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椅的由来
❶ 福寿太师椅的由来(它是哪个朝代的)
太师椅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原型、发展和定型,时间分别是在宋代、明代以及清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物的流转,到今天,历史悠久的太师椅实物已难再见,此处,不妨以文字记载和书画作品为凭,探究太师椅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样貌。
学术界认为太师椅的原型是宋代的交椅。宋代的交椅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无扶手直后背交椅,这种交椅又可分为横置靠背和直靠背两种;另一类为圆后背交椅,圆后背交椅样式又可分为有搭脑与无搭脑两种。其中搭脑前曲作扶手的靠背交椅,通常称“太师椅”。这种椅具通常为圆搭脑、竖向靠背式,椅圈合围成形,有的在靠背附加荷叶形托首。
【《春游晚归图》局部,仆人肩上扛的正是宋代太师椅】
具体的例子可见宋代的名画《春游晚归图》,图中有对太师椅的详尽刻画,情景是一个官员游春归来,鞍前马后侍从十余众,其中一位侍从肩上扛的就是荷叶托首的太师椅,以随时供主人休息时使用。
太师椅发展到明代已经是十分流行的坐具了。虽名称未发生改变,但椅形已不是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改为上圆下方的圈椅。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言:“椅之有杯圈联前者,名太师椅”。照此推论,似乎凡椅背、扶手呈圈者,皆可谓之为“太师椅”。在明代,圈椅种类进一步增多,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合理。由于圈椅结构更加合理、使用更加舒适等原因,使其取代了宋代的圆后背交椅,成为“太师椅”一名的全新演绎。
太师椅发展到清代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并且最终定型。此时的太师椅专指清代的扶手椅,这种扶手椅状似官帽而非宝座、玫瑰椅,而是重装饰,且靠背与扶手以及座屉三面垂直的椅子。由于清朝艺术审美追求豪华、庄重的效果,因此清式扶手椅迅速成为“太师椅”的接班人,并为这种流传数百年的家具确定了最终的形制。
❷ 什么东西是实用又美观的
①妞
②床
③套
④手机(里的PP)
❸ 明朝的玫瑰椅为什么靠背那么矮
玫瑰椅在宋代名画中曾有所见,明代更为常见,是一种造型别致的椅子。为什么会叫玫瑰椅,这在中国家具史上是一个无解的谜,因为典籍中没有参考文献,所以人们大多从其名推测,以为与女性闺房陈设有关,但是目前尚无定论。“玫瑰”二字,一般指很美的玉石。单就“瑰”字讲,一曰“美石”,另一曰“奇伟”,即珍贵的意思。《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载:“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红梁”,以“瑰”谓奇异之物。玫瑰椅只是北方匠师对这种椅子的称呼,而江南一带多称之为“文椅”。
玫瑰椅属于扶手椅的一种,它的制作方法跟南官帽椅相近。玫瑰椅造型特征是尺寸较别种椅子稍小,方形低靠背和方形低扶手,且与椅面垂直,方形的边框通常加上雕刻纹饰的卷口牙子,基本样式仿效小竹椅。它多用花梨木或鸡翅木制作,一般不用紫檀木和红木,利用花梨木独具的色彩、纹理和玫瑰椅本身别致的造型巧妙结合,达到了珍奇、美丽的效果,更令人赏心悦目。玫瑰椅的优点在于轻巧灵便,背矮不遮挡视线,置诸室内,处处相宜。缺点就是搭脑正当人背,坐在上面感觉并不是很舒服,背和头部都没有依靠,令坐者很快感到疲劳,但是较适宜坐以写作。
玫瑰椅在居室中陈设较灵活,靠窗台陈设使用时不致于高出窗沿而阻挡视线,椅形较小,造型别致,用材较轻巧,容易搬动。玫瑰椅别具一格,是明式和清式家具常见的一种椅子式样,常供文人书房、画轩、小馆陈设和使用,式样考究,制作精工,造型单纯优美,有一种所谓“书卷之气”,由此可见古人的雅而尚礼、文不失秀、而不堕媚的审美境界。不管怎样,玫瑰椅设计不俗,名字也好听,假如就像我们所说的是闺房坐具的话,那它低矮的搭脑,说不定就是别出心裁的设计,陈设于闺房,才得以坐者自由展现其女性柔媚多。
❹ 太师椅是什么
起源于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官衔命名的椅子。宋朝时期的京官为了送给太师椅子坐,就特意在交椅背上加了一个荷叶托着,因此叫做“太师椅”,顾名思义,就是官居太师的人才有资格坐,清中期之后开始普及。我国古代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太师是官名,是尊贵、高雅的象征,我国古人认为,在同时代的椅类家具中,能被尊称为“太师椅”的,一定是椅类家具中的翘楚,也象征着坐在太师椅的人的地位尊贵、受人敬仰。风水宅居中,最好的风水地形被称为“太师椅”,这类宅居地,背后靠山,较高,如太师椅的椅背;左右都有缠护,较低,如同太师椅的扶手;中央是居宅,如同椅子的座位。这是风水地形中最理想、最合理的布局,三面皆有护绕,宅运自然又稳又安全;一面通气,后盾坚强,前气自然也顺畅,可谓是和气而能生财。三面环山、一面开阔之地被认为是吉宅良址,便是因为其符合“太师椅”地形的风水地形。如果此“太师椅”是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则无疑是难得一遇的风水宝地了。故而《阳宅十书》中说:“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这可谓是“太师椅”形的真实写照了。
❺ 太师椅的演变
在两晋以前,我们的先人一直处于席地而坐时代,没有高型坐具。“椅子”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绳床十,注:内四椅子。”但是椅子形象早于名称一百多年,而见于南北朝。随着佛教的东渐,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涌入,佛国的高型坐具也进入了中国新的家具种类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其生活方式,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杂居”局面,为高型坐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至五代时期也是从跪坐的生活习惯转变到垂足而坐的时期,这时的生活方式有了“官”、“民”之分。人们起居习俗不一致,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趺坐及垂足坐均同时存在。经过唐至五代时期的家具变革之后,高足家具在宋代已成为家具发展的主流,出现了造型新颖的靠背椅、交椅。 交椅是由交杌发展而来的。交杌即古代的胡床,北方人称之“马扎”,民间俗称折叠凳。胡床本是一种无靠背的简易坐具,当人们在其座屉之上增设靠背之后,它便成为一种可倚可坐的椅子。由于这种椅子的四足成对相交,故以其形名之“交椅”。
从现有的传世绘画和已发掘的墓葬壁画看,交椅是宋代始见的新型家具。宋代交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后背交椅,是不带扶手的,这种交椅又可分为横置靠背和直靠背两种;另一类为圆后背交椅,圆后背交椅样式可分为有搭脑与无搭脑两种。搭脑前曲作扶手的靠背交椅,通常称“太师椅”。这种椅通常为圆搭脑、竖向靠背式,椅圈合围成形,有的椅圈做成三段曲,有的在靠背附加荷叶形托首。
“太师椅”是我国唯一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其他家具都是以其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如官帽椅,是因搭脑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书柜是因为存放书籍而得名。
交椅椅圈上增设搭脑的结构,曾经作为一种家具的新式样流行一时,这在宋人笔记中多有记载。关于太师椅名称的由来,相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太师椅的命名与宋朝奸相秦桧相联系。最详细的记载要算张端义在《贵耳集》,据记载为京尹吴渊因奉承当时的宰相秦桧,而在椅圈上添置了荷叶形托首,由于这种带荷叶托首的椅子是为太师设计的,故名之曰“太师椅”。
还有一种说法是由“文太史椅”演化而来。“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征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后此椅归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未曾入内阁为相,系崇祯朝的太师。因“太史”与“太师”偕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师,所以就把这种椅子叫做“太师椅”了。
有关宋代交椅的形式,陈增弼先生在《太师椅考》一文中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将其分成四种形式:直形搭脑、横向靠背式,如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药铺柜前有这种交椅;直形搭脑、竖向靠背式,见宋萧照《中兴祯应图》,后元明清一直沿用;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又称“栲栳圈”,搭脑为圆形,宋画《蕉荫击球图》中有这种交椅,为我国古代木匠的一大创造;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附加荷叶形托首,搭脑形成圆形的椅圈,上有带柄木质荷叶托首扶手。交椅自宋代出现后,一直是上层社会使用的家具。据悉,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侍从随身替他扛着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从打开交椅坐上歇息。久而久之,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的地位时常说坐第几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交椅形成于宋代,流行于元明两代。明代交椅,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尤其是圆后背交椅运用广泛,多设在中堂显著地位,显示其尊贵而崇高的特殊身份。
圆后背交椅的结构是服从它的折叠需要而形成的。为了折叠,它不能和其他椅子的结构一样,扶手与下面的构件(鹅脖及联帮棍)相交,交椅的扶手只能是由安在后腿上端的、弯转向前探伸的构件来支撑。后腿和弯转的部分,无论榫卯结构做得如何紧密,承重方面都会有问题。
圈椅是利用了椅圈抱腰的舒适感而专门设计的,背板微向后仰,座面宽大,腿足较高,造型十分大方、舒适。在明代,圈椅种类进一步增多,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合理。所以,圈椅因结构更加合理、牢固,造型优美、大方,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而取代圆后背交椅,成为备受推崇的“太师椅”。 在明清时代的扶手椅非常普及,明代的扶手椅人们通常泛指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它不包括同样有扶手的宝座和玫瑰椅。清代的扶手椅人们主要是指清式家具中被俗称为“太师椅”的那种重体量、重装饰、靠背与扶手及座屉三垂直的椅子。
进入清代后,交椅由于实用价值不大而逐渐被淘汰。特别是豪华、庄重的清式家具出现后,清代中期以后交椅首先在上层社会被清式“太师椅”所取代。
清式太师椅实际上也就是扶手椅,一般成对陈设于厅堂正中或比较雅致、庄重的场合。清式太师椅按椅背结构基本上可分为整屏式与三屏式两种,而且普遍采用靠背与扶手上下垂直的形式,明式扶手椅中按人体自然曲率设计靠背、扶手的做法已很少见。
到了清代晚期,清式太师椅的制作越来越繁琐,单纯地追求“新颖”,装饰繁重,成为附加品,造型出现了不伦不类的、融东西方艺术特征、繁琐累赘的风格。清式太师椅,再也没有明式太师椅——圈椅的那种尺度合体,造型简练、挺拔,耐人寻味,细致精密,手感舒适的艺术水平。清式太师椅虽然在造型工艺上有了进步,但是从家具本身的造型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却有衰退之感。
❻ 椅子的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1.这是一款轻便休息椅,整张躺椅的曲线都是按照人机工程学严谨设计的。既不影响使用者的正常谈话,还可以小憩。弧形底座,可当摇椅使用,坐的部分和靠背等高,外型张扬,充满个性。
3.曲线造型,材质呈编织状态,轻便且承重,既充满现代气息,又有复古韵律之美。
3.该椅既实用,又是家庭和休闲场所的理想装饰品。
❼ 一种古代家具 形状就象靠背椅的上半部 就是靠背那部分 席地而坐时倚靠用的 是什么东东
明清时期的椅凳形式很多
❽ 有哪些经典流传至今的中国风的椅子
中国人本来没有椅子,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开坛讲学,大都是席地而坐的直到东汉时期,灵帝好胡床,上行下效成为了一种风尚。唐宋之后,带靠背高坐具开始逐渐流行,于是靠背椅、圈椅、交椅、官帽椅之类陆续出现,到了明代,就形成完备的高坐家具体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流三把独具中国风的椅子---交椅、灯挂椅和禅椅。
1.交椅
交椅普遍被认为是彰显特殊身份的坐具,但因其特殊的制式与使用,要保存完整以传世,并不易得。因交椅既要满足折叠便携之需,又要以协调美观为前提负荷承重,可用于行军作战、围猎郊游中,因此也有“行椅”“猎椅”之称。在中国,可看到的最早的直后背交椅形象是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西壁的五台山图里,行人挎着一把直后背的交椅。在宋代的诸多古籍和书画里都能找到直后背交椅的痕迹,并且出现了横靠背与竖靠背这两种不同的形制。在接下来五代之后的年代里,交椅的另一种形式——圆后背交椅开始大行其道,并且比前者更为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