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牡丹花手稿

牡丹花手稿

发布时间: 2022-02-06 02:53:55

⑴ 蒋洪中作品价格牡丹

不是所有画的价钱都一抄样 看看是什么级别了 还有这各个画家的影响力
分装饰级别 收藏级别 成名作 等
普通的画家一般这个价
装饰级别就200左右 收藏级别1000一平尺差不多了 要是本人成名作 那可能就 3000一平尺了
全国知名画家
装饰级别就800左右 收藏级别8000一平尺差不多了 要是本人成名作 那可能就 10000一平尺了
在世的世界闻名的画家价位
装饰级别就2000左右 收藏级别20000一平尺差不多了 要是本人成名作 那可能就 100000一平尺了
逝去世界闻名画家如 齐白石 徐悲鸿 郎世宁 列宾 梵高 毕加索 德加 塞上 莫奈 马奈 雷诺阿 安格尔 库尔贝 米勒 丢勒 维梅尔 提香 卡拉瓦乔 伦勃朗 门釆尔等等
手稿价格100000+ 作品拍卖 1000000 低价 成名作拍卖低价3000000
如果是史诗级别的画家如美术三杰来了 那么就没人能买的了了。
根据年代会有一定的涨幅

⑵ 《聊斋志异》中的《香玉》和《王六郎》的故事概括

1、《香玉》故事梗概:

一黄姓书生在崂山太清宫附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作香玉与之成婚,后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书生终日恸哭,凭吊时又遇山茶花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一同哭吊香玉。

花神感动,使香玉复生。黄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芽,无意中被小道士砍去,白牡丹和山茶花于是也相继死去。

2、《王六郎》故事梗概:

渔人许某,生性豁达、好饮。每逢饮酒必先敬落水鬼。说来也怪,许某打的鱼总比其他渔翁多。原来,受酒暖的落水鬼王六郎为感恩夜夜相助。人鬼结为莫逆之交,后六郎因不忍害人性命而放弃投生的机会,感动上天,被授予邬镇土地。

许大不辞辛劳,携酒长途跋涉去拜祝。六郎托梦给乡人,令他们款待许某。许某离去时,六郎以风送行。许大得乡人许多馈赠,家庭稍富,于是就不再打渔了。

(2)牡丹花手稿扩展阅读

《聊斋志异》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

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⑶ 中国的国花是什么如果不是牡丹,那为什么一元硬币后面是牡丹呢。

国花是蕙芷,牡丹是金钱主义,蕙芷是以人为本主义。

⑷ 唐狮 绣球 牡丹纹身小腿手稿

蒲公英,,代表坚强,, 火焰的

⑸ 于非暗牡丹,双鸽图原稿多大

【悦心赏析】于非闇先生的牡丹,美

⑹ 为嘛~翔~这个字是羊和羽组成而不是鸟和羽组成呢

xiáng ㄒㄧㄤˊ 汉字笔划:12 偏旁部首:羽 书写笔顺:捺撇横横横撇折捺横折捺横 五笔输入:udng(86版) ung(98版) 现代汉字解释: (1) 〔~实〕详细而确实。 (2) 盘旋地飞而不扇动翅膀:滑~。翱~。 文言文解释: (1) (形声。从羽,羊声。本义:翅膀平直不动盘旋地飞) (2) 同本义 [circle in the air;soar] 翔,回飞也。――《说文》鸢鸟丑其飞也翔。――《尔雅·释鸟》凤以之翔。――《淮南子·原道》。注:“大飞不动曰翔。” 虽欲翱翔。――《淮南子·俶真》。注:“直刺不动曰翔。”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论语·乡党》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韩愈《调张籍》 (3) 又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回(回旋飞翔)。亦指行走时张开两臂,像鸟张开翅膀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礼记·曲礼》 (4) 又如:翔趋(古代的一种礼容。上体稍前倾,张臂细步趋行) (5) 悠闲自在地行走 [walk leisurely]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6) 又如:翔步(缓步。比喻可以从缓进行的事);翔翔(安舒的样子) (7) 飞后停息 [rest after flying] 飞不妄集,翔必择林。――《鹦鹉赋》沙鸥翔集。――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8) 回顾 [look back] 后弱则翔。――《考工记·矢人》。注:“回顾也。” 凝听翔立,若有所伺。――唐·李朝威《柳毅传》 (9) [物价] 上涨 [go up]。如:翔起(腾踊;上升);翔泳(犹升沉);翔踊(物价腾贵或暴涨) 翔xiáng 〈形〉 (1) 通“详”。详尽 [detailed] 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矣。――《汉书·西域传》亦治今文学,博洽翔实。――《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 (2) 又如:翔集(周详无遗地采录收集) (3) 通“祥”。吉利 [lucky] 丰其屋,天际翔也。――《易·丰》翔风起,甘露降。――《论衡·是应》 (4) 又如:翔洽(上下融洽);翔风(祥风) 翔实 xiángshí [detailed;be full and accurate] 详明而真实所书并皆详实。――《南史·王僧孺传》翔 xiáng ㄒㄧㄤˊ 盘旋地飞而不扇动翅膀:滑~。翱~。〔~实〕详细而确实。 电影名:《翔》 导演:王晓棠 编剧:王晓棠 主演:姜祖麟 王晓棠 谢德辉 郭平 王振泰 上映:1982年 地区:中国大陆 颜色:彩色 类型:剧情片 《翔》(1982)故事梗概 旅居国外的植物学家、园艺总工程师蔡翩翩,准备和女儿蓓娜回国研究牡丹新品种。归国前,父亲蔡川林嘱咐翩翩要为华侨争气,为祖国争光,并要女儿寻找早年曾资助他出国的老友路永祥,告诉她:"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翩翩和蓓娜回到重庆,同植物研究所的林教授、业务秘书杨明地、技术员小方等进行野外考察,终于找到了野生黄牡丹。几经周折,翩翩在明地的帮助下,找到了路伯伯--一位身居要职的将军。将军希望翩翩努力研究牡丹,攀登科学高峰,并将自己画的一幅彩墨黄牡丹送给翩翩。因报纸刊登一条有关蔡川林和翩翩的新闻,引起人们的议论,翩翩思想有些波动。将军则以焦骨牡丹的故事做比喻,鼓励翩翩要经受住考验,使她逐渐坚强起来。"文革"初期,将军受迫害入狱。翩翩看望将军时,将军要她做焦骨牡丹。归途中,小方告诉她,蓓娜已被隔离,《中国的牡丹》的手稿也被焚毁了。明地因给中央写信,信落入中央文革手中,他被定为现行反革命,现在转押途中。小方带着翩翩在晒挂面处见到明地。翩翩将写有"牡丹舍命不舍花"的纸条送给明地;明地则将自己保存的照片以及翩翩最喜爱的布娃娃交给翩翩。翩翩离开明地,无家可归。这时,工人老何不怕担风险,收留了翩翩,还设法把抄走的黄牡丹抱回家中培养。一天,翩翩被抓入狱,她牢记将军的教导,在狱中继续撰写《中国的牡丹》。蓓娜不堪动乱,决定返回国外,行前到狱中向翩翩告别。翩翩将自己用纸条写的《中国的牡丹》手稿交给蓓娜,要她转交小方,说这本书只能在中国出版。当翩翩被释放回到老何家时,看见黄牡丹已含苞待放,老何夫妇对牡丹的生长作了详细的记录,她非常感动。传说明地已死在狱中,为查明真相,翩翩四处奔走,终于在牡丹溪找到了曾看管过明地的钟大爷。因同情明地而被勒令退职的钟大爷,向她介绍了明地在狱中坚强不屈的情况,告诉翩翩明地已死,并说他每天念叨着一个"娃娃"……十年浩劫后,人们在欢庆中问翩翩:为什么能找到黄牡丹?翩翩想起将军的教导:"一个人只要自己不垮,是垮不了的。"她来到牡丹溪,无限怀念将军和明地,突然她听到熟悉的箫声--《良宵》,寻声发现了明地,此时,尾随着她的钟大爷笑了,原来是他掩护了明地。翩翩和明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⑺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聊斋志异》一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

《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其

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

有最终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

有直人阴间、杀死两吏卒的王鼎(《伍秋月》)。

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发被压迫者的斗争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蒲松龄才华过人却名落孙山,他对科场的黑暗、考官的昏聩、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写起来能切中要害,力透纸背。通过一些梦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士子。

(7)牡丹花手稿扩展阅读:

清初诗坛盟主、朝廷显贵王士祯为《聊斋志异》题过一首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他甚至欲以500两黄金购《聊斋志异》手稿而不得。

蒲松龄出身低微,家世清寒,科举失意,潦倒落魄,“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但就是在“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寒冷凝冰”(《聊斋自志》)的境况里, 他用大半生的精力,写出了惊世之作《聊斋志异》。

反过来讲,作者生活优渥,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也许就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文章憎命达,诚哉斯言!

《聊斋志异》写了将近500个故事,几乎篇篇都好。它的神奇在于,不仅朝廷显贵如王士祯者十分喜欢,一般平民读者也都喜欢。为什么?

首先,《聊斋志异》尽管写了许多鬼狐怪异,但涉及的却是广阔现实。作者通过讲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酷,且始终保持了鲜明的批判态度,有时甚至用篇末的“异史氏曰”的形式直接站出来指陈时弊,控诉“覆盆之下多沉冤哉”。

以《促织》为例:由于皇帝爱斗蟋蟀,地方官媚上邀宠,胥吏借端勒索,遂至“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成名因为买不起应征的蟋蟀,受尽官府的杖责,奄奄待毙。后来历尽艰辛,捕得一头,却不幸被儿子不小心弄死。

于是乎,“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后来儿子魂灵化为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献入宫中后得到皇帝欢心,才挽救了一家被毁灭的命运。

蒲松龄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席方平是突出代表。他父亲得罪富豪羊某,被其死后买通冥间的狱吏搒掠而死。

为了伸冤,他魂赴冥司告状,从城隍到冥王,层层上告;受到械梏、笞打、火床、锯解种种毒刑,仍不屈服;两次被押送还阳,又都逃回去,直到冤屈昭雪为止。席方平这种“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顽强斗争精神,反映了我国人民的不屈精神。

其二,蒲松龄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中,郁闷而死,最后只能让自己的鬼魂帮助一个邑令之子考中举人。

但蒲松龄没有像吴敬梓那样从根本上否定这一制度。一辈子未能考上举人的蒲松龄到71岁才按例补了个贡生,终老之时,还不忘借了某举人的行头,请人画了像。

其三,《聊斋志异》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热烈歌颂真诚忠贞的爱情,这是读者最为喜爱的部分。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大部分,《婴宁》《莲香》《香玉》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追求心爱的人并获得幸福的结局。

《香玉》中的黄生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热爱桑生,后来“愤不归墓,随风漾泊”,终于借尸还魂,和桑生结成美满姻缘。在《小谢》中,男女双方更是经过一段自由接触后,逐步发展起爱情。这在男女被禁止社交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其四,《聊斋》情节曲折跌宕,而且善用细节。忘记书中哪一篇了,写的是一个女子最怕别人挠痒,甚至于远远用手指指之做挠痒状,她都会忍俊不禁。

这样的细节,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宋话本中是很少见的,是《聊斋志异》对前人的超越。《聊斋志异》善用环境、心理、反衬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语言简洁到不能再减一字的程度,既具有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赋予文言语汇以活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写冯相如见红玉自墙上来窥一段:“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生动描述了少女情窦初启时的娇态和冯相如的执著、热烈的爱。

既然该书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揭露了官场的腐败,甚至描写了人民的反抗,作为清朝显贵的王士祯何以还给予高度评价呢?我想是因为那时的文人在评价文学作品时,还能保持对艺术的独立意识。

⑻ 王安石的故事(历史)最好有10个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寻求生花笔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二--智胜厨师

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三--"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乌台诗案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后几次被贬.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帮你找到了五个经典的故事,楼上那个帖吧里面也有几个,加起来足够10个了。

⑼ 鲁迅和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分别是

一、鲁迅评价聊斋: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变幻之状,如在目 前;又或易调该弦,别叙崎人异行,出于幻灭,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2、郭沫若评价聊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9)牡丹花手稿扩展阅读: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及史传文学艺术精华,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描绘鬼狐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聊斋》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有又对其的超越,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聊斋》每叙一事。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做到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故事情节力避平淡无奇,尽量做到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

曲是情节的复杂性,奇是情节的虚幻性,曲而不失自然,奇而不离真实,这是《聊斋志异》艺术力量之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聊斋志异

热点内容
才有梅花便不同 发布:2025-09-13 07:54:59 浏览:298
樱花漫天飞 发布:2025-09-13 07:49:15 浏览:699
玫瑰花语文 发布:2025-09-13 07:43:30 浏览:646
丁香郑州 发布:2025-09-13 07:38:38 浏览:201
蒙氏插花教案 发布:2025-09-13 07:38:35 浏览:625
大庆花卉基地 发布:2025-09-13 07:29:31 浏览:806
绿植不生长 发布:2025-09-13 07:21:47 浏览:284
西兰花酸 发布:2025-09-13 07:21:06 浏览:737
茶花如果培育 发布:2025-09-13 07:17:30 浏览:785
画花卉的 发布:2025-09-13 07:12:26 浏览: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