异,孙穗芬荣获华尔街日报奖,由此成为美国媒体的新闻人物。这个奖由《华尔街日报》每年一度颁发给全美金融毕业生中最优秀者,孙穗芬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女学生。
围着世界绕了一圈,孙穗芬终究回到了她的出生地上海。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国的时候,上海和广州、深圳都一样,到处是灰灰的、脏脏的,房子全都看不出眉目来。但是一下飞机,一种亲切感就扑面而来。“上海有那么多中国的东西,所见、所闻、所感,全都是。我生在上海,长在香港和台湾,怎么都是在中国,更何况这里还有妈妈留给我的房子,有机会就要回来住。”
“名门之后”的传奇生活
翻开孙穗芬的履历表,几乎可以用“传奇”两个字来概括。她出生、成长在上海,幼时遭受过绑架,后移居台湾、香港,最后移居美国。17岁中学毕业后,孙穗芬成为一名空姐。其后在工作中认识了日后的丈夫,一位曾经参加过二次大战的美国飞行员。19岁的时候孙穗芬辞去工作结了婚,专心做一名贤妻良母,养育了三个儿子。孩子长大后,在39岁的时候,孙穗芬决定走出家庭,重新接受高等教育。她与大儿子同时上了大学,成为校园中年龄最大的一名学生,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86年,孙穗芬在美国商务部做商务领事,成为一名华裔外交官。1992年,孙穗芬因工作需要到美国驻法国巴黎大使馆任商务参赞。之后她曾历任美驻广州、上海总领事馆商务领事。后来她辞去了大使馆的工作,在香港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
朋友们都叫她Nora,这个名字在上海社交圈非常响亮,因为她是孙中山的孙女,孙科的女儿!可是孙穗芬却很反感人们这么定义和诠释她。她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过我的日子,我不能依赖祖宗过日子,而且在国外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不想把他们的名字贴在额头上,那很没有出息。我很骄傲有这样的父辈和祖辈,但一个人应该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我不希望别人提起我就是某某名人之后,我在一定范围内也很成功,不是依靠他们的声名,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我希望别人更加注重我本身。”

Ⅱ 蓝妮的叶落归根

198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邓颖超向蓝妮郑重发出邀请,请她和女儿孙穗芬回国参加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同时请她永远留下来。收到这样一个邀请,蓝妮高兴极了。 蓝妮回忆参加孙中山先生12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时,神情兴奋,她说:“大会上安排孙穗芬发言,统战部领导问我要发言吗?我说,孙中山先生去世时我才14岁,我不发言了。当时的统战部部长阎明复与我坐在一起,我女儿坐在我身边。因为我与阎明复坐在一起,摄影镜头一直对准我。阎部长风趣地说:‘今天我与你坐在一起借你光了。’我则对他说,我是借他的光,他是部长嘛!”在北京开好纪念大会,全国政协安排蓝妮一行到南京中山陵祭扫。在拍照时,孙科的两个女儿孙穗英、孙穗华并不避开蓝妮,这件事她说起来很得意,她们后来又到广东中山翠亨村瞻仰了孙中山先生故居。
在海外漂泊多年的蓝妮终于决定叶落归根,回国定居。蓝妮到上海后,有关部门一边安排蓝妮住进了锦江饭店,一边设法解决她的房产问题。蓝妮在锦江饭店一住就是五年。蓝妮当时年逾古稀,身体欠佳,华东医院就派医生、护士到锦江饭店出诊。据当年去过锦江饭店的原华东医院护士刘萍回忆,蓝妮在就诊时常会谈到玫瑰别墅,那些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重新住进自己的房子。最终,政府将玫瑰别墅中的一幢给了蓝妮。
1990年3月18日,蓝妮终于搬进了属于她自己的家。蓝妮搬回家前,对房子重新装修一新。客厅北墙挂着一幅女儿孙穗芬的肖像,而东墙正中挂着一幅蓝妮与孙科的合影,特别显眼。据说,这两张照片挂放的位置和原先完全一样。蓝妮介绍说:“这幅照片是1935年我和孙科结婚时在上海拍的。” 蓝妮晚年深居简出,几乎足不出房,偶尔到花园里散散步,她在花园养花草,以寄托热爱生活的情愫。蓝妮年轻时就喜欢搓麻将,晚年在上海独居,当年交际圈的朋友大多作古,平日无所事事,常以搓麻将来消闲。在她宽敞的客厅里,安置着一只当时少见而别致的麻将桌。她从回国定居后,只出过一次远门,那是到香港去看病,医生是她的熟人。蓝妮作为孙氏家族成员,和孙家后人几乎没有什么交往。可她对婆婆卢太夫人十分怀念,晚年曾想在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卢夫人、孙科母子俩立两尊铜像。
1996年9月28日,一代佳人蓝妮在上海悄然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站,享年85岁。她的女儿孙穗芬为她操办后事。当时,人们没有看到有关她去世的点滴消息。一代佳人,就这样悄然离去。

Ⅲ 《珠海玫瑰山庄别墅》为什么烂尾

因为没人住,成烂尾楼了。

烂尾楼,是指已办理用地、规划手续,项目开工后,因开发商无力继续投资建设或陷入债务纠纷,停工一年以上的房地产项目。而烂尾楼同时也破坏城市形象,浪费土地资源,破坏投资者信心。对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烂尾楼形成的原因较多,如在建楼盘的开发商破产、缺乏建设资金、项目涉及经济纠纷、开发商违法违规导致工程停工,其中多半是因为资金链条断裂,工程未完,开发商已拿不出钱来,银行也不愿继续贷款,而项目又无法转让给其他投资人。

形成原因:

(1)局部地区房地产过热,宏观调控以后,信贷资金收缩,工程后续资金跟不上,只好下马。例如,海南、北海等地的大部分烂尾楼就是1993年局部地区出现房地产过热现象的后遗症。当时房地产投资额增长率远远高于销售额增长率,其中占很大比重是盲目投资和大肆炒地皮、炒项目的结果。

(2)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激烈变化,断了资金来源,被迫停工。例如上海的烂尾楼就大多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时形成的。

(3)市场定位不准,暗淡的销售前景,迫使投资者要“改弦易辙”,停工求变。例如位于南京市闹市区新街口的某烂尾楼,十年内盖了又停,停了又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投资决策时对产品的定位和市场风险认识不足。

Ⅳ 上海弄堂的被遗忘的时光

王家楼(Wangjialou) 在区境中部,古北路南段西侧。明末吴、董二姓居此,名吴董二宅。后因张姓迁此,又称张家门。清初,王姓于此置田地,建鼓楼,用作敲钟扯旗,作为雇工耕作、收工信号,人称王家楼,因以为名。有中式二层楼房60多间。居民800人。左家宅(Zuojiazhai)即淮海西路442弄。在区境东南部,淮海西路西段北侧,凯旋路、番禺路之间。因明清间左姓居此,故名。宅地有果园,人称富左家宅。占地6.7公顷。抗日战争初期,难民纷纷在此搭棚聚居或经营作坊。上海沦陷后,商人相继在此设厂开店。有纸浆、液压泵、蓄电池、橡胶等厂。亨昌里(Hengchangli)即愚园路1376弄。在区境东部,定西路、安西路之间。民国14年(1925年)建。有楼房25幢。居民500人。民国16年,中央在上海创办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曾设在弄内48号(今34号)。范园(Fanyuan)即华山路1220弄。在区境东南部,江苏路、平武路之间。占地5公顷。民国5年(1916年)建。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三层花园住宅12幢。业主自诩是当时模范的花园式洋房,故名范园。居民600余人。为区境高级住宅区之一。
春光坊(Chunguangfang)即华山路1520弄、幸福路22弄、26弄、70弄、80弄、90弄。在区境东南部,法华镇路、平武路之间。原地为郁氏山庄(坟场),民国7年(1918年)筑有通煤渣路,取春辉堂、光裕堂首字,命名为春光路。占地8公顷。居民1800人。有链条、轴承、特种灯泡等厂10多家。姚村(Yaocun)在区境南部,伊犁路东侧(近虹桥路)。明末姚永济在此建宅,初名姚家港20世纪20年代更名姚更浪,1949年后称今名。民居多为中式二层楼房,瓦平房。有旗杆白石、大荷花缸等明代遗物。居民500人。薛家厍(Xuejiashe)在区境西北部,北新泾镇境,长宁路南侧。相传明弘治年间已成村落薛姓聚居而得名。占地3.2公顷。居民400人。涌泉坊(Yongquanfang)即愚园路395弄。在区境西部,镇宁路、乌鲁木齐北路之间。民国25年(1936年)建。因原涌泉浜得名。占地0.5公顷,有楼房16幢。居民350人。198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之一。 同乐坊
1843年,上海开埠,这个当时在中国排名12位的城市从此开始了它在历史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书写;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到达了它“摩登”的一个鼎盛:超越巴黎,成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的大都市。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在今天回看起来?是最好的年代:十里洋场,歌舞升平,海纳百川,通商要津。就连亦舒,在她的小说里都充满了对旧上海法租界霞飞路的回念;是最坏的年代:租界林立,贫富差异,战火连绵,水深火热,张爱玲在她的《半生缘》里,写尽的是社会底层对于命运的无能为力…
外国弄堂:规整的“马蹄形”
新华路的“外国弄堂”包括了两条弄堂:新华路211弄,以及新华路329弄。
它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那时就已成为外国人眼中的“Metropolis”(国际大都会),这条弄堂里已经住了许多各种国家的外侨,所以特名“外国弄堂”。 看得出它是有建筑设计师专门精心设计过的,所以我们在这里也才称它为规模最整齐的弄堂,而不是那些“自然天成,奥妙无穷”的“肠子”弄堂。这条弄堂的设计者,说出名字来是大名鼎鼎的,那就是为上海这个大都会设计了很多洋房建筑的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建筑家邬达克(1893-1958)。上海的国际饭店、中西女塾,乃至现在铜仁路上那个著名的“一百年都不会ut(过时)”的绿房子,都出自他的手笔。他在造这条弄堂的时候,心里就已规划好,一定要让这里面的每一幢房子都造型美观,居住舒适,并且交通要方便。
愚园路749弄最狡黠的弄堂
称它是“最隐秘”、“最狡黠”的弄堂是源于它的历史。它现在处在正日益变得热闹而喧哗的镇宁路西端、愚园路南端,进主弄口的地方被一些卖杂货、零食的小摊占着,也常有自行车、助动车闹闹的开进去开出来,显出一番上海最平常的市井图景。而走到里处,才渐渐发觉,这条带着主弄堂、侧弄堂———甚至小侧弄堂———小小侧弄堂的这样一条大弄堂所显露出来的楼房的与众不同。 主弄堂的建筑,它们都不高,有一些在墙壁外露出一些屋顶和外窗,每一个风格迥异,似乎是从另外的地方一夜之间飞到东方这片土地上的。尽管不知道这些房子现在里面到底是怎样一番情形,但你内心会开始有些小小震撼。
梅泉别墅弄堂:最浪漫的弄堂
梅泉别墅,就在“外国弄堂”的旁边,同在一条新华路上。 通常不熟悉的人,会把它当作了赫赫有名的“外国弄堂”。事实它比“外国弄堂”小,也自然比它更安静。翻开历史书,这条弄堂据说在20世纪30年代里,还是一片农田,后来到1933年,才有房地产商吴其达投资建造。里面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以前,这条弄堂里,藏着一个小水池。有2米见方。这在现在的上海弄堂几乎是绝迹了的。而这水池旁边,种满了梅花。所以才得名“梅”与“泉”。中国现代历史上,有过一个收复西沙群岛的海军老将军曾在这条弄堂里住过。
万宜坊最狭塞的弄堂
在重庆路高架之下依然健在的万宜坊,最知名的是它里面有邹韬奋故居,以及一些中国现代历史里的著名文化人,如画家张充仁。不过作为个人,我最喜欢的是它的典型上海“海派”风格。从弄堂口,那小房里的裁缝师傅,或是卖杂食的点心小作坊,完完全全是一派细致生活的味道,而不是云起风涌的大历史,或是高不可攀的富贵豪达的深藏之所。喜欢体味上海本土生活的人,应该选择这样的弄堂住一住。它的房子,像是非常干净、整齐的“联体小别墅”。据说,前两年有一个英国人,娶了娇小美丽的上海太太之后,就出巨资买下了这万宜坊里的一间整幢的房。悉心考究的装饰之后,显示出的,是不折不扣的江南海派风韵。
苗王公主弄堂-复兴西路44弄
弄堂很短。两边的房子倒是干净而雅致,比较有欧洲建筑的外观,同时也保留一些现代派的造屋风格。今天上了年纪有的上海人喜欢把这条弄堂称作“玫瑰别墅”。据说,是因为当初这条弄堂在建造时,弄堂口的地面上砌有“玫瑰”两个字样。
那么蓝妮又是谁呢?她居然不是一个正宗上海人,是一个为现在上海人所稀罕的少数民族云南苗王蓝氏家族的后代———而且算是个“公主”。说起来,这个女子,是当年的上海滩女名流,她原来是孙中山侧室陈粹芬所生之子孙科的秘书,后来成了他的二夫人。很多文学家、历史学家说起这个女子的历史,总少不了浪漫啊、传奇之类的字眼。其实她本来也不叫“蓝妮”,只是姓“蓝”,然而在读大学时,同学们给她取了一个上海话味道极浓的绰号,叫“烂污泥”,于是新闻界就跟风也叫她“蓝尼”。叫着、叫着到最后,蓝妮她自己就索性将这个“蓝尼”改一改,变做“蓝妮”了。
上海大亨弄堂-高安路18弄
这条弄堂现在上海图书馆附近的高安路上。
那是一条相当幽静的马路。走进去初看,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些平庸。然而到里面,往左拐,却发现有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才发现,今天这条弄堂深处里隐藏的那一栋大房子成了徐汇区少年宫。很多父母等在这幢大房子的外面,孩子们在里面学习各种兴趣班。形成了一道傍晚的安谧风景。 那一栋弄堂深处悄悄隐藏的大房子,是1931年上海滩著名的“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德生的房子。这栋房子,也许不应用“豪宅”来夸张,因为它的面积虽大,但整体风格简洁,中央入口是两根陶立克式的大柱子,其余造型成中规中矩的两边对称,毫不张扬,造型偏向实用而不是炫耀的讲究。
鲁迅故居-注定要做独行者
鲁迅故居在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一幢红砖红瓦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先生1933年搬到这里,谁想不过三年便离开了人世。想来,先生半生飘零,该是很喜欢这处安静的住所吧。
房子缩在里弄里,是倒数第二家,安静得很,关起门来便自成一统。屋前的小花圃里,桃树、紫荆、石榴长得正好,一如当年。底层前间是客厅,中间一张西餐桌,五把椅子,西面是书橱和瞿秋白所赠的书桌,南窗下有台缝纫机。靠东墙摆放着海婴的玩具橱和小桌椅。后间是餐室,正中一张方桌,围着四把椅子,西北墙角有一个双层餐具橱,东墙放着西式衣帽架。
丰子恺故居-弄堂里的别致洋房
著名画家丰子恺1954年至1975年居住在这所房屋的二楼。在此期间作品丰富,著有《缘缘堂新笔》、《续笔》、编辑出版《丰子恺画集》、《丰子恺儿童漫画》等,翻译了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等,并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寓所题名“日月楼”。
巴金寓所-弄堂里完成三部曲
武康路上悲欢交织
巴金从1955年5月,搬迁到武康路113号“独立式花园洋房”。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同时,他在这里送别了挚爱萧珊。
昨天早晨,我来到这里。巴老的这个“家”,除了有门牌号码外,还有一个“优秀历史建筑”的小标牌,标牌上写着这个花园建筑是假3层,曾经是苏联商务代表处,1923年建。一扇绿色旧铁门,没有门铃,巴老去世后,许多人来献花,每当有人来敲门,一位穿青色中山装的老者就会探出头来,问明来意,他才会把门打开把客人迎进去,他是这里的门卫。顺着门缝,可以看到院子里满眼的绿,法国梧桐、盆花怒放,草木正盛的样子。庭院里人虽多,却都十分安静,大家都在默默地祝愿曾住在这里的一位世纪老人一路走好。

Ⅳ 她因同学所起绰号而改名字,多年后因为什么成为民国大名人

她因同学所起绰号而改名字,多年后成为民国大名人,无人不知!

作为一个没落贵族世家的女子,蓝妮可谓是名门出身,在今天,提起蓝妮的名字很少人听过,但是在民国时期,一旦说到蓝妮,很多人都听过她的大名,她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丈夫,孙科,而她的公公更为出名,孙中山,说到蓝妮,她的名字则是得来的非常具有戏剧性。




后来政局动荡不安,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于是蓝妮决定离开上海另寻容身之所。1986年,借着孙中山先生120周年诞辰的机会蓝妮回到了国内来,她也打算在这里安享晚年。1996年,一代佳人蓝妮就这样在上海悄然去世,没有为世人留下只言片语。

Ⅵ 有哪些推荐的西班牙电影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

1、《看不见的客人》

企业家艾德里安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被卷入一桩谋杀案中,为了洗脱罪名,他请来了金牌女律师弗吉尼亚为自己辩护。

表面上,整个进程是案情的不断重复推演,其实重点在于女律师与企业家之间的争锋相对,彼此间的智斗。这些铺垫的细节和情绪的渲染,小心翼翼地将案中案里隐藏的反转排列得当,也暗示了影片惊为天人的结局。

Ⅶ 上海玫瑰别墅44弄1-9号是什么意思

上海西区湖南路街道东南部,即复兴西路44弄有7幢花园别墅,老上海人称之为“玫瑰别墅”,因版建造时在弄口地权面上原砌有“玫瑰”两字。该弄占地面积为439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3175平方米,每幢住宅面积为453平方米,建于1937-1945年间。原主人是蓝妮(国民党立法院长孙科二夫人)。解放后,国家将房产收归国有并作为地方民房,其中2号楼,已分配给著名电影演员秦怡等居住,1990年3月18日把其中一幢归还蓝妮。 1996年9月28日,蓝妮走完她人生最后一站,享年85岁。现在由孙科小女儿孙穗芬居住。
望采纳

热点内容
全球绿植网 发布:2025-08-05 09:52:34 浏览:705
花卉世界赞美 发布:2025-08-05 09:45:48 浏览:406
情人节觉醒翅膀 发布:2025-08-05 09:37:13 浏览:784
樱花绘图 发布:2025-08-05 09:29:36 浏览:373
诗集樱花赞 发布:2025-08-05 09:24:30 浏览:886
淡泊ks海棠 发布:2025-08-05 08:37:44 浏览:18
餐桌插花视频 发布:2025-08-05 08:32:35 浏览:272
臭海棠呼吸 发布:2025-08-05 08:29:30 浏览:877
电视剧马兰花 发布:2025-08-05 08:29:29 浏览:178
荷花金河 发布:2025-08-05 08:28:45 浏览: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