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地黄
❶ 地黄的作用与功效
地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地黄的作用与功效
1、降血糖:怀庆地黄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2、止血:生地、熟地煎剂、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对小鼠均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毛细管法).
3、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地黄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作用,
对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对抗作用.
4、治疗肝炎:临床报道地黄和甘草合用,无论是肌注或口服对传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进肝功能恢复,尤以ALT下降显著且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5、治疗白喉:以生地黄为主,配合连翘、黄芩、麦冬、玄参的抗白喉合剂,服用后多在4天内退热,假膜消失,咽痛好转。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损害等作用。
地黄的食用价值
将地黄作为食品,在民间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黄产区群众就将地黄“腌制成咸菜,泡酒、泡茶而食之。”至今人们仍把地黄切丝凉拌,煮粥而食。
地黄是“四大怀药”之一,有着久远的历史记载。从周朝开始,四大怀药被历代列为皇封贡品;唐宋时期,四大怀药已久负盛名,经丝绸之路传入亚欧各国;明代郑和将怀药带入东南亚、中东、非洲诸国;近代四大怀药被海外人士誉为“华药”。《红楼梦》中亦有宝玉为晴雯改药方加地黄的情节。
1、宜食
阴虚发热、口干渴、阴伤便秘、肾阴不足、虚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湿疹、神经性皮炎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血崩、胎动不安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
2、忌食
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不适宜食用。同时,地黄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
地黄的观赏价值
地黄适于盆栽,若在温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开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优美,可在花境、花坛、岩石园中应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地黄为重要药材。
❷ 野地黄,本色自在,最是潇洒
坡洼底,最早露头的就是野地黄,它极喜欢站在红胶泥圪塄上, 如臂膀一样张开,自由自在,随风摇曳,充满动感。 大晌午晒得它焉头耷脑,太阳一背过迲,它又神清气爽,活泛起来。
一
地黄,多年生草本, 高不盈尺,浑身毛格茸茸,灰白色柔毛,枝上有,叶上有,花朵上更长些。
二
基部叶犹如莲座, 皱褶且肥厚。 茎上叶互生,叶片圆润,叶面绿色,叶背紫红色,叶缘如锯齿,或钝或尖;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凹陷背隆。
三
花梗稍长但细弱,弯曲而后上升,或在茎顶成总状花序,或在茎上单生叶腋而且分散。
花萼如钟,细长,十脉隆起,萼齿五枚,犹如三角且圆润;花冠如筒而弯曲,外面紫红色;冠口五裂,头钝或微凹,里面黄紫,外面紫红;雄蕊四枚;药室且方且圆,基部叉开;花柱顶部扩大成两枚,片状柱头。
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虽繁但总是低着头,或歪着头,那么谦逊,那么低调。淡淡的红紫色,渐渐变淡变白,艳而不妖,丽而不腻,好看也耐看。
四
地黄食药同源。地下块根黄白,得名地黄,是一味传统中药。鲜地黄是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是补益药。
地黄能腌成咸菜,也能泡酒,泡茶,还能切丝凉拌,甚至煮粥。
我见过整坝的地黄,不仅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体量高大,花形优美,真个是气势非凡,但多了几分功利诱惑;我也见过盆栽地黄布置花坛,甚至栽植在岩石园,或是曲径通幽处,随形就势,每当你转身之际,它就会给你惊喜,让你眼前一亮,但多了几分人为偷巧。
于是,我总也忘不了老家的野地黄,尤其长在干洼上干峁子上,长不出肥硕的块茎,只顾着开花,只顾着摇头晃脑,只有小孩子当它是花,把玩它,撕扯它;大人们无暇顾及,它就那么年复一年地吊儿郎当地生长着,也不茂盛,也不消亡,在自己的领地里尽情风光着,最是本色,最是自在,最是潇洒。
网图,侵删。
❸ 常见的10种有毒植物
常见的10种有毒植物有毛地黄、珊瑚樱、花叶芋、报春花、马蹄莲、长春花、苏铁、变叶木、乳茄、霸王鞭。
毛地黄既能盆栽也能地栽,一般地栽比较多,它缓脊的优点是耐寒、耐旱、耐贫瘠,喜光照充足的环境,又能耐阴,它的花量丰富,花朵像铃铛一样“挂”满花茎,很是讨人喜欢。像毛地黄这样漂亮的花也有缺点,它的整个植株都有毒性,因此不建议家里有小孩的条件下,在室内盆栽种植毛地黄。
珊瑚樱开花时没有什么观赏价值,但是它的果实从绿到红,成熟时呈橙黄色,颜色鲜艳,果实挂在枝头,与叶片形成对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是珊瑚樱整个植株有毒,尤其是果实,毒性更强。
养有毒植物的注意事项
因此,在养花时,尽量避免花量过大的集中在某一空间,造成香气郁积。对于香气过重的花卉,应选择在通风扰芦渗较好的房间,避免将其放置在卧室等空间,如夜来香、郁金香、茉莉等。花卉的汁液溅入皮肤创口或眼睛内时,要及时用清水冲洗哗谈,必要时选择就医。
有两种植物需要格外注意,一种是夹竹桃,另一种便是滴水观音。夹竹桃是一种剧毒植物,其根、茎、叶、花粉及汁液均有毒。在养护时,应尽量将其放置在室外或远离食物和水源的地方,避免汁液及花粉混入食物和饮用水造成误食。
❹ 请问大师这种花和草的名称
地黄(玄参科地黄属植物)
地黄(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0厘米,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茎紫红色。直径可达5.5厘米,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叶脉在上面凹陷,花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花冠外紫红色,内黄紫色,药室矩圆形,蒴果卵形至长卵形,花果期4-7月。
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中文学名
地黄
拉丁学名
Rehmanniaglutinosa(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别称
生地,怀庆地黄,小鸡喝酒
二名法
Rehmannia glutinosa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管状花目
亚目
茄亚目
科
玄参科
属
地黄属
种
地黄
分布区域
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等省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1]地黄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肥厚,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
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乎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花萼钟状,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状而弯曲,外面紫红色,(另有变种,花为黄色,叶面背面为绿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2]
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2]
植物形态
2生长环境
常生于生于海拔50~1100米的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2]
3地理分布
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中国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2]
4栽培技术
地黄喜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黏性大的红壤土、黄壤土或水稻土不宜种植。地黄是喜光植物,植地不宜靠近林缘或与高秆作物间作。当土温在11~13℃,出苗要30~45天,25~28℃最适宜发芽,在此温度范围内若土壤水分适合,种植后一星期发芽,15~20天出土;8℃以下根茎不能萌芽。[3]从种植到收获需150~160天。
根茎繁殖
根茎繁殖为主。种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种时应用。种用根茎来源于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黄露地越冬等,但以倒栽法的地黄种产量高、质量好。
具体方法是:7~8月在当年春季栽种的良种地黄地内,选生长健壮、无病虫的根茎,挖起折成4~5cm短节,稍风干后,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种到一块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适当除草,追肥,雨后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随挖随栽。栽种地黄一般在日平均温度为18~21℃时最好。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庆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黄在4月上、中旬;晚地黄(或麦茬地黄),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栽种时在垄或畦上开沟,沟距33cm,每隔15~20cm,放种栽一节,覆土3~4cm,压实表土后浇水。每垄种2行,每畦3~4行,苗出齐后,选阴雨天补苗,栽后1月左右匀苗,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浅薅2-3次,并铲去陆续生出的多余苗。[3]
田间管理
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1次,可施人畜粪水或饼肥,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使地无积水,出现花蕾时,要随时摘除。[3]
地黄栽培时,不宜选曾种植过棉、芝麻、豆类、瓜类等的土地,否则病害严重。如要混种,应选禾本科作物;地黄有“三怕”,即怕旱、怕涝和怕病虫害。因其根系少,吸水能力差,稍微干旱即易凋萎;土壤水分过多则肉质根茎易腐烂。所以得适当的灌溉。
病虫防治
斑枯病可选抗病品种,清洁园地,发病初期用倍量式波尔多液喷雾。还有地黄枯萎病、大豆胞囊线虫、轮纹病等为害。虫害有棉红蜘蛛,发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防治。蛱蝶,在其幼龄期用敌百虫等防治。
5主要价值
地黄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创汇产品之一,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及日本等国。[4]
药用
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5]
炮制:(熟地黄)⑴取净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⑵取净生地黄,照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6]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5]熟地黄:甘,微温。[6]
归经:归心、肝、肾经。[5-6]
功能主治: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7]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5]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6]
用法用量:鲜地黄:12~30g。生地黄、熟地黄:9~15g。[6][5]
贮藏:鲜地黄埋在砂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8][6]
常用配方
⑴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⑵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严语,目常开不闭,或喜切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⑶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⑷治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圣惠方》)
⑸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地黄饮)
⑹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千金方》地黄煎)
⑺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煮白粥,临熟人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计半小盏。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圣惠方》地黄酒)
⑼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计,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圣济总录》地黄煎)
⑽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捣细末,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夷坚志》)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九子地黄丸、干地黄丸
临床应用
地黄
⑴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主治心经火热证。生地黄6g,木通6g,生甘草梢6g。上药为末,每服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方中地黄入心肾经,甘凉而润,清心热而养血养阴,用以为臣。[8]
⑵清胃散(《兰室秘藏》)主治胃火牙痛。生地黄6g,当归身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9g。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方中生地凉血滋阴。[8]
⑶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主治阴虚火旺盗汗。当归、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6g,黄芪12g。上药为粗末,每服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方中当归、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阴养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为方中君药。[8]
⑷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卤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熟地24g,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6~9g),空心温水化下。方中熟地味甘纯阴,主入肾经,长于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9]
⑸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大全》)治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证。胎动不安,堕胎,滑胎,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人参、黄芪各3g,白术、炙甘草各1.5g,当归3g,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各2.4g,续断3g,糯米一撮,黄芩3g,砂仁1.5g。水煎服。方中熟地补血滋阴以养胎元,配伍人参以复冲任气血不足之本,为君药。[9]
⑹左归丸(《景岳全书》)治真阴不足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大怀熟地240g,山药120g,枸杞120g,山萸肉120g,川牛膝120g,菟丝子120g,鹿胶120g,龟胶120g。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9]
食用
将地黄作为食品,在民间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黄产区群众就将地黄“腌制成咸菜,泡酒、泡茶而食之。”至今人们仍把地黄切丝凉拌,煮粥而食。
宜忌人群
宜食:阴虚发热、口干渴、阴伤便秘、肾阴不足、虚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湿疹、神经性皮炎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血崩、胎动不安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
忌食: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不适宜食用。同时,地黄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7]
观赏
地黄适于盆栽,若在温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开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优美,可在花境、花坛、岩石园中应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地黄为重要药材。[3]
药理作用
⑴降血糖:怀庆地黄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⑵止血:生地、熟地煎剂、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对小鼠均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毛细管法).
⑶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地黄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作用, 对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对抗作用.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损害等作用.
⑷治疗肝炎:临床报道地黄和甘草合用,无论是肌注或口服对传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进肝功能恢复,尤以ALT下降显著且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⑸治疗白喉:以生地黄为主,配合连翘、黄芩、麦冬、玄参的抗白喉合剂,服用后多在4天内退热,假膜消失,咽痛好转。[12]
药材鉴别
地黄
显微特征:鲜地黄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层细胞。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橘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放射状排列。
生地黄粉末深棕色,木栓细胞淡棕色,断面观类长方形,排列整齐。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细胞核。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相似,内含橙黄色或橘黄色油滴物。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微米。
地黄
理化鉴别:生地黄取本品2克,加甲醇20毫升,置于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回收甲醇至5毫升,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配制成每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实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4: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105摄氏度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再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熟地黄取本品粉末1克,加乙醇10毫升,浸泡24小时,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5-羟甲基糠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10微升、对照品溶液5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植物文化
史载
地黄是“四大怀药”之一,有着久远的历史记载。从周朝开始,四大怀药被历代列为皇封贡品;唐宋时期,四大怀药已久负盛名,经丝绸之路传入亚欧各国;明代郑和将怀药带入东南亚、中东、非洲诸国;近代四大怀药被海外人士誉为“华药”。《红楼梦》中亦有宝玉为晴雯改药方加地黄的情节。
诗词
作者:苏轼(宋代)《地黄》。
地黄饷老马,可使光鉴人。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
我衰正伏枥,垂耳气不振。移栽附沃壤,蕃茂争新春。
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
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
❺ 盆栽的地黄花冬天会落叶吗
要看是在什么环境里。
植物休眠期尽量保持盆土干燥 不然容易烂根的 待来年发芽后再浇水施肥
❻ 野生地黄有什么功效
野生地黄抄和地黄药效相同,主要有袭以下几种。
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
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6)盆栽地黄扩展阅读:
宜忌人群:
宜食:阴虚发热、口干渴、阴伤便秘、肾阴不足、虚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湿疹、神经性皮炎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血崩、胎动不安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
忌食: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不适宜食用。
同时,地黄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野生地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黄
❼ 毛地黄盆栽每株用多大口径的盆
具体根据花的大小来选择
毛地黄种植用陶土盆,透气性强。
毛地黄植株强健,较耐寒、较耐干旱、忌炎热、耐瘠薄土壤。喜阳且耐荫,适宜在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
毛地黄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除花冠外,全体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有时茎上几无毛,高60-120厘米。茎单生或数条成丛。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粗糙、皱缩、基生叶具长柄,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叶缘有圆锯齿,叶柄具狭翅,叶形由下至上渐小。顶生总状花序长50~80cm,花冠钟状长约7.5cm,花冠蜡紫红色,内面有浅白斑点。萌果卵形,花期5~6月,果熟期8~10月,种子极小。人工栽培品种有白、粉和深红色等,一般分为白花自由钟,大花自由钟,重瓣自由钟。常用于花境、花坛及岩石园中,还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
❽ 盆栽种植地黄种子一般多久出苗超过几天不出苗就彻底养不活了
盆景种植地黄种子一般多久出苗?正常的话10~半个月左右就会出苗,如果20天左右不出苗。
❾ 洋地黄作用有哪些洋地黄的功效和作用
中国的地黄与欧洲的洋地黄均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玄参科,而前者规于毛地黄属,后者属于地黄属;二者本质上是远方的亲戚。地黄是中药,清热凉血;洋地黄是西药,强心。洋地黄作用有哪些?洋地黄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洋地黄的观赏作用洋地黄的花儿很漂亮,长长的花茎上长满了小花朵,或白或粉或红,从视觉效果来说,和风铃花、风信子这些花朵有些相似,观赏性还是很强的。
洋地黄,植株比较高大,花形优美,一般可以用在花坛花境的布置上,效果绝佳。也可以将洋地黄用于园林丛植,或者是自然式花卉的布置,都可以营造一种美丽的氛围。
将洋地黄用于盆栽种植,也有着旦神不错的观赏效果。将盆栽的洋地黄放在温室当中,还可以使其在早春季节就开花,更加富有意味。
洋地黄的药用作用洋地黄是一种重要的药材,它作为一种强心药,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药用作用明显。
洋地黄主治慢性充血性心高迟汪力衰竭,可以消除水肿,对病情起作用。
洋地黄用药注意事项洋地戚仔黄在用作药物的时候,虽然会显现一定的效果,但是也要注意会因为药物而出现中毒的症状。
洋地黄比较不容易排泄,积聚在体内容易导致中毒,所以,在服用洋地黄之前,需要询问病史,最好两周之内没有服用过洋地黄,才可以按常规给药,服药的时候,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用量。
肾功能不全者或者是老年人,本身就对洋地黄的排泄缓慢,所以用药的剂量都要少。并且由于每个人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具体用药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