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丁香戏曲
『壹』 安徽的戏曲有什么特色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运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比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化灵活,富于表现力。
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点,显得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京剧的前身——徽剧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成为徽剧的先声。清乾隆时形成 “徽 戏”,今名“ 徽 剧 ”。
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主要腔调是吹腔、四平、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调等。剧目很多,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都很丰富。清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的剧种。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当时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个之多,其中如大寿春,艺员竟达180多人。主要徽班有
老庆升 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实力雄厚,规制严整,行当齐全,阵容庞大。 老阳春 以昆曲见长,与之相对成立的是新阳春。该班有28只箱子行头,72名艺员,30顶网巾,常演出200多个剧目。 庄春和 以皮黄声腔为主的班社。 采庆班 以表演“采头”出名。
春台班 乾隆皇帝八旬寿诞,该班进京献寿,技艺超群,被誉为“四大徽班”之一。
庆升班 技艺出众,被誉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
彩庆班 由徽城众商助资,广聚名角而成。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赛宝会”及四乡的盛大聚会,该班都参加演出。
凤舞班 民国15年成立,与新彩庆、二阳春、柯长春合称“新四大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它对南方的戏曲影响也十分深远,江西的赣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都受到徽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是老艺人程长庚。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对徽剧来说,他起了承前作用,对京戏来说,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而多采。它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讲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气派等。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剧里最为突出,平台如“独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都异常惊险,至于高台武工,更为险要,一般演员要翻三张桌子,有的要翻七张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戏里很有雕塑艺术感。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显得气势壮伟,场面热烈。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解放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七军》等。
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解放后改今名。流行于皖中、皖西一带有一千多万人的广大地区,是省内最大的一个剧种。庐剧的起源比较早,据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性流动班社。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逐渐发展成了格调统一、色彩鲜明的地方戏。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庐剧的剧目约二百多个。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罗衣》、《讨学钱》、《休丁香》等。剧本大多取材于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传说,语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动。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
『贰』 有老年人听的庐剧吗谢谢!
现在很少人喜欢这种剧种,这是一种比较小众的剧种和地方剧种,相信你有一定的知音
『叁』 “花鼓丁香”有什么历史背景
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山东郓城有一位秀才,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次名落孙山。家中度日艰难,全靠妻子纺线织布换取钱粮,养家糊口。
秀才每每看到妻子日夜辛苦,不免心生悔恨,怨自己一个大男人没有用,不能让一家老少安居乐业。一次他听到纺车的“吱吱”声,不由随着纺线的节奏轻轻哼了起来。
妻子听到他的音调,也和着他有节奏的哼唱。久而久之,两人竟然在纺织的时候养成了哼唱的习惯,音调也相对固定下来。有些朋友来看望秀才,听到两人的哼唱,大为惊诧,连连称赞音调优美。
后来,秀才遂邀请一些好友自制了几件乐器,又自编了一些曲目,乡里乡亲自娱自乐。此后恰逢年馑,庄稼颗粒无收,眼看大家就要饿死。秀才和一班朋友商量一番,都说与其在家饿死,不如外出寻找活路。
于是,秀才和朋友们开始走四方。每到一处,大家拉开场子,演唱秀才所编的民间小调,倒也吸引了不少听众。天长日久,秀才的小调竟然在山东各地广泛流传,颇受大家的喜爱,于是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鼓丁香”。
“花鼓丁香”最初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即清唱或“打地摊”,即简单化妆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
花鼓丁香常用的曲调有赞子、序子、砍头撅、货郎调、寒韵、平调、哭迷子、过序子等。经常演出的剧目,除《休丁香》外,还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数十出。
到了1897年,山东遭遇水患,老百姓纷纷离家逃荒。滑县与山东交界,又是著名的曲艺之乡,因此许多山东的艺人来到滑县,其中就包括秀才的传人马振海、吴保德等。
他们来到滑县万古镇樵邱村,一方面搭台演唱,赚取银钱以渡难关,一方面和当地的艺人切磋技艺,探讨戏曲。
当时樵邱村最有名的民间戏曲艺人当数俎兴太。他和几位山东的艺人见面之后,都极为佩服对方精湛的演唱技艺,双方难免惺惺惜惺惺,相见恨晚。
俎兴太听了一段花鼓丁香后,大加赞叹,认为这种民间小调一定会在滑县流行起来。于是邀请马振海、吴德宝等人住在自己的一处闲院,以便共同切磋技艺。
随后,他们一起参加了滑县的一些庙会,希望能够利用庙会一炮打响。可是现实极为残酷,花鼓丁香并没有得到滑县老百姓的广泛认同,和那些经常在滑县演出的大平调、大弦戏等相比,来自山东的花鼓丁香无法吸引滑县人的目光。
俎兴太和来自山东的艺人痛定思痛,他们认为必须对花鼓丁香加以改进,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如此这般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俎兴太提出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他剧种之长,创新独特的板式和曲牌,自制多种演奏乐器,将花鼓丁香发展成一个新颖的剧种。
这个设想得到了马振海、吴保德等人的一致赞同,大家静下心来共同讨论,刻苦钻研,虚心向老艺人请教,私下里反复琢磨演练。历经千辛万苦,俎兴太和其他艺人终于创出了一门新的戏曲剧种。
1899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万古镇樵邱村办庙会的日子,也是俎兴太和新剧种亮相的日子。艺人们在庙会上试演了《王小赶脚儿》、《小货郎》、《卖杆草》、《蓝桥》等几部短剧,台下的观众听了之后,叫好声不绝于耳。艺人们连演数日,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
由于这种戏的主要演奏乐器是四股弦,当地又称为“二夹弦”,遂以此命名该剧种。从那时起,二夹弦开始广泛流行于滑县。
在滑县取得了巨大成功后,俎兴太并没有忘记开山鼻祖。他和那些山东的艺人商量了一番,大家都愿意回到山东老家汇报演出,一则让老家人看看花鼓丁香的新发展,另外也算是纪念当年秀才的功绩。
经过细致的准备,二夹弦的全体艺人在当年就登上奔赴山东的路程。整整半年的时间,他们踏遍了山东全境,让二夹弦的音调响彻了齐鲁大地。至此,二夹弦这一新兴剧种在河南、山东迅速发展,短短十几年就出现了36家表演二夹弦的班社。
后来,二夹弦更红火了,足迹踏遍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每到一处,演出都异常火爆,常有路远的乡亲为了看一出二夹弦,起五更上路,听完灯戏再回家。
当时,樵邱有一个特产,就是樵邱焦枣。樵邱焦枣以内黄“扁核酸”大枣为原料,经过选枣、去核、晒枣、炙烤、串串等工序,甜脆酥香。
樵邱卖焦枣的人,常成群结队扛着插满枣串的枣杆,跟随二夹弦剧团到各地叫卖。常常是台上演员卖力表演,台下焦枣串随着叫好声呼呼啦啦,成为二夹弦舞台周围一道独特的风景。
后来,二夹弦第一代女演员岳荣枝、岳桂芝在濮阳一带组团,陈新乐、魏香妞在延津组团,薛同亮、张福生在开封一代组团后发展至安徽亳县,张庆武、李爱莲在封丘组团,薛大荣二荣兄弟在长垣组团,俎兴太的子弟更是遍及了河南。
『肆』 安徽什么戏曲最出名
安徽黄梅戏最有名。
黄梅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4)休丁香戏曲扩展阅读: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近些年来,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黄梅戏也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黄梅戏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其中以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为先行者和代表。这出戏是由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牵头创作,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新德领衔主演,陈薪伊、刘云程编剧,陈薪伊、曹其敬导演的。
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该剧在传统地方戏剧的创新尝试中属于比较早的,要早于著名的“青春版”牡丹亭。该戏相较传统黄梅戏有了显著的创新,曾赴多处进行表演,并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系列演出,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和评论。此后,又有一些新编黄梅戏相继创作出来,如《雷雨》、《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
『伍』 介绍一种地方戏曲
庐剧
庐剧是安徽省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皖中、皖西广大地区,旧称“倒七戏”。相传,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班社,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逐渐发展成为庐剧。其特点是唱腔比较丰富,表演朴素真实,剧目清新,语言通俗,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大类,不断用假声演唱,称“小嗓子”。演唱中有帮腔吆台,其声高亢辽阔,藉以烘托剧情,渲染气氛。表演艺术朴实而活泼,打击乐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演员身段舞蹈在锣鼓中进行。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些表演动作;唱完一段后,随打击乐伴奏舞蹈起来,舞姿优美,花样翻新。庐剧剧目有大小200多个,其中《休丁香》、《讨学钱》、《借罗衣》、《卖花记》、《秦香莲》等剧目,取材于民间,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合肥等地有庐剧团,曾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受到好评。
『陆』 丁玉兰的介绍
庐剧女演员。安徽肥东人。出身艺人家庭。幼年随父学戏,十二岁拜师学庐剧。工青专衣、花旦。属曾在皖中一带演出。1949年参加合肥市平民剧社。建国后,历任皖北地方戏实验剧场、安徽省庐剧团演员,合肥市庐剧团演员、副团长、名誉团长。擅演剧有《休丁香》、《秦雪梅观画》、《玉簪记》、《双丝带》等。主演的《借罗衣》已拍成戏曲片,《双锁柜》已拍成戏曲电视片。
『柒』 我妈妈想听雷打张继宝,王华买父,白蛇传,孟子君,张华郎休丁香,父子观灯。我爱我爹,之类的戏曲.
直接传到网络上传附件,绝对没有密码、完全免费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问了问题要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请尊重他人劳动,谢谢
『捌』 丁玉兰的人物经历
丁玉兰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她幼年丧父,随母亲在养父丁友和的丁家班演戏谋生。由于当时庐剧还是小戏,社会地位很低,在辗转的演出路程中,丁玉兰也饱尝了人间的冷暖,也正是在这演出的氛围感染下,丁玉兰从小就练就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后来,丁玉兰拜戏班的陈师傅为师,由于天赋高,学戏精,8岁开始登台,13岁就可以唱庐剧代表剧目,并很快成为一方名角,经常有人点名要丁玉兰唱场子。在艺术上锐意进取的丁玉兰,随后又正式拜庐剧名角郭士龙为师,使艺术品位更臻完美。
解放后,丁玉兰进入安徽省庐剧团,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她如饥似渴地补充文化和业务知识,学习和观摩兄弟剧种演出,广泛吸取各剧之长,为再攀艺术高峰打下了坚实基础。1957年,在北京的戏曲汇报演出中,丁玉兰凭借对庐剧代表剧作《借罗衣》、《休丁香》的精彩演绎,震惊了戏曲界。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她的演出,并在看完演出后同丁玉兰等人亲切握手合影。周总理更是亲切地关怀丁玉兰,帮丁玉兰解决眼疾就医问题。
退休后,丁玉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任务,积极为庐剧贡献余热。6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丁玉兰获得了许多成就。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第一届戏曲会演,凭借在《借罗衣》中的精彩演出,获得演员一等奖。1956年,凭借在《双丝带》中的杰出表演,获得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一等奖。1959年,由她担纲主演的《借罗衣》被搬上银幕。鉴于丁玉兰的杰出艺术表演,她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安徽分会理事。退休后,在教师岗位上,丁玉兰先后被评为合肥市先进工作者、省政协积极分子、省劳动模范,并当选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她的事迹和艺术成就被《中国大网络全书》等权威文献收录。
作为庐剧代表人物,庐剧就是她的生命,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当然也正是由于她和她的剧团的存在,庐剧在很大程度上才从一个只在乡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戏逐步成为了能够进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戏。作为名角,她用她那玲珑的表演风格和甜美的地方韵味将庐剧一次一次推向全国。从地方味十足的《借罗衣》到文词高雅的《玉簪记》,无论是村姑还是大家闺秀,无论是青衣还是花旦角色,她都表演得出神入化,活灵活现。这种百变的表演天才征服了淳朴的村民,也征服了苛刻的雅士。就像黄梅戏的严凤英、豫剧的常香玉一样,丁玉兰也可以说是观众心中的一个艺术符号,从一定程度上说,“丁玉兰”三个字就代表了庐剧。
『玖』 安徽有哪些戏曲
泗州戏
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代表剧目 :回娘家 拾棉花 打干棒 卖甜瓜 小二姐做梦
泗州戏代表人物:李宝琴 霍桂霞 陈若梅 李书君
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清末以来,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音乐由原来的只以锣鼓伴奏改为丝弦伴奏,并增加了部分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庐混杂的表现手法,着重发挥了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整理了《乌金记》、《双丝带》、《双锁柜》、《张太和休妻》等一批传统剧目,创作了《李华英》、《程红梅》等现代戏和民间故事剧《陷巢州》;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较有影响的剧目为《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花园扎枪》等。早期名演员有王本银、丁玉兰、孙邦栋、董少轩、张金桂、刘正元等。 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则有民间艺术家周小五、朱德顺、谷大妹、武道芳、孙晓云、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云等。
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