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牡丹
1. 唐朝那个皇帝把牡丹定为国花为什么
相传,武则天有一次想游览上苑,便专门宣诏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内,容莫待晓风吹。”当时正值寒冬,面对武则天甚为霸道的宣诏,“百花仙子”领命赶紧准备。第二天,武则天游览花园时,看到园内众花竞开,却独有一片花圃中不见花开。细问后得知是牡丹违命,武则天一怒之下便命人点火焚烧花木,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谁知,这些已烧成焦木的花枝竟开出艳丽的花朵,众花仙佩服不已,便尊牡丹为“百花之首”。“焦骨牡丹”因此得名,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红”。
2. 唐朝与牡丹有什么关系哪
唐朝人喜欢牡丹,牡丹栽培开始繁盛,李白(清平调)白居易(赏牡丹)等诗人也写了很多关于牡丹的诗,当时还种出重瓣牡丹,牡丹象征富贵,很多画家也喜欢画
3. 为什么唐朝人都喜欢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当提起牡丹,人们总会想起诗人刘禹锡这两句著名的诗句。
牡丹花,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聚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秀色,万卉之姿韵,被定为中国的国花,是中华民族强盛的体现,是和平、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
洛阳牡丹因其地脉而名甲天下,荷泽牡丹因其芳华而艳冠四海,在山西省古县石壁乡的三合村,有一株我国现存最大的野生白牡丹,在当地百姓心中,她是神灵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吉祥的象征,被誉为“千年神牡丹”。
“天下第一牡丹,和谐魅力古县”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古县牡丹文化旅游节将于4月27日至5月12日,在古县石壁乡隆重举行。古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部,相传古县三合牡丹为唐代牡丹,距今已1300余年。据花卉专家考证,古县三合村的这株白牡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野生白牡丹,每年“五一”前后开花,花瓣白色晶莹,蕊似金屑飞舞,香气袭人,被誉为“天下第一牡丹”。
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好时节,想起去年带着老爸老妈去看牡丹,不禁唏嘘,今年竟然没有时间再陪着家人了。30而立,突然就能忙死的年龄.......

抓紧时间奋斗吧,连自己都要老了,抓紧时间,孝敬父母,让他们多多的出来走走吧
4. 唐代写牡丹的诗
1、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装唐代:刘禹锡《赏牡丹》
释义: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2、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出自:唐代 徐凝《牡丹》
释义: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3、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出自:唐代李商隐《牡丹》
释义: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4)唐朝与牡丹扩展阅读
《牡丹》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
首联结合典故描绘了一幅单株牡丹的特写图,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尾联反用梦中传彩笔之典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全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5. 唐朝时期谁画的牡丹最好
唐伯虎 追问: 唐伯虎 不是最好的 回答: 唐三藏 他丹青妙手在唐朝是一绝,犹善 牡丹
6. 唐朝对牡丹斩杀怎么个说法
说武则天干嘛的那都是瞎扯 纯属神话传说虚构的
唐朝:
牡丹种植中心洛阳→长安
隋末唐初,长期的战争使得牡丹褪出人们的视野,武则天时期,移西河牡丹于洛阳上林苑,洛阳牡丹又一次迎来暴发期。据记载:
舒元舆《牡丹赋》:“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渐盛。”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第二》、《欧阳修集·卷七十五·居士外集卷二十五》:“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能改斋漫录卷五》:“牡丹初不载文字。自则天以后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者。”
这些记载都表明,武则天时期移植牡丹到洛阳上苑,是唐朝牡丹繁荣的开始。由于武则天喜欢牡丹,牡丹得以进入宫廷并在民间开始流传。洛阳当时成为了牡丹的种植中心。
唐朝玄宗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当时洛阳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 到玄宗时,牡丹由洛阳传入长安,长安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孺,能诗,善种植之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上皇(唐玄宗)召至骊山植万本,色各别,赐千金归,宫人呼为花师。"
当时的“艺人“因受社会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绝技”是不外传的。所以,宋单父种植牡丹的“绝技“使后人“不能知其术”。但是,从“植牡丹一万本(株),色样各不同”来看,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花谱》 云:“牡丹,本朝人谓之木芍药。天宝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 红、通白。移植予兴庆池沉香亭。会花开,明皇引 太真玩赏,李白立进《清平 调》三章。”
《唐两京城坊考-卷1》:"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上因移于兴庆池东沉香殿前。"
唐,李浚《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开元年间"初有木芍药植于沉香亭前,其花一日忽开一枝两头,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昼夜之内,香艳各异"。
这些记载都表明,至开元中期,牡丹才随着唐玄宗不再东归而传到了长安。唐朝时期,牡丹从洛阳传到长安,经历近半个世纪,一方面是由于长安的气候环境不如洛阳“花最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长安缺少掌握牡丹培植技艺的花师,所以在经历了中晚唐100多年的时间之后,牡丹在长安逐渐销声匿迹,反观洛阳牡丹则“明月弥盛”至宋也成“甲天下”之态。
7. 牡丹在唐朝为什么受人们追捧
武则天曾做一首催花诗,命百花盛开。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武则天登基之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突然游兴大发,要赏花,故写下此诗。第二天果然百花齐放。唯有牡丹迟迟未开。武则天大怒,命宫人以炭火炙烤花枝,牡丹花这才开放。武则天余怒未息。命令将御花园中所有牡丹迟数迁出长安,移到洛阳,以示惩罚。后洛阳被称为牡丹之乡。
8. 为何唐朝人盛爱牡丹
在唐朝,牡丹成为富贵的象征。
从唐代官服颜色谈起,唐代的朝廷官员以服版饰颜色区权分品级,三品以上大官的官袍为紫色,五品以上的官员服红色,六至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而白色是未入仕、尚未考取功名的平民所穿,故称白衣。因此唐人在观赏颜色鲜艳缤纷的牡丹时,自然也产生了“贵紫贱白"的倾向。
到了晚唐,牡丹成为当时人们怀念的象征,更代表着昔日的盛唐荣光。晚唐的社会经济不再像盛唐时稳定,人们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名贵的牡丹。晚唐至五代十国的诗人更多地用牡丹,来感叹这物是人非的情景,也道尽盛唐长安城受唐末战乱所毁的哀戚。
(8)唐朝与牡丹扩展阅读:
牡丹在唐诗中的流行:
唐诗中直接描述牡丹的诗篇达到204首之多,从时间来看,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是反映牡丹发展的重要线索。
在204首牡丹诗歌中涉及的诗人有93位,盛唐之前没有;盛唐时期有5位诗人,留下7首牡丹诗歌;中唐时期有32位诗人,留下84首牡丹诗歌;晚唐时期有32位诗人,留下71首牡丹诗歌;五代时期有24位诗人,留下42首牡丹诗。
由此可见,盛唐是唐人对牡丹之爱的开端,发展到中晚唐时期,形成高峰,而直至五代,仍有牡丹之风残留。
9. 为什么自唐朝以来大家都喜欢牡丹
是因为在唐朝开元时,天下太平,据传长安的牡丹盛开,而唐玄宗在内殿观赏牡丹时,问咏牡丹的诗是哪一首,而陈修秉奏,当然是李正封“天香在染衣,国色朝酣酒”。牡丹由此起便拥有“国色天香”美誉,而欧阳修又有诗云“天下真花独牡丹”,因得以上二人诗赞及当时的物象,所以牡丹便成为“富贵”的象征。“牡凡”图是“富贵”的祝福。
据说有一幅出自唐朝贞观年间牡丹图,画工堪称一绝,画上牡丹栩栩如生,画中那盆鲜艳的牡丹仿佛在一瞬间开放,上面还有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贞观的手迹,价值连城。
10. 唐朝芙蓉和牡丹
唐代爱牡丹主要是由高宗武后时期开始的,那时的牡丹主要在洛阳、平阳(临汾)一带回。长安虽然有,但是答还不如这两个地方。而且长安当时的条件还是不算最好最适合牡丹的,但是却很适合芙蓉,唐代尤其是盛唐最为喜欢的就是明艳、富丽的色彩格调,芙蓉也是一种观赏性很强、很富丽堂皇的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