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叶病
❶ 玫瑰月季的花叶病要怎样监测
玫瑰月季花叶病的检测:1.鉴别寄主反应,接种黄花烟、瓜儿豆、长春花、蒙彼利埃委陵菜、豇豆,根据症状确诊。
2.利用月季花花叶病毒抗血清进行血清学反应。
3.电镜下观察直径约25mn球状病毒粒体。
防治:1.选用无毒母株供采插条和接穗。
2.拔除病株,于每年症状表现明显的季节,调查拔除病株。
❷ 玫瑰花叶生病
这是水跟光照的原因。建议把它放到散射光好,通风的地方近期不要浇水。
❸ 阳光玫瑰小叶子病怎么回事
要么缺素,要么病毒。缺素就补,病毒看这个
❹ 请问这个玫瑰叶子得了什么病怎么治理
月季黑斑病已成为月季栽培中的一大困扰,叶片、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病害严重时,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叶片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少量新叶,直接影响月季的生长、开花和观赏。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该病的症状和发病规律。叶上病斑初为紫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1.5毫米至13毫米的圆斑,黑色或深褐色。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枝或落叶上越冬。5月至6月开始侵染。温度17℃至25℃为发病适温,30℃以上发病减少。分生孢子借雨水或喷灌水飞溅传播,昆虫亦可传播。多雨、多雾、多露时易发病,潜育期10天至13天。病菌可多次重复侵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月季黑斑病应以预防为主,在发病初期及时防治会事半功倍,一旦到了后期,用药物防治就很难控制其蔓延。首先尽可能选用优良抗病品种。第二,加强栽培管理。最好采用滴灌、沟灌或沿盆边浇水,不在晚间浇水,以免叶片上有水时不能很快干燥,有利病菌入侵。及时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光照充足,每天至少保证6小时以上的光照。发病期间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第三,随时清扫落叶,摘去病叶,减少侵染源。冬季对重病株进行重度修剪,清除病茎上的越冬病原。不要随意用手触摸发病植株的叶片,防止人为传播。第四,药剂防治。防治黑斑病的药物很多,早春可用1%的福美砷进行土壤消毒。另外,春季刚展叶或发病初期,用45%的噻菌灵(特多克)悬浮剂500倍液至600倍液喷雾,或用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每隔7天至10天一次,连续3次以上,防治效果较好。发病时,可喷800倍50%的多菌灵药液,此药抗雨水冲刷性较强。单用百菌清比用多菌灵效果好一些。实践证明,使用传统的波尔多液防治月季黑斑病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此药在月季发病的潮湿天气中具有较强的黏着性,在叶面上能形成一层薄膜,可有效杀死病菌。波尔多液药效可维持2周。由于黑斑病菌潜伏期长,喷药时间最好掌握在发病之前,效果会更好。波尔多液采用100倍液石灰等量式,要现配现用,不要隔夜。病害防治白粉病白粉病多发生于嫩叶,其他老叶、花茎、花托等以至枝条也普遍受感染。受感染时,叶子呈现凸起,凸处颜色变淡有白粉状物,叶片形成凹凸不平逐渐蜷曲,病菌蔓延,整个叶背蒙上一层灰白色的霉,严重时,花蕾、花梗、整个枝杆、叶片全蒙上一层霉,新生芽、叶均蜷曲。该病多发生于晚秋至早春,在昼夜温差大、湿度高时候容易发生。于夜间温度15℃,而且湿度高达90%时,最适于病菌孢子的产生、发芽及感染,白天27℃的高温而且40%~70%的低湿度下,则是适于孢子的成熟散发,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及早喷药预防。白粉病是靠空气流动来传播孢子。[6]防治方法定期喷药,用腈菌唑600倍液、百菌清800倍等药剂防治。每7~10d喷1次药,且时常喷水于叶片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尽快的剪去发病枝叶,以减少再传播的机会。[6]霜霉病霜霉病主要危害叶、新梢、茎、花梗和花瓣。先侵染生长点,叶片变为紫色至棕黑色,染病叶片初现不规则小斑,后逐渐枯萎或脱落,病梢干枯。花、花梗、花瓣染病出现近似的斑点。湿度大时各发病部位均易出现灰白色霉层。干燥时见不到病原,但湿时长出大量霉层,即病菌孢囊和孢子囊。温室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若昼夜温差大,温室不通风,湿度接近饱和,叶缘吐水或叶面结露,则持续时间长、发病重。[6]防治方法应选用抗病品种,并精心养护,将相对湿度控制在85%以下,注意通风,不偏施过施氮肥。初次发病及时喷洒72%克露等。[6]蚜虫蚜虫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干燥时为害。发生的初期需尽快灭除,尤其新芽发育旺盛的时期,喷施多种杀虫剂都有较好防治效果。重点喷药部位是生长点和叶片背面。常用的药剂为蚜虱净等,还可用敌敌畏熏蒸,效果更好,但成花后不能使用。[6]红蜘蛛红蜘蛛吸取叶片中的叶绿素,减少玫瑰光合作用的效率,且蔓延迅速,很快可使叶片受害,植株发育停止。多发生夏季,高温干燥时最易发生。发生初期,可用螨即死600倍液喷雾,或用锐螨净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好
❺ 玫瑰月季的花叶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玫瑰月季花叶病的分布:发生于美国和欧洲。我国部分地区,如北京和武汉有零星发生。发病率为10%~100%。
症状:症状因品种而异。在草原蔷薇上为系统环斑、栎叶或系统褪绿。在蔷薇和月季上均表现花叶,其中有些品种则出现不同程度的黄脉带和矮化。
发病规律:月季等常以扦插和嫁接等方式无性繁殖,使用了病株的插条、接穗或用它作砧木,会引起病害的广泛传播。在实验时可通过汁液接种传病。至今尚未发现传病介体。用病株作无性繁殖的母株是病害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❻ 玫瑰常见病害有哪些
玫瑰花的主要病害有锈病、褐斑病、黑点病、白粉病、枝枯病、根头癌肿病等,主要虫害有毛虫、红蜘蛛、蚜虫、卷叶蜂、牧草虫、天牛等。
1、黑点病:
是玫瑰栽培最常见之病害,在高温多湿时期发病最严重。发生于叶、叶柄和茎部,植株受感染时,叶片出现黑色圆形病斑,尤其以接近地面之成熟叶片受害最多,罹病叶片会逐渐黄化而脱落,发病严重时,全株大部分叶片脱落,无法行光合作用,造成生育不良。
2、白粉病:
主要感染幼叶、嫩茎和花蕾等部位,其感染部位会出现白色粉状病斑;严重感染时叶片会变脆、萎缩卷曲而干枯。
3、枝枯病:
又为溃疡病,为真菌性病原菌所引起,经由伤口进入植株,使茎部全部或部分坏死,进而往上或往下坏死,使患部上位之枝叶生长不良或枯死。
4、根头癌肿病:
由土壤细菌性病原菌所引起,主要侵害玫瑰茎部和根部,常发生于植株与土壤接触的部位,受感染的部位肿大形成瘤状物而环绕茎部,使植株生育不良而至死亡。
5、毛虫等虫害:
金龟子、大袋蛾主要危害玫瑰嫩梢和叶片,红蜘蛛、蚜虫、蚧壳虫主要吸食玫瑰汁液。
(6)玫瑰叶病扩展阅读:
病害防治
白粉病
白粉病多发生于嫩叶,其他老叶、花茎、花托等以至枝条也普遍受感染。受感染时,叶子呈现凸起,凸处颜色变淡有白粉状物,叶片形成凹凸不平逐渐蜷曲,病菌蔓延,整个叶背蒙上一层灰白色的霉,严重时,花蕾、花梗、整个枝杆、叶片全蒙上一层霉,新生芽、叶均蜷曲。
该病多发生于晚秋至早春,在昼夜温差大、湿度高时候容易发生。于夜间温度15℃,而且湿度高达90%时,最适于病菌孢子的产生、发芽及感染,白天27℃的高温而且40%~70%的低湿度下,则是适于孢子的成熟散发,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及早喷药预防。白粉病是靠空气流动来传播孢子。
防治方法:定期喷药,用腈菌唑600倍液、百菌清800倍等药剂防治。每7~10d喷1次药,且时常喷水于叶片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尽快的剪去发病枝叶,以减少再传播的机会。
霜霉病
霜霉病主要危害叶、新梢、茎、花梗和花瓣。先侵染生长点,叶片变为紫色至棕黑色,染病叶片初现不规则小斑,后逐渐枯萎或脱落,病梢干枯。花、花梗、花瓣染病出现近似的斑点。湿度大时各发病部位均易出现灰白色霉层。干燥时见不到病原,但湿时长出大量霉层,即病菌孢囊和孢子囊。温室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若昼夜温差大,温室不通风,湿度接近饱和,叶缘吐水或叶面结露,则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应选用抗病品种,并精心养护,将相对湿度控制在85%以下,注意通风,不偏施过施氮肥。初次发病及时喷洒72%克露等。
蚜虫
蚜虫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干燥时为害。发生的初期需尽快灭除,尤其新芽发育旺盛的时期,喷施多种杀虫剂都有较好防治效果。重点喷药部位是生长点和叶片背面。常用的药剂为蚜虱净等,还可用敌敌畏熏蒸,效果更好,但成花后不能使用。
红蜘蛛
红蜘蛛吸取叶片中的叶绿素,减少玫瑰光合作用的效率,且蔓延迅速,很快可使叶片受害,植株发育停止。多发生夏季,高温干燥时最易发生。发生初期,可用螨即死600倍液喷雾,或用锐螨净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好。
❼ 玫瑰月季的花叶病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玫瑰月季花叶病的病原:月季花花叶病毒(Rose:mosaic:virus)。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5nm。含沉降系数分别为90S、98S和113S的不同的3种组分,RNA分别为1~3,分别包裹于三种组分中,1种分子量为25000,2种约为19000。病毒致死温度64℃,稀释终点1/125,室温时,体外存活期为6h。
❽ 月季和玫瑰花的叶子都长了白霜病,怎么办
不是白霜病,而是白粉病。采取措施:
1、在温室栽植月季时应注意通风内,控制湿度,容从而控制发病条件。
2、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3、小面积或家庭栽培月季,应仔细检查病芽、病叶,及时剪除并销毁。
4、应该在病区或病株喷布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
5、发芽前喷布波尔多液(1∶2∶100-200)、3-4波美度石硫合剂。
5、生长期喷布50%代森铵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50%苯来特1000倍液。
6、喷布无毒高脂膜200倍液对于预防白粉病发生和治疗初期白粉病斑都具有良好效果。
7、用高脂膜防治后,叶面无药痕,有利于观赏和环境保护。
8、月季扦插繁殖时,仔细挑选无病枝条作为插条,扦插前用药剂消毒。
白粉病是月季的一种常见病害,能危害蔷薇属多种植物。该病的发生可引起病叶卷曲、枯焦,嫩梢可枯死,花不能开放或花姿不整,影响植株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❾ 玫瑰香上的叶片 这是什么病害
葡萄褐斑病。褐斑病有大褐斑和小褐斑两种,主要为害中、下部叶片,病斑直径3-10毫米的为大褐斑病,其症状因种或品种不同而异:美洲种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红褐色,中部黑色,有时病斑外围具黄绿色晕圈,且有不明显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正反面可见灰色至褐色霉状物;在龙眼、甲洲等品种上形成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部具黑色圆形环纹,边缘外层呈暗色湿润状,叶片上病斑连片发生时致叶片变黄,严重的病叶干枯破裂或早期脱落。发病初期,可用下列药剂:53.8%氢氧化铜悬浮剂1000—12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000—5000倍液;5%己唑醇悬浮剂1000—12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加倍液;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5000—7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3000倍液;12.5%烯溴醇可湿性粉剂2500—4000倍液;24%腈苯唑悬浮剂2500—3200倍液;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6000—7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500—1000倍液;25%戊唑醇水乳剂2000—25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等,间隔10—15天,连喷2—3次
❿ 玫瑰花的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玫瑰花的主要病害有锈病、褐斑病、黑点病、白粉病、枝枯病、根头癌肿病等,主要虫害有毛虫、红蜘蛛、蚜虫、卷叶蜂、牧草虫、天牛等。
1、黑点病:
是玫瑰栽培最常见之病害,在高温多湿时期发病最严重。发生于叶、叶柄和茎部,植株受感染时,叶片出现黑色圆形病斑,尤其以接近地面之成熟叶片受害最多,罹病叶片会逐渐黄化而脱落,发病严重时,全株大部分叶片脱落,无法行光合作用,造成生育不良。
2、白粉病:
主要感染幼叶、嫩茎和花蕾等部位,其感染部位会出现白色粉状病斑;严重感染时叶片会变脆、萎缩卷曲而干枯。
3、枝枯病:
又为溃疡病,为真菌性病原菌所引起,经由伤口进入植株,使茎部全部或部分坏死,进而往上或往下坏死,使患部上位之枝叶生长不良或枯死。
4、根头癌肿病:
由土壤细菌性病原菌所引起,主要侵害玫瑰茎部和根部,常发生于植株与土壤接触的部位,受感染的部位肿大形成瘤状物而环绕茎部,使植株生育不良而至死亡。
5、毛虫等虫害:
金龟子、大袋蛾主要危害玫瑰嫩梢和叶片,红蜘蛛、蚜虫、蚧壳虫主要吸食玫瑰汁液。
(10)玫瑰叶病扩展阅读:
玫瑰的主要病害防治:
锈病可摘除病芽深埋,在锈病、白粉病、褐斑病发病前和发病期每半个月喷洒1次粉锈宁、退菌特或百菌清,对防止病害侵染蔓延有良好效果。
玫瑰的主要害虫防治:
金龟子、大袋蛾主要危害玫瑰嫩梢和叶片,在发生期间可喷洒辛硫磷、敌杀死;红蜘蛛、蚜虫、蚧壳虫主要吸食玫瑰汁液,造成生长衰弱,可喷洒乐果、久效磷等内吸杀虫剂进行防治,天牛是毁灭性害虫,应捕杀其成虫并清除其吸取营养的蜜源植物,以抑制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