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盆景
A. 什么时候去南浔旅游比较好
景点介绍
1南浔古镇
门票:成人全票100元
景点介绍:南浔被誉为中国江南的封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上有全国文保单位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以及张石铭旧宅等古建筑群。
2百间楼
百间楼位镇东北侧,沿老运河东、西两岸建造。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这一名称一直保存至今。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顿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
整条百阁楼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兜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夹墙式,高低错落,白墙黑瓦,饶有风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楼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层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轻巧通透,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
3湖笔人家
“湖笔人家”集湖笔文化、湖笔制作现场展示、湖笔销售等一体,具有浓厚的南浔人文特色。展示的湖笔主要有明清时代的各种湖笔、历代书画家选用笔、共和国将军选用笔、国家领导选用笔、外国友人选用笔、团体及个人书画用品或礼品笔。
4小莲庄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5刘氏梯号
刘氏梯号,又称崇德堂,俗称“红房子”。崇德堂总体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
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
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达恢宏,以精美的砖
雕、木雕、石雕见胜。
南浔美食
橘红糕
“野荸荠”橘红糕是南浔传统小吃,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野荸荠”橘红糕,软而不粘,色泽桃红,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定胜糕
呈淡红,松软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将米粉放入定胜糕模型内,摁实,面上用刀刮平,上笼用旺火蒸20分钟,至糕面结拢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双交面
近年来在泰安路一带颇负盛名,交头有卤汁、牛肉、白鸡、素丝、雪菜等十余种,尤以双交面(又叫酥肉爆鱼面)为上品。镇上状元楼、五福楼等面店都有出售。
双林姑嫂饼
南浔双林传统名点。扁圆形,厚薄均匀,粉质细腻、油润,呈浅灰色, 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体积小面精,一口一块,口即酥溶,咸甜可口。
注意事项
景区附近多以人力三轮车作为交通工具,有些车夫会先说好5元,然后自行带你去别的地方逛,最后再多问你收钱,这点要注意,一定要事先把价钱说清楚。
在各景点停车场有放心旅游商品店一家,里面东西最全,质量最好,而且价钱不高,是旅游公司监督商店,大家可以去那里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建议最好不要在各景点内买旅游纪念品,景区内东西比较昂贵。
B. 南浔古镇游玩攻略
景点介绍
1南浔古镇
门票:成人全票100元
景点介绍:南浔被誉为中国江南的封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上有全国文保单位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以及张石铭旧宅等古建筑群。
2百间楼
百间楼位镇东北侧,沿老运河东、西两岸建造。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这一名称一直保存至今。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顿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
整条百阁楼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兜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夹墙式,高低错落,白墙黑瓦,饶有风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楼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层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轻巧通透,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
3湖笔人家
“湖笔人家”集湖笔文化、湖笔制作现场展示、湖笔销售等一体,具有浓厚的南浔人文特色。展示的湖笔主要有明清时代的各种湖笔、历代书画家选用笔、共和国将军选用笔、国家领导选用笔、外国友人选用笔、团体及个人书画用品或礼品笔。
4小莲庄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5刘氏梯号
刘氏梯号,又称崇德堂,俗称“红房子”。崇德堂总体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
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
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达恢宏,以精美的砖
雕、木雕、石雕见胜。
南浔美食
橘红糕
“野荸荠”橘红糕是南浔传统小吃,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野荸荠”橘红糕,软而不粘,色泽桃红,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定胜糕
呈淡红,松软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将米粉放入定胜糕模型内,摁实,面上用刀刮平,上笼用旺火蒸20分钟,至糕面结拢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双交面
近年来在泰安路一带颇负盛名,交头有卤汁、牛肉、白鸡、素丝、雪菜等十余种,尤以双交面(又叫酥肉爆鱼面)为上品。镇上状元楼、五福楼等面店都有出售。
双林姑嫂饼
南浔双林传统名点。扁圆形,厚薄均匀,粉质细腻、油润,呈浅灰色, 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体积小面精,一口一块,口即酥溶,咸甜可口。
注意事项
景区附近多以人力三轮车作为交通工具,有些车夫会先说好5元,然后自行带你去别的地方逛,最后再多问你收钱,这点要注意,一定要事先把价钱说清楚。
在各景点停车场有放心旅游商品店一家,里面东西最全,质量最好,而且价钱不高,是旅游公司监督商店,大家可以去那里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建议最好不要在各景点内买旅游纪念品,景区内东西比较昂贵。
从上海准备坐大巴去南浔的朋友们请注意了,上海汽车南站没有可以直接到达南浔的汽车。客运总站有去南浔的直达车,上午8:10和11:20各一班。
C. 南浔小莲庄
莲庄主人---刘镛
小莲庄为南浔景致之最,原是“四象之首”清光禄大夫刘镛的家庙和花园。传说因为主人钦慕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建于湖州的莲花庄得名。
有人估算,刘镛的家产,在19世纪90年代时达到了2千万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是7千万两白银。
1885年,通奉公刘镛59岁,开始修建私家庄园“小莲庄”,他准备在庄园里修整一个十亩的荷花池,再在池边建几座亭台楼榭,以便在风和日丽的时候,赏荷、垂钓,安享晚年。
这时候的刘镛,已居南浔“四象”①之首。也许,他希望静对荷花池时,能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或许,他会想,人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只要你的心足够大。
此时的刘镛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绵绸布庄的小学徒。那一年他15岁,由于家境贫寒,刘镛在布庄帮工,他起早贪黑,从厨房到澡堂,什么事都干,但辛苦一天却只能得到十文点心钱,即使像他师傅,身为店中执事,岁俸也不过百缗(一千文为一缗)。
对于处处留心想要自己起家创业的刘镛而言,每日十文的酬劳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考虑着,要往丝业上发展。
南浔,倚天目诸山之胜,揽太湖苕溪之秀,所有的灵气凝结为一缕缕蚕丝,绵软柔韧,质地晶莹,名闻遐迩。当时正值“欧洲诸国开商埠于上海,大购湖丝,岁出口八九万包,业丝者赢获过多”。这一切皆被刘镛看在眼里,不禁为之心动。若想开创自己的事业,从丝上着手,当是一条捷径。
于是,1842年,16岁的刘镛“跳槽”到谈德昌丝行当伙计。丝行的待遇比绵绸布庄大有提高,不仅“年贴膳洋银十圆”,年底,谈老板因刘镛勤快能干还“酬洋银六圆”。
(岁月几经变迁,人世几度沧桑,十亩荷花池,经历了百年的动荡,今天,当我们徜徉在岸边,赞叹它的美丽、惊羡主人的财富时,有几人能够想到,当年的刘镛,在成为一方大亨之前,只是那么一个不起眼的穷小子,足见人的心有多大,就能走得多远。)
刘镛进入谈德昌丝行当小伙计时,早已存了心机,将来要另立炉灶,开创自己的事业。由于他聪敏好学,短短四年时间,便“靡洪靡纤,不待提谕,劈见症结”,尽通丝业经营的奥秘,掌握了经商的规律。
1846年,正月新春,家家户户都忙着辞旧迎新。刘镛的心中,也涌动着开始新生活的想法,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可以开始着手做一番自己的事业了。于是,他辞别了谈德昌丝行,拿出所有积蓄,开了家叫做“刘恒顺”的小丝行。
南浔最富有的一“象”,就从这里,开始了最初的萌芽。
沿着曲曲折折的水路,往北,摇上三天三夜的橹,穿过那一座又一座的石桥,便到达了上海十六铺。
这是刘镛第一次去上海打听丝价,此前,他的小丝行每日收购蚕丝,打烊后立刻转手卖给广东商人开设的大广庄,赚点小小的差价。
日子本来倒也安逸,只是这一年的春天,春丝抽得特别多特别好,广庄联合几家大的丝行有意压低辑里湖丝的价格,眼看生意就要赔本了。
是不是可以自个摇船把丝直接卖到上海去?刘镛突然冒出这么个念头,随即又把这念头打压下去——没资金、没大船,这样莽莽撞撞地去了,能行吗?
倒是刘镛的夫人沈氏,另有一番见解:“咱们没有本钱没关系,从小做起,慢慢积累,没有大丝船,哪怕去租农船或者航船,总得试试。”
是啊,总得试试,与其坐而待毙,何不放手一搏?当年从小学徒小伙计,不也这么过来了吗?那时候行,现在为何反而不行?
刘镛哗哗摇着橹,日夜兼程,顺着那曲曲折折的水路,到了上海十六铺。
上海十六铺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大轮船,有的来自欧洲,有的来自美洲,刘镛的小船似乎格外寒碜,他的心,沉甸甸的。
刘镛摇着船,在大轮船的缝隙里几经辗转才靠了岸。一上岸,便迫不及待地打听丝价。
“辑里丝每两售价2两白银。”丝行伙计报价的声音响亮。
“2两?当真?”刘镛惊呆了,要知道,辑里丝收进每两才7分1,这丝行伙计报出的价格,是收购价的3倍啊。
刘镛大喜过望,忙把带来的亮晶晶的丝全部卖掉,换回了同样亮晶晶的银子。
这一年春天,刘镛靠着自家的丝船,生意做得特别红火。其他的丝行看到刘恒顺丝行的生意这么好,纷纷前来打探。
刘镛却是一个大度非凡的人,将自己发财致富的门路,一一细告同行。大家纷纷效仿,很快,这通往上海的曲曲折折的水路上,摇满了各家各户的丝船。雪白的辑里湖丝运出去,雪白的上海银洋运进来,南浔,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渐渐成为比上海还要富裕繁华的一方宝地。
(而今,站在那镌刻了岁月痕迹的石桥上,望眼是悠悠长长的水、悠悠长长的路,耳畔仿佛依稀传来那哗哗的摇橹声。
那哗哗的声响,穿透了历史的尘埃,浸透了百年的岁月,延续到了今天。今天,在湖商们把生意做到欧洲,做到美洲,做到全世界的时候,他们手中,应该仍是摇着那样的一把“橹”。)
沿着小莲庄内十亩荷花池,穿过一道道回廊,走过一座座亭榭,一转身,一抬眼,两座高大肃穆的牌坊赫然眼前。
那两道灰白的牌坊,高10米,一眼望不到顶,其中一道牌坊上书“乐善好施”4个大字。
南浔小镇上的老人都知道,这座牌坊建于1893年,是清帝为了表彰刘家“乐善好施”的传统,特别钦准修建的。
那是1863年,刘镛通过自己的艰辛劳作和聪明才智,已从一开始的丝业经营,进而开始盐业经营,家底十分雄厚。
那年夏秋之交,正当“秋老虎”,天气十分炎热。刘镛去严州经理盐茶商务,一路上看到百姓饱受寇盗蹂躏,房屋田产多遭毁坏,满目创痍。于是决定将此行的经商之资拿来“赈灾民,施医药,举掩埋,收养流亡,恤赎孤寡”。
他日行数十里,奔走赈济,在酷暑之中不顾秽气熏蒸,大病一场,病中仍不忘交代朋友继续救灾,自己却险些丧命。
那是1889年,浙江大水,湖州尤甚,灾民万千。刘镛见状,拿出数万银两,向安徽芜湖购米万石,以赈灾民。
一场百年难遇的灾难,在刘镛的慷慨支助下,终于化解。
为了能长期推广善行,救助乡里,刘镛还拿出数万银元,借贷生息,每年取利息购米济灾,名曰“爱米”。
刘镛对他人慈善大方,自己的生活却朴素淡然。他常说,富足之家就好比肌肤充盈的人身,肌肤充盈的人看起来很健康,但若是阳气太盛,则反而会伤害到脏腑。他深知财富过多容易奴役人的性情,反受其害,所以他将赈灾义举,比作是为自己治病:
“吾岁散数千金以与人,非求福也,盖以疗吾之疾也。天地之道,蓄极必泄,吾不待其泄而先自泄也,庶以惩。夫肤革充盈者之自知其疾,而早药之也。”
致富不忘本的刘镛获得了乡邻的爱戴,刘镛去世之时,远近百姓得知,纷纷吊唁,哭声一片。
(那一道灰白的牌坊,记录着刘镛淡泊财富的一生。他这一生,赚进了花不完的钱财。那雪白的银两,已随着历史而消散,这座牌坊,却在此间立了百年,而且,还要继续巍峨树立。能够永恒的究竟是什么?站在牌坊下,许多人都在思索。)
注释①:晚清的同治、光绪年间,浙江湖州的水乡古镇南浔出现了一个因经营丝业而发家的、为世人瞩目的富豪阶层,时人以三种动物形体的大小来标明他们财产的多少,逐渐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谚语。他们的财富究竟各有多少,民间说法不一。刘镛在当时位居“四象”之首,据说,刘家的财产在鼎盛时期达到2000万两。
D. 南浔古镇的特点
位于浙江湖州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老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一条市河穿镇而过。 古老的石拱桥、夹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筑的百间楼民居。依旧是旧日的模样,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厦、庭院里古松翠柏显示她经历的岁月。北面是太湖,东与江苏省交界,距苏州市仅51公里,乘中巴车12元,途中经过著名水镇同里。 据《江南园林志》记载“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历史文化悠久,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
景点介绍
百间楼
百间楼位镇东北侧,沿老运河东、西两岸建造。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这一名称一直保存至今。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顿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
整条百阁楼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兜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夹墙式,高低错落,白墙黑瓦,饶有风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楼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层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轻巧通透,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
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故居建筑是典型的江南宏门豪宅风格。一进们便是正厅“尊德堂”,是张家用来接待客人的,堂中挂有字画供游客观赏。边厅为双层结构,冬暖夏凉。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反应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另有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于古任、陈布雷、蒋介石等名人手札的影印件以及往来信件。
百船坊
南浔百船坊(展馆)按历史所记载,精心设计构建而成。以江南水乡的舟船为主,精心制作出中国传统六大类船型,阐释了中国船文化的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百船坊(展馆)本着立新意、知识广、有特点的原则,采用实物、模型、油画等手法把水乡风情展现在人们眼前,并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集参观、收藏、参与体验为一体的古船文化馆。
嘉业藏书楼
嘉业藏书馆是由南浔“四象”之首刘墉的孙子刘承干于1920年至1924年建成,是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因清朝溥仪皇帝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总体设计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寓肃穆的书楼于幽雅的园林之中。最盛时有藏书60万卷,共约16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
求恕里
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30年所建别墅。刘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进,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没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储书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是以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相结合。
小莲庄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刘氏梯号
刘氏梯号,又称崇德堂,俗称“红房子”。崇德堂总体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达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
广惠宫
广惠宫是南浔古镇一处源远流长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筑遗存,是南浔镇知名的道观。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称广惠宫。后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俗称“张王庙”。
去广惠宫游玩的朋友请注意,如果宫内有道士让你捐钱消灾祈福之类的,都不要相信,这些纯属骗钱之举。
张石铭旧宅
张石铭故居,前院是中国传统厅堂,后院却是西洋风格建筑。整个大宅巧妙地将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风格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风格融合了在一起。大宅气势恢宏,富丽典雅,风格独特,可称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私家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