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百合花写生

百合花写生

发布时间: 2022-04-06 15:43:16

① 关于百合花的诗句

1、咏百合诗 南北朝:萧察
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甘菊愧仙方,丛兰谢芳馥。
译文:百合花的叶子很多样,但是开花并没有特别的颜色。无论是含着露水或是低垂,有风的时候都会伏倒。甘菊愧对自己入选仙方,丛中的兰花也要羞愧地凋落了。
2、百合花 宋代:陆游
方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译文:刚刚将兰花从林中取出来,剩下的地方可以种玉簪花。我更是向别人要了两丛百合花,我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还是很有童心。
3、咏百合 明代:王夫之
莲瓣浓含粉,药房素养胎。繇来千种束,不放寸心开。
译文:莲花般的花瓣含着花粉,花房中蕴含素白的花胎。种了一千多棵百合花,也没有让寸心开放。
4、题邹一桂写生卷九首·其九·百合花 清代:弘历
接叶开花玉瓣长,云根百叠可为粮。却教艺苑传佳话,岁轴图成兆吉祥。
译文:花叶连接,花瓣玉润修长,花根很多,可以做为粮食。却拿来教育人们传为佳话,画到图画中成为吉祥之兆。

② 有关百合花的诗

《生查子》
年代: 宋 作者: 晁补之

永日向人妍,百合忘忧草。

午枕梦初回,远柳蝉声杳。

藓井出冰泉,洗沦烦襟了。

却挂小帘钩,一缕炉烟袅。

《北窗偶题》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尔丛香百合,一架粉长春。

堪笑龟堂老,欢然不记贫。

《窗前作小土山蓺兰及玉簪最後得香百合并种之》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方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

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龟堂杂兴》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方石斛栽香百合,小盆山养水黄杨。

老翁不是童儿态,无奈庵中白日长!

七夕诗》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何逊

仙车驻七襄。凤驾出天潢。

月映九微火。风吹百合香。

来欢暂巧笑。还泪已沾裳。

依稀如洛汭。倐忽似高唐。

别离未得语。河汉渐汤汤。

《香林峰》
年代: 宋 作者: 陈岩

几许山花照夕阳,不栽不植自芬芳。

林梢一点风微起,吹作人间百合香。

《斗斋》
年代: 宋 作者: 华岳

八方无处著瞿昙,百合中间寄一龛。

满挹酒浆供里北,平量风月借和南。

腰如可折岂徒五,涎若果流何待三。

更喜小窗能就拱,夜寒江静著山函。

《山橙花》
年代: 宋 作者: 宋祁

故乡寒食荼醾发,百合香浓邸舍深。

漂泊江南春过尽,山橙彷佛慰人心。

《山居》
年代: 宋 作者: 王之望

山居入长夏,草树绕我屋。

微风披拂之,有声来肃肃。

葳蕤摇散影,掩冉飘暗馥。

百合开数花,孤芳更清淑。

我卧北窗下,午枕睡方足。

挹此一襟凉,泠然若堪掬。

坐使万虑空,乐哉谢羁束。

有同颜氏子,坐忘遗耳目。

又如慧可师,安心得归宿。

落日行庭前,披衣自扪腹。

闲扶旧僵石,细数新上竹,

小禽时下来,相鸣入丛簇。

见我不惊飞,人禽两幽独。

《集杜句为老母寿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项安世

禁城春色晓苍苍,花气浑如百合香。

万岁千秋奉明主,南极老人应寿昌。

《百合》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收合千戏不上枝,绿茎丹萼称施为。

灯笼翠干从高揭,火繖流苏直下垂。

文豹翻身腾彩仗,赤龙雷爪摆朱旗。

莫疑衰老多夸语,渍蜜蒸根润上池。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供你参考。

③ <<百合花>>的评论

短篇小说《百合花》9 写作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
高潮时期,许多作家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家本人在
当时的时代环境里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
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之中
的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
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
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
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10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
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它显然是一篇
不合时宜的作品,由此它在问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当茹
志鹃把《百合花》寄给许多刊物时,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
阴暗,不能发表”. 这样几经周折,终于发表在《延河》杂志上,后
经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的赞扬,才开始受到评论界的重视。
《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
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
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
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
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
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
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
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
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
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
爱情的爱情牧歌”. 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
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
“儿女情”,这是茹志鹃一生为数不多的
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却已经包
含了刻画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学追求。那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通
讯员和农村新媳妇都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
战争文化背景下,茹志鹃有意识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成“英雄”,
或者说是不把他们当作“英雄人物”来写,这是与她对“英雄”艺术
形象的认识直接相关。在她的眼里,英雄应该与平常的人是一样的,
战斗英雄只有在战斗时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就是平常
的人,也会脸红,也会带有女孩儿的忸怩姿态,他们所谈的也只不过
是些家常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通讯员也可以说是一位英雄。由
于作家避开了战斗场面,她就不用去写他的英雄行为,而只是写他平
常的一面。她还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是能够站立得起来的艺
术形象,然后才谈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讯员当作“英雄”
来写,那就得写他的英雄事迹,突出他在战场上勇猛的一面,小说叙
事者只能与“英雄”的同行,不断发现他的优秀品质,也只能成为“
唱颂歌、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按当时审美习惯,作家是不可以让
新媳妇随便笑话“英雄”的,虽然“英雄”可能有暂时的失败(如借
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却会有损于“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
回避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造,只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美学风格而不受当
时流行的创作思潮所左右,这正是茹志鹃的可贵之处。
由于作家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小说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
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现。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
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
这篇小说引人注目的叙事特色就是女性视角,即“我”是个有强烈性
别意识的角色,一开始就写在战争爆发前,因为“我”是女性,才被
团长安排到前沿包扎所,才引出了小通讯员的护送。小通讯员是个刚
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
与异性的交往。为了突出他的后一特点,作者用较大篇幅描写了他与
“我”和新媳妇两位女性的关系。在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
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讯员的性格的重要阶段。作者有意地把这段行军
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总攻之前而不是炮声呼啸的战斗
之中,使得小通讯员不愿与女性接近的个性明显地暴露出来。在这个
过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娇,如走不动路啦,主动与小
通讯员认老乡啦,甚至带有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没有等等,表现出一
种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以反衬小通讯员
的外表腼腆淳朴和内心荡漾着对女性的喜悦。小说写了这么一个情节:
小通讯员完成了任务(护送“我”与借被子)后要回团部,他对这次
与女性接触的经历充满兴奋和感激。作家这样写道: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了几步,他又
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
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
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几乎没有任何议论和解说,小通讯员的一系列动作和那枝不知何
时插在枪筒里的小龚,已经把一种性格的形象活泼泼地表现出来。
新媳妇的出现是在小通讯员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后,作品通过小通
讯员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妇的形象,并成功地将作品的重心转移到
新媳妇身上。新媳妇的出场十分自然而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
正好与结尾时的庄严肃穆形成强烈的对比:

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
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
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
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
的笑料没笑完。

新媳妇的性格塑造,是通过她与小通讯员的关系,或者说是以小
通讯员的最后牺牲为代价来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队去向老百姓借被
子,小通讯员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读者完全可
以通过对小通讯员已有的了解想象当时两人初次接触的“窘状”. 她
心里觉得委屈了小通讯员,所以当小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把
衣服的肩膀处挂了一个口子时,“那新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
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
才会对衣服上的破口子那么敏感,这个口子就永远地留在了新媳妇心
上。因此,当她从众多的伤员中一眼就看见那个露着的大洞时,立即
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作品写道: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
才那种忸怩羞涩完全消失了,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
正一针一线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通讯员的心脏,默默的
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
却象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的、密密的缝
着那个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
异样的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的缝。

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复渲染小通讯员肩上那个破洞,一步步
把新媳妇的感情闸门打开,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当卫生员让
人抬了一口棺材来,要动手揭掉小通讯员身上那床被子时,新媳妇的
感情终于爆发出来。作者用了一连串与新媳妇刚出场时感情色彩截然
不同的词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气汹
汹的嚷了半句”等,然后,为她心目中的“英雄”盖上了那条“枣红
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过这条精心设计和挑选
的有着“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终完成了作者对战争中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赞。

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
称道的艺术特色,但这篇小说在叙事上的特色却很少被注意到。从结
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
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说前三
分之一是写“我”眼睛里的小通讯员形象,中间三分之一还是写“我”
眼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而他们俩唯一的一次单独接触则完全被虚写,
读者并不知道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真实态度。直到小说的最后三分之一
的篇幅里,小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的感情才汹涌澎湃地爆发。但读
者读到这里并不会感到突兀,似乎只有这样表现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逻
辑。这种读者心理上的逻辑,却是由“我”来完成的。小说写了一个
小通讯员衣服被挂破的细节,这个细节先是出现在“我”的眼睛里: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
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而新媳妇对那个破口子有什么想法并没有
正面表达。可是当通讯员的尸体出现时,新媳妇正是从那破口子上认
出了他。这以后,“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
写新媳妇缝衣服上面。这似乎是一个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讯员肩
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后悔”,也就是新媳妇心里的“后悔”,表面
上叙事人在写自己对小通讯员的感想,其实是暗示了新媳妇的内心世
界。虽然小说没有正面写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心里感觉,但叙事人的心
理活动却处处起到了借代的修辞作用。以此类推,小说前三分之一写
"我"眼中的小通讯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介绍人物,而是通过"我"对
小通讯员的接触方式和感想,读者可以联想到小说虚写的那个新媳妇
与小通讯员初次接触的场面以及新媳妇对他的感想,有了这种借代作
用,才会有新媳妇一出场时"笑个不停"的暗示。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
来表达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感情交流,显得含蓄优美,令人回味。

注释:
1 参见《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29页。
2 参王愿坚《在革命前辈精神光辉的照耀下——谈几个短篇小说的创
作经过》,原载《解放军文艺》1959年6月号,此处依据《中国当代
文学丛书·王愿坚研究专集》第5~6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3 "政委-草莽英雄"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戏剧中也很普
遍,较著名的有《杜鹃山》、《独立大队》等。
4 《红日》自1957年7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审定,作为"解
放军文艺丛书"之一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7月初版。初版后,先后
于1959、1964和1978年作了三次重大的改动,其中1964年的改动最大,
1978年第四版时,基本恢复了1959年第二版的原貌。本教材依据1978
年版。
5 《林海雪原》,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9月初版。
6 "五虎将"在《三国演义》里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五个
角色构成,以后在古典小说里多有这样五个角色的配置,甚至考虑到
"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在当代战争小说里,有些作家不自觉地运
用了"五虎将"人物关系的模式。除了《林海雪原》外,还有如《铁道
游击队》中刘洪、王强、林忠、鲁汉、小坡的"五虎将",《烈火金刚》
中史更新、丁尚武、萧飞、孙定邦、孙振邦的"五虎将",等等。有关
这些英雄人物性格塑造的美学规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7 引自曲波《关于〈林海雪原〉》,作为《林海雪原》附录收入书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版。
8 参阅侯金镜《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收《侯金镜文艺评论选
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9 《百合花》,初刊于《延河》1958年第3期。
10 引自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载《青春》1980年11月号。

④ 茹志鹃写的 百合花 读后感

写这读后感之前并没读过《百合花》对茹志娟也知之甚少。非常庆幸老师推荐的不是长篇巨作而是短短的《百合花》,更庆幸不是国外名著,偶尔附庸风雅地看看国外名著,终究不喜读这类书,冗长而拖沓,往往写到一半,主要人物才姗姗上场,大段的心理描写,没完没了地叙述,实在是需要极大的耐性才能看完,且需要极好的记性才不至于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百合花》精简紧凑,谈来浅浅淡淡,思之却意味深幽。整篇文章不足600字,喝杯水的功夫便可读完。一直奇怪作者为什么用《百合花》作为文章的标题,特意强调这是一条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我对百合花的含意不清楚,一查才知道白色百合花乃纯洁、庄严、心心相印。想必新媳妇在缝制被子时,定是把对新婚生活的向往,心心相印之心一针针地缝进了被子里。但文章并没提到新媳妇的丈夫的着落,他是做什么的,去哪里了?作者有意还是无意忽略了此问题。而百合花的被子更是作为一条线索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得三个人聚在了一起。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一切的美好品质正如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这大概就是文章取名《百合花》的原因吧。 文章描述的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我”在战争爆发前被安排到前线包扎所,由一个来自农村的十九岁小通讯员护送,他不善言辞,特别的纯朴善良。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无论是与我的相伴而行,还是借被子的情节都显得怯于女性,以及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变化。没有太多的笔墨描写小战士的动作,只有他和两个女性的交往以及神态的变化,还有他的衣裳上的破布片,放在石头上的馍馍。故事的结尾是小通讯员为了救几个担架员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扑在一颗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受了重伤,新媳妇一改扭怩羞怯地帮小通讯员擦拭身子,医生宣布通讯员已牺牲时,新媳妇依然故我地帮小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最后更是把新婚的被子,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作者把最动人之处留在结尾却又不多费一字而结束,但作者的诉说似乎并没有停。 作为女作家,作者非常善于根据人性格安排故事情节发展,新媳妇最初并没有痛快地把被子借给小通讯员,着实让小通员气呼了一阵子时颇值得玩味,除了被子本身的特殊意义之外,当时的新媳妇面对一个陌生的小战士借被子,还对她说些诸如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小鬼搬出这些大道理,新媳妇难免会存心戏谑小通讯员一番,无意中却给纯朴而实在的小通讯员兜了一胆子委屈。后来新媳妇执著地要给小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既是弥补对小通讯员的愧疚,更是被小通讯员那种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精神而感染。一个会在步枪筒里,插上几根树枝,在经历过这次与异性接触,感受到来自异性的关爱后,又给枪筒里加了枝野菊花,热爱生命的小伙子为了几位战友牺牲,一切来得那么突然,而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就成为两位女性心中的痛。在如花蕾般绽放的年纪,在青葱般的年华以那样的一种方式成全了他人牺牲了自己。那一刻毫无疑问他是新媳妇心目中的英雄,新媳妇以一种执著而崇敬的方式为她的英雄完成一个补丁,盖上一份温暖。

⑤ 分析《百合花》的创作风格

短篇小说《百合花》9 写作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
高潮时期,许多作家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家本人在
当时的时代环境里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
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之中
的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
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
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
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10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
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它显然是一篇
不合时宜的作品,由此它在问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当茹
志鹃把《百合花》寄给许多刊物时,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
阴暗,不能发表”. 这样几经周折,终于发表在《延河》杂志上,后
经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的赞扬,才开始受到评论界的重视。
《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
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
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
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
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
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
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
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
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
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
爱情的爱情牧歌”. 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
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
“儿女情”,这是茹志鹃一生为数不多的
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却已经包
含了刻画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学追求。那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通
讯员和农村新媳妇都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
战争文化背景下,茹志鹃有意识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成“英雄”,
或者说是不把他们当作“英雄人物”来写,这是与她对“英雄”艺术
形象的认识直接相关。在她的眼里,英雄应该与平常的人是一样的,
战斗英雄只有在战斗时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就是平常
的人,也会脸红,也会带有女孩儿的忸怩姿态,他们所谈的也只不过
是些家常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通讯员也可以说是一位英雄。由
于作家避开了战斗场面,她就不用去写他的英雄行为,而只是写他平
常的一面。她还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是能够站立得起来的艺
术形象,然后才谈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讯员当作“英雄”
来写,那就得写他的英雄事迹,突出他在战场上勇猛的一面,小说叙
事者只能与“英雄”的同行,不断发现他的优秀品质,也只能成为“
唱颂歌、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按当时审美习惯,作家是不可以让
新媳妇随便笑话“英雄”的,虽然“英雄”可能有暂时的失败(如借
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却会有损于“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
回避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造,只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美学风格而不受当
时流行的创作思潮所左右,这正是茹志鹃的可贵之处。
由于作家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小说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
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现。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
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
这篇小说引人注目的叙事特色就是女性视角,即“我”是个有强烈性
别意识的角色,一开始就写在战争爆发前,因为“我”是女性,才被
团长安排到前沿包扎所,才引出了小通讯员的护送。小通讯员是个刚
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
与异性的交往。为了突出他的后一特点,作者用较大篇幅描写了他与
“我”和新媳妇两位女性的关系。在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
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讯员的性格的重要阶段。作者有意地把这段行军
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总攻之前而不是炮声呼啸的战斗
之中,使得小通讯员不愿与女性接近的个性明显地暴露出来。在这个
过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娇,如走不动路啦,主动与小
通讯员认老乡啦,甚至带有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没有等等,表现出一
种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以反衬小通讯员
的外表腼腆淳朴和内心荡漾着对女性的喜悦。小说写了这么一个情节:
小通讯员完成了任务(护送“我”与借被子)后要回团部,他对这次
与女性接触的经历充满兴奋和感激。作家这样写道: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了几步,他又
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
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
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几乎没有任何议论和解说,小通讯员的一系列动作和那枝不知何
时插在枪筒里的小龚,已经把一种性格的形象活泼泼地表现出来。
新媳妇的出现是在小通讯员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后,作品通过小通
讯员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妇的形象,并成功地将作品的重心转移到
新媳妇身上。新媳妇的出场十分自然而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
正好与结尾时的庄严肃穆形成强烈的对比:

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
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
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
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
的笑料没笑完。

新媳妇的性格塑造,是通过她与小通讯员的关系,或者说是以小
通讯员的最后牺牲为代价来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队去向老百姓借被
子,小通讯员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读者完全可
以通过对小通讯员已有的了解想象当时两人初次接触的“窘状”. 她
心里觉得委屈了小通讯员,所以当小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把
衣服的肩膀处挂了一个口子时,“那新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
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
才会对衣服上的破口子那么敏感,这个口子就永远地留在了新媳妇心
上。因此,当她从众多的伤员中一眼就看见那个露着的大洞时,立即
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作品写道: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
才那种忸怩羞涩完全消失了,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
正一针一线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通讯员的心脏,默默的
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
却象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的、密密的缝
着那个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
异样的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的缝。

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复渲染小通讯员肩上那个破洞,一步步
把新媳妇的感情闸门打开,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当卫生员让
人抬了一口棺材来,要动手揭掉小通讯员身上那床被子时,新媳妇的
感情终于爆发出来。作者用了一连串与新媳妇刚出场时感情色彩截然
不同的词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气汹
汹的嚷了半句”等,然后,为她心目中的“英雄”盖上了那条“枣红
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过这条精心设计和挑选
的有着“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终完成了作者对战争中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赞。

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
称道的艺术特色,但这篇小说在叙事上的特色却很少被注意到。从结
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
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说前三
分之一是写“我”眼睛里的小通讯员形象,中间三分之一还是写“我”
眼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而他们俩唯一的一次单独接触则完全被虚写,
读者并不知道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真实态度。直到小说的最后三分之一
的篇幅里,小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的感情才汹涌澎湃地爆发。但读
者读到这里并不会感到突兀,似乎只有这样表现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逻
辑。这种读者心理上的逻辑,却是由“我”来完成的。小说写了一个
小通讯员衣服被挂破的细节,这个细节先是出现在“我”的眼睛里: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
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而新媳妇对那个破口子有什么想法并没有
正面表达。可是当通讯员的尸体出现时,新媳妇正是从那破口子上认
出了他。这以后,“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
写新媳妇缝衣服上面。这似乎是一个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讯员肩
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后悔”,也就是新媳妇心里的“后悔”,表面
上叙事人在写自己对小通讯员的感想,其实是暗示了新媳妇的内心世
界。虽然小说没有正面写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心里感觉,但叙事人的心
理活动却处处起到了借代的修辞作用。以此类推,小说前三分之一写
"我"眼中的小通讯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介绍人物,而是通过"我"对
小通讯员的接触方式和感想,读者可以联想到小说虚写的那个新媳妇
与小通讯员初次接触的场面以及新媳妇对他的感想,有了这种借代作
用,才会有新媳妇一出场时"笑个不停"的暗示。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
来表达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感情交流,显得含蓄优美,令人回味。

⑥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的的象征意义

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

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口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后来“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而小通讯员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

在得知向新媳妇借来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妆时的内疚不安和对新媳妇的同情;新媳妇在护理伤员时羞涩得只同意给“我”打下手,以及对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牺牲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强烈的人性至爱。

小通讯员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担架员生命的英雄壮举,是至高至善的人间至爱,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通过三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在通讯员和“我”之间,作者让“我”对通讯员建立起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见钟情的男女间的爱情。

“我”带有类似手足之情,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来看待他,牵挂他。这是一种复杂微妙得无以言表的美好情感,至于维系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关系纽带,同样也是一种圣洁美好的感情,正如被子的百合花图案一样纯洁。

作者之所以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是要用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战士。一位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瑕的爱,晶莹的泪。

(6)百合花写生扩展阅读:

百合花的语言风格:

《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例如,“我”与小通讯员对话:“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这段话介绍了通讯员的出身、年龄、身世,又揭示了他舍己救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帮”和“跟”字,前者点出了通讯员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境况,后者则表现了他的思想觉悟和自觉的革命要求。

在谈到借被子被拒时,小通讯员说:“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这两句话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不满,也为下文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在女同志面前羞怯、不善言辞的窘态

⑦ 描写百合花的诗句

1、咏百合诗 南北朝:萧察

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甘菊愧仙方,丛兰谢芳馥。

译文:百合花的叶子很多样,但是开花并没有特别的颜色。无论是含着露水或是低垂,有风的时候都会伏倒。甘菊愧对自己入选仙方,丛中的兰花也要羞愧地凋落了。

5、幽芳记十六首·其八·百合 明代:彭日贞

孤芳寡所合,百合种何因。恐尔清高病,冥途忤俗人。

译文:孤芳自赏,不合花群,百合是为什么要栽种呢?恐怕是你太清高了,在上辈子忤逆了俗人吧。

⑧ 如何画百合花

其实百合很好画,国画一般用线钩出轮廓在用彩墨画叶来衬托百花,油画就要考虑色在光的变换中的效果,可以用真花插入瓷或陶罐里,摆好在光线适当的位置来写生,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更换色彩和场景。

⑨ 读茹志鹃的<<百合花>> 有感

《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
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
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
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
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
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
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
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
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
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
爱情的爱情牧歌”. 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
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
“儿女情”,这是茹志鹃一生为数不多的
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却已经包
含了刻画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学追求。

热点内容
七夕节图片祝福语 发布:2025-08-23 11:13:38 浏览:196
办公桌绿植讲究 发布:2025-08-23 11:12:45 浏览:257
百合康牌芦荟软胶囊 发布:2025-08-23 11:06:58 浏览:390
山葡萄盆景 发布:2025-08-23 11:06:19 浏览:283
买了温室花卉 发布:2025-08-23 11:04:47 浏览:131
总裁的出墙戏妻七夕 发布:2025-08-23 11:04:36 浏览:737
联合活动花语 发布:2025-08-23 11:01:50 浏览:274
镜子对绿植 发布:2025-08-23 10:41:41 浏览:77
哪里可以看兰花劫 发布:2025-08-23 10:22:33 浏览:206
樱花校园模拟器最新版有门下载 发布:2025-08-23 10:14:26 浏览: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