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诏安盆栽

诏安盆栽

发布时间: 2022-08-01 15:56:58

『壹』 漳州各方面的知识

概况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的汕头毗邻。全市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个少数民族。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湾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的府地。

历史沿革

漳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唐武后垂拱(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制。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邮政编码: 363000,电话区号: 0596。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垂拱时,分出泉州所辖龙溪县一部分隶漳州,分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废怀恩县,割龙溪县来属;宋乾德(963-968年)时,领县除龙溪、漳浦外,还有龙岩、长泰,共四县;元时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县;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龙岩分出升为直隶州,并管辖漳平、宁洋两个县,漳州府范围剩下七个县。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市;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经济

漳州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已初步建成了以名、优、特产品为依托,以乡镇企业为基础,具有地方特色的轻型工业体系。全市主要工业生产行业有纺织、机械、电子、食品、包装、建材、制罐、医药等15个门类,产品1000多种。确立了食品、机械、电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和建材、旅游两个重点产业,工业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

漳州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台农业,高优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特色明显,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确立了水产和林果两大支柱产业,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高优创汇农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具备了加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和条件。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26.36亿元,比2004年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为24.6∶39.9∶3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9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49.86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222.57亿元,增长9.3%。财政总收入50.61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26.96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4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企事业存款98.91亿元,增长7.2%;储蓄存款余额285.13亿元,增长14.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96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中长期贷款126.17亿元,增长20.9%;短期贷款157.93亿元,下降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94亿元,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1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增长8.6%。2006年上半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59.89亿元,增长2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40亿元,增长32.6%;财政总收入31.86亿元,增长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55亿元,增长12%。

漳州物产富饶,素有"花果之城"、"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盛产"六大名果":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兰花;以及对虾、石斑鱼、鲍鱼、龙虾、红蟳、扇贝、牡蛎、泥蚶、鱿鱼等海珍品。天香丽质的水仙花、"国宝神药"片仔癀和"国货之光"八宝印泥,被誉为"漳州三宝",名扬海外。木偶雕刻、珍贝漆画、九龙璧玉雕等旅游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漳州对外友好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友人来访日益增多。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曾先后来访。美国夏威夷水仙花皇后旅游团、12国驻沪外交官和夫人考察团也来寻根、考察。1991年与日本谏早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自然地理

一、山脉、河流、平原

漳州西北多山,东南临海,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多样,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西北部横亘着博平岭山脉,海拔700至1000米,平和县境内的大芹山为最高点,海拔1544米,其他较著名的山岭,有平和县的小芹山、灵通山、长泰县的天柱山、良岗山、漳浦县的梁山,诏安县的九侯山,云霄、诏安、漳浦三县交界的乌山等。全市山地面积8000平方公里。海拔80-240米的丘陵地约2956平方公里,仅地面积的23.56%。

漳州最大的河流是九龙江。九龙江发源于博平岭山脉,分北溪、西溪、南溪三条干流,横贯华安、长泰、平和、南靖、芗城、龙海市等六个县区。两条干流在龙海市的三叉河汇合后,又分流进东海。干流长258公里,合支流共长1923公里。九龙江在福建省是仅次于闽江的第二大河,除九龙江外,境内较大的河流还有云霄县的漳江,诏安县的东溪,漳浦县的鹿溪,长泰县的龙津江。
九龙江沿岸有许多河谷盆地。在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有566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平原。由于土地肥沃,盛产稻谷、甘蔗、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

二、海湾

漳州的龙海、漳浦、云霄、诏安、东山五个县区临海,海岸线全长680多公里。南端的东山岛形如蝴蝶,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岛,也是福建省著名的渔区。龙海的浯屿岛,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靠近厦门,是著名的渔岛。漳浦则有三个半岛:古雷半岛、六鳌半岛和整美半岛。漳州沿海海岸曲折,海湾较著名的有:诏安湾、东山湾、旧镇湾等。

诏安湾:诏安湾海域广阔,是闽南良好的渔场之一。湾内盛产马蛟鱼、黄花鱼,还有鲻鱼、鲈鱼、海鳗、黄翼雕、石斑鱼、对虾、红鲟、梭子蟹140我种,靠近南澳岛一带产鱿鱼。湾内宫咒骂有10多个村庄都以渔业为主。外地每年都有两三百条渔船到这里捕捞。仅诏安县境内的滩涂面积就有2933多公顷,已开发养殖的有牡蛎,泥蚶、螠蛏、文蛤、对虾、青蟹等。
东山县的西埔湾与诏安湾紧连在一起。1979年后,东山从湖塘到丁上村建起一条长4350米、高5.5米、顶宽4.5米的海堤。围垦水面积1800公顷。西埔湾底部平坦,为沙质泥或泥质沙,水质优良,饲料丰富。水温11℃到34℃,无污染,是发展水产养殖的一个良好内湾。

东山湾:东山湾是福建著名的港湾之一。它的沿岸分属东山、云霄、漳浦三个县。湾口东山铜陵镇和漳浦古雷半岛,遥相对望,相距仅4000米,口小肚大。湾内水面2.4万多公顷。其中水深4至17米的面积有两万公顷。这里是中国东海和南海的交汇处。东海鱼类和南海鱼类都可在湾内繁殖。湾口的塔屿岛如中流砥柱,因而湾 内风浪不大,湾底质为泥、泥沙或沙,水无污染,温度、酸度、碱度适宜。有云霄漳江淡水注入。水质优良,为多种鱼、虾、贝、藻类增的极好场所。湾内历来产有长毛对虾、斑节对虾、鹰爪虾、龙虾等海珍品。鱼类有鰶鱼、青鳞、鲻鱼、银鱼、黄鲷等几十种。贝类养殖和野生的,主要有牡蛎、泥蚶、螠蛏、扇贝、鲍鱼、江瑶贝、翡翠贻贝等。藻类有海带、紫菜等。198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研究所以及省科委、省海洋研究所、省水产研究所专家,对东山湾进行了考察,确认东山湾可以开发为牧场化和农场化的渔类生产基地,并已列为中国科学院的研项目之一。

旧镇湾:旧镇湾位于漳浦中部东南面海区,是由六鳌半岛和古雷半岛合抱而一的一个内湾 ,它肚大口小,形如“宝葫芦”。湾 内总面积5733多公顷,滩涂平坦,风浪小,长年有鹿溪和浯江溪淡水注入,潮流畅通,各种浮游生物丰富,是发展鱼虾贝藻养殖的良好场所,畅销香港市场的“霞美”,就出产在这里。

三、气候

漳州位于北纬23.6度到25度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21℃。1985年最高日气温36.3℃,最低1.6℃。无霜期达330天以上,年日照2000-2300小时;年积温7701.5℃。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雨季集中在三至六月。年平均风力二级。漳州每年六至九月常有台风袭来,最大风力达12级,台风常来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但在高温季节,台风也有助于降低气温和解除旱象。

漳州气候条件优越,打开世界地图,可看到在南、北23.5纬度(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地方并不多,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亚的大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属于热风季风气候,西半球的智利属高山气候,而漳州则是少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地区之一。它整修地形依山面海,呈倾斜状和台阶状,山势走向由西北向东南,西北有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挡住寒流入侵,东南面临开阔的大海,温湿气流源源而来,构成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区域性气候。因此,漳州比地球上同一纬度的其他亚热带地区具有更大的优势。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它也处于北纬25度左右,但那里的山势是南北走向,北方寒流一来,很难遮挡。这种情况在漳州这儿是不可能发生的。漳州确是一块“宝地”。

文化

自从唐垂拱二年开漳第一任刺史陈元光提倡奖掖农耕、通商惠工、兴办栄、移风易俗,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火田畲种无耕犊”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法,漳州由原始落后状态过渡到“杂卉三科绿,嘉禾两度新,俚歌声靡曼,秫酒味酝醇”初步繁荣文明的社会景象。兴办书院也从此开始,《中国大网络全书.教育卷》载:“松州书院在福建省漳州府,唐陈珦与士民讲学处。”两宋时期,兴办书院成为社会风气。宋绍熙年间,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领属官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其正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于是漳州便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

漳州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清初出现了以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有誉满海内外,多次出国献艺的布袋木偶戏、芗剧、潮剧。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锦歌、竹马戏、大车鼓舞蹈和精致的剪纸艺术。有被誉为中国女排获取世界冠军的摇篮――漳州体育基地。

自然资源

漳州市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水产资源、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温泉资源。
植物资源:除盛产大米、甘蔗、花生、烟叶、黄麻、茶叶,还有水果、蔬菜、花卉、药材和其他特产。水果有47种,330多个品种。春有枇杷、杨梅、越冬柑桔和香蕉;夏有桃、李、荔枝、龙眼、西瓜、芒果、番石榴、凤梨;秋有香蕉、柚子、梨、余甘、黄皮弹、柿子;冬有芦柑、红桔、橄榄、果蔗,不一而足。蔬菜有35种,108个品种,冬春有葱、蒜、菲、菠菜、芹菜、芥菜、包菜、花菜、大白菜、萝卜、西红柿、荸荠等;夏秋有冬瓜、丝瓜、南瓜、葫芦、八角瓜、青刀豆、豆角、空心茶、油菜、茄子、洋葱、莲藕等。花卉有1200多个吕种,如水仙、红梅、腊梅、山茶、建兰、海棠玫瑰、月季、菊花、芍药、含笑、玉兰、瑞香、杜鹃、桂花、马蹄香、七里香、大丽菊、树兰、三角梅、扶桑、芙蓉等,不胜枚举。盆景盆栽则有罗汉松、石柳、古榕、文竹等。药材有200多种,如茯苓、生地、淮山、郁金、砂仁、肉桂、巴戟、一见喜、金线莲、金银花、天门冬、勾藤、山栀子、黄莲、沉香、仙鹤等。其他草本、木本、藤本植物有1000多种。南靖县和溪乡六斗山的亚热带雨林,面积20公顷,其中热带亚热带植物达1050多种,诸如桃金娘科、番荔枝科、野牡丹科、豆科、芸香科、无患子科、紫金牛科、夹竹桃科、山毛榉科等。其中最具有特色和富有经济价值的是红栲、黄杞以及橡胶植物花皮胶藤。南靖县南坑乡大岭一带,也保留着大片比较完整的亚热带雨林植被,面积2666多公顷,素有“树海”之称,是福建省仅有的面积最大的一片。十多种稀珍植物如桫椤、建柏、宿轴木兰,包括“人面竹”、“四方竹”、“银练竹”、“金丝竹”等稀有珍贵竹子品种,已列作国家和省保护对象。

水产资源:闽南渔场广阔,沿海水产资源有各种鱼、虾、贝、藻等400多种。鱼蟹虾类有长毛对虾、斑节对虾、鹰爪虾、龙虾、梭子蟹、青蟹、锯缘青蟹、鱼 祭 鱼、青鳞、鲻鱼、银鱼、丁香鱼、凤尾鱼、黄鲷、黑鲷、鱼 勒鱼、石斑鱼、蛇鲻、鲂鱼、玫瑰毒鱼 由 、圆鱼 由 、小公鱼、海鲳、海鳗、鳞鱼 是 、鱼 非 鱼 里 、马鲛、真鲷、二长棘鲷、蓝圆鱼 参 、沙丁鱼、乌贼、鱼 章鱼、鱿鱼等;贝类有牡蛎、泥蚶、虫益 蛏、扇贝、鲍鱼、江瑶贝、翡翠贻贝、蛤、螺等;藻类则有海带、紫菜、江离、海萝、羊西茶、铁西菜、浒苔、马尾藻等。

州服饰文化

服 饰

漳州地处亚热带,上古土著穿“卉服”,以树皮、木叶蔽体。晋代衣冠南渡后,本地居民也穿上中原的葛、麻、吉贝(木棉)等织物。唐代漳州“岁五蚕,吴越皆不能及”。宋初,漳州岁贡葛布2万匹,纺织业已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漳州居民的服饰逐渐与中原一致。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导致漳州人的服饰“跨越定制”,“人无贵*,多衣绮绣”,甚至“曳绣蹑珠”,比官员还气派。清代,漳州服饰奢侈依旧,“俗有夸多斗靡者,于舅姑饷妇之日,终席之间换衣数袭”。一些人将财力都花在服饰上,以致漳州俗话有“只怕跌下屎宕(粪坑),不怕火烧厝(房子)”之讥。这种奢靡之风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逐渐收敛。

附:漳州服饰文化
一、服 装

清代,士绅穿长袍马褂,平民男子穿长衫或对襟短衣或大襟上衣,体力劳动者常穿短打。女子穿高领右衽大襟衣或窄袖短袄,内裹束胸马甲,下着长裙或长裤。缠足妇女在骹白(裹脚布)之外还套有□(音虾)裤,即由白布缝成圆筒状,半尺来高,底部绣有一圈寸把高的花,上部套入裤管内,其效用一为衬托小脚,二为显示绣花的技艺。
民国时期,男子穿长衫、马褂、布纽对襟上衣,也有穿西装、工人装、中山装或行业制服的。女子穿大襟的短衣、袄、旗袍、长裙或短裙。男女均穿大裆裤,裤管宽大,加接四五寸宽的粗布裤腰,穿时折叠用裤带扎紧,旧称“粿巾裤”。沿海渔民的衣服染过薯莨汁或荔枝树汁,耐海水浸泡,呈棕褐色,与众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学生装、工作服、军装开始在城镇流行;农村群众多穿加翻领、对襟、化学纽扣的改良汉装。“文化大革命”中,城乡时兴草绿色军装。8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服装呈多样化趋势,有中山装、西装、汉装、T恤衫、牛仔服、茄克、风衣、运动服等。男女时装的款式日新月异,新潮人士遂以为不追随沪港时式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派头。
传统的婴儿服称“和尚衫”。这种衣的前襟为斜形,腋下两侧缀布带用以束腰,袖口和下摆均不缝边,以防磨破婴儿娇嫩的皮肤,也寓意婴儿长得快。婴儿用的“散幔”(音sam4buā1)为无袖的棉披风,面料为红绸或红底印花布,披风上连缀一个兔耳形的风帽。旧时还喜给婴幼儿带兜肚,兜肚以红布做成,并用金苍线绣上一个万字,护住幼儿的肚脐。漳州方言“脐”和“财”同音,护脐也寓意护财。还有用黑白相间的格子布做成的“花帕”,俗以为此帕可以“辟邪”,民间抱婴幼儿出门时多蒙盖花帕。
民国时期,漳州人夏天爱穿香云纱,漳州话叫成“香纹纱”。这种布料透气、透湿,穿在身上特别凉爽,颜色多为黑色,称“油绸”,穿久褪成暗棕色。香云纱价格不菲,不是贫寒人家所买得起的,故解放后香云纱衣服往往成为戏台上反派人物的标志。现在市场上已看不到此种布料。
旧时,农民雨天多穿蓑衣,俗称“棕蓑”。通体以棕制成,无袖,披在肩上能盖住胸背。一种后背长过臀部;一种后背较短,但下缀棕裙,穿着时既能活动自如,又不致淋湿衣裤。70年代后已逐渐被塑料或尼龙雨衣所替代。
民间忌反向穿衣,因为只在为死人“套衫”(穿寿衣)时才将衣服先反向套在孝男身上。洗衣服时男衣必须放在女衣之上。夜间不得露天晾衣,竹竿尾端不得晾衣。衣服晾干后须先摺叠后始可穿上,俗谓摺后再穿才有“摺气”,方言中“摺”和“志”谐音。民间忌缝补穿在身上的衣服,俗以为此举会使穿衣者日后受诬陷。
畲族男子服装类似苗族,着粗布衣,尚黑色。畲族妇女着苎麻布衣服,多为蓝、黑二色。上衣宽袖,右边开襟,衣领、袖口和胸襟镶蓝边,衣和围裙绣花卉、禽鸟等图案。不论寒暑下身均穿宽腿、大裆、绣花边的短裤,扎绑腿。腰束花绸带子,带子上缀各色珠子。喜庆的日子姑娘穿五色花裙。60年代以后,其衣着与汉族无甚差别。
旧时,漳州人用皂角、茶籽饼和草木灰浸出液来泡洗衣服。瓦窑里还专门烧制用以过滤草木灰液的瓦漏斗,称“漏母锅”。浣洗白色织物则用白土去污。20年代,漳州居民开始使用肥皂。70年代以后,则多用合成洗衣粉。
旧时,农村群众多用捶衣棍在池塘或溪圳边的石头上捶打洗涤衣服。城镇居民则用搓板搓洗衣服。80年代起,城镇居民多用洗衣机洗涤纺织品。

二、巾 帽

清代,官吏、皂隶戴全国统一的帽子,士绅戴“碗帽”(瓜皮帽),老年妇女冬季戴绒帽(用黑色绒布制成的无檐夹帽,额上镶以小玉块),婴儿戴莲花帽、虎头帽。妇女外出时,不坐轿的贫者“以布覆头,壅蔽其面”,称俗“文公帕”。
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闺女少妇出门,头盖花帕遮住面颊。客家妇女则头戴尖顶小笠,笠缘镶半圆形花帕掩项至肩。
新中国成立后,碗帽和招票很快绝迹,时髦八角帽及军帽、“干部帽”。改革开放以来,市面上的帽子式样繁多,顾客随意挑选;而且性别、年龄、行业、季节有别,摩登男女随时髦而变换帽子。
漳州城乡民众用以遮阳挡雨的斗笠主要有三种。大笠:为两重竹篾中夹竹叶制成,圆形,直径六七十厘米,是城乡居民一种便当而结实的雨具。80年代后已为雨衣、雨伞所替代。甲�笠:竹篾编成笠架,上扎一层竹箨,箨与头部笠架有两三寸空隙,透风性能好。沿海地区笠顶较高,直径约30厘米;内地笠顶较低,直径约40多厘米。因其方便、轻巧、遮阳面大,至今农村较多使用。戽斗笠:形如圆锥形大漏斗。是沿海姑娘喜爱的遮阳用具。大号戽斗笠,笠沿擦肩,戴上戽斗笠可遮掉大半个脸。制作材料与一般斗笠无异,只是表面上过一层桐油,有的还用彩丝带在笠沿和尖顶扎出花纹图案,是适宜于海风大、阳光烈海岛遮阳挡雨的用具。

三、鞋 屐

清代官员脚登皂靴,士绅穿呢鞋、缎鞋、布鞋;缠足妇女穿绣花弓鞋(又称“板仔底鞋”),婴幼儿穿虎头鞋;一般人常年赤脚,走远路时穿麻鞋或草鞋。
民国时期,上层人士多穿皮鞋,城里人穿球鞋、万里鞋(胶底布鞋)、高跟鞋、雨鞋(胶鞋),也常赤脚或穿木屐与草鞋(实际上是麻鞋)。但农村居民的鞋履没有多少改变,即使能买上一双万里鞋,也当成奢侈品,进城时赤脚走到城里才穿上,一出城就脱下包好,打赤脚走回家。
新中国成立后,自制的布鞋逐渐被淘汰,商品鞋的款式日益增多。但是直至60年代末,城乡居民中春、夏、秋三季大多数仍然打赤脚。70年代以后,群众逐渐改赤脚为穿拖鞋。80年代以后,连农村群众也穿上多式多样的鞋子。
旧时,漳州居民晚上洗过脚就穿木屐。木屐多用质地较松软的乌桕、苦楝、枫木制底,上用皮革、棕辫或废轮胎作带,女用木屐还上漆描花。木屐价格低廉,穿着干净、凉快。直至60年代初,一到傍晚,漳州城大街一片木屐声,70年代后木屐已为塑料拖鞋所替代。

四、发 式

民国初年陈炯明在漳州城强制剪辫子之后,男子多理分头、平头、飞机头或光头。男孩剃光头,脑门留一小方块头发。民国时期,女孩挽双角辫,少女多梳独辫、扎头绳,青年妇女梳长髻或剪发,中老年妇女梳纂(俗名“螺仔鬓”),老年妇女扎黑额遮。逢节庆妇女的头上要插鲜花,中老年妇女则常年插含笑花蕾,有的老年妇女插以铁丝穿珍珠后弯成花、蝶等形状的珠花。新中国成立后,少女多梳双辫或剪发。中、青年妇女梳剪发,老年妇女梳纂。60年代,中、青年妇女开始剪成运动员发型。
畲族妇女的发式颇具特色:未婚姑娘梳独辫,发间扎一条红色绒线。已婚妇女多将头发挽成高高的发髻,也有盘梳成田螺式、船舵式、角椎式或截筒高帽式。老年妇女常用青色或黑色绒线扎头发。
二三十年代,漳州已有妇女烫发,用的是特制的火钳。50年代改用电烫。60年代烫发被看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受到批判,几乎废止。80年代烫发之风大盛,使用化学药水定型,妇女的发型日新月异,争奇抢新。烫发已成为一种新行业,在大小城镇,发廊、美容厅、美发厅等比比皆是,除烫发外还为男女顾客设计发型、洗头、按摩。
80年代后,漳州男女居民的发式都已和全国各地同步变化。随着经济的繁荣,理发店日益衰落,大小发廊则生意兴隆。政府已对发廊加强管理,打击色情服务的歪风。
旧时,漳州居民用茶籽饼烧水来洗头发,妇女用茶籽油抹头发。八九十年代,茶籽饼和茶籽油已被各式各样的洗发香波和发膏所替代。

五、佩 饰

旧时,妇女用的饰物有簪子、发插、耳环、手镯、纂架、纂围、戒指、项链等。手镯有金、银、翡翠、玛瑙等,其中翡翠、玛瑙手镯男性老年人也佩戴,俗说能避免跌跤时骨折。旧时,一些地方的妇女以镶金牙为装饰,一般是镶在上犬齿上。
50年代以后,金银首饰基本上废止。80年代以来,妇女又戴起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链等,部分男子也戴金戒指和金项链,而且以其尺寸的粗大显示财力和富贵。
传统的幼儿佩饰多为银器:缀在帽子上的小铃铛、小八卦、小弥勒佛,戴在颈脖上的天官锁、葫芦锁,戴在手、足腕上的小银圈或小银铃等。现在此类饰物多为式样繁多的塑料、绒毛饰品所替代。
旧时,女孩八九岁时就要穿耳戴耳环,穿耳多在霜降日进行。是日,女孩坐在井边,其母用红柿祭拜井神;然后在女孩耳垂上抹上茶籽油不断搓捏,待其麻木即以针刺透耳垂,将红线留在耳垂内,再把针扔入井中。数日后伤口愈好,即可戴耳环。因家中婴幼儿连续夭亡,或孩子的“八字”不好,个别生辰不利的男童也穿耳,俗谓男性女饰“好邀饲”(易养育成人)少灾祸。50年代至70年代,此俗废止;80年代后,此俗再兴。

『贰』 福建都有什么好吃的东西

福建小吃特别多,非本地人知道的比较偏面,我来说说我老家漳州诏安的小吃特产吧

1,诏安的海鲜大排档满大街都是好吃的有铁炉港海鲜大排档、后林海鲜大排档,店里面的炒什锦和油饭最有诏安特色

2,诏安的甜汤、菜头粿和蚝烙是诏安人夜宵的最爱,大街晚上的甜汤摊位常常人满,体育中心附近的蒸食膳家的菜头粿和蚝烙堪称一绝不管是夜宵还是午晚餐,都是诏安人隔三差五都要去吃一下的美食。

3,诏安的猫仔粥,各家有各家的煮法,懒得煮的就去保钦家或者阳光路臭头家猫仔粥店里来一碗。

4,麦熟估计整个中国只有诏安有,这个只有各人家里才会做一般过年后到立夏都会有人吃,过了这个时间就没人吃了,特别的味道出门在外的诏安人最是念想。

5,油敦边城中学门口摆摊的,无米粿大街新华图书成边上下午摆摊的这个也可以去体育中心附近蒸食膳诏安特色小吃店吃。

一般外面吃不到的小吃:甜果、艾草粿、麦熟、和合包(喜宴才有)、发粿、九层粿

伴手礼:虾丸、牛肉丸、番薯糖、贡糖、咸饼、八仙茶

水果:荔枝,龙眼,青梅,菠萝蜜居多

『叁』 传统居住民宅有哪些

民居,是人们为生活和生产之便利而建造的居住和休养场所。民居选址、立基、构架、室内外装饰摆设都是从当地的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出发,用设计构建出各式各样的建筑。民居的一砖一瓦、一梁一窗全都渗透着各民族深厚的文化风彩。形态各异的居住环境形成了不同风情的人文精神,绘制成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家居建筑,融合了民族的审美意识、思想情趣、社会风俗、宗法观念等,不论是繁华都市的深宅大院还是江南水乡的市井集镇或山庄村寨的石砌碉楼或林海环抱的木楼竹屋,无不洋溢着凝重、崇高、壮美的生活气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们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辽代时期,四合院就已经初步成形。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具特色的居住形式。现存的四合院,以清代的遗留为多。由于建造的时间和规划不同,内城和外城的胡同里的房屋建筑也不同。虽然在房屋建筑的基本格局上都是四合院,但内城和外城的四合院却大不相同,内城胡同中的房舍大都是标准四合院。所谓标准四合院,是由北房、南房及东西厢房四面围合,用卡子墙把房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式院落。老北京人叫四合房。其中厅堂、正房、院子、私塾、书房、游廊、厨房,一应俱全。大户人家甚至有园林和马车房,关上大门,自成天地。四合院的精髓在于“合”字。中心有个庭院,作为往来、采光、通风的用途。

四合院的样式古朴大方,庄重典雅,布局讲究,环境幽静。“高台阶红门楼,青砖灰瓦博风头",屋脊高高翘起的马尾脊、屋檐下油漆彩绘的山水烟云,磨砖对缝的墙面,玲珑精巧的花园,无不渗透着中国民居的古貌神韵。

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以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内向心,对外封闭,方方正正。四合院无论大小,都是四面房屋合成一个庭院。只有一个院落的称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的称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叫三进四合院,由此类推,北京四合院可多达八进、九进院落,真可谓深宅大院。

因为建筑面积的大小和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说有大四合院、中四合院、小四合院之分。

大四合院建筑雄伟,房屋高大,院落重叠,前廊后厦,抄手游廊,垂花门,影壁,隔断都特别讲究,院内有院,院外有园,院园相通,为大型住宅建筑,多为官宦人家。

正房是前廊后厦,后边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有的花墙子在垂花门两旁,镶上两三个漏窗。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从过道到后院去,有的有过厅,可以穿行。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儿,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红斗方字,东边的是“东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可以从这个门儿到跨院去。南房有穿山游廊,是在山墙开门接起来的走廊。这样布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连通的几个院落。清代府制,因封爵等级不同,所居府第的规制也有差别,公侯以下至三品官,房屋基高二尺,门柱饰黝垩,中梁饰金,旁绘五朵杂花,公门铁钉,纵横皆七。侯以下递减。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朝时的那王府和恭王府等几个,壮观气派,还带花园。在四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一般中等有钱人家居住中四合院。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五间的是三间正房两间耳房,耳房是单开门,所谓“三正两耳”。七间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间,有两个与正房相连的套间儿。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和耳房之间有个过道,可以通后院。东西厢房的南边有一道院墙,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里外院都是砖地,雨过天睛后,院子不存水。院墙的正中间有一个月亮门。为了不让外院儿的人一眼就看见里院,就在月亮门的后边立一堵砖砌的或木制的影壁。有的在院里摆几盆花,摆个大鱼缸。夏天支搭天棚,在院里乘凉。外院东西各有鹿顶一间或两间。鹿顶的房子比厢房要小一点,用做厨房或是仆人们住。南房七间的格局,尽东头儿的一间是大门洞儿,大门西边的一间是门房儿,房门开在大门洞的西山墙;尽西头儿的一间做车房或是做旁门。

普通人家居住小四合院。小四合院布局比较简单,一般是北房三间,大多都用隔断分成一明两暗或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其中最东面的一间开作门洞。大门多是起脊门楼。院内都有青砖墁的甬道与各屋相通。老北京人一家两三辈人多住这样的小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重视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繁茂,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盆栽花木最普遍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不用钢筋与水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以防震。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以十分朴素庄重的印象。

四合院的配套设施

四合院的大门大多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大门一般是黑色大门,可加红油黑字的对联。进了大门还有垂花门、月亮门等。垂花门是四合院内最华丽的装饰门,称“垂花”,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门外是客厅、门房、车房马号等“外宅”,门内是用于起居的卧室“内宅”。

烘云托月的影壁是北京四合院与大门配套的建筑。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建在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这种影壁较普遍。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坐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呈“冖”

形的,叫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独自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挡住对面房屋和不太整齐的房角檐头,让从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的感觉。还有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平面呈“八”字形,称做“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进2—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用作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宽阔、富丽。

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显示了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古老的北京四合院逐步被更方便的单元住宅楼所取代。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山村民居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傲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相传西晋末年,由于中原战争不断,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而渡江南迁,至南宋时历时千年,辗转万里,来到现江西、福建及广东北部。为区别于当地原有居民,被称为“客家”。“客家”一词,就是相对“土著"来说的。为了生存与发展,客家人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屯田,一方面建筑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举族迁徙的客家人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建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城堡,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建筑奇迹——客家土楼。

土楼大多呈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福建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特别是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具有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光好等特点。因为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土楼用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沙、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土楼一般高三层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700人。土楼结构奇特,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它们各具特色,各领风骚,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土楼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灿明珠”。

客家土楼一般地处于群山茫茫的山坳中,形态各异,形体单纯,几何感较强,常为方形、圆形。另外还有一种屋顶檐口高低错落多层重叠名为“五凤”楼的,其形态变化多样,结构很复杂。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圆楼是客家土楼中最著名的一种。圆楼都是由两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圆楼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备。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3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而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小间,其内侧为走廊。其中包括年代最久、环数最多的“承启楼”,直径最大的“深远楼”,直径最小的“如升楼”。据统计,现存完好的圆形土楼有700多座。

方楼在土楼中最为普遍。此建物类型的特点,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筑物。而扩建的制式规格普遍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这些相同建造形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甚至可到六层楼。最后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据统计,单是永定境内的方楼便有4000多座。目前所知最大的方楼是建于清咸丰元年永定县高陂镇的“遗经楼”。

五凤楼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五凤楼名字的由来普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五风楼屋顶檐口多为无层叠,就像展翅的凤凰,因此得名;其二是说“五凤”分别指五种不同颜色的.“鸟”:品、黄、绿、紫和白色。它同时也象征着东、南、西、北以及中五个方位,因此称为“五凤楼”。不管因何而得名,不可否认的是五凤楼在客家土楼中最接近中原院落式民居建筑。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三凹两凸,很像中国古时笔架。并且所有的房子都为中轴对称。

五凤楼有几种不同的式样:三厅式的,两厅加一个边房式的,三厅两边房式的,三厅两边房加上后面围龙的,九厅两穿堂的。最为常见的五凤楼有三个厅堂两个边房。后堂和两边的房屋通常是两层的。在楼的前面都有一个半圆状的水塘,其中水塘的直径边靠近土楼与之平行。夹在塘与土楼之间还有一个称为“禾堂”的空地,它是客家人用来晒谷物的场所。五凤楼大多是对着河流而建,很多是坐落在山坡上。使得整个建筑群落由南向北呈阶梯式升高。从正面看屋顶展现出层层跌落的效果,气势不俗。五凤楼所在地区礼教兴旺,族人大都盼望子弟经过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鉴于五凤楼大门口常有匾书“大夫第”三字,表明主人身份显赫,隐喻主人期望:希愿子弟能步步高升、出人头地。

除了圆楼、方楼与五凤楼之外,以形状分类的土楼尚有凹字形、半圆形、与八卦形等。凹字形土楼主要地处于闽南南靖、诏安。半圆形分布于平和与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楼则偶见于永定、漳浦、华安、诏安、南靖和中国广东东部。其中全中国最大的八卦土楼则为道韵楼。

土楼大王——承启楼

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福建民居就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看起来很像一座城堡。这座土楼就是世界闻名的承启楼。巨大的承启楼正是借助这方寸的邮票名扬天下的。

承启楼处于福州高头乡高北村,相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动工,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时3代。其规模宏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相传在建造过程中,凡是夯墙时间都是晴天,直到下墙枋出水后,天才下雨。承启楼人为感谢老天眷顾,所以又把承启楼称作“天助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是对该楼的生动写照。

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的造型艺术,融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1981年被收人中国名胜辞典,称作“土楼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大放异彩。台湾小人国和深圳锦绣中华都有承启楼模型。

土楼王子——振成楼客家人从中原迁居而来,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极深,他们深知八卦自古以来是人们用以排兵布阵,抵御敌人的秘籍。因此,为求生计,他们面对着自然与社会中种种困难,在建造居住的楼房时,从安全角度出发,在设计、建造土楼时使用了八卦。其最典型的是福建永定县的土楼王子——振成楼。

振成楼地处湖坑镇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外楼圈4层,每层48问,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危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体;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互通。一旦盗贼进屋,卦门一关,便可瓮中抓鳖。

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发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最古老的土楼——馥馨楼

馥馨楼坐落于湖雷镇下寨村。建于公元769年,距今~1200年的历史,是永定客家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一座。占地1275.76平方米,高四层,墙身通体以生土夯成。馥馨楼通体没有石基,这是沿袭了中原先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永定土楼与黄河流域民居的亲密关系。楼四周有四米宽的护楼壕沟,门前装有吊桥通行,其底墙生土掺拌有石灰、红糖,坚固无比。堪称中原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最大的方楼——遗经楼

遗经楼座落在高陂镇上洋村,建于清咸丰元年,是现今保存完好的最大的方形土楼。当地人形容其大说:一个人从太阳升便开始开窗,开到中午下楼吃饭,而后上楼关窗,直到太阳落山才关完最后一扇窗。遗经楼共有280个房间,51个大小厅堂,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整齐,条理清晰,耗时70多年,经三代人努力方建成。外墙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楼高17米,5层,是永定现有土楼中最高的楼房。主楼左右两端分别垂直连着一座四层的楼房,还与主楼平行的四层前楼紧紧相接,围成一个巨大的方楼,如此环绕形成一个大“口"字。里面又有一组小“口”字形建筑,组成一个独特的“回”字形整体造型。真是“门中有门,楼中有楼,重重叠叠"。当地人都称它为“大楼厦”。中间是祖堂。前楼一左一右建有两所学堂,楼内子女可以在楼内上学。学堂中间是个石坪,前建有大门楼,大门高6米,宽4米。在主楼后面有花园一座、鱼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设建筑。

府第式土楼一裕隆楼

地处于福建永定县高陂镇,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历经六年建成。距今有170多年历史。门楣上留有“大夫第"三字,挂着“父子登科"的匾额。全楼纵深108米,宽5米,主楼高11.4米。全楼计有25个厅,118个房间。门楼外有17米宽的晒坪,30米宽半圆形的鱼塘一口,正楼后是山坡,有一道55米长的扇形围墙。全楼占地近万平方米。整体建筑群院落重叠,屋宇参错中显得和谐统一,气势恢弘。

我国著名园林建筑专家、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考察该楼后,在《闽游记胜》中写道:“虽近傍晚,徘徊留恋,未忍遂行",在归途中即兴吟诗日:“仿佛仙山初入梦,自怜老眼未模糊;流风已逝宋元画,如此楼台岂易图。”

陕北民居

窑洞是中国北方陕北高原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居,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考古发现,轩辕黄帝部落活跃在陕北大地时,用作藏身的人工洞穴,正好记录、透露了这类原始穴居的信息。经过几千年的缓慢演变,原始洞穴逐渐成为定型的土、石、砖窑洞。据研究,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当今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为舒适宜人。

一院窑洞通常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洁白利落,干爽亮堂。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非常暖和。

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装饰一些画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叫做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用的装饰,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

陕北窑洞的窗户十分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大方。窗花坝占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照进来。

窑洞的最大优点是冬暖夏凉。冬季窑外滴水成冰,北风呼啸,窑内灶膛里烧些柴火就暖融融的。夏季7月窑外热浪翻滚,窑内却凉爽如秋,胜过安空调。人们常说陕北穷,这窑洞却是大自然给予陕北人的厚爱,也是陕北人的智慧象征。

陕北窑洞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在延安写下了窑洞史最为光辉的一页。1935年,中国共产党把延安当做革命根据地,先后在延安凤凰山下、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及鲁艺旧址的山沟里修建了众多石窑洞和土窑洞。

进入90年代,离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500米的地方,建成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建筑群——延安窑洞宾馆。这一宏伟的整体纯窑洞建筑群依山而建,共八排268孔窑洞,按三星级标准修建。窑洞墙上挂着安塞农民画,窗户格子纸上贴着陕北剪纸。每排窑洞前摆放着石磨、石碾和石桌椅,洋。溢着陕北农家气息。延安窑洞宾馆成了延安旅游的新亮点。

山西民居乔家大院

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有山西,南有皖南”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山西民居要数祁县和平遥。乔家大院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乔家大院坐落于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坐落在祁县城东北12千米处的乔家堡村正中。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此后又经扩建增修到1912年竣工。历时近两个世纪。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都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嘹望探口,这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名扬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五代乔致庸的堂名。

从高空俯览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建筑前低后高,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上的“前低后高,子有英豪"的说法。

走进乔家院大门是一条笔直的石面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书塾,因此把此院叫做书房院。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连,用做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表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风格。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千秋,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具特色。

乔家大院威严高大,富丽堂皇,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展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非常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毫不夸张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平遥古城

平遥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为清代修建的,这些住宅体形较大,用料讲究。由于山西气候干燥,又未经战争破坏,所以大多数保存得相当完整。

住宅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组成,一般三进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

院落之间多用矮墙和装饰华丽的垂花门作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侧或后面还建有花园。

平遥民居的外墙都用砖砌,做成清水砖墙,高达七八米,对外不开窗户,外观坚实雄壮,有的在墙顶做成城堞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栽木,迷信观念认为树木会招致鬼怪,家宅不宁。院子里地面均用砖满铺,多垒起花坛,没有泥土,便于清扫。

平遥民居内外装饰华丽,有木雕精细垂花门,正房梁下挂落子曲替都有花饰,有的刻有狮子滚绣球,有的是福禄寿三星,或琴棋书画等,都有一定的样式。门窗都是木樘木棂,大都花纹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门扇上还雕塑有唐尧虞舜禅位的故事。在普遍使用玻璃时,有的富商用的是刻花玻璃。为保暖防寒,门窗大多做成双层,屋檐下椽木梁枋等都施有彩画。

沿街巷的宅门都特别讲究,门顶形式多样,有悬山卷蓬、悬山有脊两坡、两坡不等长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门墩等。大门门扇上有门匾,书有“修德”、“修齐"、“繁鳌"、“霞蔚”、“乐天伦”等。有的住宅门外还立有上马石、栓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当时这些人家住户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余座,其数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国内实为罕见。

上海民居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漫步在外滩上,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雄伟大厦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游走于大街小巷,你会感觉那独具神韵的老房子也是一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说起上海民居,一定不能忘记石库门。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做门框,因此叫做“石库门”。

19世纪后期,石库门建筑模式开始在上海出现,它是江南民居的一个分支。石库门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有着江南传统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且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二楼有出挑的阳台。黑漆大门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普遍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但总体布局使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坡形屋顶常带有老虎窗。

红砖外墙,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使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后来,石库门逐步被上海接受。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

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都住进了石库门,现在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行,上海闹市区的石库门正在消失,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人美好回忆。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住宅群。但是,上海很注意保留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云南民居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疆低纬度的高原上,山川秀丽,四季如春,民风淳朴。在这片神奇美丽的红土地上,生活着26个兄弟民族。而他们的居所自然而然地便体现了当地的民族风格:有高寒山区普米族

『肆』 乌龙茶的产地在哪里

乌龙茶的三个产区

一、福建乌龙茶产区福建乌龙茶按做青(发酵)程度分为闽北乌龙茶和闽南乌龙茶两大类。
1、闽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做青时发酵程度较重,揉捻时无包揉工序,因而条索壮结弯曲,干茶色泽较乌润,香气为熟香型,汤色橙黄明亮,叶底三红七绿,红镶边明显。
闽北乌龙茶根据产地又可分为武夷山和建瓯、建阳、水吉等地。武夷山所产乌龙茶称武夷岩茶,以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最为名贵,另外,武夷岩茶还包括武夷水仙、武夷肉桂、武夷奇种等品类。
建瓯、建阳、水吉等闽北地区的乌龙茶则有闽北水仙、闽北乌龙、白毛猴等名茶,其中,闽北水仙是闽北乌龙茶中的主产品。
2、闽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做青时发酵程度较轻,揉捻较重,干燥过程间有包揉工序,形成外形卷曲,壮结重实,干茶色泽较砂绿润,香气为清香细长型,叶底绿叶红点或红镶边。
闽南乌龙茶根据品种不同有安溪铁观音、安溪色种、永春佛手、闽南水仙、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八仙茶、福建单枞等。除安溪铁观音外,安溪县内的毛蟹、本山、大叶乌龙、黄金桂、奇兰等品种统称为安溪色种。

二、广东乌龙茶产区广东乌龙茶的加工方法源于福建武夷山,其风格流派与武夷岩茶有些相似,外形呈条形。
广东乌龙茶的主制品种有岭头单枞、凤凰单枞无性系——黄枝香单枞、芝兰香单枞、玉兰香单枞、密兰香单枞等以及少量凤凰水仙。
三、台湾乌龙茶产区台湾乌龙是乌龙茶类中发酵程度最重的一种,优质乌龙的制造,鲜叶原料标准为一芽二叶。
据台湾野史相传,清朝道光年,初乡举人林凤池从福建带回武夷软枝─乌龙植于冻顶山,基于天时、地利、人和,俨然成为茶的黄金王国。
台湾乌龙茶主要品种有青心乌龙、金萱、翠玉等。按其发酵程度的轻重主要有包种茶、冻顶乌龙和白毫乌龙(又名红乌龙)。
包种茶是目前台湾生产的乌龙茶中数量最多的;白毫乌龙则是所有乌龙茶中发酵程度最重的;冻顶乌龙茶的发酵程度比包种茶稍重,其产于南投县,知名度极高且最为名贵。

『伍』 漳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一、线路推荐 一日游: A线: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人民广场、云洞岩、瑞竹岩、龙文塔、江东桥、角美龙佳生态园 B线:威镇阁、南山寺、花市一条街、芝山红楼、十里蕉园、林语堂纪念馆、东南海度假村 二日游: A线:D1:漳州-长泰,马洋溪漂流(或空中滑翔,或攀岩)、午餐后前往南靖,游览“小西双版纳”——乐土亚热带原始雨林、东南海度假村 住南靖 D2:游览土楼博物馆(龙潭楼)、“世界古民居建筑”——漳州土楼(怀远楼、和贵楼、田螺坑土楼群) 返 程 B线:D1:漳州-东山,游览国家4A级旅游区风动石——塔屿风景区(铜陵古城、关帝庙、风动石、石僧拜塔、虎崆滴玉)、马銮湾风景区、寡妇村展览馆 住东山 D2:前往漳浦,游览天福茶博物院、马口花博园、花市一条街 返 程 C线:D1:漳州-龙海,游览漳州滨海火山地貌国家地质公园(上午,观赏“海上兵马俑”——牛头山古火山口,午餐后前往漳浦,游览香山景区、林进屿景区) 住市区 D2:前往平和,游览“千年古刹”——平和三平寺、“全国重点佛教寺庙”——南山寺、“闽南第一碑林”——云洞岩风景区 返 程 三日游: A线:D1:游览市区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人民广场、云洞岩、瑞竹岩、龙文塔、江东桥、角美龙佳生态园 住市区 D2:漳州-长泰,马洋溪漂流(或空中滑翔,或攀岩)、午餐后前往南靖,游览“小西双版纳”——乐土亚热带原始雨林、东南海度假村 住南靖 D3:游览土楼博物馆(龙潭楼)、“世界古民居建筑”怀远楼、和贵楼、田螺坑土楼群 返 程 B线:D1:游览市区威镇阁、南山寺、花市一条街、芝山红楼、十里蕉园、林语堂纪念馆、东南海度假村 住市区 D2:漳州-东山,游览国家4A级旅游区风动石——塔屿风景区(铜陵古城、关帝庙、风动石、石僧拜塔、虎崆滴玉)、马銮湾风景区、寡妇村展览馆 住东山 D3:前往漳浦,游览天福茶博物院、马口花博园、花市一条街 返 程 C线:D1:漳州-龙海,游览漳州滨海火山地貌国家地质公园(上午,观赏“海上兵马俑”——牛头山古火山口,午餐后前往漳浦,游览香山景区、林进屿景区) 住市区 D2:前往漳浦,游览天福茶博物院、马口花博园、“全国重点佛教寺庙”——南山寺 住市区 D3:游览“千年古刹”——平和三平寺、“闽南第一碑林”——云洞岩风景区 返程 二、主要景区(点) 海滨风光 风动石——塔屿风景区 位于东山岛东北部的铜陵镇,是国家4A级旅游区和著名的省级风景区。景区三面临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有全国最为精致、香火鼎盛的关帝庙,有保存完好的明代抗倭名城——铜山古城,有惟妙惟肖的石僧拜塔、虎崆滴玉以及被誉为“海上仙山”的中国四大名屿之一的东门塔屿等景观。区内绿树成荫,曲径通幽,蜿蜒的古城,碧蓝的大海,洁白的鱼帆,翱翔的海鸥,在灿烂的阳光下,如诗如画,漫步其中,令你尘嚣尽去,宠辱皆忘,悠然自得。 在这里你可进行观日出、摸螺、垂钓、烧烤等活动。景区内外琳琅满目的商店,可令你购到富有海岛韵味的精美纪念品和工艺品以及馈赠亲友的海产品。铜陵古镇上鳞次栉比的酒家,可让你品尝到地道的渔家风味。 该景区距漳州市区158公里,可从漳州南客站乘车至县城前往,门票20元。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漳浦、龙海滨海一带,北到镇海、南至前湖、西到鱼鳞石、东达南碇岛,面积100平方公里,是一处典型的第三纪火山地质公园。距今1700万年前,区内火山岩(玄武岩)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岩浆由地球深处沿北东向断裂向上涌出喷发形成,保留了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形迹和后期风化侵蚀的地形地貌景观。其中,牛头山古火山口喷发机理完整、层次清楚、保存完好;林进屿拥有世界罕见的火山喷气口群;南碇岛和陆域上鱼鳞石坑的玄武岩柱状节理,雄伟壮观。南碇岛约140万根巨型石柱,展现在20-50m高的海岛崖壁上,宛如一排黛丝环岛垂入海中,美不胜收。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区内一大批独特的火山地貌奇观,如穹形褶皱、鱼鳞石、熔岩“珊瑚”、气孔柱“梅花桩”、八卦状火山口构造、抽象画廊、皇后乳锥状火山、熔岩平台、海蚀洞、海蚀崖、海蚀蘑菇、海蚀一线天、海蚀柱“忘归石”、“海龟石”、串珠状火山喷气口、“莲花盘”等,构成了一座天然的火山地质博物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科普性、趣味性。 景区衬托在蓝天、碧海、沙滩、绿林之中,与火山地学景观融为一体,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为一体,成为回归大自然的综合旅游区。 该景区距漳州市区80公里,距县城50公里,可从漳州南客站乘车至县城前往,门票10元。 山水风光 云洞岩风景区 位于龙文区,324国道线上,属省级风景区.

『陆』 黄色的西瓜叫什么

黄色西瓜也就是黄瓤西瓜,俗称“黑绷筋”,根据品种不同也叫“新金阑”或者“特小凤”等。黄瓢西瓜是瓜中良品,呈椭圆形,果皮黄中带绿,有明显的深绿色网纹,果肉金黄色,沙脆香甜,瓜香浓郁,风味独特,成熟单果15千克左右,适应种植粗砂、排水优良的半沙土壤地,6-8月份成熟。

『柒』 香蕉的生长环境是什么

环境条件的要求
(1)气候条件。
①温度--香蕉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喜高温,忌霜冻。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要求气温在24℃以上,夏季不超过35℃。冬季不低于15℃。气温降至10℃时,植株生长缓慢,果实发育期延长,品质差;45℃以下低温,植株地上部受冻;如遇霜冻,叶片枯萎,假茎腐烂;低温时间长,将导致整株冻死。因此,香蕉应选冬季无霜、年平均气温21℃以上的地区栽培。 ②水分--香蕉为大型草本植物,叶片宽大,生长迅速,生长量大,需大量水分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尤以生长旺盛期需水量最多。栽培地区适宜的年降雨量为1500-2500毫米,且分布均匀。如水分不足,植株前期生长缓慢,营养器官发育不良,花量减少,特别是雌花量减少;如果实生长期缺水,则影响产量。但水分过多,土壤通气不良,也会影响根系生长,甚至窒息而死。 ③光照--香蕉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光照,特别花芽形成期、开花期、果实成熟期,要求日照时数多,并有阵雨。但如光照过于强烈,香蕉受旱害,果实易发生日灼病。 ④风--香蕉树高大,根浅,易遭风害,尤其在夏秋季节,正是香蕉开花结果期,生产上应选用抗风品种,采取防风措施,多台风的沿海地区不宜种植。
(2)土壤条件 香蕉对土壤选择不甚严格,不论山地、丘陵、平地均能正常生长结果。要获得优质、高产,最好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冲积性砂壤土最适于栽培香蕉。

『捌』 福建漳州这个城市怎样

漳州市� 邮编:363000 区号:0596

概况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的汕头毗邻。全市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个少数民族。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湾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的府地。

自然资源
漳州市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水产资源、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温泉资源。
植物资源:除盛产大米、甘蔗、花生、烟叶、黄麻、茶叶,还有水果、蔬菜、花卉、药材和其他特产。水果有47种,330多个品种。春有枇杷、杨梅、越冬柑桔和香蕉;夏有桃、李、荔枝、龙眼、西瓜、芒果、番石榴、凤梨;秋有香蕉、柚子、梨、余甘、黄皮弹、柿子;冬有芦柑、红桔、橄榄、果蔗,不一而足。蔬菜有35种,108个品种,冬春有葱、蒜、菲、菠菜、芹菜、芥菜、包菜、花菜、大白菜、萝卜、西红柿、荸荠等;夏秋有冬瓜、丝瓜、南瓜、葫芦、八角瓜、青刀豆、豆角、空心茶、油菜、茄子、洋葱、莲藕等。花卉有1200多个吕种,如水仙、红梅、腊梅、山茶、建兰、海棠、玫瑰、月季、菊花、芍药、含笑、玉兰、瑞香、杜鹃、桂花、马蹄香、七里香、大丽菊、树兰、三角梅、扶桑、芙蓉等,不胜枚举。盆景盆栽则有罗汉松、石柳、古榕、文竹等。药材有200多种,如茯苓、生地、淮山、郁金、砂仁、肉桂、巴戟、一见喜、金线莲、金银花、天门冬、勾藤、山栀子、黄莲、沉香、仙鹤等。其他草本、木本、藤本植物有1000多种。南靖县和溪乡六斗山的亚热带雨林,面积20公顷,其中热带亚热带植物达1050多种,诸如桃金娘科、番荔枝科、野牡丹科、豆科、芸香科、无患子科、紫金牛科、夹竹桃科、山毛榉科等。其中最具有特色和富有经济价值的是红栲、黄杞以及橡胶植物花皮胶藤。南靖县南坑乡大岭一带,也保留着大片比较完整的亚热带雨林植被,面积2666多公顷,素有“树海”之称,是福建省仅有的面积最大的一片。十多种稀珍植物如桫椤、建柏、宿轴木兰,包括“人面竹”、“四方竹”、“银练竹”、“金丝竹”等稀有珍贵竹子品种,已列作国家和省保护对象。
水产资源:闽南渔场广阔,沿海水产资源有各种鱼、虾、贝、藻等400多种。鱼蟹虾类有长毛对虾、斑节对虾、鹰爪虾、龙虾、梭子蟹、青蟹、锯缘青蟹、鱼 祭 鱼、青鳞、鲻鱼、银鱼、丁香鱼、凤尾鱼、黄鲷、黑鲷、鱼 勒鱼、石斑鱼、蛇鲻、鲂鱼、玫瑰毒鱼 由 、圆鱼 由 、小公鱼、海鲳、海鳗、鳞鱼 是 、鱼 非 鱼 里 、马鲛、真鲷、二长棘鲷、蓝圆鱼 参 、沙丁鱼、乌贼、鱼 章鱼、鱿鱼等;贝类有牡蛎、泥蚶、虫益 蛏、扇贝、鲍鱼、江瑶贝、翡翠贻贝、蛤、螺等;藻类则有海带、紫菜、江离、海萝、羊西茶、铁西菜、浒苔、马尾藻等。

『玖』 漳州内有什么好玩的景点没

海滨风光

风动石——塔屿风景区 位于东山岛东北部的铜陵镇,是国家4A级旅游区和著名的省级风景区。景区三面临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有全国最为精致、香火鼎盛的关帝庙,有保存完好的明代抗倭名城——铜山古城,有惟妙惟肖的石僧拜塔、虎崆滴玉以及被誉为“海上仙山”的中国四大名屿之一的东门塔屿等景观。区内绿树成荫,曲径通幽,蜿蜒的古城,碧蓝的大海,洁白的鱼帆,翱翔的海鸥,在灿烂的阳光下,如诗如画,漫步其中,令你尘嚣尽去,宠辱皆忘,悠然自得。

该景区距漳州市区158公里,可从漳州南客站乘车至县城前往,门票20元。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漳浦、龙海滨海一带,北到镇海、南至前湖、西到鱼鳞石、东达南碇岛,面积100平方公里,是一处典型的第三纪火山地质公园。距今1700万年前,区内火山岩(玄武岩)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岩浆由地球深处沿北东向断裂向上涌出喷发形成,保留了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形迹和后期风化侵蚀的地形地貌景观。其中,牛头山古火山口喷发机理完整、层次清楚、保存完好;林进屿拥有世界罕见的火山喷气口群;南碇岛和陆域上鱼鳞石坑的玄武岩柱状节理,雄伟壮观。南碇岛约140万根巨型石柱,展现在20-50m高的海岛崖壁上,宛如一排黛丝环岛垂入海中,美不胜收。

该景区距漳州市区80公里,距县城50公里,可从漳州南客站乘车至县城前往,门票10元。

山水风光

云洞岩风景区 位于龙文区,324国道线上,属省级风景区。因山上有一石洞,天将降雨,云雾从洞中飞出,雨霁天晴,云雾又飘回洞里,故名。云洞岩海拔仅280米,从山麓到峰巅,几乎全是由各种玲珑奇特,各具神态的花岗岩石层层叠叠堆砌而成。景区方圆约十华里,山岩突兀,怪石嶙峋,洞壑幽深,象缩小的“山石盆景”,具有千山万壑之概。主要有月峡、千人洞、飞来石、风动石、一线天、摩崖石刻等景点。月峡是云洞岩景区的一大奇观,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天上一轮圆月倾入峡谷中的一弘清泉,又映照在石壁上,遂成“三月纷辉”的绮丽景观。游览云洞岩,可千万别错过这最佳时间。云洞岩的摩崖石刻,行、草、楷、纂各体兼备,共有150处,素有“闽南第一碑林”之称。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云洞岩讲学,留有“溪山第一”、“石室清隐”两处题刻。明代道学家蔡烈也曾在此隐居著书讲学,现尚存蔡烈墓及碑亭。

在这里,你可进行爬山、品茗等活动,还可品尝独具风味的云洞岩盐鸡,令你大饱口福。

该景区可乘坐漳州市区1路公交车前往,门票8元。

绿色生态

天柱山森林公园 位于长泰县东部,面积约1000多公顷,植物1500多种,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区内古木参天,树根盘结,须髯悬垂,如热带雨林;山上奇石丛聚,百态千姿,石室、石洞、石府、石梯、洞洞相连,洞府相通,犹如迷宫;泉瀑溪流,涓涓潺潺,似珍珠滚落,如银练悬空,令人寻味无穷。

该景区距漳州市区40公里,距县城20公里,可从漳州北客站乘车至县城前往,门票10元。

乐土亚热带原始雨林 位于南靖县和溪镇乐土村,面积320亩,是我国东南沿海唯一的原始植物群落,素有“小西双版纳”之称,是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雨林植物种类多达1800余种,其中贵重药材沉香、八戟天、金不换等达1700余种,有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刺桫椤等。区内古木参天,树根结成高高板状隆出地面,树冠直耸云霄,遮天蔽日。无数藤本植物错综攀附,有的如蟠龙附柱、凌空直达树梢;有的横越山谷,如天梯、天桥。最大的一株蜜花豆藤,其扁茎宽52厘米,主茎长250多米,分枝总长2000多米,攀附于15棵大树,枝叶铺天盖地,堪称中国第一大藤,实属天下奇观。

该景区距漳州市区80多公里,可从漳州西客站乘客车至和溪镇前往,门票20元。

花博园 位于漳浦县马口,国道324线漳州闽南百里花卉走廊的中心地段,是国家批准的第一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国家科技部授予的“现代农业园区”和历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的主会场。整个园区面积320公顷,有现代农业示范园、洋兰(蝴蝶兰)培育中心、韩国仙人球与多肉植物培育中心及台湾花果培育中心。花博园设有六园六馆、一市一庄,“六园”即锦绣漳州园、棕榈园、榕景园、沙生植物园、闽南瓜果园、儿童娱乐园;“六馆”即萌生植物馆、沙漠植物馆、奇石馆、盆景精品馆、洋兰馆、国兰馆;一市即花卉超市;一庄即花博园紫溪山庄,是一处集观光、观赏、休闲、娱乐、生产、商贸、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胜地。到此观光旅游,不仅可以观赏到闽南、台湾及国外的珍贵花卉植物,而且还能体验闽南及台湾风俗,了解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该景区距漳州市区20公里,可从市区乘花博园专线车前往,门票10元。

水仙花基地 位于龙海九湖镇,面积3200亩。水仙花是漳州的市花,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素有“凌波仙子”、“南国花王”的美称。具有鳞茎肥大,箭多花繁,色美味香,开花期长等特点。漳州水仙花有单瓣、复瓣两个品种:单瓣,名为“金盏银台”,俗称“酒盏水仙”,清香浓郁;复瓣,雅号“玉玲珑”,俗称“百叶水仙”,香气稍淡。培育方法有二:一是自然盆栽。即距开花期前一个月把花球放入水盆中培育,就能长出芬芳沁脾的花朵;一是雕刻制作盆景。漳州水仙花的魅力就在于她的雕刻艺术,雕刻艺人能“据形授意”,雕刻出各式各样、惟妙惟肖的造型来,如“桃李争春”、“鸳鸯戏水”、“金鸡报晓”、“孔雀开屏”、“双龙戏珠”等,被誉为“有生命的艺术珍品”。漳州水仙花在每年春节前后开花,被人们视为纯洁、美好、吉祥的象征。

前往该景点可乘坐漳州市区2路、3路、12路、18车公交车至九湖花卉市场站下车。

文化古迹

漳州土楼 主要分布在漳州西北部山区,约800多座。它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漳州土楼以其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古建筑”,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以及华安县的二宜楼是漳州土楼的典型代表。
田螺坑土楼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遗”申报点之一,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土楼群由1座方楼(步云楼)、3座圆楼(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和1座椭圆形楼(文昌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在群山环抱下,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大地,山脚仰视,则像布达拉宫雄居山腰傲视人间。田螺坑土楼群的精美建筑组合,构成人文与自然巧妙之成的绝景,给人强烈的观赏冲击,令人叹为观止。

热点内容
鱼干兰花 发布:2025-07-21 00:15:24 浏览:154
兰花云龙黄花 发布:2025-07-21 00:13:52 浏览:427
七夕文案送男朋友 发布:2025-07-21 00:12:09 浏览:231
云南秋芝兰花 发布:2025-07-21 00:12:06 浏览:256
情人节玫瑰花红酒图片 发布:2025-07-20 23:59:33 浏览:707
家乡花卉 发布:2025-07-20 23:58:36 浏览:35
废旧电池换绿植文案 发布:2025-07-20 23:45:08 浏览:904
玫瑰风干 发布:2025-07-20 23:43:08 浏览:143
顶级梅花表 发布:2025-07-20 23:40:51 浏览:649
云南西兰花收购价 发布:2025-07-20 23:18:06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