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与香世
香世 失明,因为香世失明了,所以牡丹为了和香世在一起,把自己的眼睛也弄瞎了。专
两姐妹真绝,眼睛属都失明了,终于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天涯上有个贴子专门讨论这个建议你去那看看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292212.shtml
牡丹(大河内奈奈子饰演)带着香世(小泽真珠饰演)到信州乡下去疗养身体,半年多后,浅间社长提出要香世和由岐夫(西村和彦饰演)一起搬到野岛家住,大家互相照应,由岐夫听了很高兴的带着丽香要去接香世和牡丹回家,才发现牡丹竟然也瞎了…
Ⅱ 唐诗李商隐《牡丹》诗歌鉴赏问题及解析
《牡丹》李商隐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牡丹》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咏怀诗。此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全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原文】
牡丹
锦帏初卷卫夫人①,绣被犹堆越鄂君②。
垂手乱翻雕玉佩③,折腰争舞郁金裙④。
石家蜡烛何曾剪⑤,荀令香炉可待熏⑥。
我是梦中传彩笔⑦,欲书花叶寄朝云⑧。
【注释】
①锦帏(wéi):锦帐。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
②“绣被”句:原典是鄂君举绣被拥越人,此句谓“绣被犹堆越鄂君”,清人马位《秋窗随笔》及桂馥《札朴》已指出其为误用(桂谓当为“楚鄂君”)。此将牡丹喻为绣被拥裹的越人。或谓越鄂君系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③“垂手”句:《乐府解题》: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独垂手。《乐府杂录》谓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惊鸿,或如飞燕。故舞时玉佩乱翻。
④折:一作“招”。折腰争舞:一作“细腰频换。”《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
⑤“石家”句:《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豪侈,“用蜡烛作炊”。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故说“何曾剪”。此状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
⑥“荀令”句:荀令即荀彧 ,字文若 ,为侍中,曾守尚书令。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此句谓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须熏得。
⑦“我是”句:《南史·江淹传》载,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此自诩有才。
⑧叶:一作“片。”朝云:指巫山神女。
【白话译文】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那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那俊秀的越鄂君。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它光彩四照,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自然温馨,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的那支彩笔,想把清丽词句,题在花片上寄给朝云。
【创作背景】
这首《牡丹》诗托物咏怀,当为李商隐早期的作品,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指。
【赏析】
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卫夫人指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这里借用《典略》典故,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
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据说荀彧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
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他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梦中传彩笔,典出《南史·江淹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介绍】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汉族,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著有《李义山诗集》。
Ⅲ 《牡丹与玫瑰》结局
第二十九集
镜子(川上麻衣子饰演)终于敌不过病魔去世了,牡丹(大河内奈奈子饰演)回到专家里属奔丧,几天没见到牡丹的香世(小泽真珠饰演)却开始思念起牡丹;而富贵子(北原佐和子饰演)却始终对牡丹还是有芥蒂;即使在丰树(神保悟志饰演)把牡丹带回来后,仍要求牡丹不能公开身分,还是要继续当香世的佣人,让丰树很不谅解…
第三十集
香世(小泽真珠饰演)看到牡丹(大河内奈奈子饰演)做衬衫给她弟弟和男友,却从来没做衣服给香世因而心生嫉妒,对牡丹的态度180度大转变,但牡丹还是容忍她,某日雅也要带牡丹上宾馆,被牡丹拒绝,沮丧的雅也到美晴店里喝酒,刚好碰到香世,香世便怂恿雅也要霸王硬上弓,还给他出了馊主意; 野岛家的佣人道婶告诉富贵子(北原佐和子饰演)钱是香世偷的,让富贵子对牡丹很愧疚,对牡丹的态度也缓和了许多…
Ⅳ 牡丹花有香气吗
牡丹花有香气,红、白清香,紫色浓香,粉色幽香;
牡丹色、姿、香、韵俱佳,花大版色艳,花姿绰约,韵压群权芳。栽培牡丹有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等品系,通常分为墨紫色、白色、黄色、粉色、红色、紫色、雪青色、绿色等八大色系;
按照花期又分为早花、中花、晚花类,依花的结构分为单花、台阁两类,又有单瓣、重瓣、千叶之异。
牡丹栽培和研究愈来愈兴旺,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中国产有五百余种,着名品种有姚黄、魏紫、赵粉、二乔、梨花雪、金轮黄、冰凌罩红石、瑶池春、掌花案、首案红、葛巾紫、蓝田玉、乌龙卧墨池、豆绿等等。
(4)牡丹与香世扩展阅读:
分布
中国牡丹资源特别丰富,根据中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专组人员调查,中国滇、黔、川、藏、新、青、甘、宁、陕、桂、湘、京、津、黑、辽、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种植。大体分野生种、半野生种及园艺栽培种几种类型。
牡丹栽培面积最大最集中的有菏泽、洛阳、北京、临夏、彭州、铜陵县等。通过中原花农冬季赴粤、闽、浙、深圳、海南进行牡丹催花,促使了牡丹在以上几个地区安家落户,使牡丹的栽植遍布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
Ⅳ 什么牡丹国色香
四月复牡丹国色香。
牡丹又称国色天制香,别名:鹿韭、木芍药、花王、洛阳王、富贵花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它端丽妩媚,雍容华贵,兼有色、香、韵之美,让人倾倒,为不少诗人画家赞美。如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
出自诗人刘禹锡《赏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Ⅵ 牡丹花的寓意和象征风水
牡丹花的寓意是富贵吉祥
牡丹视为幸福、繁荣的象征
牡丹又名洛阳花、富贵花,
特有的花卉被誉为花中之王。
Ⅶ 牡丹与玫瑰的剧情简介
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刚刚经历了东京奥运会和大阪世博会,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人们对于金钱、名誉、权力、地位的追求达到白热化,一边是疯狂的物质增长,一边却是自私浮躁、人情冷漠的精神颓废。
女护士镜子一直努力工作资助男友丰树上学。可是出人头地后的丰树却抛弃了镜子,迎娶了富家千金富贵子为妻。镜子为了复仇,偷走了丰树和富贵子刚刚生下的女儿真世,取名为牡丹。伤心的富贵子第二年又生下一名女儿,取名香世。就这样,姐妹俩在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慢慢长大。姐姐真世、即牡丹在贫苦的家庭中成长,养父嗜酒如命,这样的环境使得牡丹自小就不得不开始工作,美丽善良的她懂得隐忍才是幸福。而妹妹香世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任性、势利、自私与她美丽的外表毫不相称。
然而,命运就是这样喜欢捉弄人,牡丹在养母死后被迫去陪酒,一次意外的机会牡丹巧遇生父丰树,在丰树的关照下,牡丹来到香世家中做女佣。妹妹是千金大小姐,姐姐却只是可怜的女佣。然而,所有的秘密总会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姐妹俩的身世终于被揭开,姐姐选择了忘记伤害,无私地爱着妹妹,而自私的妹妹却选择了怨恨,诬陷牡丹偷窃,蓄意拆散牡丹与她的男友……香世在对姐姐牡丹的疯狂报复中感受着快感,同时也萌生出一种对牡丹的特殊依恋。
这时,命运的玩笑再度降临,姐妹俩居然同时爱上了同一个男人——由歧雄。当然,这次命运并没有眷顾妹妹而忽略姐姐,由歧雄真心爱上了姐姐牡丹。为了破坏姐姐的幸福,永远把姐姐留在自己身边,妹妹香世居然找人强暴了牡丹,面对妹妹的疯狂报复,姐姐再次选择了隐忍,她不但不追究,还请求由歧雄带给妹妹幸福。无私的牡丹为了妹妹的幸福再次牺牲了自己。
然而,父亲丰树生意失败,使得家道中落。牡丹为了不让妹妹过苦日子,答应委身自己并不喜欢的大老板浅间香造为情妇,而此时牡丹其实已经怀上了妹夫由歧雄的孩子。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牡丹与由歧雄因为女儿丽香的关系,旧情复燃,而妒嫉心极强的香世怀疑牡丹和丈夫有染,更怀疑姐姐的女儿丽香是丈夫的亲骨肉。当香世的怀疑得到证实后,她无情的带走丽香,并对丽香囚禁、虐待。为了救回自己的孩子,牡丹和由歧雄与香世据理理论,然而在香世与由歧雄的争斗中,由歧雄意外推倒香世,伤到了她的眼睛,牡丹也突然晕倒。
医院的检验报告得知牡丹已患上晚期肾癌,需要立刻做肾脏移植手术,香世的眼睛也需要立刻手术,否则就有失明的危险。良心发现的香世答应为牡丹捐献肾脏,但却因此延误了治疗眼睛的最佳时机而意外失明。痊愈后得知一切的牡丹悄悄地带着妹妹香世来到海边的一所小房子居住,牡丹拒绝了所有人的资助和探望,决心一生一世与香世相伴,好好照顾妹妹。内疚的由歧雄取得了浅间的谅解,带着女儿丽香兴奋地找到牡丹所住的海边小屋时,令由歧雄惊诧不已的是,牡丹也失明了。
Ⅷ 谁知道中央八台前几天放的日剧牡丹与玫瑰的结局啊
香世把自己的一个肾给了丹,为了这个手术,错过了治疗眼睛的时机,到最后牡丹与香世(玫瑰)到乡下生活,半年后,当由歧雄想把她们接回来,但看到牡丹之后非常惊讶,也许是因为过度伤心,也许是因为两者已经合两为一,牡丹的眼睛也瞎了,最后一个片段是晚霞,虽然她们看不到,但是却依然能感觉到晚霞的美丽!牡丹和香世相互搀扶着在夕阳的余晖中慢慢前行。
Ⅸ 唐代写牡丹的诗
1、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装唐代:刘禹锡《赏牡丹》
释义: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2、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出自:唐代 徐凝《牡丹》
释义: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3、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出自:唐代李商隐《牡丹》
释义: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9)牡丹与香世扩展阅读
《牡丹》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
首联结合典故描绘了一幅单株牡丹的特写图,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尾联反用梦中传彩笔之典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全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Ⅹ 为什么牡丹是独立人间第一香
“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花是我国特有的花,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在中国十大名花中占有显赫地位,享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之美誉,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像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尤其钟爱牡丹。我们的祖先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像已确切无疑。谢康乐更具体指出种植的具体情况:“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太平御览》)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自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栽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像。“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两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衰微,杭州却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评毫州牡丹》云:“吾毫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盂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洛阳书生常大用特别喜欢牡丹花,哪里牡丹开得好,他都要去看看。当他听说山东曹州(今曹县)的牡丹特别有名后,就来到曹州,住在一个牡丹园里。可是正当牡丹花含苞欲放时,常大用的盘缠却用完了。不得不靠典当衣物求生,终于等到牡丹花开,常大用欣喜欲狂,流连在牡丹花丛中,细细欣赏。忽然见到美丽的女郎葛巾也在赏花,常大用和葛巾一见钟情,并相偕回到洛阳。女郎从不肯说自己身世,只说姓魏,母亲是曹国夫人。后来女郎又将自己的妹妹玉版许配给常大用的弟弟大器。一年后兄弟俩人各得一子,更是锦上添花。后来有坏人嫉妒这兄弟俩的幸福生活,造谣说葛巾、玉版是妖怪变的,兄弟俩人将信将疑,心里害怕,葛巾很快就看出来了,于是对大用说:“因知你对牡丹痴爱之情,心中感动,我本是牡丹园中一株牡丹,感于你的痴情,所以变作女子相伴,现在你既然怀疑、害怕,听信坏人谗言,我也就该走了。于是葛巾、玉版将两个儿子放在地上,就飘然而去了。奇怪的是两个儿子放在地上就不见了,几天后在这里长出两株牡丹,当年开花,一株紫一株白,花朵硕大花瓣繁茂,这就是“葛巾紫”和“玉版白”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