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牡丹图陈道复

牡丹图陈道复

发布时间: 2021-02-20 07:59:34

❶ 孔雀牡丹图作者是谁其花鸟画有何艺术特点,

孔雀牡丹图作者是王一容,其花鸟画作品淡浓相宜,干净利落,色彩明快,造型生动,空灵洒脱,清纯感人。

❷ 简述明代陈淳,徐渭花鸟画作品特点

陈淳,
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开明代写意花鸟画新格局。笔墨简洁精练,风格疏爽,追求闲适宁静的意趣。他在水墨的表现上,能掌握生纸性能,使墨与水分开,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种种微妙变化。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
徐渭
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画家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的入木三分,分别舒展九尺与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无不具备振笔疾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蕴含某种内在的气质、精神,这种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徐渭笔下的南瓜、菊花图,一气呵成,驱墨如云,气势逼人,同时又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轻重、浓淡、疏密、干湿极富变化。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虽然被徐渭自称“戏抹”,然而在写意中仍生动的传达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韵。它的梧桐图,只以泼墨笔法绘其一小部分,却有使人联想到挺拔正直的参天梧桐。正如翁方纲所说:“纸才一尺树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庐。恐是磊落千丈气,夜半被酒歌嘘唏。”
(《复初斋诗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笔法,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欣赏者营造出一片开阔的审美天地。

❸ 明陈道复瓶莲图轴的作品赏析

宋代的花鸟画,大致勾勒精到,设色逼真。明初沈周创为小写意,重墨轻回色,而陈道复答则创为用笔疏简,纯水墨的大写意风格。在他晚年的《墨花册》的尾题中曾言“数年所作,皆游戏水墨,不复以设色事……”“醉不知其草草”,正是这种“游戏水墨”的最佳状态。而该作品图上的长题,则是激情洋溢的对先师沈周的膜拜:“……前辈风流犹可想,丹青片纸还留。水枯花谢底须愁,只消浮大白,何必荡扁舟。石田先生尝作瓶莲图,上有此词,调临江仙。今日小子效颦,并追和如右。道复。”他称沈周为“先生”,自称“小子”,他之画此图,追和其词,只是“效颦”而已。
《瓶莲图》轴,此作品以行草书作写意花卉,勾写结合,荷花清灵,花叶舒展,因是画家醉后遣兴之作,故笔酣墨畅,不拘泥于成法,且题跋的词句与书法皆放逸出尘,显示出陈氏晚年诗画自适、人书俱老、臻于佳境的艺术水平和文士之风流。

❹ 明朝写意花鸟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
所谓写生就是“移生动质”,就是“变态不穷”地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谓寓兴,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寄寓作者的独特感处,以类似于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所谓写意,就是强调以意为之的主导作用,就是追求象中国书法艺术一样淋漓尽致地抒写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对物像的描头画脚束缚思想感情的表达。
为此,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❺ 简述明代陈淳,徐渭花鸟画作品特点

陈淳,
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开明代写意花鸟画新格局。笔墨简洁精练,风格疏爽,追求闲适宁静的意趣。他在水墨的表现上,能掌握生纸性能,使墨与水分开,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种种微妙变化。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
徐渭
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画家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的入木三分,分别舒展九尺与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无不具备振笔疾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蕴含某种内在的气质、精神,这种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徐渭笔下的南瓜、菊花图,一气呵成,驱墨如云,气势逼人,同时又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轻重、浓淡、疏密、干湿极富变化。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虽然被徐渭自称“戏抹”,然而在写意中仍生动的传达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韵。它的梧桐图,只以泼墨笔法绘其一小部分,却有使人联想到挺拔正直的参天梧桐。正如翁方纲所说:“纸才一尺树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庐。恐是磊落千丈气,夜半被酒歌嘘唏。” (《复初斋诗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笔法,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欣赏者营造出一片开阔的审美天地。

❻ 徐渭,陈淳的艺术成就

【陈淳】
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
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
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王世贞在《州续稿》中说:“胜国(元朝)以来,写花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周)后,无如陈道确,陆叔平(治)”。近代画家如蒲华、吴昌硕,齐白石等,在诗文题书画中,都对陈淳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明万历年间即有人曾评价过陈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诣和声誉都超过了文征明,成为继沈周之后的吴门大家。

【徐渭】
徐渭的绘画新颖奇特,打破了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题材界限,水墨大写意花鸟笔势狂逸,墨汁淋漓,是写意花鸟画成熟的标志。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徐渭在《书谢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指出:“……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他对后来清代八大山人、扬州八怪都有很大影响。例如,郑燮自称“青藤门下一走狗”。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二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吴昌硕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
泼墨写意画,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时期的中国,美术正处在学习古人与创新两种意识碰撞的特殊阶段。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以徐渭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画非常流行,名家出现很多,技法也不断更新,徐渭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似与不似之间,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画家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的入木三分,分别舒展九尺与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无不具备振笔疾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蕴含某种内在的气质、精神,这种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徐渭笔下的南瓜、菊花图,一气呵成,驱墨如云,气势逼人,同时又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轻重、浓淡、疏密、干湿极富变化。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徐渭是一个书法家,在绘画中,他将自己的书法技巧和笔法融于画中,使人觉得他的泼墨写意画简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苍劲书法。徐渭的书法造诣很高,其跌宕纵横的笔法有助于绘画艺术的巧妙变化,如画墨荷、葡萄,大刀阔斧,纵横驰骋,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力是难以做到的。徐渭的书法和画法都极为娴熟,功底深厚,他的题字,如他的泼墨写意画,纵横不羁,洋洋洒洒;他的泼墨写意画,融合了精熟的笔法,意趣横生,极富韵味。

❼ “道复”指的书家是

陈道复
明代画家。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汉族,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诸生。尝从文徴明学书画,工花卉,亦画山水,书工行草;画擅写意花卉,淡墨浅色,风格疏爽,后人以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有《白阳集》。
人物简介
陈道复的祖父陈璚(1440-1506),曾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与同郡名人王鏊、吴宽及沈周等过从甚密,并颇多书画收藏。他的父亲陈钥(1464-1516)是陈璚的次子,与文徵明私交极厚。道复"既为父祖所钟爱,时太史衡山文公有重望,遣从之游,涵揉磨琢,器业日进……称入室弟子。"
陈道复小天资颖异,凡经学、古文、诗词、书法,无不精研通晓。在绘画上也极具天赋,下笔不凡。文徵明每谈到他,总是笑言:"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其实他正是从文徵明那里学得了文人画的基本要素:笔墨、意境、传统。但文徵明的花鸟画偏重于兰、竹,因此如要追溯陈的大写意花卉的渊源,就必须举出"吴门画派"的祖师沈周了。沈周的花鸟画在明初极具新意,他创始运用"写意"--写其大意的方法作花鸟写生,相对宋、元的写实,显得质朴无华,却又耐人寻味。而陈道复则在此基础上,自出机杼,将草书笔意融入写意花卉画中,开创了大写意花卉画的新风貌。与稍迟于他的徐渭并称"青藤白阳"。
子陈栝,字子正,号沱江,画花卉有父风。亦以善花卉名。著有《白阳集》。
画作特色
宋代的花鸟画,大致勾勒精到,设色逼真。明初沈周创为小写意,重墨轻色,而陈 陈道复书画作品道复则创为用笔疏简,纯水墨的大写意风格。在他晚年的《墨花册》的尾题中曾言"数年所作,皆游戏水墨,不复以设色为事……""醉不知其草草",正是这种"游戏水墨"的最佳状态。而图上的长题,则是激情洋溢的对先师沈周的膜拜:"……前辈风流犹可想,丹青片纸还留。水枯花谢底须愁,只消浮大白,何必荡扁舟。石田先生尝作瓶莲图,上有此词,调临江仙。今日小子效颦,并追和如右。道复。"他称沈周为"先生",自称"小子",他之画此图,追和其词,只是"效颦"而已。
虽然陈道复与徐渭并称,两人都极其成功地将草书笔意融入画中,但两人的绘画风貌,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如果将两人的书法放在一起作比较,就能找到这种区别之所在。历史上将草书分成两大类:大草和小草。大草者,怀素的奔腾纵跃,龙飞凤舞;小草者,王羲之的恭礼揖让,温文尔雅。虽然后人将陈与徐的书法都归之大草,但我们仍可看到陈道复的用笔谨严,点划凝厉,显得萧散闲逸;而徐渭的笔意狂放,墨迹淋漓,点划狼藉,与其人的癫狂相称,谓之"狂草"似更切合。而两人绘画上的区别也就在此。
作品馆藏
传世作品有《山茶水仙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嘉靖二十二年(1543)作《瓶莲图》轴、《秋葵图》轴,均藏故宫博物院;二十三年作《罨画山图》卷,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松石萱花图》轴、嘉靖十八年(1539)作《牡丹图》卷藏南京博物院;《榴花湖石图》轴、《萱茂栀香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前赤壁图》卷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❽ 陈道复的画作特色

宋代的花鸟画,大致勾勒精到,设色逼真。明初沈周创为小写意,重墨轻色,而陈专道复属则创为用笔疏简,纯水墨的大写意风格。在他晚年的《墨花册》的尾题中曾言“数年所作,皆游戏水墨,不复以设色为事……”“醉不知其草草”,正是这种“游戏水墨”的最佳状态。而图上的长题,则是激情洋溢的对先师沈周的膜拜:“……前辈风流犹可想,丹青片纸还留。水枯花谢底须愁,只消浮大白,何必荡扁舟。石田先生尝作瓶莲图,上有此词,调临江仙。今日小子效颦,并追和如右。道复。”他称沈周为“先生”,自称“小子”,他之画此图,追和其词,只是“效颦”而已。
虽然陈道复与徐渭并称,两人都极其成功地将草书笔意融入画中,但两人的绘画风貌,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如果将两人的书法放在一起作比较,就能找到这种区别之所在。历史上将草书分成两大类:大草和小草。大草者,怀素的奔腾纵跃,龙飞凤舞;小草者,王羲之的恭礼揖让,温文尔雅。虽然后人将陈与徐的书法都归之大草,但我们仍可看到陈道复的用笔谨严,点划凝厉,显得萧散闲逸;而徐渭的笔意狂放,墨迹淋漓,点划狼藉,与其人的癫狂相称,谓之“狂草”似更切合。而两人绘画上的区别也就在此。

❾ 陈淳徐渭对中国花鸟画发展有什么贡献

陈淳
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
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
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王世贞在《州续稿》中说:“胜国(元朝)以来,写花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周)后,无如陈道确,陆叔平(治)”。近代画家如蒲华、吴昌硕,齐白石等,在诗文题书画中,都对陈淳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明万历年间即有人曾评价过陈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诣和声誉都超过了文征明,成为继沈周之后的吴门大家。

徐渭
徐渭的绘画新颖奇特,打破了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题材界限,水墨大写意花鸟笔势狂逸,墨汁淋漓,是写意花鸟画成熟的标志。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徐渭在《书谢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指出:“……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他对后来清代八大山人、扬州八怪都有很大影响。例如,郑燮自称“青藤门下一走狗”。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二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吴昌硕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
泼墨写意画,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时期的中国,美术正处在学习古人与创新两种意识碰撞的特殊阶段。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以徐渭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画非常流行,名家出现很多,技法也不断更新,徐渭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似与不似之间,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画家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的入木三分,分别舒展九尺与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无不具备振笔疾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蕴含某种内在的气质、精神,这种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徐渭笔下的南瓜、菊花图,一气呵成,驱墨如云,气势逼人,同时又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轻重、浓淡、疏密、干湿极富变化。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徐渭是一个书法家,在绘画中,他将自己的书法技巧和笔法融于画中,使人觉得他的泼墨写意画简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苍劲书法。徐渭的书法造诣很高,其跌宕纵横的笔法有助于绘画艺术的巧妙变化,如画墨荷、葡萄,大刀阔斧,纵横驰骋,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力是难以做到的。徐渭的书法和画法都极为娴熟,功底深厚,他的题字,如他的泼墨写意画,纵横不羁,洋洋洒洒;他的泼墨写意画,融合了精熟的笔法,意趣横生,极富韵味。

❿ 陈淳属于哪个时期的画家,代表作有哪些

明代画家陈淳,1482-1544(一作1482-1539),明。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回,亦答号白阳山人,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天才秀发,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诗、画,咸臻其妙。少年作画,亦学元人为精工,中岁忽斟酌米、高间,写意而已。画山水淋漓疏爽,不落蹊径。尤妙写生,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而疏斜历乱,偏其反而,咄咄逼真。久之,并浅色浅墨之痕渐无矣。尝游文徵明之门,徵明尝微笑谓:“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正书初从文氏,欲取风韵,遂成媚侧;行书出杨凝式、林藻,老笔纵横可赏;小篆潇洒而劲。巡抚都御史陈公开馆礼聘,俾书五经、周礼镂板置学,名益大震。卒年六十二,一作五十八。现存作品《松菊图》、《葵石图》、《菊花图》、《折枝柿》、《瓶莲图》、《花卉》扇面等。陈淳写意,淡墨欹毫,独创面目,在写意花鸟方面显得更有贡献,成为明中叶的大家。

热点内容
天目松盆景 发布:2025-07-22 05:35:50 浏览:440
一朵云在蓝天漂 发布:2025-07-22 05:35:47 浏览:985
我家荷花美 发布:2025-07-22 05:22:22 浏览:901
南通爱尚花艺坊 发布:2025-07-22 05:22:17 浏览:56
七夕主持稿 发布:2025-07-22 05:20:15 浏览:406
玉兰花风水 发布:2025-07-22 05:15:29 浏览:413
水仙鲜插花 发布:2025-07-22 05:11:14 浏览:561
梅花集团公司 发布:2025-07-22 05:02:28 浏览:227
花卉汉字 发布:2025-07-22 05:02:28 浏览:867
前厅插花 发布:2025-07-22 05:01:48 浏览: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