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作品百合花

作品百合花

发布时间: 2022-03-09 20:40:13

A. 百合花 是谁的作品

短篇小说吗:茹志娟

B. 《百合花》以《百合花》为标题的意义

表面上指的是新媳妇被子上的百合花,更深的层面表示了以新媳妇和通讯员为代表的军民的纯洁高尚的情怀,寓意着军民之间开着一朵纯洁的花,表现了军民之间纯洁的感情。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

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百合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过程

1、展示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学生阅读作品,梳理文脉

师: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生:“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生: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通讯员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被子。

师:好,下面谁能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生:“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师:概括得很好。这是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来看,文中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线索人物。

师:对,“我”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文中找出原句为证。

生:“生起气来”----“发生了了兴趣”----“从心底爱上了这个个傻乎乎的同乡”----怀着崇敬的的心情怀想他。

师:“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师:那“我”眼中的新媳妇呢?

生:害羞。

师:就此一条吗?新媳妇和小通讯员有——三次相遇,找出第二次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新媳妇为何开始不肯借而后来肯借了,从中再看人物形象。

学生举荐一男一女两同学分角色朗读,提议女生读得太快,不合人物性格,换一女生,略带羞涩,读完后学生鼓掌。

生:新媳妇初到一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她害羞、腼腆,但她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从文中她总是“笑”可看出来。起初不肯借被是不舍,“这是她唯一的嫁妆”,但她又是深明大义的,故最终她还是借了。

生:我认为她与小通讯员的性格还有一共同点,即封建意识。不肯借是因为若把被子借给一陌生男子,怕丈夫回来责怪,这和小通讯员的“男女授受不亲”是同出一理!但“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故还是借了。

师:这就是思考,这就是言这有据的“一家之言”的创新!下面请大家从文中勾勒原句,具体来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生:勾勒原句。细节描写、语言、肖像描写、心理活动。

老师小结: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参照板书“我”对小通讯员情感的变化),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

C. 茹志鹃百合花 赏析

首先,作者在选材方面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虽然作者选择的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但是却并没有正面描写残酷冰冷的战争场面,而是将主要的笔墨用于战斗打响前的一个小插曲和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上尽显清新俊逸的风格。

其次,在神话英雄人物的时代,《百合花》却将英雄当成普通人来写。作品中的英雄是个19岁的出身农民的小通讯员,他憨厚、腼腆、带有几分稚气,在年轻女性面前会手足无措,懂得体谅关心群众,散发出平常、亲切的日常气息。

最后,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传达内心的律动,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性。例如小通讯员借被子时在年轻漂亮的新媳妇面前慌张得连衣服都刮破了,新媳妇要给他缝,他却羞涩得“高地不肯”,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与当时的心理。又如小通讯员在送“我”去包扎所时步枪筒里插了几根树枝,回团部时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表现了小伙子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依恋。

小通讯员牺牲后,当有人想揭掉小通讯员身上盖着的那床绣满百合花的新棉被时,新媳妇那句气势汹汹的:"是我的"。正体现了人民对战士无私的爱。作者以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细腻的谱写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那条新被上的百合正是一朵朵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美好之花。

D. 《百合花》

作者茹志娟,于1958年3月在《延安》上面发表。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她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中那个是反右斗争扩大化,她的家人也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让她无比悲凉的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这篇小说也就从另一方面批评了反右斗争。
故事情节:在文工团工作的“我”被派包扎所工作,团长派一个只有十八九岁的小通讯员给我带路。很腼腆的小通讯员因为我是个女同志,一路上都跟我保持着距离 。到来包扎所后,我被派出去接被子。我拉着小通讯员跟我一起去。我们分头行动,我借到了好几床,他却没有。我就去那家借,后来才知道新媳妇不借的原因。因为那被子是一个新媳妇的嫁妆,被面是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绸缎。新媳妇把被子借给了我,我让小通讯员抱着被子。在他走的时候被门板上的钉子划破了衣服。新媳妇还没来得及给他补好他就走了。把被子送到包扎所后他就离开了。包扎所缺少人手,新媳妇也来帮忙。战斗开始后,有很多伤员送过来。后来送来了一个伤员,是小通讯员。原来他为了保护同志,自己扑在了手榴弹上。最后,小通讯员不治而亡。新媳妇却如同他还没死一样,低着头,一针一针地缝他衣肩上的破洞。并把那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他的身上。

E. 《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1、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2、《百合花》作者茹志娟,(1925——1998)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短篇小说《百合花》 写作于1958年初春,发表在《延河》杂志上。《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这是茹志鹃一生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百合花》是她早期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却已经包含了刻画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学追求。那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通讯员和农村新媳妇都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战争文化背景下,茹志鹃有意识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成“英雄”,或者说是不把他们当作“英雄人物”来写,这是与她对“英雄”艺术形象的认识直接相关。

F. 百合作品有哪些

我个人非常喜欢看《惊爆草莓》、《神无月的巫女》、《圣母在上》,这三部相当于百合番中经典之作,不得不提起。并且是非常正经的百合番,可以慢慢观赏。

  • 小清新百合动漫:

《青之花》 :万城在开学典礼的那一天,与分别10年,去了另一个地的青梅竹马女孩Okudaira Akira见面。篮球部部长和Sugimoto Kyoshiki在学校很酷;明的学生,总是给人一种成熟感的京子。两个女子学校的四位女生从此开始了爱情、复杂而精致的青春故事。

《少女派别》:

在女子学校的舞台上,描写了姑娘们对彼此的爱情。而女子学校行为委员会内藤桃子对女生与女生之间的爱情没有偏见,暗中也促成了许多夫妇的诞生。有一天,内藤桃子邂逅了女孩思信。这是百合花故事的开始!



G. 茹志鹃的小说作品《百合花》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茹志鹃的小说作品《百合花》写发生于前沿包扎所的一个插曲,一个出身农村版的军队士权兵,与两个女性在激烈战斗时的情感关系。表现了解放军的崇敬高品质,和人民真诚爱护解放军这一主题,突出了融洽的军民鱼水关系。

作者在这个短篇中注重构思和剪裁,将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首尾呼应,结构细致严密富于节奏感,通篇一气呵成。

H. 提供一下《百合花》的作者及简介

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3月创作的短篇小说。
小说以淮海战役为背景,通过一位通讯员的工作专和战斗生活,真实属再现了我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
1985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茹志鹃的小说集《百合花》。

I. 百合花茹志鹃写作背景

1957年前后,茹志鹃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的思想。在承受着政治氛围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

回忆起1946年那个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战争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莱芜战役中,她跟随一个通讯员去前沿,在路上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而来,通讯员为了减少伤亡有意拉开距离,她却紧张得不由自主地靠他身边靠近,通讯员一见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

某次战斗时,她和汪岁寒到一个班里旁听开班会,听说了一位排长的事迹,那位年轻的排长是战斗英雄,却很害羞,说说话就脸红,说的也平常的家常话,这种反差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回首往事,茹志鹃感到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

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于是,茹志鹃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的故事,最终完成小说《百合花》。

J. 分析《百合花》的创作风格

短篇小说《百合花》9 写作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
高潮时期,许多作家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家本人在
当时的时代环境里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
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之中
的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
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
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
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10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
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它显然是一篇
不合时宜的作品,由此它在问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当茹
志鹃把《百合花》寄给许多刊物时,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
阴暗,不能发表”. 这样几经周折,终于发表在《延河》杂志上,后
经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的赞扬,才开始受到评论界的重视。
《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
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
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
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
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
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
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
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
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
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
爱情的爱情牧歌”. 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
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
“儿女情”,这是茹志鹃一生为数不多的
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却已经包
含了刻画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学追求。那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通
讯员和农村新媳妇都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
战争文化背景下,茹志鹃有意识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成“英雄”,
或者说是不把他们当作“英雄人物”来写,这是与她对“英雄”艺术
形象的认识直接相关。在她的眼里,英雄应该与平常的人是一样的,
战斗英雄只有在战斗时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就是平常
的人,也会脸红,也会带有女孩儿的忸怩姿态,他们所谈的也只不过
是些家常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通讯员也可以说是一位英雄。由
于作家避开了战斗场面,她就不用去写他的英雄行为,而只是写他平
常的一面。她还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是能够站立得起来的艺
术形象,然后才谈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讯员当作“英雄”
来写,那就得写他的英雄事迹,突出他在战场上勇猛的一面,小说叙
事者只能与“英雄”的同行,不断发现他的优秀品质,也只能成为“
唱颂歌、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按当时审美习惯,作家是不可以让
新媳妇随便笑话“英雄”的,虽然“英雄”可能有暂时的失败(如借
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却会有损于“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
回避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造,只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美学风格而不受当
时流行的创作思潮所左右,这正是茹志鹃的可贵之处。
由于作家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小说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
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现。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
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
这篇小说引人注目的叙事特色就是女性视角,即“我”是个有强烈性
别意识的角色,一开始就写在战争爆发前,因为“我”是女性,才被
团长安排到前沿包扎所,才引出了小通讯员的护送。小通讯员是个刚
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
与异性的交往。为了突出他的后一特点,作者用较大篇幅描写了他与
“我”和新媳妇两位女性的关系。在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
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讯员的性格的重要阶段。作者有意地把这段行军
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总攻之前而不是炮声呼啸的战斗
之中,使得小通讯员不愿与女性接近的个性明显地暴露出来。在这个
过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娇,如走不动路啦,主动与小
通讯员认老乡啦,甚至带有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没有等等,表现出一
种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以反衬小通讯员
的外表腼腆淳朴和内心荡漾着对女性的喜悦。小说写了这么一个情节:
小通讯员完成了任务(护送“我”与借被子)后要回团部,他对这次
与女性接触的经历充满兴奋和感激。作家这样写道: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了几步,他又
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
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
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几乎没有任何议论和解说,小通讯员的一系列动作和那枝不知何
时插在枪筒里的小龚,已经把一种性格的形象活泼泼地表现出来。
新媳妇的出现是在小通讯员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后,作品通过小通
讯员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妇的形象,并成功地将作品的重心转移到
新媳妇身上。新媳妇的出场十分自然而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
正好与结尾时的庄严肃穆形成强烈的对比:

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
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
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
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
的笑料没笑完。

新媳妇的性格塑造,是通过她与小通讯员的关系,或者说是以小
通讯员的最后牺牲为代价来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队去向老百姓借被
子,小通讯员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读者完全可
以通过对小通讯员已有的了解想象当时两人初次接触的“窘状”. 她
心里觉得委屈了小通讯员,所以当小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把
衣服的肩膀处挂了一个口子时,“那新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
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
才会对衣服上的破口子那么敏感,这个口子就永远地留在了新媳妇心
上。因此,当她从众多的伤员中一眼就看见那个露着的大洞时,立即
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作品写道: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
才那种忸怩羞涩完全消失了,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
正一针一线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通讯员的心脏,默默的
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
却象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的、密密的缝
着那个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
异样的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的缝。

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复渲染小通讯员肩上那个破洞,一步步
把新媳妇的感情闸门打开,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当卫生员让
人抬了一口棺材来,要动手揭掉小通讯员身上那床被子时,新媳妇的
感情终于爆发出来。作者用了一连串与新媳妇刚出场时感情色彩截然
不同的词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气汹
汹的嚷了半句”等,然后,为她心目中的“英雄”盖上了那条“枣红
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过这条精心设计和挑选
的有着“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终完成了作者对战争中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赞。

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
称道的艺术特色,但这篇小说在叙事上的特色却很少被注意到。从结
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
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说前三
分之一是写“我”眼睛里的小通讯员形象,中间三分之一还是写“我”
眼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而他们俩唯一的一次单独接触则完全被虚写,
读者并不知道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真实态度。直到小说的最后三分之一
的篇幅里,小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的感情才汹涌澎湃地爆发。但读
者读到这里并不会感到突兀,似乎只有这样表现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逻
辑。这种读者心理上的逻辑,却是由“我”来完成的。小说写了一个
小通讯员衣服被挂破的细节,这个细节先是出现在“我”的眼睛里: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
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而新媳妇对那个破口子有什么想法并没有
正面表达。可是当通讯员的尸体出现时,新媳妇正是从那破口子上认
出了他。这以后,“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
写新媳妇缝衣服上面。这似乎是一个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讯员肩
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后悔”,也就是新媳妇心里的“后悔”,表面
上叙事人在写自己对小通讯员的感想,其实是暗示了新媳妇的内心世
界。虽然小说没有正面写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心里感觉,但叙事人的心
理活动却处处起到了借代的修辞作用。以此类推,小说前三分之一写
"我"眼中的小通讯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介绍人物,而是通过"我"对
小通讯员的接触方式和感想,读者可以联想到小说虚写的那个新媳妇
与小通讯员初次接触的场面以及新媳妇对他的感想,有了这种借代作
用,才会有新媳妇一出场时"笑个不停"的暗示。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
来表达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感情交流,显得含蓄优美,令人回味。

热点内容
古今梅花图片 发布:2025-08-29 18:05:29 浏览:318
exo樱花贵族学院 发布:2025-08-29 18:04:48 浏览:761
山茶花是几点 发布:2025-08-29 17:58:09 浏览:984
梅花儿香评论 发布:2025-08-29 17:58:09 浏览:684
隆冒素兰花 发布:2025-08-29 17:56:52 浏览:232
文心兰花图片 发布:2025-08-29 17:56:51 浏览:35
挽森茶花 发布:2025-08-29 17:56:44 浏览:730
情人节最丧 发布:2025-08-29 17:48:12 浏览:77
红海棠酒店 发布:2025-08-29 17:43:05 浏览:378
盆景树比较 发布:2025-08-29 17:42:28 浏览: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