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说袁枚
⑴ 袁枚的诗 苔 啥意思
清.袁枚
《苔》
白日不到处
青青恰日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苔藓的花象米一样小,可是也和牡丹一样的有尊严的开放。 ??? 人在宇宙中非常的渺小,人在地球上有很多人都比自己强。可是,拥有的尊严是一样的。 ??? 看了刘心武先生的书,开篇这句话就让我受益匪浅。...
红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我在讲座里引用了蔡元培先贤的八个字:“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谁也不应该声称关于《红楼梦》的阐释独他正确,更不能压制封杀不同的观点,要允许哪怕是自己觉得最刺耳的不同见解发表出来,要有平等讨论的态度、容纳分歧争议的学术襟怀;当然,面对聚讼纷纭的学术争议,又要坚持独立思考,不必苟同别人的见解,在争议中从别人的批评里汲取合理的成分,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我在讲座里还引用了袁枚的两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常用这两句诗鼓励自己。我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能够进入名牌大学,没有能受到正规的学术训练,先天不足,弱点自知,但是我从青春挫折期就勉励自己,要自学成才,要自强不息。我为自己高兴,因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成为了一个作家,除了能发表小说、随笔,我还能写建筑评论,能涉足足球文化,并且,经过十多年努力,还在《红楼梦》研究中创建了秦学分支。我只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样开放。我们的生命都是花朵,我鼓励自己,也把这样的信念告诉年轻人,特别是有这样那样明显弱点和缺点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要清醒地知道,相对于永恒的宇宙,我们确实非常渺小,应该有谦卑之心;但是跟别的任何生命相比,我们的尊严,我们的价值,我们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就算人家确实是牡丹玫瑰,自己只是小小的,角落里的一朵苔花,也应该灿烂地绽放,把自己涨圆,并且自豪地仰望苍天,说:“我也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有位戏剧家叫梅耶荷德,他对一位文学艺术家的成功标准是什么,提出了一个见解。他认为,你一个作品出来,如果所有人都说你好,那么你是彻底地失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说你坏,那么你当然也是失败,不过这说明你总算还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如果反响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那么,你就是获得真正的成功了!后来有人夸张地将他的这一观点称之为“梅耶荷德定律”。
忽然想起“梅耶荷德定律”,是我觉得按他那说法衡量,自己这回到CCTV-10讲《红楼梦》,算是获得成功了么?说真的,我还没自信到那个份上。但是,“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的滋味,我确实是尝到了一些,这对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应该是一种锻炼。在一个文化格局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如果“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只不过是一种言论,并不具有法律宣判效力,也并不是形成了新的政治运动要对你实施“揪出来斗倒斗臭”,不影响领取退休金,不打进家门,那么,我觉得,就我个人而言,应该能够承受,而且必须承受
记得在拙著《早期香港粤语流行曲(1950-1974)》一书里,也曾引录这首小诗。不过,要是不是之前为了寻诗让女儿背诵,可能至今也未必读到这首诗。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於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著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从以上所述,可知这首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袁枚还另有一首咏苔五绝:「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青苔从来没有见识过斜阳之美,诗人是为之可惜还是庆幸呢?又或者,如夏虫之不可语冰,青苔是永远不会明白斜阳的艳丽是怎麼回事!
⑵ 阅读下面这两句诗,根据要求作文。苔花如米小,也作牡丹开。~袁枚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作者: 乔聿 时间: 2007-04-15 点击: 3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第一次读到袁枚的这句诗,心中便涌出深深的感动。苔花那么弱小,既不起眼更不绚烂,仍要学着牡丹的样子,认真地装点春天,乐观地开放出生命的尊严!
这让人想起北大学子刘默涵,一个来自河北无极县农村的贫困生,用自己勤工俭学和别人资助的钱,创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至今已资助了37个比她更贫困的大学生。也许有人会说,一个贫困生的基金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它的价值在于激励人们在生活的贫困中保持精神的富有,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使人生变得更有尊严。
对比刘默涵,有的贫困学子的做法却令人心寒。为了快速适应环境,甩掉“贫困生”的帽子,有的学生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央视曾报道过四川省某县高考状元小唐,靠社会捐助读书,大学四年挥霍了所有捐款,还拖欠学校第四年的学费。毕业前夕,又用谎话欺骗了善良的捐助人数千元钱。
你的教学资料库!
我们今天在谈论或关注高校贫困生的时候,更多地关注了他们的物质方面,忽视了他们精神、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高校“奖、贷、助、补、减”的帮困助学体系已基本建立,较好地解决了贫困生生活上的困难。在帮助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是重视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时候了。
贫困学子相对于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敏感、焦虑、自卑、忧郁等心理特征,尤其是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由贫困带来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我封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二是沉迷虚拟世界,靠网络游戏打发青春。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贫困生估计超过280万人,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对于其中一些贫困生的精神、心理问题,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尤其是作为扶贫助学具体实施者的高校,更应拿出精神激励的措施,正确引导贫困学生克服困难。在一定意义上讲,精神激励更为重要。
贫困可以产生良性循环,也可以导致恶性循环。如果一个贫困生心存感激,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到幸福,就更愿意帮助别人,也会感染周围的同学,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它的反面是:学生接受的教育和熏陶较少,贫困生认为我贫困,理应接受资助,这是社会对我的补偿,进而产生等、靠、要的思想,甚至自甘沉沦。
贫困不是贫困生的过错,贫困生没有必要因为贫困而自卑。贫困生也许一时还缺乏站到人生舞台中央的勇气,但不能缺乏精神上的自尊,应像苔花那样乐观自信,努力进取。没有精神上的自尊,生命只能是一片沼泽。
贫困也不是沉沦的理由,反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它可以激发奋斗的潜能,综观历史,几乎没有一个成功者不是经过了这样的历练。一位贫困生说得好:“我们不能选择家境,但可以选择人生!”
⑶ 《牡丹说》的翻译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⑷ 袁牧的诗有哪些
1、《所见》
清朝袁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苔》
清朝袁牧袁牧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译文: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3、《马嵬》
清朝袁牧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译文: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4、《十二月十五夜》
清朝袁牧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译文: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
5、《春风》
清朝袁牧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译文:春风就像贵客一般,所到之地立马万物复苏,热闹繁华。来的时候融化千山的积雪,吹过后留下无数开放的鲜花。
⑸ 关于莲、牡丹、菊的诗句各五句,名段各一段
一、莲
1、名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宋代:周敦颐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2、诗句
(1)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白莲》唐代:陆龟蒙
译文: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冰清玉洁的白莲真应该生长在瑶池里。
(2)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秋莲》元代:刘因
译文:淡淡的清香也不再引起路人欣赏的兴趣了。在江清月冷中,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秋莲的花叶已经败落了。
(3)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莲浦谣》唐代:温庭筠
译文:水流清澈见底,美丽的莲花和娇媚的人脸两两相对,水平如镜,清清水里映出了那因愁而红的脸。
(4)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赠荷花》唐代:李商隐
译文: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相映,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5)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荷花》清代:石涛
译文:五寸的荷叶托着娇艳的荷花,荷叶密密的贴在水面,但这并不妨碍彩舟的荡漾。
2、诗句
(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 / 画菊》宋代:郑思肖
译文: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2)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不第后赋菊》唐代:黄巢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3)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题菊花》唐代:黄巢
译文: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4)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唐代:杜牧
译文: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荷花》唐代:元稹
译文: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⑹ 袁枚的古诗。
袁枚(1716-1797)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独秀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⑺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啥意思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意思是:春风阳内光不到地方,青春容照样萌动。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此诗名为《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歌。苔藓自是低等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7)牡丹说袁枚扩展阅读: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青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花如米小」苔不会开花的。「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⑻ 《苔》袁枚古诗诗意
一、译文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二、原文
清代·袁枚《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8)牡丹说袁枚扩展阅读
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这首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无名的花,悄然地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⑼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小米,亦学牡丹来。这首古诗的意思
意思:
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
虽然花朵小小的像米粒一样版,但也学权着牡丹一样,自信盛开,焕发青春的光采。
(9)牡丹说袁枚扩展阅读
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可见观察的细微。
苔花虽然细小低微,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所以说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只要有努力,一样可以有自己绽放的一天。
作者: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⑽ 袁枚为何一生只写了一首词就被称赞为大文豪
袁枚这一生只写了一首词,但是他却写了很多诗,他一共创作了4000多首,但是只有一首是词。可以说非常奇特。他被称赞为大文豪,并不是只因为这一首词,这首词清雅幽深,饱含深情可谓词中佳品。
袁枚这个地方游玩一段时间后,终于拿定了主意,决定娶这个女子。当他准备迎娶这位女子的时候却发现,这名女子早已嫁做人妇。袁枚非常后悔,悔恨之际写下了一首《满江红》。
袁枚一生志高才盛,性情灵动浪荡,但是富有才华诗文不绝于心,而且多有文章流传于世间,虽然只有一首词但是文章随笔甚多,所以被称为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