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百合奖
❶ 急求中央4台播放抗战歌曲《红纱巾》的故事是什么
1945年8月日,就是抗战胜利前夕了,17岁的嘎丽娅为解救天长山日军要塞中的一百多名中国百姓,与苏联红军军官菲多尔琴科来到要塞前,嘎丽娅孤身进入劝降了,从此一直未回。战争结束后,人们在山岗上只找到了一条红纱巾,这是嘎丽娅上山前,她母亲为她亲手围上的。
【详细介绍】
嘎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1928年2月18日,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绥芬河市。父亲张焕新是中国人,朴实的山东农民,早年的“跑崴子”。母亲菲涅,乌克兰人,按俄习惯婚后从夫姓,叫张·菲约格拉则是白俄后裔。所以,嘎丽娅是一位中俄混血少女。
嘎丽娅幼年和少年是在温暖的家庭关爱中无忧无虑度过的,1941年6月,和同学丽达共同获得俄罗斯侨民音乐会金百合歌手奖,所唱歌曲{白色的刺梅花}获一等奖。1942年12月,她14岁那年,在绥芬河露西亚俄乔学校毕业,1943年1月10日,留校代理音乐课、日语课,两个星期后回家帮助父亲打理生意。她受过正规的教育,又生活在多民族中,与日本邻居相处,所以她轻松地学会了三国语言。
嘎丽娅1.70米左右的身材,眉清目秀、端庄、秀丽,时值17岁豆冠年华,但命运却让她走上战火纷飞的战场,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150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绥芬河市城区被苏军攻克,但天山要塞内的日军还在负偶顽抗。这个要塞内有以石岛长吉为首的450名日军,也有佳浸磨街长带领的150名日本百姓,苏军几次攻击未果,伤亡不少。
要塞里的日本妇女和儿童面临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命运,苏军不忍平民在战争中伤亡,在对天山要塞发起进攻前,决定找个懂日语的人前去劝说日军保全要塞里妇女儿童的生命,缴械投降。当时在苏联红军登记处,一位负责人向在场的人们询问:“谁会说日俄两种语言?不知是谁用俄语回答了一句:“嘎丽娅·杜别耶娃会说日语。”绥芬河几千人口,是个小镇,嘎丽娅人很出众,很多人都认识她,大家把目光投在她身上。嘎丽娅和苏联人谈过后走到母亲跟前平静地说:“妈妈,红军军官让我当翻译,跟他们上山去劝日军投降。”嘎丽娅的母亲不同意,嘎丽娅很镇静地说:“不要紧的,要塞里面还有我的日本同学呢。”据后来的证据表明,要塞里有些日本小孩确实是嘎丽娅的朋友。
嘎丽娅的母亲把自己头上的花头巾摘下来,戴在心爱的女儿头上,望着女儿向天长山走去。而这一走,善良勇敢的嘎丽娅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嘎丽娅走进了绥芬河人的心中,走进了传说,走进了永恒,走进了历史。
她随同4名苏联士兵走上了炮火纷飞的天长山要塞战场,深入虎穴,去完成劝降的使命。
据传说,嘎丽娅曾经到天长山去了三次,第二次去时,日本军官说再给一些时间准备,答应下午3时放下武器投降。第三次上去的时候,日军突然开枪,将同去的苏军打死,嘎丽娅被拖进山洞。现场的情形没人看到,只能成了一个留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迷。
山下的苏军等了一个晚上不见人下来,知道坏事了,于是下令炮轰。1945年8月15日,天长山要塞的日军投降,仅余26名士兵。战斗结束后,嘎丽娅仍不见回来,也没有消息。人们在山上只找到了嘎丽娅的红头巾,却一直没找到人。当时炮火讲很多尸体炸飞,走得如此安静,有走得如此轰轰烈烈。
战后,天长山要塞投降的26名日军被遣送回国。苏军也很快撤离。没有人为嘎丽娅的事作证。在那个年代,怎么会有人关心一个死在炮火中的平民百姓啊,嘎丽娅的死就成了一个悬疑,更没有人追认她为烈士。在绥芬河当地概括和简史稿中只有"张焕新的混血姑娘三次上天长山劝降"的一句,没有任何具体记述,所有历史档案都没有。
如今,嘎丽娅在人间留下的只有一张她15岁时与其长兄张国列摄于1943年的合影,照片中的嘎丽娅美丽、恬静、从容、含蓄,谁见了都会赞叹,张国列先把这张照片赠给朋友米苏林,嘎丽娅牺牲后,米苏林找平又送回到了嘎丽娅母亲手里,并由她一直带在身边。
一位叫菲多尔琴科的苏联军官,因这次劝降行动而获得一枚红星勋章。在缄口三十多年后,他曾两次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嘎丽娅的事迹,并认为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时隔60年,嘎丽娅才回到绥芬河,绥芬河市人民纪念着“和平使者”嘎丽娅,筹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园,在嘎丽娅公园,33位苏联红军战士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白桦树,中国抗日老战士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云杉,有心人把白桦树和云杉组合成了汉字“唇”-------蕴含着中俄两国人民一衣带水,唇齿相依。
1945年10月8日,这个为了绥芬河的解放而献出自己17岁生命的中俄混血姑娘,如今化身成为“友谊和平天使”的雕塑矗立在绥芬河和平广场上。中俄两国人民一起在新成的嘎丽娅的塑像面前献花,苏联老红军说:“她永远昭示着人民对友谊与和平的祈盼和期待”
在刚刚落成的嘎丽娅塑像前,来自俄罗斯远东铁路退休老职工们组成小合唱团献上了写给战争的两首歌曲{仙鹤}和{喀秋莎}。“我们把这两首歌曲献给永远17岁的嘎丽娅”
嘎丽娅的青铜塑像设计初样,已由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设计完成。从雕塑图样中看,嘎丽娅步履坚定,手中挥舞着妈妈留给她的花头巾,回头望着家乡——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美丽勇敢的嘎丽娅将永远伫立在她所热爱的家乡。
正值中俄国家友好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亲笔致信说:“对绥芬河这个良好的倡议表示感谢”,并建议在纪念碑刻上这样一段话:“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❷ 雨果小时候
雨果生于军官家庭。早期所写的《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波旁王朝复辟。后来,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保皇党观点。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成为积极浪漫主义的宣言。接着写出《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了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他认为可以用爱情、善良和仁慈改造社会。路易·波拿巴政变以后,雨果被迫离开法国。先后发表反对路易·波拿巴的作品《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1861年至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了海岛人民在同大自然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智慧;《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0年回到法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中的动人场景。其他重要作品有诗作《历代传说集》,歌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罪恶统治者的斗争。还写有许多政论和演说稿。
1817年的一天,在巴黎法兰西学院会议室里,本年度诗歌比赛文艺奖金的评比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几十位老院士围绕着一篇题为《学习之益》的来稿争论不休。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不肯相信这首诗的作者的年龄,尽管评选委员会一致认为,这篇作品完全可以得奖,但又怕受蒙骗,只给予表扬勉励。在当时,能够得到法兰西学院表扬,也是极大的荣誉。于是,这位作者的名字就在巴黎传开了。
他,就是法兰西大诗人维克多·雨果。那年他只有15岁。
此刻,当雨果被褒奖和嘉许的气氛所簇拥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却是自己的母亲。因为当他信心百倍地踏上人生旅途时,他认为对于他的才华和将来的光荣,世上至少有一个人不抱怀疑,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
雨果出生于一个职业军官家中,祖辈几代人没有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他是在母亲的引导和培育下,依靠自己的聪慧和勤奋叩开文学大门的。
母亲性格坚定,不受羁束,精神饱满的脸上略带点儿骄傲。如雨果在一首回忆童年的诗中所说:在我金色的童年——唉!它转瞬即逝,花园、老教士、母亲是我的老师。
她既不愿自己的儿子们当讼师,也不愿让儿子们成为官吏,她只愿他们成为大作家。日复一日,她让两个儿子自由自在地在小房间里工作。晚饭后,他们随她一道去散步。
母亲对他在思想品德上管教是很严格的。有一次,雨果看到别的同学穿着时髦的服装,不禁动了心。但是,一向在精神需要方面对孩子有求必应的母亲,很不以为然地提醒雨果:“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学,而不在他的衣饰。”
在雨果小时候,母亲每天只给他两个苏(法国货币,一法郎的二十分之一)。雨果从不乱花钱,渐渐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他用的笔记本子,都是自己买纸用线订成的,他就在这样的本子上练习写诗。只是从第十一个本子起,他才开始保存自己童年时代的作品。他们两个兄弟都是以诗歌来表达对母亲的敬意。母亲因为不能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便常去学校看望他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其他方面取得成绩后,兄弟两个都只想到:“这可以引起母亲的高兴。”
14岁时,雨果就献给她一部诗体悲剧《伊尔塔麦娜》。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啊,妈妈!请屈尊和悦地看一眼,这微不足道的习作。
这些花朴素、自然,一如我心。
妈妈,谨将其中一束献给您。
当时,雨果创作诗的题材不外乎是一个正统国王战胜了篡位者。从写作技巧上看,连雨果自己也认为“写得糟糕”。但他的母亲却不这么看,她从一个能如此罕见的努力、坚持不懈的年轻人身上,看到儿子的未来,她热切地期待儿子的杰作问世。
雨果的母亲要求儿子们顺从、有礼貌和守时守信。他们都照着母亲的要求做了。雨果曾经回忆道:“严厉的、有保留的温情,正常的严格的纪律,既不让孩子们放任自流,也不使孩子们事事不知。经常进行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严肃的谈话,这便是那种如此深沉、专注、细心的母亲爱的主要特征……”
母亲决定不让他们去寄宿学校,让一位老教师教他们拉丁文,并且还在一个阅览室里注了册,以后便经常打发孩子们去那里为她挑选书籍。他们趴在地板上,发现了卢梭、伏尔泰、狄德罗等人的著作,以及航海见闻一类的读物。雨果正是从小时候产生了涉猎奇特和对稀少读物的爱好,他小时候读过的许多书,都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小说和戏剧的题材。
雨果爱写诗,但学校老师不允许,硬用习题压他。母亲觉得孩子写诗没有错,正当的兴趣父母应当支持。她鼓励儿子抛开那些无价值的习题,去从事心爱的诗歌创作。
17岁那年,他参加诗歌创作奖比赛。母亲觉得这是让孩子锻炼的好机会,就鼓励他积极参加。可是,母亲突然生病,雨果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耽误了写作。母亲从昏迷中醒来,第一句话就关切地问:“诗集寄出没有?”雨果说:“因为照顾母亲,我没有写。”母亲因为自己影响了儿子的事业而感到非常不安和痛心。雨果知道母亲难过,等她睡着以后,便在床边做起诗来。清晨,母亲睁开眼,看见床头上的诗稿,心满意足地笑了。她对雨果说:“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毅力才行!”
雨果在一夜之间写出的诗,名为《亨利四世铜像修复颂》。在那次比赛中,这首诗竟然夺得首奖——金百合奖。
雨果在母亲的教育下,诗才发展很快。朋友们知道内情的,都说他母亲是位“文艺女神”。的确,正是她,培养、造就了这个天才的儿子。
1821年夏天,母亲因肺炎不愈而去世了。夜晚,刚满19岁的雨果,独自一人站在公墓旁,悲哀得抬不起头来,母亲的声音仿佛又出现在他的耳边:“勤奋耐劳,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❸ 电视剧《铁血将军杨靖宇》里演鸿珊子的演员叫什么求她的资料档案
刘丹
1994年毕业于复北京电影制学院表演系
主要舞台剧作品:
《三毛钱歌剧》
《水之站》(中日韩)
《屋外有花园》
《怀疑》
《红字》
《北京蓝》(中德)
《面对面》
《琥珀》
《萨勒姆的女巫》
《冰糖葫芦》
主要电影作品:
《特殊分队》
《情归天尽头》第一届电视电影金百合奖
《夜车》 入围2007 嘎纳电影节关注单元
《宠物医院》
《百万横财》
主要电视剧作品:
《棉花盛开》
《刑警本色》
《小井胡同》
《说出你的爱》
《情错》
《林海雪原》
《末代王妃》
《悠悠寸草心》
《都市丽人行》
《真爱人生》
《杨靖宇》
《瑞雪飘飘》
《泽国晨钟》
《小镇上的女人》
《雪城》
《大冬天》
《女子监狱》
《最高利益》
❹ 高宇的演绎经历
《一曲柔情》(饰:关键)(此片于2001年4月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影节,同年获美国金海马奖)(合作演员:罗海琼)《起舞》饰:林越 男一号(合作演员:翁虹)
《水面葫芦》饰:小野 反一号(合作演员:苗苗 孙桂田)
《极度危险》(饰:国强)(获得2002年金百合奖) 《绥远之光》(饰:董呈祥)
《追凶五十年》(饰:小山)
《咱得有辆车》(饰:吕斌)(合作演员:吕小品)
《咱老张是谁》(饰:永刚)(合作演员:范明)
《不敢说爱你》饰:赵玉胜(合作演员:童瑶 林申)
《土婆婆PK洋媳妇》执行导演
《绿野情话》饰:王简(合作演员:林申)
《有车好好开》友情出演
《刀锋青春》饰:纪廷榭(合作演员:臧金生 田华 佟凡) 《手机》(反一号:蔡导)(合作演员:王志文,陈道明)
《可叹天下父母心》(饰:梁子)(合作演员:艾丽娅)
《公安厅长》(饰:冷平)(合作演员:尤勇)
《商秧传奇》(饰:乌获)(合作演员:周里京)
《重案六组》(饰:冯敬武)(合作演员:丁志诚)
《原则》 (饰:刘中)(刑警队中队长)(合作演员:陈宝国 高曙光 江珊)
《亲情树》(获得2004年飞天奖最佳影片奖)
《天下第一楼》(饰:王副官)(合作演员:濮存昕 巍子 王姬 修宗迪 韩善旭 马精武 张嘉译)
《夫妻时差》(饰:高宇)(合作演员:张庭 丁志诚)
《运动肥侠》(反一号:宫裘)(合作演员:吴孟达杜海涛 隋俊波 吴欣) 《关爱老人用心开始》
《莲花味精》
《哈尔滨远大购物中心宣传片》 《雷雨》
《原野》 1999年出演的小品《大海上的红T恤》获得全国戏剧小品大赛曹禺杯表演三等奖。(专业组)
❺ 二战中牺牲的中俄混血姑娘嘎丽娅的记叙顺序
嘎丽娅
嘎丽娅----友谊和平的天使 和平公园嘎丽娅雕像简单生平1928年2月18日,中国龙年,出生于绥芬河市。取俄姓名嘎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爱称嘎丽娅。1941年6月,和同学丽达共同获得俄罗斯侨民音乐会金百合歌手奖,所唱歌曲《白色的刺梅花》获一等奖。12月俄侨学校毕业。1942年1月10日,留校代理音乐课、日语课,两个学期后回家帮助父亲打理生意。7月创作歌曲《丁香雨》。1944年5月,替父“勤劳奉士”三个月,被派往红河市日本陆军病院服务。1945年8月,作为军使劝降天长山要塞的日军,被日军杀害。---------------------------她没有烈士的名份,却永远活在中俄两国人民的心中。她没有坟墓和传记,但俄罗斯总统普京为其即将落成的纪念碑亲笔题词 普京提词嘎丽娅,一位中俄的混血儿,出生在边境城市绥芬河。父亲张焕新,朴实的山东农民,早年的“跑崴子”。母亲菲涅,乌克兰人,按俄习惯婚后从夫姓,叫张·菲约格拉。嘎丽娅年轻貌美,时值17岁豆蔻年华,命运却让她走向炮火纷飞的战场。 嘎丽娅简介1945年8月9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打击日本残寇。当天,日军、警察、宪兵、特务、电报局人员等三千余人退守绥芬河天长山要塞。苏军几次攻击未果,伤亡不少。据“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的策划者孙伯言介绍,当时在苏联红军登记处,一位负责人向在场的人们询问:“谁会说日俄两种语言?”嘎丽娅站出来,接受了一个特殊任务:她要帮苏军向踞守在天长山要塞里的日本人劝降。嘎丽娅的妈妈菲涅流泪了,嘎丽娅却勇敢地说:“妈妈放心吧,我会完成任务的!”菲涅默默地把自己头上的花头巾摘下来,戴在心爱的女儿头上,望着女儿向天长山走去。而这一走,善良勇敢的嘎丽娅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有人说,嘎丽娅曾经到天长山去了3次,最终被丧心病狂的日军杀害了。花朵一样的嘎丽娅在战火中走了,走得如此安静,又走得如此轰轰烈烈。战后,天长山要塞投降的26名日军被遣送回国。苏军也很快撤离。没有人为嘎丽娅的事作证。嘎丽娅的死就成了一个悬疑,更没有人追认她为烈士。虽然张家曾多次致信苏联外交部,但一直杳无音信。而一位叫菲多尔琴科的苏联军官,因这次劝降行动而获得一枚红星勋章。在缄口三十多年后,他曾两次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嘎丽娅的事迹,并认为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历史翻过了60年,绥芬河人民没有忘记嘎丽娅这位友好和平使者。在嘎丽娅公园,33位前苏联红军战士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白桦树;中国抗日老战士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云杉。有心人把白桦树和云杉组合成了汉字“唇”——蕴含着中俄两国人民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嘎丽娅的青铜塑像设计初样,已由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设计完成。从雕塑图样中看,嘎丽娅步履坚定,手中挥舞着妈妈留给她的花头巾,回头望着家乡——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美丽勇敢的嘎丽娅将永远伫立在她所热爱的家乡。正值中俄国家友好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亲笔致信说:“对绥芬河这个良好的倡议表示感谢”,并建议在纪念碑刻上这样一段话:“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工人在安装嘎丽娅雕像
❻ 嘎丽娅是怎么死的
走上战火纷飞的战场劝降日军而牺牲。
❼ 电视剧《铁血将军杨靖宇》里演鸿珊子的演员叫什么求她的资料档案
刘丹
1994年毕业于抄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主要舞台剧作品:
《三毛钱歌剧》
《水之站》(中日韩)
《屋外有花园》
《怀疑》
《红字》
《北京蓝》(中德)
《面对面》
《琥珀》
《萨勒姆的女巫》
《冰糖葫芦》
主要电影作品:
《特殊分队》
《情归天尽头》第一届电视电影金百合奖
《夜车》 入围2007 嘎纳电影节关注单元
《宠物医院》
《百万横财》
主要电视剧作品:
《棉花盛开》
《刑警本色》
《小井胡同》
《说出你的爱》
《情错》
《林海雪原》
《末代王妃》
《悠悠寸草心》
《都市丽人行》
《真爱人生》
《杨靖宇》
《瑞雪飘飘》
《泽国晨钟》
《小镇上的女人》
《雪城》
《大冬天》
《女子监狱》
《最高利益》
❽ 嘎丽娅的介绍
嘎丽娅,这是一来个被源尘封了60年的名字------她没有烈士的名份,却永远活在中俄两国人民的心中。她没有坟墓和传记,但俄罗斯总统普京为其即将落成的纪念碑亲笔题词这是绥芬河历史上悲壮苍凉的一幕,一个生在绥芬河、长在绥芬河的17岁中俄混血少女,为了绥芬河的解放,走上战火纷飞的战场劝降日军而牺牲的故事嘎丽娅1928年2月18日,中国龙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绥芬河市。父亲张焕新是中国人,朴实的山东农民,早年的“跑崴子”。母亲菲涅,乌克兰人,按俄习惯婚后从夫姓,叫张·菲约格拉则是白俄后裔。嘎丽娅取俄名嘎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实际上,家人叫她嘎拉。嘎丽娅幼年和少年是在温暖的家庭关爱中无忧无虑度过的,1941年6月,和同学丽达共同获得俄罗斯侨民音乐会金百合歌手奖,所唱歌曲{白色的刺梅花}获一等奖。1942年12月,她14岁那年,在绥芬河露西亚俄乔学校毕业,1943年1月10日,留校代理音乐课、日语课,两个星期后回家帮助父亲打理生意。
❾ 导演黄锦明简历有知道的嘛
黄锦明(1976年2月27日~)男、陕西西安人,祖籍湖北武汉市。独立制片人、导演、录音、演员。1998年加入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红妆风情》剧组组任录音助理,在剧组期间系统的接受了表演、录音、摄影、灯光、导演、及后期制作等的实际培训。2010年转至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得到当时系主任田壮壮老师和徐敏华书记肯定晋升为导演。曾先后跟随过尹力、侯咏、康洪雷、杨亚洲、叶大鹰 和史晨风等数位知名导演学习现场拍摄经验,参于制作大型电视剧集数十部,广受表扬和肯定。
❿ 抗日红纱巾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1945年8月12日,就是抗战胜利前夕了,17岁的嘎丽娅为解救天长山日军要塞中的一百多名中国百姓,与苏联红军军官菲多尔琴科来到要塞前,嘎丽娅孤身进入劝降了,从此一直未回。战争结束后,人们在山岗上只找到了一条红纱巾,这是嘎丽娅上山前,她母亲为她亲手围上的。
【详细介绍】
嘎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1928年2月18日,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绥芬河市。父亲张焕新是中国人,朴实的山东农民,早年的“跑崴子”。母亲菲涅,乌克兰人,按俄习惯婚后从夫姓,叫张·菲约格拉则是白俄后裔。所以,嘎丽娅是一位中俄混血少女。
嘎丽娅幼年和少年是在温暖的家庭关爱中无忧无虑度过的,1941年6月,和同学丽达共同获得俄罗斯侨民音乐会金百合歌手奖,所唱歌曲{白色的刺梅花}获一等奖。1942年12月,她14岁那年,在绥芬河露西亚俄乔学校毕业,1943年1月10日,留校代理音乐课、日语课,两个星期后回家帮助父亲打理生意。她受过正规的教育,又生活在多民族中,与日本邻居相处,所以她轻松地学会了三国语言。
嘎丽娅1.70米左右的身材,眉清目秀、端庄、秀丽,时值17岁豆冠年华,但命运却让她走上战火纷飞的战场,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150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绥芬河市城区被苏军攻克,但天山要塞内的日军还在负偶顽抗。这个要塞内有以石岛长吉为首的450名日军,也有佳浸磨街长带领的150名日本百姓,苏军几次攻击未果,伤亡不少。
要塞里的日本妇女和儿童面临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命运,苏军不忍平民在战争中伤亡,在对天山要塞发起进攻前,决定找个懂日语的人前去劝说日军保全要塞里妇女儿童的生命,缴械投降。当时在苏联红军登记处,一位负责人向在场的人们询问:“谁会说日俄两种语言?不知是谁用俄语回答了一句:“嘎丽娅·杜别耶娃会说日语。”绥芬河几千人口,是个小镇,嘎丽娅人很出众,很多人都认识她,大家把目光投在她身上。嘎丽娅和苏联人谈过后走到母亲跟前平静地说:“妈妈,红军军官让我当翻译,跟他们上山去劝日军投降。”嘎丽娅的母亲不同意,嘎丽娅很镇静地说:“不要紧的,要塞里面还有我的日本同学呢。”据后来的证据表明,要塞里有些日本小孩确实是嘎丽娅的朋友。
嘎丽娅的母亲把自己头上的花头巾摘下来,戴在心爱的女儿头上,望着女儿向天长山走去。而这一走,善良勇敢的嘎丽娅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嘎丽娅走进了绥芬河人的心中,走进了传说,走进了永恒,走进了历史。
她随同4名苏联士兵走上了炮火纷飞的天长山要塞战场,深入虎穴,去完成劝降的使命。
据传说,嘎丽娅曾经到天长山去了三次,第二次去时,日本军官说再给一些时间准备,答应下午3时放下武器投降。第三次上去的时候,日军突然开枪,将同去的苏军打死,嘎丽娅被拖进山洞。现场的情形没人看到,只能成了一个留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迷。
山下的苏军等了一个晚上不见人下来,知道坏事了,于是下令炮轰。1945年8月15日,天长山要塞的日军投降,仅余26名士兵。战斗结束后,嘎丽娅仍不见回来,也没有消息。人们在山上只找到了嘎丽娅的红头巾,却一直没找到人。当时炮火讲很多尸体炸飞,走得如此安静,有走得如此轰轰烈烈。
战后,天长山要塞投降的26名日军被遣送回国。苏军也很快撤离。没有人为嘎丽娅的事作证。在那个年代,怎么会有人关心一个死在炮火中的平民百姓啊,嘎丽娅的死就成了一个悬疑,更没有人追认她为烈士。在绥芬河当地概括和简史稿中只有"张焕新的混血姑娘三次上天长山劝降"的一句,没有任何具体记述,所有历史档案都没有。
如今,嘎丽娅在人间留下的只有一张她15岁时与其长兄张国列摄于1943年的合影,照片中的嘎丽娅美丽、恬静、从容、含蓄,谁见了都会赞叹,张国列先把这张照片赠给朋友米苏林,嘎丽娅牺牲后,米苏林找平又送回到了嘎丽娅母亲手里,并由她一直带在身边。
一位叫菲多尔琴科的苏联军官,因这次劝降行动而获得一枚红星勋章。在缄口三十多年后,他曾两次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嘎丽娅的事迹,并认为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时隔60年,嘎丽娅才回到绥芬河,绥芬河市人民纪念着“和平使者”嘎丽娅,筹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园,在嘎丽娅公园,33位苏联红军战士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白桦树,中国抗日老战士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云杉,有心人把白桦树和云杉组合成了汉字“唇”-------蕴含着中俄两国人民一衣带水,唇齿相依。
1945年10月8日,这个为了绥芬河的解放而献出自己17岁生命的中俄混血姑娘,如今化身成为“友谊和平天使”的雕塑矗立在绥芬河和平广场上。中俄两国人民一起在新成的嘎丽娅的塑像面前献花,苏联老红军说:“她永远昭示着人民对友谊与和平的祈盼和期待”
在刚刚落成的嘎丽娅塑像前,来自俄罗斯远东铁路退休老职工们组成小合唱团献上了写给战争的两首歌曲{仙鹤}和{喀秋莎}。“我们把这两首歌曲献给永远17岁的嘎丽娅”
嘎丽娅的青铜塑像设计初样,已由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设计完成。从雕塑图样中看,嘎丽娅步履坚定,手中挥舞着妈妈留给她的花头巾,回头望着家乡——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美丽勇敢的嘎丽娅将永远伫立在她所热爱的家乡。
正值中俄国家友好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亲笔致信说:“对绥芬河这个良好的倡议表示感谢”,并建议在纪念碑刻上这样一段话:“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