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川派盆景
A. 川派盆景是怎样起源的
四川抄盆景相传起源于五代,盛行于明、清时代。两宋时期,安岳县圆觉洞和大足县大佛湾摩岩造像中,飞天与传女手托的山万盆景,已与今天的浅水山水盆景十分相似,但因明、清盆景向树桩倾斜,直到近千年后的四五十年代,才由一批园艺家、画家。盆景“玩家”亲密合作,使之成熟。现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的以金玉宝石造型的盆景,都以四川树桩盆景为范本。由于历代盆景艺人的精心培育,四川盆景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盆景的几个主要流派之一,即以成都为中心的川派。
B. 川派盆景有哪些艺术风格
四川树桩盆景分传统来规则型和自源然型两大类。规则型的特点是着重立体空间的造型,四面可观,步移景换。主干造型变化多端,有掉拐、方拐、对拐、滚龙抱柱、大弯垂枝和三弯九倒拐等等式样。以三弯九倒拐为例,正面观赏,主干只现三大弯,侧面品玩,又只见九个拐(弯),而半侧赏玩,三大弯、九小拐全面展现,宛如蛟龙。规则型除主干造型外;还有枝盘造型。枝盘造型大致可分平枝式、滚珠式和半平半滚式三种。滚珠式出枝自如,形式多样,每遇花期婀娜妩媚,楚楚动人。
总的说来,川派盆景的艺术风格: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山水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C. 盆景艺术五大流派是什么
1、岭南派盆景
以“花城”广州为中心的广东盆景,因地处五岭之南面称为岭南派。岭南派盆景形成过程中,受岭南画派的影响,旁及王山谷、王时敏的树法及宋元花鸟画的技法,创造了以“截干蓄枝”为主的独特的折枝法构图,形成“挺茂自然,飘逸豪放”特色。
2、川派盆景
有着极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造型特点。其树木盆景,以展示虬曲多姿、苍古雄奇特色,同时体现悬根露爪、状若大树的精神内涵,讲求造型和制作上的节奏和韵律感。
3、苏派盆景
以树木盆景为主,古雅质朴,老而弥健,气韵生动,情景相融,耐人寻味。苏派盆景摆脱传统的造型手法,采用“粗扎细剪”的技法。
4、扬派盆景
受高山峻岭苍松翠柏经历风涛“加工”形成苍劲英姿的启示,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画理,创造应用11种棕法组合而成的扎片艺术手法。
5、海派盆景
以造型形式比较自然,不受任何程式限制,而闻名于世。其造型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直于式、斜干式、曲千式、临水式、悬崖式、枯干式、连根式、附石式,还有多于式、双干式、合栽式、丛林式,观花与观果盆景。
D. 我国盆景有哪几个流派
有五个流派。
川派盆景, 以成都重庆为代表。制作手法简练明快,树桩盆景以丰富多彩的潘扎技艺见长,树形扎曲多姿,苍古雄奇,尤以花果盆景著称。山水盆景以巴山蜀水为楷模,仅仅用山石竹木作巧妙组合,简洁明快。常用树木有金弹子、罗汉松、六月雪、枸杞、紫薇、贴梗海棠等等。
苏派盆景, 以苏州盆景为代表,以棕线潘扎见长,制作云片式枝盘为主要特色,上下云片几乎接近绝对水平,枝片似云朵,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以制作梅庄盆景闻名全国。
扬派盆景, 以扬州盆景为代表,特点是从幼树培养,根据枝无寸直国画手法,采用一寸三弯来潘扎,树顶云片浑圆肥厚,中下层云片薄如手掌,以提篮式、疙瘩式、三湾五臂式碧桃盆景著称。
海派盆景,以上海杭州盆景为代表,以日本盆景为借鉴,树桩山水并用,改为铅丝缠绕,降低制作难度,省工省时成型快,材料多自行繁殖培养,以五针松、罗汉松、黑松、锦松、红枫为主,近年来又创造了微型盆景,小巧玲珑价格便宜。目前全国各地花卉工作者制作树桩盆景时,多以海派盆景为楷模。
岭南派盆景, 以广州盆景为代表,大约从明代开始形成,受岭南画派影响。树桩盆景以剪截为主,创造了以蓄枝截干为主的独特折枝手法,造型方式有雄伟的大树型,挺拔的高耸型,野趣丛生的自然型和矮干密枝的紧凑型。主要有榕树、九里香、雀梅、福建茶等等。
E. 川派盆景的基本介绍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为青藏高原,盆地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富饶地区之一,素有“天府之国”称号,高原海拔较高,山岭重叠,尖峰深壑,耸人云霄。还有风景秀丽的峨嵋,山势巍峨,峰峦挺秀。这些风景资源和植物等材料,都是川派盆景艺术创作的源泉,对川派盆景艺术的繁荣起着很大的作用。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最后归纳为两种主要类型。即规律类和自然类。两种主要类型的特点为:对称美、平衡美、韵律美,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活泼而有序,庄重而灵动。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是对大自然的艺术概括与艺术加工。基本技法为自然树的顺势加工和10种身法及3式、5型。
川派盆景的艺术风格: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山水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社鹃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锺乳石、云母石、砂积石、龟纹石,以及新开发的品种为制作石材。
成都是中国历史名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北,成都平原中心,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成都建城于春秋时代,自秦汉至现在一直是西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三国的蜀汉和五代时的 前蜀和后蜀,均在此建立都城。成都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之乡,历代诗人无不为巴山蜀水所哺育,无不为巴山蜀水纵情讴歌。历代 画家无不以四川名山胜迹为题材。许多著名的诗人、画家都在此 留下了传世佳作。成都又是一个著名的“花乡”,青羊宫花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不少川西农户,都有种花植草,蟠扎盆景的习惯。还有花草“赛市”之风气,在成都郊区,世代相传,以 蟠扎桩头盆景为生的“盆景世家”,就有60多户。现在成都一带 还保存了许多百年以上的珍贵古桩盆景。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为中国西 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山城,城市被群山 环绕.市内岗岭起伏,依山而建,道路、房舍参差排列,层层错落极富诗情画意。重庆盆景艺术开始是受成都的影响,但后来发展很快,在川派盆景艺术中自成一体,与成都盆景形成两种地方风格。
此外四川多名山大川,除峨嵋外还有号称“青城天下幽”的 青城山和长江三峡等。山势雄、秀、奇、险,山中还多古木、奇石。这些都是盆景造型的范本。
川派盆景的代表树种有金弹子(瓶兰花)、六月雪、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梅花、紫薇、罗汉松、银杏、偃柏等,其他还有虎刺、黄桷树、紫荆、山茶、桂花等,竹类品种繁多,有绵竹、邛竹、风尾竹、观音竹、琴丝竹和佛肚竹等。
F. 中国盆景的流派及造型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盆景流派较多。就传统的五大流派而言又分为南、北两大派,南派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派,北派包括长江流域的川派、扬派、苏派、海派(后三派过去统称江南派)等。
海派盆景
上海的盆景艺术,已有400余年历史。
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在国内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了一种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的海派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上海盆景广泛吸取了国内各主要流派的优点,同时还借鉴了日本及海外盆景的造型技法,创立了以师法自然、苍古如画的海派盆景。
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因势利导,随物赋形,按照国画理论要求,努力使之神形兼备。虽然也同所有北派一样,讲究技片造型,但技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而且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疏密相间,聚散自由,以欣欣向荣为首要目标。因此,在技法上另辟蹊径,扎剪并重,不用棕丝而用金属丝缠绕枝干进行弯曲造型,而后细修细剪,以保持优美形态,刚柔相济,流畅自然。
海派盆景选用的树种非常丰富,落叶、常绿、花果各类应有尽有,现在已达140余种,其中以常绿的松、柏和色姿并丽的花果类为主,近几年还从国外(如日本、葡萄牙等)引进一些树种,使海派树桩盆景更加多姿多彩。
上海境内没有大山,但对山水盆景却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海派山水盆景有两大类型:其一是用硬质山石表现近景,盆内奇峰峻峭,林木葱茏;其二是用海母石、浮石等软质石材,细致雕琢出山纹石理,种上小树小草,以表现深远的意境。不过,这两种类型的山水盆景,就其总的风格而言,都比较辽阔,无疑是地域环境在盆景艺术家心灵上刻下的印记,体现出冲积平原的地域特色。
岭南派盆景
以“花城”广州为中心的广东盆景,因地处五岭之南面称为岭南派。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草木滋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盆景艺术繁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虽然岭南盆景艺术起步较晚,但也有数百年历史。
岭南派盆景形成过程中,受岭南画派的影响,旁及王山谷、王时敏的树法及宋元花鸟画的技法,创造了以“截干蓄枝”为主的独特的折枝法构图,形成“挺茂自然,飘逸豪放”特色。创作题材,或师法自然,或取于画本,分别创作了秀茂雄奇大树型、扶疏挺拔高耸型、野趣横生天然型和矮干密叶叠翠型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树木盆景;又利用华南地区所产的天然观赏石材,依据“咫尺千里”、“小中见大”的画理,创作出再现岭南自然风貌为特色的山水盆景。岭南派盆景多用石湾陶盆和陶瓷配件,并讲究景盆与几架配置,题名托意,体现了“一树二石三几架”的一树效果,成为我国盆景艺术流派中的后起之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川派盆景
川派盆景有着极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造型特点。其树木盆景,以展示虬曲多姿、苍古雄奇特色,同时体现悬根露爪、状若大树的精神内涵,讲求造型和制作上的节奏和韵律感,以棕丝蟠扎为主,剪扎结合,其山水盆景以展示巴蜀山水的雄峻、高险,以“起、承、转、合、落、结、走”的造型组合为基本法则,在气势上构成了高、悬、陡、深的大山大水景观。
就目前情况看,川派盆景中的川西和川东盆景,虽然在某些具体制作手法和景观造型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的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是一致的。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钟乳石、云母石、砂积石、龟纹石,以及新开发的品种为制作石材。
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苏州,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为树桩盆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
苏派盆景以树木盆景为主,古雅质朴,老而弥健,气韵生动,情景相融,耐人寻味。苏派盆景摆脱传统的造型手法,采用“粗扎细剪”的技法。对主要树种,如榆、雀梅、三角枫等,均采用棕丝把枝片修成中间略为垂斜的两弯半“S”形片子,然后用剪刀将枝片修成椭圆形,中间略隆起呈弧状,犹如天上的云朵。对石榴、黄杨、松、柏类等慢生及常绿树种,在保持其自然形态的前提下,蟠扎其部分枝条,或弯曲、稀疏,使其枝叶分布均匀、高低有致。其修剪也以保持形态美观、自然为原则,只剪除或摘除部分“冒尖”的嫩梢,成为苏派盆景的主要特色。在蟠扎过程中,苏派盆景力求顺乎自然,避免矫揉造作。另外,结“顶”自然,也是苏派盆景的独到之处。
苏派盆景造型特点:注重自然,型随桩变,成型求速。摆脱了过去成型期长、手续繁琐、呆板的传统造型的束缚。
苏派盆景,同时讲究景(桩、石)、盆和几架的多样化与统一性,特别在厅堂陈列布置,景、盆、架要与厅堂结构协调,显示“景”、“境”相称而得体。
苏派盆景
扬派盆景
以扬州为中心的扬派盆景,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南通、如皋、盐城等地,由于地处江苏北部,故又统称苏北派。
扬派盆景经历代盆景老艺人锤炼,受高山峻岭苍松翠柏经历风涛“加工”形成苍劲英姿的启示,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画理,创造应用11种棕法组合而成的扎片艺术手法,使不同部位寸长之枝能有三弯(简称一寸三弯或寸枝三弯),将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如同漂浮在蓝空中极薄的“云片”,形成“层次分明,严整平稳”,富有工笔细描装饰美的地方特色。这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地方特色,得到发展,并在以扬州、泰州为中心的地域广泛流传,形成流派,并被列为中国树木(桩)盆景五大流派之一。
扬派的山石盆景以平远式为主,蕴涵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江南情致。扬派树桩盆景的常用树种有:松、柏、榆、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梅、山茶等。山水盆景除用本地出产的斧劈石外,还使用外省的砂积石、芦管石等。
G. 川派盆景有哪些特点
川派树桩复盆景有它自己的特点。制在制作上,棕丝盘扎,不露“做手”,对树木很少使用打眼钻孔、生雕硬刻的方法,虽经反复加工,却无刀劈斧削的痕迹。川派盆景力求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形神兼备的境界。而且棕丝的色彩与树皮相近,一个盆景在造型过程中也可以观赏,无须等待几年甚至十几年成型之后才观赏。这种特殊技法,既区别于岭南派的剪裁造型和上海、杭州的铅丝造型,也不同于其它艺术流派的棕丝造型。再以树干为例,四川桩景的主干雄伟高大,与主干短缩的扬州古桩相比,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四川树桩盆景的这种特色,正是云雾多、日照少、树木陡长的四川地区自然风貌的艺术再现。
H. 川派盆景有哪些介绍
川派盆景是以四川省名来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四川古称巴蜀。唐朝贞观元年(公元版627年)设置剑南道,所以过权去也把川派盆景称为“剑南盆景”。四川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同时山势巍峨,江河奔腾,又盛产砂片石、砂积百等多种石料,这些都是有利于盆景发展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