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牡丹单线

牡丹单线

发布时间: 2021-02-24 17:44:54

A. 梅花的枝干和牡丹的枝杆有什么区别

枝干是梅花的骨抄架,也是一幅作袭品成败的基础和关键,在进行梅花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枝干的运笔方法和用墨规律掌握。画梅花要选择硬毫笔,如狼毫、山马或石獾等,这样画出来的线条才能劲键苍老。行笔过程中要有顿挫,要求“一波三折”,不要一泻千里,平板僵硬。
注意线条的力度和弹性,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线条的韵律和节奏。画枝干时要充分考虑到花朵的生长位子,枝干中间要留出空隙,这样才不会影响后期花朵的表现。画枝干时还要学会用墨,要表现出墨的不同浓淡干湿变化。 画小枝可以单线勾勒,画朽根老桩就要运用勾勒干檫和皴染,运笔的角度变化要大,线条要遒劲有力,墨色的变化要丰富,既要表现出虬枝的苍键,又要描绘出梅花的秀美,因此墨色的干湿变化要适度,既不可焦枯,也不能烂湿。枝干画完后用点将那些留下的较为规则的空隙破开,使画面完整统一。

B. 关于“青花瓷”的古诗

1、《青花瓷》轻抬素指慢拂弦。曲飘然,夜含烟。郁金堂浅,暗影画帏帘。望断天涯专无去处,属风不解,雨绵绵。小楼残梦锁经年。楚河寒,冷茶轩。空了胭脂,倦怠碧罗衫。紫陌红尘谁看透,一个字,几生缘。

2、《青花瓷》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莹透的素颜 ,朦胧了琴弦上一缕檀香。

3、《青花瓷》几生缘。紫陌红尘谁看透。曲飘然。空了胭脂。 小楼残梦锁经年,雨绵绵,暗影画帏帘,倦怠碧罗衫,一个字,夜含烟。郁金堂浅。楚河寒,冷茶轩。望断天涯无去处,风不解。

4、《青花瓷》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莹透的素颜,朦胧了琴弦上一缕檀香。

5、《陶歌》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浓淡出毫端, 画上磁坯面面宽; 织得卫风歌尚絅, 乃知罩泑理同看。 青料惟夸韭菜边 ,成窑描写淡弥鲜; 正嘉偏尚浓花色, 最好穿珠八宝莲。

C. 请哪位专家帮我看看这幅画值多钱 画家是谁 谢谢了 急急

作者:曹明冉 山财大的老师。11运会期间胡锦涛与罗格合影身后的牡丹图就是版曹明冉所作。权常用印:明冉之印、曹氏之印、山东明冉···。曹明冉,山东单县人,著名花鸟画家。以单线双钩白描技法闻名于世,其风格兼工带写,善画牡丹、水仙、菊、仙鹤等,他笔下的牡丹与别人不同,花瓣多是几何形,虽是贵气却也带了几分桀骜不驯。这与曹先生的师门有关,曹明冉师从齐白石的弟子崔星伍先生,绘画风格有白石遗风。另外曹明冉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主要受谢孔宾先生风格的影响。

曹明冉字画在2006年左右是7000每平尺,现在应该更高,估计20000每平尺吧。13年7月有一幅成交价格是70几万,不知多少平尺。由于曹明冉先生人比较年轻,所以其作品还是很有升值潜力的。

他的字画好像在济南、北京、菏泽的售价最高。北京有一个敦谊画廊的,专门经营曹明冉字画。另外在济南山东财经大学德馨楼哪房间我倒忘了。还有书法家谢孔宾先生也是曹先生字画的资深鉴定专家,不过最好别麻烦谢老师,岁数大了毕竟。

D. 牡丹缝纫机的底线老是带不上来,为什么啊

缝纫机,不管是电动还是老式机械的,都是一个工具!所以工具呢就必须使用熟练才能创造出它的价值。这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 电动缝纫机 因为是家用电器,使用更加简单便利,但是再简单的东西还是要了解性能和操作规范。否则机器还是不能用,用不好,更糟糕的情况可能就是断针断线让你无法工作了。说白了,机器就像开车,你会开了,都不会出任何交通事故,如果不会开车那麻烦就大了。缝纫机也是,一个要会用,一个要会保养,会用会养你的爱机才能给你做出精美绝伦的缝纫作品哦。国外高级拼布玩家都是用机缝做拼布的。作品非常精致精细。 家用电动缝纫机每个造型不同,所以走针走线也略有不同。缝纫机一般有5-6个穿线孔,这个非常至关重要,一个线穿错,你的机器就不能正常工作,所以你一定看好是怎么走线的。第二就是调好棉线的松紧度,根据缝制的东西不同来选择,底线的松紧一般不用调节的,如果特殊需要只要调节梭心套上的小螺丝就可以。还有就是针迹的大小,这个也很重要,针迹大小根据你缝制物品来定的。厚重的衣物通常针迹稍微大点,比较薄的就小点。也会根据特殊需要来调节。最好一个就是压脚的压力。这个功能主要是真的缝制薄厚的织物。一般家用电动缝纫机都有这个按钮。缝2层棉布和2层帆布所要的压脚压力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选择不好就会出现断针,断线功能。 另外一个就是缝纫机的保养,现在的电动缝纫机的保养很简单,主要就是梭心套里的清洁,里布不能有毛须,工作8-72个小时之后就必要的清洗上油了 ,先用毛刷清理里边的灰尘和毛须,这个一定要清理干净,不要看那些不起眼的毛须和灰尘,是伤害机器的最大天敌。它们积少成多以后你的机器反应就是这样的,声音非常大,噪音很大,机器走线不匀称,会跳线,断线,卡针,卡布等问题。清理完毕后,下掉所以梭心套的部件,然后要要重新检查是否清理干净,检查完毕上油,不要上很多,只要跟其他部件有磨合的部位都要上油,然后安装好部件,空踩机器,充分磨合好刚才涂上的机油。然后上线开始工作,你会发现你的机器更加轻柔了。工作更加轻便了。 缝纫机说明书上都有关于线号,针号针对织物的参考表,这个也很重要的。细针缝厚布是不行的,所以大家要参考好。

E. 用牡丹花做标志,下面画些什么样的线条简单而且大方

你会PS或平面抄设计吧,给你提个方案,借鉴上一个回答的画一个美女的脸,古代美女,然后是简易线条勾出来的,重点是要把那朵牡丹花当成一个刺青放在眼角下或印在锁骨上都行,画在眼角上的话,那女的就要侧脸,好突出那个刺青。

F. 青花瓷底部有双圈是哪个时期的

器物名称:日用瓷碗

烧制年代: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

在碗口四周涂一两圈青料的瓷碗型式,早年出自明末景德镇有小南街窑,该窑特点为纤薄而坚致,釉色白中带青。后逐渐为各类青花纹饰替代,只有民间还有地方窑厂按此款型烧制,但均很粗糙。建国后,各地日用瓷烧制企业一度沿用传统的青花纹饰,同时此款型瓷碗也作为百姓用瓷继续烧制,但仍为较粗糙制品回。

随着文革开始,传统青花纹饰先后被作为四旧而停产。这个时候,因碗口双圈型式简洁美观,很快被在各日用瓷企业大规模启用。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民用瓷碗普遍采用此款型,质量也有了较大提升。无论城市乡村,至今仍有很多家庭在使用。

(6)牡丹单线扩展阅读: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

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大体可综合为五大类。

G. 在哪可以找到关于青花纹饰各朝代的变化

青花瓷在不同朝代变化 青花绘画图案也是最能反映器物年代面貌特征之一。它与同时代de其它工艺美术品de装饰图案往往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与纸绢绘画之间大都相互影响。纹饰分为主体纹饰和辅助纹饰(包括边饰图案)两大类。

一般说来,哪个朝代应用什么样画风、笔法、构图、布局,并出现什么样de纹饰题材和装饰手法及其变化如何,都是有规律可寻de。如明代常见使用写意笔法,其画风和用笔线条多豪放生动、自然流畅。明早期主体纹饰常以自然界花卉、禽鸟、瓜果、草虫、龙凤、鱼藻为题材,而人物画面却较为少见。且多用勾线点染加涂绘结合手法,纹饰图案以写实为主,绘画笔法严谨规范、构图繁简并存、错落有致。明清两代官窑大都以写实画法为主,层次较多。民窑则多见写意画,画风粗犷率意,构图大多较为简洁疏朗。明代早期多用实笔画法(即一笔点画),线条粗重、苍劲有力。明代中期写意与写实画并重,纹饰题材更加丰富多彩,除常见de花鸟龙凤传统图案外,山水人物、婴戏仕女以及含有吉祥意义de纹饰如奇珍异宝、祥禽瑞兽和各种文字装饰等逐渐增多。用笔线条也趋于纤细灵活,还多见单线平涂de绘画手法(亦叫青花分水法),但此时青料渲染大多不出轮廓线,亦有浓淡深浅层次感。明后期到明末运用写意画及版画手法则更为多见,而人物画题材也大为盛行,其用笔豪放洒脱、勾勒线条随意、画风较为粗率,以单线平涂为主,料色带有晕散感,缺乏明暗层次变化,渲染亦多见出轮廓线外。特别是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道教神仙、仕女婴戏、科举文人图案出现较多,构图也变得较为繁缛,图案层次多显得不够清晰。到天启、崇祯时构图又多趋于疏朗,图案题材常见渔樵耕读、刀马人物、历史故事等,还大量出现简笔画法。清代以后则更常见含有谐音寓意、祈祥纳福de各种动物、人物、器物、花草等组合成de画面和边饰图案。如八仙、八宝、鹤鹿、双狮、麒麟、云蝠、金鱼、瓜蝶、寿石、灵芝、鱼化龙、福禄寿、龙凤呈祥、凤凰牡丹等吉祥图案更加盛行。清早期顺治、康熙朝多出现水墨画技法,其画风、笔法线条及题材内容多受当时de纸绢画或木刻版画影响,绘画手法也更加多样化。常见大幅山水景致和通景构图形式de人物、花鸟画面,用笔挥洒自如、线条生动,意境深远,多带明代绘画遗风。清代雍正晚期到乾隆中期,多见工笔画法,构图以程式化图案为主,线条较为拘谨纤细、笔法规矩工整,装饰手法显得繁缛、精致、富丽堂皇。清中、晚期以后画风又渐趋于疏简,愈后益显粗率,用笔线条大多软弱琐碎,呆板有余、生气不足,至清末更甚,民窑产品尤多显得粗劣不堪。

分页标题#e

看辅助纹饰也是鉴定de重要因素之一,明代瓷器除了较重视装饰主体纹样外,也很盛行使用边饰图案。其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大多取之于大自然界,较少出现抽象或变体de图案,用笔舒展大方、线条生动活泼,且多带有水墨画笔法,此风一直延续到清代早期。明代常见de边饰图案有卷草、莲瓣、蕉叶、海水、灵芝、如意头纹、回纹、钱纹、杂宝、万(

H. 有人知道如何区别清三代和非清三代的青花瓷啊

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顺治青花釉面多数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釉层较厚,透明度较差。为了迎合西方人的需要,此时出口的瓷器釉色偏白、偏薄、透亮。为了降低成本,内销的日用粗瓷釉色乳浊肥厚。大部分器物,如大缸、大盘、净水碗、香炉等口沿普遍施一道酱釉。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修胎不太规整,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器物底部多不沾砂,一改万历以来民窑瓷器普遍沾砂的现象。自万历以来,景德镇瓷器出口量大增,为了节约瓷土原料、降低成本,民窑瓷器不管精粗,一律垫砂烧制,所以此时瓷器的圈足或多或少都沾砂。清顺治以来,由于战乱、海禁等原因,国际陶瓷市场消失,景德镇陶瓷供大于求,窑户只能竞争国内陶瓷市场,为了符合战乱时期国人对瓷器的心理需求,窑户生产瓷器不管精粗一律垫瓷饼烧制,生产出来的瓷器也都厚重耐用。平底器中部内凹,可见旋纹。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呈“泥鳅背”,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
[编辑本段]二、青料
顺治青花使用的青料有质量较好的浙料和质量较差的江西土青。青花有多种发色,最好的一种呈翠青色,纯净而略含紫色,这是以浙料为对象而提炼的青料,主要用于画出口瓷器;其次的一种呈淡青色,深沉釉底,含蓄而有韵味,是以浙料和江西土青为对象精炼的按比例调制的青料,主要用于画内销高档摆设瓷和庙宇供奉瓷;再次的一种呈灰青色,由于是青料中的下脚料,含杂质较多,青花中普遍带黑褐色斑点,纹饰晕散而不清晰,主要用于画粗瓷。
[编辑本段]三、造型
顺治青花的造型,一般来说线条简单平直,比明晚期所做更加规整细腻,一改万历以来民窑制作草率的风气。器物形体多高大厚重,轻巧的器形不多见,风格上风格趋于简单,朴素典雅、端庄大方。
顺治青花以生活用瓷为主,陈设瓷为辅,造型侧重实用性,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并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
常见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莲子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各式大盘及盖罐等。
这一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制作不是很精细。如:供盘、供碗、香炉、撇口瓶、净水瓶等。有的在器身上书写供奉者的姓名、身份及祈求吉祥如意的语句,同时还写有具体的烧造年代,如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十一年青花云龙纹净水碗、清顺治十五年青花云龙纹撇口瓶、清顺治十六年青花异兽纹炉等。
盘类器物有双圈足(中有一槽)、玉璧足(圈足外高内低)和打磨成泥鳅背足的多种。用于出口的折腰平地盘较少见,多见内壁和底一体的弧形盘。还有一种顺治时期特有的似盘似碗的器物。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高圈足,足墙上宽下窄,釉底,内用清华书写“玉堂佳器”四字双圈款。双圈很大,字很小。
净水碗敞口,口沿施酱釉,颈部内收,鼓腹然后下收,平底略下凹,高圈足,釉底。
罐类器物器型较大,厚胎,修胎较细,造型古朴,肩部丰满圆润,腹下直斜,底部比口部大,整体感觉稳重。底部无釉无圈足,垫瓷饼烧制,洁净不沾窑砂。炉罐瓶类底部以无釉为多见,炉类一般为饼底实足。
将军罐一改明代将军罐矮胖的特点,器型高矮肥胖适中,多在40厘米左右,多平底且内凹,底无釉露胎。莲子罐多数无盖,尺寸不大,往往上面是画花蝶、花鸟和花卉纹。花觚一般呈直筒状,口足微外撇,底不施釉;筒瓶又称象腿瓶,是清初的典型器。香炉口外卷,圆鼓腹,胎体厚重,有圈足和平足实足两种。笔筒有直口和撇口,直口圆筒形多,一般是平底露胎,用手抚摸,底非常细腻。盘、碗的底足足墙高且深,碗壁厚,弧度不大,常有磕缺,足边旋削痕明显,呈螺旋状,崇祯时期的唇口小缸已经很少烧造。
[编辑本段]四、纹饰
由于顺治时期景德镇瓷器供大于求,工匠可以从容不迫的生产。此时青花瓷画面多处反应了这种供大于求的痕迹:写意的减少,写实画增多;认真描画的作品较多,随意描画的作品较少。另外此时的战乱痕迹也在图画上有所反映,如画的鸟都是单只的,而不是成双成对的,表现出人们孤寂无助的心态;多见高僧、仙道潇洒活动的场景,表现了人们一种逃避现实,追求世外桃源般安逸生活的想法;多见“诗画”一体的装饰形式,一般在纹饰空白处用隶书书写格言或题诗一首(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前的青花瓷题诗多用隶书书写),往往落干支款,有的画一个简化的图章,说明有不少没落文人进入了瓷画工匠的行列,这是文人书画进入陶瓷纹饰的一个开端。
顺治青花纹饰画面构图饱满,绘画一反过去单线平涂的方法,而采用双勾填色的技法。勾勒线条流畅稳健,填色准确,很少溢出轮廓线,与明万历以来的随意填色有明显区别。山水、人物纹多写实,见披麻皴、斧劈皴、涂、染等技法,也有单线白描的画法。一些瓶、罐上使用皴染分水技法描画,层次色阶不是很明显。在这时期经常看到其中的渲染还不是很成熟,精品不多,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器纹饰灰黑混浊。许多画风带有崇祯青花的特点,工笔、写意并用,有的清晰明丽,有的奔放,随意创作的纹饰寥寥数笔,生动传神,即有长篇诗文,也有短句。
总体看,顺治青花装饰上以山水、洞石花卉纹出现最多,其次是人物纹。纹饰都粗壮稚拙,单纯的带图案性质的花卉纹很少见。出口的外销瓷仍沿袭明末的山水加题诗的诗画题材。常见云龙纹、二龙戏珠纹、行龙纹、浮云纹、怪石山林纹、虎纹、狮纹、豹纹、麒麟纹、异兽纹、蝴蝶纹、雀鸟纹、虾蟹纹、花鸟纹、牡丹纹、玉兰纹、菊纹、缠枝莲纹、洞石花卉纹、雉鸡牡丹纹、博古纹、山水图、喜鹊登梅纹、山石芭蕉纹、松竹梅纹、月映梅纹、八仙、罗汉、梧桐树叶、人物故事等。
龙纹一般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的呈腾空起舞之势,常与斑片状浮云交织在一起,使龙身似隐似现。以顿、捺、皴、点手法渲染游龙浮云,翻腾转侧。兽纹均用笔粗放,十分夸张。朵云纹则勾边露白,多数呈括弧形。麒麟常和芭蕉画在一起,蕉叶中间多留白,只用双线画出主茎、主脉,相互之间,排列不是很紧密。牡丹花出双犄,又称双犄牡丹,花形大。柳树叶呈点状对称,山头则画“苔点”,石头多瘦削呈玲珑状。山水有“四王”笔意,勾、染、皴、擦运笔手法并用,山峰层次多,有阴阳面。火焰纹形状如同二至三个并联在一起的“山”字状,其中间一焰明显伸长。草画成鱼鳞片状,俗称“鱼鳞草”或“竹编草”。竹叶画成“人”字形。
人物纹占有很大比例,常见八仙庆寿、罗汉图、仕女、竹林僧人、进戟图、武士、颂书图、婴戏图以及取自《西厢记》、三国故事情节的图案等,也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描绘身躯比较长,形象潇洒,意态闲适,悠然自得,布局有简有繁,追求神态之美。人物纹都有各种景物衬托或附诗句。
这时期许多盘、碗的里心流行画一片树叶加短诗两句,以梧桐叶居多,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再”,“看花有意,落叶无声”,“黄叶落兮,雁南归”等,诗文多是隶书,还有许多画秋叶配洞石纹,此种纹饰构图都比较开阔疏朗,画意清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另外,在一些笔筒、瓶、尊的口沿与近底处有的暗刻弦纹、卷枝、卷草纹等,俗称暗花边,花纹刻划较浅,这种装饰手法在天启、崇祯瓷器中最为流行,经常能看到,而清代康熙青花中也有少量出现,多是用在带有干支纪年的笔筒上。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带吉祥寓意的图案如加官图、平升三级等。
顺治青花的辅助纹饰有弦纹、卷草、如意头、水波、卷枝、莲瓣纹、蕉叶纹缠枝花等,开光的形式有长方形、椭圆形、扇形等。分两组、四组。
[编辑本段]五、款识
顺治官窑写年款的很少,主要是青花碗和茄皮紫釉盘。《饮流斋说瓷》中记载:“顺治仅一度开窑烧瓷,故顺治瓷品极少,有之,则做楷书也”。青花见有四字和六字青花楷书款,即“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顺治五年(1648年)、十年()、十一年(1654)、十二年(1655)、十四年(1657)、十五年(1658)、十六年(1659)、十七年(1660)等纪年款。朝代款中有的画双圈,也有不画双圈。画双圈的一般圈都很大。字体书写有的具有明代弘治遗风,柔中有刚,字体清晰,书写排列不是太规整,大多歪斜,间距不一。
民窑青花既有楷书也有篆书款,主要写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丙戌年(1646年)”、“庚子年制(1660年)”、“大清丁亥年制(1647年)”、“顺治丁酉年(1657年)”等,另外还见“大青丁亥年制”。堂名款如“三堂佳器”、“玉堂珍器”、“百花斋”、“梓桑轩制”、“西畴书院”、“继善堂”等,其中“玉堂佳器”款的最多。另有定烧人物的名款,如“鲁西王瑛制”等。此时民窑款中常见写着“大明”、“大青”,有的甚至写着“大明弘光年制”的顺治时期瓷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其一,工匠不习惯新的年号;其二,清政府还顾不上对景德镇瓷业细节的管理;其三,部分工匠有着强烈的反满意识。
此时仿明朝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等,均为楷书。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I. 清顺治青花瓷的工艺

顺治青花的造型,一般来说线条简单平直,比明晚期所做更加规整细腻,一改万历以来民窑制作草率的风气。器物形体多高大厚重,轻巧的器形不多见,风格上风格趋于简单,朴素典雅、端庄大方。
顺治青花以生活用瓷为主,陈设瓷为辅,造型侧重实用性,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并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
常见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莲子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各式大盘及盖罐等。
这一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制作不是很精细。如:供盘、供碗、香炉、撇口瓶、净水瓶等。有的在器身上书写供奉者的姓名、身份及祈求吉祥如意的语句,同时还写有具体的烧造年代,如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十一年青花云龙纹净水碗、清顺治十五年青花云龙纹撇口瓶、清顺治十六年青花异兽纹炉等。
盘类器物有双圈足(中有一槽)、玉璧足(圈足外高内低)和打磨成泥鳅背足的多种。用于出口的折腰平地盘较少见,多见内壁和底一体的弧形盘。还有一种顺治时期特有的似盘似碗的器物。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高圈足,足墙上宽下窄,釉底,内用清华书写“玉堂佳器”四字双圈款。双圈很大,字很小。
净水碗敞口,口沿施酱釉,颈部内收,鼓腹然后下收,平底略下凹,高圈足,釉底。
罐类器物器型较大,厚胎,修胎较细,造型古朴,肩部丰满圆润,腹下直斜,底部比口部大,整体感觉稳重。底部无釉无圈足,垫瓷饼烧制,洁净不沾窑砂。炉罐瓶类底部以无釉为多见,炉类一般为饼底实足。
将军罐一改明代将军罐矮胖的特点,器型高矮肥胖适中,多在40厘米左右,多平底且内凹,底无釉露胎。莲子罐多数无盖,尺寸不大,往往上面是画花蝶、花鸟和花卉纹。花觚一般呈直筒状,口足微外撇,底不施釉;筒瓶又称象腿瓶,是清初的典型器。香炉口外卷,圆鼓腹,胎体厚重,有圈足和平足实足两种。笔筒有直口和撇口,直口圆筒形多,一般是平底露胎,用手抚摸,底非常细腻。盘、碗的底足足墙高且深,碗壁厚,弧度不大,常有磕缺,足边旋削痕明显,呈螺旋状,崇祯时期的唇口小缸已经很少烧造。 由于顺治时期景德镇瓷器供大于求,工匠可以从容不迫的生产。此时青花瓷画面多处反应了这种供大于求的痕迹:写意的减少,写实画增多;认真描画的作品较多,随意描画的作品较少。另外此时的战乱痕迹也在图画上有所反映,如画的鸟都是单只的,而不是成双成对的,表现出人们孤寂无助的心态;多见高僧、仙道潇洒活动的场景,表现了人们一种逃避现实,追求世外桃源般安逸生活的想法;多见“诗画”一体的装饰形式,一般在纹饰空白处用隶书书写格言或题诗一首(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前的青花瓷题诗多用隶书书写),往往落干支款,有的画一个简化的图章,说明有不少没落文人进入了瓷画工匠的行列,这是文人书画进入陶瓷纹饰的一个开端。
顺治青花纹饰画面构图饱满,绘画一反过去单线平涂的方法,而采用双勾填色的技法。勾勒线条流畅稳健,填色准确,很少溢出轮廓线,与明万历以来的随意填色有明显区别。山水、人物纹多写实,见披麻皴、斧劈皴、涂、染等技法,也有单线白描的画法。一些瓶、罐上使用皴染分水技法描画,层次色阶不是很明显。在这时期经常看到其中的渲染还不是很成熟,精品不多,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器纹饰灰黑混浊。许多画风带有崇祯青花的特点,工笔、写意并用,有的清晰明丽,有的奔放,随意创作的纹饰寥寥数笔,生动传神,即有长篇诗文,也有短句。
总体看,顺治青花装饰上以山水、洞石花卉纹出现最多,其次是人物纹。纹饰都粗壮稚拙,单纯的带图案性质的花卉纹很少见。出口的外销瓷仍沿袭明末的山水加题诗的诗画题材。常见云龙纹、二龙戏珠纹、行龙纹、浮云纹、怪石山林纹、虎纹、狮纹、豹纹、麒麟纹、异兽纹、蝴蝶纹、雀鸟纹、虾蟹纹、花鸟纹、牡丹纹、玉兰纹、菊纹、缠枝莲纹、洞石花卉纹、雉鸡牡丹纹、博古纹、山水图、喜鹊登梅纹、山石芭蕉纹、松竹梅纹、月映梅纹、八仙、罗汉、梧桐树叶、人物故事等。
龙纹一般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的呈腾空起舞之势,常与斑片状浮云交织在一起,使龙身似隐似现。以顿、捺、皴、点手法渲染游龙浮云,翻腾转侧。兽纹均用笔粗放,十分夸张。朵云纹则勾边露白,多数呈括弧形。麒麟常和芭蕉画在一起,蕉叶中间多留白,只用双线画出主茎、主脉,相互之间,排列不是很紧密。牡丹花出双犄,又称双犄牡丹,花形大。柳树叶呈点状对称,山头则画“苔点”,石头多瘦削呈玲珑状。山水有“四王”笔意,勾、染、皴、擦运笔手法并用,山峰层次多,有阴阳面。火焰纹形状如同二至三个并联在一起的“山”字状,其中间一焰明显伸长。草画成鱼鳞片状,俗称“鱼鳞草”或“竹编草”。竹叶画成“人”字形。
人物纹占有很大比例,常见八仙庆寿、罗汉图、仕女、竹林僧人、进戟图、武士、颂书图、婴戏图以及取自《西厢记》、三国故事情节的图案等,也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描绘身躯比较长,形象潇洒,意态闲适,悠然自得,布局有简有繁,追求神态之美。人物纹都有各种景物衬托或附诗句。
这时期许多盘、碗的里心流行画一片树叶加短诗两句,以梧桐叶居多,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再”,“看花有意,落叶无声”,“黄叶落兮,雁南归”等,诗文多是隶书,还有许多画秋叶配洞石纹,此种纹饰构图都比较开阔疏朗,画意清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另外,在一些笔筒、瓶、尊的口沿与近底处有的暗刻弦纹、卷枝、卷草纹等,俗称暗花边,花纹刻划较浅,这种装饰手法在天启、崇祯瓷器中最为流行,经常能看到,而清代康熙青花中也有少量出现,多是用在带有干支纪年的笔筒上。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带吉祥寓意的图案如加官图、平升三级等。
顺治青花的辅助纹饰有弦纹、卷草、如意头、水波、卷枝、莲瓣纹、蕉叶纹缠枝花等,开光的形式有长方形、椭圆形、扇形等。分两组、四组。 顺治官窑写年款的很少,主要是青花碗和茄皮紫釉盘。《饮流斋说瓷》中记载:“顺治仅一度开窑烧瓷,故顺治瓷品极少,有之,则做楷书也”。青花见有四字和六字青花楷书款,即“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顺治五年(1648年)、十年()、十一年(1654)、十二年(1655)、十四年(1657)、十五年(1658)、十六年(1659)、十七年(1660)等纪年款。朝代款中有的画双圈,也有不画双圈。画双圈的一般圈都很大。字体书写有的具有明代弘治遗风,柔中有刚,字体清晰,书写排列不是太规整,大多歪斜,间距不一。
民窑青花既有楷书也有篆书款,主要写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丙戌年(1646年)”、“庚子年制(1660年)”、“大清丁亥年制(1647年)”、“顺治丁酉年(1657年)”等,另外还见“大青丁亥年制”。堂名款如“三堂佳器”、“玉堂珍器”、“百花斋”、“梓桑轩制”、“西畴书院”、“继善堂”等,其中“玉堂佳器”款的最多。另有定烧人物的名款,如“鲁西王瑛制”等。此时民窑款中常见写着“大明”、“大青”,有的甚至写着“大明弘光年制”的顺治时期瓷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其一,工匠不习惯新的年号;其二,清政府还顾不上对景德镇瓷业细节的管理;其三,部分工匠有着强烈的反满意识。
此时仿明朝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等,均为楷书。

J. 国画牡丹花用18色颜料如何上色

上色方法:
1填色法:也称勾线填彩法、勾填法、勾勒法。首先用墨线勾完对象的轮廓,然后用颜色在勾好墨线的范围内填满颜色,要填的平整均匀,因此也称单线平涂。画工笔画时,往往需要多层次层层复加,每涂一遍等干后再涂第二遍。有的需要在颜色填完后,用同类色的色线在墨线上重勾一次,称勾勒法。
2染色法:有淡彩晕染、重彩晕染、接染、托染、点染等等,写意画渲染的要求是:先在毛笔上调浅色,然后在笔尖上调深色,一笔画到宣纸上,自然表现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大面积染色则用大笔甚至用底纹笔染,力求有质量感、空间感、忌脏、腻、灰。
3点染法:是没骨画花鸟画常用来点花点叶的一种表现方法。所谓点染,就是用毛笔按形象的色彩需要,蘸上各种颜色,一笔点到纸上,使色彩有深有浅,有浓有淡,变化无穷。如画牡丹嫩花苞,先用笔蘸三绿,调藤黄,笔尖再蘸少许胭脂,着纸画出的花苞就会产生出绿中带紫、含苞欲放的效果。
4罩色法:工笔画中为达到颜色的腴润、厚重之感。常用罩色法完成。如画深红花。需用淡墨打底,再用胭脂或曙红层层罩染、在写意画中,在墨色画了之后,为加强这一部分的色调。再用石色罩一层,使这部分物象更醒目、厚实。有变化有层次,如画荷叶。墨色画好之后。再用石绿或花青罩一层,但不宜过厚、过重。
5泼彩法:主要用在写意画中,在大块泼墨的基础上,将饱满、淋漓的石色(有覆盖力)泼在画上,使重色与墨色相结合,从而使物象的色感和体积感更加突出厚重。
6彩墨法:即色中蘸墨。以色为为主,或是墨中蘸色。以墨为主,进行着色、如画麻雀。先用淡墨着色。再蘸赭石画羽毛,画绿叶。先蘸汁绿。再蘸墨。一笔下去,自然表现出绿叶的浓淡深浅。画人的皮肤,可以直接用赭石调墨去塑造形体等等,灵活运用。
7破色法:有水破色、墨破色、浓色破淡色、淡色破浓色、石色破草色、石色破墨色等等、如画花卉叶片,可在叶片颜色快干时,用重墨勾叶筋,又如在一片淡红的芙蓉花色快干时,用胭脂线勾出花瓣筋络,从而时画面的质感和韵律更加真实夺目。
8烘托法:为了使百花、白鸟、月亮、雪景等物象同白纸、白绢的底色拉开距离,可在花头或鸟的边缘用淡花青、淡墨等烘托,使白花、白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在轰然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让水渍和渗化过分妨碍物象的形体,这在工笔画中要求精细、严格,写意画可以随意一点。
9反衬法:为了使描绘的物体更醒目、明亮,可以在纸的背面进行着色衬托,使其正面物象勾线完整,物象更突出、厚重。工笔画中运用较多,写意画中也常采用,如画近处芭蕉时。正面用浓淡墨线勾出芭蕉叶脉,反面用石绿衬托等。

热点内容
植物盆栽红花 发布:2025-07-10 11:19:35 浏览:949
海棠茎腐病 发布:2025-07-10 11:08:00 浏览:670
盆栽降温 发布:2025-07-10 11:07:49 浏览:84
鳄鱼小顽皮情人节版破解 发布:2025-07-10 11:07:11 浏览:858
玫瑰花图分析 发布:2025-07-10 11:07:08 浏览:470
情人节被敷衍 发布:2025-07-10 11:07:08 浏览:906
金玉绿植 发布:2025-07-10 11:06:33 浏览:162
手持一朵玫瑰花嫁给我吧叫什么歌 发布:2025-07-10 10:58:39 浏览:145
七夕坑老公 发布:2025-07-10 10:58:36 浏览:621
修茶花杯盖 发布:2025-07-10 10:33:58 浏览: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