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维盆景
㈠ 艾青的《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原文节选: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1)艾青维盆景扩展阅读
《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美感特征:动态美、绘画美、音乐美、动态美。
作者笔下梅雨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部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惟妙惟肖、神采飞扬绘画美。
如作者在描写山间瀑布时,“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以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间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叉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音乐美。
《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能使读者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产生“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审美效果。
㈡ 《盆景》艾青的内涵是什么(多些)
《盆景》是艾青创作于新时期的一首诗作。
建国后,艾青这位“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的诗人为新生活而欢呼,为世界和平和友谊而歌唱。从1950年到1957年,他出版了《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和《海呷上》等诗集。
从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开始,诗人的歌喉沉寂了21年之久。1978年得到平反,同年4月在《文汇报》发表《红旗》一诗,复出诗坛。在新时期,他共写了200多首诗,出版有《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域外集》等诗集和论文集《艾青谈诗》。
作为“归来诗人”,艾青的“归来的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宏阔的视野,思考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并由此扩展、深化开去,试图对人类历史作出哲理性的概括,如《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这是艾青在新时期影响最大,得到评价最高的诗作。二是咏物和哲理小诗,如《鱼化石》、《山核桃》、《酒》、《蛇》、《盆景》、《仙人掌》等,这类诗抒写一时的情绪感受,或记录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第三类是域外题材的诗作,如《欧罗巴圆舞曲》、《墙》、《重访维也纳》、《巴黎》、《纽约》、《芝加哥》等,多为记游式的随感和思考。艾青复出以后的诗作,一方面承续了他50年代诗歌的单纯、朴素、明朗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融入了他30年代诗歌运用较多的现代派手法中的有活力的成分。他善于捕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现代生活,表现抽象的观念、哲理;常常把象征性的形象同哲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抒发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
1979年2月,刚获得平反不久的诗人随作家访问团到南方访问,在广州参观了盆景展览,此时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由眼前的盆景,联想到自己长达20年的坎坷和苦难,联想到十年动乱中自由被践踏、个性被压制、人性被扭曲的社会现象,于是,把复杂的思想感情溶入客观对象中去,写下了《盆景》一诗。
全诗共4节。第一节写盆景养尊处优,貌似珍贵,却被禁锢了生命的处境。“好像都是古代的遗物/这儿的植物成了矿物/主干是青铜,枝桠是铁丝/连叶子也是铜绿的颜色”,这里哪有一点生命的感觉?第二节指出盆景被拘禁在花盆里,“生长的每个过程/都有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以至于“一部分发育,一部分萎缩”,显露出各种各样的“怪相畸形”,“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生命”。它们都是以“不平衡”和“残缺不全”为标准的病态审美观念的牺牲品。这一节的描写就是要指出“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第三节是一个转折,指出了花木应该具有的自然的生命状态,可以看作是对植物“自由伸展发育正常”的呼吁。最后一节是这样的:“如今却一切都颠倒/少的变老、老的变小/为了满足人的好奇/标榜养花人的技巧/柔可绕指而加以歪曲/草木无言而横加斧刀/或许这也是一种艺术/却写尽了对自由的讥嘲”。“怪相畸形”被作为艺术来展览,这是一种美丑不分的颠倒,诗人在这一节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横加斧刀”的盆景的制造者,表明了本诗的主旨。当然,我们不应认为诗人对盆景艺术有什么偏见,他不过是借此来鞭笞极“左”思潮下践踏自由、压制个性、扭曲人性的社会现象。
诗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上升到更高的象征的层次,把对现实的思考熔铸在具体可感的意象之中。艾青年轻时曾受过绘画的专业训练,善于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形态。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工笔画的笔法写出了盆景的外观,并交代了环境,其中的线条、色彩是负载着否定式的思想情感的。第三节又这样写盆景的畸形:“像一个个佝偻的老人/夸耀的就是怪相畸形/有的挺出了腹部/有的露出了块根/留下几条弯曲的细枝/芝麻大的叶子表示还有青春/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生命”。在细致的描绘中,不断向客观事物进行思想情感的渗透,从而改变对象纯客观的属性,塑造出能够表情达意的意象。这是一个痛苦的形象,使人想到十年动乱中极“左”观念对人的扭曲。
《盆景》反映出艾青所追求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艺术风格,没有繁复的技巧,在语言上没有什么雕琢和藻饰,而是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塑造意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
㈢ 简述艾青《盆景》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盆景》写于1979年。诗人通过对盆景不幸遭遇的抒写,揭露和批判了封建遗风、专制和独裁。堪称一篇反封建的檄文、一曲自由的颂歌。
艺术特点:选材新、开掘深。作者从工艺“盆景”中发现了人类社会的“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