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丁香诗会主题

丁香诗会主题

发布时间: 2022-03-26 17:29:58

1. 刘征现在怎样

您说的是哪位刘征啊?如果是87岁的著名诗人刘征,3月11号和4月10号我们两次谋面,先是在湖广会馆参加北京古街书画院成立,后一次是在西城区牛街的法源寺参加第十一届丁香诗会暨第八届丁香笔会。老先生身体还可以的,丁香诗会上即席赋七绝一首。可见“砚田马中华”网络、网易或新浪博客题为“丁香诗会涌春潮”的文章。

2. 举办诗歌朗诵会,在《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之间加串场词

若说《再别康桥》是一首萧邦的小夜曲,讲述的是离别时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如梦如幻。那么《雨巷》则是一首雨中邂逅诗,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就仿佛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让我们一起来感觉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
若说《雨巷》是寂寥的叹息是朦胧的惆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那么《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激昂直白而热烈的,这首诗歌情思浓郁地表现祖国、民族、人民的苦难,愤怒诅咒现实的黑暗,讴歌光明,铿锵有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艾青对祖国的热爱,对黑暗的愤懑,对光明的赞歌。

3. 法源寺今年的丁香诗会是在哪一天呢

今天我去过法源寺 丁香还没开
我问了寺里的师傅关于诗会的时间 他说过十天以后就差不多了 但具体是哪一天不是由他们定的 而是作协和街道的组织
法源寺电话是63533772 八九号的时候可以打电话去问问
我也是要去丁香诗会的 有缘的话那里见吧

4. 古典诗词吟唱为什么如此优美动听

家都很熟悉“吟诗作赋”这个成语,但往往在解释它的含义上有些偏颇,将吟诗仅解释为作诗,其实是不很全面的。古时的文人雅士在相逢时最喜欢的就是饮酒和吟诗作赋了,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流行的风尚,很有点像今人请客吃饭后会去K歌一样吧。

事实上,诗写出来是为了让人欣赏的,而吟诗更是欣赏诗的一个重要阶段。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由上可见,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诗就是对诵诗的深化——要“诵”出诗的情性,即吟出其情其感来。

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身着古装,以吟诗、作歌等方式,宣传历史文化

笔者认为,古人写诗,大都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边想边大声吟诵出来的(即使写,也少不了吟诵这个环节),在吟诵过程中,更能感受抑扬顿挫,往复回环的美感。而这种效果得以体现,就非诗词中讲究格律和平仄押韵莫属了。古诗中声音美主要是通过有规律的平仄交替和押韵来实现的。比如五言绝句的类型之一: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表示可平可仄
例如: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韵)。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韵)。

北京法源寺丁香诗会,曹灿艺术学校的同学们朗诵诗歌

“四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是苦吟诗人贾岛的著名诗句。可见,诗词通过吟诵,达到“吟咏情性”的作用。其方式或摇头晃脑、或念念有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其诗词,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

总之,提问者的问题“古诗声音美究竟是什么东西?”,一言以蔽之,这声音之美,就是古诗中有规律的平仄交替和押韵,通过吟诵得以体现。

5. 丁香花的可贵之处是

形容故宫丁香之盛,可说“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此句出自民间对联故事。

故事很长,只取梗概,说的是一个书生喜欢上了一个姑娘,姑娘要求书生得对得出她出的上联“氷(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这个上联非常难对,“一点两点三点”分别代表“氷冷酒”的偏旁,书生一时对不出,后来看到了丁香花,于是“妙手偶得之”,对曰“丁香花,百头千头万(万)头”,“丁”是“百”字的字头,“千”是“香”的字头,“花”的字头是“万”的字头。

说起来,下联比上联的水准还要高些,因为上联的“一点两点三点”,没有太多的含义,而下联“百头千头万头”,则是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丁香花的生态,一个个花头儿,每个花头又是无数多小花“盘根错节”,所以古人常把丁香的花序叫作“丁香结”,比如唐代的李义山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芭蕉在古代就代表相思,典型的就是郑板桥的“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总叫风雨怨秋声”。所以芭蕉和丁香可说是相思姐妹花。

话再说回来,每株丁香树上的丁香结就多得数不清,而故宫丁香遍布,百头千头万头,实不为过。

故宫东西南北处处有丁香

初春时节,丁香紫云氤氲,香送禁城。

丁香是故宫种植最广泛的树种之一。

故宫的中路,从午门到御花园之间,是没有种植花草树木的,除了中路,故宫的东西南北都有丁香分布。我手里有一个网上流传的故宫“赏花地图”,但这个赏花地图甚不完整,缺漏很多。尤其对于丁香而言。

以我的观察,从南边开始说,协和门前就有丁香,从最东边算,外东路的宁寿宫区域有丁香,内东路延禧宫有丁香,最北的建福宫花园和御花园有丁香,西边慈宁宫及花园有丁香,至于南端武英殿前一片丁香花海则更不必说。

需要讲清楚的是,武英殿前的大片丁香是近年才种植的,我能感觉出故宫管理者的大概思路,南部文华殿与武英殿东西对称,文华殿以海棠取胜,虽然惊艳,但是花期稍纵即逝。武英殿则以丁香为主题,不仅花期持久,而且香气袭人。

武英殿前的丁香唯有一处令我不满意,就是树龄偏小,或许是丁香老树较为难得的缘故。

我在故宫珍宝馆已经义务讲解了14年,对于珍宝馆的丁香,已经看了14年,确实有了感情。在宁寿宫花园北段拐角处,也就是马上就要到倦勤斋的地方,就有丁香。这里的丁香,如果说一定有特别之处的话,就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即便是冬天,你也能看到丁香的芽不仅仅是绿色的,而且很大,虽然是严寒时节,依然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距丁香树几步之遥的颐和轩内的对联恰恰又是“景欣孚甲含胎际,春在人心物性间”,令人何等慨叹系之。

暴马丁香取代菩提树

丁香不仅仅广泛应用于皇家园林,在北方寺庙中,也是菩提代用树种之一。

这之中,尤以暴马丁香最受青睐。

暴马丁香是木犀科丁香属,在故宫常见的多数是华北紫丁香和白丁香。我曾经去过未开放的建福宫花园,记得里面也有一棵白色的暴马丁香,当时见了还非常兴奋,遗憾的是那里不能照相。

识别暴马丁香不需要太多的植物学知识,记得暴马丁香一般5至6月开花就行了,要比其他品种的丁香开得晚。

“菩提”是梵语音译,意思是大彻大悟,豁然开朗。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开悟成佛。

真正的菩提树原产印度,桑科榕属,印度人称之为毕钵罗树,属大型乔木,也是印度国树。很多人知道菩提树是因为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西北等寒冷地区自然无法种植,野生优良品种暴马丁香就被引种到寺庙之内,取代菩提树。比如青海湟中县的塔尔寺以及乐都县的罂昙寺,都有生长了大约600年的暴马丁香。其中塔尔寺暴马丁香还与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关,因为宗喀巴大师出生地就有一棵暴马丁香,后以此为中心修建寺庙。

法源寺的丁香声名远扬

北京寺庙的丁香,当今声名最为远播的还是法源寺。

法源寺原名悯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东征死去将士修建的,后毁弃无存,明代在此基础上修建,命名崇善寺,清代再经修葺,改为法源寺,法源寺内的银杏、文冠果、丁香树都非常有名,现存的丁香流传已久,可能是清代遗物。民国时马芷庠著的《北平旅行指南》即对法源寺的丁香极为赞许,“春时以丁香擅胜,有香雪海之誉”。从清代到民国,都有文人墨客在丁香花开时节来此赏花举办诗会。上世纪二十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徐志摩陪同之下法源寺赏丁香,成为佳话。

2002年,法源寺丁香诗会重新恢复,至今已连续举办16届。丁香诗会令法源寺在花开时节游人如织,丁香的烂漫与芳香,又启迪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在花香中品味诗情,在文化中欣赏美景。“文化搭台”仍然让“文化唱戏”,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此外,卧佛寺的丁香也多见报道,但夕照寺的丁香,知之者并不多。

我曾经在北京的夕照寺街14号工作了很长时间,20年前,我曾探访过夕照寺,但早已被一家单位占据,庙内只余遗迹,所幸大殿建筑依旧完整,但所有相关文物均已荡然无存,路边卖报纸的老太太曾经摇着脑袋对我说,她曾亲眼所见夕照寺内的佛像被抬了出来,又被汽车运走,不知所终。

夕照寺的殿内壁画最为珍贵,一为陈松绘古松图,一为王安昆书晋沈约诗三首,民国时已将此拍照,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文物工作队将壁画取走,不知今日在何处。

多年前曾闻讯有着600年历史的夕照古寺经过修缮即将重新开放,并重新种植数十株丁香以恢复当年胜迹,颇令我欢欣鼓舞,翘首以盼,但时至今日,开放之事又没了下文。

6. 诗词大会开场白

(冀)书童
几至长江岸处,绿红掩映琼流。烟花追逐叶扁舟,绸罗泛画舸,风雨打水柔。浪推玉起田收。看披蓑回顾,垂杆回顾,也遇着商船回顾。
水浒荷翠苇高人,丁香梨桃有百树。寻幽多岐路,探花何择路,尽伤,跌倒因险路,既来不怕草中蛇,更看着飞鹰捉兔。
莲花不在瓶中插,梅蕊虽开逐水流。
北柳参差黄变绿,西门惨淡紫无柔。
日来寂寞喧嚣处,月照模糊艳丽楼。
歌舞之人终去也,柏松合抱罩坟头。
桃梨春日开无数,童子渔夫,不赏皆劳做。几刻光华重又暮,归家闻见风吹树。
官人大院深如库,主子丫鬟,总怕容颜素。不日人无香散去,化成尘土谁人顾!
其七,隋唐演义
红尘模特摆罗裙,宇宙豪华有气氛。
有胆堪将天帝骂,无心岂让海棠薰。
虽然得贵终无迹,但是遗香也是君。
即便野书言野趣,如斯难尽写全文。
承古千年文化,传今三岁书生。犹将旧事每澄清,提起何人无敬?
天意斯时难拒,忠臣那日真荣。可怜上帝发虚声,直到临终不令!

7. 播音主持考试的自备稿件,最好是诗歌,2,3分钟,

戴望舒的《雨巷》,最好配乐,如《kiss the rain》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8. 丁建华朗诵的《星星变奏曲》到哪里下

作者:于友泽(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星星变奏曲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江河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它是指舒婷、江河、顾城、杨炼、多多、食指、芒克、方含、梁小斌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二、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练习说明
一、参考下面一则材料,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刚接到作品时我开始有一些犹疑,因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间都透着阳刚气。……读了两遍还是找到了一些适合女性表达的东西,抒情,细腻,有浓浓的感情色彩,渐渐地深入到诗的里面,会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于是,渐渐地喜欢了……我想我不仅是一个塑造声音的诵者,一个演员,更是一个角色,一个传达思想的哲人或导师……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识,只想着声音怎么样,表演怎么样,而是发自内心的,像一个思想家那样,通过我的朗诵向观众阐述一个哲理,一份感情……让观众跟随你走进诗人的心境。 (播音员丁建华谈朗读《星星变奏曲》的感受)
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把握全诗的主旨。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揣摩语言,学习细致地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诗中的意境。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学习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四、明确诗的意象,找到本诗中的意象;并明确分别用了哪些词来形容的。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通过上下两段诗歌中冷暖色调的词进行比较,得出全文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教学建议
一、有必要简介当时“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
二、熟读这首诗,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这首诗的抒情性很强,很宜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
三、“变奏曲”这一借用的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的。要认真体会“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有哪些不同。
四、诗中多用比喻。理解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授课的形式可以灵活,如谈到星星的形象的时候,同学们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星星变奏曲》赏析(黄祖民)
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胧诗”运动,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这次运动的主将之一。他的《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
诗人选择“星星”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为“星星”是最先点燃诗人灵感源的导火索,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借用人们对星星的凝望,更衬出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在这个现实里,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风吹落。星星是“一首诗”,一个“柔软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个胧着鸟语花香的“春天”,是“飘动的旗子”,是“火”。诗人对这一切愈是尽情地讴歌,愈显出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也愈让人于温柔的静穆中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谢冕语)。
在诗的结构上,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但内部结构稍有变化),这正像我国古代《诗经》中的某些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意在营造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来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轻松中心灵发生震动。(选自《中外现代抒情名诗鉴赏辞典》,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星星变奏曲》鉴赏(杨益萍、阿刚)
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意象的选择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美好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接着又由“谁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欢”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寒冷僵死状态、充满新鲜蓬勃的活力。显然,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因现实之故,理想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诗人便不再顾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会如星星颤抖、白雪覆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向往无比美好的理想王国;只是太遥远的缘故,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胧了。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绪。最后在英雄主义情绪的支配下,充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激励。从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动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变奏直接地成为由弱至强的英雄乐观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两段式的诗节构成以及诗节内部存在的情绪与意象对比化了诗人英雄乐观的浪漫精神。
面对悲剧现实,一种是逃避,一种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则有乐观与悲观之分,而任何一种单纯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应如此。《星星变奏曲》在情绪整体上显示了某些豪迈色彩,但诗人对悲剧本身的认识似乎并不深刻,而且,过多的浪漫向往使诗又近于稍稍浅薄了,这也许是一种苛求吧。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新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北岛、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节选自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热点内容
梦见好多玫瑰花 发布:2025-08-26 11:31:33 浏览:9
玫瑰熊怎么做 发布:2025-08-26 11:31:33 浏览:514
二念茶花 发布:2025-08-26 11:23:06 浏览:84
牡丹江数字电视营业厅 发布:2025-08-26 11:18:26 浏览:355
霞草的花语 发布:2025-08-26 11:09:26 浏览:115
玉麒麟花卉 发布:2025-08-26 11:09:17 浏览:509
圆圈荷花图 发布:2025-08-26 11:09:16 浏览:785
盆栽摘叶吧 发布:2025-08-26 11:07:49 浏览:641
不上七夕 发布:2025-08-26 11:05:43 浏览:953
蟾和荷花 发布:2025-08-26 11:02:10 浏览: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