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柯玫瑰

柯玫瑰

发布时间: 2021-02-17 12:38:35

❶ 学陶瓷应买什么书籍

中国陶瓷史稍显过时了,有些理论跟不上了.

1.<<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投资与鉴藏>> 画册刊录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镇陶瓷艺术众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规模作品。集中展示画册刊录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画册刊录作品百余件,部分陶瓷大师的作品被海内外收藏界誉为惊世之作。

2.日用陶瓷鉴别——现代陶瓷教科丛书
本书作者:李雨苍 编著
作 者: 李雨苍 编著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陶瓷书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注注书友的藏书目录。

含雪堂陶瓷书目

以下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类书籍,凡在其他书籍、图集中包含陶瓷内容者,均不列入本书目。

1.饮流斋说瓷,广州许之衡守白著,线装排印本,(民国)上海朝记书社印行,中华书局代印

2.竹园陶说,刘子芬著,民国十四年线装自印本

3.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陶瓷(上)

4.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2.陶瓷(中)

5.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国陶瓷大系之一汉唐陶瓷大全

7.中国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国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国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国的瓷器(修订版),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研究所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7月修订一版

12.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鉴赏与收藏,张海国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赵丛苍主编、小鹿编著,中国书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国古代仿古瓷,赵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周仁等著,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论文集,叶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内部资料,1983年6月厦门
大学印

24.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刘兰华、张柏著,北方文物杂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国青瓷史略,陈万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书业说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国古陶瓷论丛,傅振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马说陶瓷,马未都、王春元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东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纳著,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隐,蔡和璧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长沙窑,长沙窑课题组编,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长沙窑瓷绘艺术,周世荣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湾陶瓷发展史,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镇陶录》详注,傅振伦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全开图壹张),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承名世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镇陶瓷艺术(古代部分),熊寥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镇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镇瓷俗,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国青花瓷,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马希桂主编,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胡雁溪编著,团结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窑青花瓷,胡雁溪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陶瓷,左汉中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国民窑瓷绘艺术,毕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窑彩瓷500图,胡雁溪、杨小涟编著,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馆藏中国历代陶瓷特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7月初版

53.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中国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毕克官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国古代瓷塑玩具大观,白建国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砚赏析,谢志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刘以鬯著,香港文学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濑户乃海的中国陶瓷,广岛县立历史博物馆,平成三年非卖品

59.宋瓷.天目欣赏、原太乐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会社1984年4月14日发行

60.古陶瓷修复,毛晓沪编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61,陶说,(清)朱琰著,分说今、说古、说明(代)、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缕述景德镇瓷器源流。
(木兆轩主人赠)

62,陶瓷,10开精装本图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10月一版一次,印数1500,50元。就我有限的视野所
及,有关陶瓷的全彩色大型图集,在60年代可能仅出过此一种。

63,景德镇《瓷器》季刊10册:1963年1、2、3、4,1964年1、2、3、4和1965年1、2期。

64,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东京国立博物馆1978年3月印制,8开画册,日文及英文,207页。钤印:李知宴藏书。

65,中国陶瓷文献指南,徐荣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精装872页,1-3500册。

66,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明初官窑考),A.D.BRANK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4P。

67,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潮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1954年11月修订重版,128页,1501-4000册。

68,《中国历代陶瓷题记》,孙彦等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90页,1-3000册。

69,《古瓷辨赏》,王健华、李国强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6开彩色铜版纸印,168页。

70,《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广东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16开64页,图版41幅。

71,《中国历代陶瓷款识汇集》,童依华著,台湾大业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印行,16开200页。

72,《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杨寅宗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4月四次印刷,精装340页,9001-14000册。

73,《中国古代陶瓷造型与装饰》,关玉琮著,辽宁省硅酸言研究所1979年内部印刷,16开油印本,248页。

74,《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中文版,土耳其共和国外交部2001年编印,8开156页。长乐老寄赠。

75,《中国陶瓷史纲要》,叶喆民著,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精装329页,3000册。小黄黄托人从香港购得。

76,《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6月初版,精装315页,1500册。

77,《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二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10月初版,精装231页,1000册。

也许地处盆地的缘故吧,四川的考古研究非常封闭,许多新发现外界不能及时得知,刚出土的器物连考古所和北大考古系也无法看到。这两册书要不是在旧书店偶然发现,我也不知道四川曾在80年代出过这样一套书。其中关於四川境内一些古窑址的文章十分有意义。

78,《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马文宽、孟凡人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135页。

79,《海底瓷都与海外珍瓷》,周世荣、魏止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20页,3000册。

80,《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237页,5200册。

81,《瓷国游历记》,[纽西兰]路易.艾黎著,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16开铜版纸精装134页,3500册。木兆轩主人赠。

82,《学瓷琐记》,王志敏著,文汇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6开243页,2000册。

83,《黄冶唐三彩窑》,河南省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16开精装81页,2500册,彩版74页+图版34页。

84,《人间瓷话》,钱汉东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精装226页,5000册。

85,《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汪庆正顾问、程庸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119页。

参考资料:资料来源 :中国网2002年9月20日
3回答者: j

❷ 西方如何看待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

腾讯文化原文
2015年9月11日,“中国的记忆、性别与变化”国际研讨会在英国爱丁堡召开,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白馥兰(Francesca Bray)教授做了有关“女性技术”的讲座。她目前的研究领域,与三十多年前她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业册渊源颇深。
“我是女性主义者。”白馥兰告诉腾讯文化作者。从这句话你就可以理解,她在1984年写完《中国科学技术史》农业册后,为何坚持册子只署自己的名字,而非与主编李约瑟联合署名。
由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耗时近50年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次向全世界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光辉的科技成就,成为全世界中国科技史研究的里程碑。这套巨著的中心论题,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当时参与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年轻学者很多,如唐立、孟泽思、卜正民、柯玫瑰,不少人后来走上了汉学研究道路。白馥兰则选择了社会人类学,开始研究科技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不过,几乎在每本专著中,她都会提到李约瑟的名字。
但尽管视李约瑟如师如父,在学术问题上,白馥兰毫不妥协。在充分认可《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后,白馥兰指出,书中一些内容已过时,“李约瑟难题”是个伪问题。
白馥兰 拍摄:崔莹
围绕此一话题,腾讯文化作者对白馥兰进行了专访。以下为访谈内容:
受李约瑟邀请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史》写作
晚年的李约瑟
部分已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腾讯文化:你是怎么认识李约瑟的?
白馥兰: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伦敦英中了解协会(SACU)组织的活动中。那是1965年的一天,我去听他的讲座。去听的都是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李约瑟对年轻人特别友善,不仅喜欢和他们讲话,还会记住他们。后来我到剑桥读书,仍不断收到李约瑟组织的聚会的邀请函,这大概也和我学习中文有关。(注:白馥兰在剑桥学了一年理科,后转学中文。)
腾讯文化:李约瑟是怎样一个人?
白馥兰:他是很有魅力的男人。他一出现,就连树上的鸟儿也会被他吸引下来,围着他唱歌。他喜欢记笔记,会把笔记记在晚宴菜单、火车票或随便一张纸片上。在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有一个个装满了他笔记的盒子。
他是很好的交谈对象,会认真听对方讲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是很棒的导师和顾问,能给你启发。
腾讯文化:据你所知,李约瑟为什么想写《中国科学技术史》?
白馥兰:李约瑟是一位优秀的生物化学家。上世纪30年代,3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和李约瑟一起工作,李约瑟问:“中国有这么辉煌的历史,是否在科技上有很多成就?”中国学生回答:“当然。”李约瑟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而且上了瘾。
李约瑟本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群马克思主义史学者中的一员。除了他,生物学家荷尔登(J.B.S. Haldane)和贝尔纳(J.D.Bernal)也深受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影响,认为科学是社会的产物,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科学;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并非仅仅诞生于有优越感的西方学者头脑。
李约瑟决定为中国科技史“正名”。抗日战争期间,他来到中国的甘肃和重庆等地,支持战时中国的科学研究。在这一时期,李约瑟几乎向遇到的所有人谈论自己写书的想法,对方会推荐一些报刊和书籍,或告诉他哪里可以收集资料。他回英国后,就全身心地投入这个项目。他是凭着一腔热情开始的。
1943年5月,李约瑟在四川乐山。当时他是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和英国文化协会驻华代表
1943年,李约瑟(二排左二)访问迁到重庆北碚的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
腾讯文化:你是怎么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的?
白馥兰:本科毕业,妈妈说:“你学了理科,也学了中文,该去问问李约瑟未来你该做什么,他一定会给一些好建议。”我就去了。
他说:“正好,我们刚要组织人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还没有人写农业册,你愿意写吗?”我说我对农业一点不懂。他说:“你可以学啊!”一周后,我就坐在他的办公室,和他一起工作了。
力争单独署名权并首获成功
白馥兰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业册
腾讯文化:写农业册时,你是否按李约瑟要求的思路来?
白馥兰:写这本书时,我注意到一些由不同因素导致的变化,比如文化导致的景观变化。我通常会渐进式地思考。但李约瑟不这样——他把学识分门别类,归纳成不同的主题和次主题,然后据此写作。
写农业册之前,李约瑟给我一个清单,上面列着需要写的名目(当时他对农业不怎么感兴趣,对医药和炼丹术特别感兴趣)。当意识到我想写的和他的要求不一致时,我告诉他,我把单子上的名目改了,他说好。
我看过一些中国的农书,发现它们的结构很值得借鉴,就问李约瑟能否采用农书的结构。他回答:“可以啊,多么好的主意啊。”他根本不干预我的写作,会看我写的东西然后说:“写得很好!”
腾讯文化:当时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史》写作的还有很多年轻人。
白馥兰:李约瑟将一群充满热情和才华的年轻学者聚集到了一起,他们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撰写贡献了各自的力量,也受到这个项目的启发和鼓舞。这些人中,后来最出色的是加拿大学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他是研究明朝和耶稣会的专家。其余的汉学家包括唐立(Christian Daniels)、孟泽思(Nicholas K. Menzies)和柯玫瑰(Rose Kerr)等。
腾讯文化:《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很多人协助撰写,但有些人并没有署名。听说你也是通过力争才获得署名。
白馥兰:当时我的先生开玩笑说:“你可不能让李约瑟得逞!”可能李约瑟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他可能认为大家是一个团队,而他是一名科学家——在科研工作中,通常都由首席研究员署名,无论他是否参与具体工作。
但对人文学科而言,情况就不同了。事实是,这册书完全是我一个人写的,李约瑟没有写,不该是李约瑟单独署名,或李约瑟和我联合署名。应该只署我一个人的名字。我不得不去争取这个权利,而且我成功了——我是第一个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分册中只署我一个人名字的作者。在我“破例”后,后来的作者也这样署名。
腾讯文化:听起来是很棘手的一件事。
白馥兰:当然。当时有一种说法:“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想利用李约瑟的项目让自己出名!”
腾讯文化:之后你是否和李约瑟有更多的交流?
白馥兰:在完成那册农业书之后,我们反倒成为更好的朋友了,彼此再也没有什么不愉快。
我很爱李约瑟,他就像是我的父亲。每次去剑桥,我一定会去看他。1997年,我的书《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出版,在书的首页,我写了“将这本书献给李约瑟”。不幸的是,当时李约瑟已经去世。
“李约瑟难题”是个伪问题
腾讯文化:《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是1954年出版的,当时中国在国际社会被孤立。那时的东西方世界如何看待李约瑟和他的书?
白馥兰:李约瑟为中国的科技文明史“平反”,中国人都很高兴。他的研究也有了特殊的政治意义:他对中国科技史的认可,和中国希望本国的科技发展史被世界认知的愿望完美结合在一起。但严谨的中国学者对这套书抱着“一分为二”的态度,既有认可,也有质疑。
1964年9月30日,毛泽东会见了李约瑟夫妇。资料显示,1976年,毛泽东还要了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到三卷阅读
而在之后的很多年,美国都拒绝李约瑟踏上美国国土——他被视为“危险的共产主义煽动者”。
在欧洲呢?学者们常常带有批判精神,但普通大众都感到很开心,甚至惊喜。李约瑟是非常棒的作者,知道如何吸引读者对科技史产生兴趣。当时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书的书评里,这本书被认为是继弗兰西斯·培根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之后最杰出的读物。这让一些平时对科技史或中国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开始读这书。
腾讯文化:在让西方大众理解中国方面,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白馥兰:是的。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尤其是“四大发明”。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过这些发明,但他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
这样看来,李约瑟采用了一个“讨巧”的概念——他首次提出“四大发明”的说法,称这些改变世界的巨大发明都来自中国。他帮着推广了这“四大发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让李约瑟一举成名,他对自己的研究出发点和研究框架从未更改过。假如有人批评他的观点,他会毫不犹豫地和对方辩驳。
腾讯文化:在1950年代之后的大多数西方学者看来,《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介绍是客观的,还是过分拔高的?
白馥兰:这取决于哪个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有整整一代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学者对李约瑟的项目充满怀疑。他们认为,“科学技术”主要是西方人对科学、知识和价值等的观点,中国没有对应的词汇。很多人攻击“李约瑟难题”,也攻击李约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框架。
在今天,大多数严谨的学者会认为,书中的细节很重要,很令人兴奋,很有揭示力,但是有些内容已经过时,尤其是关于早期现代中国植物学和物理学的内容。
他们还认为,李约瑟所提出的“渐进式地迈向现代化”的观点是错误的。“渐进式地迈向现代化”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文明的演进最终将百川归海,所有社会都会逐渐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腾讯文化:也就是说,“李约瑟难题”是个伪问题?
白馥兰:是的。“李约瑟难题”问的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言外之意是,欧洲人认为自己是文明和先进的;非欧洲人是落后的,不具备足够的智慧和社会常识。这种观点将西方近代科学的成就作为潜在的参照标准。
这样思考会导致:一、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情况和西方近代科学的各学科做比较,却令双方都脱离了各自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二、把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作为人类进步的一种自然结果,以欧洲经验作为判断中国发展的依据,武断地认为任何偏离都是失败。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李约瑟的第一卷《中国科学技术史》出版后没多久,欧洲历史学家自己都开始质疑欧洲的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算不算革命。也就是说,“李约瑟难题”的参照物本身都可能有问题。
当然,通过设问“为何资本主义没有在早期现代中国发生”“为何中国没有发展西方模式的工业”,我们也能了解很多关于中国社会的情况。但就中国而言,这并非是有效的研究历史的方法。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在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什么知识被来自不同群体的中国人所需要。研究这个问题,不需要把中国的科技史和西方的现代化做比较。
从性别视角研究古代中国
腾讯文化:李约瑟去世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出版情况如何?
白馥兰: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史》共出版了7卷,每卷包括数个分册(3册或6册),有些卷册至今仍在编撰出版中。李约瑟去世后,这个项目由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负责。
腾讯文化:目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状况如何?
白馥兰:学者们不再对探寻人类进步的某些事实感兴趣,而是对“某种事实为何发生、如何发生在这样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感兴趣。越来越多的哲学史、文化史和宗教史学者采用这样的视角。
我注意到,有些学者开始采用新方法研究中国科技史,并获得认可。比如德国汉学家薛凤(Dagmar Schafer)教授的著作《万物工艺》,研究的是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这本书获得了美国科学史学会的辉瑞奖和美国历史学会的费正清奖。
在过去,如果你写关于中国科技的书,关注的人非常有限——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和研究科学的学者都不会读。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学者越来越有成就感。
白馥兰的《技术与性别》中文版
腾讯文化:你的《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一书曾在中国出版,它关注的是从宋代到清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技术。这一研究方向是从《中国科学技术史》农业册延伸的吗?
白馥兰: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农业册中,我并没有采用性别的视角。写完那册书后,我在马来西亚做了1年田野调查,和农民生活在一起,看他们如何种地,如何做决定,观察国家政策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我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科学技术”也很感兴趣,比如女性如何操持家务。
后来一位同事(她是女权主义者)对我说:“你也可以研究中国女性。”受其影响,我开始以性别为研究视角,完成了《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我选取家庭生活空间、女性的纺织生产、生育三方面研究。这是女性主义史学研究的一部分,美国学者苏珊·曼(Susan Mann)也在做类似的事情。
白馥兰新书《大米:全球网络和新历史》
我还对大米研究感兴趣。今年3月,我主编的《大米:全球网络和新历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我1986年著作《大米经济:亚洲社会的技术和发展》的“续篇”,其中有两个章节从社会人类学角度,分析大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❸ 自己学制作陶瓷看什么书呢

中国陶瓷史稍显过时了,有些理论跟不上了.

1.<<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投资与鉴藏>> 画册刊录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镇陶瓷艺术众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规模作品。集中展示画册刊录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画册刊录作品百余件,部分陶瓷大师的作品被海内外收藏界誉为惊世之作。

2.日用陶瓷鉴别——现代陶瓷教科丛书
本书作者:李雨苍 编著
作 者: 李雨苍 编著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陶瓷书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注注书友的藏书目录。

含雪堂陶瓷书目

以下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类书籍,凡在其他书籍、图集中包含陶瓷内容者,均不列入本书目。

1.饮流斋说瓷,广州许之衡守白著,线装排印本,(民国)上海朝记书社印行,中华书局代印

2.竹园陶说,刘子芬著,民国十四年线装自印本

3.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陶瓷(上)

4.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2.陶瓷(中)

5.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国陶瓷大系之一汉唐陶瓷大全

7.中国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国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国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国的瓷器(修订版),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研究所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7月修订一版

12.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鉴赏与收藏,张海国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赵丛苍主编、小鹿编著,中国书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国古代仿古瓷,赵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周仁等著,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论文集,叶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内部资料,1983年6月厦门
大学印

24.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刘兰华、张柏著,北方文物杂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国青瓷史略,陈万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书业说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国古陶瓷论丛,傅振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马说陶瓷,马未都、王春元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东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纳著,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隐,蔡和璧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长沙窑,长沙窑课题组编,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长沙窑瓷绘艺术,周世荣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湾陶瓷发展史,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镇陶录》详注,傅振伦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全开图壹张),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承名世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镇陶瓷艺术(古代部分),熊寥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镇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镇瓷俗,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国青花瓷,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马希桂主编,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胡雁溪编著,团结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窑青花瓷,胡雁溪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陶瓷,左汉中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国民窑瓷绘艺术,毕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窑彩瓷500图,胡雁溪、杨小涟编著,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馆藏中国历代陶瓷特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7月初版

53.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中国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毕克官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国古代瓷塑玩具大观,白建国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砚赏析,谢志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刘以鬯著,香港文学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濑户乃海的中国陶瓷,广岛县立历史博物馆,平成三年非卖品

59.宋瓷.天目欣赏、原太乐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会社1984年4月14日发行

60.古陶瓷修复,毛晓沪编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61,陶说,(清)朱琰著,分说今、说古、说明(代)、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缕述景德镇瓷器源流。
(木兆轩主人赠)

62,陶瓷,10开精装本图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10月一版一次,印数1500,50元。就我有限的视野所
及,有关陶瓷的全彩色大型图集,在60年代可能仅出过此一种。

63,景德镇《瓷器》季刊10册:1963年1、2、3、4,1964年1、2、3、4和1965年1、2期。

64,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东京国立博物馆1978年3月印制,8开画册,日文及英文,207页。钤印:李知宴藏书。

65,中国陶瓷文献指南,徐荣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精装872页,1-3500册。

66,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明初官窑考),A.D.BRANK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4P。

67,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潮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1954年11月修订重版,128页,1501-4000册。

68,《中国历代陶瓷题记》,孙彦等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90页,1-3000册。

69,《古瓷辨赏》,王健华、李国强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6开彩色铜版纸印,168页。

70,《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广东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16开64页,图版41幅。

71,《中国历代陶瓷款识汇集》,童依华著,台湾大业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印行,16开200页。

72,《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杨寅宗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4月四次印刷,精装340页,9001-14000册。

73,《中国古代陶瓷造型与装饰》,关玉琮著,辽宁省硅酸言研究所1979年内部印刷,16开油印本,248页。

74,《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中文版,土耳其共和国外交部2001年编印,8开156页。长乐老寄赠。

75,《中国陶瓷史纲要》,叶喆民著,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精装329页,3000册。小黄黄托人从香港购得。

76,《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6月初版,精装315页,1500册。

77,《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二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10月初版,精装231页,1000册。

也许地处盆地的缘故吧,四川的考古研究非常封闭,许多新发现外界不能及时得知,刚出土的器物连考古所和北大考古系也无法看到。这两册书要不是在旧书店偶然发现,我也不知道四川曾在80年代出过这样一套书。其中关於四川境内一些古窑址的文章十分有意义。

78,《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马文宽、孟凡人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135页。

79,《海底瓷都与海外珍瓷》,周世荣、魏止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20页,3000册。

80,《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237页,5200册。

81,《瓷国游历记》,[纽西兰]路易.艾黎著,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16开铜版纸精装134页,3500册。木兆轩主人赠。

82,《学瓷琐记》,王志敏著,文汇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6开243页,2000册。

83,《黄冶唐三彩窑》,河南省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16开精装81页,2500册,彩版74页+图版34页。

84,《人间瓷话》,钱汉东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精装226页,5000册。

85,《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汪庆正顾问、程庸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119页。

❹ 谁知道走进科学的主编李国强的个人资料

中国陶瓷史稍显过时了,有些理论跟不上了.

1.<<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投资与鉴藏>> 画册刊录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镇陶瓷艺术众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规模作品。集中展示画册刊录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画册刊录作品百余件,部分陶瓷大师的作品被海内外收藏界誉为惊世之作。

2.日用陶瓷鉴别——现代陶瓷教科丛书
本书作者:李雨苍 编著
作 者: 李雨苍 编著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陶瓷书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注注书友的藏书目录。

含雪堂陶瓷书目

以下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类书籍,凡在其他书籍、图集中包含陶瓷内容者,均不列入本书目。

1.饮流斋说瓷,广州许之衡守白著,线装排印本,(民国)上海朝记书社印行,中华书局代印

2.竹园陶说,刘子芬著,民国十四年线装自印本

3.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陶瓷(上)

4.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2.陶瓷(中)

5.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国陶瓷大系之一汉唐陶瓷大全

7.中国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国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国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国的瓷器(修订版),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研究所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7月修订一版

12.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鉴赏与收藏,张海国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赵丛苍主编、小鹿编著,中国书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国古代仿古瓷,赵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周仁等著,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论文集,叶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内部资料,1983年6月厦门
大学印

24.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刘兰华、张柏著,北方文物杂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国青瓷史略,陈万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书业说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国古陶瓷论丛,傅振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马说陶瓷,马未都、王春元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东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纳著,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隐,蔡和璧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长沙窑,长沙窑课题组编,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长沙窑瓷绘艺术,周世荣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湾陶瓷发展史,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镇陶录》详注,傅振伦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全开图壹张),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承名世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镇陶瓷艺术(古代部分),熊寥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镇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镇瓷俗,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国青花瓷,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马希桂主编,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胡雁溪编著,团结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窑青花瓷,胡雁溪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陶瓷,左汉中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国民窑瓷绘艺术,毕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窑彩瓷500图,胡雁溪、杨小涟编著,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馆藏中国历代陶瓷特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7月初版

53.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中国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毕克官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国古代瓷塑玩具大观,白建国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砚赏析,谢志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刘以鬯著,香港文学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濑户乃海的中国陶瓷,广岛县立历史博物馆,平成三年非卖品

59.宋瓷.天目欣赏、原太乐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会社1984年4月14日发行

60.古陶瓷修复,毛晓沪编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61,陶说,(清)朱琰著,分说今、说古、说明(代)、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缕述景德镇瓷器源流。
(木兆轩主人赠)

62,陶瓷,10开精装本图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10月一版一次,印数1500,50元。就我有限的视野所
及,有关陶瓷的全彩色大型图集,在60年代可能仅出过此一种。

63,景德镇《瓷器》季刊10册:1963年1、2、3、4,1964年1、2、3、4和1965年1、2期。

64,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东京国立博物馆1978年3月印制,8开画册,日文及英文,207页。钤印:李知宴藏书。

65,中国陶瓷文献指南,徐荣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精装872页,1-3500册。

66,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明初官窑考),A.D.BRANK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4P。

67,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潮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1954年11月修订重版,128页,1501-4000册。

68,《中国历代陶瓷题记》,孙彦等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90页,1-3000册。

69,《古瓷辨赏》,王健华、李国强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6开彩色铜版纸印,168页。

70,《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广东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16开64页,图版41幅。

71,《中国历代陶瓷款识汇集》,童依华著,台湾大业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印行,16开200页。

72,《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杨寅宗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4月四次印刷,精装340页,9001-14000册。

73,《中国古代陶瓷造型与装饰》,关玉琮著,辽宁省硅酸言研究所1979年内部印刷,16开油印本,248页。

74,《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中文版,土耳其共和国外交部2001年编印,8开156页。长乐老寄赠。

75,《中国陶瓷史纲要》,叶喆民著,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精装329页,3000册。小黄黄托人从香港购得。

76,《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6月初版,精装315页,1500册。

77,《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二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10月初版,精装231页,1000册。

也许地处盆地的缘故吧,四川的考古研究非常封闭,许多新发现外界不能及时得知,刚出土的器物连考古所和北大考古系也无法看到。这两册书要不是在旧书店偶然发现,我也不知道四川曾在80年代出过这样一套书。其中关於四川境内一些古窑址的文章十分有意义。

78,《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马文宽、孟凡人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135页。

79,《海底瓷都与海外珍瓷》,周世荣、魏止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20页,3000册。

80,《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237页,5200册。

81,《瓷国游历记》,[纽西兰]路易.艾黎著,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16开铜版纸精装134页,3500册。木兆轩主人赠。

82,《学瓷琐记》,王志敏著,文汇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6开243页,2000册。

83,《黄冶唐三彩窑》,河南省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16开精装81页,2500册,彩版74页+图版34页。

84,《人间瓷话》,钱汉东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精装226页,5000册。

85,《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汪庆正顾问、程庸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119页。

❺ 中国陶艺艺术大师是谁

狂人刑良坤语录: “一百年来,全世界的陶艺都没有一点进步,到我这里才有了飞跃。在科学技术领域,只有发明创始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大师。我就是这样的一代大师!”

一、狂人刑良坤其人其事

陶艺家,1955年出生于山东,成长于大连。
大男人——身板粗壮,性情豪爽,里外透明,不知伪装,敢想敢闯,底气足,脾气犟,拉弓不回头,行事无商量。
大浑人——做过农民、当过木匠、工厂钳工、电工、维修工,辞职做过个体、养花、卖花、搞收藏,做陶艺。
大情人——喜欢漂亮女孩,放言漂亮女人使他思维灵敏,是他事业发展的推力器。
大傻人——不惜倾家荡产、几度离婚,价值百万元藏品无偿捐献,又借钱拉债搞陶艺。正如他爱说的一句话“我赤脚的难道还怕你穿鞋的不成!”
大狂人——以20项陶瓷发明专利、2万余件陶艺作品成为世界陶王而被称为大名人;爱放狂言,比如:全世界最好的陶艺在我家、世界上比我聪明的人太少了、陶艺成功只能靠我,我应该得诺贝尔奖等等。
大怪人——他很富有,起码也是亿万富翁,但是他又很穷,曾经四处行讨。有老外出1300万元买他的作品,他理都不理。他的作品只送不卖,爱朋友不爱钱。

想得诺贝尔奖的陶艺“怪人”

邢良坤,圈内圈外知道他的人不少,评价却很不同——
“邢良坤?他是个农民!结了四次婚,文化低,才念了五年书。”
“他啊,绝对是个天才!就冲着那20多项专利发明,两万多件陶艺作品,称他为世界陶王绝不为过!”
“这小子,桀骜不驯,像匹野马;还特别能吹,敢说大话。”
……
就是这么个褒贬不一的邢良坤烧出的陶,被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现当代陶艺家的作品的故宫博物院破例收藏,而且收藏了两回。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术馆搞展览,当时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11件作品,4年以后,又收藏了他的15件作品。
在陶艺界,邢良坤是个异类,但你又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甚至不能将他当作常人来看待。在研究硅酸盐的陶瓷领域,他取得了20项发明专利,获得大世界吉尼斯科研成果之最,并运用他的专利创作出2万多件令人叹为观止的陶艺作品。在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日本丸龟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以及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他的作品。
印象中搞艺术的人都喜欢晚睡晚起,所以当我们约定邢良坤早上8点来宾馆接我们的时候,觉得很过意不去。
“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现在已经照料好我的花草和鱼儿啦。”邢良坤一见我们就噼里啪啦地说开了。
坐上他的三菱吉普,车子跑得飞快。“开车就得像我这样,反应灵敏,伸缩自如啊。我不吹牛,我开了19年的车,大小事故没有出过。”邢良坤的嗓门又粗又大。这是个一见面便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原因之一是他的语不惊人誓不休,之二是他令人震惊的自信心。只要你不追究他的鲁莽,这个山东大汉的直率还是很可爱的。他在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总是说:“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一辈子什么都学过,就是没有学会说假话。”

百年陶艺有了飞跃

“这个吊球是我刚学陶艺的时候烧的,里面是五层吊着,层层都有活环死扣,一层层包起来的。直到现在它还是个世界之谜。”
“再看这个,三个泥条顶起来一个球,球体也是泥条,里边还带个中心塔尖。制陶的人都知道,它不符合常规,因为泥条不能多层连接。但是它就是层层连接,还不带裂的,你想仿制也仿制不了。”
邢良坤既非学院派,也非民间艺匠,却在制陶工艺方面,独创出了火焰定位、悬空陶塑、无接面陶塑、泥条多层连接、多层转心瓶、多层吊球等被业内认为是“不可能”的高难度现代制陶技艺。仅5年的时间,他在釉的配制上又开创了立体开片釉、套彩珍珠釉、红天目、多彩网釉、釉面开片等,多色立体开片更是打破了制陶史上千年的沉默。
“一百年来,全世界的陶艺都没有一点进步,到我这里才有了飞跃。在科学技术领域,只有发明创始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大师。我就是这样的一代大师!”邢良坤有点狂。

像我这样聪明的人太少了

跟陶瓷打交道之前,邢良坤都干了些什么?
“5岁开始流浪,做过农民、木匠、工人,刷厕所、掏粪、扫大院、做装卸,什么活没干过?”这段很长的艰苦岁月,极大地磨炼了他的毅力。而邢良坤这个奇人,也就是有本事做到每干一行都是最出色的。“我在工厂里,车、钳、铣、铆、电焊、钳工、木工、维修,都是第一流的。这就是我的脾气,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邢良坤说过,不敢破釜沉舟的人永远成不了大器。他的第一次“破釜沉舟”是养君子兰。你不得不佩服他,之前对花一窍不通的人,后来成了“花迷”、“花痴”,而且他养的君子兰就是比别人好,不光是在大连,整个东北三省,他是公认的养君子兰的一把好手。去年开始,邢良坤又喜欢上了养鱼。现在他家里,养着好几大缸的鱼。经常有人将快死的花草鱼儿送到他这儿,经过他的照料都会奇迹般地复活。他可以为抢救一条鱼一夜都不睡觉。他觉得自己和花鸟虫鱼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沟通,他懂得它们的心思。
“我的性格很粗野,一看就是傻大黑粗的人。可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细。整个家庭的管理,小到一根针一根线,大到整栋楼房,你找不着一个有碰疤的地方,只要一坏马上修,因为我这个家里不允许有一点毛病,有一点坏的东西。”
“什么都不爱好的人活到50岁都很难,爱好得越多,他的生命就越长。为什么?他爱好的时候,他在用脑子啊。”
邢良坤喜欢“吹牛”,侃起来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他觉得世界上干事情认真的人太少了,像他这样聪明的人也太少了。

我必须成功!我从不给自己留后路!

靠卖兰花赚了七八百万,邢良坤第一次破釜沉舟就成了大富翁,邢良坤第二次破釜沉舟则是将手中的钱全部换成了陶瓷、古董和家具。他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陶艺来。1989年,他举办了自己收藏的日本古陶展,有人要高价收购他的全部藏品,他不为所动,却将1300多件珍品悉数捐给了辽宁省博物馆。他说:“多好的藏品,也是别人的,我已经研究透了,我要烧陶,要把邢良坤三个字写进陶艺史。”于是,邢良坤又开始了第三次的破釜沉舟。
在此后的五年里,邢良坤日夜围着陶土和窑炉转,捏陶坯、烘水分、进窑炉……他每天工作20多个小时,经历了上万次的失败,得出了自己的沾釉、水分处理、胚的湿度、进窑的烟雾度等参数。每天邢良坤要烧4窑炉,用掉三四罐50公斤的液化气,捏掉4吨的泥巴,一年下来,“烧”掉的人民币少说也有两三百万。烧到最后,饭店也顶出去了,老婆也跑了,连吃面条的钱都没有了,邢良坤又回复到倾家荡产。
“那个时候可苦了,”模特出身的傅美是他现在的妻子,是这个有着二十来号人的陶艺研究所的总管。“夏天要在1000多度的窑边呆着,简直是遭罪。而冬天又特别地冷,手脚都冻僵了。”说到邢良坤,傅美却是一脸地幸福:“他呀,就像一个大小孩,最喜欢那种亮丽抢眼的衣服,和他的脾气一样,也和他的烧出来的陶瓷颜色一个样。”
“人生最大的乐趣不是占有,而是创造!在英国的时候,经常看到白发苍苍的八十岁老人还在那么认真地工作,很感动。我把那种精神学过来了,人活着就是一种精神,精神垮了什么都完了。”

我的作品都是国宝,只送不卖!

烧窑就是烧钱,但是邢良坤从未出售过一件作品,所以现在的他其实是过着行讨的生活。从1989年至今,很多人无私地资助过邢良坤,如果没有这些人,别说烧窑,就是全家人吃饭都成
问题。邢良坤说,为了这些人,他必须成功,他的作品一件也不卖,都要以捐赠的形式回馈人类社会。
在致力于陶艺创作的同时,邢良坤还担任着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南京博物馆研究员。他的业余爱好是溜车,他喜欢开车,开得飞快,最希望的是可以驾车四处旅行,但不是现在。他有三个孩子,他的技艺不传给他们,他要将这些技艺传给更多的人。
“科学家不就是人类的财富吗,我要为人类作贡献。我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全世界不管哪个角落建造世界最大的博物馆。我要将自己所有的作品全部捐献给人类,让人们看到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奋斗的历程。其次,还要办一所最高级别的陶艺教学基地,让人们自由学习,自由发展。”

二、狂人邢良坤和他的陶艺品

除了满地的陪葬品,剩下的才是万里挑一的精品

你见过人力与神力交互而成的艺术品吗?“邢陶”就是人力创造与天然神力交互而成的艺术品。在这里,用传统陶艺的语言解释它似乎有些苍白。一些专家说,“邢陶”是三分人工七分神力的熔铸与再造;一些专家则说,“邢陶”是大自然奇特创造力与生命智慧的萃取。“邢陶”的神奇张力让人们目瞪口呆。你看,泥土与神思在艺术家的手下未曾脱胎入炉先有一变;继尔在火力与魔法般的釉彩的幻化中又是一变;及待千烘万烤热度消失,又骤然生化出千奇百怪的“造物”,令观者目瞪口呆惊叹不已。
吊球陶塑 瀑布红瓶

“邢陶”的神奇魅力博得了海内外博物馆界、艺术界的连连喝彩;“邢陶”的收藏竟然改变了一些博物馆多少年来近乎“苛刻”的收藏规矩。

几年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经派出以朱诚如和杨新为首的堪称中国一流的收藏专家到辽宁大连市邢良坤陶艺研究所,对“邢陶”作品进行“史无前例”的鉴定、收藏。杨新副院长不无感慨地说,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家博物馆,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藏现代陶艺家的作品;收藏邢良坤的作品是首例。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术馆展览时我们发现了他,当时收藏的是11件作品,4年后我们又破例收藏了15件。现在国内搞陶艺的人不少,但大多数人还是跳不出传统的圈子,邢良坤算是国内具有前卫意识的陶艺代表。他最大的特点是敢创新,有突破,比如他的釉彩、造型设计等都有创新,像他的瀑布红、珍珠套彩釉、立体开片釉等,以前我是没见过……

泥条连接陶塑 球体陶塑

著名书画家关山月先生在中国美术馆观看了邢良坤的陶艺作品后,挥笔题写了“绝世天珍”4个大字;中国当代陶艺界学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写下了《当惊世界殊》的评论文章,盛赞邢良坤的陶瓷艺术。

几年来,邢良坤的陶艺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日本中津万象园丸龟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等海内外著名艺术殿堂展览后,引起了海内外艺术界的强烈反响,“邢陶”已成为海内外人士收藏的珍宝。

窑变开片茶道碗 釉里红开片茶道碗

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馆长柯玫瑰撰文向世界介绍中国陶艺大师邢良坤。柯玫瑰说,邢良坤运用他曾当过锅炉工的经验建起了自己的窑炉,发现了风与火的最佳配置。多次失败以后,他终于掌握了立体开片技术。柯玫瑰评价说,“传统的技术曾使中国艺术家在陶艺界沉默了几百年,然而邢良坤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破例聘请中国陶艺家邢良坤为该馆远东地区客座教授。

珍珠开片茶道碗 流淌红釉茶道碗

有人说邢良坤似乎有些“狂”,沉浸在陶艺王国之中的邢良坤“狂”得可爱。“邢陶”在日本展览引起轰动时,邢良坤在展览会上口吐“狂言”:我可以把日本陶艺家的制作过程“倒背”,而我的作品你要是讲出一个制作过程来,我就把我的房子和我的20项发明专利全部赠送给你。邢良坤的这番讲话在日本电视台播放后,但却没有人能站出来和这位来自中国的陶艺“大侠”打擂。邢良坤说,我的作品可以装满一个半卢浮宫。有一天我的作品会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面收藏。

对不对??昨天电视里还公布他牛皮吹大了!!有人挑战成功了!!!

❻ 想学习陶瓷,哪些大师的作品可以学习

可以上公众号陶大师进行了解,上面有张建、刘志英、芦扬等大师的作品,都是当世大师,作品也是没的说,都是高水准的作品。

❼ 有没有介绍陶瓷美术的书帮忙推荐几本

1.<<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投资与鉴藏>> 画册刊录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镇陶瓷艺术众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规模作品。集中展示画册刊录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画册刊录作品百余件,部分陶瓷大师的作品被海内外收藏界誉为惊世之作。

2.日用陶瓷鉴别——现代陶瓷教科丛书
本书作者:李雨苍 编著
作 者: 李雨苍 编著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陶瓷书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注注书友的藏书目录。

含雪堂陶瓷书目

以下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类书籍,凡在其他书籍、图集中包含陶瓷内容者,均不列入本书目。

1.饮流斋说瓷,广州许之衡守白著,线装排印本,(民国)上海朝记书社印行,中华书局代印

2.竹园陶说,刘子芬著,民国十四年线装自印本

3.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陶瓷(上)

4.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2.陶瓷(中)

5.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国陶瓷大系之一汉唐陶瓷大全

7.中国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国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国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国的瓷器(修订版),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研究所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7月修订一版

12.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鉴赏与收藏,张海国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赵丛苍主编、小鹿编著,中国书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国古代仿古瓷,赵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周仁等著,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论文集,叶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内部资料,1983年6月厦门
大学印

24.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刘兰华、张柏著,北方文物杂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国青瓷史略,陈万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书业说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国古陶瓷论丛,傅振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马说陶瓷,马未都、王春元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东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纳著,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隐,蔡和璧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长沙窑,长沙窑课题组编,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长沙窑瓷绘艺术,周世荣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湾陶瓷发展史,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镇陶录》详注,傅振伦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全开图壹张),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承名世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镇陶瓷艺术(古代部分),熊寥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镇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镇瓷俗,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国青花瓷,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马希桂主编,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胡雁溪编著,团结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窑青花瓷,胡雁溪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陶瓷,左汉中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国民窑瓷绘艺术,毕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窑彩瓷500图,胡雁溪、杨小涟编著,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馆藏中国历代陶瓷特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7月初版

53.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中国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毕克官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国古代瓷塑玩具大观,白建国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砚赏析,谢志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刘以鬯著,香港文学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濑户乃海的中国陶瓷,广岛县立历史博物馆,平成三年非卖品

59.宋瓷.天目欣赏、原太乐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会社1984年4月14日发行

60.古陶瓷修复,毛晓沪编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61,陶说,(清)朱琰著,分说今、说古、说明(代)、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缕述景德镇瓷器源流。
(木兆轩主人赠)

62,陶瓷,10开精装本图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10月一版一次,印数1500,50元。就我有限的视野所
及,有关陶瓷的全彩色大型图集,在60年代可能仅出过此一种。

63,景德镇《瓷器》季刊10册:1963年1、2、3、4,1964年1、2、3、4和1965年1、2期。

64,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东京国立博物馆1978年3月印制,8开画册,日文及英文,207页。钤印:李知宴藏书。

65,中国陶瓷文献指南,徐荣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精装872页,1-3500册。

66,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明初官窑考),A.D.BRANK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4P。

67,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潮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1954年11月修订重版,128页,1501-4000册。

68,《中国历代陶瓷题记》,孙彦等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90页,1-3000册。

69,《古瓷辨赏》,王健华、李国强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6开彩色铜版纸印,168页。

70,《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广东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16开64页,图版41幅。

71,《中国历代陶瓷款识汇集》,童依华著,台湾大业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印行,16开200页。

72,《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杨寅宗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4月四次印刷,精装340页,9001-14000册。

73,《中国古代陶瓷造型与装饰》,关玉琮著,辽宁省硅酸言研究所1979年内部印刷,16开油印本,248页。

74,《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中文版,土耳其共和国外交部2001年编印,8开156页。长乐老寄赠。

75,《中国陶瓷史纲要》,叶喆民著,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精装329页,3000册。小黄黄托人从香港购得。

76,《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6月初版,精装315页,1500册。

77,《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二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10月初版,精装231页,1000册。

也许地处盆地的缘故吧,四川的考古研究非常封闭,许多新发现外界不能及时得知,刚出土的器物连考古所和北大考古系也无法看到。这两册书要不是在旧书店偶然发现,我也不知道四川曾在80年代出过这样一套书。其中关於四川境内一些古窑址的文章十分有意义。

78,《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马文宽、孟凡人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135页。

79,《海底瓷都与海外珍瓷》,周世荣、魏止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20页,3000册。

80,《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237页,5200册。

81,《瓷国游历记》,[纽西兰]路易.艾黎著,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16开铜版纸精装134页,3500册。木兆轩主人赠。

82,《学瓷琐记》,王志敏著,文汇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6开243页,2000册。

83,《黄冶唐三彩窑》,河南省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16开精装81页,2500册,彩版74页+图版34页。

84,《人间瓷话》,钱汉东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精装226页,5000册。

85,《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汪庆正顾问、程庸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119页。

❽ 请问刑良坤是什么人及有关于他的事迹

狂人刑良坤语录: “一百年来,全世界的陶艺都没有一点进步,到我这里才有了飞跃。在科学技术领域,只有发明创始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大师。我就是这样的一代大师!”

一、狂人刑良坤其人其事

陶艺家,1955年出生于山东,成长于大连。
大男人——身板粗壮,性情豪爽,里外透明,不知伪装,敢想敢闯,底气足,脾气犟,拉弓不回头,行事无商量。
大浑人——做过农民、当过木匠、工厂钳工、电工、维修工,辞职做过个体、养花、卖花、搞收藏,做陶艺。
大情人——喜欢漂亮女孩,放言漂亮女人使他思维灵敏,是他事业发展的推力器。
大傻人——不惜倾家荡产、几度离婚,价值百万元藏品无偿捐献,又借钱拉债搞陶艺。正如他爱说的一句话“我赤脚的难道还怕你穿鞋的不成!”
大狂人——以20项陶瓷发明专利、2万余件陶艺作品成为世界陶王而被称为大名人;爱放狂言,比如:全世界最好的陶艺在我家、世界上比我聪明的人太少了、陶艺成功只能靠我,我应该得诺贝尔奖等等。
大怪人——他很富有,起码也是亿万富翁,但是他又很穷,曾经四处行讨。有老外出1300万元买他的作品,他理都不理。他的作品只送不卖,爱朋友不爱钱。

想得诺贝尔奖的陶艺“怪人”

邢良坤,圈内圈外知道他的人不少,评价却很不同——
“邢良坤?他是个农民!结了四次婚,文化低,才念了五年书。”
“他啊,绝对是个天才!就冲着那20多项专利发明,两万多件陶艺作品,称他为世界陶王绝不为过!”
“这小子,桀骜不驯,像匹野马;还特别能吹,敢说大话。”
……
就是这么个褒贬不一的邢良坤烧出的陶,被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现当代陶艺家的作品的故宫博物院破例收藏,而且收藏了两回。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术馆搞展览,当时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11件作品,4年以后,又收藏了他的15件作品。
在陶艺界,邢良坤是个异类,但你又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甚至不能将他当作常人来看待。在研究硅酸盐的陶瓷领域,他取得了20项发明专利,获得大世界吉尼斯科研成果之最,并运用他的专利创作出2万多件令人叹为观止的陶艺作品。在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日本丸龟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以及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他的作品。
印象中搞艺术的人都喜欢晚睡晚起,所以当我们约定邢良坤早上8点来宾馆接我们的时候,觉得很过意不去。
“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现在已经照料好我的花草和鱼儿啦。”邢良坤一见我们就噼里啪啦地说开了。
坐上他的三菱吉普,车子跑得飞快。“开车就得像我这样,反应灵敏,伸缩自如啊。我不吹牛,我开了19年的车,大小事故没有出过。”邢良坤的嗓门又粗又大。这是个一见面便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原因之一是他的语不惊人誓不休,之二是他令人震惊的自信心。只要你不追究他的鲁莽,这个山东大汉的直率还是很可爱的。他在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总是说:“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一辈子什么都学过,就是没有学会说假话。”

百年陶艺有了飞跃

“这个吊球是我刚学陶艺的时候烧的,里面是五层吊着,层层都有活环死扣,一层层包起来的。直到现在它还是个世界之谜。”
“再看这个,三个泥条顶起来一个球,球体也是泥条,里边还带个中心塔尖。制陶的人都知道,它不符合常规,因为泥条不能多层连接。但是它就是层层连接,还不带裂的,你想仿制也仿制不了。”
邢良坤既非学院派,也非民间艺匠,却在制陶工艺方面,独创出了火焰定位、悬空陶塑、无接面陶塑、泥条多层连接、多层转心瓶、多层吊球等被业内认为是“不可能”的高难度现代制陶技艺。仅5年的时间,他在釉的配制上又开创了立体开片釉、套彩珍珠釉、红天目、多彩网釉、釉面开片等,多色立体开片更是打破了制陶史上千年的沉默。
“一百年来,全世界的陶艺都没有一点进步,到我这里才有了飞跃。在科学技术领域,只有发明创始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大师。我就是这样的一代大师!”邢良坤有点狂。

像我这样聪明的人太少了

跟陶瓷打交道之前,邢良坤都干了些什么?
“5岁开始流浪,做过农民、木匠、工人,刷厕所、掏粪、扫大院、做装卸,什么活没干过?”这段很长的艰苦岁月,极大地磨炼了他的毅力。而邢良坤这个奇人,也就是有本事做到每干一行都是最出色的。“我在工厂里,车、钳、铣、铆、电焊、钳工、木工、维修,都是第一流的。这就是我的脾气,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邢良坤说过,不敢破釜沉舟的人永远成不了大器。他的第一次“破釜沉舟”是养君子兰。你不得不佩服他,之前对花一窍不通的人,后来成了“花迷”、“花痴”,而且他养的君子兰就是比别人好,不光是在大连,整个东北三省,他是公认的养君子兰的一把好手。去年开始,邢良坤又喜欢上了养鱼。现在他家里,养着好几大缸的鱼。经常有人将快死的花草鱼儿送到他这儿,经过他的照料都会奇迹般地复活。他可以为抢救一条鱼一夜都不睡觉。他觉得自己和花鸟虫鱼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沟通,他懂得它们的心思。
“我的性格很粗野,一看就是傻大黑粗的人。可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细。整个家庭的管理,小到一根针一根线,大到整栋楼房,你找不着一个有碰疤的地方,只要一坏马上修,因为我这个家里不允许有一点毛病,有一点坏的东西。”
“什么都不爱好的人活到50岁都很难,爱好得越多,他的生命就越长。为什么?他爱好的时候,他在用脑子啊。”
邢良坤喜欢“吹牛”,侃起来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他觉得世界上干事情认真的人太少了,像他这样聪明的人也太少了。

我必须成功!我从不给自己留后路!

靠卖兰花赚了七八百万,邢良坤第一次破釜沉舟就成了大富翁,邢良坤第二次破釜沉舟则是将手中的钱全部换成了陶瓷、古董和家具。他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陶艺来。1989年,他举办了自己收藏的日本古陶展,有人要高价收购他的全部藏品,他不为所动,却将1300多件珍品悉数捐给了辽宁省博物馆。他说:“多好的藏品,也是别人的,我已经研究透了,我要烧陶,要把邢良坤三个字写进陶艺史。”于是,邢良坤又开始了第三次的破釜沉舟。
在此后的五年里,邢良坤日夜围着陶土和窑炉转,捏陶坯、烘水分、进窑炉……他每天工作20多个小时,经历了上万次的失败,得出了自己的沾釉、水分处理、胚的湿度、进窑的烟雾度等参数。每天邢良坤要烧4窑炉,用掉三四罐50公斤的液化气,捏掉4吨的泥巴,一年下来,“烧”掉的人民币少说也有两三百万。烧到最后,饭店也顶出去了,老婆也跑了,连吃面条的钱都没有了,邢良坤又回复到倾家荡产。
“那个时候可苦了,”模特出身的傅美是他现在的妻子,是这个有着二十来号人的陶艺研究所的总管。“夏天要在1000多度的窑边呆着,简直是遭罪。而冬天又特别地冷,手脚都冻僵了。”说到邢良坤,傅美却是一脸地幸福:“他呀,就像一个大小孩,最喜欢那种亮丽抢眼的衣服,和他的脾气一样,也和他的烧出来的陶瓷颜色一个样。”
“人生最大的乐趣不是占有,而是创造!在英国的时候,经常看到白发苍苍的八十岁老人还在那么认真地工作,很感动。我把那种精神学过来了,人活着就是一种精神,精神垮了什么都完了。”

我的作品都是国宝,只送不卖!

烧窑就是烧钱,但是邢良坤从未出售过一件作品,所以现在的他其实是过着行讨的生活。从1989年至今,很多人无私地资助过邢良坤,如果没有这些人,别说烧窑,就是全家人吃饭都成
问题。邢良坤说,为了这些人,他必须成功,他的作品一件也不卖,都要以捐赠的形式回馈人类社会。
在致力于陶艺创作的同时,邢良坤还担任着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南京博物馆研究员。他的业余爱好是溜车,他喜欢开车,开得飞快,最希望的是可以驾车四处旅行,但不是现在。他有三个孩子,他的技艺不传给他们,他要将这些技艺传给更多的人。
“科学家不就是人类的财富吗,我要为人类作贡献。我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全世界不管哪个角落建造世界最大的博物馆。我要将自己所有的作品全部捐献给人类,让人们看到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奋斗的历程。其次,还要办一所最高级别的陶艺教学基地,让人们自由学习,自由发展。”

二、狂人邢良坤和他的陶艺品

除了满地的陪葬品,剩下的才是万里挑一的精品

你见过人力与神力交互而成的艺术品吗?“邢陶”就是人力创造与天然神力交互而成的艺术品。在这里,用传统陶艺的语言解释它似乎有些苍白。一些专家说,“邢陶”是三分人工七分神力的熔铸与再造;一些专家则说,“邢陶”是大自然奇特创造力与生命智慧的萃取。“邢陶”的神奇张力让人们目瞪口呆。你看,泥土与神思在艺术家的手下未曾脱胎入炉先有一变;继尔在火力与魔法般的釉彩的幻化中又是一变;及待千烘万烤热度消失,又骤然生化出千奇百怪的“造物”,令观者目瞪口呆惊叹不已。
吊球陶塑 瀑布红瓶

“邢陶”的神奇魅力博得了海内外博物馆界、艺术界的连连喝彩;“邢陶”的收藏竟然改变了一些博物馆多少年来近乎“苛刻”的收藏规矩。

几年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经派出以朱诚如和杨新为首的堪称中国一流的收藏专家到辽宁大连市邢良坤陶艺研究所,对“邢陶”作品进行“史无前例”的鉴定、收藏。杨新副院长不无感慨地说,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家博物馆,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藏现代陶艺家的作品;收藏邢良坤的作品是首例。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术馆展览时我们发现了他,当时收藏的是11件作品,4年后我们又破例收藏了15件。现在国内搞陶艺的人不少,但大多数人还是跳不出传统的圈子,邢良坤算是国内具有前卫意识的陶艺代表。他最大的特点是敢创新,有突破,比如他的釉彩、造型设计等都有创新,像他的瀑布红、珍珠套彩釉、立体开片釉等,以前我是没见过……

泥条连接陶塑 球体陶塑

著名书画家关山月先生在中国美术馆观看了邢良坤的陶艺作品后,挥笔题写了“绝世天珍”4个大字;中国当代陶艺界学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写下了《当惊世界殊》的评论文章,盛赞邢良坤的陶瓷艺术。

几年来,邢良坤的陶艺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日本中津万象园丸龟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等海内外著名艺术殿堂展览后,引起了海内外艺术界的强烈反响,“邢陶”已成为海内外人士收藏的珍宝。

窑变开片茶道碗 釉里红开片茶道碗

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馆长柯玫瑰撰文向世界介绍中国陶艺大师邢良坤。柯玫瑰说,邢良坤运用他曾当过锅炉工的经验建起了自己的窑炉,发现了风与火的最佳配置。多次失败以后,他终于掌握了立体开片技术。柯玫瑰评价说,“传统的技术曾使中国艺术家在陶艺界沉默了几百年,然而邢良坤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破例聘请中国陶艺家邢良坤为该馆远东地区客座教授。

珍珠开片茶道碗 流淌红釉茶道碗

有人说邢良坤似乎有些“狂”,沉浸在陶艺王国之中的邢良坤“狂”得可爱。“邢陶”在日本展览引起轰动时,邢良坤在展览会上口吐“狂言”:我可以把日本陶艺家的制作过程“倒背”,而我的作品你要是讲出一个制作过程来,我就把我的房子和我的20项发明专利全部赠送给你。邢良坤的这番讲话在日本电视台播放后,但却没有人能站出来和这位来自中国的陶艺“大侠”打擂。邢良坤说,我的作品可以装满一个半卢浮宫。有一天我的作品会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面收藏。

人体陶塑 人体陶塑

舵轮陶塑 人体陶塑

http://blog.hexun.com/htour/378221/viewarticle.html

❾ 求一部女主角名字叫玫瑰 是个名模特

言情 玫瑰玻璃鞋 有容 八美图 叶逢春 寇玫瑰
言情 玫瑰玫瑰我爱你 典心 单行本 张志扬 洪玫瑰
言情 搞定大亨 路可可 单行本 成震宇 洪玫瑰
言情 枕边芳邻 浅野薰 单行本 耿亚力 席玫瑰
言情 玫瑰情事 多妍 单行本 周天纵 洪玫瑰
言情 金刚玫瑰 黎孅 五星级金龟婿 李奥 萧玫瑰
言情 柔情玫瑰 方情浓 玫瑰园 叶希能 方藤萝(白玫瑰)
言情 买的情奴 花儿 拍卖爱奴现代版 戚季予 白玫瑰
言情 情海畸客族 斐心 单行本 席如风 白玫瑰
言情 风中玫瑰 寄秋 花缘记事簿 风展翔 金玫瑰
言情 交换芳心 连珍 单行本 俞世纬 黑玫瑰
言情 驭情夫 梦云 单行本 Alex 洪玫瑰
言情 猛狮迷恋 米果 单行本 雷彦飞 玫瑰
言情 诱拐小老婆 莫辰 六月新娘 齐少白 应玫瑰
言情 凡尔赛宫野玫瑰 欧斯卡 花恋 毛世善 玫瑰
言情 狂情热爱 芃羽 魔女疯情话 耿介 夜玫瑰
言情 毒玫瑰情妇 诗雅 毒姬 杜魁星 冷艳玫瑰
言情 公爵的玫瑰舞娘 唐昕 冷情四爵 阿方索 玫瑰
言情 完美豪门男人 卫齐亚 豪门 康尔袁 宋玫瑰
言情 女大嫁不嫁 忻彤 单行本 封琉 闳玫瑰
言情 玫瑰 茱丽·嘉伍德 单行本 麦瑞森 柯玫瑰
言情 传爱幸运草 寄秋 荷米丝的留声机之一 望月葵 阮玫瑰
言情 贼公子 纪莹 单行本 靳仁 伍玫瑰
言情 搞怪玫瑰 夏子 怪怪三侏 伍千章 白玫瑰
言情 女飞仔的小情人 叶起舞 单行本 方臣功 许裳扉(毒玫瑰)
言情 圣女笑传 夏彤 单行本 圣王 玫瑰
言情 青梅欺竹马 夏娃 梅大梅小 梅竹睿 爱玫瑰
言情 性感欲奴 花儿 拍卖爱奴现代版 戚季予 玫瑰
言情 锁恋掠魂 卡儿 黑岩魔咒 寒佑赫 玫瑰
言情 飞车女郎 亦舒 短篇小说 宋家明 黄玫瑰
言情 玫瑰的故事 亦舒 单行本 庄国栋 黄玫瑰

我能找的就是这些

热点内容
樱花纪年 发布:2025-07-28 14:29:49 浏览:386
鼋头渚樱花夜景 发布:2025-07-28 14:24:40 浏览:290
我是一朵雪花天上来 发布:2025-07-28 14:09:29 浏览:757
绿植盆栽利润空间 发布:2025-07-28 14:04:40 浏览:786
采一朵白云mv 发布:2025-07-28 14:01:19 浏览:52
航岭社区植绿 发布:2025-07-28 13:57:03 浏览:661
七夕专用名 发布:2025-07-28 13:53:18 浏览:570
七夕免费送图 发布:2025-07-28 13:52:42 浏览:457
双福花卉 发布:2025-07-28 13:48:44 浏览:438
盆栽番茄距离 发布:2025-07-28 13:48:44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