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初不载文字翻译
1. 牡丹记叙 翻译 【原文见下】最好加些重点字解释
宋朝苏轼《牡丹记叙》。
翻译:
1968年3月23日,我跟随太守沈大人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园中赏花。
园子中有千种草木,品种有一百多种。酒喝到兴头上,琴箫鼓奏,市民齐聚,有人献出金子做的盘子和彩锦织出的篮子,在场宴饮的有五十三人。喝酒喝到了极致,从不喝酒的人都醉了。
舆台皂隶亲自栽下花草,围观的有数千人。第二天,沈大人向众人展出十卷《牡丹亭》,其中记述了牡丹的栽培护理方法,古往今来吟咏牡丹的诗词曲赋,以至神怪小说。
我看赏花画面如此壮观,以及与诸位市民一同游玩的快乐,更见到如此恢弘的书籍。我认为此三者皆足以记载在书上。而沈大人又恳求我为此书写序。
大概是此花被世人所青睐有三百余年,美丽到了极致,足以称天下最美的观赏花,最近这些年更是千姿百态,爱好此花的人趋之若鹜。这边是花草树木的或好坏坏之性了。
如今沈大人德高望重,而我却资质愚钝,放眼世界又何尝不如是呢,让我在这写序是用人不当啊。然而鹿门子(人名)常常责备宋广平的为人过于铁石心肠,但他写《梅花赋》,却华服黑发,写的一幅南朝书法家徐庚的体。
今日我看到才知道,假托鄙陋的伎俩来哄骗社会又怎么能相信呢。我虽然不是那样的人,勉强为沈大人写下。沈大人家中书记汗牛充栋,博闻强识,遇到此美事则记下来,不止此区区牡丹。
重点字解释
铁心石肠
铁心石肠是一个成语,读音为tiě xīn shí cháng,意思是犹言铁石心肠。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1)牡丹初不载文字翻译扩展阅读
牡丹
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
花单生枝顶,苞片5,长椭圆形;萼片5,绿色,宽卵形,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
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心皮5,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栽培类型中,主要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
牡丹品种繁多,色泽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
唐代刘禹锡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1985年5月牡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在中国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
2. 牡丹赋有序文言文翻译
古人说花的,牡丹不曾与他。因为逃到深山,从幽而芬芳,不为权贵所知。花为什么遇到了?武则天之乡西河的,有许多香精舍,下有牡丹,特别的花。天之后叹上苑的有缺陷,于是命令移植了。由此京城牡丹,日月寝盛。现在就从宫廷及官府,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的流,不知道他们休息的地方。每到春天,遨游的人就像疯了。也上国繁华的一件事啊。近代文人,作为诗歌来歌颂他的容貌,没有能赋的。我独自赋的,以达到最美。有人说:你经常把丈夫成功;从许,现在则纵情于一朵花,恐怕还有儿女的心了吗?我回答他说。我的儿子独不见张荆州的为人吧,这些人相信男人了。但是我看他的文集的头,有《荔枝赋》啊。荔枝相信好了,但也不出一个结果而已,与牡丹有什么不同呢?只问他们所赋的主旨如何,我赋牡丹有什么关系呢?;或者是不能回答而退,我于是赋以显示的。
圆玄瑞精,有星而景,有云,你。那光不下垂,对物流形。草木得到的,头发是红色英。英国的非常红,钟吗牡丹。拔一类超越伦理,国香欺骗兰花。我们研究情况,依次来看。
暮春天气极,绿色苞如珠。清露夜卧,韶光拂晓赶。激荡支节,如果解凝结,百脉融畅,气不可遏。兀然大怒,如将愤怒发泄。淑女太阳拨开,照耀着强烈。美丽肌肤柔嫩体,各种情况都没有。
红的像太阳,白的像月亮。平淡的像赭色,殷的如血。刚才去迎接,背的像秘诀。宇文忻的如语,含的如咽。低的如愁苦,上的像高兴。包裹的像跳舞,旁边的人如跌。亚的像喝醉了,曲的像折断。秘密的人川流不息,稀疏的和缺。很少的人如洗,惨的附件。起初胧胧而上下,其次鱼鳞而重叠。锦衾相互覆盖,绣帐连接。晴天白天熏笼,在深夜崤露。有的灼灼腾秀,有的亭亭玉立露出惊奇。但是如果招或关闭,有的俨然像思。有人带着风,如吟,有人哭着露出像悲伤。有的垂地像绳子,有的灿烂如披。有人迎接太阳拥有砌,有人照影池边。有的山鸡已经驯服,有的威风要飞。他的姿态万万,怎么可以立辨别!不看天府,谁能看见。或怀疑孙武,来这里教战。
他在说什么?摇摆小树枝。玉栏风满,流霞成波,顺着台阶重台,万朵千案。西子南之威,洛神湘娥。有人靠或扶,红颜色酡。角炫红宫,争夺皱翠眉。夭夭灼灼,蜿蜒曲折曲折。汉代后宫三千,美丽星星河,我看见他的小,谁说它多。
玩弄彩呈美丽,压量双双肩。席发银烛,炉上红烟。洞府真人,会在群仙。晶莹斜视来,金缸列钱。凝看看,不曾见面说。还没来得及行雨,首先受到干旱莲花。
公室侯家,列的像麻,咳唾万金,买这繁华。时间为一天,一句话互相夸耀。排列在院子里,步障开霞。曲廊重梁,松树竹林交错。如贮深闺,像隔着绛纱。仿佛息妫,依稀馆娃。我来见他,如乘仙槎。脉脉不语,迟迟日斜。九冲游人,骏马香车。有酒如渑水,万座笙歌。一个喝醉酒是竞争,不知其他灾祸临!
我按花品,这种花第一。脱落群分类,只有占春天。他的大盈尺,它的香气充满整个房间。叶子像翠鸟的羽毛,拥抱比梳头。花蕊像金屑,装饰品质。玫瑰羞死,芍药失去自己。夭桃收敛,秾李惭愧出。踯躅夜晚安逸,木兰潜逸。红色木槿花灰心,紫薇屈膝。都让他先,我满腔嫉妒?
焕发好吗!大地的产品了。让他花的如此而伟吗!为什么前代寂寞而不闻,现在则昌然而大来。为什么草木的命令,有时,堵塞,也有时间而开?我想问你,为什么而活着!?你暂且不说,徒留玩而徘徊。
望采纳!!!
3. 洛阳牡丹记的译文
牡丹产于丹州、延州,往东则有青州,南面的越州也产牡丹。而洛阳的牡丹,现在是天下第一。洛阳所说的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等等,都是那些地方培植的最好的品种,可是到了洛阳,这些花才不过充得上众多牡丹中的一种,排列次序,不会超出三等以下的范围,哪一种也不能与洛阳牡丹分庭抗礼。而越州牡丹因产地远,很少见,当然更不为人所重视,而即便是越州人也不敢自夸,拿来和洛阳牡丹一争高下。这样洛阳牡丹就稳稳地享有了天下第一的美誉。
洛阳的花也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都不比其他地方出产的差,但洛阳人并不特别看重,称为果子花,或叫什么花什么花,而到牡丹则不称名称,就直接叫“花”。这意思就是说天下真正的花就洛阳牡丹一种,它的名声无人不知,不借称说牡丹的名称就知道说的是它。洛阳人对洛阳牡丹的喜爱和重视就到了这种程度。
说(洛阳牡丹之所以特别好的原因)的人大都认为洛阳处于三河之间,自古就是善地,古时候周公凭借精密计量考察太阳的出没,在这里测知寒暑变化与风雨调顺与不调顺的规律,因而这里是天地的中央,草木开花得到天地中正平和之气最多,所以洛阳牡丹独与其他地方不同。我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洛阳在周朝所拥有的地域里,四方诸侯来纳贡,道里远近差不太多,是九州的中央,可是在广大无比的天地之间,洛阳未必处在正中。又何况天地平和之气,应当是遍布四方上下的,不应是局限在某一地区之中而私爱于谁的。所谓中正平和,是一种普遍、一般之气,它推及到各类事物,这些事物也应是普遍、一般的形态。事物的一般形态,是不会十分美好也不会十分不好的。到了事物内在之气出了问题,美与恶两种因素的正常转换被阻隔,就导致事物呈现极美与极恶的不同形态,这都是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平和。花卉集中地表现美,瘤子肿块集中地表现恶,在丑与好方面虽然很不相同,但都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常态,这点却是一样的。
牡丹花的命名,或用姓氏,或用州县,或用地区,或用颜色,或显示其作为标志的某种特色。姚黄、牛黄、左花、魏花,是以培植者的姓氏著名;青州、丹州、延州红,是以所产州县著名;细叶、粗叶寿安、潜溪绯,是以产地著名;一捻红、鹤翎红、朱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是以颜色著名;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都是标志其某种特色。叫做“姚黄”的,特点是千叶黄花,出于民间姚氏之家。这种牡丹问世,到今天不到十年。姚氏住在白司马坡,那地方属河阳地区,但这种花不在河阳流传,却在洛阳流传。洛阳流传的也不多,一年不过几朵而已。魏家的花,是千叶肉红花,出于当过宰相的魏仁溥家。起初是樵夫在寿安山中发现这种牡丹花,后砍下来卖给魏家。魏家池塘馆阁甚大,据说这种牡丹初面世时,有想去看一眼的,每人得交十数钱,才让登舟渡池到养花的地方去看,魏家每天可收到上万钱。后来魏家破亡,卖掉了那个园子。现在普明寺后的林木池塘就是魏家养花的地方。寺僧在那里耕作,来植桑种麦。这种牡丹流传到老百姓家的很不少。有数过花瓣的,说一朵多到七百叶。钱思公曾说:“人们说牡丹是花中之王,现在千叶姚黄真可以算作“王”了,而魏花是“后”。”
牡丹花最早不见于文字记载,只作为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上,但在花里面没有很高地位,与荆棘没大差别,当地人砍来当柴禾用。自唐代武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开始兴盛,但还没有凭特殊名目著称的。唐代如沈佺期、宋之问、元缜、白居易等人都善于吟咏花草,推想如有像今天这种独具特色的牡丹,那么他们一定会在诗作中予以表现,可是他们并没有这类诗作流传。只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一诗,但也只写“一丛千万朵”而已,也没有写出什么美而且特异的地方。谢灵运说永嘉竹林中、水流边牡丹很多,但现在看到南方的牡丹比洛阳的差得很远,这足以说明洛阳牡丹自古以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兴盛过。
洛阳百姓的习俗,是大多喜欢花,一到春天,城里不分贵贱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担子卖苦力的也不例外。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着游春赏花。往往在有亭台池塘的古庙或废宅处,形成临时街市,搭上帐幕,笙歌之声远近相闻。最热闹的要数月坡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等几处。要到花落,街市才会撤掉。洛阳到东京有六个驿站,原先洛阳并不向京城进献牡丹花。自徐州李相迪任“留守”时,才开始向东京进献牡丹。每年派衙校一员,乘驿马,一天一夜赶到东京。所进献的不过是姚黄、魏花三数朵。用菜叶把竹笼子里面垫好、盖好,使花在驿马上不动摇,用蜡把花蒂封好,就可让花几日不落。
一般洛阳人家家有牡丹,而很少有大棵的,原因是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种会退化。初春时,洛阳人到寿安山中砍小枝子到城里卖,称小枝子为山篦子。人们在家里把园中土地整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栽下去,到秋天才嫁接。精通嫁接的工人,被称作“门园子”,有钱人家都要邀请这样的人。姚黄一个接头值到五千钱,秋天时立下契约买定,嫁接好,到春天见到开花才付给工钱。洛阳人特爱惜这种花,不愿意公开其中的技术秘密,有位权贵想买姚黄接头(了解其中秘密),有人于是用开水把接头烫死卖给那位权贵。魏花起初一个接头也要值到五千钱,现在也还值一千钱。
4. 洛阳牡丹记原文及翻译对照版哪有谢
正文
花品叙第一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
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
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花争高下。是洛阳者,是天下之第一也。洛阳亦有黄芍
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他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
果子花曰某花(云云),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
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说者多言洛阳于三河间古善地,昔周公以
尺寸考日出没,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此盖天地之中,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
者多,故独与他方异。予甚以为不然。夫洛阳于周所有之土,四方入贡道里均,
乃九州之中。在天地昆仑旁礴之间,未必中也!又况四方上下,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所谓和者,有常之气,其推于物也,亦宜为有常之形。物之
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及元气之病也,美恶隔并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极美与
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花之钟其美,与夫瘿木拥肿之钟其恶,丑好虽异,而
得一气之偏病则均。(洛阳城围数十里,而诸县之花莫及城中者,出其境则不可植
焉。岂又偏气之美者,独聚此数十里之地乎?此又天地之大不可考也。已凡物不常
有而为害乎人者曰灾,不常有而徒可怪骇不为害者曰妖。语曰:天反时为灾,地
反时为妖。此亦草木之妖而万物之一怪也。然比夫瘿木拥肿者,窃独钟其美而见
幸于人焉。余在洛阳四见春天:圣九年三月始至洛,其至也晚,见其晚者;明
年,会与友人梅圣俞游嵩山少室缑氏岭、石唐山紫云洞,既还不及见;又明年,
有悼亡之戚,不暇见;又明年,以留守推官,岁满解去,只见其蚤者,是未尝见
其极盛时。然目之所瞩,已不胜其丽焉。余居府中时,尝谒钱思公于双桂楼下,
见一小屏立坐后,细书字满其上。思公指之曰:“欲作花品,此是牡丹名,凡九
十馀种。”余时不暇读之。然余所经见,而今人多称者才三十余种,不知思公何
从而得之多也?计其馀虽有名而不著,未必佳也。故今所录,但取其特著者而次
第之:
姚黄 魏花细叶寿女 鞓红(亦曰青州红) 牛家黄 潜溪绯
左花 献来红 叶底紫 鹤翎红 添色红 倒晕檀心
朱砂红九蕊真珠 延州红 多叶紫 粗叶寿安 丹州红
莲花萼 一百五 鹿胎花 甘草黄 一擫红 玉板白)
花释名第二
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姚黄、
左花、魏花,以姓著;青州、丹州、延州红,以州著;细叶、粗叶、寿安、潜溪
绯,以地著;一擫红、鹤翎红、珠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以色著;献
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皆志
其异者。
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姚氏居白司马坡,
其地属河阳。然花不传河阳传洛阳,亦不甚多,一岁不过数朵。
牛黄亦千叶,出于民牛氏家。比姚黄差小。
真宗祀汾阴,还,过洛阳,留宴淑景亭,牛氏献此花,名遂著。
甘草黄,单叶,色如甘草。洛人善别花,见其树知为某花。云独姚黄易识,
其叶嚼之不腥。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斫
以卖魏氏。魏氏池馆甚大,传者云:此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
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其后破亡,鬻其园,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
地,寺僧耕之以植桑麦。花传民家甚多,人有数其叶者,云至七百叶。钱思公尝
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鞓红者,单叶深红花,出青州,一曰青州红。故张仆射(齐贤)有第西京
贤相坊,自青州以橐驼驮其种,遂传洛中,其色类腰带鞓,谓之鞓红。
献来红者,大,多叶浅红花。张仆射罢相居洛阳,人有献此花者,因曰献来
红。
添色红者,多叶花,始开而白,经日渐红,至其落乃类深红。此造化之尤巧
者。
鹤翎红者,多叶花,其末白而本肉红,如鸿鹄羽色。
细叶、粗叶寿安者,皆千叶肉红花,出寿安县锦屏山中,细叶者尤佳。
倒晕檀心者,多叶红花。凡花近萼色深,至其末渐浅。此花自外深色,近萼
反浅白,而深檀点其心,此尤可爱。
一擫红者,多叶浅红花,叶杪深红一点,如人以三指擫之。
九蕊真珠红者,千叶红花,叶上有一白点如珠,而叶密,蹙其蕊为九。
一百五者,多叶白花。洛阳以谷雨为开候,而此花常至一百五日开,最先。
丹州、延州花,皆千叶红花。不知其至洛之因。
莲花萼者,多叶红花,青趺三重,如莲花萼。
左花者,千叶紫花,叶密而齐如截,亦谓之平头紫。
朱砂红者,多叶红花,不知其所出。有民门氏子者,善接花以为生,买地于
崇德寺前治花圃,有此花。洛阳豪家尚未有,故其名未甚著。花叶甚鲜,向日视
之如猩血。
叶底紫者,千叶紫花,其色如墨,亦谓之墨紫花。在藂中旁必生一大枝,引
叶覆其上。其开也,比他花可延十日之久。噫!造物者亦惜之耶。此花之出,比
他花最远。传云:唐末有中官为观军容使者,花出其家,亦谓之军容紫,岁久失
其姓氏矣。
玉板白者,单叶白花,叶细长如拍板,其色如玉,而深檀心。洛阳人家亦少
有。余尝从思公至福严院见之,问寺僧而得其名,其后未尝见也。
潜溪绯者,千叶绯花。出于潜溪寺,寺在龙门山后,本唐相李藩别墅。今寺
中已无此花,而人家或有之。本是紫花,忽于藂中特出绯者不过一二朵,明年移
在他枝,洛人谓之转(音篆)枝花,故其接头尤难得。
鹿胎花者,多叶紫花。有白点如鹿胎之纹,故苏相(禹珪)宅今有之。
多叶紫,不知其所出。初,姚黄未出时,牛黄为第一;牛黄未出时,魏花为
第一;魏花未出时,左花为第一;左花之前,唯有苏家红、贺家红、林家红之类,
皆单叶花,当时为第一。自多叶、千叶花出后,此花黜矣。今人不复种也。
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以西
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
然未闻有以名著者。如沈、宋、元、白之流,皆善咏花草,计有若今之异者,彼
必形于篇咏,而寂无传焉。唯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诗》,但云“一藂千万
朵”而已,亦不云其美且异也。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
洛阳甚远,是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风俗记第三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
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
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洛阳至东京
六驿,旧不进花,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岁遣牙校一员,乘驿马
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
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
则不佳。春初时,洛人于寿安山中斫小栽子卖城中,谓之山篦子人家,治地为畦
塍种之,至秋乃接。接花工尤著者一人,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姚黄一接
头,直钱五千,秋时立券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洛人甚惜此花,不欲传。有
权贵求其接头者,或以汤中蘸杀与之。魏花初出时,接头亦直钱五千,今尚直一
千。接时须用社后重阳前,过此不堪矣。花之木去地五七寸许,截之乃接,以泥
封裹,用软土拥之,以蒻叶作庵子罩之,不令见风,日唯南向,留一小户以达气,
至春乃去其覆,此接花之法也(用瓦亦奇)。种花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土
用白敛末一斤和之。盖牡丹根甜,多引虫食,白敛能杀虫,此种花之法也。浇花
亦自有时,或用日未出,或日西时。九月旬日一浇,十月、十一月三日、二日
一浇,正月隔日一浇,二月一日一浇,此浇花之法也。一本发数朵者,择其小者
去之,只留一二朵,谓之打剥,惧分其脉也。花才落便翦其枝,勿令结子,惧其
易老也。春初既去蒻庵,便以棘数枝,置花丛上,棘气暖可以辟霜,不损花芽,
他大树亦然。此养花之法也。花开渐小于旧者,盖有蠹虫损之,必寻其冗,以
硫黄针之,其旁又有小穴如针孔,乃虫所藏处,花工谓之气葱,以大针点硫黄末
针之,虫乃死,花复盛,此医花之法也。乌贼鱼骨用以针花树,入其肤,花輙死,
此花之忌也。
编辑本段
译文
牡丹产于丹州、延州,往东则有青州,南面的越州也产牡丹。而洛阳的牡丹,现在是天下第一。洛阳所说的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等等,都是那些地方培植的最好的品种,可是到了洛阳,这些花才不过充得上众多牡丹中的一种,排列次序,不会超出三等以下的范围,哪一种也不能与洛阳牡丹分庭抗礼。而越州牡丹因产地远,很少见,当然更不为人所重视,而即便是越州人也不敢自夸,拿来和洛阳牡丹一争高下。这样洛阳牡丹就稳稳地享有了天下第一的美誉。
洛阳的花也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都不比其他地方出产的差,但洛阳人并不特别看重,称为果子花,或叫什么花什么花,而到牡丹则不称名称,就直接叫“花”。这意思就是说天下真正的花就洛阳牡丹一种,它的名声无人不知,不借称说牡丹的名称就知道说的是它。洛阳人对洛阳牡丹的喜爱和重视就到了这种程度。
说(洛阳牡丹之所以特别好的原因)的人大都认为洛阳处于三河之间,自古就是善地,古时候周公凭借精密计量考察太阳的出没,在这里测知寒暑变化与风雨调顺与不调顺的规律,因而这里是天地的中央,草木开花得到天地中正平和之气最多,所以洛阳牡丹独与其他地方不同。我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洛阳在周朝所拥有的地域里,四方诸侯来纳贡,道里远近差不太多,是九州的中央,可是在广大无比的天地之间,洛阳未必处在正中。又何况天地平和之气,应当是遍布四方上下的,不应是局限在某一地区之中而私爱于谁的。
所谓中正平和,是一种普遍、一般之气,它推及到各类事物,这些事物也应是普遍、一般的形态。事物的一般形态,是不会十分美好也不会十分不好的。到了事物内在之气出了问题,美与恶两种因素的正常转换被阻隔,就导致事物呈现极美与极恶的不同形态,这都是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平和。花卉集中地表现美,瘤子肿块集中地表现恶,在丑与好方面虽然很不相同,但都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常态,这点却是一样的。
牡丹花的命名,或用姓氏,或用州县,或用地区,或用颜色,或显示其作为标志的某种特色。姚黄、牛黄、左花、魏花,是以培植者的姓氏著名;青州、丹州、延州红,是以所产州县著名;细叶、粗叶寿安、潜溪绯,是以产地著名;一捻红、鹤翎红、朱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是以颜色著名;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都是标志其某种特色。叫做“姚黄”的,特点是千叶黄花,出于民间姚氏之家。这种牡丹问世,到今天不到十年。姚氏住在白司马坡,那地方属河阳地区,但这种花不在河阳流传,却在洛阳流传。洛阳流传的也不多,一年不过几朵而已。魏家的花,是千叶肉红花,出于当过宰相的魏仁溥家。起初是樵夫在寿安山中发现这种牡丹花,后砍下来卖给魏家。魏家池塘馆阁甚大,据说这种牡丹初面世时,有想去看一眼的,每人得交十数钱,才让登舟渡池到养花的地方去看,魏家每天可收到上万钱。后来魏家破亡,卖掉了那个园子。现在普明寺后的林木池塘就是魏家养花的地方。寺僧在那里耕作,来植桑种麦。这种牡丹流传到老百姓家的很不少。有数过花瓣的,说一朵多到七百叶。钱思公曾说:“人们说牡丹是花中之王,现在千叶姚黄真可以算作“王”了,而魏花是“后”。”
牡丹花最早不见于文字记载,只作为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上,但在花里面没有很高地位,与荆棘没大差别,当地人砍来当柴禾用。自唐代武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开始兴盛,但还没有凭特殊名目著称的。唐代如沈佺期、宋之问、元缜、白居易等人都善于吟咏花草,推想如有像今天这种独具特色的牡丹,那么他们一定会在诗作中予以表现,可是他们并没有这类诗作流传。只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一诗,但也只写“一丛千万朵”而已,也没有写出什么美而且特异的地方。谢灵运说永嘉竹林中、水流边牡丹很多,但现在看到南方的牡丹比洛阳的差得很远,这足以说明洛阳牡丹自古以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兴盛过。
洛阳百姓的习俗,是大多喜欢花,一到春天,城里不分贵贱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担子卖苦力的也不例外。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着游春赏花。往往在有亭台池塘的古庙或废宅处,形成临时街市,搭上帐幕,笙歌之声远近相闻。最热闹的要数月坡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等几处。要到花落,街市才会撤掉。洛阳到东京有六个驿站,原先洛阳并不向京城进献牡丹花。自徐州李相迪任“留守”时,才开始向东京进献牡丹。每年派衙校一员,乘驿马,一天一夜赶到东京。所进献的不过是姚黄、魏花三数朵。用菜叶把竹笼子里面垫好、盖好,使花在驿马上不动摇,用蜡把花蒂封好,就可让花几日不落。
一般洛阳人家家有牡丹,而很少有大棵的,原因是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种会退化。初春时,洛阳人到寿安山中砍小枝子到城里卖,称小枝子为山篦子。人们在家里把园中土地整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栽下去,到秋天才嫁接。精通嫁接的工人,被称作“门园子”,有钱人家都要邀请这样的人。姚黄一个接头值到五千钱,秋天时立下契约买定,嫁接好,到春天见到开花才付给工钱。洛阳人特爱惜这种花,不愿意公开其中的技术秘密,有位权贵想买姚黄接头(了解其中秘密),有人于是用开水把接头烫死卖给那位权贵。魏花起初一个接头也要值到五千钱,现在也还值一千钱。
5.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6. 陈与义的牡丹 刘禹锡的春词 请大家翻译下‘
赏析: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从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到绍兴六年(1136年)诗人在青墩面对牡丹的这个春天,整整十年了;距离他四十九岁的人生终点,也只剩下两年的时间。伊水和洛水,这两条著名的河流流经诗人的故乡洛阳,那里的波涛里翻滚着千年的烽烟和歌吟。而此刻,身边青墩的溪水则默默无闻。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即使在僻静的桐乡,与乌镇隔水相望的这个地方,因了春天,照样守着节令而开,似乎遥远的马蹄声总不会撕破这里的宁静,似乎那席卷中原的变故是另一个世界发生的事情。春天依旧来临,牡丹照样绽放,每次绽放都是同样的年轻而鲜嫩,像是初长成的少女。而诗人已龙钟,年近半百而且多病,而且孤独。
【作者介绍】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北宋政和三年(1113)进士,做过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宋室南渡后做到知制造、参知政事。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被列为江西诗派首领之一。由于南渡的大动荡,他的诗风大变,以简炼扫除繁缛,以自然沉着代替苦涩,面向现实,反映了家国苦难,写有不少优秀作品。
【说明】 这首诗用无限感慨的语气写道:自从金人攻陷汴京,漫长的十年过去了;而今我已年迈龙钟,成了流落江南的游子,看眼前的牡丹,想起家国的遭遇,更是愁绪万千。作者的故乡洛阳盛产牡丹,诗中把故国之思和对牡丹的情感拧在一起了。
【解释】 ①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意思是进入中胡。 ②伊洛--伊河与洛河,都流经洛阳地区,这里代指洛阳。十年伊洛--离开家乡洛阳已有十年了。这首诗写在南宋绍兴六年(1136),上距汴京陷落已有十年了。路漫漫--路途漫长,借指时光过得久了。 ③青墩--镇名,在今浙江省桐乡县北。因为在烂溪边与乌镇隔水相望,所以诗句中说“溪畔” 。绍兴年间诗人住在这里。龙钟--形容老态;龙钟客,指自己。④牡丹--洛阳以产牡丹著名,宋时尤盛。作者在洛阳的老家便种有许多牡丹,所以由观赏牡丹引起了深切的家国之思。
-------------------------------------------------
卷356_41 【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过也,笑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
惟待见青天。
卷365_63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
新妆面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你说的大概是第一首: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解析:
这首词以伤春为基调,首句即漾出一片无可奈可的惜春之情。姹紫嫣红的春光即将逝去,而作者生命的春天也早已一去不返。他有心让春光长在,却又无力挽住春天的脚步。“春去也”,在这貌似平淡的叙述中,融入了作者几多叹惋、几许惆怅?次句“多谢洛城人”笔锋一转,复代春天致词。却原来春也有情,它既不能久驻,更不忍遽去,只好深情缱绻地向留恋春光的洛城人殷勤致意。这样着笔,就化平为奇,化直为曲,把惜春之情烘托得格外浓烈,格外深长。三、四两句借助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绘就一幅气韵生动的送春画面: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举手挥袖与春天作别;而为晶莹的露水所沾湿的丛兰则好似这位少女于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这就将惜春之情又向深处推进了一层:惜春复伤春的岂只是领略过大好春光的洛阳人,那曾经受到春光滋润的“弱柳”和“丛兰”也因春将归去而黯然神伤。“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末句变侧面渲染为正面描写,引出一位“独坐亦含嚬”的女子作结。“嚬”,同“颦”,是皱眉的意思。这位女子之所以独坐一隅,紧锁双蛾,自是有感于百花萎谢、春意阑珊的缘故。那日渐逝去的春天的足音,叩响了她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弦,使她忧思郁结,怅触百端,情不自禁地生出韶华易逝,红颜易老的感叹。作者采用“遣貌取神,离形得似”的笔法,不汲汲于对其花容月貌的精细刻划,而着重点染其伤春意绪。“独坐”,已使人想见其落寞情怀;“含嚬”,更将其愁态明白点出。一个“嚬”字,虽已被古代诗文家用得烂熟,在这里却是传神写照的词眼,它使一篇全活,词的伤春主旨藉此披露无遗。
这首洋溢着淡淡哀愁的春词,笔法摇曳多姿。作者成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使之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在作者笔下,不仅“春天”饶有灵性,与“洛城人”心息相诵:“弱柳”和“丛兰”也“似花还似非花”,别具柔肠,一往情深。全词情调哀婉,语言工丽,却又不流于绮靡。因而况周颐《餐樱庑词话》称赞它说:“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者,故能流而不靡,所谓‘风流高格调’,岂在斯乎?”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关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标志着词体已由“选词以配乐”的萌芽形态发展到“由乐以定词”的阶段。
7. 请问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的译文谁能提供
.《洛阳牡丹记》译文
牡丹产于丹州、延州,往东则有青州,南面的越州也产牡丹。而洛阳的牡丹,现在是天下第一。洛阳所说的的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等等,都是那些地方培植的最好的品种,可是到了洛阳,这些花才不过充得上众多牡丹中的一种,排列次序,不会超出三等以下的范围,哪一种也不能与洛阳牡丹分庭抗礼。而越州牡丹因产地远,很少见,当然更不为人所重视,而即便是越州人也不敢自夸,拿来和洛阳牡丹一争高下。这样洛阳牡丹就稳稳地享有了天下第一的美誉。
洛阳的花也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都不比其他地方出产的差,但洛阳人并不特别看重,称为果子花,或叫什么花什么花,而到牡丹则不称名称,就直接叫“花”。这意思就是说天下真正的花就洛阳牡丹一种,它的名声无人不知,不借称说牡丹的名称就知道说的是它。洛阳人对洛阳牡丹的爱重就到了这中程度。
说(洛阳牡丹之所以特别好的原因)的人大都认为洛阳处于三河之间,自古就是善地,古时候周公凭借精密计量考察太阳的出没,在这里测知寒暑变化与风雨调顺与不调顺的规律,因而这里是天地的中央,草木开花得到天地中正平和之气最多,所以洛阳牡丹独与其他地方不同。我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洛阳在周朝所拥有的地域里,四方诸侯来纳贡,道里远近差不太多,是九州的中央,可是在广大无比的天地之间,洛阳未必处在正中。又何况天地平和之气,应当是遍布四方上下的,不应是局限在某一地区之中而偏私于谁的。所谓中正平和,是一种普遍、一般之气,它推及到各类事物,这些事物也应是普遍、一般的形态。事物的一般形态,是不甚美也不甚恶。到了事物内在之气出了问题,美与恶两种因素的正常转换被阻隔,就导致事物呈现极美与极恶的不同形态,这都是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平和。花卉集中地表现美,瘤子肿块集中地表现恶,在丑与好方面虽然很不相同,但都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常态,这点却是一样的。
牡丹花的命名,或用姓氏,或用州县,或用地区,或用颜色,或显示其作为标志的某种特色。姚黄、牛黄、左花、魏花,是以培植者的姓氏著名;青州、丹州、延州红,是以所产州县著名;细叶、粗叶寿安、潜溪绯,是以产地著名;一捻红、鹤翎红、朱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是以颜色著名;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都是标志其某种特色。叫做“姚黄”的,特点是千叶黄花,出于民间姚氏之家。这种牡丹问世,到今天不到十年。姚氏住在白司马坡,那地方属河阳地区,但这种花不在河阳流传,却在洛阳流传。洛阳流传的也不多,一年不过几朵而已。魏家的花,是千叶肉红花,出于当过宰相的魏仁溥家。起初是樵夫在寿安山中发现这种牡丹花,后砍下来卖给魏家。魏家池塘馆阁甚大,据说这种牡丹初面世时,有想去看一眼的,每人得交十数钱,才让登舟渡池到养花的地方去看,魏家每天可收到上万钱。后来魏家破亡,卖掉了那个园子。现在普明寺后的林木池塘就是魏家养花的地方。寺僧在那里耕作,来植桑种麦。这种牡丹流传到老百姓家的很不少。有数过花瓣的,说一朵多到七百叶。钱思公曾说:“人们说牡丹是花中之王,现在千叶姚黄真可以算作“王”了,而魏花是“后”。”
牡丹花最早不见于文字记载,只作为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上,但在花里面没有很高地位,与荆棘没大差别,当地人砍来当柴禾用。自唐代武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开始兴盛,但还没有凭特殊名目著称的。唐代如沈佺期、宋之问、元缜、白居易等人都善于吟咏花草,推想如有像今天这种独具特色的牡丹,那么他们一定会在诗作中予以表现,可是他们并没有这类诗作流传。只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一诗,但也只写“一丛千万朵”而已,也没有写出什么美而且特异的地方。谢灵运说永嘉竹林中、水流边牡丹很多,但现在看到南方的牡丹比洛阳的差得很远,这足以说明洛阳牡丹自古以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兴盛过。
洛阳百姓的习俗,是大多喜欢花,一到春天,城里不分贵贱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担子卖苦力的也不例外。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着游春赏花。往往在有亭台池塘的古庙或废宅处,形成临时街市,搭上帐幕,笙歌之声远近相闻。最热闹的要数月坡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等几处。要到花落,街市才会撤掉。洛阳到东京有六个驿站,原先洛阳并不向京城进献牡丹花。自徐州李相迪任“留守”时,才开始向东京进献牡丹。每年派衙校一员,乘驿马,一天一夜赶到东京。所进献的不过是姚黄、魏花三数朵。用菜叶把竹笼子里面垫好、盖好,使花在驿马上不动摇,用蜡把花蒂封好,就可让花几日不落。
一般洛阳人家家有牡丹,而很少有大树的,原因是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种会退化。初春时,洛阳人到寿安山中砍小枝子到城里卖,称小枝子为山篦子。人们在家里把园中土地整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栽下去,到秋天才嫁接。精通嫁接的工人,被称作“门园子”,有钱人家都要邀请这样的人。姚黄一个接头值到五千钱,秋天时立下契约买定,嫁接好,到春天见到开花才付给工钱。洛阳人特爱惜这种花,不愿意公开其中的技术秘密,有位权贵想买姚黄接头(了解其中秘密),有人于是用开水把接头烫死卖给那位权贵。魏花起初一个接头也要值到五千钱,现在也还值一千钱。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7/2007830180224.asp
8. 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胜,然未闻有以名著者。原因
原因是那个时候洛阳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独具特色的牡丹,所以没有凭借名目著名的。
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著者,如沈、宋、元、白之流皆善咏花草,计有若今之异者,彼必形于篇咏,而寂无传焉。唯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诗,但云“一丛千万朵”而已,亦不云其美且异也。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是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译文:牡丹最初在文字上没有记载,只作为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上,但在 花里没有很高的地位,和荆棘没有差别,当地人都坎取把(它)当作柴禾。 自唐代武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开始兴盛,但还没有凭借名目著名的。像沈佺 期、宋之问、元缜、白居易等人,都善于吟咏花草,推想如有像今天这样独具特色的牡丹,他们一定会在作诗中予以表现,可是他们并没有这类诗流传。 只有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诗》一诗,只是写“一丛千万朵”而已,也 没有写出什么美而且特异的地方。谢灵运说永嘉竹间中、水流边牡丹很多, 但现在看到南方的牡丹比洛阳的差得很远,这说明洛阳牡丹自古以来没有像 现在这样兴盛过。
9. 李商隐的牡丹译文
这首题名《牡丹》的七律诗是咏怀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
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卫夫人指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据《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这里借用故典,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
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王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荀令即荀,曾守尚书令。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据说他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
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他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梦中传彩笔,见《南史·江淹传》:“(俺)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