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纹梅瓶
『壹』 元青花存世这么少,一朝代的瓷器到底到哪里去了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小口外侈,短颈,丰肩,平底。纹饰分为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内分别绘“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梅鹤,陶渊明爱菊。腹下部绘仰覆莲纹和忍冬纹一周。该器造型秀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为元青花瓷中的精品。
流传经过:1987年10月31日原武汉市文物商店武胜路门市部从一对夫妻手中收购而来。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时代:元(1271—1368年)文物价值
青花瓷器由于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早在唐代就已经烧制青花瓷,但是从烧造技术判断,青花瓷的成熟期属于元代。元青花以明丽雅致的纹饰、丰富多样的种类、制作精湛的工艺,成为当时出口中东、西亚等地区的重要商品。从元中晚期开始景德镇大量生产青花瓷器,其质量、制作工艺、创新发展方面均呈现出远胜于唐宋青花瓷的成熟与精美。青花瓷从此成为景德镇窑乃至整个中国瓷器生产中最为主要的产品,被人们誉之为“国瓷”。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尺寸:高37.6㎝,口径6.2㎝,底径13 cm
稀缺性
元青花存世量少。据统计,土耳其、伊朗、美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占了一半之多;元青花的装饰题材大多以中国传统图案花纹为主,人物纹样极少,此件器物尤显珍贵。
工艺美术史
从实用性角度审视,元青花瓷能依据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和需要,设计不同的器型。既有针对中东及伊斯兰国家生产的大盘、大罐、大瓶等器型硕大饱满的大件,也有满足东南亚国家需要的小罐、水滴、小瓶等,还有适应中国人生活习惯的高足杯、盏托、观音和文具等。从艺术审美角度欣赏,元青花瓷釉色莹润、青幽淡雅、意境悠长、雅俗共赏,有着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审美需求的共融性。其装饰纹样布局繁密,结构严谨,描绘精细,体现了制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历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绘“四爱图”,以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颐、林和靖及陶渊明为题材。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诗人“梅妻鹤子”林和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及东晋文字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令人景仰。
透过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可以检索更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元青花瓷器的市场价值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器物描述
历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绘“四爱图”,以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颐、林和靖及陶渊明为题材。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诗人“梅妻鹤子”林和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及东晋文字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令人景仰。
透过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可以检索更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贰』 南宋影者牡丹纹梅瓶有没有冰裂纹
不清楚,但为您提供一下参考资料看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元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釉主要有三种:影青釉、青白釉和卵白釉。三种釉的化学成份不同,决定着青花透明程度不同,对青花的发色效果影响也不相同。卵白釉是元代创新的釉种,含钙量低,钾钠成分较高,粘度较大,釉面细腻而光洁。早期器物釉中含铁量稍多,颜色闪青,晚期含铁量减少,色泽趋于纯正。施卵白釉烧制的白瓷非常名贵,但烧成的青花瓷却不理想:发色浅淡,青花瓷原有的风采尽失,原因是卵白釉厚而凝重,浊而失透,青花在釉下就象被罩在磨光玻璃下,色彩根本就发不出来,偏离了青花本色。
卵白釉(枢俯)瓷为元代创烧,因其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颇似鹅蛋色泽,故名。元代创烧的卵白釉瓷也是朝廷定烧的一种高档瓷器,在当时极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爱,常命景德镇窑烧制供官府使用,“有命则供,否则止”,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称之为“枢府”釉。
『叁』 “铁锈花折枝牡丹梅瓶”
装饰纹样题材广抄泛,主要有荷花、牡丹、龙凤、游鱼及婴戏等都表现得格调清晰,矫健挺拔,挥洒自如,形的特点是什么?
成了非常健康的地方民间风格,最成功的是对牡丹花的描绘,如“铁锈花折枝牡丹梅瓶”一株怒放的牡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枝叶茂盛,花枝穿插自如,与器形的转折自然相适,显得笔触灵活,生气盎然。
『肆』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的介绍
高44厘米,口径5.4厘米,梅瓶花色共分为五层,也就是说器身自上而下有五层圈带专纹饰,肩上部绘有一周覆莲纹属,内有珊瑚、灵芝等“杂宝”纹样。接下来是一圈缠枝牡丹纹饰。腹部周身绘满缠枝牡丹青花图案,紧接着是一条较窄的卷草边饰。胫部装饰有卷草纹及仰莲如意纹一周。纹饰带有宽有窄,其间以弦纹相隔,青花构图严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浑然一体,显得繁而不乱。笔意深沉有力,青色艳丽之中又带古朴,风格生动豪放。
『伍』 青花牡丹钱币纹梅瓶是哪个年代的
青花牡丹钱币纹梅瓶是哪个年代的?青花牡丹钱币纹梅瓶的话是80年代的,80年代的,这种文明评的话,有很多的
『陆』 瓷器,缠枝牡丹纹梅瓶,造形要素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元朝瓷器,出土于南京江宁县将军山沐晟墓中,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柒』 白地黑彩剔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时代特征比较显著,真品有收藏价值的,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捌』 全国最大的瓷瓶(梅瓶)在哪里
邯郸市峰峰矿区昭德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两个巨大的陶瓷梅瓶制作完成。这两个陶瓷梅瓶坐落于广场东西两侧,高9.9米,最大直径5.18米。每个梅瓶由486块烧制陶体拼接而成,瓷体重36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陶瓷梅瓶。
梅瓶制作采用了传统的磁州窑纹饰。主题画面为磁州窑传统的黑剔牡丹纹,腰线装饰为富贵不到头纹饰,底足为莲花纹装饰。整体寓意平安、富贵、吉祥。
据悉,这两个瓷瓶由20名技术人员,历时六个月烧制30窑而成。
『玖』 梅瓶造型演变过程。
“梅瓶”在中国古代陶瓷研究领域中属于单一器型,延续时间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一种造型秀美、受到颇多赞誉的器物。但在目前的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中尚未对其起源和造型的演变过程提出系统的看法。并通过宋、辽、金、元、明、清出土和传世的实物进行排比对照,阐述它的起源,对其逐渐南传的经过进行解释。与此同时梅瓶的造型也经过不断进化发展过程,直至清代末期“梅瓶”这个被文人雅士冠予的美誉,才成为人们对这种器物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一、梅瓶的演变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唐代邢窑白釉瓶,是一件器型上近似于梅瓶的器物,属于大口器的一类。另外在唐代的岳州也有一种近似梅瓶的盘口瓶出土。将它们与梅瓶相提并论是否有些牵强,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结果。
契丹人虽然是我国漠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从事着以渔猎为生的游牧生活,但是他们有着自身发展的文明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和生活习俗。在与唐王朝的不断交往过程中吸取和丰富了他们的文明进程,这种相互交融的过程促进了契丹人的手工制瓷业发展。就陶瓷的生产制作而言,由于唐三彩的盛行,辽三彩的生产就比较繁荣。同样唐代北方白瓷生产趋于成熟(如在陕西西安市火烧壁出土的白瓷),辽代白瓷近似于完美。任何一种陶瓷器型的出现是离不开生活的,唐代瓷器多仿制金银器的器型,辽代则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生产陶瓷器物,鸡腿瓶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梅瓶”在北宋出现时,还保留辽代鸡腿瓶烙印,例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刻划梅瓶,1974年河南省镇平出土的磁州窑白地黑梅瓶,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上海博物馆藏)。它们的肩部虽然较鸡腿瓶隆起,但口部、胫部与鸡腿瓶十分相象。在宋、辽对峙时期辽代缸瓦窑生产的梅瓶与宋代的风格才十分接近,这就是1974年在辽宁省法库墓出土的白地褐彩刻花牡丹纹梅瓶。北宋中晚期是陶瓷生产的繁荣阶段,在不断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后,逐渐形成了梅瓶的自身进化和发展,并出现了自己的风格。此时的梅瓶千变万化,口部变化也比较多,肩、腹的变化也呈多样化的形式。可以说此时的梅瓶已经完全脱离了早期鸡腿瓶模式的束缚,成为一种独具代表性的造型品种,完成了演变过程。
金代的梅瓶造型继续保留了北宋初期的北方时代风格,其代表作有:1972年河北省献县出土的金代磁州窑“芦雁图”梅瓶和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金代磁州窑“清沽美酒”梅瓶以及金代扒村窑黑地白龙“正八”文梅瓶。
南宋的梅瓶器型变得短矮,瓶身没有早期梅瓶修长,肩部也不如北宋时期饱满丰润,总体上看此时的梅瓶给人以浑圆感觉。这与梅瓶造型的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造型在被南方的各窑厂接受时,摒弃了北方粗犷伟岸的风格,给人以小巧精悍的感觉。具有代表性的梅瓶有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南宋景德镇窑影青刻花梅瓶,1972年江西省吉州窑出土的黑釉剔花梅瓶,1979年在浙江省松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墓葬出土的龙泉窑带盖梅瓶。
元代的梅瓶造型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特别是景德镇生产青花梅瓶为明、清梅瓶的造型延续奠定了基础。此时的梅瓶又是恢复到北方梅瓶的原有风格,只是肩、腹、足等部位变粗,口部工艺细腻,这一时期的器物以江西省高安窖藏的青花梅瓶与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的青花八方梅瓶为代表,同时还有现藏江西省扬州博物馆的蓝釉白龙纹梅瓶。在造型的变异方面元末明初梅瓶出现特有的圆肩束胫式样,其代表有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元代龙泉窑刻花带盖梅瓶和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洪武青花“春寿”云龙纹梅瓶。
明代的梅瓶虽然在装饰上有釉里红、青花、红釉、祭蓝釉、白釉、龙泉釉、仿哥釉等,但是此时的梅瓶造型风格虽然在不同时代有一些变化,但总的风格还是统一的。它们包括1957年江西省江宁宋琥墓出土的明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盖梅瓶、明正统青花梅瓶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宣德款青花缠枝花梅瓶、现藏定陵博物馆的明万历青花龙穿花盖梅瓶等。明代梅瓶除了传世品外,有一大批是从墓葬中出土的,这些梅瓶无疑成为鉴定梅瓶的标型器。
清代的梅瓶基本上是以传世器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此时的瓷器生产多以御窑厂形式生产,并带有皇帝好恶的色彩,此时的梅瓶造型基本上延续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有风格,给人以沉稳庄重,但略带浮华的感觉。清代的梅瓶一改明代梅瓶肩部圆垂的造型,多以丰肩平直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总之,梅瓶的造型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内涵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