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辛稼牡丹
Ⅰ 张辛稼的艺术介绍
名国枢,字星阶,别署“霜屋老农”江苏苏州人,1973年更星阶为“辛稼”。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吴门画派研究会顾问、苏州国画院首任院长。早年师事虞山名画家陈摩,初学山水,后改习花鸟,声闻吴中。及长,遍临历代名家佳作。于青藤、白阳、八大、虚谷、伯年、昌硕研究尤深。所作花鸟画,用笔苍劲,设色明丽,意境清新,风格独特。
1909年9月21日出生于江苏苏州1928年毕业于苏高中,为该校首届毕业生1929年为吴子深聘为西席,课其子女凡四年1930年参加桃坞画社1931年7月13日参加苏沪名人纨扇展,作品《蝴蝶花》博得好评1932年6月18日参加娑罗画社1993年春,受聘于苏州美专,任国画系花鸟组教授5月29日,作品《荣贵万年图》刊于《苏州明报》10月,任《娑罗画刊》编辑1934年3月,参与筹建娑罗画社作品展览会5月21日,与蒋吟秋(书法)作《星秋合作扇面》100幅,赈济贫民10月,作品《牡丹图》入编《娑罗画集》
1935年5月,二件花鸟作品参加百乐艺术书画展结识张善子、张大千1936年2月,参与创办中国画研究社7月15日,所撰论文《花卉浅说》载于《苏州明报》1937年7月,抗战爆发。携眷避乱至吴县香山,改名张择薇,以示其志1941年2月3日,参与举办《国画展览》1942年10月,参加江苏美术协会1943年4月,参与创办怡园画厅1945年抗战胜利,苏州美专恢复,重新受聘、任教于国画系花鸟组1946年8月,联络吴中画家捐画义卖,助施剑翘女士集资办学1949年3月,参与创办中国艺苑3月18日,筹办第一届古今名人书画展1951年8月7日,响应人民政府号召,捐赠作品,参加扇面义卖1952年任教于上海闸北区市北中学
1955年多次参加上海画家作品评比活动,作品《火鸡雁来红》曾获一等奖1957年8月,返苏任职于文化工艺厂国画工场,作国画辅导及设计工作1958年5月,作品《石腊红》参加扇面展览会10月,作品《牡丹蝴蝶图》参加国庆展览1959年4月,作品《木芙蓉》、《紫藤飞燕》参加苏州解放十周年画展7月19日,作品《浴海扬波》参加国庆十周年画展,并入编《苏州国画展选》7月22日,当选苏州第二届市政协委员秋,将画室更名为拒霜老屋1960年6月,加入苏州国画馆,为该馆首批画师1961年去太湖、虞山等地写生,得稿百余幅6月22日,当选苏州第四届市政协委员。
Ⅱ 古代画家姓张的有那些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
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
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传
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
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
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
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
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
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善子(1882-1940年)
原名正兰,张大千的二哥,画虎大师。又名泽,字善子,又作善之,号虎痴。内
江市人。国画家。1901年赴日本,先后习经济及绘画专业。1905年加入同盟
会。1907年回国,在四川先后参加保路运动和讨袁斗争。历任乐至、南部、阆中
知事。1922年起任总统府咨议、财政部佥事、国务院咨议等职。孙中山逝世后,
离开政界,潜心绘画,成绩卓著。先后在南洋群岛、新加坡和国内举办画展。抗战爆
发,创作《怒吼中国》、《精忠报国》等。1939年初赴法、美等国约二年,举办
画展百余次,举行义卖、募捐,支持抗战。尤擅画虎,自号虎痴。
张僧繇 ,吴(苏州)人。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
张璪,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
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已无作品传世。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张萱,唐,长安(今西安)人。开元(713-741)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以善绘贵族
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
张择端(1085年-1145年), 字正道,北宋著名画家,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县)人,曾
在北宋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曾为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后因为丢失官
位家居,以卖画为生。其自幼好读书,又攻绘画。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
、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
争标图》等。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又号江海客,传世作品有《九歌图》
张孝师[唐]为骠骑尉。善画道释、鬼神,地狱气候幽默,尝死而复苏,自谓入冥
得识所见,为画阴刑阳囚,众苦具在,酸惨悲恻,使人畏栗。吴道子见之,因效为地
狱变相。刻于庐山归宗寺。《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广川画跋》
张辛稼(1909--1991年)[近现代]名枢,字辛稼,一字行,一字星阶,晚号霜屋老
人,苏州市人。自幼喜好绘事,与陆抑非同为吴门老画师陈摩弟子,擅国画之写意花
鸟。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苏
州画院院长
张东林,1968年生於河南,毕业於北京画院,现为中国画院特聘画师。 2007中国美协
金陵画展金奖获得者。
张军,笔名石桥,1952年生于辽宁营口,自幼受父影响,酷爱丹青,后研习中国绘
画苦耕数载,1970年至1990年在部队从事美术工作,1990年至1996年任中南海画委会
编委,编辑出版国家礼品级画册:《中南海珍藏画集》一、二卷和书法卷一集。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残联华夏书画院常
务副院长。作品《牡丹》曾获第12届国际公募展金奖;《紫藤》获96.国际美术大展金
奖;《凉秋》获北京市大型美展二等奖;《九秋过客图》获迎奥运全国中国画大展银
奖。
张馨羽,又名晓艳,璋轩等,河北省高碑店市人。原保定地区书画院专业画家,河北省
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雄县明珠画院副院长,河北省雄县美协副主席
张彦青,又名张焕,字剑进,号无愠斋主人,山东省临清市人,1918年生。先后毕业于
辅仁大学美术科、中央大学艺术系,受业于溥雪斋、启功、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诸
先生。
张艺华,汉族,河南内黄人。现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印研究院副院长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特聘画师、中国历史博物馆委员会委员画廊客座教授。
Ⅲ 帮我找一个书法上经常用的对联或诗句,,有名一点的,,拜托了。。
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玉露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处淡云生
佳制快传乌玉内块----异香容争羡紫霄峰
华阳墨水和丸妙----蜀国乌煤落纸香
质分蕉叶和烟断----洁比梅花带雪磨
贮水养来清玉案----和烟磨成紫溪云
许多丘壑胸中贮----无数烟云笔下生
Ⅳ 中国近代画家有谁的简介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当地文化人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曾多次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诗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权、汉印、汉碑额,单刀直下,豪快有力。书学何子贞、金冬心、李北海、《天发神谶》、《三公山》,晚年参以曹子建碑。绘画在陈师曾支持下有“衰年变法”,在博大与精微之间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绝唱”的“好文章”。
齐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Ⅳ 我国近代有哪些著名的画家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虾》、《蟹》、《牡丹》、《牵牛花》、《蛙声十里出山泉》等等 张大千(1899~1983),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代表作《来人吴中三隐》、《石涛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叠嶂图》。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海滨》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中国现代中国画家。代表作《嘉陵江码头》、《岷江之秋》、《黄河冰封》及《祁连放牧》 石鲁(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原名冯亚衍。中国现代中国画家。代表作《金瓜》、《打倒封建》、《说理》。 徐悲鸿 (1895-1953)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八骏图》、《愚公移山》。 刘海栗,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早期油画代表作《夕阳》、《河边》、《湖光》、《塞纳河桥》、《林间信步》、《北京前门》等。 近现代国画家排名:
1 徐悲鸿
2 王雪涛
3 林散之
4 王震
5 何香凝
6 黄宾虹
7 刘海粟
8 傅抱石
9 黄胄
10 何海霞
11 李苦禅
12 吴湖帆
13 张大千
14 唐云
15 李可染
16 惠均
17 宋文治
18 陶冷月
19 钱松岩
20 赵春翔
21 吴子深
22 马骀
23 蔡鹤汀
24 胡也佛
25 齐白石
26 潘天寿
27 溥儒
28 黄秋园
29 殷梓湘
30 陆俨少
31 高剑父
32 常玉
33 陈之佛
34 吴昌硕
35 徐砚
36 潘玉良
37 田世光
38 李铁夫
39 溥僴
40 张辛稼
41 卢子枢
42 陈半丁
43 王叔晖
44 梁树年
45 赵少昂
46 沈迈士
47 黄独峰
48 于非暗
49 诸升
50 启功
51 陈摩
52 张复
53 俞致贞
54 林风眠
55 蒋兆和
56 胡爽庵
57 冯超然
58 袁松年
59 徐操
60 陆鸿年
61 俞莲
Ⅵ 中国古代张姓书画名家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
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 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传
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 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
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 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
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 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善子(1882-1940年) 原名正兰,张大千的二哥,画虎大师。又名泽,字善子,又作善之,号虎痴。内
江市人。国画家。1901年赴日本,先后习经济及绘画专业。1905年加入同盟 会。1907年回国,在四川先后参加保路运动和讨袁斗争。历任乐至、南部、阆中
知事。1922年起任总统府咨议、财政部佥事、国务院咨议等职。孙中山逝世后, 离开政界,潜心绘画,成绩卓著。先后在南洋群岛、新加坡和国内举办画展。抗战爆
发,创作《怒吼中国》、《精忠报国》等。1939年初赴法、美等国约二年,举办 画展百余次,举行义卖、募捐,支持抗战。尤擅画虎,自号虎痴。 张僧繇
,吴(苏州)人。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
张璪,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 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已无作品传世。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张萱,唐,长安(今西安)人。开元(713-741)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以善绘贵族
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 张择端(1085年-1145年), 字正道,北宋著名画家,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县)人,曾
在北宋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曾为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后因为丢失官 位家居,以卖画为生。其自幼好读书,又攻绘画。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
、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 争标图》等。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又号江海客,传世作品有《九歌图》 张孝师[唐]为骠骑尉。善画道释、鬼神,地狱气候幽默,尝死而复苏,自谓入冥
得识所见,为画阴刑阳囚,众苦具在,酸惨悲恻,使人畏栗。吴道子见之,因效为地 狱变相。刻于庐山归宗寺。《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广川画跋》
张辛稼(1909--1991年)[近现代]名枢,字辛稼,一字行,一字星阶,晚号霜屋老
人,苏州市人。自幼喜好绘事,与陆抑非同为吴门老画师陈摩弟子,擅国画之写意花 鸟。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苏
州画院院长
张东林,1968年生於河南,毕业於北京画院,现为中国画院特聘画师。 2007中国美协 金陵画展金奖获得者。
张军,笔名石桥,1952年生于辽宁营口,自幼受父影响,酷爱丹青,后研习中国绘
画苦耕数载,1970年至1990年在部队从事美术工作,1990年至1996年任中南海画委会
编委,编辑出版国家礼品级画册:《中南海珍藏画集》一、二卷和书法卷一集。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残联华夏书画院常
务副院长。作品《牡丹》曾获第12届国际公募展金奖;《紫藤》获96.国际美术大展金 奖;《凉秋》获北京市大型美展二等奖;《九秋过客图》获迎奥运全国中国画大展银
奖。
张馨羽,又名晓艳,璋轩等,河北省高碑店市人。原保定地区书画院专业画家,河北省 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雄县明珠画院副院长,河北省雄县美协副主席
张彦青,又名张焕,字剑进,号无愠斋主人,山东省临清市人,1918年生。先后毕业于 辅仁大学美术科、中央大学艺术系,受业于溥雪斋、启功、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诸
先生。 张艺华,汉族,河南内黄人。现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印研究院副院长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特聘画师、中国历史博物馆委员会委员画廊客座教授。
张立奎,1963.1—)。笔名张弛,山东临沂人,擅长中国画。1993年毕业于解放军
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总参专业创作员,军搏画院特约画家,2000 年参加总政全军美术高研究班,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访问学者兼攻硕士研究生
课程。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山水画200家,百年开端全国画院百佳画家,出版有《张立奎 国画精品集》、《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第一工作室研究生作品集》等
张吉,沈阳人,齐白石幼子齐良末亲传弟子。徐悲鸿女弟子兆钟芬学生。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艺术委员、辽宁省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等。
张朝翔,男,1943年生,笔名"野风".现为国际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院副院长,野风画派创作研究室负责人.其专著有《张朝翔创造"野风画派艺术"》.
张士增(1944.9—)别名石真,张士增,现为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级《中国画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拍卖公司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客座教授、香港书画学会名誉理事。
张世简(1926-)国画家。1926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这是一个有画家之乡美称的村子,叔父是中国著名的水墨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张振铎先生(1908-1989),堂兄张书旗教授(1900-195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花鸟画大师
Ⅶ 论述中国四大园林的伟大成就
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颐和园情思——调寄沁园春 (作者:言言)
百年沧桑,风雨无阻,造园碑峰。 望昆明碧透,倒影阁楼;西山傍水,逶迤隐踪。桥舞白绸,廊歌彩缎, 榭走檐飞呼应中。群鸭欢,夕阳戏醉柳,摆翠摇红。
何人巧占天工? 大成汇集南北相融。 思群英众能,百民劳动;别说只是,慈禧乾隆。人与天合,形和神聚,韵美情浓气恢弘。看今朝,建和谐国度,谁展雄风?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2005-2006年对佛香阁景区和长廊进行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二、承德避暑山庄简介
避暑山庄原名热河行宫,俗称承德离宫,建于公元1703年至1792年(即清朝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占地564万平方米,宫墙长达10公里。这是一座宫苑一体的大型皇家园林,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宫殿区包括正宫,东宫,松鹤斋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清朝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日常起居的地方。苑景区又有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之分。湖光山色,兼具“南秀北雄”之特点。山庄内楼台殿阁,寺观庵庙等古建筑达120多组,它们因山就水,遍布全国,其中就有康熙皇帝以四字命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皇帝以三字命名的“三十六景”,史称“康乾七十二景”。
避暑山庄在清朝的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素有“第二个政治中心”之称,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四十四个风景区”和“十大名胜”之行列,承德市也因此而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宫殿区位于避暑山庄的南端,是清朝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居住的地方。主要有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
避暑山庄宫殿区的建筑,是北方常见的多进院落式建筑。为不失“山庄”的山野雅趣,建筑体量都不大,“依松为斋”,“喜泉林抱素之怀”,所有建筑不施彩画,青砖灰瓦,木柱古朴,座基低平,台阶由山石叠砌,庭院散植松槐,自然而又宁静典雅。同时,宫殿建筑布局规整,层次严密,中轴线明显,又肃穆森然,不失皇宫气派。
避暑山庄宫殿区建筑风格独特,与豪华的皇宫建筑迥然不同。宫殿区的整个气氛是庄严肃穆的,它没有紫金城宫殿之华丽感,建筑基座与民宅相似,青砖素瓦,装修古朴淡雅,不施彩绘,木显本色,加上苍松成行,虬枝如盖,显得格外清爽、古朴、淡雅而恬静。山庄的古朴风格,说明
了康熙建庄的目的,除了政治目的之外也有追求野趣的精神享受目的。须知封建帝王也有难言之隐,“禁宫有若樊笼”,因此迫切要求享受到自然的野趣。追求山间野外那种“想得山庄长夏里,石床眠看度墙云”的意境和似庶如仙的生活情趣。康熙在《无暑清凉》的诗中咏道:“谷神不守还崇政,暂养回心山水庄”正是康熙内心真情的流露。
三、拙政园景区介绍
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东部地势空旷,平岗草地,竹坞曲水,芙蓉树、天泉亭等亭阁点缀其间。兰香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景色融于一壁。中部以远香堂为主体,山水明秀,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从东部进入中园,一泓清池映入眼帘,古树,垂柳拂水,湖石峻秀。远处一洞隐约可见。池南厅堂林立,错落有致。池北岩岛,溪桥相连,百年枫杨。 山、水、石、池、林、亭、堂融合的宛如天然。西部水廊逶迤,楼台倒影,清幽恬静,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馆等体现出江南建筑的精巧。西部以池水为中心,回廊起伏,水波倒影。
近年来,拙政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两季举办杜鹃花节和荷花节;花姿烂漫,清香远溢,使素雅幽静的古典园林充满了勃勃生机。拙政园西部的盆景园和中部的雅石斋分别展示了苏派盆景与中华奇石,雅俗共赏,陶冶情操。到人间天堂苏州,怎能不游拙政园。四、苏州园林之留园简介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到了同治年间,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炎,得到朝廷赏赐的钓鱼岛等三个台湾海峡中的小岛用以种植草药。盛氏从此发迹,于是购得此园,并重新修建一新。盛康袭“刘园”其音易其字,将园名改成了留园。尔后,经过盛康之子盛宣怀的用心经营,留园声名大振,成了吴中著名的私家园林。
自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一九五三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让我们从这门厅开始,到园中去细细品位一番吧。
首先请大家回头看一下刚刚进来的这扇黑漆大门,很不起眼。大家是否会想留园的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苏州的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园。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不爱人来客往的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的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的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的生活。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的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的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请大家看这门厅正中屏门上嵌的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的。在全景图的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的。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的《留园记》。【门厅与桥厅间的东侧长廊】 各位现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块长方形花岗岩,上面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世界遗产”标识。他是留园于1997年12月被批准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后,于1998年立的。
【长廊中部蟹眼天井处】 这两方小小的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的。为了避免造景上的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丰富了此处的景观内容。
【“长留天地间”南院】 来到这里,请大家看这个长方形的小院。由于庭院面积有限,不能大范围的造景,所以造园者就充分利用南面这堵高高的粉墙,来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的“国画”。这里布置了湖石,种上了金桂和玉兰。除了寓意“金玉满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墙为纸,花石为绘的立体国画的画境。
【“长留天地间”东侧大空窗旁】
各位请看这扇窗。这是一扇没有任何图案设计的单纯的长方形漏窗,这种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处如果没有这扇空窗的话,那么这里的采光就不足,就会显得昏暗。所以说,这扇空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光。和前面讲过的蟹眼天井同样道理。园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门一扇窗在建筑设计时,一定得考虑其造景功能。所以为了避免空窗的单调,就利用了植物盆栽来映衬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时,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立体的画面,此可谓一举两得。
再请大家看这门楣上的砖刻门额“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这是篆刻书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写的,寓意留园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不辜负先人的期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来到这里,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条长廊虽有数十米长,然而造园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较封闭的暗处设计了“蟹眼天井”来采光,用富于变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间上产生出了明与暗大与小的对比,另游人在不断变化的空间中,欣赏着各种布置独到的园林小品,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这段长廊。另外,从园林审美方面来看,这段长廊相对于秀美的中部远景来说,大有一种“欲扬先抑”的审美效果。因此,这段长廊不仅被园林专家评定定为“留园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个苏州古典园林的廊形建筑中也有一处佳例。
【六扇花窗处】
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我们看到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窗图案,因此漏窗也俗称“花窗”。在便于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的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同时,从花窗中透出的园景,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的所谓“移步换景”之妙。
当然,在通风采光和透镜的同时,花窗本身的花格图案在园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丰富墙面审美内容的效果。另外,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花窗的花格会呈现出各种多姿多彩的落影,为古朴的园林平添了几份活泼的生气。
我们现在请大家看南面的这堵白墙。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上面有山茶,旁边植有翠柳,花开之时,红点缀缀,生机勃勃。花坛上方白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额一方。花坛上原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枝接交错,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贞交柯连理之意。【绿荫轩】
这里是以赏留园春景为佳的绿荫轩。这是一个小巧雅致的临水敞轩。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枫树,而东面又有榉树遮日,因此以“绿荫”为轩名,轩内扁额上“绿荫”两字,是著名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弟子,当代书画家王个移所书。轩南墙壁上嵌有“华步小筑”石额一方。“华”,即“花”;“步”通“埠”。留园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吴中第一名胜”虎丘。虎丘自明清以来就以出产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贵花木而闻名。以前,留园附近有装卸花木的河埠,所以这一带旧名花步里。而留园主人将自己的园子称为“华步小筑”,无疑是一种自谦。它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尚隐逸,求中庸的处世哲学。这里的“花步小筑”四个字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书。其下方倚墙根所筑的湖石花坛中置石笋、种天竺,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立体国画的构图,而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点晴题跛。[
【一梯云旁】
出绿荫轩向北,各位的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体量高大的两层楼建筑,这就是取《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目明瑟”之意来命名的明瑟楼。这里面临清澈明净的池水,楼边又有青枫庇荫,环境清雅明净。明瑟楼底层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画舫前舱,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邻》诗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命名为“怡杭”。这里的“杭”通“航”。在明瑟楼南有一湖石假山,登临二楼的石阶就隐在其中。这里的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个字,取“上楼僧踏一梯云”之意。“梯云”,既以云为梯。古人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因此称石为云根。游人若在这云根盘旋之间拾级登临,一定会有步云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绕过明瑟楼,我们来到了留园中部宽敞的露台上。这里濒临水池,每当盛夏时节,池内荷花盛开,这里便是赏荷的绝佳之处。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紧靠明瑟楼而建的涵碧山房。这是中部花园的主厅,是取宋代理学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意来命名的。该厅几无装修,南北两面都不设墙,显得朴素大方,通畅明洁。厅内“涵碧山房”扁额上的篆书是旧时园主盛康请香禅居士潘中瑞所书。
厅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坛,旁边还种有玉兰、石榴、绣球等花木,春秋时节,繁华吐妍,美不胜收。
我们站在荷花台上还可以欣赏到布置独到的留园中部山水。湖石与黄石参差而筑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树参天,灵秀中透着一股阳刚。尤其是几棵荫可蔽日的古银杏、古樟树,与假山浑然一体,登临其间,会另人产生一种犹如进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觉。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也称得上是一处“城市山林”的佳例。由于山体直逼水池,古树、假山与水面之间所呈现的高与低的视觉差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古典园林造景中“以低衬高”的造景手法.另外,从山水布局来函,这里水虽居中,山水其侧,但在审美上,山的气势却远在水的生机之上.水在这里只是衬托山体气势的一个“配角”。此相反。而同为苏州园林代表作的拙政园中部的山与水在审美上的位置则正好与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假山虽以“一池三岛”的规制筑于水池的中央,但夺人眼目的仍然是那片富于变化的水面。在那里,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审美效果的一种道具。山成了水的陪衬,水的灵秀往往超过了山的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侧,可见一条长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我们一般把这种依山高下起伏的长廊称为爬山廊。这条爬山廊不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还有依墙的实廊与离墙的空廊之相应,整个廊始终处于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线和地势的变化过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时,这条爬山廊在实用功能上还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夏天遮阳,雨日挡雨;二:联系景点之间的纽带,是一条天然的游览路线;三:平缓而巧妙的将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的“闻木樨香轩”。在爬山廊中部的西墙上,嵌有明代吴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汉策所刻的“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写写草、隶、正、行诸体,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书圣”之誉。这里的“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时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园的“二王法帖”只集“二王”书法,历代名家所写的题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于明嘉靖年间,刻成于万历年间,历时两朝二十五年。据说以前留园的主人刘蓉峰爱石如痴,并且喜欢将古人的美诗篆刻在青石上嵌入墙壁。从此,这种长约一米,宽约四十厘米,石面上刻着文章诗词或名家书法的书条石就成了留园的一大文化特色。它极大的丰富了留园作为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至今,留园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书条石,堪称留园一绝。
【闻木樨香轩】 循着爬山廊,我们来到中部花园中最高建筑闻木樨香轩。从建筑形式上看,这实际上是一个依廊而建的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轩前是一幅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这是一幅状景联。此处千姿百态的湖石在桂花树的掩映下,显的玲珑而古朴,而每到秋分送爽时,则满山荡漾着桂花的香气。这里的“动”字用的极妙,将“香味”这一园林中的虚景写活了。不仅如此,“闻木樨香”还颇富禅仪意,它似乎在暗示别人们,佛理就像这桂花香气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他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参禅,人人都可以顿悟得道的。
【中部假山上】
出闻木樨香轩东行,跨过山涧上的小石桥言石径曲折前行,可看到几棵有着一、两百年龄的古银杏沧然挺拔于奇峰异石之间。银杏又称白果,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之一。因从种植到结果的时间很长,所以又被称为“公孙树”。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落叶乔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药,木材致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银杏之间,可见一六角飞檐攒尖顶的小亭,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游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产于安徽灵璧县的灵璧石制成的。灵璧石历来被视为石中上品。
从可亭往南看,可与南面的明瑟楼、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当清风徐来,吹皱一池清水之时,对面的明瑟楼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的画舫,随波动了起来。这里造园者用了写意的手法,使静止的建筑在审美上平添了一份动感。堪称苏州园林造景之一绝。
同时,可亭与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对而立,无论从建筑体量的大小,地理位置的高低,还是从建筑形态的轻巧与敦实等诸多方面来看,都堪称一种绝佳的对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观赏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称为留园中部欣赏冬景之佳处。
在可亭北面的假山后有一段长五十余米的花街铺地,用鹅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种材料筑成海棠花纹,犹如织锦铺地一般给人以美感。在这段花街铺地的北面有一条沿粉墙曲折而建的长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的延续。它除了有前面将过的连结景点、遮雨避日等廊的功能外,还巧妙的遮挡了作为留园中部和北部分界的粉墙,从而淡化了北部与中部的分隔之感。
【小蓬莱】
通过平栏曲桥,我们来到了中部水池的小岛“小蓬莱”。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前往求长生不死之仙丹,同时又在自己的宫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这以后在水池中构筑三座“仙山”,即所谓“一池三岛”就成了古典园林造园的常用造景手法。留园中部的水池略成方行,比较规整。桥岛在划分水面的同时,使水面造成了旷、幽不同的两种水面效果。另外,在构筑中部假山时,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条狭窄的山涧,令人产生池水渊源不尽之感,使池水活了起来。
【濠濮亭】
过小蓬莱东侧小桥,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方亭,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的名字。据说,庄子曾在濮水上垂钓,也曾与惠子在濠梁上观鱼,这里以古人的观鱼和垂钓来唤起一种超然世间烦恼的自由感,表现出归隐江湖、归情自然的超然情趣。这也作为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一个主题思想,表现在造园的方方面面。
出濠濮亭往东进洞口,我们现在来到了曲西楼。这是一座外观秀美的两层建筑。其底楼实际上是一道宽宽的廊,西墙上开有很大的空窗和洞门。通过它们可看到中部花园的秀丽景色,这是“移步换景”造景手法的典型运用。同时,窗框、门洞也被当作“造景框”,因而在廊中看到的每副窗景也都是一幅立体而生动的画。
如果说西墙上的空窗和洞门宜移步动观的话,那么东面粉墙上所嵌的二十余幅方书条石则需止步静观方能品出其中的韵味。在这里大家可以欣赏到欧阳洵、褚逐良、颜真卿等唐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以及明代吴门才子文征明晚年手书的小楷作品。
另外从园林建筑审美上看,这里西墙上大大的空洞、洞门与东墙上小方的书条石在游人视觉上形成了大与小、明与暗、虚与实的对比的同时,也在人们的心理上将山明水秀的现实世界与遥远的历史烟云有机地连在了一起。
从曲西楼向北上二、三个台阶,我们就进入了西楼的底层。这里和西墙和曲西楼一样,设有两个大空窗,使中部园景自然透出,而东面则不设墙,取而代之的是一排落地的长窗,与外面的五峰仙馆风格协调。
从西楼在往北,左手边绕过一缕花隔扇,便是春风池馆。这是一个向西敞开的水榭,与小蓬莱、濠濮亭构成一个小小的水院。周围的楼台倒映在明净的池水中,显得宁静而幽雅。
纵观曲西楼、西楼、清风池馆这组外形各异的建筑,以其精巧的构思,将留园中部的山水风光与东部的幽深庭院有机的连在了一起,让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审美心理上的自然过度。这也是留园以建筑;来化分空间这一艺术特色的绝好佳例。【五峰侧馆内】
现在各位来到的是留园东部的主要建筑五风仙馆,这座高大宽敞的大厅,装修精美、陈设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厅堂”之美誉。以前厅内梁柱均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厅之称。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庐山五老峰的写意神韵,于是取唐代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诗意,将大厅命名为五峰仙馆。厅中扁额上的“五峰仙馆”四个字是园主盛康请金石名家吴大题。
这里是园主以前用于举行重大宴饮以及婚丧寿喜的活动的场所。由于封建时代讲究男女授受不清,因此在大厅的中后部以一排屏门、纱隔和飞罩将大厅隔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南面,宽敞明亮,座椅严格按规制摆放,是主人宴请男宾之处。而北面则相对局促,是专为女眷而辟。正中银杏木屏上刻有光绪年间马锡藩所书的《兰厅序》全文。二十四扇纱隔下方的群板上刻有花篮、葫芦、竹笛等“暗八仙”图案。纱隔的上半部装裱着张辛稼先生的绢本花鸟画。
另外在大厅北侧一角,还有一块圆形大理石座屏,直径达1.4米,属全国罕见。石面纹理色彩构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画。尤为另人称奇的是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的“朦胧月”,给人以“雨后静观山”的意境。这块大理石和太湖石精品冠云峰以及冠云楼中的鱼化石通常被俗称为“留园三宝”。
除大理石座屏外,大厅东、西墙上,还挂有四幅庄重典雅的理石画挂屏。深褐色的理石屏板上各嵌上下一圆一方两块大理石。其天然石纹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画,同时上圆下方的布置又表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含义、
【静中观
与五峰仙馆东窗隔开一个小天井,有一砖洞门,门额上有“静中观”三个字,是清初学者朱熹尊所题写。意思是说,此门内的景物易静观。在这里,除建筑和焦叶、青竹、牡丹等植物配置外,充满各位视野的都是太湖石,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石林小院。在五峰仙馆和是林小院之间之所以要留一小方天井,主要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造成更多的层次感,让人们在竹影摇摆间产生出“庭院深深几许”的美感。
是林小院北部是一座北朝南的峰轩。因轩前庭院中多太湖石缝,所以去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句“前庐山,一峰独秀”来命名。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旧时园主对奇峰异石的钟爱之情。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不管是阳刚十足的黄石,还是线条柔和的湖石,其质朴而坚硬的品质,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眼中早就被赋予了人文的精神。因此,在构筑文人山水园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时,石就作为文人作为抒发情志的绝好对象,成为造园不可或缺的第一素材。
峰轩环境幽雅,是吟诗作画,操琴对弈的佳处。峰轩北墙上有三扇窗。窗外有一堵粉墙为了弥补粉墙在视觉上产生的空白,减少墙与窗之间的狭小空间所产生的压抑感,造园者在粉墙前,用洗炼的手法将数枝青竹和湖石点缀其间,从而使三扇窗变成了三幅立体的写意画。
奇林小院中奇峰异石散落有致,一条曲廊在蜿蜒中将小院四周隔成了六个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小院。这种布局即造成了院外有院,景中有景的景深层次,又可收到以小见大的审美效果,可谓一举两得。被曲廊隔成的各个小院中,或点缀石峰,配以苍翠的焦叶,或植以修竹,配置清秀的石笋,总之,都形成了一幅幅构图精巧、立意生动的立体对景画面。石林小院正中央立着一块湖石晚翠峰,是旧时园主的新爱之物。其上部的形状如苍鹰展翅俯冲,峰下方有有一湖石,形状像猎犬头部,正迎视着上方的苍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鹰头犬”画面。
透过晚翠峰南面的空窗,可见窗外有一湖石屹立在其中。乍一看,宛如晚翠峰的镜中背影,妙趣横生。在苏州古典园林的造景中,有时为了遮挡尽处,或丰富园景,经常运用镜子、空窗和门洞来造成一些虚景与实景的对应,使游人置身其中能产生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生动美感。
Ⅷ 有关古代泼墨画家的电视剧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
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
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传
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
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
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
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
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
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善子(1882-1940年)
原名正兰,张大千的二哥,画虎大师。又名泽,字善子,又作善之,号虎痴。内
江市人。国画家。1901年赴日本,先后习经济及绘画专业。1905年加入同盟
会。1907年回国,在四川先后参加保路运动和讨袁斗争。历任乐至、南部、阆中
知事。1922年起任总统府咨议、财政部佥事、咨议等职。孙中山逝世后,
离开政界,潜心绘画,成绩卓著。先后在南洋群岛、新加坡和国内举办画展。抗战爆
发,创作《怒吼中国》、《精忠报国》等。1939年初赴法、美等国约二年,举办
画展百余次,举行义卖、募捐,支持抗战。尤擅画虎,自号虎痴。
张僧繇 ,吴(苏州)人。长于,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
张璪,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
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已无作品传世。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张萱,唐,长安(今西安)人。开元(713-741)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以善绘贵族
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
张择端(1085年-1145年), 字正道,北宋著名画家,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县)人,曾
在北宋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曾为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后因为丢失官
位家居,以卖画为生。其自幼好读书,又攻绘画。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
、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
争标图》等。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又号江海客,传世作品有《九歌图》
张孝师[唐]为骠骑尉。善画道释、鬼神,地狱气候幽默,尝死而复苏,自谓入冥
得识所见,为画阴刑阳囚,众苦具在,酸惨悲恻,使人畏栗。吴道子见之,因效为地
狱变相。刻于庐山归宗寺。《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广川画跋》
张辛稼(1909--1991年)[近现代]名枢,字辛稼,一字行,一字星阶,晚号霜屋老
人,苏州市人。自幼喜好绘事,与陆抑非同为吴门老画师陈摩弟子,擅国画之写意花
鸟。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苏
州画院院长
张东林,1968年生於河南,毕业於北京画院,现为中国画院特聘画师。 2007中国美协
金陵画展金奖获得者。
张军,笔名石桥,1952年生于辽宁营口,自幼受父影响,酷爱丹青,后研习中国绘
画苦耕数载,1970年至1990年在部队从事美术工作,1990年至1996年任中南海画委会
编委,编辑出版国家礼品级画册:《中南海珍藏画集》一、二卷和书法卷一集。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残联华夏书画院常
务副院长。作品《牡丹》曾获第12届国际公募展金奖;《紫藤》获96.国际美术大展金
奖;《凉秋》获北京市大型美展二等奖;《九秋过客图》获迎奥运全国中国画大展银
奖。
张馨羽,又名晓艳,璋轩等,河北省高碑店市人。原保定地区书画院专业画家,河北省
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雄县明珠画院副院长,河北省雄县美协副主席
张彦青,又名张焕,字剑进,号无愠斋主人,山东省临清市人,1918年生。先后毕业于
辅仁大学美术科、中央大学艺术系,受业于溥雪斋、启功、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诸
先生。
张艺华,汉族,河南内黄人。现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印研究院副院长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特聘画师、中国历史博物馆委员会委员画廊客座教授。
Ⅸ 中国近代的画家排名.
1、齐白石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