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叶的药用
⑴ 牡丹有哪些药用价值
牡丹可地栽又可盆栽,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牡丹根部的皮叫“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调经、行瘀等作用。久服能轻身益寿,可治高血压,散瘀血等多种疾病。花瓣可食用,全花可调经活血,主治妇女月经不调和行经腹痛。牡丹的花瓣和花粉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糖类、酶、微量元素。可作为保健食品和饮料、化妆品等;牡丹叶可作染料。
⑵ 牡丹花的药用价值
牡丹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将牡丹的根加工制成“丹皮”,是名贵的中草药。其性微寒,味辛,无毒,入心、肝、肾三经,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经之作用,还有降低血压、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寿。养血和肝,散郁祛瘀、适用于面部黄褐斑,皮肤衰老,常饮气血活肺,容颜红润,改善月经失调,痛经,止虚汗,盗汗。
牡丹皮有抗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止血、祛瘀血、清热解毒、镇静、镇痛、解痉等活性,还能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应用时应注意,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拓展资料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栽培类型中,主要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牡丹品种繁多,色泽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
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长。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
牡丹花茶,其原料是:被子植物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茶超目群的天然盛花期古天然牡丹花瓣。训诂学方法研究发现:茶超目牡丹兼有厥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生命演化进化特征,起源于石炭纪、泥盆纪,演化于二叠纪,原始类群出现于三叠纪,繁盛于侏罗纪和白垩纪。堪称植物中最原始和古老生命的“活化石”。
牡丹花茶由黑牡丹、红牡丹和白牡丹三种花瓣三种制作而成。黑牡丹花瓣制成的牡丹茶干茶颜色黑红、汤色和口感与滇红很像,略带一些花蜜味;红牡丹干茶颜色桃红略带紫,白牡丹干茶颜色黄白...牡丹茶的制作工艺繁琐考究,且成本高,所以在市面上流通并不多。
⑶ 牡丹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
牡丹的作用有观赏、食用和药用。
其中牡丹药用有诸多功效:
牡丹皮有抗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止血、祛瘀血、清热解毒、镇静、镇痛、解痉等活性,还能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
应用时应注意,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牡丹花含黄芪苷,除观赏外还可入药,用于调经活血。
(3)牡丹叶的药用扩展阅读:
丝绸之路一直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话之路”。漫长而久远的丝绸之路如一条彩带把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连接起来,沟通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推动了文明社会的发展。
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是几千年来围绕着牡丹而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国牡丹最早对外传播是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海外牡丹园艺品种最初均来自中国,牡丹也被绣在丝绸上,画在扇面上,烧在瓷器上,沿着丝绸之路走向海外。
而中国的古代诗人和作家也一直以牡丹作为自己的作品灵感来源,成就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及小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中国昆曲经典曲目《牡丹亭》。
相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西文明融通将成为人类文明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⑷ 牡丹有什么药用成分
牡丹的药用成分:
牡丹的鲜根皮中含有牡丹皮原甙(C20H28O12),易被皮中所含的酶水解生成牡丹皮甙(C15H20O8)和L-阿拉伯糖,根皮还含有芳香的牡丹酚(即牡丹醇Paeonol,C9H10O3),芍药甙(Paeoniflorine,C23H28O11),挥发油以及苯甲酸、植物甾醇、蔗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羟基芍药甙和芍药内酯甙(Albiflorine)等。另外,花瓣中含有黄芪甙。其中,牡丹酚为带有光泽的针状结晶及葡萄糖,可溶于水及一般溶剂,其含量高低与丹皮的药理和临床功效强弱有直接关系。
⑸ 牡丹有什么药用功效
牡丹不但是受人喜爱的花卉,而且有很高的医疗药用价值。牡丹花有调经活血的功效专,能治月经不调、属行经腹痛等症。药用最多的为丹皮,即牡丹的根皮,有清热解毒、凉血降压、活血化瘀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热病吐血、痛经、闭经、急性阑尾炎、高血压、疖痈肿痛、神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病症。
牡丹花含紫云英苷、丹皮花苷、缔纹天竺苷。研究发现,牡丹花瓣和花粉含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芍药苷、挥发油和植物固醇等。叶含有没食子酸。牡丹皮对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及枯草、大肠、副伤寒、伤寒、变形、绿脓等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牡丹皮还具有镇静、催眠、镇痛作用。对大鼠的脚肿胀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正常小鼠体温,对伤寒、副伤寒菌苗引起发热的小鼠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性味:花,味苦,性平。皮,味辛苦,性凉,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消瘀作用。主治热入血分、吐、衄、便血、发斑、惊痫、骨蒸劳热、经闭、症瘕、痈疡、伤损等症。
⑹ 牡丹花的叶子可以食用吗
说的是露草(心叶日中花)吗?
能吃,我在山东的饭馆吃过,凉拌的,味道不错。
⑺ 牡丹花的叶有什么作用
苦、辛,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等功效也是一种好药材。
主治: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
⑻ 凤丹牡丹叶子的用途
牡丹的应用最早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药用部分是牡丹的根皮,称为丹皮,含有多种药用成分,主要药用部分是牡丹酚(C9H10O3),牡丹酚甙、牡丹酚原甙、芍药甙,并含挥发性及植物甾醇等,以安徽铜陵凤凰山生产的丹皮最佳,另有四川垫江、安徽亳州、山东菏泽等处多产丹皮。
丹皮具有抗菌消炎、镇静镇痛、降血压、抗痉挛、清热化瘀等功效,还具有防腐功能,是名贵的中药材。目前,应用丹皮已发明了几十个处方,同时,牡丹皮的药用研究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其抗脉粥样硬化、降血压、降血糖、抗惊厥、保肝、利尿、抗菌消炎、心肌细胞保护,对血液流变性,对脑组织保护等作用已被实验研究所证实,为牡丹皮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牡丹花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目前,食牡丹花现象随处可见已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并形成了许多配方,牡丹花做成牡丹饮料、牡丹花茶、牡丹花酒、牡丹酱及牡丹鲜花糕点,食用不仅有保健功能,而且可食用花香浓郁的花瓣。经过多年摸索,已制定出完善的配方和完备的工艺流程。目前牡丹鲜花月饼及牡丹酱已批量生产。
1、牡丹花饮料:是一种纯天然的牡丹花汁饮料,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剂,以鲜牡丹花发酵液和浸渍液加适量蔗糖,蜂蜜及柠檬酸经特殊工艺制作而成。
2、牡丹花茶:以牡丹花为原料,开发出的牡丹花茶具有美容、安神、养血、调经、降压之功效。
3、牡丹花酒:以牡丹鲜花,多种鲜果为原料,佐以蔗糖、蜂王浆,经多年发酵精制而成,花香浓郁,清醇可口,营养丰富,数酒中珍品,牡丹液可做牡丹鲜花酒,以牡丹鲜花为原料,配以清纯的粮食酒,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既可喝到花香浓郁的花瓣酒,又可欣赏到艳冠群芳硕大的各色牡丹花瓣。
4、牡丹酱及糕点:牡丹鲜花中富含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加工后可做成牡丹酱食用,还是制作糕点的重要原材料和佐料。采用直接的牡丹鲜花瓣,经清洗,沥干水分水分,揉搓等工序,加糖,发酵后做成牡丹酱,可直接食用。也可做成中秋节常吃的牡丹月饼,牡丹糕点等。
⑼ 牡丹的叶子有什么作用
没有用,牡丹的根是药材。
⑽ 牡丹的叶子的药性功效
苦、辛,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等功效也是一种好药材。主治: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
(10)牡丹叶的药用扩展阅读:
1.《本草纲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
2.《本草经疏》:“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寒热者,阴虚血热之候也。中风瘛疭、痉、惊痫,皆阴虚内热,营血不足之故。
热去则血凉,凉则新血生、阴气复,阴气复则火不炎而无因热生风之证矣,故悉主之。痈疮者,热壅血瘀而成也。
凉血行血,故疗痈疮。辛能散血,苦能泻热,故能除血分邪气,及症坚瘀血留舍肠胃。脏属阴而藏精,喜清而恶热,热除则五脏自安矣。
4.《得配本草》:“丹皮、川柏,皆除水中之火,然一清燥火,一降邪火,判不相合。盖肾恶燥,燥则水不归元,宜用辛以润之,凉以清之,丹皮为力;肾欲坚,以火伤之则不坚,宜从其性以补之,川柏为使。”
5.《本草求真》:“世人专以黄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胜。盖黄柏苦寒而燥,初则伤胃,久则伤阳,苦燥之性徒存,而补阴之功绝少,丹皮能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生,所以入足少阴而佐滋补之用,较之黄柏不啻霄壤矣。”
6.《本经疏证》:“牡丹皮入心,通血脉中壅滞与桂枝颇同,特桂枝气温,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滞,牡丹皮气寒,故所通者血脉中热结。”
7《神农本草经》:“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8.《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
9.《药性论》:“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
10.《日华子本草》:“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
11.《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症瘕之疾,除血分之热。”
12.《医学入门》:“泻伏火,养真血气,破结蓄。”
13.《本草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