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艾灸百合

艾灸百合

发布时间: 2022-01-12 03:25:08

Ⅰ 艾灸能治湿气吗

艾灸擅长祛除湿气。

湿邪是人体内的湿度不适中或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而引发的病症。湿邪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阻滞气的运动,妨碍脾的运化。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发热、虽然出汗但发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多因嗜酒或过食生冷而致。

体内有湿自我诊断:面色发黄、油腻、声音无力、头重身困,四肢酸楚,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起床后没精神,大便不成形,小便不畅;大便溏泄,妇人带下黏稠腥秽.

艾灸祛湿方义

承山穴是祛除人体湿气的最好穴位,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血海穴为治疗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

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地机穴可调理腹痛,缓解湿邪入侵。泄泻,小便不利,水肿等,配中脘穴、阴陵泉穴,可祛湿邪;

极泉穴主治心痛,咽干烦渴;

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之处,配委中穴,可改善小便混浊、不利。

艾灸祛湿方法

第一组:承山穴、血海穴、天枢穴;

第二组:地机穴、中脘穴、阴陵泉穴;

第三组:极泉穴、曲池穴、委中穴。

每天取1组,3组轮换艾灸,每10天间隔休息一至两天,第3个10天后可有效缓解是邪入侵。

Ⅱ 冬季艾灸驱寒,主要穴位都是哪些呢

冬季艾灸驱寒,主要穴位都是哪些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冬季艾灸驱寒,主要穴位都是哪些呢?我们一起来聊聊吧。

生活中有不少人身体会出现寒气重的现象,此时可以到医院做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才能缓解症状。身体寒气重的原因比较多,等结果出来,可以通过中医艾灸穴位来驱除体内的寒气。到了冬天人们养生就要注重提升阳气,因为阳气高了人们对防寒是很有帮助的,今天艾灸课堂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冬天艾灸养生重点灸哪几个穴位?据统计,超过60种疾病是与湿气相关的,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等。中医上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不仅让人感到不适,而且严重了会伤及五脏六腑,引发更多疾病

诸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等骨关节痛症;以及妇科痛经、宫寒;还有哮喘、慢性胃肠炎等因阴阳失调,久寒侵体引起的症状,在冬季艾灸,可以得到最佳的驱寒补阳之功。很多人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冷,热水袋、热水饼、暖宝宝这些都是来自体外热量,而艾灸却能增强自己的产热,手脚冰凉是表象,实质是人体气血亏虚所致,找到相应的穴位艾灸能祛湿除寒,对缓解手脚冰冷有帮助。解溪穴在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点,两筋之间的凹陷处。解溪穴归属足阳明胃经,艾灸此穴有缓解牙痛、目赤、头痛、眩晕、腹胀等作用。

通过以上大概的了解你知道该怎样艾灸了吧。

Ⅲ 用艾灸灸百合穴有什么作用

是百会吧

Ⅳ 晚上失眠,艾灸哪些穴位

一个睡眠正常的人永远是不能理解失眠的痛苦的,电视好先生里面孙红雷有句台词,说“比死还难受就是睡不着,比睡不着还难受的就是一直睡不着”再形象不过地诠释了失眠的痛苦了。
失眠会令人疲劳、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情况严重时,对人的精神会造成极坏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心理和生理疾病,艾灸治疗失眠见效快。运用一般灸法和辩证灸法,每天取3-4个穴位温灸,对养心安神有非常好的效果。
一般施灸:神门穴、心俞穴、内关穴、安眠穴
如果烦躁、心情抑郁,加灸太冲穴、阳陵泉;
如果头晕、耳鸣、腰酸痛、口干少唾液、手足自热及盗汗等,加灸三阴交;
如果心慌、记忆力减退、多梦、肢体乏力、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加灸肝俞穴、脾俞穴;
如果容易生气、不思饮食、腹胀、消化不良,加灸脾俞穴、三阴交
调理慢性病需要坚持,另外也有一些体质问题带来的失眠,只要坚持把体质调理到健康的状态失眠自然就会不知不觉地溜走了。

Ⅳ 艾灸的唯美句子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玻”

4.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5.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6.《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7.《皇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8.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9.《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0.《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 陈延之)

11.《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12.不与不灸三里者同行 (日本)

13.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日本)

14.《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5.《皇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20.《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Ⅵ 秋季到底适合艾灸吗

秋天主收敛,天气也是会慢慢的变凉,虽然这几天全国中南地区热空气的温度是空前的高,秋老虎现象比往年更厉害些。艾灸但是过几天,天气毕竟还是会凉下来。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很多人都有疑问,秋天是否适合用艾灸呢?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养生爱好者所关心的问题。有的人说秋季人容易燥,不适合艾灸。秋高气爽,天气逐渐凉爽,有一些慢性病也会逐渐复发,难道这个季节不适合艾灸吗?

但是从中医的角度看,对于那些阳虚和气虚的人来说,到了秋天,反而会表现的更怕寒冷而且严重一些,对于这些人,就适合做艾条艾灸了。

像这几天,温度比较高,如果用艾灸,是可以皮肤露在外面的。如果天气转凉,就要注意了,做艾灸,就应该穿上衣服,包在衣服里面用艾灸,才会不导致的受凉受寒而影响艾灸的效果,或者导致一些慢性病加重。

秋冬天做艾灸的同时,还需要补益。本来秋天就会越来越干燥,加上艾灸,能去湿气,估计会更感觉到燥气,所以秋天做艾灸,要配合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饮食,才可以的。
艾灸的同时,要多食用荸荠、秋梨、百合、甘蔗、银耳、柿子、等。避免吃辛辣、烈性酒、油腻及膨化食品,因为此这些食品易生燥化热,会让艾灸后更感觉干燥上火。

Ⅶ 现在全民艾灸,艾灸真的有那么好吗

小可觉得应该是挺有用的,小可不是乱说,而是自己用过,孩子用过之后才觉得确实很不错。

首先先说小可自己,小可因为月子的时候没有坐好,然后当初剖腹产的时候刀口向左边开的比较多,因为小可子宫偏左,那时候刚做完手术的时候,小可如果不左侧着然后用手臂撑着是完全起不来的,就是平趟着起不来,因为刀口开左的太厉害,完全使不上劲,而且因为月子里冻着了左腿膝盖,结果如果连着坐二三个小时以后,左腿就开始发涨,并且一变天就会腿酸腿骨头里有些疼,就连夏天下个雨都不能穿露膝盖的裤子,因为腿会疼。

当时小可真的是害怕死了,然后好担心啊,自己那么年轻就废了。今年小可夏天回了趟自己的老家,发现家里马路上晒的都是艾草,就问老妈啥情况,老妈就开始说艾草有多神奇了,她的脚一到冬天就大块大块的脱皮,开裂然后用艾草泡过以后就好了,而且她一到天冷的时候就会容易感冒,每次有点感冒的征兆她就用艾水洗澡,结果就会好了。

当时小中是不怎么信的,但是也想着试试带回来给孩子泡泡脚,反正不要钱随便拿,结果效果真心特别神奇,我家小宝是天一冷一吹风就得咳嗽感冒,但是今年我给她每天晚上用艾草泡脚,到现在还挺好,没吃过药。

而且小可自己每天也会用艾草泡脚,然后是尽量把膝盖也盖住,现在这天气总是变天,小可真心没有觉得有腿涨的感觉,而且也不会出现酸疼就是骨头里面的酸疼感觉。

小可想应该是有用的,毕竟小可那里一直有习俗,流传好多年,生完孩子以后,六天左右用艾草擦一下就可以治冒虚汗,小可想艾草应该是真的有用的。

Ⅷ 您好,我儿子快四周了,腺样体肥大,睡觉鼻塞,请问你说的艾灸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呢谢谢!

中医药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体会
【摘要】 从肺脾气虚、肺肾阴虚、气滞血瘀3型论治小儿腺样体肥大,并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关键词】 腺样体肥大 中医药 辨证论治
腺样体是鼻咽部淋巴组织,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部的后部及顶部。2~10岁是腺样体增殖旺盛期,10岁后逐渐开始萎缩,至成年则大部分消失。儿童期因多次感染而肥大者,称腺样体肥大或增殖体肥大。如腺样体肥大堵塞呼吸道,导致脑供氧不足,则需手术治疗。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些患儿家长出于对手术的顾虑,要求保守治疗。现就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本病的发生多与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和痰瘀阻滞有关。
小儿肺卫不固,易感风寒风热之邪。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内犯于肺,郁久化热,热郁不散,上蒸咽喉,或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经蕴热,清肃失降,挟热循经蒸灼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脾常不足,脾虚运化失司,津液化为痰浊,阻于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小儿阳常有余,肾常虚,加之感邪后易化热化火,虚火上灼,痰瘀互结,阻于咽喉,而成本病。
2辨证论治
根据肺开窍于鼻、鼻为肺窍、咽为肺之门户的中医理论,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拟补气固卫、健脾祛湿、益阴降火、宣肺通窍、活血散结为治疗原则。根据导师俞景茂教授的临床经验,认为以下3型较为常见。
2.1肺脾气虚
症见鼻塞,涕色白,咯痰白黏,腺样体触之较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腹胀纳呆,易感冒,夜间打鼾,舌淡胖,有齿痕,脉细无力。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散结。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味:黄芪6 g、党参6 g、太子参9 g、炒白术6 g、防风4.5 g、半夏6 g、陈皮6 g、柴胡6 g、升麻6 g、浙贝母9 g、僵蚕3 g、山海螺12 g、茯苓3 g、甘草3 g。腹胀纳呆、不思饮食者加山楂、砂仁、鸡内金、谷芽、麦芽;鼻塞重、涕色白者加细辛、白芷、辛夷花。
2.2肺肾阴虚
症见鼻塞,涕黄白,夜间打鼾,喉咙部干燥不适,腺样体肥大久而不消,扁桃体肿大,兼见头痛,健忘,夜卧不安,夜寐鼾声持续不断,多汗,磨牙,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治法:滋阴补肺、补肾填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黄9 g、怀山药12 g、石斛6 g、茯苓9 g、牡丹皮6 g、玄参6 g、麦冬6 g、桔梗4.5 g、百合9 g、炒酸枣仁9 g、川贝母9 g、地骨皮6 g、山海螺12 g。鼻塞重者加白芷、细辛、辛夷花;健忘者加益智仁、女贞子、枸杞子;头痛者加川芎、杭菊花。
2.3气滞血瘀
症见鼻塞明显,腺样体肿大,质硬难消,日久不愈,夜间打鼾,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甚则呈窒息状,或伴耳中闷胀,听力下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散结消肿。方用会厌逐瘀汤加减:赤芍9 g、生地黄9 g、川芎6 g、丹参6 g、柴胡6 g、桔梗6 g、枳壳4.5 g、皂角刺3 g、山海螺12 g、僵蚕3 g、甘草3 g。咯痰量多者加浙贝母、玄参、天花粉;有中耳积液者加泽泻、茯苓;涕黄者加黄芩、连翘。
3验案举例
沈某,女,7岁。鼻塞,涕多清稀,睡眠时有鼾声,咳嗽,咯痰色白,肢体倦怠,纳少,腹胀,大便溏泻。查体: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耳鼻咽喉科检查示腺样体肿大,色淡,触之柔软,分泌物色白量多。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诊断:腺样体肥大(肺脾气虚型)。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散结。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味:党参、石斛、陈皮、半夏、升麻、桔梗、柴胡、辛夷花各6 g,黄芪、炒白术、茯苓各9 g,白芷、细辛各3 g,山海螺12 g,炙甘草3 g。服7剂,每日1剂,水煎服。7 d后复诊:鼻塞减轻,涕少,睡时仍有鼾声。遂在原方基础上去白芷、细辛、辛夷花,加僵蚕6 g、川贝母3 g、夏枯草6 g、生山楂9 g,以助化痰散结。7剂后再诊:诸症较前明显好转,呼噜声渐消。继服2周后,渐趋康复。
4临证体会
六七岁时腺样体发育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部分**残留[1]。腺样体肥大是儿童的常见病,出生3 d即可发病[2],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有研究表明腺样体肥大患儿头颅侧位X线片显示患儿头颈成角增大,硬腭变长,前中切牙间角变小,上、下颌角成角增大,审美线失衡[3],可见腺样体肥大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诸多不利影响。
中医学认为鼻为气体出入之门户,司嗅觉、助发音、为肺系所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肺主鼻……在窍为鼻。”肺与鼻关系最为密切。另外,因脏腑的经络所属、表里关系、功能配合等因素,还与脾胃、肾等关系密切。鼻咽同司呼吸,由肺维系,共御外邪。儿童为稚阳之体,脏气未充,易为外邪侵袭,若失治或治疗不当,邪留鼻咽交界之处,痰气结聚,腺样体增殖,咽喉不开,堵塞鼻窍而为病。幼儿期卫外不固,体质不坚,为抵御外邪入侵,腺样体自然增大,以防病抗病,此为生理性肥大。但在身体抵抗力低下时,经常受到附近器官及组织的炎症影响和急性传染病的感染,腺样体又出现病理性肥大。肥大后阻塞呼吸及鼻腔引流,鼻腔空气交换不利,副鼻窦发育不良出现颌面及口腔的发育障碍,形成“腺样体面容”。清阳不升,呼吸不利,故精神不振,智力减退,记忆力差。由于阻塞咽鼓管,故有导音性听力下降。咽淋巴环受感染传给环外,故颌下淋巴结、颈淋巴结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平时肺部扩张不全,久而出现“漏斗胸”。鼻分泌物长期刺激,故前鼻孔及上唇发红浸渍。因西医学多主张手术切除,但扁桃体和腺样体对儿童特别是3~5岁的小儿咽部和整个上呼吸道的局部免疫功能有重要的作用,极少数患儿手术后还可能出现寰枢关节脱位,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颈椎稳定性丧失,并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4]。此外,不少家长和患儿对手术有恐惧感,并且手术多采用刮出术和非摘除术,存在手术后腺样体还有可能继续肥大的隐患。故而运用中药内服治疗,也不失为治疗本病的另一蹊径。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9.
[2]梁运惠.新生儿腺样体肥大22例临床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12):190.
[3]陶礼华.腺样体与儿童颌面发育[J].中国现代杂志,1998,8(10):46.
[4]曾志伟,柳斌.腺样体刮除与Crisel’s综合征[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12(2):81.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
帮朋友找到的,希望对你们有用!

Ⅸ 艾灸能治疗

治冻疮: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治胃痛: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肺俞,列缺。
急性支气管: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定喘,合谷,足三里。
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
支气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
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
肺结核:肺俞,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肺俞,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
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足三里,天枢。
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
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
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涌泉,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贫血:足三里,关元。
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心俞,至阳,厥阴俞,膻中,少海,内关。
无脉症:心俞,内关,太渊,厥阴俞
糖尿病:关元,太溪。
脱肛:长强,百会,足三里。
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
遗尿:关元,足三里。
尿潴留:三阴交,中极,膀胱腧。
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中极,关元,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
上热下寒:关元、神阙、 足三里、 血海、 曲池、太溪,每天灸一两个,或者选两个长期坚持。
疏通脾胃:中脘。
退热:大椎。
角膜炎:丝竹空,印堂,风池,太阳。

Ⅹ 请问百会、神门、支正、关元、中脘可以列入同一次艾灸处方吗请教对上述五穴温和灸正确次序。

先灸百会,然后是手部的支正,神门,然后是中脘,关元。如果您是想改善睡眠或者气虚的话,可以把其他穴位艾灸了再艾灸百会。艾灸要先上后下,先阳经后阴经,先背后腹。

热点内容
梅花禅 发布:2025-09-16 19:55:09 浏览:76
七夕感恩图 发布:2025-09-16 19:50:28 浏览:568
浪花一朵朵后续文 发布:2025-09-16 19:44:07 浏览:583
绿植广告好处 发布:2025-09-16 19:41:37 浏览:673
王者荣耀七夕皮肤2017 发布:2025-09-16 19:39:16 浏览:595
干梅花十三 发布:2025-09-16 19:12:54 浏览:448
巴西和七夕 发布:2025-09-16 19:02:46 浏览:664
兰花小兔 发布:2025-09-16 18:52:40 浏览:703
赞山石盆景 发布:2025-09-16 18:52:38 浏览:975
玫愧花花语 发布:2025-09-16 18:50:27 浏览: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