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牡丹江秧歌

牡丹江秧歌

发布时间: 2022-03-10 17:05:10

㈠ 黑龙江省在古代时的名字

黑龙江省在古代时的名字是渤海国、东京道、上京道、开元路、水达达路、奴儿干都司等。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衙门由墨尔根迁到齐齐哈尔,从此,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的首府,是黑龙江近30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形成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共同守卫东北。这是黑龙江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

截至2018年,黑龙江省共辖1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12个地级市、1个地区,分别是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伊春市、七台河市、鹤岗市、绥化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驻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山路202号。

(1)牡丹江秧歌扩展阅读

黑龙江的历史文化

1、冰雕艺术

冰雕艺术自20世纪60年代初在哈尔滨发展起来,产生了广泛影响。哈尔滨的冬天,气温很低,江河结冰厚1米多,将冰开凿下来,就可雕成各种艺术品。

2、戏剧

二人转已有200余年历史,它是在东北秧歌、民歌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莲花落、评剧、皮影等艺术,逐渐发展起来的,流传于吉林、辽宁省,也流传于黑龙江省,并形成北路的特点:表演细腻,唱腔优美,以唱功取胜。

龙江剧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在二人转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乡土味浓郁。

㈡ 歌颂黑龙江的诗歌

诗歌不知道,歌倒有一首

向北方-何静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仓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仓

冰肌雪骨你就想想想北方
烈火豪情你就来来来北方
黑黑的土地望不到边
窜出一条大河叫黑龙江

秋风落叶送你一片片的金
大雪漫天送你一片片的银
黑黑的土地养育了我
喊出一个名字叫黑龙江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仓

都说那北方是好地方
叫一声朋友你敢不敢上
生葱生蒜你就生生的闯
闯进那闯进那北方是家乡
白山黑红红红红红红脸膛
妞妞的小辨娃娃的粮糖
老汉的胡子雪戎装
还有皮被皮袄皮靴皮大氅
火盆火炉火墙大火炕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仓

北方的小伙个顶个的棒
北方的姑娘有模有样
心直口快噪门那叫亮
就像那东北秧歌
二人转的曲儿
贼贼贼贼贼贼拉拉的浪
一声唱得你情如火
两声唱得你气如钢
三声唱到你心窝窝
再唱唱唱唱你个泪飞扬

-------2-------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仓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仓

天涯海角你就来来来北方
要想回家你就来北方
黑黑的土地热心肠
留下一故事叫黑龙江

金风铺路送你一身身的爽
大碗美酒问问你你你的量
黑黑的土地伸出一双手
招呼四方朋友到黑龙江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仓

兴安岭的红松是铁脊梁
大庆的石油在咱胸中淌
千里煤海是肢脚下的路
还有那阳光落地大豆黄
火烧云彩
红红红红红红红高梁
三江平原三江的水
养育了北方的好儿郎
这里有山有水有资源
咱们有胆有识有力量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仓

北方的脾气是大烟炮
北方的性格是嘣嘣的响
北方北方的情况就是不一样
就象冬天冬天里的一把火
贼贼贼贼贼贼拉拉的烫
好汉你就迎风走一趟
好汉你就下马闹一场
别说那山高水也长
咱们走走走你就向北方

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仓
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仓

㈢ 东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或者剧种

提起东北,想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了吧。那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工农业发达,各种矿产资源丰富,不仅如此,东北的民间艺术也很厉害了,例如冰雕、二人转、东北大鼓、大秧歌等。另外,东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多,好玩的推荐就是冰雕广场了,一座座冰雕刻画的栩栩如生。只有慢慢贴心观察,我们才会有所收益。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而东北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为全国各地的民间各个习性,慢慢发展,铸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 全身盛宴。

㈣ 牡丹江地方戏有什么特色

我想你可能是问到牡丹江有什么地方可以玩的,是不是有哪些特色?牡丹江自然文化地区有很多种如果你想去玩水的话,你可以去江滨公园。如果你想爬山的话,你可以上北山公园儿。,如果你想去看动物的话,你可以去人民公园。如果你想去看雪或者是玩儿其他的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话,你可以去雪乡。

㈤ 牡丹江的人有什么风俗习惯呢

没有什么风俗习惯了,惟一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每年8月15阳历,就是市民节,放烟花,很漂亮

㈥ 牡丹江哪天有大秧歌

有 僵尸舞 冬天大秧歌 没人扭

㈦ 丹东满族风味酸汤子的起源发展史和制做工艺

名称: 酸汤子
产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描述
文字
Title 酸汤子
满族风味食品。将玉米发酵后磨成稠状,过滤去杂质,沉淀后做成面团,即汤子面,细腻,金黄,略有酸味。吃时将锅里放底油,用葱末或加少许青菜炝锅,待炒出香味添汤,烧开后,将烫得生熟各半的汤子面团用特制的汤子套挤压到锅里,待煮熟后连汤盛出即可食用。还可将用清水煮好的汤子捞出,拌上用肉类、鸡蛋等加淀粉调制好的卤或其他作料食用。汤子味道微酸,柔软,另有一种特殊香味。

您的查询字词都已标明如下:满族 风味 酸汤 (点击查询词,可以跳到它在文中首次出现的位置)
如果打开速度慢,您可以尝试打开无图片的快照
(网络和网页http://221.224.3.123/eoknews/2004-1-5/200415195156.htm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网络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

当前位置:网校首页 ∷ 三年级 ∷ 课外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满族
转自: 2004年1月5日19:51

满 族

满族,现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
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
国各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肃
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汉
代称“(扌邑)娄”,南北朝
时称“勿吉”,隋唐时称“(

革末)(左革歇左)”,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
“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
流域的广阔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
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
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 6 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
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
,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
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
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
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
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莽势歌舞

满族在历史上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时,满
族祖先(革末)(左革歇左)人派使者去长安见隋文帝
“高祖(文帝)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
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革末)(左革歇左)后裔
女真人有这样的习俗:女子成年后,行歌于途,歌唱自
己的身世、姿色、技能,以寻找伴侣。到努尔哈赤兴起
后,也继承了满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每逢佳节、喜庆、
婚嫁筵、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尽兴,其
中“莽势舞”最具代表性。这种民间舞多在新岁和喜庆
之日跳,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成双对
舞,旁人拍手而歌,以击堂鼓伴奏。莽势舞进入宫廷后
,由自娱性舞蹈变成表演性的庆典舞,改名为庆隆舞,
场面壮观,规模宏大。往往司琵琶、三弦、奚琴、筝等
乐器的就有6 0 多人,伴唱的1 3 人,舞蹈者5 8 人。
服饰有严格规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寿字袍豹皮褂,伴唱
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黄画皮套,黑羊皮套,朝服
等。并戴有各种假面具,做骑马射击等动作。这种舞多
由满族狩猎和戎马生涯演变而来。此外民间还有“野人
舞”、“笊篱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
萨满舞”等。

满族民歌也丰富多彩,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
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满族人从小就在母亲唱
的“悠车曲”中长大,“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
补哇……”这首歌世代相传,家喻户哓。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
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
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
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至今,在边远的满族聚居区爱珲等地,仍保留着富
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歌舞。同时,这一灿烂的文
化遗产也受到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后的莽式空齐舞,又
登上舞台,开创了满族舞蹈艺术的新时代。

漫话旗袍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
有很高的盛誉。

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
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
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
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
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
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
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
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
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
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
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
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至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
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
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
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
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
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
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
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
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
,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一个出售满族服装的商店

风味饽饽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
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
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
。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
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
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饽饽
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
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
,既香又甜。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
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
过发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
布袋过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
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有时发酵过大,
略有酸臭味,故又称“臭米子”。在辽宁叫“(左火右
叉)子”。东北城乡,还设有(左火右叉)子馆,专营
“臭米子”。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满族的
一种传统糕点——搓条饽饽。制作搓条饽饽先把蒸熟的
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
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
面即成。搓条饽饽是昔日满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
“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
“糖缠”,更名为萨其玛,人们又称其为糖蓉糕。这种
饽饽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满族饽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金黄的小窝头,酥
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此外,还
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饼等等,数不胜举
,各领风骚,都是满族的传统风味。

苏叶子饼是满族的传统风味食品之一

“落草”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妇女临产时,将炕席
卷起,放块石头压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
将孩子生在草上,故称“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
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干草既可防湿,又可以御
寒。

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
“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
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
射的男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
,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
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如
生人不慎闯入,还得做一碗汤送来,称为“还奶”。小
孩落生,要请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长得好的人第一个
到产房,谓之“踩生”。据说谁踩的生,孩子长大后就
象谁。

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
给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
热水等。老太太一手托着孩子,一手给孩子洗浴。边洗
边唱:“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
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最后,老太太用
一根大葱连打三下婴儿,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
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后,孩子的父亲将葱扔
到房上,亲友们一起贺喜。

孩子满月后,将悬于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条收
回栓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里,旁边
供奉着“佛托妈妈”,是保婴之神,满族人家每到春秋
,要祭祀佛头妈妈以求赐福。祭祀之时,把子孙绳从神
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妇女
跪拜案前,众人叩首。萨满用柳枝蘸水洒向孩子头部,
又让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驱邪,随后取下子孙绳
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的颈上。过三天把五彩线收回贮
在子孙袋里。因五彩线称为“锁线”,因此此俗谓之“
换锁”。

婴儿满月之后睡悠车,这是满族育婴的一个传统方
法。悠车用薄木板制做,长2 公尺,宽1 . 5 公尺,两
头呈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上,
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将孩子放在悠车里。婴儿哭则乳之
,不哭则摇之,十分轻便,母亲还可以干一些家务活。
满族人家生第一个男孩,悠车由姥姥家赠送。

为了避免孩子翻动从悠车上掉下来,也考虑孩子长
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骑马腿的位置端正,便将孩子胳膊
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带子捆绑起来,孩子动弹不得只
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驼背弯腰。满
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装枕头,枕在孩
子头下,俗称“睡扁头”。

㈧ 有关舞蹈

古典芭蕾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十八世纪传入俄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其主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上特制的足尖鞋立起脚尖起舞。

古典芭蕾有一套固定的审美模式,即“开、绷、直、立”。

开——身躯肩、胸、胯、膝、踝的关节向外打开,以展示人体修长,显示一种贵族气质。

绷——舞者在舞蹈进行中始终绷直腿脚,展示一种挺拔修长之美。

直——舞蹈中保持直立;无论是舞蹈构图还是舞姿造型都强调直线。

立——芭蕾艺术是直立式的,体现欧洲人传统思维模式,对天充满着无限的向往。

芭蕾舞演员的身体条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那就是“三长一小一高”。三长:腿长、臂长、身长;头要小,脚背要高。腿的长度要比由颈骨到臀线长20公分。这些条件都是先天的。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也称中国舞,包含了本民族自身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带有华夏民族自身独有的特点。它主要特征是:规范化的舞蹈技艺,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严谨的训练体系和稳定的美学法则;具有地区、国家或民族舞蹈的代表性、传统性和典范性。

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地区、国家、民族诸多艺术因素,如民间舞蹈、手语、武术杂技和古代壁画、雕塑中的舞蹈造型;此外,还受到本地区、国家、民族的风俗礼仪、传统审美趣味甚至哲学思想的影响。然而古典舞蹈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发展、而变化。

民族民间舞

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民间舞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斗争、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色迥异。

民族民间舞是中国56个民族艺术的源泉。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

现代舞

二十世纪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是随着时代思潮下逐渐发展产生的舞蹈。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生活、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向往原始的纯朴和自然的纯真,主张“舞蹈家必须使肉体与灵魂结合,肉体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真诚地、自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训练方法,把人体动作的构成归纳为“砍、压、冲、扭、滑动、闪烁、点打、飘浮”等八大要素,认为正确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能组成各种动作。人类既然有美有丑,有爱有恨,有善有恶,那么舞蹈就不能只是赞颂美好和善良,也应当表现罪恶、悔恨和嫉妒。

数十年来,这一流派的舞蹈家各自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和艺术主张的派别,有的在舞蹈的创新和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有的却完全违背了早期现代舞派的基本思想和艺术主张,远离了客观社会现实生活,发展到离奇、怪诞、晦涩的地步,为广大观众所不能理解和接受。

当代舞

当代舞蹈是指20世纪50年代后的舞蹈创作和表演,它在作品选材上鲜明地指向了中国人当代生活的感情状态。它即是老一代舞蹈家近代舞蹈创作实践活动,更涵盖建国后巨大的新舞蹈创作运动实践,总体概括为中国“当代舞蹈”。

中国“当代舞”在舞蹈形态、表现方法与风格等方面,存在有“多界面”、多层面的丰富体系,有如现代舞一样,其中流派风格倾向繁多,但并不妨碍它们共有的、共同遵循的美学原则,形成自己舞种的“临界面”的当代艺术风范。这些不同的艺术方法,却在探索一个共同的主题--表现现实生活的主题。这一主题构成了“当代舞”重要的艺术特征,这对于中国舞蹈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傣族的舞蹈

傣族的舞蹈丰富多采,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象脚鼓舞的特点是动作节奏性强,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缩,肩的耸动,身躯的仰俯都按固定的节奏动作。小象脚鼓舞以灵活较巧见长,可进行斗鼓、赛鼓活动,以踢中对方或扯下对方的头巾者为胜。中象脚鼓舞扎实稳重,以鼓音和鼓尾摆动大小定优胜。大象脚鼓鼓声宏大,主要在群众性舞蹈场合作伴奏,舞步比较简单。打鼓以右手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象脚鼓舞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每当插秧结束后的日子里,傣家人常常在象脚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许多地方有赛鼓之风。赛鼓时,许多象脚鼓同时敲响,鼓声震天,喧声雷动,场面壮丽动人。

傣族人喜爱孔雀,并以跳孔雀舞来表现自己的民族性格,表达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孔雀舞多在节庆的日子里表演。过去表演权限男子,表演时还要身戴形似孔雀的装饰,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单人舞戴女面具,双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舞姿摹拟孔雀的各种动作,已形成出窝、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洗澡、展翅飞翔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有严格的步法、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见长,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驯、轻巧、美丽善良、婀娜多姿的特点。孔雀舞以象脚鼓、鋩锣等乐器伴奏,动作和鼓点配合严格。新中国建立后,孔雀舞经过加工改造,丰富了舞蹈情节,丢弃了沉重的道具装饰,换上了有孔雀图案的衣裙,充分发挥了舞蹈者体态的曲线变化和眼、手、腿的灵活运用,大大丰富了孔雀舞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孔雀舞更加活泼优美。
满族的舞蹈

满族是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歌舞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按种类可分为祭祀歌舞和筵宴喜庆歌舞;按规模性质则可分为宫廷与民间歌舞两种。

萨满祭祀歌舞

满族的信奉萨满教,在举行祭神、祭天、祭祖先等重大祭典时,都以歌舞形式进行,萨满是歌舞中的主要角色。在跳神过程中,萨满腰系铃,手执鼓,着神衣神裙,伴着神器声响翩翩起舞。祭祀歌曲有《清神调》、《背灯调》、《跳饽饽神调》等,舞蹈有《腰铃舞》、《单鼓舞》、《铜镜舞》等。祭祀时载歌载舞,表达崇敬、赞美、祈求之情,后来发展成为满族舞台艺术的歌舞。

筵宴喜庆歌舞

这种歌舞主要是《莽式空齐舞》,又称《莽势舞》。这种舞场面富于变化,形式有“男莽势”、“女莽势”、“对舞”、“衬舞”等。多于筵宴和喜庆场合中出现。

宫廷歌舞

宫廷歌舞是在节庆、出征、凯旋、庆典、筵宴等多项宫廷活动中出现。有些是满族皇室贵族自娱自乐,有的是由专业演员表演的。清入关后除了其传统的歌舞外,还全部接受了历代沿续下来的礼乐制度,如郊庙朝会有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宫中筵宴时有中和清乐,丹陛清乐等。宫廷歌舞中的舞势歌辞中融入了满族传统歌舞,与历代传统的乐章有不同之处。

民间歌舞

满族民间歌舞中最有特色的是秧歌舞,或称扭秧歌、闹秧歌。这是民间传统群众性歌舞,逢年过节尤其正月十五元宵节最为热闹,每逢此时,各村屯都组织秧歌队到各边表演,表演者往往有各种扮相,或文人书生,或老翁老妪,交错歌舞,有说有唱。满族的这种歌舞,无论男女老少皆喜欢。

朝鲜族的舞蹈

朝鲜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此外,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民间舞蹈也广为流传。�

朝鲜族悠久的艺术传统在现、当代得到了进一步发扬。1959年先后成立了中国音乐、舞蹈协会的各延边分会。驰名中外的延边歌舞团已有50年左右的历史,他们出色地创作和表演了大量民族歌舞,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喜爱。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延边残疾人艺术团同样以精湛的表演艺术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东北朝鲜族先后成立了东北新兴艺术协会、哈尔滨朝鲜艺术馆、牡丹江市朝鲜族艺术馆等全面负责当地的朝鲜族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积极促进了朝鲜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舞蹈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1982年延边人民出版社先后用朝鲜文出版了舞蹈专著《长鼓舞》(李录顺编写)、《顶水舞》(李仁淑编写),推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

小尧花鼓舞

小尧苗寨是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寨,但是这里的苗族舞蹈花鼓舞却是非常有名。男的吹芦笙,女的敲花鼓,互相穿梭,配上节奏不时跳跃,让人有些眼花缭乱……

花鼓舞的女式装扮很是绚丽,底色是蓝色,五彩的绣花是村民们自己动手绣制的传统图案,头上还有一个头饰——“牌帕”,算是这舞蹈的一大特色吧。每当正月,村民们就跳起这个舞蹈,庆贺节日。而在苗家人“跳花场”的时候,村民们也会走出村寨,和附近的苗族同胞一起舞蹈。老人们说,“跳花场”是他们真正融入贵州的一个渠道。
村里67岁的杨绍全老人介绍,大约在300年前,这个村寨的祖先从云南迁来,村里的三大姓是陶、邓、杨,大家都是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先后来到这里,并且建造了一个共同的家园。过去,村里人以狩猎为生,与当时周围的村寨来往很少。恰恰是苗家的“跳花场”,让小尧人走出大山。与其他苗族同胞一样,小尧的年轻人也借“跳花场”的机会,寻找意中人,通过与邻居们“以舞开亲”,增加了沟通与交流,逐渐在乌当扎下了根。
舞蹈本是村民们自己的娱乐,但是政府的重视给了这个舞蹈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杨绍全老人是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有什么文艺的事情,年轻人都爱把这“老文艺”请出来。他也见
证了花鼓舞这几十年发展的全过程,1986年,区里的文化工作者挖掘出这个传统舞蹈。自此,花鼓舞开始从大山里的小村子走出来,不但参加区里、市里的演出,还去北京、南京等地演出,最威风的一次还远赴新加坡一展风采。村里的小孩子们也从那时候开始更加热衷于这个舞蹈,邓开平便是那拨孩子中的佼佼者,小小年纪便在当时的舞蹈圈里有了点小名气,如今已靠自己村里的传统舞蹈走南闯北,以表演苗族舞蹈为生。
花鼓舞原本是小尧人自己的娱乐,后来成了他们与邻居交流的“工具”,如今他们更是靠着这舞蹈开始闯世界。交流的范围不同了,舞蹈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过去相比,男舞者的服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般都是穿着苗族的简单服饰,而现在记者看到的却是黄色的服饰,上面还有红色的装饰,这是村里人自己的创意。邓开平解释:“我们女式服装已经很漂亮了,可是男式服装必须要有这样的改变。按照我演出的经验,服装不好看,确实不够吸引人。”而杨绍全老人却还是习惯玩一些老乐器,抱起一把只剩下一条弦的琵琶,拨弄起来:“这些东西还是比较珍贵的呢,前几年还有美国人专门来照过相……”
村里有“文艺大事”的时候,老人们都会出来坐镇,可真要走出山门,老人们却也相当尊重年轻人的意见,杨绍全老人说,“年轻人把这个舞蹈变得更好看了。”
迁徙的舞蹈
小尧花鼓舞是小尧寨苗家人代代相传的传统舞蹈。小尧寨苗家人最爱跳这个被称为“绑抓哽”的花鼓舞。关于“绑抓哽”,这里的苗家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代,小尧苗家人的祖先在长途迁徙中跨过一条巨浪滔天的大江时,江中有位名叫阿勇的苗族青年为救同胞父老姐妹,跳入江中与恶鱼死斗,苦斗了三天三夜,杀死恶鱼,救出鱼腹中人。大家将恶鱼拖上岸,风干后取下鱼皮,砍下一节鱼尾,送给阿勇,阿勇将一小节鱼皮挂在门后,风吹过,鱼鼓鸣鸣作响。他又将鱼皮放在一棵干枯大空树上,飞鸟投石抛到鱼皮上也咚咚作响。阿勇大受启发,他砍来竹子,照鱼尾做成“哽”,就是芦笙,又拿出祭祀牛皮蒙在空树上,做成“绑抓”就是鼓。后来,每逢节日,他领头教人吹“哽”,击“绑抓”。

㈨ 请问从牡丹江市中心有哪几种方式可以到雪乡(即双峰林场)

到雪乡,主要是靠坐车。从哈尔滨出发,约需要10个小时长途,并且需要中途倒车。从牡丹江或者海林、长汀出发,约需要3到4小时,可以乘坐班车或者包小汽车、微型车前往。 客运站都是大客车。从长汀出发到雪乡(双峰林区),三班车,6:60,13:30,16:50。从雪乡回长汀的发车时间不同,也有三班,分别是5:30,6:30,12:10。票价都是14元/人。行程105公里,需要3.5小时。从牡丹江出发到长汀,每30分钟一班车,票价12元/人。 如果从哈尔滨到海林再入雪乡,可以选择坐火车到海林(大概30—70元以内,不同车次不同价格),然后在海林打夏利小车或微型车直入雪乡,价钱每车200到300元不等,会讲价还可以否则太贵。 每年11月份到次年3月,都是去雪乡最好的季节,建议行程始发点定在牡丹江 第一天,进军雪乡。牡丹江(火车站)打车到“西三条路客运站”(不会超过6元/每车)。坐牡丹江到长汀的客车,(12元,2.5小时),坐长汀到雪乡客车(14元,3.5小时)大概下午五六点钟到达雪乡。 回程的车,就可以自由选择了,我这些都是以前去时的路线,现在回来应该更多选择路线了。 作为过境住宿,海林、长汀到处都是5元到30元一间的多人房间,但洗澡必须到澡堂(3元)。还有一些好的滨馆招待所,海林有:林海大厦,中行大厦等等,还有一些私人开的都不错,干净便宜。牡丹江火车站附近的一些宾馆也都是新装修,条件不错,价位合理。

热点内容
如何画一朵牡丹花 发布:2025-08-29 05:53:38 浏览:603
梦见种盆栽 发布:2025-08-29 05:27:00 浏览:938
赞美紫樱花 发布:2025-08-29 05:19:43 浏览:446
单身狗怎么骂情人节 发布:2025-08-29 05:19:40 浏览:462
七夕玉雕 发布:2025-08-29 05:15:57 浏览:824
黑色玫瑰白金 发布:2025-08-29 05:10:52 浏览:814
盆景制作动物 发布:2025-08-29 05:04:31 浏览:569
荷兰国际花艺学院 发布:2025-08-29 04:52:31 浏览:9
大岭野樱花 发布:2025-08-29 04:51:04 浏览:576
七夕节情头 发布:2025-08-29 04:50:24 浏览: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