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病证治
『壹』 百合是治疗什么的,什么引起的咳嗽的人群适合喝
百合并不是直接治咳嗽的药哦,只是起辅助作用,但是如果真是百合病引起的咳嗽,那不用百合却又不行,一言难尽啊。
总结下面的几点,希望能帮到你!
百合、麦冬、玉竹这些都是润肺润胃的药。
最擅长的就是咳嗽带血,所以咳血的方子呢,我们现在一般最常用的方子可能就是百合固金汤。特别要用它的地方呢,就是因为有咳血带血丝,那如果是咳血的话就是吃一点点百合固金汤慢慢把他调好就好了。
【13.1】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始见,或病至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各随其证,依法治之。(《伤寒论》)
百合病就是全身的经络,一起都不对劲,我们中医最俗的俗话就是“百脉朝肺”。但是脉的源头,有说是心主全脉,所以这个病是病在心还是病在肺呢?在中医的病机学里,说心也是对说肺也是对,因为百合病的标准方剂是百合地黄汤,那地黄是凉心血的,百合是清润肺气的,所以心跟肺都有治到。
临床在治百合病的时候抓主证是:我们并不是在抓这个人心怎么样肺怎么样,而是这个人小便黄红才是百合病的主证,然后他又继续给了一些主证是尿尿的时候头会痛代表是怎么样的百合病,然后又说尿尿的时候头不痛,可是头昏,那又是怎么样的一种百合病,所以百合病的主证说来说去都跟排尿的主观感觉有关系。
百合病它就是一个阴虚而发癫的病,它是还是以热的体质比较阴虚而燥热的体质为主的。
如果是咳嗽的话,你最好观察一下小便,你至少要尿黄赤,就是小便尿出来是茶色的。那茶色的你开百合方呢容易有效。那可是如果是小便清的话,那你开百合方就是碰碰运气啦,反正如果那个病人爱吃百合,给他当点心吃吃一个月两个月啦。
『贰』 百合病的病因争议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其病邪少虚多,属阴虚内热之证,治以补虚清热,养血凉血,用百合地黄汤。亦可选用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等方。
张仲景在论百合病病因时,是这样描写的:“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请注意,“百脉一宗”是“肺朝百脉,百脉皆系于肺之意。”这本来就是说明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将它作为百合病的病因的解释,显然是不合理、也讲不通的。那么,在本条中的一个“悉”字,却显得那么生涩,那么不近情理。一个“悉”字之讹,意然完全背离了仲景的本意,这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了。“悉”字在本条条文中起到了以讹传讹的副作用,千余年来误导了历代医家,确实是一件憾事。作为医圣的张仲景,绝对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那么,到底应当如何还原仲景的原意?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迄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当时受到了秦代的影响,全国统一的文字还是以李斯的篆体字流行于世,那时也没有印刷术,文字流传全靠用漆写在竹片上,几经传抄,难免抄错。更何况那时受孔子的影响也较深,孔子的“劳心与劳力”的学说早已深入人心,因此:“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中的“悉”字应为“劳”字之误。古时候的劳字有两种写法,书写时有同有异,相同的是劳字从火,最上为两火并列,中间是宝盖,最下面区分劳心与劳力。劳心之劳先写两火,再写宝盖,然后在下面写一心字;劳力之劳先写两火,再写宝盖,然后在下面写一力字。后来经过历史的变迁,就统一以劳力之劳取代了劳心之劳,而竹简中所用的劳心之劳,便被后人印成“悉”字,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果把它纠正过来:“百合病者,百脉一宗,劳致其病也。”这样一来,便合理多了。劳者劳其心也,《内经》有“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之说,怫郁不舒,心系不宁,郁火上熏于肺,肺郁则阴虚,这才是百合病的真正病因。
『叁』 什么是百合病如何治疗
一种热病的后遗症。 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1.饮食疗法
(1)百合鸡蛋糖水:百合30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先将百合煲熟,后加入鸡蛋和白糖,蛋熟即可服食 (2)糯米小麦粥:糯米、小麦各50克,共煲成粥,加白糖调味服食。以上两方适用于各型百合病。
2.预防调护
『肆』 女人的“百合病”是指什么病
百合病
病名。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回,答故名百合病。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其病邪少虚多,属阴虚内热之证,治以补虚清热,养血凉血,用百合地黄汤。亦可选用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等方。
『伍』 百合病有哪些症状
百合病的症状: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因其治疗以百合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权。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百合病多继发于急性热病,或中毒、脑部疾患等之后,余邪未尽,阴液亏损,气血失调,经脉失养,心神惑乱,并有口苦,尿黄,脉细数等症。
『陆』 百合能治啥病
百合除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钙、磷、铁、维生素B1、B2、C等营养素外,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如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这些成分综合作用于人体,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而且还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医上讲百合具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对病后虚弱的人非常有益。
『柒』 什么是百合病
百合病是以神智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所以称百合病。
百合病相当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证的范畴,患者的症状非常丰富,可以涉及到全身的各个系统,但西医检查的结果往往不能支持患者的症状,对症治疗后效果往往也不明显。患者可有全身不适,忽冷忽热,手脚发麻,心慌气短,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无力,坐卧不安,睡眠不安,茶饭不思,心烦意乱等全身不适症状。
『捌』 百合病和狐惑病
百合病 [编辑本段]症状与由来病名。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精神病疑似症状。
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编辑本段]百合病治疗的辨证论治 古籍论治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其病邪少虚多,属阴虚内热之证,治以补虚清热,养血凉血,用百合地黄汤。亦可选用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等方。
阴虚内热型论治
【证见】 精神、饮食、行动异于常人,如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眠,欲行不能走,饮食不能吃,寒热似有似无,精神恍惚心烦,或自言自语,口苦,尿赤。舌红,脉微数。
【治法】 清心润肺。
【方药】
1.主方百合地黄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百合、生地黄各30克,生牡蛎20克,花粉、石斛、糯稻根各15克,知母12克,浮小麦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甘百栀地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炙甘草9克,浮小麦30克,大枣7枚,炙百合12克,生地黄15克,首乌藤18克,鸡子黄2个(分冲),栀子6克,淡豆豉12克,莲子心3克,郁金12克,石菖蒲9克。水煎服。
痰热内扰型论治
【证见】 精神、行动、饮食皆失常态,头痛而胀,心中懊脓,卧寝不安,面红,舌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
【治法】 清化痰热。
【方药】
1.主方黄连温胆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处方:黄连1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竹茹2克,枳实9克,茯苓12克,知母10克,瓜蒌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头痛者加菊花12克;热盛伤阴者加百合、生地黄各20克。
2.单方验方除痰安寐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
处方:北柴胡、法半夏、炙青皮、枳实、龙胆草、栀子各10克,淡黄芩、竹茹各12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礞石30克(先煎),合欢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水煎服。
心肺气虚型【证见】 精神、行动、饮食皆若不能自主,自汗,头昏,短气,乏力,少寐或多寐而睡不解乏。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
【治法】 益气安神。
【方药】
1.主方甘麦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浮小麦30克,大枣5枚,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百合20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龙齿(先煎)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
(1)明志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
处方:石决明、草决明各30克,远志、蝉蜕、生牡蛎、川芎、疾藜各15克,菊花25克,荷叶10克。水煎服。
(2)柔意汤(许成吉等《中国中医秘书大全》)
处方:炙甘草、大枣、白芍各6克,淮小麦、牡蛎各30克,百合、生地黄、龙齿、黑芝麻各12克,麦冬、柏子仁、竹茹、合欢皮各9克,陈皮2.4克。水煎服。
百合病治疗的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百合鸡蛋糖水:百合30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先将百合煲熟,后加入鸡蛋和白糖,蛋熟即可服食。
(2)糯米小麦粥:糯米、小麦各50克,共煲成粥,加白糖调味服食。
以上两方适用于各型百合病。
2.预防调护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患病应及早积极治疗。 多向病人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说服、开导,以消除患者的疑虑或紧张。
狐惑病狐惑病是一种与肝脾肾湿热内蕴有关的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 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于发病率逐渐增高,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惑病以肝脾湿热为主要病机,其先兆证多呈肝郁脾胃湿热证型,即见心绪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恶,舌红苔黄腻,便干,溲短腥臭等症,并多有七情损伤史。 治疗舒郁清热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生姜、甘草可以逐渐改变郁热内蕴,避免发展。如见可疑的疮常为本病欲作信号,服龙胆泻肝汤可以防患于未然。发展下去,见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神情时恍,逐渐出现口腔、外阴甚至眼见溃烂则为狐惑病征兆,治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大枣,如肝火偏重者,如见躁、 易怒、头晕、耳鸣、便秘、溺短者,则予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
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李积敏博士认为本病是由阴虚火旺,热毒内蕴之变,治疗宜滋阴清热,凉血解毒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生熟地、麦冬、白芍、龟板、阿胶、石斛等滋阴补肝肾壮水,以补其源;黄芩、黄连、黄柏、竹叶、丹皮、生甘草清热解毒。诸药相伍,滋阴降火,水火相济,再兼外洗外敷等法配合治疗,故取得良好效果。
李积敏治疗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案: 忤某,女,36岁,已婚,市某厂职工,1988年7月18日初诊。主诉:口腔、下阴部溃疡,反复发作5年。患者于1983年5月分娩后,曾发热数日后,出现舌尖及双颊黏膜生针尖样或绿豆大小溃疡,服维生素C、B2、B6后消失,1个月后又复发口腔、舌生疮,且出现外阴多处溃疡,疼痛伴外阴瘙痒,进行性增大,有脓性分泌物。四肢皮肤结节性红斑,曾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先后3次住院,经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时而更重。刻诊:呈慢性病容,体检无殊。两眼涩痛,视物不清,行走困难,口腔黏膜、舌边尖等处有多个绿豆大圆形溃疡。患者咽干口苦,心烦,头晕失眠,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妇科检查:外阴唇黏膜有多处黄豆大小溃疡,表面有灰白脓样物。血常规:白细胞4600/mm3,红细胞400万/mm3,血色素11g,中性63﹪,淋巴25﹪,单核3﹪,血沉为26 mm/h。西医诊断:白塞氏综合征。中医诊断:狐惑病 证属:阴虚火旺,热毒内蕴。治宜:滋阴清热,凉血解毒。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生地20g,熟地20g,麦冬15g,白芍6g,阿胶9g(烊冲),龟板9g(先煎),黄芩12g,黄柏12g,黄连6g,柴胡6g,石斛9g,五味子6g,竹叶6g,丹皮12g,当归12g,生甘草9g。水煎服。10剂,1日1剂,2次分服。外洗药:当归15g,黄柏15g,银花30g,苦参30g,枯矾20g。水煎洗外阴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min左右。外敷药:五倍子10g,冰片1g。将五倍子炒黄与冰片共研极细末,外敷外阴患处溃疡面。前药外洗后即敷。7月29日复诊:服药10剂后,疼痛大减,心烦、口苦已减,精神较佳,查溃疡也大为好转。继服上方10剂。8月9日三诊:症状基本消失,口腔及外阴溃疡基本愈合。前方去生地、丹皮、柴胡、竹叶、石斛,加茯苓、白术等,再服6剂。8月16日四诊:诸症痊愈。嘱其服成药知柏地黄丸两盒。随访至今未复发。
『玖』 百合病的出处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专,复不能属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其病邪少虚多,属阴虚内热之证,治以补虚清热,养血凉血,用百合地黄汤。亦可选用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等方。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拾』 百合病的治疗
证见:精神、饮食、行动异于常人,如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眠,欲行不能走,饮食不能吃,寒热似有似无,精神恍惚心烦,或自言自语,口苦,尿赤。舌红,脉微数。
治法:清心润肺。
方药:
1.主方百合地黄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处方:百合、生地黄各30克,生牡蛎20克,花粉、石斛、糯稻根各15克,知母12克,浮小麦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甘百栀地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炙甘草9克,浮小麦30克,大枣7枚,炙百合12克,生地黄15克,首乌藤18克,鸡子黄2个(分冲),栀子6克,淡豆豉12克,莲子心3克,郁金12克,石菖蒲9克。水煎服。
痰热内扰型
证见:精神、行动、饮食皆失常态,头痛而胀,心中懊脓,卧寝不安,面红,舌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
方药:
1.主方黄连温胆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处方:黄连1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竹茹2克,枳实9克,茯苓12克,知母10克,瓜蒌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头痛者加菊花12克;热盛伤阴者加百合、生地黄各20克。
2.单方验方除痰安寐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
处方:北柴胡、法半夏、炙青皮、枳实、龙胆草、栀子各10克,淡黄芩、竹茹各12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礞石30克(先煎),合欢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水煎服。 证见:精神、行动、饮食皆若不能自主,自汗,头昏,短气,乏力,少寐或多寐而睡不解乏。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治法益气安神。方药1.主方甘麦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浮小麦30克,大枣5枚,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百合20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龙齿(先煎)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
(1)明志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处方:石决明、草决明各30克,远志、蝉蜕、生牡蛎、川芎、疾藜各15克,菊花25克,荷叶10克。水煎服。
(2)柔意汤(许成吉等《中国中医秘书大全》)处方:炙甘草、大枣、白芍各6克,淮小麦、牡蛎各30克,百合、生地黄、龙齿、黑芝麻各12克,麦冬、柏子仁、竹茹、合欢皮各9克,陈皮2.4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