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香山丁香花

香山丁香花

发布时间: 2021-02-20 15:04:40

① 香山公园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香山传统的观赏花木也已成规模,如牡丹、玉兰、西府海棠、山杏、山桃、月季、紫薇、连翘、梅花丁香等等,形成了一些集中的观赏区,如杏花林、梅花谷、丁香路、椴树路,特别是椴树,极具特色,在市内其他园林比较少见,是香山优良的芳香植物和秋色叶植物。

香山野生植物中,也有许多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如归化植物二月兰、花木兰、萎陵菜、三裂绣线菊、各种沙参、狗哇花、甘野菊、小红菊等,在春秋两季常常形成山花烂漫的美景。

为香山山野风光增色不少。一些观果的树种,如山里红、西府海棠、海棠果、金银木、柿树、紫珠,林区大量的构树、酸枣、孩儿拳等,吸引了鸟类前来栖息,在香山生态系统中起重要的作用。

香山公园地势崛峻,峰峦叠翠,泉沛林茂。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园内各类树木26万余株,仅古树名木就达5800多株,约占北京城区的四分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98%,近年被有关部门测定为北京负氧离子最高的地区之一。

香山公园旅游服务设施齐全。上山可乘大型吊椅式游览索道H全长1400米,落差431米),松林餐厅、香山别墅是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

住在这里,散步即可到达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卧佛寺。向东数公里便是驰名中外的颐和园。往南还有八大处公园等旅游景区。

② 香山山顶那个远眺的台子叫什么

香山地处北京西山山岭,山顶有巨石,状如香鼎,故有香炉山之称,简称香山。登顶远眺,永定桥、卢沟桥、石景山、颐和园、玉泉山尽收眼底。香山是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冬雪初晴时,树梢一片银装,煞是好看;深秋的枫红、黄栌红在绿杉、翠松映衬下绚烂如火,香山红叶的美景令人陶醉;春天去得晚,平原花谢之时,这里的杏、桃、梨、丁香花依然茂盛,万紫千红,一片迷人景色。香山远在金代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就建有香山寺,元、明两代续建,至清代大兴土木,有28景,主要景点有双清(两股清泉)、香山寺、见心斋、眼镜湖、琉璃塔、鬼见愁等。侵略军在焚烧圆明园的同时,两次破坏了当时称为静宜圆的香山大部分建筑。1949年3月,党中央机关由河北迁入北平,曾暂驻香山,毛主席曾在此公、居住过。香山北麓,层峰叠翠中,一座玲珑美丽的石塔,便是碧云寺里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创建于14世纪中叶(公元1366年),时名碧云庵。明代太监于经、魏忠贤先后在此扩建,准备死后葬身之所,可是终未如愿。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又经大规模扩建。西院有仿杭州净慈寺的500罗汉堂,个个都有独特的表情。寺后的金刚宝座塔,塔高34.7米。大台基分三层,下两层有石级可上,上一层有精美石雕佛像。塔基上有五座石塔和两座藏式小塔。从台上远眺,可看到"万峰围殿阁,碧色净如云"的美景。寺北为山泉院,清泉淙淙,集聚池中,池旁设茶亭,饮泉消暑为游碧云寺一大乐趣。1925年孙中山逝世,曾停柩于此,移柩南京后,此处建有衣冠冢,现辟为中山纪念堂。新中国建国后又经大力整修,供游人瞻仰。

③ 香山的来历

香山的来历:

1、其名来自佛教经典。据《佛教文化便览》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佛经中称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释迦牟尼在世时其...

2、得名自最高峰的钟乳石,其形似香炉,称为香炉山,简称香山。

3、得名自古时香山的杏花,花开时其香味使得此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香山”。

关于香山寺的记载可追溯到唐代,据明代成书的《宛署杂记》:“妙高堂,在宛平县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

元世祖忽必烈曾到永安寺游览,到了元仁宗在位时,将永安寺更名为“甘露寺”。文宗至顺二年,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弥创建碧云庵。

清乾隆十年,香山的园林营建工程正式展开,而香山寺的扩建工程也在同一时期进行。经过扩建后的香山寺与其周边的宗镜大昭之庙、碧云寺、卧佛寺共同构成了清代西山一带的佛教寺庙建筑群。而香山寺也形成了“前街、中寺、后苑”的格局 。

香山与东面平原上的玉泉山、万寿山、昆明湖约略在一条东西轴线之上。香山、玉泉山两山布之湖上,卓锡、丹泉吐之山坳,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古迹甚多,近在几席。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东麓,距京城约20千米,全园占地面积为160余公顷。园内香山地处西山东坡之腹心,也是西山山梁东端的枢纽,其峰峦层叠,涧壑交错 。

④ 根据香山红叶这篇短文,说说香山红叶有哪些特点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从感觉上描写香山由于“红花”的盛开,而与别的山有所不同。

第一层(第1自然段),写普通的树叶在秋天令人感到凄凉。

第二层(第2自然段),写香山的秋天因红叶而与众不同。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具体描写香山的红叶带给人的美感。

第一层(第3自然段),写香山红叶给人的感官带来的惊奇和快感。

第二层(第4自然段),写香山红叶创造了“秋天里的春天”的独特景观,世界上少有。

〔语意理解〕

1、“但在北京西郊的香山,情况却不是如此。这里除了青松,几乎漫山遍野都是黄栌树。”

“黄栌”,落叶灌木,叶子互生,卵形或倒卵形,秋季变红,花单性和两性同株共存,果实为肾脏形。木材黄色,可以制染料。香山的这些黄栌树是清代乾隆年间栽植的。

200多年来,逐渐形成拥有94000株的黄栌树林区。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观赏红叶的最好季节,红叶持续时间通常为1个月左右。

2、“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林绿荫深;……而这里却正好是艳阳天———色调比较浓的一种艳阳天。”“林绿荫深”,写出了黄栌叶没有变红时到处一片绿色的样子。

“喜笑颜开”原意是心情愉快,满脸笑容;用在这里是一种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栌叶变红后,使这里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美丽起来。

“凄凉萧瑟”,寂寞冷落。“艳阳天”,明媚的春天。这句话包含两个对比,一是叶子未红与红时的对比,一是有没有红叶的对比。

两个对比同样突出的是黄栌叶变红以后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正如下文进一步指出的“这确实是一种不寻常的变化,给人的感官带来一种惊奇和快感,这种惊奇和快感是在别的地方得不到的”。

⑤ 这是什么树

黄栌(Cotinus coggygriaScop.)别名红叶、红叶黄栌、黄道栌、黄溜子、黄龙头、黄栌材、黄栌柴、专黄栌会等,是中国重要属的观赏红叶树种,叶片秋季变红,鲜艳夺目,著名的北京香山红叶就是该树种。其在园林中适宜丛植于草坪、土丘或山坡,亦可混植于其它树群尤其是常绿树群中。黄栌花后久留不落的不孕花的花梗呈粉红色羽毛状在枝头形成似云似雾的景观;黄栌也是良好的造林树种。

  • 中文学名

  • 黄栌

  • 拉丁学名

  • Cotinus coggygriaScop.

  • 别称

  • 黄栌木、黄栌树、黄栌台、摩林罗、黄杨木、乌牙木、烟树

⑥ 介绍香山(或植物园)

香山(Fragrance Hill )又叫静宜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距市区 25公里,全园面积160公顷,内最高峰海拔557米,是北京著容名的森林公园。1186年,金代皇帝在这里修建了大永安寺,又称甘露寺。寺旁建行宫,经历代扩建,到乾隆十年(1745)定名为静宜园。1860年和1900年惨遭抢劫和焚毁,1949年后陆续修复了大部分名胜。主要景点有鬼见愁、玉华山庄、双清别墅等。玉华山庄位于山脉中部,是庭院型风景点,院内古树参天,榕树成行,泉流淙淙,亭台层层,是幽雅宜人的好去处。 香山红叶最为著名,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象火焰一样。这些黄栌树是清代乾隆年间栽植的,200年来,逐渐形成拥有94000株的黄栌树林区。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观赏红叶的最好季节,红叶延续时间通常为1个月左右。半山亭、玉华山庄和阆风亭都是看红叶的好地方。七百年前的金代,始建皇家的行宫和香山寺。元、明两代屡加修建使得皇家园囿初步形成规模。清代乾隆年间,对香山大兴土木,使之作为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静宜园”,名列清代著名景观“三山五园”之内。

⑦ 香山名字的由来

香山名字由来主要说法有三:
一是其名来自佛教经典。据《佛教文化回便览》记载答: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佛经中称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有入香山修道者,其后仍有很多佛教徒在香山修道。
二是得名自最高峰的钟乳石,其形似香炉,称为香炉山,简称香山。
三是得名自古时香山的杏花,花开时其香味使得此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香山”。
简介: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金代,占地面积160余公顷,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园内文物古迹众多,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在京西“三山五园”中占一山一园。香山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春天山花烂漫,夏日清爽宜人,深秋红叶飘丹,冬林银妆素裹,四季景观各具特色,园内树木繁多,其中古树5800余株,具有独特的“山川、名泉、古树、红叶”丰富的园林内涵,是避暑的胜地,天然的氧吧。香山红叶10万黄栌驰名中外,每到深秋时节漫山红叶层林尽染,是京城最浓的秋色。

⑧ 香山的特点是什么有排比和比喻句的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拟人修辞手法 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夸张的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 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辨析 第一 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第二 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巾帼”“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 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大后当社会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买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记》”“红领巾们越干越欢”也是如此. 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杨二嫂”“圆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再清楚不过的.“圆规又讲话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后一个“圆规”与“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明是借代.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 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联想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 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 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 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 好坏而欢欣悲伤.” 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 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 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quot; 拈连 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句】 例子(1):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例子(3):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种类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这10种. 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 中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作引用、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 “作假设”小学和初中不常用,一般是到高中和大学才可能学到.

⑨ 春风十里不如赏花,北京百花有什么指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花都开!又到了赏花的季节,小伙伴们都准备好了吗?让我们盘点下北京最美的赏花地,一起准备出游吧!

玉渊潭公园樱花节-赏樱花

时间:3月底-4月底

四季花海

延庆东部一条开满鲜花的山谷,自西向东囊括了刘斌堡乡、四海镇、珍珠泉乡三个乡镇,长达47公里的沟域内,玫瑰百合、马蹄莲、薰衣草、万寿菊、茶菊铺展成万亩花田,每年5到10月间次第盛开,青翠的山谷间,花开成阵,蔚为壮观。

最佳观赏时间:7月-10月

地址:延庆四海镇四季花园

⑩ 丁香最多几个瓣

一般是4瓣丁香,5瓣很少见,也有6瓣,8瓣丁香,不是4瓣丁香,就是幸运丁香啦,希望对你有帮助。

热点内容
七夕已过单身的感受 发布:2025-07-21 17:46:38 浏览:240
蓿根花卉有哪些 发布:2025-07-21 17:36:43 浏览:586
绿蓝盆景 发布:2025-07-21 17:34:52 浏览:960
执剑樱花 发布:2025-07-21 16:48:30 浏览:714
火舞茶花 发布:2025-07-21 16:47:10 浏览:884
山东兰花吧 发布:2025-07-21 16:29:36 浏览:96
梅花的名品 发布:2025-07-21 16:21:33 浏览:247
织金盆景展 发布:2025-07-21 16:21:21 浏览:635
代表爱情的绿植 发布:2025-07-21 16:20:33 浏览:400
丁香油的毒 发布:2025-07-21 16:19:51 浏览: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