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彩绘牡丹
⑴ 洛阳牡丹那个园最好看
其实都差不多,按性价比来看,王城公园更胜一筹。它接近市中心,回在王城大道旁边交通便利答,并且去新都汇、百货楼都非常方便,那里也是洛阳比较繁华的地段。另外,王城公园还有大量游乐设施,,不仅有大熊猫、华南虎,连袋鼠、大象等都有,值得一去。
⑵ 凤凰牡丹砖雕什么寓意
周口关帝庙,位于河南 周口市颍河北岸,是“豫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周口八景之冠”。它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鼎盛。关帝庙本名“山陕会馆”。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乾隆、嘉庆时多次扩 修,至道光十六年(1832年)全部建成,前后历时145年。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58米,面积达12590平方米,占地20余亩。整座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分三进院落纵深布局,结构严谨,极富神韵。 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陈游纪胜》中欣然赞:“关圣帝装塑威严,双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阁飞檐建瓴,铁旗杆直插云霄,集公输之巧,荟冶炼之精……胜迹也!
整个建筑群占地21000平方米,为三进院落,仿宫殿式。照壁、山门、钟鼓二楼,左右铁旗杆、石碑房、碑亭、药王殿、灶君殿、东西廊房、财神殿、酒仙殿、东西看楼、东西庑殿、老君殿、马王殿、温神殿及客舍、工作房等建筑,分列于中轴线两侧,遥相对应。庙内古柏参天,环境清幽,碑碣林立,殿堂秀丽,是河南省最大的关帝庙,这座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能和智慧的古建筑群,布局严谨精巧,殿堂宏伟壮观,雕刻精湛瑰丽,装饰富丽华美,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雕刻著称于世。它集民间建筑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的运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绘和铸铁等工艺,融合了园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使一件件作品造型完美,形象传神,木雕、石雕、砖雕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居当时中原之冠,突出反映了清代中晚期那种追求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的社会风尚。建筑装饰的题材中大量采用了“二龙戏珠”、“凤凰牡丹”、“五福捧寿”、“加官进爵”、“金玉满堂”等各种吉祥如意图案;“八仙过海”、“竹林七贤”、“天马行空”、“喜上眉梢”等各种神话故事;“王祥卧冰”、“张良进履”、“刘海戏金蟾”、“白状元祭塔”、“鲤鱼跳龙门”、“喜鹊闹梅”、“狸猫戏蝶”、“马上封猴(候)”等传说故事;以及珍禽异兽、山水花卉、人物仙灵等,是封建社会中传统伦理道德的形象反映。关帝庙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鼎盛;它象一棵璀璨的艺术明珠,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人,来此观瞻和研究。
⑶ 东平名胜古迹
【自佛山石窟造像】
在山东东平县城之西4公里焦村北白佛山。共三窟,平面均呈马蹄形。隋窟在中,称“大佛洞”,正中圆雕释迦结跏跌坐像,高4.7米,高螺髻,斜披袈裟,赤足,作说法状。东西两壁浮雕造像一百零六尊,刻石近千字:窟外有“大隋开皇七年施主王子华造像”题记。唐窟在西,称“小佛洞”,洞高1米,浮雕弥勒及二供养人,衣纹流畅,璎珞蟹绎;西壁有“唐齐州司马张颖造弥勒像”题记。东窟又称东廓,圆雕立像十二尊,时代不详,其中一尊高与人齐,面庞长硕,形象生动。白佛山原名危山,因造像改今名。东西山峰对峙,大清河流经山前,素称形胜之地。
【平阴玫瑰之乡】
山东平阴县西南一带为玫瑰集中产区。地处古玉带河河套,四周山峦环绕,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冬春雨雪较多,有利于玫瑰生长;入春后,玫瑰从萌动到始花期间,气温上升比较稳定,而花期雨少,光照充足,适宜于芳香油的形成和积累。平阴玫瑰栽培历史悠久,且以花大色艳、瓣厚味浓、品质优异驰名中外。1915年平阴玫瑰露酒即以气味浓醇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质桨章。解放后,玫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已达6.000多亩,种植方式也由野生逐渐改为园艺种植。初夏花开时节,峡谷中玫瑰盛开,花团锦簇,蜂蝶飞舞,芳香袭人。
【菏泽牡丹之乡】
在山东菏泽市。菏泽古为曹州治所,故菏泽牡丹又名曹州牡丹。集中产地在赵楼、何楼、李集、王梨庄、洪庙一带,大面积花田5.000多亩。菏泽栽培牡丹始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曹州牡丹史》载,有赵楼花农赵瑞波外出经商,以本地特产木瓜、耿饼销于京津一带,换回牡丹十余种。又赴洛阳求得“二乔”、“姚黄”等品种。此后栽培花色品种日多,遂有“曹州牡丹甲于天下”之誉。计有红、黄、蓝、白、黑、绿、紫、粉八色共三百多个品种。其中“乌龙卧墨池”、“青山贯雪”、“酒醉杨妃”、“藏珍”、“姚黄”、“赵粉”、“葛巾紫”等最为名贵。葛巾紫花大如盘,浓紫中微有红意。蒲松龄《聊斋志异》有《葛巾》一篇,寓此花塑造了美丽、善良、多情的花仙葛巾娘子。近年当地花农还培育出隆冬或初春开花的“冬赏牡丹”。谷雨前后,牡丹竞开,万紫千红,香飘数里,游人如织,盛极一时。据县志记载,当地人自古经营牡丹,鬻花为业,“南浮闽粤,北走京师”。现除供应国内,还远销欧亚美澳各洲。壮丹花可酿酒,根称“丹皮”可入药。“曹丹”以有特殊疗效而闻名国内。
⑷ 洛阳牡丹哪个园最好
中国国花园最好。中国国花园位于洛南隋唐古城遗址上,东起洛阳桥,西至回牡丹桥答,南临洛宜路,北至洛浦公园南堤。总规划设计面积1548亩,东西长2500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牡丹专类观赏园。
其中种植牡丹1000多个品种50万株,包含牡丹的九大色系,种植乔、灌木及各类植物100多个品种200余万株。在环境布置上以植物见长,自然 流畅,突出体现了传统皇家园林的造园风格。
⑸ 亳州有什么古建筑
亳州古建筑的文化特色,我认为主要还是以牌坊的型式体现,如明清老街南头的牌坊,具体叫什么名字记不清了,这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表彰宦绩政声
⑹ 洛阳哪里最好玩
洛阳有:木扎岭、神灵寨、伏牛山、龙潭大峡谷、王城公园、黄河小浪底等好玩的地方。
1、木札岭
木札岭原始生态旅游区位于洛阳嵩县车村镇东南,古都洛阳140公里,郑尧高速、311国道、临木公路直达景区。
木札岭总面积 125公里²,其中从未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原始森林就有50公里²,森林覆盖率达 98.5%。庞大而严密的动植物生物链无一不显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里夏季日均气温不超过 26℃,是避暑休闲、探幽养生的最佳去处。
3、黄河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位于孟津县小浪底镇津西湾、黄鹿山地区,北、东、西三面为小浪底水库环绕。洛阳旅发集团将依托当地独特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深入挖掘地域黄河文化,谋划打造以康养度假为核心,以湾区度假为突破,以创意活化黄河文化为抓手,融合文化休闲、养生养老、康体运动、滨水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品质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⑺ 菏泽牡丹园哪个好可以说说吗
菏泽牡丹园还是曹州的好。
久闻菏泽牡丹,虽然离的很近,但未曾踏足观赏,前回几天决定去菏泽赏牡丹答,看看国花的风采。本文算不上攻略,想到哪写到哪,有线路,也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不过这些执勤的都是一些老头老太太,园小的还好一点,园子大的根本顾不过来,这边的游客刚赶出去,那边的又进来了。。老头老太太不让进,游客想近距离拍花,难免发生矛盾。
牡丹园超级大,我在里面溜达了近4个小时。中途有个六七岁的男孩子,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大声喊着妈妈,有人借给他手机让他给妈妈打电话,后来我出园子后偶然又见到了小男孩,已经找到妈妈了。。人多的场所,千万要照顾好孩子!
⑻ 有关传统纹样“凤纹”的有关知识或者文章
相关资料:
中国凤鸟图案源流及其民俗性
内容摘要:中国原始先民通过卵生观念把鸟的生育与人的生育联系起来,太阳鸟造型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用动物表时令、时辰的观念,多绘于墓室,借以表达初民对生命延续的追求。其中鸟蛇同绘的样式反映了部落文化的融合,由此诞生了凤凰这种吉祥和平的想象之鸟。凤凰被誉为“美丽的神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载体上,表现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由于凤鸟图案蕴含吉祥长生的美好寓意,因此被普遍应用于各类民间绘画形式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得愈加民俗化。
关 键 词:凤鸟图案 吉祥 民俗
一、鸟纹源流
鸟的形象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纹上,同时也是凤形象的雏形,和龙蛇一样,是中国古代民族的图腾。在中国的创世纪神话中,以鸟作为始祖的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鸟卵为生命本源、宇宙本源的思想在先民众多部族中,如殷商、满族、先秦等都相继出现过。与创世纪关联紧密的是生殖观念,因为生殖关系到人类的存亡问题,这种崇拜必然是全民性的。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先民会在陶器、玉器等物上描绘那么多的鸟形。卵的生殖意义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在民间的习俗中广为流传,比如许多地区流行女婿到岳父母家作客,岳母要做荷包蛋给女婿吃。再如,看望分娩“坐月子”的妇女以鸡蛋为主要礼品,都是此种生殖观念的遗风。
鸟的图案在上古以及花鸟画之前,除了以鸟鱼结合的图式表示生殖外,还将太阳与鸟结合,借以表达时间,强调生命的永存。据考古发现,太阳鸟绘制的直接原因,是源于人类对生命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往往是由于人类面对死亡所发生的。先民认为死亡的人在阴间是不见天日的,他们希望死后能够像活着的人那样享受太阳的光辉和温暖,所以太阳鸟的神话就出现了,而且多出现在墓葬仪式中。鸟与树枝可构成太阳鸟的意义,并显示某种具体的时辰。从出土的战国到汉代的墓室中,处处可以见到这种太阳鸟的不同形象,作为壁画、帛画和陶器的图纹。另外,墓室绘画中的日月必有鸟(朱雀、金乌)与蟾蜍,这表达了死者飞升成仙的观念。出土于四川邛崃县的汉代画像砖上的羽人像,完全能够表达人们对于死者所寄托的这种想象。图中人物呈人首鸟身,头戴冠,腹部是一轮太阳,其中有飞鸟,姿态与人物同。羽人与太阳鸟的结合,表达了死者飞升成仙的观念。从人物面含微笑的表情和自由舒展的身姿来看,完全是理想的境界。
在花鸟画科出现之前,鸟的图形还有一种普遍的表现形式,那就是鸟蛇并列而绘。这种图式在学术界似乎已经定论成为原始部落斗争的图腾标志。如芮传明、余太山先生在《中西纹饰比较》中认为,鸟蛇图是共工(水神)与高辛民(鸟神)部落之争,是上古图腾禽蛇斗争的母题。陈勤建先生在《中国鸟文化》中也持类似的观点,而且他引证得更加具体,认为炎帝、蚩尤都是太阳鸟部落的成员,他们与黄帝分别进行过殊死的搏战。文中引《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天下扰乱,皇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①于是此风在后世成为流俗。其实皇帝借蚩尤形象并非宣传蚩尤,而是借蚩尤来招降其原部落地域的众人,或者以自己战胜蚩尤的伟绩来威胁众人,以求天下太平。皇帝作为蛇崇拜的代表,又是胜利者,以蚩尤的形象感召民众,只能是临时的手段,他在更长的时期内,必定要大力宣扬自己。然而,现存的鸟蛇图纹,其共同点都是以鸟为主体,似乎是胜利者的神气,而蛇形体弱小,似乎是配角的身份,或是受损害者的形象。那么,胜利者缘何不占优势呢?仔细分析后就可看出,鸟蛇形纹在最初时期,完全有可能作为部族图腾对立斗争的象征而出现,特别是在战事频发的氏族社会。但氏族社会结束之后,战争不以氏族图腾作为积聚民心的号召,这种图纹会依然存在上千年而不变吗?如果存在,这期间必定会产生与时代相关联的变化。从战国到秦汉这一阶段的绘画来看,鸟蛇相兼的造型已成某种定势,它们并不代表具体部族,这是部族消亡、文化融合的结果。由于图腾的消失、畜牧业的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人们与鸟禽亲近而远离蛇兽,所以在继承鸟蛇图式的基础上,往往站在鸟禽一边,并逐渐建立起“鸟善蛇恶”的观念。这时期,鸟蛇相争经常是人们自身力量的寄托。
二、凤纹源流
在图腾时代消失后,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图腾形象加以改造,鸟禽被改造成凤凰的形象,这种鸟中之王的产生,不仅象征着皇权观念,同时也是对生死的化解,凤凰是变化再生之鸟。又是对战争的化解,凤凰是祥和之鸟。从此,中国的鸟信仰观念进入了稳定时期,而作为自然形态的花鸟画中的鸟也随之产生。当然,蛇的图腾转化为龙的形象,与凤并列延续至今。
凤的原始形态,是作为神鸟出现的,但形象并不具体清晰,是一种由火、太阳和百鸟的复合。关于凤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玄鸟图腾说。诗曰:“天生玄鸟,降而生商。”所谓玄鸟即是凤鸟。就是说天上神凤降临而商朝出现。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社会彩陶上描绘的一些鸟纹,就是凤的形象的雏形。另一种是彩鸟祥瑞说。此说源于《山海经·南次山经》:“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②《异物志》也说:“其鸟五色成文,丹喙赤头,头上有冠,鸣曰天下太平,王者有道则见。”后世人便一直认为,五彩鸟如果一出现,就是凤无疑,它象征祥瑞,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晋书》中都曾记载五彩鸟出现之事。古记称,“有凤来仪”“凤凰于飞”,让我们知道,这种理想的灵禽,被人民和当时贵族统治者当成吉祥幸福的象征和爱情的比喻,也是来源已久,早可到三千年前,至迟也有二千七八百年。③
凤,尽管是一种不存在的生物,却一直是中国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人们认为它象征光明、祥瑞,它的出现可预兆天下太平,又是“百鸟之王”,美丽无比。因此,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凤看作是美丽和幸福的化身。由此而来的凤纹,便更加是一种人造艺术,一种神化了的想象生物。事实上,凤的形象是人们汇集了各种禽鸟中最美的富有特征的部分,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加以综合和统一,融汇成一个和谐美的典型,象征和平、安宁、幸福和祥瑞。从色彩上看,它不是单一色彩的鸟,而是五彩缤纷,史书记为“五彩之鸟”。从形体上看,它体有鳞片,与水族有关,头足部似猛禽类,尾部如孔雀。它的步态像鸡,但并非家禽中的鸡,而是锦鸡、雉的变化。凤的整体形象是各种鸟禽并结合蛇的形象的想象组合。
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象牙蝶形器上,刻画了一组对称的鸟纹,可认为是一对凤纹样。它们相对朝着一个光圈形,昂首扬尾,神采奕奕。画中双凤欢欣喜悦的向往和追求的神情,可说是我国原始先民对美好愿望的表现和写照。《诗经》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而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丹凤朝阳”图案,正与此诗寓意相通。
商代礼器“玄鸟妇壶”上镌刻了一幅奇特的图像,研究者初步定为“玄鸟妇”三字的合文,认为神鸟衔鸟卵,与《殷本纪》中说商人女祖简狄吞鸟卵生契的记载有关。但是仔细观察后,可得出鸟嘴所衔并非鸟卵之形,而是蚕形。因此在装饰的“凤鸟向阳”图案这里完全可以解释为以蚕化表变化的抽象意义,这可以看作是凤凰的初步造型。商周时期,凤凰被看作是一种神鸟,故这一时期玉器和青铜器上的凤纹刻画,突出表现了统治者的“天命”观念。这时的凤纹几乎都作花冠状,丰满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宽大有力的爪,显示出勇武健硕的情态。这时的凤纹完全是鸟类的神秘化和艺术的夸张。形象多为侧面,在青铜器上则多作对称式的排列。凤冠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凡有钩喙的鸟体都可称之为凤,且绝大部分鸟喙呈闭合的弯钩形。头部的眼大多为正圆或椭圆形,凤体都作鸟体或鸡体形。长短的比例常常根据装饰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变化。凤纹变化最多的是尾羽,有长尾、垂尾、分尾和对称尾等形式。长尾凤纹的尾部最长的可达鸟体的四分之三,夸张的手法令人赞叹。商周时期的凤纹,大多以雄浑、肃穆、稳健见长,显示了奴隶制社会的等级森严、凝重保守的风气和当时的审美情趣。战国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且诸子百家争鸣,凤纹展现了秀丽、柔美、多姿的新风格。
秦汉以来,凤鸟的形象就多是这种神化的美丽巨鸟。汉代的《山阳麟凤碑》上刻有凤凰形状,下面注曰:“天有其鸟,名曰凤凰。”四川出土的“凤凰出”砖,在长方形砖体上镌刻一只娟秀美丽的长尾大鸟,“凤凰”两字在头部前方,“出”字在尾后下角处,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见到凤凰出现的善良愿望。这一时期,除凤凰形象的描绘以外,还有朱雀、鸾鸟、亦鸟、长离、鹏等各种神鸟,形象大小异同,都是凤鸟的变体和异化,是凤纹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形式。汉代对“四灵”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麟、凤、龟、龙,另一个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凰或朱雀均为“四灵”之一,代表南方方位。《春秋演礼图》中说:“凤为火精,在天为朱雀。”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凤,南方朱鸟也。”可见,凤凰、朱雀、朱鸟实际上指的是同一种神鸟。
由于凤凰、鸾鸟、朱鸟、朱雀等一类神话的瑞鸟纹饰能给人们带来祥瑞和兆庆,汉代的各种工艺品和装饰物上多采用这些图案。这时的凤鸟图案注意动态与气势,表现出整体的容量感、线形的速度及变化的力量。风格雄伟而不强悍。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佛教的盛行使得凤鸟形象有了新的精神理念。装饰题材扩大了,花卉缠枝纹样广泛应用,凤纹多采取在清新的花卉图案之中展翅飞翔之形象,风格潇洒飘逸,轻盈曼妙。唐代凤鸟纹装饰的形式感就更加强烈了。造型更加“鸟体”化,许多铜镜上的凤纹,都轻歌曼舞、生机盎然,充满愉悦快乐情趣。成双成对的“鸾凤”,嘴上衔着一条打有“同心结”的飘带,和鸣祝颂,象征着美满幸福。这自然与辉煌盛唐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出升平的气象。另外,我们从唐代头饰及敦煌石窟中出现的凤鸟图案上,可看到唐代凤纹进一步与人们的生活情趣相结合的现象。如女性头部装饰的金钗花冠上,凤纹以特有的丰腴容姿,反映出时代的品位和爱好,中国瓷器工艺的发达使凤纹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宋元两代凤鸟装饰纹样多表现在瓷器上,线条柔和,风格优雅。在观念形态上偏重寓意,表达吉庆如意的民俗思想愿望和气息。而到了明清时期,凤纹装饰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型,无论在圆形、方形或各种各样的装饰形体内,纹样构成都各具其内在形式,而凤纹的共性形态,也进一步规范化。
三、凤鸟图案的民俗性
所谓民俗,其实是一种民间创造,又是在民间代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社会上则表现为世代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俗”指民间的自我教化,是一种“人相习,代相传”的东西。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传承千载的民俗文化,像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是我们民族化不掉的根。④尽管民俗事象看上去似乎很琐碎、很肤浅、很通俗,但实际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却很博大、很深刻、很重要。因为生活就是由这些所谓表面的东西构成的。一个民族真正的文化精神,正是溶解在大多数人这种最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中。古老的民俗之所以代代传承延续下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而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凤鸟图案的民俗性在明清时期表现最为广泛。南京织造云锦的老艺人,在长期的实践设计中,总结出一套画凤口诀:“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并要“首如锦鸡,冠似如意,头如腾云,翅如仙鹤”。这代表了明清工艺美术品上凤鸟纹样成熟的装饰特征。⑤这一时期装饰艺术中,最富有生气的作品就是大量的民间工艺品。民间的蓝印花布、刺绣、挑花、木雕、石雕、砖雕和民间剪纸等作品中,形式感更加强烈,手法也更为丰富多样。比如在民间,凤凰图案与牡丹这一花中之王,在艺术形式上有了新的结合。由唐代的云凤转成“凤穿牡丹”“丹凤朝阳”,并反映到工艺图案各部门,因此逐渐独占春风,象征光明、幸福、爱情和美好,等等。形式上也越来越秀美华丽,同时又成为人民吉祥图案中的主题画时期。⑥在20世纪中后期的民间绘画中,应用极为普遍。
凤鸟图案由远古神秘传说发展到为民间广泛普遍运用的题材,自然是由于其所蕴含的生殖崇拜和吉祥美好的寓意,符合民间绘画朴素、祈福的创作意图,因此自然地融入民间,在人们心中扎根落户,成为幸福美好的永恒象征。被广泛地运用于器物、建筑、服饰等当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民间,为了表示爱情幸福,会赠给情人手帕和抱兜,其中绣凤穿花更加常见。至于民间俚曲唱本,则开口离不了凤凰。“鱼水和谐”“鸳鸯戏荷”“彩凤双飞”同属民间刺绣主题,深入人心到不易形容。凤的图案已不是封建主所独有,早成为人民共同的艺术主题。正是因为凤接近人民,人民因之丰富了凤的形象和内容。凤给广大人民以幸福生活的希望。事实上,凤早已融入人民感情,特别是在民间妇女刺绣中简直是赋予其无限丰富的艺术生命,使之不朽,使之永生。俗话说凤凰不死,死后还会再生。这个传说极有意趣。凡是深深活在人民情感中的东西,尽管历史悠久,总会在新的时代,和广大人民艺术创造热情重新结合,得到不朽和永生。⑦据笔者2005年2月实地考察所见,凤鸟图案在陕北榆林地区的家具装饰画中运用极为普遍。作品大多以红色或深红色为底,构图饱满,设色浓艳,造型夸张生动。比如有意识缩小凤鸟头的比例,而夸张地表现其尾羽的华美,艺术风格朴拙靓丽。另外,凤鸟图案在建筑装饰彩绘中也体现了较明显的民俗化风格。笔者2008年4月在考察陕西昭陵博物馆时,发现其正门建筑装饰彩绘中的凤纹图案极具民俗风格。构图分侧面和正面两种形式,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其足部和尾羽,造型稚拙生动,设色柔和淡雅,运用勾线平涂和晕染相结合的技法表现,艺术风格秀美优雅。这与传统古建彩绘中和玺彩绘的凤纹图样,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突破陈规旧俗,表现得更加生活化、意趣化。这种绘画作品艺术形式自由、奔放,表达了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不再受传统因袭的束缚,而是大胆追求朴素、本真的美,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纯朴向往。
凤鸟图案随着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演变着,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不断创造着新的形式,最终成为一个被民众广泛接受和认同的民俗化符号。这些崭新的凤鸟纹样不仅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也保存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更具有旺盛的民族生命力。
注释:
①陈勤建.中国鸟文化.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②濮安国.中国传统艺术——凤纹装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③沈从文.龙凤艺术.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第69页.
④蒯大申,祁红.中国人的民俗世界.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⑤同②第33页.
⑥同③第71页.
⑦同③第72页.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补充:
http://home.focus.cn/msgview/1717/145865013.html
铜饰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⑼ 洛阳牡丹的名园简介
位于洛阳市南昌路和九都路的交接处,原名植物园,因建于隋代西苑遗址上,故更名西苑公园。该园建于 1958年,总面积13.14hm*m. 种植牡丹10000m*m以上,近200个品种,共6000余株。该园风景秀丽,植物配置优美,是观赏牡丹的好地方。
全园占地面积13.3公顷,分为浏览区和生产管理区两大部分。游览区面积占四分之三。该区观赏植物按照门、纲、目、科、属的进化系统分类,结合园林艺术及景观需要进行配置,分为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三个区。此区现已从国内外收集引种120个科、300多属的园林植物达八百多种。其中有中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又有国外名贵花木及珍奇植物,植物品种之多享誉中原。
公园内面积2.1公顷的园林建筑,采用青瓦粉墙,玲珑典雅的江南园林风格,错落有致,构思精巧,可谓匠心别具。以1.6公顷的人工湖为中心的游览区,依山傍水,建有瀛洲、牡丹二岛,岛上奇花异木,亭阁相映成趣;曲桥、平桥、拱背桥、荷叶桥、玉带桥和树桩桥相沟通。湖之西石山、瀑布飞流;东有平川,花木繁茂;南有牡丹园,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北有月季园、竹园、物种交替变幻。登高府瞰,湖光山色,绿树红花,游人轻舟,尽收眼底。湖周垂柳依依,樱花、碧桃争奇斗艳。一年一度的樱花、碧桃游园会 引得游人摩肩接踵、纷至沓来。相伴花会盛世,不断推陈出新的游园活动,更是精彩纷呈,游人如织。 是洛阳以牡丹著称的公园。位于涧西区西苑中路中段。建于1956年,总面积5.87hm*m。牡丹为该园的主要花木,有牡丹花坛10个,总面积5660m*m种植牡丹3960株,200多个品种。园中牡丹以花大色艳而为游人称道。
牡丹公园位于洛阳市涧西区国营大厂、科研院所和商贸中心,东连牡丹路,南临西苑路,北、西同郊区工农乡唐村为邻。牡丹公园始建于1956年,是在隋西苑遗址上规划建设的以洛阳牡丹文化为特色,应用现代园林建筑风格融水上娱乐、休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憩公园。全园规划用地总面64000平方米,绿地率 78.64%,绿化覆盖率81.82%
牡丹公园的主要功能分区有:牡丹观赏区、水上娱乐区、儿童活动区、花卉生产区。
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种植草坪15000平方米,各类乔木4000株,花灌木4400株。植物种类丰富,季相变化鲜明,园林景观优美,生态质量上乘,深受广大中老年人欢迎。
花卉生产区,地处牡丹公园西北部,规划用地5300平方米,建有温室3栋,面积220平方米,每年生产草花约20万盆,温室花卉约3万盆,对城市节日彩化、美化,活跃城市生活发挥重大作用。 国色牡丹园又名中国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 位于洛阳市区北部邙山310国道旁。建于1985年,199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命名为国家牡丹基因库。因该园地处邙山,花期晚于市区,使迟来洛阳的游人,也能欣赏到洛阳牡丹的天姿国色。位于洛阳市邙山中沟西。占地面积700亩,其中牡丹观赏园分南园和北园,面积400亩,育苗300亩,搜集国内牡丹园艺品种500余个,野生种6个,培育新品种72个,数量50余万株,引进国外园艺品种100余个,数量5万株。年繁殖九大色系,品种齐全,花大色艳的优质商品牡丹30万株。当前,已成为野生牡丹引种驯化,新品种培育和商品牡丹繁殖的国内最大生产基地。
2002年3月迎来了国色牡丹园发展的大好机遇,全面实施改扩建工程,新建了北院大门,停车场8000㎡,休闲广场10000㎡,旅游公厕5座,铺设园林新道20000m,人工湖1500㎡,扩大国内外牡丹精品观赏园300亩,增加绿地20000㎡。栽植各类绿化树木1.2万株,园容园貌焕然一新,一个全新的国色牡丹将在牡丹花会笑迎宾客。 洛阳国际牡丹园,地处机场路与连霍高速公路洛阳西出口交汇处的邙山镇,与洛阳古墓博物馆隔机场路相望。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奇异绚丽的国内外牡丹名品,独具特色的建园设计,将使之成为国内高品位的牡丹观赏园与国际牡丹名品生产示范基地。
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晚花牡丹园及中外牡丹精品园,占地约30公顷。当前,该园已栽植国内牡丹品种300多个、日本、法国、美国等牡丹品种100多个、以及中国芍药品种300多个。牡丹自然花期为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自建园开始,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光临,是“洛阳牡丹花会”与“五一黄金周”期间赏花的好去处。洛阳国际牡丹园观赏区由国际牡丹精品区、国内牡丹精品区、中外名优芍药区、中外寒牡丹区等四部分组成,主要有四大特点,即“精、晚、新、奇”。 花是美的象征,爱美是人类的天赋。赏花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精神文明之举。
牡丹观赏区内定植牡丹30余万株,汇集国内外牡丹品种400多个,姚黄、魏紫、洛阳红、火炼金丹、飞燕红妆、玉版白、二乔、状元红、豆绿、盛丹炉、蓝田玉、墨撒金、泼墨紫、茄蓝丹砂、夜光白、青龙卧墨池、娇容三变、首案红、赵粉、胡红、大棕紫、王红、丹炉焰、冰凌罩红石、洛神、似荷莲、朱砂垒、赤龙换彩、凌花晓翠、银粉金鳞、御袍黄、葛巾紫、酒醉杨妃、冠世墨玉、珊瑚台、贵妃插翠、宝石兰等传统名品,雍容华贵,尽显芬芳;日该品种海黄、金阁、金帝、新七福神、白王狮子等;法国金色爱丽丝等海外奇葩争奇斗艳,各展英姿。
数百亩的牡丹花争相斗艳,形成花的海洋,赤、橙、黄、绿、青、蓝、紫万斑争荣。蝶恋蜂戏,凤舞龙翔,汪洋恣肆,光彩映天。春风拂面,阳光灿烂,和风熙瑞,天地生辉,设身处地,亦仙亦幻,使人心旷神怡。游客处处笑语,猝然妙趣横生,情意丝丝缠绵,与花比美,以花比心,连连道奇称颂,不仅浮想联翩,怦然心动,又可提笔述怀:“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应知我非世情,与尔相看动幽感。”
有稀世珍品──中华国粹百米牡丹艺术长廊;国韵阁内坐落着中国最大的汉白玉欧阳修的雕像──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历史见证,四周陈列了20余幅当代国画大师的精品佳作,向中外游客系统讲述了洛阳牡丹发展的辉煌历程;富贵楼内大型室内写真喷绘,图文并貌,集中全面展示了牡丹文化、牡丹技术、牡丹应用、牡丹艺术等,使人们深刻地了解了牡丹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神州牡丹园的优势之一是科技优势。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州牡丹园立足文化、依托科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走在国际前沿。当前,我园已同中国林科院、中科院上海植物研究所、上海植物园、上海复旦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大型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关系,国家“863”牡丹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已落户神州牡丹园,牡丹高科技育种和新品种培育计划正在实施之中。为了加大牡丹的科研发展力度,我园先后投资600多万元,用于牡丹的科研和开发。并高薪聘请了10多名牡丹、芍药知名专家和博士后从事科研开发,把我园建成中国一个牡丹芍药科研中心。 中国国花园位于洛南隋唐古城遗址上,东起洛阳桥,西至牡丹桥,南临洛宜路,北至洛浦公园南堤。总规划设计面积1548亩。
自西向东共分为六个景区,即:西入口景区、牡丹文化区、牡丹历史文化区、堤面游赏区、东入口景区、生产管理区。其中种植牡丹300余个品种20余万株,种植乔、灌木及各类植物100多个品种 200余万株。在环境布置上以植物见长,自然流畅,突出体现了传统皇家园林的造园风格。
中国国花园以隋唐历史文化为基础,以牡丹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历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园林景观为一体。艳冠群芳的牡丹,千姿百态的植物、奇石叠翠的山峦、风情各异的亭台、碧水荡漾的湖泊、古丰古韵的建筑……美景无限,占尽风流,国花园之美、之情、之幽,堪称洛阳园林之翘楚。
中国国花园的东主入口景区,主体是古建筑群,额基部的彩绘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绘有牡丹、凤凰的彩图,象征着富贵、吉祥,并附有洛阳著名的旅游景点龙门石窟、白马寺和享有盛名的“洛阳唐三彩”,个个色彩斑斓、绚丽多彩! 洛阳国花园、先农牡丹园、白云山高山牡丹园、鸡冠洞高山牡丹园、小浪底牡丹园、龙门西山牡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