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在哪
A. 《牡丹亭》诞生在哪里
传奇剧本《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临川四梦》,是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多少年来,这部戏曲名著是在哪里创作的,说法各异。
一种说法是作于临川家中。焦循《剧说》记载:相传汤显祖创作《还魂记》时运思很苦。一天,家人发现他不见了,到处寻找,结果发现,他竟躺卧在庭院中的柴草垛上掩面痛哭。家人吃惊地问他,你怎么了?他回答说:“我填词填到‘春香还是旧罗裙’一句”。
另一种说法是“于路日撰”,即在途次——途中住宿的地方进行《牡丹亭》的创作活动。江熙在《扫轨闲谈》中说:汤显祖的老师文肃公王锡爵在家赋闲,听说汤显祖到了他所居住的娄县东,流连多日不来拜谒,便径自去探个究竟。王锡爵心里十分诧异,就暗地里买通了汤显祖的随从,看汤显祖都在干什么。原来汤在途次每天撰写《牡丹亭》,他的随从也每天把他写的稿子偷偷拿给王锡爵看。等到汤显祖撰写完毕,放在衣袖中,拿去给王锡爵看。王说:我早就看到了。汤显祖内心羞惭,辩解说:我本来要写《四梦记》,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还有三个未写完。王锡爵急切地想要来观看,汤显祖就一天写成了余下的3个剧本。
上文对“于路”即途次的具体地点未作交待。但在《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三《第宅·园林》部分,却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记录:在昆山县中有个太史的府第,是太仆少卿徐应聘居住的地方,地址在片玉坊内,坊中有个拂石轩。徐应聘与汤显祖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同科进士。汤显祖曾客居在拂石轩中,创作《牡丹亭》传奇。
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地点到底是在临川还是昆山,尚需专家学者继续考证。
B. 汤显祖《牡丹亭》全文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书。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拓展资料:
译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C.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是在哪里创作的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故事梗概
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第十出 惊梦
影响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着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戏剧
《牡丹亭》是昆剧中的经典剧目。石凌鹤改编的赣剧弋阳腔《还魂记》,被拍摄成彩色电影,亦曾被台湾导演陈国富引申发展出电影『我的美丽与哀愁』。
又名《还魂记》,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牡丹亭》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圆满解决。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使许多人为之倾倒,甚至有读者为之断肠而死。 据比汤显祖稍晚的沈德符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这充分体现了《牡丹亭》的艺术魅力。《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D. 汤显祖的《牡丹亭》发生在中国哪个地方
汤显祖的《牡丹亭》发生在中国江西大余县。
明代万历十九年辛卯汤显祖上奏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皇帝朱翊钧大怒,把他贬职到徐闻县去做小官。汤显祖第一次经大庾(今大余县)过梅岭;半年后汤显祖升调浙江遂昌,又一次经大庾过梅岭。
汤显祖并在大庾逗留了一段时间,在与当地贤达文人的闲聊中,汤显祖了解到大庾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了解到《夷坚志》中谪居南安的邵宏渊笄女死后化成鬼魂,在当地宝积寺与谪官解太尉孙子保义郎情爱事、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故事。
他把这些民间流传故事、古籍记载故事、话本故事穿插、揉和在一起,一个戏剧故事“杜丽娘牡丹亭还魂”的框架在他的胸中逐渐构成,至辞官归里后写成戏剧《牡丹亭》。
(4)牡丹亭在哪扩展阅读
《牡丹亭》的作品主题:
《牡丹亭》中,身心俱受压抑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中入梦与风雅文士柳梦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欢。梦醒后的杜丽娘惆怅难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体难愈终至香消玉殒。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得佳人自绘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
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人帮助下,终于打破重重爱情障碍,起死回生,最终得成眷属。汤显祖在这部传奇作品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这种至情至性的爱情演绎,无不代表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爱情的哲学思考与世情体验,而情深而亡的杜丽娘,则成为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E. 《牡丹亭》属于哪一剧种()A昆曲B杂剧C戏剧D黄
《牡丹亭》是昆曲。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F. 牡丹亭在哪里
在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大余牡丹亭位于大余县城东北古南安府后花园中
G. 牡丹亭有哪些主要内容
《牡丹亭》内容概述:南宋初年,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端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江西南安太守杜宝有个独生女儿名杜丽娘,聪明美丽。杜宝夫妇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并让她接受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特聘请老儒生陈最良教她读书。当老师在迂腐地讲解《诗经》首篇的时候,杜丽娘从中恰恰读到了男女之间的自然感情,产生寻春之念。
一天,杜丽娘实在无法忍受闺房的沉闷,在丫鬟春香的带领下,偷偷游玩了家中的后花园。在满园春色的包围之中,她感叹自己颜色如花,却不能早得佳偶。回来后,在昏昏沉沉睡梦中,她看见有一位貌美的青年书生手执半枝垂柳向她求爱,两人便在牡丹亭畔私会。梦后,她因极其思念那位书生,愁闷消瘦,一病不起,中秋佳节的时候竟忧郁而死。死前,她自画了一帧小像,要求母亲把她的尸体安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下面,并嘱咐丫鬟春香把她的自画小像藏在后花园的太湖石下。不久,杜宝升为淮安安抚使,委托陈最良安葬其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路过此地,借宿梅花庵中,在太湖石下拾到了那帧小像。当他正在思慕画中人时,杜丽娘的鬼魂来与他相会。他们俩晚聚朝离,幸福地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来杜丽娘告诉柳生,自己不过是一个鬼魂,但仍可以还魂,希望柳生把她救活。柳生掘墓开棺,杜丽娘果然起死回生。这时,杜宝特派人请夫人回京城居住。杜夫人在路上巧遇复活的女儿杜丽娘,于是母女相认并一道回到了临安。柳生应试之后,忽然有人报金人包围了淮安。杜丽娘十分担心父亲的安危,特让柳生前往淮安探听父亲的消息。
当柳生赶到淮安时,淮安已经解围,杜宝也被升任做了宰相,正准备回京。杜宝见到来历不明的女婿,以为柳生是盗墓的骗子,便把柳生问罪下狱,押解回京。这时金榜贴出,柳生高中了状元,于是被放出。但是杜宝还是嫌女儿曾经违反了礼数,不肯与女儿相认。适时皇帝传出圣旨,命柳梦梅和杜丽娘完婚,杜宝方才不计前嫌,与女儿、女婿相认。于是,全家欢聚,共庆团圆。
H. 西安的牡丹亭在哪
电脑自动开机的分析与处理
:
1
】
出现这种情况你要首先打开机箱
,查看主板上的开机跳线是有短路
,
因为如果短路就会造成这种情况
。
2
】
如果没有上述情况
,
那么
,
你开机后
,
按
Del
键
,
进入
BIOS
设置程序
,
然后进入
“
power
ManagementSetup
”的界面
,
将
“
Soft-Offby
PWRBTN
”选项设置为
“
Instant-Off
”
即可解决你的自动开机问题了
。再见
I. 牡丹亭在哪个城市
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来在大余。
大余古称南安。400多年前,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朝大戏剧家汤显祖,以古南安府衙后花园为背景,以大余民间流传的杜丽娘与柳梦梅追求真爱、超越生死的恋情传说为原型创作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爱情戏剧《牡丹亭》,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剧中描述了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产生爱情,激发了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梦境不可得,杜丽娘抑郁而死。由于她对爱的执着,化为游魂和柳梦梅相会,并要求柳梦梅掘开她的坟墓,让她复生,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如果你喜欢《牡丹亭》,可能你会想来杜丽娘生活的地方看看,牡丹亭文化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5000万,占地面积122亩,于2016年8月份开始改建,文化园立足于“一亭一梦世间情,一剧一城文化魂”的定位,高度地还原了作品中的牡丹亭、芍药栏、绿荫亭、舒啸阁、梅花观等牡丹亭十景。
J. 牡丹亭的杰出之处在哪
作为戏曲经典文本,《牡丹亭》之所以成为经典,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它问世之后,明代后期和清代文人对它的批评接收。第二个阶段则是20世纪以后,现、当代文化人对它的批评、研究和接受,其中,兼有大学教科书作用的中国文学通史的书写,在其经典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1904—1913年:《牡丹亭》的艰难现身
1904—1913年,属于中国文学史写作之草创期,林传甲、黄人、窦警凡等人做出了最初的尝试。而《牡丹亭》则是以“‘临川四梦’之一”的身份间或现身于本时段的中国文学史著述,初露头角。
在黄人的《中国文学史》中,开始对《牡丹亭》给予了更多篇幅的介绍和评价。它将戏曲与诗词并提,较为详细列举元代杂剧、评述明代戏曲,为提升戏曲的文学史地位积力蓄势。在明代众多戏曲作家中,黄人的《中国文学史》于汤显祖用笔最多。它将“临川四梦”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采用总体阐述与个体评点相结合的方式予以介绍,“四梦”用笔较为均衡。其间,涉及到《牡丹亭》的主旨、人物设置、艺术特色等方面,或通过考据驳斥旧说,或简要描述阅读体会。可惜的是,这部一百七十余万字的教材未曾流行坊间。
总的说来,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之草创时期,《牡丹亭》的艰难现身,昭示着戏曲在文学领域长期处于“鄙弃不复道”的境地,但同时也孕育着被“扶正”的转机。
二、1914—1940年:《牡丹亭》乃“临川四梦”之最
1914—1940年,为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探索期和第一个高产期。这一时期,随着纯文学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以王国维与吴梅等为代表的戏曲研究的广泛展开,戏曲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汤显祖被视为明代传奇最杰出的作家,《牡丹亭》则成为“临川四梦”之最,即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王梦曾的《中国文学史》,有两节与《牡丹亭》相关:“汤显祖有《还魂记》《南柯记》《邯郸梦》《紫钗记》,以《还魂记》为之最”。此句将《牡丹亭》从“临川四梦”中凸显出来。
曾毅的《中国文学史》,对于明代戏曲小说未列专节讲解,而是并入“清之戏曲小说”予以简介。他进一步推重《牡丹亭》为明代传奇最佳之作,认为黄九烟“首肯《邯郸》”仅是其个人喜好而已。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对《牡丹亭》的书写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将汤显祖视为明代最杰出的戏曲家,将《牡丹亭》视为汤显祖的最佳作品。其二,引用沈德符《顾曲杂言》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关于《牡丹亭》的大段评点文字,介绍《牡丹亭》的主题、演出效果等,对其他“三梦”则是一笔带过,从而进一步将《牡丹亭》推上“临川四梦”之最的位置。
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史大纲》,提出“明代曲家中汤义仍最著”,所作“临川四梦”中《还魂记》最脍炙人口,且与《西厢记》同样的家传户诵。1935年,他在《新编中国文学史》中进一步概述了《牡丹亭》的情感魅力及艺术特色。
顾实的《中国文学史大纲》,明代戏曲部分只写第一戏曲家汤显祖,共计五段。前三段主要简述汤显祖的生平、曲坛地位及“玉茗堂四梦”,第四、第五两段着重介绍《牡丹亭》,包括剧情、情节的奇幻而合理外之理、令人肠断魂销的阅读效果等等。
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小史》,认为明代传奇著名者当属汤显祖,作品以《牡丹亭》为最。《牡丹亭》的特别之处在于“将少女的心情刻画地写出,曾博得许多姑娘的眼泪”。赵景深还采用比较法描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们读俄国屠格涅夫《城里的医生》,尚且为那乡间女子叹惜,低回数日,更不用说这样伟大的戏剧之感人了!”
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二十讲》,认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标志着明传奇黄金时代的来到”,给予汤显祖恰当的定位。他们指出:“《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并取材于唐人小说,只《还魂记》出于臆造,而价值也最高。”最后,以《惊梦》《寻梦》等唱词为例,说明汤显祖作曲“秾艳工丽处似玉溪诗和梦窗词,俊爽质素处也有关、马之风”特点。
另外,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童行白的《中国文学史纲》,均对“临川四梦”进行了探讨,认为“独以《牡丹亭》之作,显祖之名,足以不朽”。
综合观之,在1914—1940年所编撰的中国文学通史中,汤显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牡丹亭》逐渐从“临川四梦”中脱颖而出,成为汤显祖甚或明代传奇的代表作品,其经典地位也逐渐得到确立。
三、1941—1980年代:《牡丹亭》为浪漫主义的杰作
这一时期,文学的对象基本被限定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具有审美性的文体,戏曲在文学领域取得正宗地位。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逐渐影响到古代文学包括古代戏曲研究领域,即注重“挖掘促使作品产生的社会因素和解释作品的社会内涵和意义”。这两方面的合力作用,孕育了中国文学通史著作的较大变化。这些文学史著述,将《牡丹亭》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用至少一节的篇幅进行详细介绍,《牡丹亭》的经典地位进一步得以确立。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对《牡丹亭》的总的评价为:《牡丹亭》为“才子佳人的恋爱剧”,成功体现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征。他指出:“(《牡丹亭》)戏的内容,实无足取,人死还魂,更属荒唐。戏之结局,仍是团圆旧套,亦无新意。同时戏中所表现的,仍是那些点状元高升发财的旧思想。”《牡丹亭》的真正魅力在于,以《惊梦》等美不胜收的曲文写出“既真且美”的“情”,成功体现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征:“热烈的情感,文字的美丽,幻想的丰富与夸张的描写,所以他能够感动人心,尤为热情的少年男女所爱好。”这是刘著论述的重心所在。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将《牡丹亭》作为专节进行讲授,包括剧情、思想内容(社会学评判)、艺术成就、影响等方面,赋予《牡丹亭》经典的地位。
四、1990年代—至今:《牡丹亭》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大量译介与接受,中国学界也开始尝试改造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了许多新成果。这些文学史教材不同程度融贯《牡丹亭》的新旧研究成果,挖掘新内涵、探讨新特质,彰显出《牡丹亭》丰富多彩的经典魅力,巩固了《牡丹亭》的文学经典地位。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对《牡丹亭》经典度的继续高扬。在上列文学史中,出现了较之以前的文学史不同的评论:“《牡丹亭》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的杰出剧作”“《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这些评论共同给予《牡丹亭》杰出的定位,是将该作视为经典中的经典。
对《牡丹亭》性质的多种定位。对于《牡丹亭》,中国学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戏剧分类标准,而是根据中国戏曲自身的特点进行界定和阐释:“《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曲”“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主义的具体体现”。
对《牡丹亭》的文化学解读。或从市民社会的角度进行观照:“汤显祖所师事的泰州学派……都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汤显祖没有像李贽、达观那样去生死打拼,但他也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新战场”;或站在人性的高度予以透视:“汤显祖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在文学领域把至情激扬到超越传统意识的高度,把情与理的冲突所造成的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在对情自身的反思中对传统人性观表现出深切的怀疑和否定,这真是‘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
对《牡丹亭》情节结构的新见解。《牡丹亭》的情节结构有两条线索:“人间——阴间——人间,现实——理想——现实”,它“既是杜丽娘人生追求的完整的情感历程,也是汤显祖文化探索的完整的精神历程。”
对《牡丹亭》人物形象的新评价。主要体现在杜宝身上,比如:他是一个深爱女儿,但却对她的痛苦既不理解也无能为力的父亲。这在当时是戏曲文学中从未出现过的类型。从文化与人性双重角度深入解剖多种身份的杜宝,更为合理。
通过对中国文学通史教材书写视域下《牡丹亭》经典化轨迹的梳理,我们可以见证,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概念的演变过程以及戏曲在文学领域争取正宗地位的艰难履历。从被完全忽略,到简单介绍,到评价的不断升级,《牡丹亭》经典化的轨迹,典型地凸现了戏曲等俗文学自近代以来迥异于诗文的经典化进程与特征。未来,我们对戏曲文学认识的更新与变化,或许会从根本上促进《牡丹亭》等戏曲经典魅力的进一步释放。另外一方面,通过对各个时期文学史对《牡丹亭》的书写,我们又可以看到,《牡丹亭》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也恰恰因为诸多文学史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