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丁香圆
① 医学手机app有比较推荐的么
(1)临床资讯和用药指南类:medscape,主要分新闻资讯,药物配伍禁忌,治疗指南,医学计算器,医学培训等。其中药物和治疗指南内容较全,医学培训有视频教学,视频缓冲速度也比较快。另外,还可以一键收藏感兴趣的内容。唯一不好的地方都是英文,不过学过医学的对英文都不怵,推荐试用。类似的APP还可以参考Epocrates、Skyscape等,文献可以参考NEJM this week。(2)临床医疗图片分享类:Figure1,只针对医(学)生专业用户, 用户每天上传大量的照片,大家可以评论、分享、收藏,有些类似微博,朋友圈,用户活跃度比较高,进行病历分析和讨论。毕竟,照片比文字更直接、更有说服力。Figure1极大地保护病人的隐私以及防范其他风险。在丁香园和爱爱医论坛上,病历分析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活跃度。(3)细分专业临床指南类:例如心电图的:ECG-guide,操作简便,实例权威,心电图参考可以给医生、护士、实习学生带来很大帮助;介绍X光学的专业软件ED Radiology;肿瘤(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结肠癌)领域内基于基因组学的治疗指南CancerRx,选择不同时期的症状和指标推荐最佳治疗方案以及药物等等上面推荐是面向医生的APP,下面推荐两个面向患者的服药和疾病管理的两个APP:(4)服药管理类:mango health,主要提醒患者服药,提供药物的使用相关信息,另外会有一些积分奖励活动,界面比较美观、操作简便易懂。此外比较好的APP如:GoodRx,帮助患者找到出售最便宜处方药物的药房,以及扫描药物的二维码可以查询药物的相关使用信息。(5)疾病管理类:Lymphoma,主要针对淋巴瘤患者疾病管理类的APP,打开APP第一个界面时向患者介绍淋巴瘤的基础知识、诊治、治疗方案、患者治疗分享等,另外还包括服药管理,症状、检查指标记录,医生咨询交流,还可以在上面寻找临床试验等,该APP曾获得2013年 Best New Medical Apps.
② 各位大神您好,我做了108例乳腺癌标本,以22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和相应良性增生25例乳腺组织作为对照。
这个首先要看你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首要研究的指标,是探索性的还是有明确的假设要验证,前者一般是看你能获得的标本量和预算,你研究的指标(biomaker?)的发生率;后者则要明确计算样本量。
即使是前者,通常在这种回顾性研究中疾病组和对照组的比例至少是1:1(这个是统计效率最高的情况。
③ 代谢性骨病、骨髓逆转化或转移瘤
综述:转移性骨肿瘤
2014-10-18 01:20来源:丁香园作者:jianmolanyin
字体大小
-|+
骨骼是最常见的转移瘤发生部位之一(最常见的为肺和肝,骨骼排第三),患者常表现为多发转移灶,孤立的转移灶仅占患者的 2%-3%。引起骨转移瘤的原发灶最常见部位分别为乳腺(约占女性骨转移瘤的 70%)、前列腺(约占男性骨转移瘤的 60%)、肺脏、肾脏、甲状腺、胃肠系统及生殖系统。
在常见的实质器官肿瘤中,肺脏和肾脏肿瘤发生骨转移的时间早于乳腺和前列腺。约 3%-4% 的骨转移瘤患者出现转移灶症状时仍不确定原发灶位于何处,这些患者最常见的原发灶为肺脏,其次为肾脏。导致少年儿童骨转移瘤的最常见的播散性肿瘤为神经母细胞瘤和白血病。长骨的骨干及干骺端、脊柱的椎体多发生骨转移瘤,其中骨转移瘤最常侵犯的骨骼分别为椎体(胸椎 > 腰椎 > 骶椎 > 颈椎)、骨盆、肋骨、胸骨、股骨、肱骨近端和头骨。但骨转移瘤很少累及膝和肘关节远端骨骼,这些部位一旦受累,原发灶多位于肺脏或肾脏,转移途径包括血运转移(最常见)和或淋巴道转移。
临床特点
疼痛是大多数骨转移瘤最常见的症状(约占 67%),通常是持续性或者隐匿性的,夜间常可加重。当转移瘤侵犯骨皮质并侵袭软组织时则会出现软组织肿胀,骨骼遭受严重的骨皮质破坏时则会出现病理性骨折,骨转移瘤侵犯脊柱时常为多发病灶,除了原发灶相症状外还可出现腰痛、椎体压缩骨折、脊柱不稳定、脊柱畸形甚至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等。老年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肌肉骨骼疼痛或者既往及近期诊断为远处原发肿瘤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时应高度怀疑骨转移瘤的可能。某些骨转移瘤可能会出现副肿瘤综合征,表现为感觉神经病变、内分泌疾病等,高凝状态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瘤患者中最常见的代谢异常,常与乳腺癌,肺癌和肾癌,骨髓瘤和淋巴瘤有关,低钙血症和肿瘤性骨软化症则很少发生。.
实验室检测
碱性磷酸酶是检测骨转移瘤最敏感的指标,也可用于评估转移瘤的进展。尿中羟脯氨酸增加表明与骨转移瘤导致的骨破坏相关的骨转换增加。同时非特异性的成骨细胞活跃标志物(骨钙素和前胶原 1 羧基末端肽)及破骨细胞活跃的标志物(脱氧吡啶酚和 吡啶类交联的羧基末端肽)也会增加。骨转移瘤特异性检测包括酸性磷酸酶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癌)、尿血液分析(肾细胞癌或膀胱癌)、血清和尿蛋白电泳(多发 骨髓瘤)、外周血涂片和骨髓穿刺(淋巴瘤和白血病)。其他检测如肝酶谱、甲状腺功能检测、血液尿素氮 / 肌酐以及 乳房 X 光检查可能对某些特殊骨转移瘤的诊断有帮助。贫血及肾功能改变时仍不具有特应性,但应考虑到多发骨髓瘤的可能性。
影像学特点
如果怀疑骨转移瘤的存在,首先必须行整块骨的前后位及侧位 X 线片检查,至少 30%-40% 骨转移瘤患者的 X 线片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骨质破坏,根据肿瘤组织组成的不同,病变部位出现溶骨性改变、硬化或者混合样改变。长骨转移瘤 X 线可出现钙沉积、浸润性或虫蚀样骨质破坏,导致病灶边缘不整,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病变皮质出现透亮区(如鲨鱼咬过)。与原发骨肿瘤相比,骨转移瘤的骨质膨胀、骨膜反应、肿瘤骨形成以及软组织肿块较少见。肾癌和甲状腺癌骨转移可能在远处骨质会出现一个大的膨胀性 转移性病灶(“井喷”样转移)。
老年患者遭受轻微暴力便出现骨折,同时影像学检查发现骨折处存在骨质破坏的透亮区时应高度怀疑骨转移瘤的存在。脊柱转移瘤通常首先累及椎体与椎弓根的交界处,椎间隙的高度一般可以保留,继续进展时可出现椎体塌陷或者后凸畸形。
脊柱前后位 X 线片显示椎弓根消失是脊柱骨转移瘤的特征性表现(眨眼征)。MR 可以评估普通 X 线无法显示的其他损伤,比如骨髓病变情况,软组织肿块性质,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情况等,但这些标志性的特点以及转移瘤明显的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对于脊柱转移瘤来说,MR 是评估脊髓受压的理想检查方法。CT 尤其是高分辨率 CT 在判断骨皮质是否中断及预测病理性骨折方面具有优势。核素扫描可用于检测 X 线不能发现的转移瘤病灶,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发现多发转移灶。全身磁共振成像和 PET / CT 检查是检测亚临床骨转移瘤和评估化疗的效果的重要方法。穿刺活检的适用于初次怀疑骨转移瘤的患者(尤其是病变临近组织或器官存在肿瘤的情况)或者既往无孤立性骨病的患者。
鉴别诊断
需要与多发性骨病相鉴别的骨转移瘤包括:原发性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郎格罕细胞增生症、骨髓炎以及儿童白血病和神经母细胞瘤等。虽然临床体检有助于诊断,穿刺活检对于诊断来说仍必不可少,此外穿刺活检样本最好进行组织培养。
治疗
对于骨转移瘤的不同的治疗方案存在较多的争论,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应证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总体来说治疗的目标为缓解疼痛,预防或治疗病理性骨折,提高功能,但不包括治愈骨转移瘤。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应证为小的局限的无症状的转移瘤病灶或者合并症较多的不适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方案包括支具保护,镇痛及放疗以缓解局部疼痛并延缓肿瘤生长。
放疗、激素疗法、免疫疗法、全身放疗及靶向治疗可控制局部原发灶和远处转移灶的病变,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较少远处转移灶的骨相关并发症并预防骨转移,激素可缓解脊髓受压症状。
四肢骨及中轴骨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大部分的骨转移瘤患者可接受非手术治疗,通常可引起较多并发症并需要手术治疗的骨转移瘤包括骨盆、股骨、肱骨转移瘤,其中股骨转移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病理性骨折,约 50% 的病理性骨折发生于股骨颈。手术治疗可缓解疼痛并能有效预防及治疗病理性骨折(长骨的病理性骨折风险可通过 Mirels 评分进行评估,Mirels 评分包括病变部位及大小,病变类型为成骨还是溶骨,是否具有疼痛等症状)。
决定是否手术需要考虑的方面包括预期寿命至少 1-3 个月,患者的功能状态,病变范围及组织学性质。对于大关节周围溶骨性骨转移瘤可采取肿物广泛切除 + 关节假体功能重建,这一手术方案同样适用于对全身放化疗不敏感的骨转移瘤(肾细胞癌、的黑色素瘤和甲状腺癌等)患者。对于长骨转移瘤,跨越整个长骨纵轴的髓内钉疗效明显优于钢板及其他内固定系统。乳腺或前列腺骨转移瘤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时骨愈合的几率明显高于肺癌骨转移患者,可能与前者生存率较高有关。病变部位切除后的骨缺损可通过内固定系统结合骨水泥进行修复。对于含血管丰富的骨转移瘤(肾癌、骨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等)术前栓塞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
骨转移瘤患者行截肢治疗的适应征较窄,只有当转移瘤累及手或足,呈现蕈伞型肿物,感染和顽固性疼痛时方可截肢。手术治疗中轴骨转移瘤时,脊柱病理性骨折的风险难以估计,需手术介入的适应症包括:疼痛、病理性骨折、畸形、脊柱不稳定、出现或者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以及对放化疗不敏感的转移瘤,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较多但基本的手术原则包括:尽可能完整的切除肿物、脊髓或神经根减压、调整并维持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利用椎间融合器等进行椎间融合。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应用于因椎体转移瘤而出现骨折的患者,尤其是乳腺癌骨转移或者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预后及随访
预后及生存率主要取决于其他因素,对于大部分常见的骨转移瘤来说患者存活时间平均为 18.8 个月,其中前列腺和乳腺骨转移瘤生存时间最长,预后最佳;肾及甲状腺转移瘤生存时间及预后居中;肺癌骨转移最差。
④ 丁香园医学影像,钼靶:乳腺炎症与炎症性乳癌如何鉴别
急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多见于哺乳期多见于非哺乳期病程短,预后良好长,且顽固局部症状好发于乳房的下部象限,或深部,有红肿热痛或化脓。好发于乳晕部,大多有乳头先天性凹陷史,脓液中夹有豆腐渣样、极臭的分泌物,部分可形成瘘管,创口反复发作全身症状寒战、高热,浑身乏力,大便干燥急性期可有发热,但不如急性乳腺炎那样高,慢性期一般无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升高溢液涂片或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的浆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乳癌又称弥漫性乳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乳腺癌。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乳房红肿、疼痛亦很明显,但一般局部没有肿块可扪及。肿瘤发展迅速,常累及整个乳房。由于其恶性程度高,病理切片见癌细胞呈弥漫性,乳房和乳房淋巴管内充满大量癌细胞。炎性乳癌亦好发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由于其来势凶猛,转移出现早且广泛,患者常于1~3年内死亡。
两者的主要鉴别点为:①两者均可见到乳房部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但急性乳腺炎时皮肤红肿可较局限,亦可较广泛,颜色为鲜红;而炎性乳癌时皮肤改变广泛,往往累及整个乳房,其颜色为暗红或紫红色。急性乳腺炎时皮肤呈一般的凹陷性水肿;而炎性乳癌的皮肤水肿则呈“橘皮样”。②两者均可见到腋下淋巴结肿大,但急性乳腺炎的腋下淋巴结相对比较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推之活动性好;而炎性乳癌的腋下淋巴结肿大而质硬,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用手推之不活动。③从全身症状来看,急性乳腺炎常有寒战、高热等明显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而炎性乳癌通常无明显全身炎症反应,如伴有发热,则为低热或中等热度。④从病程来看,急性乳腺炎病程短,可在短期内化脓,抗炎治疗有效,预后好;而炎性乳癌则病情凶险,一般不成脓,不发生皮肤溃破,却可延及同侧乳房以外的颈部及手臂,甚至可侵及对侧乳房,抗炎治疗无效,预后差。
⑤ 乳腺癌转移骨癌已经只能考奇迹了吗
二楼和三楼请你们没有专业不要瞎说特别是二楼的人,你了解吗?你不了解乳腺癌发表这样的言论非常的垃圾知道吗?骨转是乳腺癌最轻也是最常见的转移,只要控制得当,很多人都能长期正常生活,重要的心理调节和选择科学的治疗方式
⑥ 什么原因导致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增加
围绝经期尽管仍然有月经出血,但 FSH 水平已升至绝经后水平(>20IU/L),而 LH 仍在正常范围,雌二醇水平会出现轻度的升高,这种现象可由这个时期卵泡对升高的 FSH 水平的反应升高来解释。因此相对而言,雌激素水平并不低,缺乏的是孕激素,在这个过程中,卵巢功能是处于一种波动性下降中的。需要注意围绝经期妇女仍有意外妊娠的可能,除非 FSH>20IU/L 和 LH>30IU/L。
绝经期的激素补充治疗(HRT)指什么?
HRT 主要指对卵巢功能衰退的妇女,在有适用证、无禁忌证的前提下,个体化给予低剂量的雌和(或)孕激素药物治疗。对于有子宫者需在补充雌激素的同时添加孕激素,称为雌、孕激素治疗,而对无子宫者则可采用单纯雌激素治疗。其治疗的总体原则为:个体化用药,采用最低有效剂量,不限制 HRT 期限,有子宫的妇女必须添加孕激素。
HRT 的适用证包括:
1. 为缓解绝经症状(血管舒缩症状、精神神经症状及与其相关的睡眠障碍等)的首选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2. 可改善泌尿生殖道萎缩相关的问题(如阴道干涩、疼痛、排尿困难、反复发作的阴道炎、反复泌尿系感染、尿频、尿急等)。
3. 是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之一。
HRT 的禁忌证包括:
1. 已知或怀疑妊娠;
2. 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即使只有 1 次绝经后出血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绝经后妇女阴道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厚度>0.5 cm 或回声异常时应先排除子宫内膜的病变。
3. 已知或怀疑患有乳腺癌;
HRT 可增加乳腺癌的复发,迄今为止,乳腺癌仍是 HRT 的禁忌证。
4. 已知或怀疑患有性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
(1)子宫内膜癌:单用雌激素可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增高,但对所有有子宫的患者在 HRT 时添加孕激素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无增加。到目前为止的多数资料表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使用 HRT,并未增加肿瘤复发的风险,反而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这些患者 HRT 时是否加用孕激素尚存在争议,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加用孕激素对这些患者有益。
(2)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雌激素明显相关。对癌肉瘤目前尚无研究报道术后使用安全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禁忌激素治疗。
(3)卵巢恶性肿瘤:目前尚缺少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HRT 在卵巢癌术后的患者中应用是安全的。子宫平滑肌肉瘤:该型子宫肉瘤为非激素依赖型,HRT 并非该类术后患者的禁忌证。
5. 患有活动性静脉或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最近 6 个月内);
在活动期(血栓发生 6 个月内),应避免应用 HRT。既往(>6 个月)出现过静脉血栓栓塞的妇女应用 HRT 勿口服用药,经皮给药不增加风险。
6.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7. 血卟啉症和耳硬化症;8. 脑膜瘤(禁用孕激素)。
HRT 的慎用情况:
慎用并非禁忌,这些情况是可以应用激素补充治疗的。但应用过程中应谨慎对待,密切随访。这些情况包括:
1. 子宫肌瘤;
目前 HRT 对子宫肌瘤体积的影响尚存在争论,考虑到子宫肌瘤在绝经后倾向于稳定和萎缩,一般认为 3 cm 以下小肌瘤影响不大,5 cm 以上肌瘤可能会增大。口服给药途径可能比经皮途径给药更安全。
2. 子宫内膜异位症;
无论患者有无子宫,HRT 时均建议采取连续联合疗法或替勃龙,雌激素建议采用超低剂量,孕激素应采用连续联合疗法,不建议采用周期疗法。建议采用最低有效剂量进行治疗。
3. 子宫内膜增生史;
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未经治疗的患者,应在进行 HRT 前先针对内膜增生进行恰当的治疗直至完全逆转。从保护子宫内膜的角度,连续联合方案可能优于序贯方案。
4. 有血栓形成倾向;
HRT 与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其风险在开始 HRT 的前 6 个月~一年之间最高。
目前研究显示经皮吸收雌激素可能不增加血栓形成倾向,可用于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需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种属差异,血栓倾向和血栓性疾病发生率相对较低,具体相互影响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确定。
5. 胆囊疾病、癫痫、偏头疼、哮喘和高催乳素血症;
雌激素可能增加胆汁结石的形成,某些妇女用药期间易患胆囊疾病。有研究发现经皮雌激素并不增加胆汁饱和度,提示经皮雌激素引起胆结石的可能性较小。
6. 尚未控制的糖尿病及严重高血压;7. 系统性红斑狼疮;8. 乳腺良性疾病;9. 乳腺癌家族史。
作者:杨孝明
链接:http://obgyn.dxy.cn/article/489603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
⑦ 癌旁组织怎么定义的,与正常组织怎么区别
1、 一般认为,小于3cm为癌旁组织,3——5cm为近癌组织,大于5cm为远癌组织。具体到结肠癌,也有认为小于2cm的为癌旁组织的。
2、 癌旁组织是指距病灶2cm的组织.部分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染色.光镜下可见细胞浆或核被染成黄色或棕色,呈现阳性反应。
3、 肉眼可见边缘以外1cm区域。癌旁不同于正常,是non-tumor。
以上3种解释应该都正确,只不过适用于不同的癌组织样本。
具体也需根据临床上肿瘤实际生长情况而定。针对肝癌的早期症状早期发现,关于小肝癌的定义现在有几种说法,我们国家一般定义五个公分以下叫小肝癌,国际抗癌协会定的标准是在两个公分以上。过去因为检查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发现小肝癌不太容易,现在随着医学的发展尤其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对小肝癌的诊断比以前越来越成为可能。这是在早期发现,在肿瘤比较小的时候。
肝癌的早期症状要早期发现,我们知道中国的肝癌是从肝炎、肝硬化发展过来的,从肝炎、肝硬化发展到肝癌是一个过程,我们通常说的三部曲。肝炎、肝硬化如何转化成肝癌?从病理上发现,首先是病人在肝炎转化为肝硬化的时候有一个肝组织弥漫性的增生,正常的肝组织结构被破坏了,形成结节叫再生结节,这是一个良性结节,如果这个结节再进一步发展,细胞不断增生的话,就发展成发育不良性结节,这种发育不良性结节很容易转变为肝癌,叫做癌前病变。我们通过一些方法发育不良性结节,如果发现已经发展到癌前病变了,及时通过医学手段进行干预来阻断进一步发展成肝癌,也可以达到肝癌的早期发现的目的。
⑧ 57岁,乳腺癌术后化疗后ER\PR强阳性,her-2阴性骨转移,本人ER\PR强阳性,her-2阴性,术后分期三期,予AC
还是要看中医才稳妥啊。
⑨ p63阴性是什么意思
P63是肌上皮细胞标志物,阴性代表是浸润性癌。考虑可能是存在乳腺导管内恶性肿瘤。
阳性阴性的判断标准的激素水平。
早期表现:
早期乳腺癌往往不具备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了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使其缩短并失去弹性,牵拉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酒窝征”,即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
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即乳腺皮肤出现许多小点状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样。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在主癌灶周围的皮肤形成散在分布的质硬结节,即所谓“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腺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以致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
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9)乳腺癌丁香圆扩展阅读:
预防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所以还没有确切的预防乳腺癌的方法。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乳腺癌的预防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
2.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婴幼儿时期注意营养均衡,提倡母乳喂养;
儿童发育期减少摄入过量的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
青春期不要大量摄入脂肪和动物蛋白,加强身体锻炼;
绝经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肥胖。平时养成不过量摄入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等饮食习惯,少食腌、熏、炸、烤食品,增加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胡萝卜素、橄榄油、鱼、豆类制品等。
4.积极治疗乳腺疾病。
5.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
6.不长期过量饮酒。
7.在乳腺癌高危人群中开展药物性预防。美国国立癌症中心负责开展了三苯氧胺与雷洛昔芬等药物预防乳腺癌的探索性研究。
⑩ 重症急性胰腺炎
胆结石与胰腺炎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由于结石的梗阻导致胰腺分泌的化学物质不能顺利通过胰腺管道排除,致胰腺自身被所分泌的物质消化,导致胰腺炎的发生。所以,首先要解决结石对胆道的梗阻,这是关键,不然很容易胰腺炎的再度发生。
另外不能暴饮暴食,
戒酒也是很重要的。
你说患者不想吃饭,那很自然呀,由于胰腺分泌的物质是帮助消化的,现在被结石梗阻了。不能排到十二指肠,所以就不能消化食物了,当然就没有食欲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