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点南国牡丹
『壹』 广东省的剧种是什么
北京市:京剧、北昆、西路评剧、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永年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戏、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眉户戏、弦板腔、陕西道情戏、陕南花鼓戏、陕南端公戏、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
河南省:豫剧、曲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坠子、大平调、二夹弦、怀梆、怀调、大弦调、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南阳大调曲子。
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淮海戏、锡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越剧。
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
上海市:越剧、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
江西省:赣剧、戈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平讲戏、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越剧。
台湾省:歌仔戏。
广东省: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东昌花鼓戏、雷剧、梅州山歌剧、粤西白戏、临剧。
海南省: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剧、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广西壮剧、广西苗戏、广西侗戏。
湖南省: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剧、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四川省: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云南壮剧、彝剧。
贵州省: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剧。
『贰』 闽西汉剧有哪些特色
被誉为“南国牡丹”的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主要流行闽西、粤东客属地区。赣南和闽南等地亦有流行,影响遍及台湾和东南亚。
清乾隆年间,楚南戏传入闽西,在宁化县坊田乡大罗村池氏祠堂戏台后壁上,发现有“乾隆丙辰寒食节,湖南新喜堂班到此演出”的记载。
其皮黄声腔以楚南戏为媒介流入闽西后,在流传过程中又吸收闽西木偶、西秦戏、饶平戏以及民间音乐小调等艺术养分,闽西汉剧成为既保留楚南戏皮黄声腔的风貌,又具有闽西特色的地方剧种。
『叁』 郴州南国牡丹园好玩吗
郴州南国牡丹园的牡丹花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花品种多样,有一千多个品种,花色奇绝,各具特色,富丽端庄、芳香浓郁。
『肆』 牡丹王画家李万
李万,先后就学于广西师大美术系及广州美院国画系,曾潜心研读岭南“专三杰”高剑父属、高奇峰、陈树人的画风,历15年探索磨练,融中西绘画技艺,形成了自己花鸟牡丹画作的个性与特色,多次应邀到东南亚地区及日本等地参加国际书画大展赛并累获奖项,被当地一些画界朋友赞称为“南国牡丹王”,省文联主席蓝怀昌先生还特意书写了“南国牡丹王”的书法墨宝赠与他。
李万现为桂林雅园书画院副院长、广西省美协会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壹级美术师,获得中国花鸟四百强、当代书画名家、跨世纪艺术家、国际艺术家的荣誉和称号。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博览》、《中国人才辞典》、《世纪艺术家传略》、《国际书画家全集》、《艺术家杂志》、《艺术家》、《艺术与收藏》等十多部有影响力的书籍,许多作品被国内外众多机构和藏家珍藏。
『伍』 汉剧的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唱腔优美,以皮黄板腔体为主,兼收昆曲、小调、吹牌、大板、佛曲、安春调等,红净唱腔为独有特色;伴奏音乐分“文乐”、“武乐”两大类,以头弦为领奏主要弦乐,三弦、月琴、二胡、提胡、柳胡等作伴奏,清雅古朴。角色分为生、旦、丑、公、婆、净六行七当。剧目题材广泛,有民间传说、传奇、神话、各朝代故事和现代剧等800多个。汉剧为广东四大剧种之一,被誉为“南国牡丹”。梅州的广东汉剧院是演出汉剧的主要团体。
『陆』 闽西汉剧有什么特色
到了清代中叶后,一些闽西汉剧中非常有名的戏班陆续来到闽西的龙岩、连城、永安、长汀、宁化等地演出,并收徒传艺,开始在闽西扎根落户。
闽西汉剧角色行当分生、旦、丑、净四门,后为生、旦、丑、公、婆、净六行。现在一般都称小生、老生、青衣、花旦、正旦、老旦、红净、黑净等9个行当。
旦行还有武旦,老生分文、武老生,黑净分大花、二花,丑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此外还有彩旦、大丑等。
闽西汉剧的表演程式十分丰富,而且各具特色。如“拉山膀”,又叫“开山”、“拉山”,是跳台的起始动作,而且各行当都有“右单山膀”、“左单山膀”、“开山膀”三个阶段。
其与别的剧种不同的特色是,动作细腻,刚中带柔,手心朝外,手指向上,两手与头部成“山”字形,故而得名。
闽西汉剧的声腔属“板腔体”。以西皮、二黄为主,兼用部分昆腔、高腔、吹腔、南词北调,并吸收了大量在闽西、南广泛流行的民间小调和佛、道教曲调。
其中“西皮、二黄”旋律的基本形态,因长期受闽西民间音乐和按本地方言的声调正字行腔的创腔影响,从而产生了具有本剧种特色的有别于其他皮、黄剧种的闽西汉剧皮、黄声腔。
闽西汉剧的唱腔,各个行当有很多区别。老生的本嗓苍劲洪亮,稳实刚健;丑的嗓音偏暗,高低、强弱、缓急骤变,十分夸张,常用滑音、颤音润饰腔调;老旦则夹鼻喉之音,行腔温朴;乌净带炸音;红净高音用综合音,低音用本喉音,即俗称“双夹雪”的以鼻腔共鸣为主的音腔,为闽西汉剧独特的一种唱腔。
花旦的假嗓活泼轻快,柔和婉转;青衣却带花腔;正旦行腔静美圆润;小生嗓音清晰明亮,行腔潇洒、刚健,道白以湖广话为基础,押中州音韵,又吸收闽西方言,所以有“土官话”之称。
闽西汉剧所用的伴奏曲牌和锣鼓经极为丰富,与其他剧种有明显区别。伴奏曲牌常用的有300多首,吹牌常用的100多首。
此外,还有许多经过闽西汉剧艺人改造的汉乐、十番、“中军班”音乐、民间小调以及来自闽西、南乃至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器乐曲都很有本剧种特色,极大地丰富了闽西汉剧音乐。
闽西汉剧的锣鼓经有100多套。其中,可分基本锣鼓点、小套锣鼓经、大套锣鼓经、皮黄锣鼓介、引白锣鼓介等五大类。
其中,以“十二景”最有代表性,它几乎包括了各种打法的套路和变化,闽西汉剧艺人分别称之为“火炮鼓”、“后槌”、“水波浪”等。这不仅名称形象化,而且只有用它的套路才能打出本剧种与众不同的音响效果。
闽西汉剧的乐队建制与其他皮黄剧种也有明显区别。它分文、武场。吊规、提胡、扬琴、小三弦为基础,加上椰胡、中胡、双青、阮、竹笛、唢呐、号头等民族乐器。
头弦是闽西汉剧最具特色的乐器。头弦用坚硬的红木或梨木制成。琴筒头细、尾粗、长12厘米、厚2厘米;琴杆长60厘米;弓长78厘米。过去用丝线弦,音色高、尖、清脆、独具一格,音色透亮,音量增大,穿透力强。
闽西汉剧道白和唱词以“官话”为基础,押中州韵。因结合闽西方言的发声而形成闽西的用韵特色。其中,语言的调值近似“洪武正韵”。
而它的脸谱特色主要表现在净和丑两个行当。脸谱最多的当属净行,红净、黑净共有传统脸谱并模型两套80个。
闽西最早的汉剧戏班有“荣天彩”、“新天彩”、“老三多”、“老福顺”,通称“四大班”。由于闽西地处九龙江及韩江上游,水路可通闽南漳州、厦门和粤东潮州、汕头,因此有关地区之间地方戏剧交往十分广泛,历史悠久。
清代较著名的戏班有:咸丰同治年间的“新梅花”、“吉祥花”、“祝三多”、“新开华”:光绪至清末的“大罗天”、“新福顺”、“荣德顺”、“乐同源”、“乐天彩”、“一阳春”、“彩花香”等。
后来,闽西汉剧开始衰落,戏班大量减少,艺人流散各地。
新中国成立后,闽西汉剧开始恢复。1950年,老艺人陈坤福、邓星堂等重新组建龙汀汉剧团。4年后改称龙岩专区汉剧团。
同时,各县也先后成立专业性质的县级剧团。业余剧团遍布各地,闽南云霄、诏安、南靖等地也有业余汉剧团的足迹。
20世纪80年代,闽西汉剧创作活动十分活跃,闽西汉剧在参加各种会演、调演中,曾多次获得表演、导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奖。
闽西汉剧的角色行当分生、旦、丑、公、婆、净六大类,表演程式各行当不同,即使是同一行当也有差异。每个行当均有一套传统的基本功,如“倒吊莲”、“画眉跳架”、“过火坑”、“跳刀尖”、“桌上翻”等武功技艺就为闽西汉剧所独有。
戏曲脸谱,是戏曲演员在化装时,以不同颜色和线条,在脸部描绘出富于夸张的、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的象征性意象图形,以塑造不同性格的不同人物形象,即人们常说的“画花脸”。
所画的图形,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逐步形成一种规范化的固定的勾绘样板图谱,这就是“脸谱”。通过“脸谱”,把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直接写在脸上,这是我国戏曲的重大艺术特色之一。
被誉为“南国牡丹”的闽西汉剧,是流行于闽西南、粤东及东南亚国家部分华人社会的一个古老地方剧种,是福建省的六大地方剧种之一,有十分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
并在2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当地木偶戏及以后逐步传入的饶平戏、潮剧以及民间故事传说等的养料,逐步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闽西汉剧脸谱”。
『柒』 梅州赋 译文
粤之东,岭之南,万木葱茏,莽莽群山,有邑梅州,民人居焉。
是邑也,东邻闽西,北通赣南,西接河源,南连潮汕,控水陆之枢纽,掌交通之要关。境内民皆客家,乃大汉支属,传唐宋之古音,承华夏之遗俗,人文锦绣,播衍全球,号称世界客都。
吾邑以梅为名,盖盛产梅花之故;或云此地有五峰攒立,若梅花之形;或谓汉将梅涓食邑于此,故称。众说纷纭,莫之能明。梅州自古为蛮荒之地,瘴疠之土。晋末五胡乱华,中原衣冠南渡,先民至梅者,与畲人杂处,历经唐、宋、元、明,遂落地生根,变客为主。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荒造田,筑坝修渠。播文明于僻壤,种繁荣于穷山,教化百代,融合千年,功莫大焉!
梅州境接三省,地当襟要,乃英雄争战之所,豪杰角力之处,古今渫血,绵绵不休。昔赵佗割据南越,目为兴王之地;狄青平定广西,用作灭贼之途[1]。易正大攻陷梅州,大戮士庶;文天祥克复程乡,抚定故土[2]。谢上逵军殁平远,明鼎迁移;汪海洋兵败嘉应,天国倾覆[3]。三河坝上,朱老总挥兵鏖战;八乡山下,古大存诱敌设伏[4]。
梅人崇尚气节,世出忠义,代有英杰。罗孟郊上书抗金,义臣合朝称赞,忠勇节烈;文天祥起兵反元,梅人举州响应,抛头洒血[5]。蔡蒙吉守城尽忠,志比霜洁;林丹九跳崖殉国,心如火烈[6]。洪秀全起兵反清,威震神州;丘逢甲保台抗日,义感世界。姚雨平北伐司令,黄琪翔铁军雄鹰,朱云卿红军智囊,谢晋元抗日名将[7]。叶帅剑英,一代元戎;能参善谋,革命建功;力挽狂澜,翦除四凶;智比诸葛,德侔吕公[8]!
梅州人文鼎盛,素称文化之乡。弦诵之声,达于里巷;科举之风,遍及山冈。崇文重教,书院林立;温诗习礼,士子云集。山花馥郁,花香与书香扑鼻;泉水叮咚,水声共书声入耳。自东晋以降,士人举子,车载斗量,骚人学者,不可胜计。德望并重,程旼广东先贤;诗书双绝,宋湘岭南才子[9]。一曲《夕阳》,温伊初之绝唱;四首《落叶》,黄香铁之名篇[10]。我手写我口,黄遵宪诗界革命;东国师东夷,丘逢甲教育维新[11]。首开族谱之学,罗香林史学泰斗;打破中西之畛,林风眠画坛宗师[12]。二膺鲁迅奖,程贤章文学摘桂;一获菲尔兹,丘成桐数学夺魁[13]。
梅州风景秀丽,山水可观。龙归瀑布,岭南之黄果树;莲花铜鼓,粤东之小泰山[14]。阴那苍苍,绿龙蜿蜒。五指擎空,如拿云之巨手;群峰耸峙,似冲天之烈焰。飞珠溅玉,泮坑瀑布;澡身浴德,汤坑温泉。魁星楼,状元桥;光禄第,人境庐。金碧辉煌千佛塔,烟波浩渺雁鸣湖。灵光古刹,枯荣双柏,佛光普照,禅机暗蕴。神光山寺,孟郊庐中苦读书;合水水库,贺龙湖心闲钓鱼[15]。五华山,长乐台,赵佗恭迎汉使[16];三河坝,古战场,朱德勇斗白军。雄狮踞地,卧佛枕山,青天削出金芙蓉;五指穿云,利刃破空,鬼神磨得宝剑峰[17]。形似巫峡,景若漓江,蕉岭长潭,名动四方。茶山绿海,茶香引得雁南飞;琼楼玉宇,楼高招来凤筑巢。梅城夜景,华灯绽放,疑是繁星洒河汉;一江两岸,长桥卧波,又惊彩虹落人间!
梅州民俗特异,绚丽多姿。围龙祖屋,岭南佳构,民居建筑奇迹;客家方言,中原雅音,唐宋汉语化石。山歌悠扬,诗经遗韵,堪称天簌绝响;汉剧典雅,中州流风,誉为南国牡丹。客家饮食,美名远播。珠玉盈盘,梅县金柚登桌;黄金满山,平远脐橙挂果。长乐烧、南台酒、客家娘酒,酒香四溢;酿豆腐、红焖肉、梅菜扣肉,肉香远飘!
梅州乃华侨之乡,号称世界客都。华人华侨,三百万余,散居世界,遍布寰宇。大埔张弼士,名震九州;张裕葡萄酒,誉满全球。姚公德胜,南洋巨商。救济斯民,光绪赐圣匾牌坊;捐助革命,中山授嘉禾勋章[18]。现代以降,侨名更彰:田家炳、曾宪梓,商界巨擘,笑傲海外;李光耀、他信,政界奇才,执掌异邦[19]。
梅州足球普及,已愈百年,英才辈出,战绩辉煌。亚洲球王,李氏惠堂;进球两千,头衔五十;绿茵驰骋廿五载,足迹遍及亚澳欧:功勋赫赫,青史留芳。足球之乡,周总理之称誉;惠堂兰芳,上海滩之赞扬[20]。现代足球,梅人亦彰:蔡锦标头球似钢,池明华后防如墙,杨宁天才门将,郭亿军能攻能防,谢育新球场快马,伍文兵右路悍将[21]。
嗟乎,梅州古邑,山川闭塞,田地贫薄,经济落后。幸哉,改革开放,沐浴春风,卅载奋斗,发展蓬勃。资金辐辏,商贾云集。高楼迭起,如雨后之春笋;工厂耸立,若夏夜之繁星。铁路公路,纽带城乡,天涯若在咫尺;电信网络,连接世界,万里如同比邻。
噫,昔日穷乡,今日乐土,四个梅州,大展雄图!
———————————————
注释:
[1] 出自《南越五主传•先主传》。北宋狄青征讨侬智高叛军时途经梅州。
[2] 1276年,元将易正大攻陷梅州,统督蔡蒙吉等6000义军壮烈牺牲,元军大戮民众。翌年,文天祥率师收复梅州,梅人积极响应。
[3] 顺治十六年,清军集重兵围剿南明谢上逵于五指石。1864年,太平天国都城陷落,康王汪海洋率余部转战梅州,与左宗棠军激战200余日,全部牺牲。
[4] 1929年1月,国民党军进攻八乡山,古大存率红军伏击敌军。
[5] 罗孟郊,北宋名臣,曾上书支持李纲抗金。
[6] 顺治三年,林丹九在长潭筑寨抗清,失败后跳崖殉节。
[7] 姚雨平,辛亥革命广东北伐军总司令。黄琪翔,北伐名将。朱云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谢晋元,淞沪抗战浴血四行,闻名全国。
[8] 毛泽东曾引“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盛赞叶剑英。
[9] 程旼,因进谏触怒刘宋皇帝,被贬梅州,成为广东先贤。
[10] 温训字伊初,黄钊字香铁,均为清朝诗人。
[11] 我手写我口,改自黄遵宪诗。东国师东夷,丘逢甲主张向日本学习维新之道。
[12] 罗香林,著名史学家、客家学的开拓者。林风眠,二十世纪融会中西绘画的艺术大家。
[13] 程贤章,著名作家。丘成桐,世界顶级数学家,祖籍蕉岭。
[14] 龙归寨瀑布,誉为“广东黄果树”。莲花山铜鼓峰,略高于泰山,号称“粤东屋脊”。
[15] 60年代,贺龙元帅来梅视察,在合水水库垂钓。
[16] 汉高祖遣陆贾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在五华山下筑台受封。
[17] 指平远名胜南台山和五指石。
[18] 姚德胜,著名实业家、慈善家。
[19] 李光耀,新加坡国父,祖籍大埔。他信,泰国前总理,祖籍丰顺。
[20] 50年代,周恩来曾说“梅县是‘足球之乡’,请外国友人去那里参观”。30年代上海滩流行“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一语。
[21] 6人均为建国后梅州籍足球名将。
『捌』 当代国画牡丹名家有谁
1、张志文
2004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一则报道,震惊了世界画坛,推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张志文。报道说:河南画家历时5年之久,绘制了一幅构图完整、气势恢宏的500米牡丹长卷,名曰“华夏牡丹图”,创造了世界之最,申报了吉尼斯纪录,将在荷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由中国牡丹博物馆隆重展出。
2、邵仲节
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斋号“师竹轩”。政协成都市第八届委员,民进成都市第五届委员,西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60余年。擅长写意花鸟画,尤以牡丹著称,有“邵牡丹”之美誉。誉为中国牡丹画第一人。
3、李万
历二十年艰难曲折磨练,融汇中西方绘画技艺,炼成自己画作的个性与特色。多次应邀到东南亚地区、日本等地参加国际书画大展赛并累获奖誉。因牡丹花鸟画独具特色被书画界朋友赞称为“南国牡丹王”,广西省文联主席蓝怀昌先生特意挥毫书写了 “南国牡丹王”书法一幅赠与他。
李万现为桂林雅园书画院副院长、广西省美协会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壹级美术师,获得中国花鸟四百强、当代书画名家、跨世纪艺术家、国际艺术家的荣誉和称号。
4、王雪涛
王雪涛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
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天牛、青蛙、蜻蜓、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爱。
5、苏伯群
苏伯群十几岁时开始习画,已有60多年的绘画历史。他的绘画创作以花鸟为主,尤擅长牡丹,在国内画坛有“苏牡丹”之称。
『玖』 岭南戏剧文化中的代表剧种有哪些
岭南戏剧文化中的代表剧种有:粤剧、潮剧、广东汉剧和雷剧
“岭南”一词,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是一个很古老的地理概念,包括广东、海南和广西等部分区域。后因岭南的中心在广东一带,世人逐渐便以广东为岭南的代称。岭南戏剧,主要是广东境内的戏剧剧种。目前,全省仍然有十多种地方戏曲活跃在舞台上,如雷州傩戏、正字戏、白字戏(潮剧)、西秦戏、粤北采荼戏、乐昌花鼓戏等。其中,粤剧、潮剧、广东汉剧和雷剧作为广东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剧种,各具艺术特色。享有“南国红豆”之誉的粤剧、“南国鲜花”美称的潮剧、“南国牡丹”雅号的广东汉剧和雷剧等戏剧文化在海内外拥有广大观众,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中外友谊发展的精神纽带和友谊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