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花牡丹纹枕
① 佳士得专家科普,怎么看中国古代瓷器年款,
标明陶瓷器制作年代的一种款识,在古代陶瓷款识中占有较大比例。景德镇王掌柜简单总结认为,纪年款可分为3种:
一、年款,即以帝王年号为纪年的款识.又称朝代款。如北宋“端拱二年”、明代“大明宣德年制”、清代“大清康熙年制”等。
二、干支款,指用60年周而复始的天干配地支来标明器物具体年代的款识。这种款识多附在帝王年号之后。如“大明宣德癸丑年造”、“万历丁丑年造”等;也有直接用干支纪年的,如弘冶时的“壬子年造”、康熙时的“又辛丑年制”等。
三、特殊年款,指只写某朝而不写具体年号的款识,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等。历代纪年款中,以元,明,清时期釉下青花书写款所占比重最大,另有刻划款 ,模印款及釉上彩书写款等。纪年款外多加边饰、常见有双线圆圈、双装方框、单线圆圈、单线方框等,也有无边栏的。款字多书于器物外底中心、也有书于内底心、口沿下以及肩、腹、耳、柄、颈、足内沿等处的。字体以楷书最为多见,另有篆书、行草等。款字排列方式多为自上而下竖写或自右向左横排。纪年款以明、清两代景德镇官窑瓷器使用最多,但部分民窑器,尤其是景德镇民窑器上也经常使用。民窑款字体多显得粗率、不及官窑款字体规整。纪年款标明了器物制作的大致年代或具体年代,所以是古陶瓷年代鉴定中最重要的依据。
秦、汉纪年款
秦、汉陶瓷器尚无单独落纪年款的习惯.但有些铭文中的纪年内容,同样起到纪年款的作用。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件。山东邹县邾国故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秦代陶量(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上印有篆书秦诏文,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之,皆明壹之。”所印诏文,四字一组竖写,缀连成篇,外有边框。从其书法风格上看,属于秦代小篆,字体方正,笔道圆润,章法和谐,布局合理。这段文字既是研究秦代统一全国度量衡和文字的重要佐证,也是研习秦篆书法可靠的典范。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一件汉新莽时的灰陶狗,腹一侧阴刻篆书“天凤六年何亚”铭,天凤为新莽年号、六年相当于公元19年。1988年湖南湘阴青竹寺汉代窑址堆积层的下层出土了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纪年款的陶器残片,款字是刻划上的。另外,考古发掘工作中,常发现一种东汉时的镇墓陶瓶,上有朱书镇墓文,内容是为死者解除灾祸的文告,文字开头多记年、月、日。见有“永寿二年五月”(156年)、“熹平元年”(172年)、“初平四年十二月己卯”(193年)等。
三国纪年款
迄今所见三国时期陶瓷器上的纪年款,主要出现在越窑瓷器上。]955年.江苏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吴墓出土的一件越窖青瓷虎子腹部刻划“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十三字铭文。赤乌十四年即公元251年。此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本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吴墓出土一件青瓷谷仓其正面堆塑龟驮碑,碑上刻划“永安三年时,富且洋(样),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干意(亿)万岁未见英(殃)”。此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30年代绍兴还出土过一件“吴陶灶”,现已不知下落,灶壁刻有“永安四年十月九日...... ”等二十二字。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三国吴墓出土一件青瓷熊灯,在灯的承盘底部刻划“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铭文。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这几件有确切记年的器物,大致反映了三国时期瓷器上纪年款的风貌,其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较草率、落款位置不固定,文字内容不统一。
两晋南北朝纪年款
此时陶瓷器上纪年款的风格与三国时相似,无大改变。1976午3月.江苏吴县枫桥狮子山西晋傅氏家族墓出土的两件青瓷谷仓,在龟趺碑上分别刻有“元康二年润(闰)月十九日超(造)会稽”、“元康出始宁,用此 ,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元康(291—299年)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元康二年即公元292年,但该年并不置闰,元康三年则闰二月。这件谷仓与“元康三年四月六日”铭文砖同出,可能也是元康三年物,碑铭纪年有误。西晋时带有纪年款的瓷器,还有浙江余姚出土的青瓷谷仓,其龟趺碑上刻有“元康元年八月二日会稽上虞。”浙江平阳敖江出土的青瓷谷仓,其龟跌碑上刻有“元康四年九月九日口州会稽”。东晋、十六国时期陶器上的纪年款,见有60年代敦煌东晋墓出土陶罐腹部墨书的“升平十三年润(闰)月甲子朔廿一壬寅张弘妻汜心容盛五谷瓶”。升平十三年为公元375年。南朝瓷器上见有“大宋癸丑”、“永初年制”等纪年款铭,“大宋癸丑”为公元473年,“永初年”为公元420—422年。
唐、五代纪年款
此期纪年款仍以刻划为主,但已有模印和釉下彩书写款。从日前l发现的资料看,唐代纪年款主要为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的款铭,如“大中二年”、“大中三年八月”“大中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午塑”、“大中玖年正月二十八日书记”、“大中拾年拾日叁造鼓价”等。其次为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款铭,如“元和三年二月卅日”、“元和三年十月十四日”、“元和五年”、元和十四年”等。另有武宗会昌年间〔841—847年)、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昭宗光化年间(898—901年)的款铭。如“会昌七年”、“会昌七年赵家”、“开成三年”、“光化三年十月十一日”等。五代瓷器上的纪年款见有“贞明六年”(920年)、“天成四年五月五日也”(929年)等。从窑口看,唐、五代瓷器上的纪年款主要见于越窑和长沙窑瓷器。刻划款者多为越窑,釉下彩写款者多为长沙窑。款识字体多为草书,楷书少见,落款位置不固定。这一时期年款的内容较复杂,如长沙铜官窑遗址出土的一件‘鼓价器”,其外壁釉下以褐彩书“大中拾年拾日叁造鼓价”。浙江嵊县出土的—件盘口壶上刻有‘元和拾肆年四月—日造此罂,价直壹干文”。浙江余姚上林湖东岙南山麓出土的一件盘口壶上刻有“维唐故大中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五朔,胡珍妻朱氏四娘于此租地,自立墓在此,以恐后代无志,故记此罂。”这组文字表明,此盘口壶既是租地卷,又是墓志铭。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窑青瓷执壶,腹部刻划的三行文字为:“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此耳。”这件器物的款识记录了当时年号的更换。湖南石渚五代长沙窑遗址出土一件瓷枕,上刻“开平三年六月廿十八日开造,夏月二女使用”。唐、五代时期的越窑瓷器中有一种罐形墓志,内容主要为纪年、人名、事迹等,纪年有“长庆三年”(823年)、“咸通七年”(866年)、“光启三年”(887年)、“光化三年”(900年)、“龙德二年”(922年)等。
宋代纪年款
宋代瓷器上的纪年大多为北宋年号,只有少数为南宋年号,主要见于越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既有刻划、模印款,又有墨书、彩书款。磁州窑系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釉下彩书。越窑、龙泉窑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刻划。目前已发现北宋瓷器上的纪年款有“大观”、“大观元年制”、“大中祥符五年”、“庆历五(年); 七作,其年乙酉岁”、“治平三年丙午岁次九月一日题,匠人周明”、“太平戊寅”(即太平兴国三年)、“元封内用”、“元丰年”、“元佑年制”、“元佑四年”、“元佑七年三月口日莫”、“嘉佑口口月二十二日”、“元符三年仲秋佳制”、“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史五”、“至和贰年记 (碗)徐蒋大歌”、“明道元年”‘政和”、“政和三年”、“政和六年”、“咸平年造”、“咸平元年十—月三日张家记”、“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绍圣四年四月十六日钟博士谨记”、“绍圣五年”、“崇宁二年新婿”、“淳化二年”、“雍熙一年七月”、“熙宁四年”、‘端拱元年”,等等。南宋纪年款见有“嘉定四年月”、“绍兴永和舒家造”、“绍兴三年”、“绍兴五年”、“淳熙年制”等。总之,宋代瓷器上的纪年款,比以前各代数量明显增多,持别是内容单纯的年款明显增多,五花八门的大段文字则明显减少。浙江余姚出土青瓷碗上的“淳化二年”款、越窑青瓷上的“太平戊寅”款等四字年款,与后代的同类款识已无大的区别。有的虽然在一器之上同时书有纪年、吉言、匠人姓氏等,但都分开刻划或书写,如英国收藏的一件剔花珍珠地瓷枕,枕面刻“家国永安”,右侧书“赵家枕永记”,左侧书“熙宁四年”。内容较复杂的纪年款如现藏召肃省博物馆的一件瓷枕,枕面右上侧题:“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南宋人物纹瓷枕,枕面左侧刻:“绍兴五年, 为乱事纷纷。白阳山人作。”另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北宋景德年间,真宗命景德镇烧造进御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但尚未见实物。至于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刻有“隆兴纪元春二月张冲珍玩”款的三彩人物纹枕,被认为是民国时期的伪作。
辽代纪年款
辽代陶瓷器的纪年款,主要见于契丹族独有的器物鸡腿瓶上,均为赤峰缸瓦窑的产品。其纪年款有“轧二年田”、“轧三艾廿一”等。这里的“轧”和“艾”都是契丹文,分别为汉文的“乾统”和“月”。乾统为辽帝耶律延禧的第一个年号,乾统二年即公元l102年。另外,北京龙泉务窑辽代遗址曾出土辽三彩贴花残器,器内底刻划“寿昌五”字样。残缺的一个字似应为“年”,寿昌五年即公元1099年。
金代纪年款
金代陶瓷纪年款以墨书款较为多见,另有釉下彩书写款和刻划款。落款的位置多在器物的外底、足部,也有落于腹部和内底的。如“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此为金代萧窑瓷瓶纪年款,横刻于瓶足上,瓶腹刻“白土镇窑户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壹对,供养本镇南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鸟纹虎形枕的底部有墨书“大定二年六月六; 日口家造”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窑白釉剔花莲花纹枕的底部有墨书“金大定八年正月初四日康军使宅置到”款。1984年陕西铜川耀州窑遗址出土的盏范上有“大定十年”款。1983年陕西黄陵县古墓出土金代瓷枕的底部有墨书“大定十六年五月”款。
1978年秋河北曲阳北镇村出土的定窑夔龙纹盘印模内壁刻有“甲辰正月望日造”干支款;同时出土的定窑菊花纹碗印模的内壁刻有“甲辰蕤宾十四日”款。“蕤宾”为五月。山西出土的白釉砂圈瓷碗的砂圈上有墨书“明昌三年十二月四日买了一十个”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霍县窑盘的外壁露胎处有墨书“明昌四年柒月初四日三李置到”款。秦庭域收藏的金代白地黑花诗文枕,枕面题七言律诗一首,其中有一句为“泰和三年调玉烛”。1988年12月山东成武宝峰乡定西村出土的金代白瓷碗的外壁近足无釉处墨书“泰和三年十二口买二只”款。1978年秋河北曲阳北镇村出土定窑四季花纹碗模的内壁环刻“泰和丙寅辛丑二十四日画”款。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罐腹部釉下有以黑彩书写的“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张泰造”款。1959年陕西铜川黄堡镇窑址出土刻有“大安二年”款的青瓷残片。另见金代磁州窑瓷枕上落有“正隆元年制”款,金代磁川窑三彩花卉盆外底墨书“正大七年十二月二十七制”款。金代瓷器上还有—种只书年号,不书具体年代的款识,见于红绿彩瓷器的有“泰和”、“正大“等;见于耀州窑青瓷残片上的有“贞元”。
元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耀州窑、定窑资器上。既有彩书、墨书款,又有刻划款。常落款于外底、颈、肩、腹部等处,位置不固定。如广东遂溪窑出土碗模外壁刻有“大德六年”款。元紫金釉贴花牡丹纹三足炉外底刻有“大德七年制”款。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盘上落有“大德八年”款。元定窑刻划花鱼纹盘外底刻“至元八年制公用”款,前五字直书,后二字横书。元代白釉瓶上落有“大元国至元十九年九月十四日记耳”款。陕西铜川立地坡古窑址出土的残瓷片上刻有“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款。山西琉璃龙莲花香炉上刻有“至大元年午汾阳琉璃寺诏伍塘城造”款。湖南衡东麻园窑址出土擂棒残器上刻有“延佑四年”款。元代磁州窑白瓷枕的外底有墨书“至治二年前五月十五造磁齐居(君)仁”款。元龙泉窑青瓷大花瓶上刻有“泰定四年丁卯岁仲伙吉日谨题”款。1979年江西丰城县征集的出土于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楼阁式瓷仓上有青花料楷书“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款;同时征集的出土于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塔式盖罐颈部有一周青花楷书款为“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收藏于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颈部有青花料楷书“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款。元磁州窑白釉褐花罐外壁釉下有褐彩书写的“至正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款。另外,元代瓷器上还有一种不书年号的干支纪年款,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钧窑双耳兽足炉上落有“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款。
明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官窑瓷器上冠以帝王年号款始自永乐朝,后成定制。但永乐官窑年号款只见四字款,官窑瓷器上落六字双行或三行楷书年号款并围以双重圆圆这一最常见的体式,则始自宣德朝;常见的六字双行围以双重方框的体式,始自成化朝。还有—种常见的环书于高足杯、碗足内沿的六字或四字年号款的体式,也始自成化朝。明代官窑瓷器纪年款以朝代款(又称年号款、年款)为主,民窑瓷器纪年款则以干支款较为多见。明代纪年款多以青花料书写,兼用暗刻、模印、釉上彩和白泥料书写。落款位置以器物外底最为多见。也有在器内底、近口沿、颈、肩、腹、流、柄等处的。官窑年款字体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朝有篆书体外,其他朝未见。款字排列方式,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最为多见,六字三行、一排横书、一行直书、六字环形、四字钱文排列等极少见。官窑年款多由宫廷出样、御窑厂有专人负责照样书写,字体严谨规整。民窑纪年款则大抵随意书写,字体多草率不规。据有关专家考证,明代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始自洪武二年()369年)。止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此期间官窑瓷器上的纪年款以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较多见,其他朝则少见。有人根据明代各朝官窑瓷器上年款的特点,将明代官窑瓷器年款总结为五句口诀,即“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这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清代纪年款
清代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的纪年类款,从款识内容看,主要分为朝代款(又称年款)和干支款两大类。年款多用于官窑器上,干支款多见于民窑器上。官窑年款以楷书或篆书的“大清某某年制”、“某某年制”、”某某御制”最为多见,如“大清康熙年制”、“雍正年制”、“康熙御制”等。款字多落于器物外底,个别的落于近口沿、足内沿等处。六字楷书年款多作双行排列,个别为三行排列或一排横列,款外围以双重圆圈、双重方框,也有无边栏的。六字篆书年款绝大多数作三行排列,少数作一排横列,极个别的为双行排列,款外多无边栏,个别的围以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框。四字楷书或篆书年款多作双行排列,外围双重圆圈、双重方框,也有无边栏的,个别的四字篆书年款作上下右左钱文排列。清代纪年款可分成釉下青花款和釉上珐琅彩款、矾红彩款、金彩款以及刻、印款3大类,其中青花款在所有纪年款中占主导地位,珐琅彩款则集中出现于康、雍、乾三朝,随着珐琅彩瓷器的消失而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矾红彩款。刻划和模印款则用于颜色釉瓷器上,如白釉、厂官釉、仿钧釉、炉钧釉等。从字体上看,整个清代纪年款不外乎楷、篆、隶几种,其中楷书居于主导地位,自始至终都在使用.篆书款出现于康熙晚期,当时只用于供祝寿用的金釉蓝团寿字和五彩三多纹器上。雍正时篆书款增多,许多仿制名窑的品种上均喜用篆书款。乾隆时楷书、篆书款平分秋色。嘉庆及其以后各朝,篆书款数量渐减,基本以楷书为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② 西夏褐釉剔花罐有什么特点
与宋同时抄的西夏也不乏袭陶器精品。西夏褐釉剔花罐,高21.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8.6厘米。罐呈大口,圆唇,器身略为球形,圈足。腹部主题图案为两组剔花牡丹纹,图案两边以连弧纹,中间饰以云水纹,图案上下各刻弦纹两道。为西夏时期陶器的代表器物。
③ 元代磁州窑瓷器价格
下面是磁州窑近几年的拍卖纪录,价格还是比较高的,它的价格应排在清明元时期的后面。
磁州窑瓷器近几年部分成交记录:
宋磁州窑剔花花卉纹烛台----成交价:HKD4,517,500---成交日期:2014-10-07
磁州窑龙纹梅瓶------------成交价:RMB2,427,680---成交日期:2010-01-23
元磁州窑白釉刻牡丹纹盘口瓶--成交价:RMB1,920,000---成交日期:2014-06-02拍
磁州窑流墨纹盘------------成交价:RMB3,313,600---成交日期:2014-05-29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钟馗纹小盘--成交价:RMB4,507,600---成交日期:2014-11-07
北宋磁州窑刻花褐彩梅瓶----成交价:RMB15,449,013---成交日期:2013-10-31
北宋/金11/12世纪磁州--成交价:HKD2,120,000---成交日期:2011-04-05
元磁州窑白釉刻牡丹纹盘口瓶--成交价:RMB1,920,000---成交日期:2014-06-02
磁州窑剔花牡丹梅瓶---------成交价:HKD1,380,000---成交日期:2013-04-07
磁州窑白地剔花花卉纹梅瓶---成交价:RMB4,728,000---成交日期:2011-11-21
④ 磁州窑瓷器真的值钱吗
下面是磁州窑近几年的拍卖纪录,价格还是比较高的,它的价格应排在清明元时期的后面。
磁州窑瓷器近几年部分成交记录:
宋磁州窑剔花花卉纹烛台----成交价:HKD4,517,500---成交日期:2014-10-07
磁州窑龙纹梅瓶------------成交价:RMB2,427,680---成交日期:2010-01-23
元磁州窑白釉刻牡丹纹盘口瓶--成交价:RMB1,920,000---成交日期:2014-06-02拍
磁州窑流墨纹盘------------成交价:RMB3,313,600---成交日期:2014-05-29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钟馗纹小盘--成交价:RMB4,507,600---成交日期:2014-11-07
北宋磁州窑刻花褐彩梅瓶----成交价:RMB15,449,013---成交日期:2013-10-31
北宋/金11/12世纪磁州--成交价:HKD2,120,000---成交日期:2011-04-05
元磁州窑白釉刻牡丹纹盘口瓶--成交价:RMB1,920,000---成交日期:2014-06-02
磁州窑剔花牡丹梅瓶---------成交价:HKD1,380,000---成交日期:2013-04-07
磁州窑白地剔花花卉纹梅瓶---成交价:RMB4,728,000---成交日期:2011-11-21
谢谢
⑤ 宋代五大窑系的基本装饰手法及基本纹样
1、钧窑
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
钧瓷的窑变花釉,色彩丰富,釉层晶莹,釉中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
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2、定窑
器型宋代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
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定窑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3、磁州窑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磁州窑最突出特点是淳朴、粗犷,大件器皿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有气魄。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类注重灵巧实用,形体比例,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4、耀州窑
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
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
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5、龙泉窑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
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⑥ 元代瓷器产品以什么最为著名
元釉里红是元代中国传统瓷器烧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元代八方龙纹釉里红拔白梅瓶它为釉下铜红彩绘、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烧成难度大,氛围特殊性强,应该说元釉里红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流传至今的元代釉里红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珍贵性,堪称华夏文明的瑰宝。
元代(公元一二七九~一三六八年)中西交通非常发达,商品可经陆路、海路运至各地。陶瓷器除了内销,亦为输往各地的重要商品。因此全国各地窑厂竞相生产,特别是南方的窑厂产品质量精美,数量庞大。重要的瓷窑厂有浙江龙泉系窑,盛产青瓷器。初以温州为出口港,后经松溪,顺闽江,以福州为出口港。福建窑厂亦多,生产福建青瓷及青白瓷。其中建阳窑产乌金釉茶盌,福清窑产青瓷及乌金釉两种,光泽茅店窑产黑釉茶盌;德化窑产白瓷。此外,连江、浦口及泉州的同安窑均产福建青瓷器。福建一地的产品,分别集中于福州、泉州两出口港,其中连江窑的产品可直接出海。江西景德镇是一重要窑厂。其产品无论是质与量,在有元一代与龙泉青瓷分庭抗礼。其产品有白瓷、青白瓷、青花、釉里红及其他霁青釉、祭红等。青花及釉里红为新产品。江西各窑亦大量生产青白瓷及白瓷。南丰、饶州、乐平、临川等窑均是。其中以吉州窑最特出,除了白瓷,还生产釉下绘黑花—仿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并运用剪纸艺术及洒彩等装饰技法。江西一地的产品,集中后有的经由福建光泽,下闽江,从福州、泉州出口。有的北运至鄱阳,经长江,输送至长江流域各省。亦有南经赣江,越大庾岭,由广州出口者。广东亦有窑厂,生产青瓷器外销至中南半岛。北方有陕西耀州窑,产北方青瓷,均窑系有河南禹县、扒村、临汝、鹤壁集,及磁州窑系的各窑,生产量亦大,但多半供应内销。磁州窑系的产品,除了釉下绘黑褐花外,还有孔雀蓝、绿、黄等色釉,釉下再绘黑花。宋以来的剔花、黑釉加褐彩等也有。定窑系各窑厂亦继续生产定窑型白瓷,仍以河北曲阳为重镇。以上元代瓷器发展概述引自《君友会-新民窑》。元代瓷器,广销海外,从东亚越印度洋,至波斯湾,中东的伊朗、土耳其亦有大量元代瓷器被发现。这些外销的元瓷,以南方各窑的产品为主。
景德镇窑
单色釉瓷
青白瓷: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主要品种。元代继续烧造,但胎、釉、造型、装饰方法等和宋代有所不同。元代青白瓷的胎子很白,坚致,细密,胎体较厚;施釉略厚,白中透青,不透明,除了部分光素无纹的以外,也有用刻、划、印、堆塑、点彩、镂雕等方法装饰的。常见刻蚜纹饰有云龙、卷枝、卷草、牡丹、莲瓣等;或在盘和碗内心凸印朵花,堆塑常用于器盖或器身的装饰,元代青白瓷器型较多,除了日常用的盘、碗、高足杯、瓶、罐、炉以外,还有一些新器型如葫芦形的执壶、扁执壶、多穆壶、匜、砚滴、笔山等。体形通常厚重饱满,瓶、罐等器下腹和胫清瘦,盘、碗体大而圈足小,都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白釉瓷:白釉也称卵白釉。元代白釉瓷数量不多,但制作精细。这类瓷器胎子极细白,坚致,胎体较厚;施釉亦厚,白中泛青似鹅卵,润如堆脂;多印花装饰,有云龙、龙凤、花卉、缠枝莲、卷草等。
蓝釉瓷:蓝釉瓷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它是以钴蓝为着色剂,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元代昨釉瓷有光素无纹,有的饰有刻白纹饰,有的加绘金彩。
红釉瓷:元代景德镇创新品种,是以铜红为着色剂、经高温在还原气氛虽烧成的。由于铜红的烧成技术比钴蓝还要难以掌握,因此成品极少。仅元大都遗址有少量出土,只有盘、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釉下彩绘瓷
青花:青花是用钴料在白色坯胎上绘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一次烧
元 磁州窑龙纹大罐
有的欠精细光润,黑彩多闪黄褐色。装饰以素白瓷、白釉黑花为主。宋代出现的在黑彩上划纹饰的装饰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鱼、龙身上划鳞片或在雁、凤身上划羽毛。也有黑釉铁锈花、白釉黑花瓷上又罩低温孔雀蓝釉的,后者由于温度较低,釉子极易肃秒。白釉绘黑花瓷器纹饰常见的有龙凤、云雁、鱼藻、卷云、花卉、婴戏、人物故事、花鸟、诗句等等。元磁州窑瓷器的器型较大,多碗、盘、罐、瓶、枕、盆、扁壶、玉壶春瓶、高足碗等。
⑦ 李全立陶瓷艺术赏析
周口古陶瓷 精装 – 2014年2月26日
李全立 (编者)
《周口古陶瓷》内容简介:周口的陶瓷器,是从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土烧制陶,公元前11世纪西周长子口墓出土原始瓷开始的,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周口古陶瓷》梳理了周口地区陶器从新石器时代的兴盛,历三代、两汉,到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釉陶的发达,以及陶瓷器的大量出现,并用实物形态展现了唐宋以后周口瓷器由盛到衰的发展脉络,向读者推介了周口境内考古发掘出土的一批陶瓷器中的珍罕精品。
编辑推荐
《周口古陶瓷》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目录
陶器
概说
夹蚌红陶鼎
红陶三足钵
彩陶折腹罐
灰陶带流罐
灰陶背壶
黑陶三足杯
白陶折腹杯
灰陶背壶
镂空白陶豆
灰陶杯
夹砂黑陶鬶
高领黑陶壶
高领白陶壶
洗口镂空灰陶豆
洗口镂空白陶圈足豆
高领黑陶壶
红陶罐
夹砂篮纹红陶鼎
绳纹灰陶甗
灰陶排水管道
方格纹灰陶罐
篮纹灰陶罐
方格纹灰陶鼎
绳纹灰陶鬲
绳纹黑陶罐
灰陶扁壶
铺首衔环灰陶钫
彩绘灰陶钫
彩绘灰陶壶
彩绘灰陶壶
彩绘灰陶鼎
彩绘灰陶纽盖鼎
绿釉红陶龙首魁
灰陶扑满
灰陶扑满
绿釉红陶奁
车骑出行画像砖
绿釉红陶鸡
绿釉红陶鸡
绿釉红陶狗
绿釉红陶狗(一对)
绿釉红陶壶
红釉红陶壶
红釉红陶壶
绿釉红陶卧羊尊
绿釉红陶鹗尊
绿釉红陶井
彩绘女立俑(一组)
绿釉红陶猪圈
绿釉红陶灶
绿釉红陶耳杯
酱釉三系盘口壶
三彩炉
三彩炉
三彩炉
贴花三彩炉
宝相花三彩枕
三彩双系钵
灰陶砖雕剪尺模型
灰陶砖雕剪尺模型
灰陶砖雕酒壶模型(一对)
灰陶墨书墓志
灰陶墓志
绿釉剔花四足陶炉
戏剧人物砖雕一组
砖雕城门楼
瓷器
概说
原始瓷大口尊
原始瓷豆
青釉双系壶
青釉兽面纹双系壶
青釉兽面纹双系壶
青釉仓
青釉四系罐
青釉四系罐
龙形柄鸡首壶
青釉盘口四系壶
黄釉四系壶
青釉四系壶
青釉四系壶
青釉四系壶
黄釉乳钉纹豆
绞胎枕
黄釉蝶花枕
黄釉枕
黄釉双系罐
黄釉注子
黄釉罐
青白釉钵
黄釉钵
黄釉碗
酱釉盘口双系壶
黑釉盘口三系壶
茶叶末釉注子
酱釉双系葫芦瓶
茶叶末釉双系钵
黑釉双系壶
酱釉双系罐
绿彩白釉碗
白釉剔花菊花纹瓶
白釉刻花菊花纹罐
白釉玉壶春瓶
白釉瓜棱罐
白釉双系杯
白釉炉
白釉双系罐
白釉三足炉
青釉印花碗
荷叶口青釉刻花瓶
青釉碗
三彩莲花纹枕
珍珠地龙虎纹瓶
黑釉双系罐
童子卧牛水滴
珍珠地折枝菊花纹枕
白釉黑花折枝牡丹纹八角形枕
“张家造”白釉黑花麒麟纹枕
白釉黑花莲塘戏鸭纹枕
白釉黑花虎形枕
棕黄釉黑花虎形枕
黑釉双系罐
白釉黑花卷草纹碗
“天下太平”四系瓶
“风花雪月”四系瓶
白釉黑花四系瓶
白釉黑花人物纹高足罐
白釉黑花人物纹罐
黄釉高足罐
青釉印花菱花口盘
青釉印花瓶
青釉双系罐
钧釉碗/142
大明成化年制款青花口杯
青花莲塘戏鸭纹觚
青釉金玉满堂刻花洗
黑釉熊耳炉
蓝釉双鱼耳炉
酱釉寿龛
青花加紫印色盒
青花缠枝勾莲纹罐
青花喜字勾莲纹天球瓶
青花双喜狮耳瓶
青花三国人物故事纹方瓶
青花花鸟纹瓶
五彩堆塑透雕人物纹天球瓶
哥釉盘
哥釉碗
青釉瓜棱橄榄瓶
窑变红釉尊
粉彩双雉牡丹纹天球瓶
黄釉粉彩蝠耳瓶
粉彩婴戏蟋蟀对罐
堆塑铁花龙凤纹瓶
白釉观音像
查看所有商品描述
以上供大家参考学习,望提问者采纳
⑧ 身五彩凤双飞翔什么意思 或什么生肖
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吧
下一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⑨ 宋辽金陶器的特色是什么
960年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我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朝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我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代瓷器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宋代陶窑大致概括为6个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当时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琉璃厂窑,生产一种黑釉凸龙盖罐,高21.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9.2厘米。罐直口,弧腹,从上至下渐丰,圈足。颈部堆塑一条蟠曲的龙纹。器身鼓起5道弦纹,每道弦纹两侧贴饰对称的锥形尖角。通体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处及底露出赭色胎体,胎体较粗糙。此器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南宋时吉州窑兴盛,比较精美的为乳白釉乳钉柳斗纹罐,高6.4厘米,口径7.2厘米。该罐广口短颈,腹部丰满,整体圆润浑厚,颈部有双层乳钉。通体施乳白釉,质地松脆,体较轻。
宋吉州窑还产有白地黑花罐,高10.5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6.3厘米。罐广口,圆唇,直颈,扁腹,圈足。颈及足部褐彩绘多道弦纹,肩颈之间一周黑地白点纹。腹部开光内绘折枝花草纹,开光外绘变形海水纹,纹饰简练草率。
这种装饰技法源于北方磁州窑,但又具有地方特色。磁州窑白地黑花品种白黑对比强烈,而吉州窑白地实为土黄色,黑花实为褐色。纹饰布局多以开光形式出现,常见有奔鹿纹、花草纹等。
江西省南昌南宋墓发现的莲花纹炉及奔鹿纹盖罐为这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除罐以外,白地黑花器物还有瓶、壶、炉、尊等。
宋代生活划花装饰创造了剔刻技法,宋黑釉剔花鱼纹装饰的涵义更加接近日常鱼藻纹罐,纹饰黑白分明,线条清晰,图案具有浮随着社会的发展,鱼纹装饰作为“吉庆”的象征开始凸显,鱼纹更多地被赋予吉祥的寓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宋定窑印花三鱼戏莲纹盘,图案构思巧妙,图中的3条鱼在莲池中戏耍,鱼儿肥壮,莲花茂盛,反映出“连年有余”的景象,已具有丰富的民俗吉祥雕感。
与宋同时的西夏也不乏陶器精品。西夏褐釉剔花罐,高21.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8.6厘米。罐呈大口,圆唇,器身略为球形,圈足。腹部主题图案为两组剔花牡丹纹,图案两边以连弧纹,中间饰以云水纹,图案上下各刻弦纹两道。为西夏时期陶器的代表器物。
辽代是我国东北辽河流域由契丹族建立的地方政权,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创建,其疆域控制整个东北及西北部分地区。辽长期与汉族比邻,并受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辽代陶器造型实用性强,粗犷、质朴,富有民族特色。
辽代陶器多为酒具、茶具、盛食具、贮藏器和日用杂器。大都为民窑产品,也有供辽皇室和契丹贵族使用的官窑制品。
民窑产品粗朴,官窑产品精致,已发现重要陶瓷窑址7处,其中民窑4处,为辽宁省林东南山窑、林东白音戈勒窑、辽阳江官屯窑,山西省大同青海窑村窑;官窑4处,为辽宁省林东上京窑、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缸瓦窑和北京市龙泉务窑。
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北京地区的辽契丹贵族墓和汉人墓中均发现有辽窑烧制的酱、黄、绿色釉及三彩陶器。传世品中辽陶器以黄、绿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居多。
辽代民窑制品胎质粗糙,均施化妆土。白陶釉白微黄,胎色白带红、黑色杂质点;黑釉陶釉色纯黑;白釉黑花陶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黄。官窑白陶胎质细白,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釉质莹润,佳者与定窑上品相类,有的于器底刻“官”或“新官”款。
北京发现的985年辽赠齐王赵德钧墓和赤峰发现的986年辽驸马墓的“官”和“新官”款白瓷盘、碗是辽早期受定窑技艺影响的作品。
北京辽代王泽墓、内蒙古昭盟尚墓和山西大同卧虎湾一座辽墓都发现有精美的白陶。黑釉瓷胎质细白,釉色黑中闪绿,积釉处如堆脂,光泽较强;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闪黄,有黑色杂质点;单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质细软,作淡红色,施化妆土。
辽代官窑三彩色釉娇艳光洁,民窑三彩色釉鲜艳不足,釉层易剥落。白釉陶器釉质欠润泽,白釉上点绿彩者颇为美观。
辽阳984年耶律延宁墓、法库叶茂台辽墓、朝阳前窗户村辽墓发现的黄、酱和绿色釉陶器及锦西1089年萧孝忠墓发现的黄釉与三彩釉陶器,具有辽彩釉陶器的典型风貌。
辽代陶器造型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类。中原形式大都仿照中原固有的样式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盆、罐、壶、瓶、瓮、缸,还有香炉、陶砚、棋子、砖瓦等;契丹形式则仿照契丹族习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
辽鸡冠壶,仿契丹族皮囊容器样式,整体由壶身、管状流和不同形式的系构成,壶体上做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和皮条、皮扣等附件。后人常以皮制品痕迹的多少区别鸡冠壶时代的早晚。鸡冠壶有5种样式,即扁身单孔、扁身双孔、扁身环梁、圆身环梁和矮身横梁式。
内蒙古赤峰959年辽驸马墓发现的白陶绿釉鸡冠壶扁身单孔,是鸡冠壶的早期形式。河北迁安辽韩相墓发现的绿釉带盖鸡冠壶,是稍晚的扁身双孔样式的典型器。
另外,辽宁的两座辽墓发现的白陶鸡冠壶和绿釉鸡冠壶,是辽晚期盛行的圆身环梁式鸡冠壶的作品。
辽宁北票水泉辽墓发现的凤首瓶、凤嘴珠,是凤首瓶的早期样式。凤首瓶为凤头口、旋纹或竹节式长颈、高体、丰肩、瘦胴、圈足。
辽宁义县一座辽墓发现的花口凤首瓶,凤首托起花口盖,秀丽挺拔,最为常见。鸡腿瓶为小口、丰底,器身细高,上丰下敛,形如鸡腿,以弧棱形弦纹为饰,是契丹族普遍使用的贮藏器,产量很大,瓶体上常有刻画符号。
辽代典型器具还有盘口穿带壶,亦称背壶,古代名为携壶,是游牧民族用以盛甜酒、奶浆等饮料的容器。壶式有扁体和圆体两种,体两侧有沟槽和环系,可系绳,便于骑马携带。
辽宁义县清和门西村辽墓、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和北票水泉辽墓发现的穿带壶,展现了扁体或圆体壶式的特点。
方碟为仿木碟样式,花边敞口,四方形,浅身平底。白釉印花方碟精美,但产品极少。三彩印花方碟颇多,辽晚期墓葬中时有发现,西弧山1089年辽墓、建平和乐村1090年辽墓发现的三彩印花方碟为其中的代表作。
海棠花式长盘系仿金属制品式样,浅壁,平底,作八曲海棠式,以黄、绿、白三色釉花者居多,样式美观,色彩娇艳,一些模仿自然界物品烧造的鱼壶、鸳鸯形壶,形态生动,实用美观。
辽宁凌源县发现的三彩鸳鸯壶,高19厘米,鸳鸯式壶体卧在荷叶式托上,嘴为流,背上贴五瓣花式口,与腹腔相通,花口下部至尾端连以曲柄,以黄、绿、白三彩釉遮体,羽纹清晰,色彩斑斓。
还有依照印度神话中“摩羯鱼”制作的兽首、鱼身壶和灯,设计新巧,造型优美,宁城发现的三彩摩羯壶为代表作。
辽代陶器受中原装饰技法的影响,有刻画、剔、印、彩绘和色釉装饰,以简朴豪放为特点。如取法于磁州窑的黑绘装饰,多以散点式构图展现简洁的纹样,有疏朗洒脱的美。
建平五十家子辽墓发现的白釉黑花瓶,三组花蝶环列器体,笔致稚拙有力,颇具野趣。
有的在器物表面涂画彩或描金装饰,别具一格。单色和三彩釉饰是辽代陶器的一大特色,娇艳的黄色或葱翠的绿色给人以美感。
装饰题材以花卉中的牡丹、野芍药居多,取材于自然界的飞禽、动物、鱼虫、花草、水波等纹样也广见于装饰画面,还有传统纹样中的龙、兽面、骑士、力士、火珠、流云等。金代所处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对峙的特殊年代,同时又是北方少数民族所建,因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
金代陶器之所以兴起,一是由于女真族在契丹辽代及北宋地区大量掠夺珍宝,刺激了金代陶器的发展;二是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陶器的发展。
金代前期陶瓷多利用辽代旧窑烧造,工艺水平较低,制品多粗糙,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较明显。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是金前期日用陶器产地,品种有黑、白、酱釉和茶绿色釉等,胎质粗厚多杂质,釉质混浊不光润。
金代陶器类以碗、盘为主,带三系、四系的瓶、壶、罐是地域特点突出的器物。装饰简单,仅见白地黑彩装饰,刻、划、印、雕、加彩等极少见。
黑龙江双城县发现的白釉黑花四系瓶上的黑色草叶纹,自由奔放。辽宁彰武县发现的白釉黑花葫芦形壶,贴在壶流上的坐式老人,新颖罕见,展现了金前期陶器的特殊风貌。
金迁都燕京后,陶器的生产集中在大定年间或以后发展起来的河北曲阳定窑、磁县观台窑、河南禹县钧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山东淄博磁村窑等。
定窑以白瓷为主,刻、印花为饰。带纹饰的细白瓷,以覆烧工艺装烧,器均“芒口”。民用粗瓷,以创新的砂圈叠烧工艺烧制,形成器物内底一圈无釉的特点。
北京通州1177年金墓和北京先农坛金墓发现的白釉刻花盘、碗、洗、壶等与江苏江浦县1195年章氏墓发现的白釉印花鸳莲纹碗,都是金代定窑的代表作。
磁州窑品种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白釉画花、白地黑花、红绿彩瓷和色釉陶器等。如金“大定二年”铭白地黑花鸟纹虎枕,河南新乡金绿釉刻莲花纹枕,北献县发现的白釉黑花牡丹纹瓶,河南济源县发现的三彩刻人物纹枕,以及磁县彭城镇发现的红绿彩俑,均为不同品种的代表作。
金代磁州窑罐,通高12.8厘米,罐口直径6.3厘米,罐底7.9厘米,腹部最大直径为27.5厘米。底色为白釉,上面有黑褐色花纹,勾画简洁,似水生植物。罐胎内部施黑褐色全釉,做工朴实简洁。
从器型和工艺上具有金代典型特色,是比较普遍的磁州窑系,它应该是山西地区生产的磁州窑系罐。
钧窑主烧天蓝色乳光釉陶瓷。辽宁辽阳金墓、山西侯马金墓发现的陶器胎质细腻,色灰,釉面润泽,有片纹、显晕斑或小黑点,工艺还不够精细。同类的还有山西大同1190年金墓发现的钧釉小炉,也初步揭示了金代陶器的特征。
耀州窑主烧青釉陶,兼黑釉和白地黑花瓷。青瓷胎质粗色浅灰,釉色姜黄或淡青,釉层薄,光润不足。装饰以印花居多,刻花趋少。
陕西铜川耀州窑遗址金代层发现的青釉刻花碗和北京丰台金墓发现的青釉刻牡丹纹碗,刻线流畅,花纹洒脱,为代表器。
山东淄博磁村窑主烧白陶,白地黑花、黑釉、白釉黑边、酱色釉、绞釉等次之。黑釉白线纹又俗称“粉杠”,是金代最有特色的品种之一。
磁村窑发现的黑釉白线纹罐,在黑色鼓腹上,凸起白线纹,色白而粗,十分醒目。加彩器在白瓷上施加红、绿诸彩,色彩鲜艳绚丽。有的器物底部墨书“泰和”、“正大”等字款。
山西境内的浑源窑,安徽境内的萧窑、宿州窑与泗州窑,也分别烧制钧窑、定窑、磁州窑风格的产品。
金代陶器以盘、碗、罐、瓶、壶为多,杯、洗、炉、盏托、陶枕、玩具等次之。日用器物造型多承袭宋式,时代特点鲜明的造型有双系、三系、四系瓶,双系罐和高体的长颈瓶鸡腿瓶等。大官屯窑发现的陶雷和江官屯窑发现的黑釉桃形壶是罕见的特殊器物。
金代陶器装饰趋简,有刻、划、印、剔花、笔绘、塑贴、加彩等。刻、划花装饰以定窑为最,在白釉盖缸的口沿下刻一周锯齿纹,腹体刻密集的凸凹线纹,有浅浮雕的效果,时代特点突出。
笔绘装饰则以磁州窑系为代表,用笔简练,线条明快,画面生活气息浓郁。大官屯窑发现的白釉黑花,磁县观台窑发现的白釉黑花罐是代表器物。
装饰构图除宋代多用的带状缠枝式、单独纹样的均衡式和满花式外,还善以开光样式突出主题纹样。耀州窑遗址金代层发现的青釉刻花卧牛碗,河南鹤壁市发现的白地黑花婴戏莲纹枕、白地黑花盆花枕,都以菱形开光托出卧牛、婴莲和盆花主题。
纹饰等分线内的单独纹样构图也很盛行,吉林省发现的酱褐釉印花碗为典型之例。一花一叶的构图,疏朗简洁,画面中的一枝荷莲、一枝萱草、一尾游鱼,均生机盎然,吉林省发现的定窑白釉刻花是其代表器。
白釉黑绘的装饰题材以花卉居多,水波、鱼、鸭、鸳鸯、鹭鸶、飞凤和婴戏纹也常见于画面。画面中的孩童多身着朵花衫裤,头梳抓髻,一改宋时那种光头、赤裸身躯的形象。白釉黑绘的构图,极近于国画的章法,画面上常见秋雁残荷,一派深秋景色,有水墨画的清幽意境,北京发现的白地黑花虎形枕是其代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