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时英黑牡丹
1. 以<<边城>>为例谈谈京派小说特色
http://tieba..com/f?kz=93204677
2. 穆时英的文学研究
穆时英描写上海的都市小说多数充满颓废的迷幻色彩,或者热情的青春印象,如短篇《黑牡丹》中那个在舞场里庸懒的女子,作者为女主角的鬓边加了一朵白色康乃馨,她舞着,那样疲倦,又那样风情万种——黑色的锻带高跟鞋轻轻地践踏着地面,顾盼的神情滑过鬓边的花朵弥漫开来。于是男主角忍不住要邀她共舞了。且要留心的是,三十年代初的上海已经因为开埠带来的好处而份外时尚颓废,男人们可以与喜欢的女子搭话,却并不失礼,禁欲主义在这里失踪,代替它的是疯狂的欢乐。好了,当男主角与这花样的女子共舞时,他想着她坐在一边托着下巴的庸散,欲望开始无限制地上升,女主角恰到好处地抬眼相望,于是男主角在心里惊呼:SOS!他要被她迷一样的眼神给窒息住了。当他在老友处重遇这位女子时,当他走出老友的庄园想到她软踏踏的嘴唇里吐露出来的话时,他又想了起来,舞场上她的唇印留在了他白色的衬衫上,于是他的心好像也被染红了。
李欧梵在他的《上海摩登—1930-1945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中总结穆时英的小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笔下上海舞场的描写,更坦言后期穆时英的“堕落”与其频繁出入舞场并强烈追求一位舞女有关,归为“情结”。
首先,穆时英的小说并非易懂——既便通俗,再拿到他的小说以后,因为通篇华丽的词藻以及他所运用的实验写法,那些声,色,光,影的交叉出现,极易混淆读者的思想,眼神随着文字游动,却不能迅速与其产生共鸣。但穆时英的小说中总会出现迷人的女性形像,这样,就又轻易地抓住了读者的视线以及思想。
她们多以性情古怪或美艳风情为主,交织着“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跑车,埃及烟……”被纷杂的环境遮了脸孔的女子,无意或有意地勾引了男主角冲动的情绪,却在以后发生了更加离奇的事情。他们钟意的女子或是匪首,也许是没心肺的交际花,去自杀,要么悄然病死,读者的思绪被他笔下奇怪的故事烘烤着,等到最后,是一个清淡的收笔,就略觉余味无穷了。
穆时英的小说中美女层出不穷,他有时将小说里的生活场景改变,或成了火车上的间谍战(《某夫人》),换成了咖啡座里吸着烟的摩登女性(《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当然,笔调依然艳丽,他可以谈不上华丽,但足够刺激。间谍战中失败的日军少佐被放倒在浴室里,睁着双眼,看着某夫人对他挑逗似地微笑,于是当面穿起绯色的亵裤,因为它穿在这夫人的身上,连印度的禁欲者也没有办法保持独身了。或者是《咱们的世界》——这是穆时英小说的另一面(极),描写灰色的底层人民生活的小说。年轻的秘书陪同某位委员夫人上船过家,“咱”急切地想要占有某夫人,等到一拳打倒年轻的秘书,扯了某夫人身上的绸子,作者写道:下面的事你也知道了。因为委员夫人瞧不起“咱”的龌蹉与低贱,这样的报复在残忍中快意了谁的心灵?
对女性的迷恋使得穆时英的小说多少沾了浓郁的胭脂味道,但穆时英有篇反战小说也不容忽视,理解成“与时俱进”吧。他的研究资料不多,多少知道他早期思想“革命”,后期因为“出入舞场无数”被指为“堕落”。
《空闲少佐》却是他一篇独具韵味的反战文章,单看题目,也许还会以为是本娱乐小说呢……
小说开端写了一九三二年第一次沪战的激烈场面——可穆的笔调并不刺激,硝烟味儿也较轻,大概因为真的陌生:日本军官受了伤,被俘,住进了中国的后方医院,是他在日本陆军学校的中国同学所指派,院方呢,又为他安排了一位聪慧的女护士。也许穆时英也察觉到自己并不适合写硬气的战场,小说的调子在这里完全转到安全的后方里去,并不断地因为中国同窗——现在的对手某师长,与照顾他的护士小姐的温柔刺激着这位日本少佐的脑袋,令他产生愧疚。小说中应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并且以两个对立面,日本军官对中国人的忏悔与他脑中军国主义死板的教条相互争斗着,直到最后,他不愿意再回国或者再重返侵略中国的前线而自毙于自己的坟前。
小说借用了一战时美国军官与德国女间谍的爱情故事作为蓝本,不断穿插这位效忠帝国的军人死板教条的恶毒提醒的心理暗示,在小说的最后,日本军官毙命之际,那些看守他的日本士兵跑过来围在他的倒下的身体边,他仿佛听见故土里孩子喊他的声音:爸爸,爸爸…这些,不能不说穆时英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戏剧气质,当然他自己也说过很多次,他的文章,小说在试验,试验一种电影剧本试的小说,读《上海的狐步舞》时非常糊涂,糊涂于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林荫成片的大道直通法界梦幻的房屋,舞台中心无数的鞋跟踢踢答答,暗夜里的轨道旁喊着救命的人…这样,造就了穆时英独具一格的文风。
比如《街景》,修女走过一位乞丐的身边,像镜头在翻转,小说开始叙述乞丐凄苦的生活,当乞丐被警察赶走时他被撞倒,女子的呼声,汽车的鸣笛,最后归于平静,依旧是来来往往的人群,依旧是温暖的有了秋意的街…这也是一连串的故事描写,而衔接它们的,是一位位走在街上的彼此并不熟识的人。在《梅花落》中,落魄的卖唱夫妇里的女人死去,在男人无限的遐思里,读者正为着小说里连贯的文字吸引着,猛地,女人靠在男人的肩膀边逝去了,于是重复开头第一段的话,我们是两个人,可是她昨晚死了。就有了说不尽的凄惨。
不拘于爱情的描写,穆时英两篇描写父亲的文章也极动人心,《旧宅》与《父亲》,我在屋里终于压抑不住的慌乱的大哭以及父亲最后的死去,每个黄昏来临时,我们却都还憧憬着父亲推开门走进家里来;《旧宅》里是曾经作为精英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大屋被别的人买去,走出来的时候,竟要摔倒了,“我”扶起父亲,发觉他真的老了。这两本小说中,“父亲”的角色都曾经是精明的银行家或商业家,却因为生意失败而愈显衰老以及友人的抛弃。穆时英为银行家之子,不知可是原型?
《第二恋》写了主人遗失在香港的一段恋情,在当事人重遇之后,很多事情与他们第一次相见时万分地巧合,最后女子拿走了男人还给她的手帕,她弹了一半《ROSE MARIE》颤抖着双肩离去,“我”来弹剩下的一半。淡淡的忧郁,少了堕落,想必也是穆时英心中的爱情模式。
3. 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及评价
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与商业化的体现!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表现的是市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海派小说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形成一种性爱小说风尚,是现代人性的新式肉欲小说。后发展为“新感觉派”.
下面是我找的全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谁哈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海派小说 1、 初期海派:接续鸳蝴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
①概说
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表现市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
过渡性都市描写。 沉醉于物质享受而又有负罪感。
“都市男女”主题。 性爱小说风尚,表现现代人性的“新式肉欲小说”。
重视形式的创新。 上海追新猎奇的风貌。
②张资平
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主题,彻底的媚俗化。
“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显示出海派的驳杂。创作《苔莉》后与创造社闹翻。
《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
③叶灵凤
以感伤恋情小说为起点,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31年后转向对都会女性的动态刻画。最现代的文体,狂放颓丧背后潜藏着旧式的温婉。《朱古律的回忆》《七颗心的人》
还创作过通俗长篇小说。
2、 新感觉派
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海派承上启下极重要的一个阶段。
现代人的眼光,新异的现代形式。文化根源和外来影响。
①刘呐鸥
《都市风景线》集 发现上海的现代性,对都市人生存处境的体验。感觉意识流动跳跃的文体,五光十色又混沌不清,缺少批判力。 《残留》《风景》
②穆时英
“穆时英笔调” 心理型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修辞,文字暴发户,激烈的动作性描写。
《南北极》集 下层流浪汉生活,笔调短促别致的写实。
《上海的狐步舞》 无数条线索、无数个故事构成的“蒙太奇的语法”。
《黑牡丹》 逃离都市,舞女生活段落。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公墓》《白金女体的塑像》
都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总体的批判和局部的迷醉,潜在的哀婉气息。
③施蛰存
心理分析小说堪称独步。不断尝试新技巧。城乡二元倾向。
《上元灯》集 初恋怀旧情绪、小市民生活
《鸠摩罗什》 转向以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心理小说。
《将军底头》《石秀》《李师师》 重新解释历史人物和事件。
《梅雨之夕》《狮子座流星》现代环境下的女性世界,由情爱透视人性。
《春阳》 “文化碰撞结构”,社会变迁隐约包含在人物心理变迁之内。
④黑婴 都市流浪女成为都市女主人。
《1000尺卡通》《雷梦娜》《伞·香水·女人》《咖啡座的忧郁》《女性嫌恶症患者》《回力线》
⑤禾金 《造形动力学》《副型爱郁症》《蝴蝶样》
4. 《公墓》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公墓》(穆时英)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公墓
作者:穆时英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5
页数:234
内容简介:
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和公墓是比较早的东西。前者只想为一种被当作消遣品的悲哀,和一种优郁的气氛。后者则写的带有早春的蜜味的一段罗曼史。上海的孤步舞是作长篇[中国一九三一]时的一种断片,只是一种技巧上的试验和锻炼。其余的五篇:夜、莲花落、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黑牡丹、Graven“A”是在一个稍微相同的企图下写的。当时的目的只是想表现一些从生活上跌下来的,一些没落的Pletot。
5. 京派小说家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旧京派作家、学者,我们可以开出一大串的名单:沈从文、朱光潜、周作人、废名、钱玄同、俞平伯、林徽因……这些人的劳作,已形成了一个传统。有关他们的书籍,仍很流行。京派文人,大多带有文化上的某种自觉。他们不太从事政治运动,和时尚文化,亦有距离。今天的文化人,有许多是继承了他们的情调,像王世襄、启功、张中行、冯亦代等。如果有人留心这几代人的思想脉络,当可发现有趣的承传关系。北京文化的“大”与“深”,与这类文化人的存在,是多有原因的。他们的精神品格,抵制了浮躁文化的冲击,在诸多时髦艺术转瞬即逝之后,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背影还刻在文化的路途上。
6. 穆时英是怎么死的
1939年,因为主办汪精卫伪政权的《中华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华风》,并主编《国民新闻》。后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穆时英(1912~1940)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匿名子。浙江慈溪人。父亲是银行家,自幼随父到上海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毕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读大学时潜心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翌年在《新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咱们的世界》及《黑旋风》,又有《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到《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1932年在《现代》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小说《公墓》,为创刊首篇作品,成为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被人称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技巧上也显示出作者着意学习和运用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的现代派手法,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迥然有别于《南北极》。自此与刘呐鸥、施蛰存等形成中国文坛上的新感觉派。此后又出版了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这正是这一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这些小说也流露出明显的颓废感伤气息,但穆时英笔调却风靡一时。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于1933年前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后参加编辑《文艺画报》。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
7. 海派小说的新感觉派
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海派承上启下极重要的一个阶段。
现代人的眼光,新异的现代形式。文化根源和外来影响。 “穆时英笔调” 心理型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修辞,文字暴发户,激烈的动作性描写。
《南北极》集 下层流浪汉生活,笔调短促别致的写实。
《上海的狐步舞》 无数条线索、无数个故事构成的“蒙太奇的语法”。
《黑牡丹》 逃离都市,舞女生活段落。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公墓》《白金女体的塑像》
都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总体的批判和局部的迷醉,潜在的哀婉气息。 心理分析小说堪称独步。不断尝试新技巧。城乡二元倾向。
《上元灯》集 初恋怀旧情绪、小市民生活
《鸠摩罗什》 转向以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心理小说。
《将军底头》《石秀》《李师师》 重新解释历史人物和事件。
《梅雨之夕》《狮子座流星》现代环境下的女性世界,由情爱透视人性。
《春阳》 “文化碰撞结构”,社会变迁隐约包含在人物心理变迁之内。
《雾》写城镇中青年女性性苦闷,折射着性爱意识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明的冲突。
《小珍集》用心理分析方法写社会现实生活的怪现状,则有回归现实主义的趋向。 都市流浪女成为都市女主人。
《1000尺卡通》《雷梦娜》《伞·香水·女人》《咖啡座的忧郁》《女性嫌恶症患者》《回力线》 《造形动力学》《副型爱郁症》《蝴蝶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