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雕塑
A. 中世纪到近代【比如上世纪20年代】,欧洲贵族喜欢在家具上雕刻什么花
法国人喜欢雕刻白色的百合花。
因为百合花是法国皇室以及巴黎的象征,许多小贵族都为了攀附权贵的,都喜欢用这种百合花来彰显自己出身高贵。
B. 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家把国家比作母亲
“祖国-母亲”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作为一种“隐喻结构”,它通.过“拟血缘关系”映射.了个体与国.家间的关系,建构了国.家的合法性,也塑造了公.民的国.家想象和国.家认同。“祖国.母亲”是一个将人.伦伦.理转化为政.治伦.理的隐喻概念,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从历.史来看,“祖国.母亲”的政.治隐喻是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和民.主革.命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她主要来自对欧洲政.治文化的移植。这一隐喻植根于西方的宗.教及政.治传统。晚清以来,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引入,这种国.家象征女性化的欧洲传统也传入中.国,法国及苏联政.治文化的影响尤其明显。这一隐喻的移植与内化也受到中.国自身政.治演变逻辑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为一个来源于人们生活经验的“实体隐喻”,“祖国.母亲”具体可感,这一隐喻因而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但从历.史来看,这种人格化的、女性化的“祖国.母亲”隐喻,其出现的时间并不悠久。实际上,在汉语中,现代意义上的“祖国”这个词语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在之前的汉语文献中,“祖国”只代指“祖先以来所居之地”。
据考证,中.国人称呼自己的国.家为“祖国”应该是从清末的一批留日华人开始的。邹容1903年初在日本所作的《革.命军》中多次使用“祖国”一词。秋瑾也有“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的诗句(《柬某君》)。梁启超则在新旧两种意义上使用“祖国”一词,在1902年所著的《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称“吾祖国前途有一大问题”。梁启超在1905年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也使用了“祖国”一词。实际上,“祖国”一词在20世纪之后的中.国才逐渐成为现代国.民国.家的代称,这当中应该经过了日语的中介。
而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并形成一个固定的隐喻结构则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它最早在文学领域中.出现。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对促成这一隐喻结构的形成及广泛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作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故作歌“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七子之歌》引言)。诗中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将割让的殖民地比喻为“子女”,字里行间充满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七子之歌》的广为流传,使“祖国.母亲”的类比在全国的白话文中流行开来,也标志着“祖国.母亲”这个概念隐喻的正式形成。
20世纪20.年代以后,“祖国.母亲”的隐喻开始慢慢向各种文本繁衍。仅在现代诗歌语料库中,就有16首重要诗人的作品中.出现过“祖国是母亲”的概念隐喻,出现频率非常之高。而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的使用和引申,通.过文学和艺术传播渠道,形成了一个以“祖国.母亲”为核心意象的抒情话语网络,其影响也从文学领域扩散至政.治社.会领域。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直到今天,它已然是我们语汇中的一种“超稳定结构”。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可以看出,“祖国.母亲”隐喻结构的核心是将“母亲”和“儿女”的血缘关系和情感体验投射和迁移至“祖国”和“国.民”的关系上,进而使后者的关系变得可理解和可体验。而从事实层面看,国.家和子民之间当然不可能存在血缘关系。
按照洛克、卢梭等人的说法,国.家与国.民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是通.过社.会契约而形成的共同体。国.家和“母亲”的角色也是有根本差异的。正如刘擎教授所言:“与父母之爱不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感远不如前者那样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因为国.家或民.族并不具有像家庭(以及宗族、部落、村落、地方社区甚至城市)那样的经验具体性和直接可感性。人们对国.家观念的理解,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都不是‘现成的’而是‘养成的’。”但通.过“祖国.母亲”这一隐喻,“现成的”和“养成的”这两种东西融为一体,这正体现出隐喻的“创造性功能”。
“祖国.母亲”隐喻中的两种角色类型
布莱克(ВLack)认为,一个隐喻包含两个主体,即喻体和本体,或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和始源域(source domain)。隐喻意义的产生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交互通.过映射(map onto)的方式进行。“映射”可以通.过“是”或“像”等语法和修辞手段唤.起“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祖国.母亲”实际上包含了“祖国是母亲”和“祖国像母亲”两种意象关联。这两种关联就建立在对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的唤.起、建构和强化上。
作为喻体,“母亲”有多种形象和内涵,她既是伟大的、坚强的,有时又是柔.弱的、悲伤的。历.史地来看,“祖国.母亲”的隐喻所包含的形象、角色与“母亲”的内涵十分相似。在笔者看来,近代以来的“祖国.母亲”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强者”或者说“庇护者”的“祖国.母亲”;另一种是作为“弱者”或“被庇护者”的“祖国.母亲”。
中.国“祖国-母亲”的隐喻产生于近代以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语境下,国.家四分五裂,民.族危亡迫在旦夕,因此作为“弱者的母亲”是“祖国.母亲”最早的喻象。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祖国.母亲”丢失了孩子,显然就是一个“骨肉分离”的“受难者”。
而“九.一.八”之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民.族主.义及其构建也掀起了新的高.潮。如同“中.华民.族”的观念形成一样,反帝.国主.义侵略和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加速了这一概念的形成。“祖国.母亲”的政.治隐喻也一样。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这一隐喻更加频繁见诸于各种文学艺术作品。
如1935年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站在欧洲、美洲各位华贵的太太面前,固然是深愧不如,就是站在那日本小姑娘面前,也自惭形秽得很呢!”在各种诗歌中,这一时期的“祖国”也频繁地以一位“受.辱”的母亲形象出现。如七月派重要诗人胡风1937年的《为祖国而歌》一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侮辱”“苦难”“眼泪”“呻.吟”“蹂.躏”“屈辱”“挣扎”等都是那一时期“祖国.母亲”隐喻的关键词。
1949年以后,中.国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祖国.母亲”的受难形象开始被新的形象所代替。“苦难的母亲”的喻体转变成为“新生的母亲”“强大的母亲”喻体。如冰心在《祖国.母亲的心》一文中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河山被开发了,和煦的东风吹拂着,遍地进散着新土的芬芳,崭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飞跃发展,我们多么需要更多的劳动双手呵!”
作家巴金在《我们伟大的祖国》(1959年)一文中将“祖国.母亲”的新生描述为“返老还童”,抒发了生活在新中.国.母亲庇护下的无比幸福之情。
孤儿们终于找回了自己的母亲,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一盘散沙上面出现了。东方的天空中升起了一轮鲜红的太阳。祖国带着笑容站在我们的面前,展开两只胳膊,把我们大家全抱在怀里,而且抱得那么紧,一刻也不放松!我们中间哪一个不带着哭泣又带着笑声接连地唤“亲爱的妈妈”?哪一个不充满幸福地感觉到自己和祖国中间那种血肉相连的关系?国.家变了!社.会变了!人也变了!这十年来我们走了多么远的路程!这十年来我们有了多么大的变化!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这十年来我们写出了多少振奋人心的诗篇!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飞奔。
可见,1950年代的“祖国.母亲”已经一改1949年.前母亲的“受难者”形象,面目焕然一新。而50年代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于建构“伟大的祖国.母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数的作家、艺术家充满深情地歌颂国.家的伟大和祖国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尽管1949年以后中.国政.治曲折发展,但“祖国.母亲”的形象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1⑨80年代后,随着中.国与全球交往的增加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歌颂“祖国.母亲”的课文、歌曲、艺术创作及全国性的教育活动等有增无减,借助各种大众传播的力量,“祖国.母亲”的隐喻已经变得“日常化”,其形象也愈发“高大”。
“祖国.母亲”的隐喻结构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祖国.母亲”实质上是一种对母.子血缘关系的模拟和再现。从社.会生物学的视角看,血缘关系是建立在人类生物学基础上的最为亲.密的一种关系,尤其是母.子(女)关系,它几乎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化灌输就能形成紧密联结。
由于“祖国-母亲”模拟了这样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血缘关系,因此具有一种几近“天然的”合法性。当“祖国”变成了“母亲”,“祖国”的合法性就建立在“母亲”的合法性之上,母亲的善良、慈爱以及对儿女的养育为“祖国”及“爱祖国”的正当性提.供了人.伦基础。显然,这一政.治隐喻彰显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也界定了国.家与国.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那么,这个具有重要政.治功能的“祖国.母亲”的隐喻又从何而来呢?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国.家”或“民.族主.义”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就有,如《论语·微子第十八》中也有“父母之邦”的说法,但传统中.国是一个男权主导的“君父一体”的政.治结构。因此,“祖国.母亲”这样一种国.家象征的女性化现象,其渊源显然是移植自外部而不可能是从传统中内生的。
“祖国.母亲”政.治隐喻的欧洲渊源
中.国人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及爱.国主.义观念直到近代才开始形成。在此之前,中.国人只有朝.廷和“天下”的观念。19、20世纪之交,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意识才逐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
陈独秀在《实奄自传》中回忆,直到1902年八国联军以后他才知道世界“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应当尽力于这大家的大.义。”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根本不知道“国.家”和“爱.国”为何物。正如梁启超指出的:“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中.国人形成现代的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观念,是受到西方民.族国.家及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所致。
姜义华先生指出:“近代国.家形态,就中.国而言,不是传统国.家形态在近代社.会发展基础上的自然转型,而是主要藉助对西方近代国.家的认同与移植建立起来的。”因此可以肯定,近代中.国“祖国.母亲”的隐喻也只能是从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的话语当中借鉴而来。实际上,早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祖国.母亲”隐喻形成之前,在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民.族国.家话语建构中,“祖国.母亲”的隐喻早已出现了上百年的历.史。
欧洲“祖国”象征的女性化及其宗.教色彩
在西方,“祖国”一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时代,从古典时期的patria,到现代政.治中的patrie,veterland,motherland,“祖国”的概念具有多重含义,也历经演变,这一词语浓缩了西方几个世纪的历.史与社.会变迁。
美国学者毛里齐奥·维罗里(Maurizio Viroli)在梳理西方爱.国主.义的历.史时指出:“现代的爱.国主.义话语是建立在古人遗产的基础上的。现代哲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诗人都从古希腊罗马寻找爱.国主.义的宗.教与政.治内涵。”
在欧洲,“祖国”与“热爱祖国”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美国学者里亚·格林菲尔德在《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一书中详尽阐述了欧洲民.族主.义的历.史来源,他指出欧洲人对“祖国”的爱一开始就是与对宗.教的虔诚、对国王的虔敬关联在一起的。在中世纪的西欧,“爱.国主.义”根本上是一种基.督教情感。“不论当patria一词被解释成‘天国’,还是当它指代人出生的地方时,都是如此。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为了国.家而牺牲生命的虔诚越来越受重视。尘世间的祖国由于与宗.教有关系而被神圣化,因此它后来能够成为神圣的来源。”
法国学者吉尔·德拉诺瓦(Gil Delannoi)也认为,欧洲“为民.族献身”“为祖国牺牲”的现象和理念只有在欧洲浓郁的宗.教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否则难以想象。
理解欧洲的“祖国”概念要置身于其宗.教和历.史传统,理解“祖国.母亲”的隐喻也一样。早在16世纪,法国就出现了民.族主.义建构中的“法兰西母亲”的隐喻。倡导“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家将法国想象成一个妇女,一位母亲,她所生的孩子之间的宗.教冲.突撕.裂了她的身.体,蹂.躏了她的灵魂。
当时的作家也经常引用“法国.母亲”形象:“法国,艺术、武力和法.律之母亲,长年以来你用你的乳汁哺育我。”法.王亨利四世的医生热拉尔·弗朗索瓦(Gerard Francois)曾在给国王的名为《法兰西伟大躯体的病痛》献辞中写道:“陛下,既然上帝使我在血统和名字上都是法兰西人,因此……我最忠诚于我祖国的利益……当我看到祖国受到折磨的时候,我要给予她我力所能及的支持,这是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欠母亲的。”
1765年狄德罗第一版的网络全书中收录的“祖国”这一词条中就有:祖国是每一个人的第一个母亲。可见,祖国.母亲在西方观念认识中,具有普遍性的认识。
这种“祖国.母亲”的隐喻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并在大革.命时期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的建筑材料。在法国大革.命中,“救国”(la salut puВLic)的观念贯穿了始终。这个观念的背后是一种新型的国.家观念。祖国既是依法.治理的共同体,更是一种情感的共同体。圣茹斯特(Saint-Just)就将祖国这种共同体比喻成是“每个小家庭的圈子通.过那种子女对父母的爱一样的感情连接起来的整体”。
“祖国.母亲”及“祖国儿女”的隐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宣.传与动员中十分普遍。1792年2月1日,巴黎圣安托瓦郊区的公.民向议会捐献长矛,并发出呼请:“请接受我们的长矛和忠诚吧,尊重公共的意愿,这能拯救我们的祖国,这也是祖国儿女传达给主.权人.民代.表的心声。”
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更致力于将法兰西传统的女性形象转化为爱.国主.义的素材,他大力宣.传“祖国是所有人.民共同的母亲”这一观念。1793年12月15日当内战的前线传来13岁孩子因反.抗叛军而不幸被杀的消息时,罗伯斯庇尔立即决定以母.子意象来进行宣.传,树立“祖国.母亲”的公.民信.仰。1793年12月28日,他在导报上歌颂约瑟夫·巴拉(Joseph Bara)赡养.母亲为国牺牲的英雄事迹,称约瑟夫·巴拉“用其所有来回报母亲,再也没有比此更完美的例子用来激发对荣耀祖国和美德的热爱了”。
在法国大革.命后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使得罗伯斯庇尔急需建立一种新的公.民宗.教,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国.民团结。这个新宗.教就是“祖国信.仰”。而“祖国.母亲”隐喻的构建,是这个公.民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这种隐喻不仅影响了法国,也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而传播至其他国.家。
欧洲“祖国.母亲”隐喻的原型
在笔者看来,欧洲“祖国-母亲”的隐喻主要有两个原型或来源:一是古代希腊罗马的“女神”崇拜。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出现,女神被视为一种精神象征,进而被整合进政.治民.族主.义的建构中。通.过拟人化手法来表达抽象概念的做法,是西方政.治社.会化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这一传统并没有因为反宗.教的政.治运.动而中断。
我们发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许多政.治象征都是女性化的。莫娜·奥祖夫在《革.命节日》中写道:“我们在革.命节日里看到,守护女神有自.由女神、胜利女神、理性女神和共.和国女神,虽然没有法兰西女神和祖国女神,但这个看不见的‘女神’却主.宰了整个节日。”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激进的革.命理想主.义者,希望在法兰西建立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共.和国,女神形象十分适合成为这种“政.治图腾”。法国大革.命将“高举着法.律和法兰西盾徽的女性形象”图腾化,这成为法国.民.族主.义建构的重要话语和象征策略。
这种象征和话语呈现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在美术作品中,法国绘画大师杜米埃创作了油画作品《共.和国》(1848年),它表现了一幅“祖国.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她的子女——人.民的亲切的形象。这一隐喻主题在德拉克洛瓦创作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吕德创作的雕塑《马赛曲》(1836年)等艺术作品中也能观察到。显然这种大革.命文化是对法国文化传统中对女性或母性崇拜传统的转化。
这种转化和女性隐喻具有重要的大众动员功能,尤其在征兵与军事战争中,“祖国.母亲”的隐喻有利于武.装全体公.民以保卫祖国。正如法国学者吉尔·德拉诺瓦(Gil Delannoi)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中所指出的:“近乎女神,要求其子女献身的‘祖国.母亲’,出现在平等主.义的社.会里,其中所有人都为民.族的有机整体服.务,而当民.族成为在历.史扮演其生命和命运角色的集体性人物时,这一专横的母亲便登上统.治者的宝座。”在女神般的“祖国.母亲”面前,每个平等的公.民,都需要为她奉献自己的一切。
欧洲“祖国.母亲”隐喻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基.督教中的“圣母崇拜”文化。例如法国人,对圣母的崇拜古已有之,它和王.权崇拜以及王.权的神圣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莱特·博纳(Colette Beaune)考察了法国国王通.过百合花接受天恩和被神圣化的过程。百合花原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法兰西君主声称特别忠诚于她,因此,百合花就成了王室权威的象征。
国王.权威通.过象征性转移,“混淆了上帝之母和法国国王的形象。在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将国王们笼罩在玛利亚的神圣光环下。对玛利亚的崇拜同对国王的崇拜在贞洁的百合花标志中融合在了一起,它同时又是王室的标志。二者都由百合花来代.表,并统.一于百合花中”。
在现代意义上的法国.民.族主.义诞生以前,“国.家”与“国王”,“爱.国”与“爱王”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对祖国的崇拜”与对“圣母”的崇拜也是交织在一起的。在民间文化中尤其如此。我们可以从法国人对圣女贞德的崇敬中看出“圣母崇拜”对法国式爱.国主.义的影响。正如19世纪的浪漫史家儒勒·米什莱(JuLЕS Michelet)所指出的,贞德是法兰西民.族最初的祖国意象,近代法兰西的爱.国主.义诞生于这位女性身上,这显然不是偶然。
而在俄罗斯的斯拉夫文化传统中,女性崇拜的传统也十分悠久。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论述俄罗斯文化的特征时就曾指出“俄罗斯民.族之魂”的女性气质。在古罗斯接受基.督教以后,受原始女神崇拜及东正教“圣母崇拜”的影响,女性也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在俄罗斯文化中,女性因为她们美丽、强大而被赋予了“拯救”的使命。
“只有女性才能拯救俄罗斯”是许多俄罗斯文学、艺术的主题。在俄罗斯的东正教中,圣母崇拜更是十分普遍,这对俄罗斯人的国.民性格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苏联成.立后,沙俄时期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实际上,苏联的政.治宣.传充满了“弥赛亚主.义”的气息,对东正教传统中的仪式、隐喻和象征等都进行了吸收和转化。东正教和沙俄传统中的“圣母崇拜”和爱.国主.义显然也被苏联所继承和吸收。
实际上,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不久,就“创造性”地复活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就在1934年,这个一度被认为在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意识中身败名裂的‘祖国’一词,被布尔什维克恢复了名誉,而且注.入了新的内容,变成了‘社.会主.义祖国’和‘苏联爱.国主.义’。”苏德战争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与沙俄传统时代一样,女性形象被苏联有机地整合进了爱.国主.义的话语中,表现在教育和宣.传上,“祖国-母亲”的政.治隐喻在苏联十分常见。
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期间,爱.国主.义高涨,“祖国.母亲的召唤”就是各种政.治宣.传中的重要主题,这在许多宣.传画中有所表现。1941年,由伊·莫·托依泽创作的《祖国.母亲在召唤》是这种政.治隐喻的代.表。宣.传画上隐喻“祖国”的“母亲”神情严峻,目光坚定,充满激.情,她正在号召她的儿女拿起武.器,打败侵略者。这幅宣.传画大量印刷,在战时发挥了巨大的感.召和激励作用。
另外如《红军战士,救救我们》(柯列茨基,1942年),《红军战士,一切希望都在你们身上!》(依凡诺夫,1943年)等,表现的都是“坚定”或“充满期待”的母亲形象。苏联莫斯科国.家艺术出版局1948年编辑出版的《苏维埃宣.传画三十年》一书中说:“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苏联人.民这个主题是苏维埃宣.传画创作的中心主题。在宣.传画面前摆着的任务不仅仅是去影响观众的理智,而且也要去影响其感情、良心和意志。”
“祖国.母亲”的具象化无疑可以影响受众的情感。从宣.传效果看,这些宣.传画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激发士气、广泛动员的效果。
除了宣.传画,苏联“祖国.母亲”的雕塑也十分常见。1960至1967年在伏尔加格勒的玛玛也夫高地,苏联建成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英雄纪.念碑》,其中最壮观的就是《祖国-母亲》雕塑,它高达104米。“祖国.母亲”右手高举着利剑,左手直指柏林,意味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扭转了苏德战争的局面。
在《祖国.母亲》雕像的下面,还建有一座圆形的纪.念厅,纪.念厅对面广.场的中心水池中的也有一座雕刻,题为《母亲的忧伤》,意喻着祖国永远怀念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祖国”的人格化和女性化,使“爱.国主.义”变得容易感知和理解。作为多民.族国.家,“祖国-母亲”的隐喻使苏联人.民能够团结一心,在战争及社.会建设中激发出强大的动力。实际上,这正是政.治隐喻的功能所在。
中.国对“祖国.母亲”隐喻的移植和内化
中.国对法国及苏联“祖国.母亲”隐喻的移植
与欧洲及苏俄相比,中.国历.史上没有尊崇女神及圣母崇拜的传统,女性化象征难以被铸入民.族国.家的构建话语当中。不过晚清以来,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引入和传播,这种“革.命化女性”的欧洲传统也传入中.国。我们可以观察到,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显然吸收了欧洲的这种政.治文化。
在晚清的政.治文化语境中,西方塑造出来的革.命化身的“女神”形象一度变成了中.国人口.中的“西方美.人”。在晚清西学东渐及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中.国人发现并热情引进了西方的“革.命女神”。当时出现了众多诸如《外国列女传》《世界十女杰》《世界十二女杰》等这类颂扬西方革.命女杰的编译著作。这些读物中的“西方美.人”既成为先进的中.国女性师.法效仿的完美典范与理想榜样,也成为知识精英构建爱.国主.义话语中的重要原料。
如热情鼓吹“欧风美雨返精魂”的秋瑾就以俄国的苏菲亚、法国的罗兰夫人等西方女杰作为“精神导师”。在秋瑾遇.害后,时人献诗“献身甘做苏菲亚,爱.国群推玛利侬”。台.湾学者刘人鹏对“西方美.人”在晚清民.族国.家建构中的隐喻意义做过精彩的分析。在她看来,“‘西方美.人’与‘二万万女子’是在国族欲.望成为长生帝.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被生产出来的比喻”。
前苏.联《祖国-母亲》雕塑
C. 各个国家送礼物的禁忌
中国人送礼禁忌:1、不能给恋人送伞哈!伞和散音同。2、不送绿色帽子给男人,表示妻子不忠。3、不能给老人送钟在中国,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贫穷之色。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丧之色。4、如不能为健康人送药品,不能为异性朋友送贴身的用品等。
英国人送礼禁忌:一般送价钱不贵但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切记不要送百合花,因为这意味着死亡。
您可能也喜欢:女儿节的别称叫什么?世界环境日是哪天?详解:什么是风俗文化?盂兰盆节的来历与习俗
美国人送礼禁忌:送礼物要送单数,且讲究包装,认为蜗牛和马蹄铁是吉祥物。
法国人送礼禁忌:1、不要送菊花,杜鹃花以及黄色的花。2、不要送带有仙鹤图案的礼物,认为仙鹤是愚蠢的标志。3、不要送核桃,核桃是不吉利的。4、不给女士送香水,被认为过分亲热。5、法国人喜欢那些融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礼物。比方说可以是印有美景良物的风光杂志、画册、一幅装潢精美的芭蕾舞剧照或者是蕴意深刻的小工艺品。
您可能也喜欢:解析: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解析:中元节出生的人命运好吗?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有关故事盘点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德国人送礼禁忌:1、德国人是很会挑剔的,包装要力求尽善尽美。2、德国人不习惯玫瑰送人,他们认为玫瑰是情人间的专利,万勿送给主顾。3、德国不喜欢别人送厚礼,送礼超过一定金额必须纳税。4、送花不能送十支,他们反感“成打出售”的物品。5、带有“黑猫”和“喜鹊”图案的物品不能作新年礼物。德国人认为,看见黑猫会带来不幸,因为黑猫是邪恶女巫的化身。喜鹊有“小偷”的恶名。
澳大利亚送礼禁忌:1、在数目方面,受基督教的影响,澳大利亚人对于“13”与“星期五”普遍反感至极。2、在人际交往中,若澳大利亚人应邀出游,请不予以拒绝,会被他们理解成不给面子。3、澳大利亚人崇尚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乐于保护弱者。除了保护老人、妇女、孩子、弱小种族之外,他们还讲究保护私生子的合法地位,甚至将保护动物看作是自己的天职。4、金合欢花与桉树,是澳大利亚人最喜欢的植物,并且被视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因此,它们分别被定为澳大利亚的国花与国树。5、澳大利亚人最喜爱的动物是袋鼠与琴鸟。前者被澳大利亚人视作澳洲大陆上最早的主人,后者则是澳大利亚的国鸟。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利。他们认为,碰到了兔子,可能是厄运将临的预兆。
您可能也喜欢:重阳节为什么又称为“老人节”详解: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开斋节的由来及习俗解惑:回族人为什么不吃猪肉?
阿拉伯送礼禁忌:1、阿拉伯世界禁酒,烈性酒和印有动物图案的礼品他们是忌讳的,他们认为这些礼物包上有动物图案的礼品纸其蕴意会带来不幸。2、初次见面不送礼,被认为你想行贿。3、您千万不能给他们的妻子送礼物。这样做是对他们妻子的侵犯,他们同时也会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俄罗斯送礼禁忌:1、俄罗斯人送鲜花要送单数。2、用面包与盐招待贵客,表示友好和尊敬。3、最忌讳送钱给别人,因为这意味着施舍和侮辱。
您可能也喜欢:回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关于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香港人送礼禁忌:不能送钟,毯子,白色与红色的花,这意味着不吉利,礼物数目不能有4,而以8、6、9为最好。
日本人送礼禁忌:访亲问友、参加宴请都会带礼物。接、送礼物时要用双手,也不能当面打开礼物。再次见到送礼的人时要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忌送梳子,也不要送有狐狸、獾图案的礼物,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另外,菊花一般是王室专用花卉,所以一般人也不能送菊花。
D. 海百合化石有什么用
【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考古价值】:海百合对其生存的环境要求极其苛刻,能成为完整化石存世极其稀少,非常珍贵,更是一幅天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形状酷似一幅天然的荷花艺术,栩栩如生。花朵越大的其晶体亮度越强,收藏价值越高。06年就当时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珍品藏家转让一块长2米宽1.2米的海百合,在2006年当时的转让价格就达到1200万,价值不菲。但如此珍稀的古生物化石,确不是用价值可以衡量的。
【补充】:海百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已经生存了5亿年,在2亿3千万年前,海洋里到处都生长着海百合,由于海百合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如今,人们只能在深海里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 这些珍贵的海百合化石在地下沉睡了两、三亿年,如今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国画大师笔下绽放的百合花。
【参考资料】:http://ke..com/link?url=r4Hx1EcW72Nne3Q-rn2OXNnn2i9_
E. 谁能讲下东方百合花呢
东方百合--鲜艳灿烂的“个性”使此品种被誉为“百合王国的超级巨星”。东方百合花大而美,花香浓烈,花朵在花茎上散开生长,比亚洲百合分散。东方百合的价格一般比亚洲百合要高,但其形态优美,只要在花瓶里插上一两支,并大大提升整体插花的美感。
F. 法国凡尔赛宫喷泉群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1655~1661年,在君主专制的法国,最大的银行家富凯根据建筑师路易·勒沃的方案重建了自己的郊外城堡。在沃勒维孔特花园宫殿中主要的不是宫殿本身,而是其建筑原则。整个宫殿就是一个由园艺建筑师安德烈·雷诺建造的巨大的人工公园。
宫殿展示了法国贵族在自然中,在狭窄、人潮拥挤的城市围墙之外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路易十四很喜欢这个花园宫殿,因而对它不是自己的财产而耿耿于怀。于是他把富凯关进监狱,命令路易·勒沃和安德烈·雷诺在凡尔赛为自己建筑宫殿。
凡尔赛花园宫殿是17世纪建筑中最宏伟的纪念碑,对18世纪的城市建设影响很大。凡尔赛是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所幻想的理想之城,它是建筑师和园艺师根据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意愿,用自己的才智在离巴黎很近的地方真实地建立起来的。
从最初建造第一个公园开始,凡尔赛宫这一宏伟的工程持续了几十年。
皇家建筑师安德烈·雷诺新开辟出来一个大广场做花园,而那时,年轻的路易十四对父亲留给自己的狩猎小屋还是比较满意的。根据国王的命令小屋被修缮,重新装饰和粉刷。当决定要把狩猎小屋扩建时,建筑师勒沃和安德烈·雷诺绘制了新的草图,其中也糅合了自己的方案。
这个方案的构思之一就是要能一眼穷尽广阔的空间,因此凡尔赛的许多壮观景色只有在最高点才能一览无余。由于露天式的设计,凡尔赛公园可以很好的尽收眼底,因此整片公园场地上没有什么剧烈的地形变化,因为土地早被平整过了。
首先要排干沼泽,然后用土和沙石填平,平整土壤建造人工阳台。接着开始挖隧道、铺设排水管,而排水管在开工的最初就已经为后来著名的喷泉和瀑布做好了准备。
在宫殿正面,著名的镜廊窗前露天处,有两个对称的花岗岩镶边的长长的水池,水流喷涌而出。水池以自己的冷艳一下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如镜的水平面上反射出天空、夕阳还有宫殿。水池的侧边装饰着一些雕塑,象征着法国王室充沛的水力。
方案根据古希腊神话的情节建造了很大的雕塑群,主要用铅,有的地方镀金。池子的边缘是向心的圆形,像金字塔一样向上隆起。上面坐着青蛙和一些奇怪的人物——看似人,但面部却是青蛙,就像人变成两栖爬行动物这一可怕的景象发生在我们眼前。这些人物喷出的无数水柱罩住了拉托娜喷泉。
从拉托娜喷泉通往古树林围着的宽广的绿色草坪是中心林阴路。像是对拉托娜喷泉的回应,在草坪深处是一个有阿波罗雕像的水池,他正驾车迎向自己的母亲。“阿波罗喷泉”是建筑师久比根据勒布伦的方案建造在一个老水池原址上的,它很快就喷出了欢快的、闪闪发光的水柱。巨大的压力使中心水柱猛地喷上25米高,而侧面15米高的水柱则交织出百合花的图案——这是法国王室的象征。
“阿波罗喷泉”表现的是一辆由四匹骏马牵引的战车破水而出,冲向升起的太阳。特里同避开他们藏进贝壳,从水的深处发出阳光。
整个阿波罗喷泉是对上帝的颂扬,但对凡尔赛来说,这无疑是对路易十四的颂扬。
公园的尽头是绵延1.5公里(1520米)的运河,有两条支流,一直伸向遥远的地平线。运河一望无际的水面不仅与地平线融为一体,好像还一直延伸到童话般的远方。每逢夏日的夜晚,太阳反射在如镜的水面,慢慢地沉到大运河中,用落日的余晖装点水面。
大运河不仅是凡尔赛宫美妙的装饰,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它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从沼泽深处取水,使这个地方变得清洁。
在建筑的顶峰时期凡尔赛的人手不足,因此经常找来士兵和水手。宫殿的南面是瑞士卫队士兵挖掘的瑞士湖。他们在旧沼泽地挖出了一系列的池塘,不仅用来娱乐和钓鱼,还是一个灌溉体系,使宫殿的南部要冲变得干燥。
凡尔赛宫以北是由紫杉树围起的北池座,装饰有“磨刀工”和“蹲着的维纳斯”雕塑。楼梯从北池座通向“塞壬”、“王冠”池和“金字塔”喷泉,后者无论从构思,还是美感上来说都具有童话色彩。
“金字塔”喷泉由勒博伦构思,并由希拉东建造。镀金的特里同、海豚和大蛰虾喷射出许多水柱,承载着呈阶梯分布的水池。
著名的“水上林阴路”,又叫“水上剧院”,是由阿尔杜恩—芒萨尔设计的。周围有14个彼此呈阶梯状分布的小的圆形大理石水池。这些水池装饰有铜制的小孩,手里拿着装满蔬菜和鲜花的篮子。“水上林阴路”通向最高的“龙”喷泉,该喷泉的中心水柱喷射达47米。
离“龙”不远是波光如镜的“尼普顿”喷泉。这一建筑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因为它建造了整整60年。“尼普顿”喷泉是个宏伟的池座,沿着坡度放置了22个装饰用的铅制花瓶。中央是尼普顿和安菲特里忒的雕塑,分列在喷泉角两侧。
在波塞冬和安菲特里忒旁边是“海洋”喷泉,而这一建筑群的结束之笔是雕塑群“伴随海龙的爱神”。整个“尼普顿”喷泉在阳光下五光十色,这是凡尔赛花园最美丽的建筑之一。
G. 据报道;沈阳世博园四大主题建筑之一的百合塔,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雕塑体建筑,整体造型如同盛开的银白
(1)电动机消耗的电能 W=Pt=45×10 3 W×40s=1.8×10 6 J. 答:电动机消耗的电能为1.8×10 6 J. (2〕乘客的质量版m=15×60kg=900kg, 乘客的重力G=mg=900kg×10N/kg=9×10 3 N, 电梯做的权有用功W 有 =Gh=9×10 3 N×100m=9×10 5 J, 因为W 总 =W, 所用η=
答:电梯的效率为50%. |
H. 百合花这部电影和小说在情节上有何不同
百合花这部电影和小说的情节基本上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是根据小说来完全分配的。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
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情节结构
小说的情节虽然单纯,但有很强的节奏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也逐渐展现。我起初对小通讯员生气,接着发生了兴趣,到后来从心底里爱上这傻乎乎的小同乡。
直到最后怀着崇敬心情看着百合花被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脸,笔调起伏跌宕,结构单纯而又缜密,耐人寻味。
I. 茄花,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或毛曼陀罗的干燥花。
【植物形态】①白曼陀罗,又名:风茄儿、山茄子(《纲目》),大颠茄(《生草药性备要》),颠茄、闷陀罗(《广西通志》),野蓖麻、猪颠茄、猪波罗、老鼠愁、白花曼陀罗、金盘托荔枝。
一年生草本,全体近于无毛.茎直立,圆柱形,高25~60厘米,基部木质化,上部呈叉状分枝.叶互生,上部的叶近于对生;叶柄长2~6厘米,表面被疏短毛;叶片卵形、长卵形或心脏形,长8~14厘米,宽6~9厘米,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不对称,圆形或近于阔楔形,全缘或具三角状短齿,两面无毛,或被疏短毛;叶脉背面隆起。
花单生于叶腋或上部分枝间;花梗短,直立或斜伸,被白色短柔毛;萼筒状,长4~6厘米,淡黄绿色,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尖,花后萼管自近基部处周裂而脱落,遗留的萼管基部宿存,果时增大呈盘状,边缘不反折;花冠漏斗状,长12~16厘米,顶端直径5~7厘米,向下直径渐小,白色,具5棱,裂片5,三角状,先端长尖;雄蕊5,不伸出花冠管外,花药线形、扁平,基部着生;雌蕊1,子房球形,疏生细短刺,2室,胚珠多数,花柱丝状,柱头盾形。
蒴果圆球形,表面有疏短刺,成熟后由绿变为淡褐色。
种子多数,略呈三角状。
花期3~11月。
果期4~11月。
生长于山坡草地或住宅附近。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北,四川等地;上海、南京一带有栽培。
②毛曼陀罗,又名:软刺曼陀罗、毛花曼陀罗。
一年生草本。
形与上种相似,但全体密被白色短柔毛;叶互生或近于对生,叶片广卵形,长8~20厘米,宽5~12厘米,全缘或微呈波状。
花白色或淡蓝色,萼管基部宿存,边缘向外反折。
蒴果近圆形,密生柔软针刺。
花期5~9月。
果期6~10月。
分布辽宁、河北、江苏、浙江等地;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均有栽培。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曼陀罗根)、叶(曼陀罗叶)、果实(曼陀罗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11月间,将初开放的花朵采下,晒干、阴干或微火烘干。
亦可捆把后再晒干。
【药材】①南洋金花:为白曼陀罗的干燥花朵。
多为数十朵捆成一把。
花萼一般已除去。
花冠漏斗状,长10~15厘米,黄棕色至淡棕色,皱褶,筒状部具纵皱纹,上部5裂,多已破碎,完整者裂片尖端呈丝状,两者之间呈凹陷,雄蕊5,多包于花冠筒内。
雌蕊1。
花纸质,易碎。
气微,味苦而涩。
以去萼、朵大、质厚、整齐、黄棕色、有香气者为佳。
主产江苏、福建、广东等地。
②北洋金花:为毛曼陀罗的干燥花朵。
多分散,或捆成小把。
花形状与南洋金花类似而较短,但带有黄绿色至灰绿色的萼筒,萼筒上有5个棱角,长3~5厘米,灰绿色,外被灰白色柔毛。
气味同南洋金花。
以朵大、黄棕色、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河北、山东、河南等地。
除上述两种外,尚有几种同属植物的干燥花,亦同等入药:①欧曼陀罗,茎淡绿色。
花白色。
蒴果卵球形,先端具较长的坚硬针刺,成熟时规则的4瓣裂(分布长江流域各省)。
②紫花曼陀罗,茎淡紫红色。
花淡紫色;花萼上部亦略具淡紫点。
蒴果卵球形,具近于等长的坚硬针刺;成熟时规则的4瓣裂(分布长江流域各省)。
③无刺曼陀罗,花白色,蒴果平滑无刺。
④重瓣曼陀罗,花冠2~3层,外面紫色,内白色。
J. 赞美白色百合花的现代诗句
赞美白色百合花的现代诗句:
风中百合
一袭白衣
站老了
你的思念
衍生今生唯一不老的传奇
三生石上的盟约已被你的目光烧成雕塑
思念穿过长长短短的诗行
借清照的蚱蜢舟
载来你五千年漫长的等待
在轻轻测测剪剪风里
摇曳我一帘幽梦
目光如火烤红满山红杜鹃
五千年的等待
面色苍白
思念决定远嫁他乡
莲的心事亭亭于一池碧水
在寂寂的子夜中途转身
夜雨随目光滴落
瘦弱的手
已
点不起一枝红烛
夕阳西下
在你告别的衰草里
我是唯一的一株百合
背对着你的背影
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