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发饰
㈠ 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这些古代女子用的头饰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
发簪是一根的不带流苏的簪子;
华胜即花胜,是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 甄嬛里像帽子的那种东西;
步摇就是带流苏点缀的簪子;
发钗是双股的那种,白话点就是有两根可以插发的;
发钿就是用金银珠宝介壳镶嵌的一种器物。
2、起源不同:
发簪,古代妇女将头发挽成髻鬟,还要以簪钗贯连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簪的本名叫“笄”。“簪”是秦汉以后的叫法,在秦、汉以前称之为“笄”(ji1),实际上是同一样东西的两个名称。历代遗留下来的发簪样式十分丰富,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
发钗,发钗和作用与发簪一样,都用来插发,但发簪作成一股,发钗则作成双股。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花钿,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的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
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是在笄(簪)上加以饰物而来。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枝,再往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时插于发际。因为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着的珠玉便会不停的摇动,固而称为“步摇”。
(1)牡丹花发饰扩展阅读: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
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
㈡ 古代女子发饰有哪些
发式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历代相承,不断变化,从简至繁,,又从繁复简,往返交替,有关记载甚多,仅就《髻鬟品》记载就不下百余种。这些发名皆是由发型与首饰寓意而命名,绰号虽多,按其编法与发式可概括为几种基本类型,简述于下: 结鬟式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拧旋式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①。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造型时可灵活运 用。 拧旋式的发型 盘叠式 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盘叠的螺髻。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号为螺髻。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在王渔洋之诗赞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盘叠式的发型 反绾 式 这类发式据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记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的记载,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①,在《妆台记》中记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髻,分髫臀”。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 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警鹄髻”,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这种发型多为宫妃、名贵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绾的髻下留一发尾,使之垂在肩后,称为“燕尾,亦称“分髫髻”。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但其基本发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时,可灵活变化与参考。 反绾 式的发型 结椎式 这类发式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最为普遍,采用最广,历代都有采用,延续最长,从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沿用。只是发型的高、平,低,及结椎在前、中、左右、后等变化不同而已。这种发式的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据记载:梁翼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并使其下堕,称为“堕马髻”,亦称‘梁氏新妆’,曾风行一时,赵合德入宫时将发卷高为椎,称为“新兴髻”。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掌握其梳编法,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在造型时可灵活运 用。各式椎髻多为已婚少妇所用。 结椎式的发型 对称式 这类发式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历代皆有采用,其典型的发式是“双丫髻”与“卯发”,“双丫髻”主要是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发式,据传秦始皇令宫廷侍女梳双丫髻,穿背子与衫,历代沿继袭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变。这种发式是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乎梳,并系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也可对称结鬟,使之垂下,为民间少女所好用。
㈢ 如懿传:如懿成为皇后之后,为什么戴红色牡丹的发饰
大家好,我是十七岁840,很高兴今天在这里回答问题:该剧改编自流潋紫小说《后宫·如懿传》,讲述了乌拉那拉·如懿与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一生从恩爱相知到迷失破灭的婚姻历程的故事,该剧于2018年8月20日在腾讯视频独播,2018年12月25日在江苏卫视、东方卫视上星播出,2019年1月12日,该剧在第三届金骨朵网络影视盛典中获得年度品质网络剧奖。
很高兴今天在网络知道给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和我一起讨论!
㈣ 古代有什么花卉可以做发饰,就是那种可以做成簪子的花,已知牡丹。多一点最好。谢谢。
月季,玉兰,茶花,其实大多数是用娟花的。
㈤ 古代发饰的明清发式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讲求实效的措施,以利恢复生产。由于生产力获得了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型工业不断涌现,一些工业城于是随之形成,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明代宫女髻发式、戴莲花冠、簪花
清代的祖先,为原先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满族。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满族贵族乘虚而入,于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灭,这237年间,清王朝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获得了巩固,中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冠子、纂:清代老年妇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纸和黑色绸缎制成的饰物,绣以吉祥纹样、寿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妇女则多戴用鬃麻编成、再裱以绸缎的“纂”,然后饰以鲜花等,更显其秀美与华丽之色。纂的形状象一只鞋帮,仅有二壁,以后又演变为不直接用纂,谓之“真纂”,实际就是在头上盘一元髻而已。
㈥ 头饰牡丹是什么戏曲里的
头饰牡丹是什么戏曲里的?
京剧“四郎探母”里,铁镜公主的扮相,在头饰中,通常,都会有个大“牡丹花”的造型。
不知你说的是不是这出戏。
(图片摘自《网络图片》)
㈦ 唐朝女子常用的发饰有哪些是在影视中见过但是不知叫啥的
唐朝的发饰在我国古代可是相当有特色的一个朝代,唐朝女性发式的华丽,可不只是用簪子这么简单哦。
义髻
唐朝繁盛时期盛装打扮的女性发式往往喜爱梳高髻,为了打造这种高耸的发髻,义髻这种古代人的“假发”承担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义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唐朝阿斯卡纳张雄墓出土了大量佩戴木漆制作的义髻,同是出土的还有纸糊的单刀翻髻,木头为底麻布为衬上覆丝线的螺髻。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很多女供养人梳的回鹘髻也是假发。
上图_ 戴胡帽的唐俑
盛唐时期,女子戴胡帽、穿胡服、跳胡舞特别流行。不同的胡舞蹈搭配的胡服和胡帽也不同。其中的拓枝舞来自西域石国,舞者戴卷檐虚帽,式样为尖顶或尖圆顶,帽檐向上翻卷,这样的形象在考古中经常发现。
唐代女子各种各样的发式时时刻刻反应了唐朝的繁盛与开放,大唐气度在唐朝女子精巧的发式上悄无声息的展现的淋漓精致。
㈧ 古代发饰有哪些,你知道吗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古代男女发式,以挽髻为主,发髻挽成之后,就要设法将其固定,最常用的绾髻之具是发簪。明清时期,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㈨ 古代妃子的礼仪,头饰,言辞,自称,服饰,禁忌等等【比如皇后能穿正红,妃子不能穿正红色,皇后能用牡丹
【禁忌】
宫中绝对的禁忌白衣
出皇上外不准穿黄衣,其他什么鹅黄最好别穿,因为会被虐
皇后可以穿红的,黄的可以穿
妃很多都不可以穿,所以,最好穿粉红的,紫的,蓝的,其他最好别穿
还有就是出皇后外妃的衣服不能绣牡丹
【自称】
自称的话,自称自己的名字应该不会错。
对高位:臣妾(嫔位以上)、嫔妾、妾身(嫔位以下)
对低位:本宫(嫔位以上)、本嫔、本主(嫔位以下)
【服饰】
【内着月白色高腰长裙,胸前绣着一朵华美的曼陀罗花,纤腰处束一条锦带,带侧系着精美的镂空玉佩,外披一袭天蓝色拖地长衫,广袖及地,上缀着朵朵金边山茶花,一条淡粉色薄翼长纱绕双臂悠然垂下,恍若仙人,青丝绾成流云髻,用珠串固定,髻侧饰有朵山茶花钿,额前悬一银线蓝宝蝶型坠饰,典雅飘逸。】
【着一身抹胸拖地长裙,外披血红色轻纱,腰间系一束冷艳的玫瑰,丝绸般及地墨色的秀发随意的飘散,动人心魂,慑人心魂。深黑色的眼瞳里闪若星辰,冰肌玉骨,未施粉黛,亦可见倾城妩媚】
【浅紫掐花宫装,腰间束一条莹白色流云纹腰带,显出姣好的身材。长发轻挽,挽成一个繁琐的妇人髻。发髻上点点细碎的绢花,几支玉制发簪插在髻上,还别了一支点翠金蝴蝶在髻上。因着不太喜爱胭脂水粉,便淡淡地描了一个妆。水眸流光溢彩,盈溢水光;朱唇轻勾,淡淡一笑。耳垂上,一对珍珠耳坠。倒显得淡雅大方。】
【淡紫旗袍,外罩同色披风,珍珠色的蔻丹显示着主人的内敛。头发绾成一个焚花坠云髻,虽普通,但这女子梳着却觉着颇为美丽。镶宝双层花蝶鎏金银簪斜插一旁。额头上绘着由粉、蓝、金三色绘成的花瓣显出丝丝妩媚。足蹬白色兔绒绣花鞋,轻捏白色丝帕。白色玄玉镯在风中摇晃】
【身穿淡蓝色衣裙,外套一件洁白的轻纱,把优美的身段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即腰的长发因被风吹的缘故漫天飞舞,几缕发丝调皮的飞在前面,头上无任何装饰,仅仅是一条淡蓝的丝带,轻轻绑住一缕头发。颈上带着一条紫色水晶,水晶微微发光,衬得皮肤白如雪。】
【发式】
段成式《髻鬟品》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以下六类:
双挂式、反绾式、拧旋式、
结椎式、盘叠式、结鬟式。
【头饰】
明朝的妃嫔头饰,据《明史》记载:皇妃、皇嫔及内命妇冠服:洪武三年定,皇妃受册、助祭、朝会礼服。冠饰九翚、四凤花钗九树,小花数如之。两博鬓九钿。翟衣,青质绣翟,编次于衣及裳,重为九等。青纱中单,黻领,朱縠逯襈裾。蔽膝随裳色,加文绣重雉,为章二等,以緅为领缘。大带随衣色。玉革带。青袜舄、佩绶。常服:鸾凤冠,首饰、钏镯用金玉、珠宝、翠。诸色团衫,金绣鸾凤,不用黄。带用金、玉、犀。又定山松特髻,假鬓花钿,或花钗凤冠。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裙,子,衣用织金及绣凤文。永乐三年更定,礼服:九翟冠二,以皂縠为之,附以翠博山,饰大珠翟二,小珠翟三,翠翟四,皆口衔珠滴。冠中宝珠一座,翠顶云一座,其珠牡丹、翠穰花鬓之属,俱如双凤翊龙冠制,第减翠云十。又翠牡丹花、穰花各
二,面花四,梅花环四,珠环各二。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饰,俱同中宫,第织金绣瑑,俱云霞凤文,不用云龙文。
九嫔冠服:嘉靖十年始定,冠用九翟,次皇妃之凤。大衫、鞠衣,如皇妃制。圭用次玉谷文。
㈩ 古代发饰首饰的名称
古代妇女头饰,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可分类为:笄,簪,钗,华胜,花钿,步摇,梳篦。
1、笄
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
2、簪
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3、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4、华胜
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5、步摇
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6、篦
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
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7、花钿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