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牡丹说
⑴ “自李唐以来,世人胜爱牡丹”是怎么回事啊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有以下原因: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是唐代诗人李正凡赞美牡丹的诗句。当时的皇帝唐文宗听了之后很是赏识,从此牡丹便获得了国色天香的美称,留誉千年史册。
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会长 、林业大学教授 王莲英:牡丹的雍容华贵象征着唐代的繁荣昌盛,所以唐朝人特别激赏牡丹,视牡丹为国花。尤其是在皇宫里头,这些嫔妃头上戴牡丹,屋里插摆着牡丹花,庭园里栽的是牡丹,都是这种美好的象征,尤其她们欣赏牡丹插花,那是非常讲究排场的。比如说,插牡丹花,就必须得用上等的、很好的工具、剪刀,用非常上乘的瓷盆、瓷器,名家的名窑生产的容器,用非常好的,软质的水来浸泡它。欣赏的时候,要求视觉、听觉、嗅觉,可以是多层次的美感的一种享受。你要欣赏一盆牡丹插花,必须放在一个很高的、红木的几架上,后边还得放一个名人的字或名人的画。另外大家来欣赏它还得品尝着老酒,听着悦耳的乐曲,还可以即兴的赋诗、演唱,满足这种视觉、听觉和味觉多功能的享受,整个把欣赏的场面和人的情绪都融合在一起,融合在生活当中。
牡丹不仅生长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更牢牢地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心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繁荣昌盛的象征。难怪中国人如此执着长久地钟爱着牡丹,难怪亿万炎黄子孙不约而同、心心相映地尊奉牡丹为中国的国花。
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会长 、林业大学教授 王莲英:牡丹它那种独特的神韵和那种王者的风范和这种气质,还有它那种非常富贵、吉祥、美好的这种喻意,一种象征性,更引起人们对它的喜爱,因为由于它硕大,端庄、雍容华贵,因此在中国人的眼里,牡丹就象征着宝贵、兴旺、发达。那么做为我们人类来说,谁不希望幸福呢,谁不希望富贵、昌盛呢?所以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把牡丹视为我们国家昌盛富强的一种象征。
⑵ 《牡丹说》的翻译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⑶ 爱莲说中说世人甚爱牡丹是为什么
牡丹,来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自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周敦颐在文章中借牡丹来暗讽世人随波逐流,醉心于荣华富贵,忘了自己的高尚情操。
并不是说牡丹是最好看的花。
⑷ 爱牡丹说托物言志作文
我的家乡在河北,那里没有南方的青山秀水,但最令人难为的要数牡内丹园了!
走进院中,首容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尊汉白玉塑像—牡丹仙子和芍药仙子,站在花丛中飘飘欲仙,仿佛在欢迎人们的到来!
走进长廊,满眼尽是怒放的牡丹,真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你看那红的华贵,粉的娇艳,微风吹来,花纸摇曳,仿佛牡丹仙子从天而降,美丽极了!
牡丹园不但景色优美,传说也很动人!
传说毛泽东伟人去世时,牡丹开白花!关于洛阳牡丹牡丹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家乡的牡丹园就是这样美不胜收,总是让人流连忘返!
⑸ 以爱牡丹说为主题的作文三百字左右
我照过很多相,都来放源在一个精致的小相册里,其中有一张是我最喜欢的,你想知道这张照片的来历吗?
我九岁生日那天,妈妈领我来到了一家照相馆,进了屋子里就开始给我打扮,打扮完了出来下看,小伙子还很精神。来到了照相机前,照相的叔叔让我摆一个造型,
我摆了半天才摆对,摄影的叔叔把照相机对着我一闪一闪的,我的眼睛一眨一眨的,照了半天也没照上,我的心里都有点烦了,这时,妈妈说:“儿子,别着急,做
事要有耐心!”终于要照了,叔叔说:“好!好!千万别动!”只听“咔”的声,照好了。我迫不急待地拿过了照片一看,照片上的我太精神了!
这是我所有照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张了!
⑹ 爱莲说提到世人爱牡丹,表明世人什么的生活态度
爱慕虚荣 暗讽世人随波逐流,醉心于荣华富贵,忘了自己的高尚情操
⑺ 《爱莲说》本文主要写的是“爱之莲”,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一、原因:
1、《爱莲说》中主要写的是莲之爱,还要写菊之爱,起正衬作用,正面映衬莲的高洁质朴的品格;写牡丹之爱,起反衬作用,反衬莲的高洁质朴的品格。
2、这是对比、反衬手法,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二、《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选自《周敦颐集》,是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本文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莲,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趋炎附势,追名追利的庸俗世风的鄙弃,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三、附原文如下: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四、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五、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⑻ 爱牡丹说文言文200字
牡丹说来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自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⑼ “世人甚爱牡丹”一句的版本有的为“世人盛爱牡丹“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世人甚爱牡丹好,我·认为,因为甚爱表示很喜欢,表示喜欢的程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