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秧歌牡丹亭

秧歌牡丹亭

发布时间: 2022-04-18 00:37:24

『壹』 关于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一、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过节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时也娱乐自己。当时的节日,有纪念战争胜利的,有庆祝丰收的,有驱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还有专为男女求爱的,等等。

农村歌舞从原始社会直到12世纪的北宋,在艺术上虽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进一步形成为较完整的戏剧形式。

到了宋室南迁,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商业城市和港口,附近农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职业化的艺术团体。于是,早期的戏曲形式──南戏就应运而生了。

二、发展历史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参军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由优伶演变而成。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

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hú)。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俗讲是古代寺院讲经中的一种通俗讲唱,流行于唐代。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其主讲者称为"俗讲僧"。

这种俗讲源于寺院传统的唱导,俗讲僧尊为法师,俗讲在唐时因帝王的支持而发展到鼎盛。俗讲技艺由寺院走向民间,成为民间转变,终又进入宫廷,受众遍布唐五代时中土社会的各个阶层。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唐玄宗天宝七载 (748)至八载,是现知变文最早的确切年代。

六朝时曾有《骑马变图》、《九宫变图》及《宝积经变》、《法华变》、《弥勒变》。唐初又有张孝师的《地狱变》以及《降魔变》等,都是图画。

晚唐有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有"画卷开时塞外云"句,可知变文与变相图相辅而行,都可以简称为变。变文既演说佛教故事,又演唱历史故事,还可以演讲当代时事。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光与中国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戏剧--杂剧与南戏的演出相联系,而且也是当年全国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

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

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

"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就形式而言,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

所有宋代存在的民间伎艺都是南戏综合吸收的对象,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是在其他伎艺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又能兼采众长,所以能后来居上。

另外,由于其他伎艺在表演上有许多地方可以与南戏沟通,使得伎艺演员也能熟练地掌握新兴的南戏,当南戏受到观众的欢迎时,他们便改弦易辙成为南戏演员。

而演出队伍迅速扩大,也促进了南戏在东南各地的繁衍。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传统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1)秧歌牡丹亭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装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在表现生活时,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

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合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 。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辽周天地的描画 。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贰』 请写出我国三种戏剧剧种的名称及其代表作

先给你所有的剧种吧:
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天津——京剧、评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碗碗腔、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辽西木偶戏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汉调二簧、商洛花鼓、弦板腔、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郃阳提线木偶戏
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环县道情皮影戏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
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宜黄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闽剧、大腔戏、四平戏、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花朝戏、陆丰皮影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
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重庆——川剧、梁山灯戏

其中比较著名的剧种的代表作:

京剧:梅派是《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程派代表作有《锁麟囊》、《荒山泪》、《文姬归汉》、《六月雪》、《春闺梦》等等;尚派代表作有《昭君出塞》、《失子惊风》。荀派的代表作是《红娘》、《霍小玉》、《杜十娘》、《桃花村》等等;后起之秀张派代表作是《秦香莲》、《望江亭》、《状元媒》。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

昆曲:《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

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孔雀东南飞》

川剧:川剧: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

『叁』 有关戏曲的资料

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3)秧歌牡丹亭扩展阅读: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十种,覆盖教育、旅游、戏曲、电影、网络、民俗、文化、电视、国学、艺术、漫画等各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肆』 中国各个地方的戏曲有哪些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戏曲剧种

比较流行著名的戏曲剧种有:

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十大知名剧种(排名不分先后)

1京剧

《小宴》剧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中国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 襄武秧歌壶关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腔 陕西道情戏 陕南花鼓戏 陕南端公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沙河调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淮剧 嗨子戏

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赣剧 戈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平讲戏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港澳台地区:粤剧、歌仔戏

广东省: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东昌花鼓戏 雷剧 梅县山歌剧 粤西白戏 临剧

海南省: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湘西苗剧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怀调 大弦调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壮剧 彝剧

贵州省: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剧

『伍』 中国戏曲种类有哪些

中国戏曲百花齐放,历久弥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有戏曲剧种达360余种。先推荐18种的戏曲推荐如下:

1、京剧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

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2、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3、黄梅戏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见长。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4、评剧

评剧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又称为“唐山落子”。

代表剧目:《花为媒》《杨三姐告状》

5、豫剧

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

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6、昆曲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代表剧目:《牡丹亭》《鸣凤记》

7、粤剧

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在岭南地区非常流行。

代表剧目:《紫钗记》《帝女花》

8、淮剧

淮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等地。

代表剧目:《孔雀东南飞》《莲花庵》

9、川剧

川剧流行于川贵高原地区,川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

代表剧目:《白蛇传》《旧正楼》

10、秦腔

秦腔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又叫做梆子腔,风格苍凉古朴。

代表剧目:《三回头》《八义图》

11、晋剧

晋剧又名山西梆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代表曲剧目:《打金枝》《临潼山》

12、汉剧

汉剧又称楚调、汉调,民国时期定名为汉剧。

代表剧目:《大赐福》《草场会》

13、桂剧

桂剧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风格细腻,生动活泼。

代表曲目代表剧目:《梁红玉》,《打金枝》。

14、潮剧

潮剧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被誉为南国鲜花

代表曲目:《琵琶记》《荔镜记》

15、越调

越调是河南的戏曲剧种之一。

代表剧目:《狮子头》《秦琼卖马》

16、湘剧

湘剧是湖南戏曲剧种之一,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

代表剧目:《琵琶记》《白兔记》

17、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区。

代表剧目:《秦香莲》《蝴蝶杯》

18、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

代表剧目:《梁祝下山》《偷石榴》。

『陆』 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6)秧歌牡丹亭扩展阅读: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

戏曲表演中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术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员必须运用行当的程式,而不是运用直接的生活材料来创造角色,这是戏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点。

『柒』 大秧歌压寨夫人扮演者是谁

大秧歌压寨夫人扮演者陈洁

陈洁 饰竹叶青

女匪,蛇岛岛主。海猫为打探一艘失踪的药品船下落,与其相识,促成了黑鲨和竹叶青的婚事。肖老道带着汉奸和日本兵攻打蛇岛时,为了掩护姐妹们撤退,被手雷炸死而牺牲。


获奖记录

飞天奖 2011 长篇电视剧 桥隆飙 (提名)

『捌』 中国有歌剧吗古代的《牡丹亭》算是歌剧吗

歌剧是西式的称呼,中国的歌唱类古代艺术表现方式不能叫歌剧的,应该叫古典戏剧,就像你能问西方人你们国家有章回体的小说吗,是一个道理的,文化不同产生的东西不同,这样说您明白吗,所以牡丹亭不算歌剧 ,中国有歌剧的,都是近代西方国家传过来的,楼主可以去看一下,比如白毛女什么的

『玖』 民国时期戏曲的种类及主要剧目

京剧:《失空斩》、《锁麟囊》、《贵妃醉酒》、《红鬃烈马》等。
昆曲:《玉簪记》、《烂柯山》、《牡丹亭》、《长生殿》等。
越剧:《西厢记》、《红楼梦》、《梁祝》、《追鱼》等。
川剧:《白蛇传》、《彩楼记》、《柳荫记》以及五袍。
粤剧:《搜书院》、《帝女花》、《仕林祭塔》、《乌江自刎》等。
评剧 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秦,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四季风光为主要内容。 明、清两代多有以唱秧歌为业者,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

『拾』 胶州秧歌的发展历史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但胶州秧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
《青岛文化志》说胶州大秧歌的发祥地是马店东小屯,是闯关东的产物,形成年代为清末民初,笔者曾向该志供稿人提出过异议,后来该作者告诉我,在编写《胶州文化志》征集资料时发现,胶州籍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宋观炜十二首《秧歌词》诗为七言绝句,分别对胶州秧歌六个行当(演员)作了全面描述,后来《胶州文化志》遂把胶州秧歌的形成年代订正为咸丰三年(1853年),其确凿年代应在1854~1858年间。
一、单凭宋观炜十二首诗的成诗年代为依据,没有其它例证。
二、据乾隆版《胶州志》载:“上元,张灯火,陈杂剧,喧闹竟夜”。该志成书于1752年,经查多种资料,胶州在1752年之前无任何杂剧。志中的“杂剧”,应该指的是胶州秧歌剧。
三、《胶州市文化志》载东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逐渐成为定形的舞蹈秧歌,”此说忽略了关键问题“秧歌”一词的由来。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是南方劳动人民插秧所唱的劳动小曲。胶州所以有南方秧歌,是因为胶州在唐宋时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北宋时期作为北方唯一设置市舶司的码头,与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与南方商业贸易的往来,南方的文化艺术如秧歌等劳动小曲也随之传至北方。胶州秧歌应该是引进江南地方曲调,吸收了北方杂剧的精华,形成的新艺术形式。
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是一种戏剧,不是单纯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剧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员有行当,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歌舞剧。这样一个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剧种,不可能形成于一个不足百户的边远村庄,而应该是围绕胶州海运文化应运而生。从其曲牌、行当等艺术因素分析,胶州秧歌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它与南宋以来的杂剧、曲牌演唱有关,笔者根据胶州秧歌的曲牌、角色、表演形式以及流传地域文化特征等因素推断,胶州秧歌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起源的时间至少应在宋末元初。
胶州秧歌剧与杂剧有关的一个重要证据是胶州秧歌剧的表演形式。胶州大秧歌是广场(街头)四方连续的可视性表演形式,演员表演面对的是叫周观众。据考证,这种表演形式来自于早期的戏剧。顾学颉著《元明杂剧》:“近年在晋、陕、豫交界地区发现的宋辽金元时代的戏台遗址,不下十来处之多。其中最早的名为‘舞亭’,是个建筑在露台上而的亭子,可供四面观众观看。”这说明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从民间广场表演艺术发展而成的。胶州秧歌剧一直保留了广场艺术(街头)形式至解放初,后被文艺工作者在不断借鉴其表演艺术形式的同时,把具有完整内容性的表演部分删去戏剧部分,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就这样被人们遗忘了,但惟一能够窥见其古老形式的是演出前打场子的舞蹈部分。
胶州秧歌与杂剧有关的第二个重要证据是角色行当。
“元杂剧中演员的角色(行当),可分四大类别,即末、旦、净(包括丑)、杂,而以末、旦二色为主,每类之中又各分许多细目(顾学颉著《元明杂剧》)。”胶州秧歌剧中演员也有角色(行当),其角色分别是:小嫚(花旦)、扇(花旦兼青衣)、翠花(青衣兼老旦)、棒槌(末,也就是现在的小生兼武生)、鼓子(老生兼丑)、膏药客(杂)。元杂剧中演员的角色与胶州大秧歌剧中演员的角色惊人地相似,也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这不是巧合,而是那个时代传递给我们的直接信息。王国维在《余论》中有过一个总括的说明:“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籍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这里基本上把我国戏曲的大体脉络清晰地勾勒出来了。胶州秧歌剧演出形式的构成基本符合上述论断。歌舞、滑稽、缘饰故事这三大要素,在斜沟崖、南庄村等秧歌剧表演形式中明显地具备这个特点,看出这三大要素的存在。
胶州秧歌与元杂剧有关的第三个证据是曲牌和剧本的近似。
解放后,各级文艺工作者对胶州秧歌调查挖掘所得的曲牌主要有二类:唢呐曲牌,主要包括得胜令、打灶、小浪音、小白马、斗鹌鹑、八板、煽簸箕等。
唱腔曲牌,主要包括扣腔、锯缸、打灶、叠断桥、男西腔、女曲腔等。小戏剧本,包括大离别、小离别、想娘、五更等72出(本),现仅查到35出(本)。
根据上述曲牌和剧本对照元杂剧分析,胶州秧歌剧的唢呐曲牌“得胜令”、“斗鹌鹑”在元杂剧《倩女离魂》、《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剧本中均有使用,特别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斗鹌鹑”曲牌反复使用了七次,“得胜令”使用了五次,可是在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初洪升写的《长生殿》两个剧本中均没有用过上述两曲牌。从这两部经典性剧本中没有使用这两个曲牌,说明其在明代与清初已经被淡化。明末清初孔尚任所写的《桃花扇》中虽然上述两曲牌各用了一次。但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他之所以继续使用元杂剧的上述两曲牌,很可能与其对北方元杂剧曲牌的熟悉有关,受家乡传统文化的遗传特征影响而形成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胶州秧歌剧与元杂剧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不是间接的,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的统一产物。这一文化现象应该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高度来认识。
中国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的说法。可见,元杂剧的地位是很高的。胶州秧歌剧具备这一特点,所以对于它的研究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元杂剧有着特殊的形式。在这以前,传统的文学体裁是抒情的诗歌散文,而从此以后,文学作品的体裁出现了新的有情节、有人物、以叙事为主的戏剧和小说,因而诗歌和散文丧失了霸占文坛的局面。”(温真《简说元杂剧》),胶州秧歌剧就是这一新体裁的主要组成部分。试证如下:
一、元杂剧的著名作者王实甫是元大都(今北京)人,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元成宗大德年间(1298~1307年),他的《西厢记》反复使用和胶州秧歌剧一样的曲牌,给我们传递的信息表明了胶州秧歌剧与《西厢记》是在同一个时期并存的艺术表演形式(那时胶州秧歌已经处在成熟期)。
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把我国戏曲的形成发展过程大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从上古到五代,是我国戏曲的萌芽时期。第二,宋金二代,为我国戏剧的形成时期。第三,元代杂剧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正式成熟。第四,元明南戏较之元杂剧变化更多,中国戏曲有了新的发展。”
在王国维上述第二阶段中有这样的论述:宋金两代的杂剧院本,还“非尽纯正之剧,而兼有竞技游戏在其中……其结构与后世戏剧迥异。”第四阶段论述:“至唐分为歌舞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藉歌舞以缘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又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根据王国维的论证,胶州大秧歌剧的表演形式无一不与其论述相符合。特别是胶州秧歌剧中“鼓子、棒槌”,“竞技游戏”是秧歌剧最具特色的表演形式。而“上跤”、“滚绣球”用高难度武术动作形式表演打各式“棒槌”,女性表演的“扭断腰”、“三道弯”等非常富有代表性。“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秧歌剧的演出是以本戏为主,秧歌剧的演出有自己的“演奏曲牌”、“唱腔曲牌”,又有自己的“剧目”,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不同的历史时期,戏剧艺术的发展应该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胶州秧歌剧的这一艺术形式,其剧目、服饰、道具、色调、人物的动态、神韵等,都体现出宋元时期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社会习俗以及民族精神。

热点内容
A区樱花社 发布:2025-08-10 20:29:10 浏览:656
盆栽莲花品种 发布:2025-08-10 20:21:31 浏览:60
讲解樱花 发布:2025-08-10 20:10:31 浏览:764
如果妈妈是一朵花我是 发布:2025-08-10 20:02:23 浏览:404
秋海棠影评 发布:2025-08-10 19:52:41 浏览:259
泡茶花荚 发布:2025-08-10 19:51:54 浏览:704
牡丹江宁安市邮编 发布:2025-08-10 19:34:38 浏览:966
红莲茶花 发布:2025-08-10 19:31:21 浏览:528
中国花盆景 发布:2025-08-10 19:23:54 浏览:408
像滴水观音的绿植 发布:2025-08-10 19:23:19 浏览: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