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丁香雨
1. 戴望舒的《雨巷》为何要用丁香而不用其它的花
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又开在暮春,开花时间特别的短,因此也容内易成为诗人伤春的对象容,所以在我国的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象中就把丁香定格为愁品,丁香是幽怨的化身。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他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用迷离的细雨衬托丁香的愁;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无意争先,梅蕊休想妒”,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丁香和诗歌的情境是最契合的。
2. 戴望舒的雨巷中为什么要用丁香花而不用其它花
丁香花作为《雨巷》中最主要的意向之一,背后自然而然隐藏着深刻的内涵意义。
第一, 在古典诗歌中,丁香作为传统意象出现,就多代表着忧愁哀怨。著名的诗作包括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李璟的《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一个以春风作比,另一以细雨浓化情绪,但二者简单直接的点明了“愁”。
第二, 就如上一小节提到过的两个意象,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丁香出现时多跟随者一“结”字,丁香花的外形就是如此,团成一团,簇成一簇,开成一个大大的花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心有千千结”的愁绪。
第三, 丁香花开放的季节,暮春——可以说它的开放本就是一场美丽的错误,短暂的花期,悠然一现的倩影,匆匆而过的时光留不住它的美好。令人不禁感伤韶华易逝,落红无情。
第四, 丁香花的颜色,浅浅淡淡的紫色。没有那么的耀眼夺目,只在万花丛中孤独的渲染着一点点清新,不争不夺,不浮夸不喧闹。且紫色本身也带忧郁清冷之感。
第五, 丁香花的香气,清浅,单薄,芬芳怡人却极易随风四散,是一种难以捕捉难以抓住的美好。更是一种朦胧似幻,飘忽不定的温柔嗅感。
综上,丁香花的意向是最符合诗人所描绘的清幽景象,最切合诗人想象之中渴望遇到的那个姑娘的身影的。这首诗本就表达了诗人在忧郁之中徘徊不定,优柔寡断,在黑暗压抑中痛苦前行的一种状态,丁香花作为意向表明这种心境也恰当的很。
3. 徐志摩雨巷完整版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而不是徐志摩。全诗原文如下: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雨巷丁香雨扩展阅读
戴望舒是一个现代派诗人,《雨巷》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该诗写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发表于1928年。戴望舒出身很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同时也追求进步的理想。
大革命失败后,他四顾茫然。戴望舒这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的青年,在面临社会的重大转折时,往往会产生一种迷惘的情绪。单从艺术创作角度讲,他将自己的艺术修养以及当时迷惘困惑的心情,都诉诸诗歌,用非常优美的抒情的方式,来表达当时痛苦无助的心情。
从这首诗我们能强烈感受到诗人内心那种寂寥、彷徨又迷惘的心境。
他通过构建意象把这种情绪生动地表达出来:(他)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悠长又迷惘的雨巷,途中碰到一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两人)默默地走近又擦肩而过,他看着姑娘走到雨巷的尽头,消失在视野中。
雨巷的寂寥和悠长,就是他内心愁绪的形象写照。倘若他是欢天喜地的,也许碰见姑娘时就会欢快地招呼。但是他设想中碰到这个姑娘的情景,就是彼此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这样一种寂寞迷惘的心境,反映出戴望舒作为一个进步青年在经历大革命失败后的心境:看不到明确的前途,而生发了复杂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于是他就用这样抒情的、意象化的方式抒写出来,给我们以强烈触动,仿佛走进了诗人迷惘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复杂的情绪。
4. 《雨巷》中的丁香花这一意和南唐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是一致的
《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怀着一种缥缈的希望
5. 《雨巷》中纸伞、雨巷、丁香三个意象
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油纸伞”不仅仅是江南地区的文化符号,还突破了往常象征爱情、浪漫的传统文化内涵,构建了诗人独立而封闭的自我内心世界,承载了诗人多重复杂的情感体验。
(5)雨巷丁香雨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二、赏析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6. 戴望舒《雨巷》的意境取自浣溪沙李璟中的“丁香空中结雨中愁”但又有发展。请作简要分析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丁香的意蕴更加情绪化,专使丁香有了更属深的忧郁。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
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我们在朦胧地巷陌里感受,诗人在雨巷里用心述诗语,描摹其情感流动。人与物天然相和,物我合一,将细腻的心境与自然的灵动谐和。
7. 《雨巷》这首诗歌为什么用丁香写这个姑娘,而不用其它花为什么
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又开在暮春,开花时间特别的短,因此也容易成为诗人版伤春权的对象,所以在我国的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象中就把丁香定格为愁品,丁香是幽怨的化身。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他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用迷离的细雨衬托丁香的愁;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无意争先,梅蕊休想妒”,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丁香和诗歌的情境是最契合的。
8. 《雨巷》中丁香花的意象是什么
丁香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版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权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丁香花的意向是最符合诗人所描绘的清幽景象,最切合诗人想象之中渴望遇到的那个姑娘的身影的。这首诗本就表达了诗人在忧郁之中徘徊不定,优柔寡断,在黑暗压抑中痛苦前行的一种状态,丁香花作为意向表明这种心境也恰当的很。
(8)雨巷丁香雨扩展阅读:
一、《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怀着一种缥缈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与芬芳,而她的内心却结着忧愁、哀怨。
二、丁香: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雨巷
9. 《雨巷》中雨巷和丁香的意想和象征意义是什么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 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10. 戴望舒《雨巷》中丁香,姑娘和雨巷的意义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