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薤白
⑴ 地黄的作用与功效
地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地黄的作用与功效
1、降血糖:怀庆地黄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2、止血:生地、熟地煎剂、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对小鼠均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毛细管法).
3、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地黄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作用,
对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对抗作用.
4、治疗肝炎:临床报道地黄和甘草合用,无论是肌注或口服对传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进肝功能恢复,尤以ALT下降显著且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5、治疗白喉:以生地黄为主,配合连翘、黄芩、麦冬、玄参的抗白喉合剂,服用后多在4天内退热,假膜消失,咽痛好转。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损害等作用。
地黄的食用价值
将地黄作为食品,在民间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黄产区群众就将地黄“腌制成咸菜,泡酒、泡茶而食之。”至今人们仍把地黄切丝凉拌,煮粥而食。
地黄是“四大怀药”之一,有着久远的历史记载。从周朝开始,四大怀药被历代列为皇封贡品;唐宋时期,四大怀药已久负盛名,经丝绸之路传入亚欧各国;明代郑和将怀药带入东南亚、中东、非洲诸国;近代四大怀药被海外人士誉为“华药”。《红楼梦》中亦有宝玉为晴雯改药方加地黄的情节。
1、宜食
阴虚发热、口干渴、阴伤便秘、肾阴不足、虚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湿疹、神经性皮炎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血崩、胎动不安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
2、忌食
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不适宜食用。同时,地黄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
地黄的观赏价值
地黄适于盆栽,若在温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开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优美,可在花境、花坛、岩石园中应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地黄为重要药材。
⑵ 东北适合种植那种山药
像东北地区比较适合种植黄芪、人参、穿山龙、五味子、柴胡、枸杞、刺五加、西洋参、轮叶党参、桔梗、龙胆草、细辛、薤白、东北红豆杉、沙棘等都可以种植的
⑶ 延明索和益母草
益母草,又名坤草、益母花等,为唇形科直立草本植物。它是历代中医用来治疗妇科疾病、益身养颜的良药,全株富含硒、锰等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的功效。它株形俊秀、叶美花妍,是优良的夏季庭院赏花植物。其茎叶可食,味道清香爽口,凉拌或煲汤皆宜,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野生保健蔬菜。
益母草广布于全国各地,较常见的还有细叶益母草、白花益母草等。多生于山坡草地、旷野荒郊或路边,尤以向阳处为多。其株高30 厘米至100厘米,茎呈方柱形,叶型变化较大,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在花期脱落,多为卵形至近圆形,掌状3裂。茎中部的叶菱形,较小,通常分裂成3个或多个长圆状线形裂片。花序上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轮伞花序腋生,具花8朵至15朵,基部弯曲而外伸,花萼钟形,花冠粉红色至淡紫红色,花后结实为淡褐色三菱形坚果。花期6月至9月,果期7月至10月。
益母草生性粗放,喜温暖较湿润环境,耐严寒,一般土壤均可栽种,但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及排水好的沙质壤土栽培为宜。一般多采用种子直播繁殖,种子可于秋季从野外采集,干燥保存到翌年春分至芒种时节。播种应选择通风、向阳处进行,先整地做畦并施足基肥,行距20厘米至30厘米,划1厘米至2厘米深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覆土推平浇水,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当苗高5厘米至10厘米时,按株距10厘米至15厘米定苗,并适时松土除草,以小水勤浇。当植株开始抽茎开花时,要追施1次至3次充分腐熟的液肥。若作盆栽观赏,可依据盆径的大小,以每盆3株至5株为宜。盆土可选用透水性较好的腐质土、田园土,略施底肥,依照地栽的播种方法进行。盆栽植株应放置在通风、朝阳的阳台等处养护,保持盆土湿润,定期追施稀薄的腐熟液肥,不可使盆土长期干旱缺水,以保证植株生长茂盛,花开不断。秋后应及时采收成熟的种子,以备来年种植。
益母草在生长中期内易发生白粉病和锈病。食用栽培的植株不宜过多使用化学药剂,应以防为主,或采用天然的植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可用大蒜的浸出液防治白粉病,用烟草的浸出液杀灭地老虎等。观赏栽培的植株发生白粉病,可用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500倍至800倍液喷雾,锈病可用97%敌锈钠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虫害主要为切根虫(地老虎)为害幼苗,可用90%敌百虫原药1500倍液进行灌浇毒杀。
益母草“除痘养颜膏”的制作使用方法:于夏初采集益母草地上部分,晾干后碾为粉末,用黄瓜榨汁适量、蜂蜜适量,调成糊状。晚上洗脸后敷面,干后洗去。既可除痘,又可嫩肤养颜。
益母草的五大美容功效:
目前,市面上各类化学美容品多如牛毛,价格也贵得离谱,一瓶号称化妆品中的“劳斯莱斯”的国外眼霜,打完折后还开价近600元人民币,实在令工薪阶层咋舌不已。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花很多的钱,利用市场上就可买到的中药材,你自己就能制作功效极佳的美容品。比如,近来在菜市上“显身”的益母草便是一种天然美容剂。
用中药美容,在我国历史悠久,每逢春夏,古人喜欢用花卉或野生植物来制成天然美容品。相传,武则天就因终年使用益母草制成的美容品,令她50岁时,肤色仍像一个15岁少女一样鲜嫩,80岁时仍容颜不老。
下面介绍几则益母草美容佳品做法,分为内服与外敷两种,这些方法简单易学,没有副作用,功效显著,有空不妨一试。其实,回归自然,在化妆品中添加一些来自东方的草本精华,暗合近年化妆品开发的世界潮流。
外敷法
1.敷面润肌剂
具体制法:将一整株益母草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切细、晒干、研为粉末,加入适量水和面粉,调和、揉成汤圆大的团状,然后用火煨一昼夜,待凉后,再研成粉末,每300克粉末中加入滑石粉30克、胭脂粉3克,一起拌匀,放入一个瓷瓶中,密闭一段时间即可用。
如何使用:每晚洗净脸,将药粉调成糊状,敷面20分钟取下,洗净。
2.战“痘”面膜
具体制法:将益母草碾为粉末,黄瓜榨汁。
在黄瓜汁内加入益母草粉末和蜂蜜适量,调匀。如何使用:晚上洗脸后敷面,干后洗去。
内服
1.除“痘”膏
具体制法:用益母草500克,切成细段,晒干后,烧成灰。再用醋调成丸子,火烧呈通体红,如此反复7次,再研细过筛,用蜂蜜调匀,存放于瓷器中。
如何服用:每天饭后服一粒。此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治疗雀斑、黑斑、黄褐斑等。
2.治粉刺粥
具体制法:先将益母草50克、苏木、桃仁各9克切碎,加水适量,煎30分钟,去渣取汁,再将药汁与100克黑豆加水适量煮熟后,再放入粳米和水煮粥,粥烂时,加入红糖少许调服。
如何服用:早、中、晚各服1小碗,隔日服1剂。
3.活血养颜汤
具体制法:鸡蛋4只煮熟去壳,将益母草30克,桑寄生30克洗净,然后把熟鸡蛋、益母草和桑寄生放进锅内,用文火煮沸,半小时后,放入冰糖,煲至冰糖溶化。
如何服用:除去汤中的益母草和桑寄生,吃蛋饮汤。此方补肝养血,妇女宜于在经前、经后饮用,效果更佳,也可用鹌鹑蛋代替鸡蛋,效果相同。
Tips:
益母草,又名茺蔚,坤草,是一种草本植物,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的药材,由于它含有硒和锰等微量元素,可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及抑制癌细胞增生,因此,有养颜功效。
参考资料:http://www.ctcm.e.cn/zybbg/content/hx/tjym.htm
益母草,别名茺蔚、坤草,是一种草本植物。性微寒,味苦辛,可去瘀生新,活血调经
,利尿消肿,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益母草含益母
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益母草宁等多种生物碱及苯甲酸、氯化钾等。据现代临床及
动物实施证明,益母草浸膏及煎剂对子宫有强而持久的兴奋作用,不但能增强其收缩力
,同时能提高其紧张度和收缩率。
治痛经
益母草30~60克、延明索20克、鸡蛋2个,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药
渣,吃蛋饮汤。经前,每天一次,连服5~7次。
治闭经
益母草90克、橙子30克、红糖50克水煎服。每天一次,连服数次。治功能性子宫出
血
益母草50克、香附15克,鸡蛋2个,加水适量同煮,熟后去蛋壳再煮片刻,去药渣,
吃蛋饮汤。每天一次,连服4~5天。
治产后腹痛
益母草50克、生姜30克、大枣20克、红糖15克,水煎服。每天一剂。
治恶露不绝
益母草50克、黑木耳10克、白糖5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
益母草还有美容的功效。据载武则天尽管年事已高,但容颜不衰,因她终年使用由
益母草烧成灰精制而成的美容佳品。具体制法是:将益母草全株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
,切细、晒干、研为粉末,加入适量的水和面粉,调和并揉成汤圆大的团状,然后用火
煨一昼夜,待凉后再研成粉末,每300克药粉中加入滑石粉30克、胭脂粉3克,拌匀,放
入瓷瓶中,密闭备用。用以敷面有润肌之效。
益母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硒具有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缓和动脉粥样硬化之发生以
及提高肌体防御疾病功能体系之作用;锰能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及抑制癌细胞的增
生。所以,益母草能益颜美容,抗衰防老。
益母草,别名茺蔚、坤草,是一种草本植物。性微寒,味苦辛,可去瘀生新,活血调经
,利尿消肿,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
可以长期食用。南方人把益母草做菜吃.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益母草含益母
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益母草宁等多种生物碱及苯甲酸、氯化钾等。据现代临床及
动物实施证明,益母草浸膏及煎剂对子宫有强而持久的兴奋作用,不但能增强其收缩力
,同时能提高其紧张度和收缩率。
治痛经
益母草30~60克、延明索20克、鸡蛋2个,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药
渣,吃蛋饮汤。经前,每天一次,连服5~7次。
治闭经
益母草90克、橙子30克、红糖50克水煎服。每天一次,连服数次。治功能性子宫出
血
益母草50克、香附15克,鸡蛋2个,加水适量同煮,熟后去蛋壳再煮片刻,去药渣,
吃蛋饮汤。每天一次,连服4~5天。
治产后腹痛
益母草50克、生姜30克、大枣20克、红糖15克,水煎服。每天一剂。
治恶露不绝
益母草50克、黑木耳10克、白糖5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
益母草还有美容的功效。据载武则天尽管年事已高,但容颜不衰,因她终年使用由
益母草烧成灰精制而成的美容佳品。具体制法是:将益母草全株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
,切细、晒干、研为粉末,加入适量的水和面粉,调和并揉成汤圆大的团状,然后用火
煨一昼夜,待凉后再研成粉末,每300克药粉中加入滑石粉30克、胭脂粉3克,拌匀,放
入瓷瓶中,密闭备用。用以敷面有润肌之效。
益母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硒具有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缓和动脉粥样硬化之发生以
及提高肌体防御疾病功能体系之作用;锰能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及抑制癌细胞的增
生。所以,益母草能益颜美容,抗衰防老。
益母草 Leonurusjaponicus Thunb.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一120cm。茎有伏毛。叶对生,基生叶叶片卵圆形,叶缘5-9浅裂,基部心形;叶柄较长;茎下部叶卵形,掌状3裂,裂片呈长圆状菱形至卵圆形,裂片再分裂,基部宽楔形稍下延,上面被糙伏毛,下面被疏柔毛及腺点;中部叶为菱形,3全裂,中央裂片再3裂,两侧裂片再1-2裂,最终裂片线形,最上部叶线形,两面均被短柔毛。苞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具疏齿。轮伞花序腋生,具8-15朵花,小苞片针刺状,花萼管钟状,萼脉5条稍突出,外面贴生微柔毛,萼齿5裂,裂片三角形,中央有尖刺;花冠淡紫红色,长l一1.2cm,冠筒,内有毛环,外被柔毛,冠檐二唇形,下唇与上唇约相等长,3裂,中裂片较大,上唇长圆形,全缘;雄蕊4,二强,花缘疏被鳞片状毛;子房4裂,花柱超出上唇,柱头2裂。小坚果扁圆三棱形,长2.5mm,直径1一1.5mm,淡褐色,光滑。花期6-9月,果期9-10月。
2. 细叶益母草 Leonurus sibiricusl.C.sibiricus L.var。 grandiHora Bewth L. manshuricus yabe]
本种形态特征与益母草很相近,主要区别点是:本种花序上的苞叶明显3深裂;花冠较大,长约1.8cm,外被长柔毛,下唇短于上唇1/4;花萼外面尤其是中部密生疏柔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药材形状]
本品茎方柱形,枝叶对生,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轮伞花序苞片、花萼宿存,排列于节上。味微苦。饮片短节状,切面方形,中部有白色髓部。
[生境分布]
益母草生于山野荒地、路旁、田埂、山坡草地、溪边等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和陕西、甘肃。细叶益母草生于石质及砂质草地或松林中。分布于华北及陕西北部。 [采制] 夏季植株生长茂盛,花未全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化学成分]
益母草全草含益母草碱(1eonurine)约0.05%(花初期含微量,花中期逐渐增高),水苏碱(stachydrine),芦丁(rutin),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fumaric acid),益母草碱甲和益母草碱乙。细叶益母草全草含生物碱0.05%。全草中益母草碱的含量随开花时期而变化,花初期含量甚微,7-8月中旬花中期含量为0.01-0.03%,最高可达0.04%,并含水苏碱,益母草定碱(1eonuridine),4-胍基丁醇-1(4-guanidino-1-butano1),4-胍基丁酸(4-guanidino-butyric acid),精氨酸(arginine),微量芦丁,水苏糖(stachyose),植物甾醇,树脂,脂肪油,月桂酸(1auric acid),亚油酸(1ino1eic acid),β-亚油酸(β-1inoleic acid)及油酸(o1eic acid)
⑷ 韭菜 适宜 土质
韭菜生物学特性抗寒,耐热适应性强,全国各地普遍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耕作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保水力强、透气性好的壤土为最适宜,土壤过分粘重,排水不良,遇到雨季容易死苗,沙土容易脱肥,生长一般较瘦弱。
1.《别录》:安五藏,除胃中热。 2. 陶弘景:以煮鲫鱼者,断卒下利。 3.《食疗本草》:利胸膈。 4.《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臼脓、腹冷痛,并煮食之。叶及根生捣绞汁服,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欲发者;亦杀诸蛇、虺、蝎、恶虫毒。 5.《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 6.《本草衍义补遗》: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 7.《丹溪心法》: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损伤在上者,宣饮韭汁,或和粥吃。 8.《滇南本草》:滑润肠胃中积, 或食金、银、铜器于腹内,吃之立下。 9.《纲目》: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 10.《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经催乳。 11. 朱震亨: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韭性急,能散胃口血滞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 12.《纲目》: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13.《本草经疏》: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肝、散滞、导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心主血,专理血分,故曰归心,五脏之结滞去,则气血条畅而自安矣。胃中热,乃胃中有瘀滞而发热也,瘀血行,热自除矣。病人之气抑郁者多,凡人气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补,故可久食。 14.《本经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虚而噎,勿用,恐致呕吐也。
⑸ 野生地黄有什么功效
野生地黄抄和地黄药效相同,主要有袭以下几种。
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
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5)盆栽薤白扩展阅读:
宜忌人群:
宜食:阴虚发热、口干渴、阴伤便秘、肾阴不足、虚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湿疹、神经性皮炎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血崩、胎动不安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
忌食: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不适宜食用。
同时,地黄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野生地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黄
⑹ 带白字的所有中药
1、白芨
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植株高18-60厘米。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缅甸北部。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
白芨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及园林价值。主要用于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花有紫红、白、蓝、黄和粉等色,可盆栽室内观赏,亦可点缀于较为荫蔽的花台、花境或庭院一角。
2、白芷
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3、白术
分布中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湖北及湖南等地,该种有栽培。
该种亦有众多的商品化名称,如根据生药的根状茎形状,或鹤形术、金线术、或白术腿,按产地取名,如徽术,按根状茎出土季节取名,如冬术。以于术(浙江于潜)品质为佳。药用功能运脾药,性味苦温辛烈,有燥湿、化浊、止痛之效。
4、白茯苓
白茯苓,中药名。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通常为中药饮片。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
5、白通草
体轻,质松软,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显银白色光泽,中部有直径0.3~1.5cm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纵剖面呈梯状排列,实心者少见。无臭,无味。
⑺ 谁知道这是什么,山上的,一棵一棵分散长的,像韭菜叶子,一棵就两片叶子,很嫩,三角形花蕾。能吃吗
学名:Zephy
anthes candida
别名:葱莲、白
花
相关信息
小金鱼的白点病到底可不可以下盐和加热棒,...
鹦鹉鱼在水柱下边是什么病
最普通的观赏鱼多少钱一条
看看这些奇葩人名,粑粑麻麻怎么想的
一直很想知道这紫色的植物是叫什么名字呢?
虎皮鹦鹉的叫声大吗?适合在小区养吗
各类叫不出名字的花~~~有谁知道名字?帮...
蜘蛛网为什么是圆形的?
孩子游戏的场地要怎么选择
学校北边的墙上满是爬山虎中,满是什么意思
广东植物
耐寒花卉
大象的鼻子最长,第二长的是
芍药一直不开花
铁皮石斛 家养
- 菖蒲莲
- 科属:石蒜科葱莲属
葱兰
葱兰又名葱莲、白花菖蒲莲,是石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葱兰地下鳞茎似晚香玉或独头蒜的鳞茎。叶片肉质线形,暗绿色。株高30厘米至40厘米。花梗短,花茎中空,单生,花被6片,花冠直径 4厘米至5厘米,花瓣长椭圆形至披针形。
- 葱兰原产美洲,我国江南地区均有栽培,多用于地被植物,或用于花坛、花边、林下,也有作盆栽。葱兰喜阳光充足,喜肥沃和带有黏性的土壤,耐半阴或低温环境。耐寒力强,在-10℃左右的条件下,不会受冻。进入12月份,植株仍会保持翠绿颜色。葱兰繁殖以分株和播种为主,但要达到春季栽种下半年开花,分栽鳞茎把握最大。
- 葱兰还可在水箱中栽种,长出叶片鲜亮。进入8月份,株高已达30 多厘米,这时可抽出几十个花茎,到9月下旬,开出白花。令人称赞的是,这些花朵均位于水面以下,透过明亮的水体,衬托出晶莹洁白、高低错落的葱兰花。
- 水养葱兰的具体方法是:准备几个长90厘米、高50厘米、宽35厘米的玻璃鱼缸。于4月初在装好土的、高4厘米至5厘米长形或圆形的白塑料袋或浅瓷盆内,将充实的葱兰鳞茎按株行距2厘米至3厘米的位置摆开,根系要舒展,用黏土压住根部,填土至与鳞茎上部平,轻轻将土压实,上面盖上一层0.5厘米的粗沙,最后用卵石块隔开鳞茎。栽好后,将盆沉在水槽或水池中,轻轻左右摆动,冲去表面沾上的浮泥后,放入已装水的鱼缸中。鱼缸中的水不要过满,以缸高的4/5为宜。为了增加情趣,缸内还可放养一些小型热带鱼。
⑻ 前两天山上玩踩了像韭菜的植物 绿色的叶子 白色的颈 根部有点像葱 请问是什么
薤白(学名:Allium macrostemon Bunge.)百合科葱属植物。根色白,作药用,名薤白。鳞茎近球状,鳞茎外皮带黑色,纸质或膜质,不破裂,但在标本上多因脱落而仅存白色的内皮。叶3~5枚,半圆柱状,或因背部纵棱发达而为三棱状半圆柱形,中空,上面具沟槽,子房近球状,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5~7月。
⑼ 请问大师这种花和草的名称
地黄(玄参科地黄属植物)
地黄(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0厘米,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茎紫红色。直径可达5.5厘米,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叶脉在上面凹陷,花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花冠外紫红色,内黄紫色,药室矩圆形,蒴果卵形至长卵形,花果期4-7月。
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中文学名
地黄
拉丁学名
Rehmanniaglutinosa(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别称
生地,怀庆地黄,小鸡喝酒
二名法
Rehmannia glutinosa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管状花目
亚目
茄亚目
科
玄参科
属
地黄属
种
地黄
分布区域
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等省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1]地黄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肥厚,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
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乎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花萼钟状,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状而弯曲,外面紫红色,(另有变种,花为黄色,叶面背面为绿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2]
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2]
植物形态
2生长环境
常生于生于海拔50~1100米的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2]
3地理分布
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中国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2]
4栽培技术
地黄喜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黏性大的红壤土、黄壤土或水稻土不宜种植。地黄是喜光植物,植地不宜靠近林缘或与高秆作物间作。当土温在11~13℃,出苗要30~45天,25~28℃最适宜发芽,在此温度范围内若土壤水分适合,种植后一星期发芽,15~20天出土;8℃以下根茎不能萌芽。[3]从种植到收获需150~160天。
根茎繁殖
根茎繁殖为主。种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种时应用。种用根茎来源于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黄露地越冬等,但以倒栽法的地黄种产量高、质量好。
具体方法是:7~8月在当年春季栽种的良种地黄地内,选生长健壮、无病虫的根茎,挖起折成4~5cm短节,稍风干后,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种到一块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适当除草,追肥,雨后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随挖随栽。栽种地黄一般在日平均温度为18~21℃时最好。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庆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黄在4月上、中旬;晚地黄(或麦茬地黄),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栽种时在垄或畦上开沟,沟距33cm,每隔15~20cm,放种栽一节,覆土3~4cm,压实表土后浇水。每垄种2行,每畦3~4行,苗出齐后,选阴雨天补苗,栽后1月左右匀苗,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浅薅2-3次,并铲去陆续生出的多余苗。[3]
田间管理
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1次,可施人畜粪水或饼肥,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使地无积水,出现花蕾时,要随时摘除。[3]
地黄栽培时,不宜选曾种植过棉、芝麻、豆类、瓜类等的土地,否则病害严重。如要混种,应选禾本科作物;地黄有“三怕”,即怕旱、怕涝和怕病虫害。因其根系少,吸水能力差,稍微干旱即易凋萎;土壤水分过多则肉质根茎易腐烂。所以得适当的灌溉。
病虫防治
斑枯病可选抗病品种,清洁园地,发病初期用倍量式波尔多液喷雾。还有地黄枯萎病、大豆胞囊线虫、轮纹病等为害。虫害有棉红蜘蛛,发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防治。蛱蝶,在其幼龄期用敌百虫等防治。
5主要价值
地黄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创汇产品之一,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及日本等国。[4]
药用
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5]
炮制:(熟地黄)⑴取净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⑵取净生地黄,照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6]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5]熟地黄:甘,微温。[6]
归经:归心、肝、肾经。[5-6]
功能主治: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7]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5]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6]
用法用量:鲜地黄:12~30g。生地黄、熟地黄:9~15g。[6][5]
贮藏:鲜地黄埋在砂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8][6]
常用配方
⑴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⑵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严语,目常开不闭,或喜切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⑶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⑷治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圣惠方》)
⑸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地黄饮)
⑹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千金方》地黄煎)
⑺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煮白粥,临熟人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计半小盏。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圣惠方》地黄酒)
⑼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计,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圣济总录》地黄煎)
⑽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捣细末,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夷坚志》)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九子地黄丸、干地黄丸
临床应用
地黄
⑴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主治心经火热证。生地黄6g,木通6g,生甘草梢6g。上药为末,每服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方中地黄入心肾经,甘凉而润,清心热而养血养阴,用以为臣。[8]
⑵清胃散(《兰室秘藏》)主治胃火牙痛。生地黄6g,当归身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9g。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方中生地凉血滋阴。[8]
⑶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主治阴虚火旺盗汗。当归、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6g,黄芪12g。上药为粗末,每服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方中当归、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阴养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为方中君药。[8]
⑷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卤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熟地24g,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6~9g),空心温水化下。方中熟地味甘纯阴,主入肾经,长于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9]
⑸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大全》)治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证。胎动不安,堕胎,滑胎,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人参、黄芪各3g,白术、炙甘草各1.5g,当归3g,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各2.4g,续断3g,糯米一撮,黄芩3g,砂仁1.5g。水煎服。方中熟地补血滋阴以养胎元,配伍人参以复冲任气血不足之本,为君药。[9]
⑹左归丸(《景岳全书》)治真阴不足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大怀熟地240g,山药120g,枸杞120g,山萸肉120g,川牛膝120g,菟丝子120g,鹿胶120g,龟胶120g。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9]
食用
将地黄作为食品,在民间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黄产区群众就将地黄“腌制成咸菜,泡酒、泡茶而食之。”至今人们仍把地黄切丝凉拌,煮粥而食。
宜忌人群
宜食:阴虚发热、口干渴、阴伤便秘、肾阴不足、虚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湿疹、神经性皮炎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血崩、胎动不安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
忌食: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不适宜食用。同时,地黄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7]
观赏
地黄适于盆栽,若在温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开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优美,可在花境、花坛、岩石园中应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地黄为重要药材。[3]
药理作用
⑴降血糖:怀庆地黄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⑵止血:生地、熟地煎剂、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对小鼠均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毛细管法).
⑶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地黄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作用, 对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对抗作用.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损害等作用.
⑷治疗肝炎:临床报道地黄和甘草合用,无论是肌注或口服对传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进肝功能恢复,尤以ALT下降显著且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⑸治疗白喉:以生地黄为主,配合连翘、黄芩、麦冬、玄参的抗白喉合剂,服用后多在4天内退热,假膜消失,咽痛好转。[12]
药材鉴别
地黄
显微特征:鲜地黄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层细胞。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橘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放射状排列。
生地黄粉末深棕色,木栓细胞淡棕色,断面观类长方形,排列整齐。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细胞核。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相似,内含橙黄色或橘黄色油滴物。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微米。
地黄
理化鉴别:生地黄取本品2克,加甲醇20毫升,置于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回收甲醇至5毫升,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配制成每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实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4: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105摄氏度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再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熟地黄取本品粉末1克,加乙醇10毫升,浸泡24小时,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5-羟甲基糠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10微升、对照品溶液5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植物文化
史载
地黄是“四大怀药”之一,有着久远的历史记载。从周朝开始,四大怀药被历代列为皇封贡品;唐宋时期,四大怀药已久负盛名,经丝绸之路传入亚欧各国;明代郑和将怀药带入东南亚、中东、非洲诸国;近代四大怀药被海外人士誉为“华药”。《红楼梦》中亦有宝玉为晴雯改药方加地黄的情节。
诗词
作者:苏轼(宋代)《地黄》。
地黄饷老马,可使光鉴人。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
我衰正伏枥,垂耳气不振。移栽附沃壤,蕃茂争新春。
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
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