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盛唐牡丹上海

盛唐牡丹上海

发布时间: 2022-04-06 18:23:59

Ⅰ 现在的国花是牡丹花,那么历史上都有什么花成为过国花

其实国花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正式的地位,梅花和牡丹数百年来一直都在争夺国花的地位,可是由于慈禧喜欢牡丹,所以钦定了牡丹作为国花。

我觉得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实真的都非常的专一,人们对于牡丹的喜爱,好像从始至终都没有变过。直到现在2019年了,国家投票你心目中的国花的时候,牡丹依然是高票屈居榜首。

Ⅱ 牡丹系列的食品有哪些

食品有什么牡丹系列的食品的话,
牡丹饼
又称“
百花糕
”、“
牡丹糕
”,
盛唐牡丹
燕菜

牡丹酥

Ⅲ 唐诗中写牡丹的诗句揭示了唐人怎样的社会风气

中国自古就有咏物传统,咏花诗是咏物诗的重要大类。“花”意象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唐声势浩大的“尚花”风习和咏鹤热潮,以国花产生的方式,推动中国精神体验的攀升。
一“花”意象的审美精神价值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因缘于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气而呈现不同的气象。文人个体命运遭际、升迁贬谪、物喜己悲等主客观原因又导致他们对于“花”的书写融入了强烈的个性特征,生发出摇曳多姿的文化风貌。从审美文化史、文人思想心态史、绘画史等多角度,可以窥见从唐积淀了怎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格形态,揭示出唐人文精神、文化心态、文人审美趣味的流变。国花牡丹的精神气质,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二牡丹晋身唐代国花的历史文化机缘

“尚花”时尚折射和牵动着时代气象。不同的时代风尚与不同的花的特质和意象内涵相契合,使某一种或某几种花形与神承载着当时文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彰显出时代之气象、文化之风貌以及文人的心灵世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隋代即有赏牡丹的记载,但直至盛唐,牡丹才真正取代六朝咏梅的遗风,成为占据咏花新宠地位的“国花”,洵非偶然。经过了将近四百年分裂、动乱之后,唐代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社会局面,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强盛的帝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畅通引入了外来文化,异国的服装、音乐、舞蹈、美术、宗教等等,都威为长安风尚。佛儒道三教并存,使唐代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态势。这种空前的大交流大融合,使唐王朝处于四方朝拜的尊者地位,洋溢着积极进取、昂扬奋发:雍容豪迈的精神。
这种盛世辉煌的精神也体现于建筑上。唐有三大皇宫,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官。大明宫最大,位于长安城北禁苑东南的龙首塬上,以规模宏伟著称。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十月,于龙朔二年(662年)四月完成,是为太上皇修建的避暑别宫,初名永安宫。贞观九年,改称大明宫,在其后的200余年间一直是大唐的政令中枢。这里有巍峨的朝堂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有国家最高的衙署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史馆、弘文馆、命妇院、集贤院,有碧水荡漾、风景如画的太液池,诸多的后宫别殿中的麟德殿旁夹城内,还有汇集文人墨客的翰林院。著名文人李白、杜甫、岑参、王维、自居易、韩愈、刘禹锡等都曾在大明官内活动,留下许多描写大明宫的文学作品。高宗于龙朔二年(662年)四月迁入大明宫(此时称蓬莱宫),并修建大明宫内第一座正殿——含元殿,有所谓:“含元建名,《易·乾坤说》曰:含宏光大。又曰:元亨利贞,括万象以为尊。”此殿长期作为举行冬至、元日的朝贺及登基、册封大典等重要仪式的场所,是大唐国力的象征,承载了二百余年风起云涌的大唐气象。
与此相应,唐代的宗教与世俗岁时庆礼,也规模空前。唐代的礼佛之盛,有玄奘法师在贞观年间西行取经归国后,在朝廷资助下翻译了大量经文典籍。更为空前狂热的是,唐皇帝曾七次于皇家寺院法门寺举行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开示佛指合利。此后唐皇帝每隔130年迎一次佛骨,成为举国参与的盛典。《旧唐书》中记载了迎佛骨的壮观场面:“自开远门达安福门,彩棚夹道,念佛之音震地。上登安福门迎礼之,迎入内道场三日,出于京城。诸寺士女云合,威仪盛饰,古无其比。”
唐代曾多次由宫廷举办皇帝“与民同乐”,共度元宵佳节的盛大活动。公元713年,宫廷组织了几千女子的队伍,在灯火通明的京城踏歌三天三夜。据(《旧唐书》记载:“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初,有僧婆陁请夜开门然灯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灿烂盛大的“踏歌”场面,尽显盛世辉煌。盛唐的民间体育运动也极具气魄。清明拔河于唐为盛,唐玄宗李隆基在军队中积极推广,后从宫内梨园搬到宫外广场,变成全民欢庆的盛大集会。《唐语林》记载“明皇数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进士河东薛胜为《拔河赋》,其词甚美,时人竞传之。”盛唐拔河所用绳子“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千余人开拔,其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如此遍及朝野僧圣俗的盛唐气象,为其“国花”的追 寻注入巨大魄力。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

牡丹唐代甫一登场,就得到了国君爱宠并予以大力推崇,视为奇赏,旋即名倾朝野,推之民间,使“赏牡丹”成为举国若狂的盛事。据李肇《唐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这“牡丹热”一直延续到北宋,横跨两代。此间,唐和北宋文人更是争相歌咏。
这里必须谈到大诗人李白。开元中,皇宫内庆兴池东沉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乘夜游赏,招来翰林待诏李白赋诗助兴,风华正茂,英姿勃勃的李白借花喻人,以牡丹喻杨玉环,写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调》辞三章: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关于这三首咏牡丹诗的成诗过程,古书记载大致相同,不外是“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妃以步辇,诏梨园弟子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上日:‘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辞三章。白欣承诏,犹苦宿醒未解,援笔赋云……”较之这种说法,《唐诗纪事》中的记载似乎更符合李白“诗仙”的天才禀赋“明皇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自己醉。左右以水颓面,稍解。授笔成文,婉转精切无留思。”李白于深醺之时,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旷古奇才,当是如此状。这三首诗借花喻人,巧妙摄取杨玉环与牡丹相通的特质——大气雍容、体态肥酿、艳压群芳、宠冠后官的至高地位融于一体,形神两入,达到了人花合一的完美境界。
牡丹成为“国花”与杨贵妃的得宠有着内在联系。初唐以至盛唐前期,文化审美意识与文人的精神仍沉浸在前朝旧梦里,梅花绍承六朝遗绪,仍为文人追捧。而此时也正是另一位与唐玄宗相关的美人——梅妃江采苹得宠之时。《梅妃传》云:“梅妃,姓江氏,莆田人。父仲逊,世为医。妃年九岁能诵《二南》,语父曰:‘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父奇之,名曰‘采苹’。开元中,高力士使闽粤,妃笄矣,见其少丽,选归侍明皇,大见宠幸。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几四万人,自得妃,视如尘土,宫中亦自以为不及。妃善属文,自比谢女,淡妆雅服而姿态明秀,笔不可描画。性喜梅,所居阑槛悉植数株,上榜日‘梅亭’。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从记载中可知,在梅妃身上,梅花与美人合二为一,花即人,人即花。“淡妆雅服而姿态明秀”且内在修养极高的梅妃在当时得到了唐明皇的专宠,梅花清净素雅的美质依然颇受认同。而杨玉环替代了梅妃宠冠后宫,也使牡丹伴随她一起登上历史人情物态的审美峰巅,成为一代至宠。梅花则与梅妃一起走向了边缘。梅、杨替代的背后有着某种隐喻,宣示着光芒四射的大唐盛世的全面到来,一种大气雍容、雄霸天下的文化精神开始居于统治地位。梅花转化为牡丹恰是这一历史文化禅代的最突出表征。
而李白的创作恰使这一文化选择得到成全,牡丹正是凭藉李白的《清平调》辞三章与盛唐最高的政治中心结缘。这三首诗及其
典故传为千古佳话,集中了太多人间至美的因素,聚合了几个“第一”——唐玄宗李隆基位居九五之尊,为权威第一;杨玉环是美人第一;李白是诗人第一;李龟年是当时歌者第一;高力士是内官第一。几个第一因“牡丹”而汇聚,共同托举起牡丹“国花”地位和王者风范的精神气质。

三雅俗同赏国花的狂欢

提起唐代极写牡丹的绝妙诗篇,当然要说到刘禹锡那首风流倜傥的《赏牡丹》,以白描创造出情深词显的境界,含不尽之意尽在象中: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前两句以芍药、芙蓉两种绝色花卉的美中不足,而“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句随之喷薄而出,以一个“动”字,将牡丹艳压群芳的王者之美,以及牡丹花开时长安倾城观赏、万人空巷的轰动盛况,“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地投诸于读者无尽的审美联想中。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如徐凝之《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皮日休之同题诗作:“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以及徐夤之《牡丹花》:“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朝日照开携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另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徐凝《寄白司马》)、“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王睿(一作王毂)(《牡丹》)、“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张又新《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自 居易《买花》)、“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唐彦谦《牡丹》)。
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唐舒元舆在其《牡丹赋》中的句子代表了时人心目中的牡丹形象:“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比栉。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天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进一步发掘了牡丹冠绝群芳的劲心刚骨的品格:“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安得以‘富贵’一语概之!”由此可见唐宋之世对于牡丹花容花品卓绝于万花的高度肯定。
牡丹意态,雅俗共赏,但其精神内核深处蕴涵着以李白为代表的诗酒风流和人格精神,以及那个时代政治文化对这种人格行为的双重包容。牡丹敢于违抗武后之命,特立独行,傲世不迁的性格恰如传为李太白敢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笑傲王侯的盖世豪情。牡丹花期前后只有二十日,但在这短短的时光里,却演绎了最为辉煌风光的生命,亦如同李太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进取、锐意立功的昂扬品性牡丹暮春而放,其时春花俱凋,独立收尽春光,颇可引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睥睨自雄名士风范为同调;牡丹被贬而不自弃,蓄势待发,终使洛阳独名其为“花”,又何尝不令人想起李白怀才不遇之时却葆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寥廓浩然的豁达之怀?
“牡丹”所象征的,是声色之美与性情之美完美融合的大唐盛世的精神,亦是唐代文学的主体风貌。张潮在《幽梦影》中说:“牡丹令人豪。”唐人以源自生命本真的奔腾澎湃和盛大开阔,酣畅恣肆的自由思想,开放健康的进取精神,“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以此滋育着牡丹意象,以牡丹意象滋育着人的意志品格,其内在精神的结合点,就是这个“豪”字。即便安史之乱后,国运日颓。但牡丹的“国花”地位却没有动摇,文人诗家继续赋写牡丹,只是其中渗入了一种变调,由对牡丹的一味赞美歌咏转化为通过讽喻来反省盛唐。以白居易的新乐府为代表的一系列诗作,上承《诗经》讽喻传统,以讽世和议政的意识,反思盛唐,兼及以杨贵妃误国为戒。其《买花》诗云:“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牡丹芳》诗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二诗的创作立意诚如诗人自述“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种写实讽世的创作意图,为鲜艳的牡丹涂上一层忧郁的色彩。至唐末五代,咏牡丹的诗作中则连讽喻也没有了,成为一种隐约间的遥远追忆。进入一种个人化的欣赏。陈与义其《牡丹》通过咏牡丹,抒发兴亡之慨、乡关之思: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牡丹意象在五代、宋的私人化过程中,联系着乱世忧患,也触动了个人的乡关身世之感。这种国花在唐代的公共化,以及在五代、宋的私人化,使之含蕴深厚,历久不衰地扣动人的心弦。
唐代朝廷打破魏晋以来世族阀阅的政治 选举垄断,庶族士人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心中充满着梦想的欢悦。同时,都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民生富庶,也使市井尘俗细民产生了文化审美的需求。如此,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

Ⅳ 为何唐朝人盛爱牡丹

在唐朝,牡丹成为富贵的象征。

从唐代官服颜色谈起,唐代的朝廷官员以服版饰颜色区权分品级,三品以上大官的官袍为紫色,五品以上的官员服红色,六至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而白色是未入仕、尚未考取功名的平民所穿,故称白衣。因此唐人在观赏颜色鲜艳缤纷的牡丹时,自然也产生了“贵紫贱白"的倾向。

到了晚唐,牡丹成为当时人们怀念的象征,更代表着昔日的盛唐荣光。晚唐的社会经济不再像盛唐时稳定,人们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名贵的牡丹。晚唐至五代十国的诗人更多地用牡丹,来感叹这物是人非的情景,也道尽盛唐长安城受唐末战乱所毁的哀戚。

(4)盛唐牡丹上海扩展阅读:

牡丹在唐诗中的流行:

唐诗中直接描述牡丹的诗篇达到204首之多,从时间来看,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是反映牡丹发展的重要线索。

在204首牡丹诗歌中涉及的诗人有93位,盛唐之前没有;盛唐时期有5位诗人,留下7首牡丹诗歌;中唐时期有32位诗人,留下84首牡丹诗歌;晚唐时期有32位诗人,留下71首牡丹诗歌;五代时期有24位诗人,留下42首牡丹诗。

由此可见,盛唐是唐人对牡丹之爱的开端,发展到中晚唐时期,形成高峰,而直至五代,仍有牡丹之风残留。

Ⅳ 洛阳盛唐牡丹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复注册号:****所在地:河南省注册制资本:300万元法定代表:宋胜利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登记状态:存续登记机关:洛阳市工商局关林分局注册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24号00幢2-509号
法定代表人:宋胜利
成立时间:2011-08-01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1039400000847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24号00幢2-509号

Ⅵ 唐朝芙蓉和牡丹

唐代爱牡丹主要是由高宗武后时期开始的,那时的牡丹主要在洛阳、平阳(临汾)一带回。长安虽然有,但是答还不如这两个地方。而且长安当时的条件还是不算最好最适合牡丹的,但是却很适合芙蓉,唐代尤其是盛唐最为喜欢的就是明艳、富丽的色彩格调,芙蓉也是一种观赏性很强、很富丽堂皇的花卉。

Ⅶ 洛阳牡丹有几个景点可以说说吗

洛阳牡丹周边的景点比较多,有:少林寺、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牡丹、开封清明上河园、焦作云台山等,这些都是河南的代表性景点,可观赏洛阳牡丹,感受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Ⅷ 蜀绣歌词的含义

妙设计绣娘视角 歌词凸显唯美的中国情成都风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这份由郭敬明创作的歌词片断,只能用“唯美”和浓郁的“中国情成都风”来形容,歌词通过一个成都绣娘的视角,巧妙地将蜀绣作为成都历史上的城市品牌,在唐代曾发展到巅峰,绣制的大唐牡丹图作为国粹上贡。同时将绣娘个人对刺绣、丈夫和家国的深情融入其中,歌词大气又感人至深。歌曲的曲调婉转悠扬,与李宇春时尚的唱腔形成呼应,有关负责人称,此次郭敬明对《蜀绣》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大的修改共有4次,每一次修改完成后,都会约集北京、上海的音乐人听取意见。李宇春尽管人在上海忙于拍摄电影《十月围城》,但也参与了每一次的修改意见。郭敬明、李宇春均表示,蜀绣是家乡的文化瑰宝,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振兴蜀绣产业是每一个家乡人乐于见到的心愿,所以他们此次都是把手上正忙的其它工作放下,优先投入把《蜀绣》做好。 完全有别于时下铺天盖地的中国风歌曲词文的天马行空、生搬硬套、信马由缰。通篇朗读,《蜀绣》语意通达,章节严谨,行文流水而不浮藻,古意婉转而不矫妄,堪称佳品。作为以推广中华瑰宝“四大名绣”之一为己任的歌曲《蜀绣》,实则一篇命题作文,但作者摆脱了以往对刺绣技艺和成就歌功颂德的世俗礼赞路线,而是通过一名普通绣娘的视角,娓娓道来对远征丈夫日以继夜的思念,对丈夫保家卫国必胜回归的信念。 从“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有人为你等 ”的绣娘个人情感抒怀,到“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绕指柔破锦千万针/杜鹃啼血声”的千万红颜深明大义,《蜀绣》跳脱了一般中国风歌曲描绘女子的小情小调、闺情幽怨,而是将历史搬上台面,以古时普通女子的为人情怀和为国胸怀,来礼赞同样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蜀绣”,可谓一曲双雕,巧夺天工。 李宇春被授“蜀绣文化传播大使”
《蜀绣》词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这一句可说已道尽整首《蜀绣》的精髓所在。“羽毛扇”三字道出蜀地,“锦缎”则是绣布,以“遥指千军阵”呼应“裁几寸”,似乎看到绣娘以柔荑素腕绣出万马奔腾,又似乎暗喻蜀绣丝线细密,用针如用兵。 而“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两句也甚得我心。 “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 刺绣原是无声的,但这句写来,隐隐有“听雪落”的感觉。一针针破锦似有声,针针都是漏夜无眠子规啼血声。整首词说的是绣娘等征人的故事,而这句既有刺绣之劳,亦有等人之苦,可谓一语双关。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 有种道尽人间是沧桑的味道,配合李宇春柔和的嗓音唱出,尤其有一种淡淡愁绪,但又不是绝望,只是举首凝望,浅吟轻唱。让我想到以前和人戏作的一副对联:“沧桑世间应无恙 聚散浮云不问情”。 絮叨得有些支离破碎。下来不得不提的是整首词的韵脚。 整首词主要以“ㄣ(en)”“ㄥ(eng)”为韵脚(纷、针、村、分、春等韵脚是en,灯、疼、声、等、成等韵脚是eng),这个韵脚特别适合李宇春这种中音且清糯的嗓音。咬在齿间,在口中鼻间绕个圈,再轻轻吐出,别有一种挠人心底的韵味。这种发音,唯有此等中音才能唱出最别致的滋味,若是高音,则高亢有余,以这种韵脚收尾,怕是发散了出去收不回来了;或是声音再厚重点,怕是鼻音有余,余韵不足。唯有李宇春这等清糯淡雅的中音,才能把这种韵脚诠释得恰到好处,有点小性感的滋味十足。
《蜀绣》曲 《蜀绣》一曲,精妙在声。 歌曲音乐与歌者演绎相得益彰,真正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内敛、情真、气节、韵味,浑然天成、风华自现。歌曲中竹笛、古琴的婉转清扬与李宇春清冽与温暖交织的独有唱腔,将绣娘心中的柔情百转和贞烈气节完美的统一起来,可以说,李宇春声音中独有的这种看似矛盾却散发独特魅力气质的唱腔,赋予了歌曲古意十足而又时尚新鲜的感受,自成一派,令人惊艳。 早就有这种说法,如果将歌手按武林江湖分派,李宇春则可称为一代“气宗”绝顶高手,不同于注重技法精绝的“剑宗”一派,“气宗”高手更注重内在气质的修炼,毕生追求“无招胜有招”的天人境界,心在静中,返璞归真,才是一代宗师气派。李宇春对中国风歌曲的演绎已初成理论体系,那就是有别于讲求极具匠气的技巧表演,而是注重极具灵气的情感表达。在中国风歌曲演绎上,李宇春始终注重融入意中,然后自然喷薄而出,无论是《梨花香》的古朴、大气、苍凉,《倾国倾城》的繁华似锦又遗世独立,还是《少年中国》的青春灵动、少年志气,《冰菊物语》的悠扬、清冽,还是《秀才胡同》的历史气息、云淡风清,《花容瘦》的情牵留恋、仙气满盈,都可窥视一斑。 内敛而不压抑,婉转同现气节。这就是李宇春自成一派的中国风歌曲。《蜀绣》唱 整支曲唱下来,如水银泻地。 那个小韵脚形成的小性感不再赘述,中国画般的写意流畅也不重复了。李宇春对一些小细节的处理非常完美。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 此二句,李宇春处理下来,是一种冷眼观世间、心痛却无奈的感觉,似手扶锦缎,观古人之悲,娓娓向今人道来。 王国维说诗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这首词无疑是“有我”的,但这两句李宇春隐隐唱出一丝“无我”的意味——皆非我所愿,世事本如是。 “浓情蜜意此话当真”一句,在词来说,被她唱成了最有韵味的一句。“浓情蜜意”嚼在口中,听来淡淡的,“此话”后却是一顿,之后慢慢吟出比别句多几份沉凝和不确定的“当真”,突然让人心痛起来,让人突然看到绣娘的悲哀——山盟尚在,良人何在?细密的悲伤悄悄漾起,替古人悲伤起来。 起首的“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及曲中的“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两句,曲几至无声,所以几乎可以说是清唱。李宇春的声音本就很适合清唱,她的歌声里有一种磁糯的黏性,有曲声时易被盖住,清唱时——尤其是抒情慢歌,这种黏性便破阵而出,可以把人深深地吸进去。 “江河向海奔,万物为谁春”同样是一种超脱大度的感觉,似乎小心翼翼地吐出的十个字,有一种为伤心人吟怀的体贴。 李宇春曾说过,“中国风”久已有之,其实《中华民谣》之类也是中国风的——那种风格,类似民谣戏曲。 对“中国风”有严格的定义,一直觉得听到的“中国风”不是江南般婉约,就是战场上缠绵。 这一支,却是中国画般,舒展开来,如云蔚山间,没有刻意的缠绵和故作的沉吟,不是落寞的冷月或壮志的战士,她只是淡淡地、缓缓地,为你展开图画—— 一副历经沧桑的绣品,绣的也许是盛唐牡丹,也许是敦煌飞天,也许是明月小桥,也或许是万马奔腾,各种图画变幻着扑面而来,聚成“蜀绣”两字。

Ⅸ 分别用四种花代表唐朝的四个阶段

初唐,是慢慢走向鼎盛似的时期,
被称做,春季,茉莉。

盛唐,繁荣富贵,达专到发展鼎盛时期,
被称做属,夏季,牡丹。

安史之乱,经历了鼎盛,唐朝开始进入碎乱时期。
半末,萧条,与绿肥红瘦相映,
被称做,秋菊,黄花。

唐末农民起义,并非是坏事,
唐末的农民起义,开始着新一轮的国家鼎盛。
瞬间花败,唐的鼎盛,会让它的花败给人深刻记忆,
同时,又成了另一个开始的起点。
美丽的国家,瞬间衰败,
被称做,冬季,雪花。

诗挺难想的,有几句简单的,加了几句:

初唐,
茉莉天姿如丽人,肌理细腻骨肉匀。
众叶薿薿开绿云,小蕊大花气淑贞。
素馨于时亦呈新,蓄香便未甘后尘。
独恨雷五虽洁清,珠玑绮索终坐贫。

盛唐, 日照花如锦(日照牡丹,花如锦)
安史之乱, 细雨菊花天(细雨髫零,菊花天)

唐末农民起义,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Ⅹ 代表连续4年建议牡丹为国花,牡丹为何能够代表国花

国花是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但是我国的国花还没有确定。最近,中国花卉协会向公众询问我国国花的意向,79%的人同意牡丹是国花。那么,牡丹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的国花呢?要成为中国的国花,必须满足几个基本条件:1。它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品种资源丰富;2.美丽的花朵和色彩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个性特征;3.文化底蕴深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4.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牡丹之所以能成为国花,完全符合以上条件。

牡丹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唐代称为国花。牡丹花文化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是以牡丹为中心的几千年来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如从《诗经》中牡丹入诗,则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在秦汉时期,把牡丹作为药用植物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使牡丹进入了药典。顾恺之的《洛神赋》中已经出现了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期,北齐的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作为观赏对象无疑。




无论是菏泽还是洛阳,只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最美的牡丹献给世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牡丹之乡”最该做的事。

热点内容
玫瑰蜂蜜膏 发布:2025-08-23 11:23:29 浏览:530
七夕节图片祝福语 发布:2025-08-23 11:13:38 浏览:196
办公桌绿植讲究 发布:2025-08-23 11:12:45 浏览:257
百合康牌芦荟软胶囊 发布:2025-08-23 11:06:58 浏览:390
山葡萄盆景 发布:2025-08-23 11:06:19 浏览:283
买了温室花卉 发布:2025-08-23 11:04:47 浏览:131
总裁的出墙戏妻七夕 发布:2025-08-23 11:04:36 浏览:737
联合活动花语 发布:2025-08-23 11:01:50 浏览:274
镜子对绿植 发布:2025-08-23 10:41:41 浏览:77
哪里可以看兰花劫 发布:2025-08-23 10:22:33 浏览: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