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旧照
① 牡丹江历史上出现的英雄
1.渤海国王:大钦茂
渤海国王大钦茂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牡丹江市第一位名人。公元737年(渤海仁安十九年)大钦茂继位,改元大兴,为渤海国文王。唐廷册封其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
大钦茂在渤海国的15代国王中可谓政绩突出者。大钦茂时期,渤海国大大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全面推行“宪象”唐代中原地区的政策,使渤海国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成为唐代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钦茂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于755年将渤海国都城由中京昌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之西古城)迁到上京龙泉府,将渤海国统治中心北移。762年,唐廷诏以渤海为国,晋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授检校太尉。
大钦茂卒于793年。他在位五十七年,这半个多世纪是渤海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渤海国作为唐朝的“国中之国”、“国中之州”,除同唐及五代后梁、后唐中央政权、中原地区保持良好关系外,还积极发展同日本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抗俄爱国将军萨布素
萨布素 萨布素是清代满洲镶黄旗人,1629年生于宁古塔南马场(今宁安市卧龙乡英山村)。初,清廷任萨布素为宁古塔副都统。1674年,萨布素任黑龙江省将军。1701年,萨布素卒于黑龙江将军衙门(今齐齐哈尔市),享年73岁。萨布素是清代著名的抗俄爱国将军。1685年,萨布素率领清军取得了雅克萨战役的胜利,迫使俄罗斯侵略军投降。1689年,萨布素作为清政府谈判代表之一,参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萨布素在宁古塔任职期间,曾亲自去盛京(今沈阳市)请来铁匠、医生、画师、造纸和酿酒五大户,为宁古塔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萨布素逝世后,宁古塔流人吴兆骞曾赋诗一首哀悼。至今,被沙俄于1904年入侵宁古塔时破坏的萨布素将军墓(衣冠冢)遗址还存在。
3.清代流放地中的名人
宁安旧称“宁古塔”,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清统一东北、入主中原的根据地。清初是统辖盛京以北的重镇。宁古塔还是清代流放犯人之地,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东北各大驿站的管理,在宁古塔旧城(海林旧街古城)设置宁古台(康熙五年迁新城,亦称台街,即今宁安三中旧址)。
年(顺治十年)扬州名士,《绝域纪略》作者方拱乾因科场狱案流放宁古塔,首先带进了汉族文化。
1655年(顺治十二年)彭长庚、许尔安集团妄称睿王无功,流放宁古塔。
1657年(顺治十四年)南明隆武朝平国公郑芝龙,因其子郑成功坚持抗清,屡不受降,芝龙于其弟芝豹、子世忠、世默等一并流放宁古塔。
1658年(顺治十五年)因丁酉科场案牵累,江南名士方章钺、张明荐、伍成礼、姚其章、吴兰友、庄元堡、钱威、吴兆骞等八人携父母妻子流放宁古塔。同时还遣戍的还有方拱乾二次流放和钱德维等人。
1659年(顺治十六年)江西巡按刘宗韩,因违例责40板,籍没家产,流放宁古塔。
1660年(顺治十七年)崇祯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因“刻有《无声戏》二集一书,诡称为“不死英雄,以煽惑人心”,被革职,籍没家产,流放宁古塔。
1661年(顺治十八年)济南同知杨桂吴受山东巡抚耿焞一案牵累,流放宁古塔。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吉林将军衙门将120名罪犯遣宁古塔为奴。
1881年(光绪七年)清政府撤销对宁古塔地区的封禁,大批汉民流入垦落户。
4.张缙彦 吴兆骞 方拱乾
张缙彦 张缙彦于1599年生于河南省新乡县小送佛村。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崇祯末年任兵部尚书。张缙彦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降清后,从顺治十年至十七年任官;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被终身流放到宁古塔。张缙彦在宁古塔所写《宁古塔山水记》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山水专志,其中,《东京》一文写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情况;《泼雪泉》一文写宁古塔名泉:《杂记》一文最长,记述了宁古塔的特产和风俗民情。张缙彦在宁古塔还写了大量诗文。其散文集《域外集》最为著名。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张缙彦逝世于宁古塔。
吴兆骞 吴兆骞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一个官宦之家,因受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江南科场案株连,于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被流放宁古塔达二十三年之久。
吴兆骞在宁古塔期间,开馆授徒,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并创造了100篇边塞诗、抗俄爱国诗及以宁古塔名胜古迹为题材的作品及咏叹诗。吴兆骞的《秋茄集》收录了其部分边塞诗作品,《北渚望月》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描写镜泊湖的诗,《上京》则是我国最早描写渤海国上京龙朱府遗址的一首诗。吴兆骞在宁古塔期间对中朝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1681年,吴兆骞赎还关内,1684年病逝于北京。
方拱乾 (1596——1667)系列安徽省桐城县人,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1659年被流放宁古塔的明代进士,1661年赦归故里,1667年客死扬州,时年72岁。方拱乾著《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一书,很有史料价值。
5.黑龙江省第一任省长——李范五
李范五1912年5月3日生于穆棱县。1929年,李范五在哈尔滨第一中学读书时,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修筑铁路的学生运动。
1932年,李范五参加了中共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任河北省委总交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至1936年,先后任中共穆棱、宁安县委书记,吉东特委组织部长、书记。
1936年,李范五被派赴苏联莫斯科,在共产国际东方殖民地问题研究院(东方大学八分校)学习,并兼任学生临时支部书记。
1938年回到延安。在延安期间,李范五先后任中央组织部地方党和科科员,中央情报部研究员,抗日军政大学东北干部训练队指导员,中共东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央机关总务处长。1945年当选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6. 八女投江
1938年7月至9月,东北抗日联军四、五军主力由依兰向五常一带征战。当部队返回刁翎附近时,五军妇女团只剩下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朝鲜族)和四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等八位姐妹其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仅13岁。10月上旬队伍遇到敌人突然袭击,冷云等八名女姐妹被隔断在河边,同大部队失去联系。她们顽强战斗,宁死不屈,最后子弹打光,共同跳入乌斯浑河,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7. 首任牡丹江市市长--李荆璞
李荆璞1908年生于宁安县沙兰镇。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反日自卫队,自己报号“平南洋”。队伍扩大后,于1932年10月成立“平南洋”反日游击队,并收编在王德林部下。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2月,“平南洋”在宁安县城东南天桥岭的“平日坡”战斗中歼灭日军500多人,保卫了“平日坡”抗日密营。1935年2月,李荆璞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军长是周保中)第一师师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中旬李荆璞任东北国民军牡丹江地区司令员。10月,东北国民军改称东北人民军自由军。同月,李荆璞任牡丹江市市长。
1946年4月绥宁省成立后,李荆璞任省军区司令员。1947年8月牡丹江省成立后任牡丹江省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李荆璞调中央工作。他曾几次回牡丹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欢
② 牡丹江市历史
牡丹江是一座历史积淀非常厚重的城市,早在3000多年前,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的一支就在这片土地上揭开了牡丹江流域人类历史的最早篇章。
牡丹江历史发展脉络
50年代末至70年代,黑龙江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镜泊湖南端考古挖掘了著名的莺歌岭原始村落遗址,其中出土的鹿角做成的锄头,是黑龙江省发现最早的农业生产工具,表明莺歌岭人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出土的4只惟妙惟肖、形态各异的小陶猪形象与近代东北各地饲养的大民猪有某些相似之处,属野猪向黑龙江地方猪种的过渡类型,是研究黑龙江泥塑最早的实物资料。莺歌岭的文化遗存,记载了牡丹江流域人类从童年时代起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也将牡丹江流域的人类历史向前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由于各个朝代的更替,其称呼也不尽相同。在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肃慎、息慎和稷慎。在两汉、三国、魏晋时期,肃慎人改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挹娄人又转称勿吉。隋唐时期,勿吉又转称靺鞨,靺鞨族当时分为七个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张广才岭东牡丹江和宁安境内,呈宝部居绥芬河流域。五代时靺鞨族改称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旧日渤海国边民被称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极即位后,便将族名定为“满洲”,简称满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称为满族。 公元698年,栗末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东城建立了“震国”,史称“旧国”。公元705年,大祚荣受招唐朝改国号为“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管辖下的地方自治政权。公元755年,大祚荣之孙,渤海三世王大钦茂将国都迁到今天宁安市渤海镇,定首都名为上京龙泉府。渤海强盛时期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洲,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部,辽宁省少部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员五千余里,有户十余万,常备兵数万,号称“海东盛国”。公元十世纪初,渤海国开始衰落。公元926年,契丹攻占上京龙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众出城投降,渤海国灭亡。公元928年,契丹将渤海国王族及城内居民财特迁到契丹腹地今辽南地区,为使渤海人忘其国土,临行前放火将渤海故都化为灰烬。渤海国众698年建国到926年灭亡,共传十五世,历时229年。 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完颜部崛起。据《金史·本记第一》记载:“始祖居完颜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颜部最早就是居住在这里。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今宁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区均属金代胡里改路管辖。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归于元朝政府统治之下。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长白山一带。明永乐八年(1410年),建洲女真斡朵里部酋长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从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宁古塔(今海林市旧街乡)定居下来,这一支女真在历史上被专称为建洲女真。十年以后,他们东进至今俄罗斯双城子对面克拉斯诺雅尔山城定居下来,再后来又经过多次迁移,最后定都于新宾的赫图阿拉。明朝后期,建洲女真日益强大,努尔哈赤相继统一了建洲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1608年,努尔哈赤派兵进驻宁古塔旧城,并以此为基地征服了今兴凯湖、三岔口、乌苏里斯克、穆棱、宁安、密山、珲春等地的女真部落。1666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部在今宁安市宁安镇修建新城,同年12月驻地迁往新城,原来的旧址便被称为“旧城”或“旧街”,宁古塔旧城作为清朝各级章京驻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后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后来,为了稳定政权,继续扩张中原地区的疆域,清王朝从顺治到康熙年间不断往宁古塔一带拨民和安置有战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属,满族人逐渐增多。宁古塔迁往新城后,宁古塔作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后有大批被朝迁罢职、刻黜的官员和一些有学识的文士被“谪戍”或“遗戍”到这里。他们的到来,对传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开发建设边疆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1860年,清政府开始对东北地区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开放了宁古塔管辖下 牡丹江历史图片
③ 牡丹江是以前的北大荒吗
北大荒——位于中国的黑龙江省境内,横跨东经123°40′到134°40′的11个经度、纵跨北纬44°10′到50°20′的8个纬度之间。总面积5.43万平方公里。 北部是气度不凡的小兴安岭地区。莽莽山地,平缓丘陵,阔大的谷地,峰回路转,藏珍奇无数。西部是松嫩平原区。嫩江从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与松花江双水合流,相拥东去,给人梦幻般的遐想。东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乌苏里江温和恬静。三条水脉在平原深处幽然相会,东流到海。浩瀚的兴凯湖依傍其旁,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 坦地势。
“北大荒”一词来自“大荒”,最早见于《山海经》,书中有“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的记载。原意指整个东北,后来,辽宁、吉林摘去了北大荒的帽子,但黑龙江地处大荒之北,“北大荒”就成了黑龙江的代名词。
但“北大荒”更准确的所指是现在行政区划中黑龙江省东部的密山、虎林、饶河、宝清等县市的大片土地。地理位置在三江平原南部,兴凯湖及穆棱河平原的北部地区。
④ 谁有牡丹江二胖的照片要清楚的
公安局不认可在照相馆自行照的照片.因为补办身份证在尺寸\\大小\\规格\\相素上也有统一的严格的要求. 补办身份证件应到江南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一楼办理并
⑤ 谁有牡丹江人民公园老设施的照片 谁还记得牡丹江以前有一个小的摩天轮 以前好像叫大风车 有谁在那照
有现在的,,以前没有吧
⑥ 牡丹江照个人写真
80 90 家挺好的,我同事夏天去照的,200块。好几张。
⑦ 牡丹江的历史沿革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由于各个朝代的更替,其称呼也不尽相同。在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肃慎、息慎和稷慎。在两汉、魏晋时期,肃慎人改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挹娄人又转称勿吉。隋唐时期,勿吉又转称靺鞨,靺鞨族当时分为七个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张广才岭东牡丹江和宁安境内,呈宝部居绥芬河流域。五代时靺鞨族改称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旧日渤海国边民被称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极即位后,便将族名定为“满洲”,称为满洲族,简称满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称为满族。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东城建立了“震国”,史称“旧国”。
公元705年,大祚荣受招唐朝改国号为“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管辖下的地方自治政权。
公元755年,大祚荣之孙,渤海三世王大钦茂将国都迁到今天宁安市渤海镇,定首都名为上京龙泉府。渤海强盛时期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部,辽宁省少部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员五千余里,有户十余万,常备兵数万,号称“海东盛国”。公元十世纪初,渤海国开始衰落。
公元926年,契丹攻占上京龙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众出城投降,渤海国灭亡。
公元928年,契丹将渤海国王族及城内居民迁到契丹腹地今辽南地区,为使渤海人忘其国土,临行前放火将渤海故都化为灰烬。渤海国从698年建国到926年灭亡,共传十五世,历时229年。
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完颜部崛起。据《金史·本记第一》记载:“始祖居完颜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颜部最早就是居住在这里。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今宁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区均属金代胡里改路管辖。
公元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归于元朝政府统治之下。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长白山一带。
明永乐八年(1410年),建州女真斡朵里部酋长努尔哈赤六世祖爱新觉罗·孟特穆率部从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宁古塔(今海林市旧街乡)定居下来,这一支女真在历史上被专称为建州女真。十年以后,他们东进至今俄罗斯双城子对面克拉斯诺雅尔山城定居下来,再后来又经过多次迁移,最后定都于新宾的赫图阿拉。明朝后期,建州女真日益强大,努尔哈赤相继统一了建洲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
1608年,努尔哈赤派兵进驻宁古塔旧城,并以此为基地征服了今兴凯湖、三岔口、乌苏里斯克、穆棱、宁安、密山、珲春等地的女真部落。
1666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部在今宁安市宁安镇修建新城,同年12月驻地迁往新城,原来的旧址便被称为“旧城”或“旧街”,宁古塔旧城作为清朝各级章京驻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后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后来,为了稳定政权,继续扩张中原地区的疆域,清王朝从顺治到康熙年间不断往宁古塔一带拨民和安置有战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属,汉族人逐渐增多。宁古塔迁往新城后,宁古塔作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后有大批被朝迁罢职、刻黜的官员和一些有学识的文士被“谪戍”或“遗戍”到这里。他们的到来,对传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开发建设边疆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1860年,清政府开始对东北地区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开放了宁古塔管辖下的铁岭河,1904年,牡丹江流域全部开禁,大批汉族人进入了这一地区。
到了二十世纪初,今天的牡丹江市还是一片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区,当时的地图记载这一带叫“黄花甸子”,因有大片黄花点缀于草地上而得名,仅有四、五户人家分散居住,属于宁安第五区管辖。1903年,沙俄修筑的中东铁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车站,因车站南临牡丹江,便为车站命名为牡丹江车站,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雏形。从此,人口不断增加,牡丹江站开始迅速发展。
1907年,清政府将东三省将军制改为行省制,牡丹江境域属吉林省宁安府管辖。民国初年,牡丹江地域沿袭清制,仍归吉林管辖。
1932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牡丹江站等地,1937年1月,成立伪牡丹江省公署,辖宁安、穆棱、东宁、密山、虎林五县。同年12月1日,正式成立伪牡丹江市公署,当时的牡丹江省共辖5县1市,省会设在牡丹江。
1945年8月14日,苏联红军进驻牡丹江。日本侵略者败退,伪东满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时解体。同年8月18日,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成立了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受东北党委员会派抗联干部20余人进入牡丹江市,建立了牡丹江卫戍司令部,维持刚解放的地方治安。1945年10月14日,在中共领导下的民主政府成立,军区司令员李荆璞担任市长。随后延安干部团团长张闻天等高级干部陆续到达牡丹江市,张闻天同志以中共中央东北及驻牡丹江地区代表的身份,指挥和领导了这里的工作。
⑧ 牡丹江以前是怎样的
牡丹:满语称“穆丹乌拉”,“穆丹”汉译为“曲曲弯弯”之意。 “乌拉”为“江”之意。即弯弯曲曲的江。此江在唐代时期称“敖罗河”;以后又称“忽汉河”;金代称“胡里改江”;元代称“窝多里江”,又称“忽尔哈江”; 清代称“库尔堪江”、“忽尔哈河”,后称牡丹江。上述所涉及的“敖罗”、“忽汗”、“库尔堪”、“忽尔哈”等满语的含义均是“围网”的意思。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由于各个朝代的更替,其称呼也不尽相同。在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肃慎、息慎和稷慎。在两汉、三国、魏晋时期,肃慎人改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挹娄人又转称勿吉。隋唐时期,勿吉又转称靺鞨,靺鞨族当时分为七个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张广才岭东牡丹江和宁安境内,呈宝部居绥芬河流域。五代时靺鞨族改称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旧日渤海国边民被称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极即位后,便将族名定为“满洲”,简称满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称为满族。
公元698年,栗末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东城建立了“震国”,史称“旧国”。公元705年,大祚荣受招唐朝改国号为“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管辖下的地方自治政权。公元755年,大祚荣之孙,渤海三世王大钦茂将国都迁到今天宁安市渤海镇,定首都名为上京龙泉府。渤海强盛时期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洲,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部,辽宁省少部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员五千余里,有户十余万,常备兵数万,号称“海东盛国”。公元十世纪初,渤海国开始衰落。公元926年,契丹攻占上京龙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众出城投降,渤海国灭亡。公元928年,契丹将渤海国王族及城内居民财特迁到契丹腹地今辽南地区,为使渤海人忘其国土,临行前放火将渤海故都化为灰烬。渤海国众698年建国到926年灭亡,共传十五世,历时229年。
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完颜部崛起。据《金史·本记第一》记载:“始祖居完颜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颜部最早就是居住在这里。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今宁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区均属金代胡里改路管辖。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归于元朝政府统治之下。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长白山一带。明永乐八年(1410年),建洲女真斡朵里部酋长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从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宁古塔(今海林市旧街乡)定居下来,这一支女真在历史上被专称为建洲女真。十年以后,他们东进至今俄罗斯双城子对面克拉斯诺雅尔山城定居下来,再后来又经过多次迁移,最后定都于新宾的赫图阿拉。明朝后期,建洲女真日益强大,努尔哈赤相继统一了建洲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1608年,努尔哈赤派兵进驻宁古塔旧城,并以此为基地征服了今兴凯湖、三岔口、乌苏里斯克、穆棱、宁安、密山、珲春等地的女真部落。1666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部在今宁安市宁安镇修建新城,同年12月驻地迁往新城,原来的旧址便被称为“旧城”或“旧街”,宁古塔旧城作为清朝各级章京驻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后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后来,为了稳定政权,继续扩张中原地区的疆域,清王朝从顺治到康熙年间不断往宁古塔一带拨民和安置有战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属,满族人逐渐增多。宁古塔迁往新城后,宁古塔作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后有大批被朝迁罢职、刻黜的官员和一些有学识的文士被“谪戍”或“遗戍”到这里。他们的到来,对传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开发建设边疆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1860年,清政府开始对东北地区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开放了宁古塔管辖下的铁岭河,1904年,牡丹江流域全部开禁,大批汉族人进入了这一地区。
到了二十世纪初,今天的牡丹江市还是一片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区,当时的地图记载这一带叫“黄花甸子”,因有大片黄花点缀于草地上而得名,仅有四、五户人家分散居住,属于宁安第五区管辖。1903年,沙俄修筑的中东铁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车站,因车站南临牡丹江,便为车站命名为牡丹江车站,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雏形。从此,人口不断增加,牡丹江站开始迅速发展。
1907年,清政府将东三省将军制改为行省制,牡丹江境域属吉林省宁安府管辖。民国初年,牡丹江地域沿袭清制,仍归吉林管辖。
1932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牡丹江站等地,1937年1月,成立伪牡丹江省公署,辖宁安、穆棱、东宁、密山、虎林五县。同年12月1日,正式成立伪牡丹江市公署,当时的牡丹江省共辖5县1市,省会设在牡丹江。
1945年8月14日,苏联红军进驻牡丹江。日本侵略者败退,伪东满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时解体。8月18日,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成立了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受东北党委员会派抗联干部20余人进入牡丹江市,建立了牡丹江卫戍司令部,维持刚解放的地方治安。1945年10月14日,在中共领导下的民主政府成立,军区司令员李荆璞担任市长。随后延安干部团团长张闻天等高级干部陆续到达牡丹江市,张闻天同志以中共中央东北及驻牡丹江地区代表的身份,指挥和领导了这里的工作。
⑨ 有没有牡丹江市火车站及街景的照片
牡丹江火车站附近的照片!
⑩ 牡丹江那里照个人写真集比较好啊。
要是按你的要求,雅蒂私人摄影还能基本满足,东安区七星街78号海通大厦812室,在双专龙饺子管旁边,价格可能高一属点,但选择很多,800-5000不等吧,效果真的不错,照的人很多,但是不糊弄,态度还真的很好,去了直接找老板,人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